能源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0

本文选取了我国1980-2008年新能源消费量和GDP的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能源经济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能源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新能源经济发展视角下公共充电桩用户特征调查分析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北京新能源车辆的数量逐年增长。与燃油车辆不同,新能源车辆需要充电桩来补充电能,而社会公共充电桩是新能源用户出行必不可少的设施。文章通过在典型充电站点对公共充电桩的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来分析公共充电桩用户的行为,发现用户充电行为、用车行为、满意度等特征存在地域性差异和群体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不同群体的建桩需求。文章力图通过对公共充电桩用户群体的调查与分析为充电桩企业运营和相关职权部门的管理提供初步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充电桩;问卷调查;非概率抽样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5.175

1 引言

随着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車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北京市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底,北京市推广新能源纯电动汽车26万余辆,其中:私人及单位领域20万余辆。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建成近18万根充电桩。其中:社会公用充电站2600余处、充电桩约2.7万根。随着新能源车辆的不断增加,充电难的问题进一步突显,通过对公共充电桩使用群体的行为特征调查,旨在从使用者的角度发现规律,为充电桩企业运营和相关职权部门的管理提供初步的参考和建议。

2 调查范围及抽样方式

调查选定了在功能定位以及地域特征上存在差别的北京市西城区和顺义区两个区,以研究差异性。西城区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也是文化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分布区,更是金融机构、总部企业聚集地,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顺义区属于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该区人口产业布局过于分散,城乡差距较大。

由于地域特征存在差异性,公共充电桩用户群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为了得出更准确的结果,调查抽样分步进行:首先以充电站设施为对象,根据区域内公共充电设施数量、地域分布、充电桩品牌、充电桩快慢类型分布确定本次调查充电设施数量。调查选取了特点不同的国家电网、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不同运营商的10个充电设施。之后运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1],在抽取的设施布控访问员,采用随机拦截的方式抽取被调查用户。每个充电设施访问三天,并覆盖上午、下午和晚间时段,以保证能获取全时段范围内用户数据。

3 公共充电设施用户特征分析

3.1 用户车辆用途

在使用公共充电桩群体中,西城区有69.7%的受访者将新能源车辆作为上下班通勤工具使用,15.9%的受访者将车辆作为网约车使用。而顺义区有40.7%的受访者将车辆作为网约车使用,30.6%的受访者将车辆作为上下班通勤工具使用。另外顺义区新能源出租车占比为15.7%,明显高于西城区。两区合计只有不到5.0%的受访者将车辆主要作为周末家庭出行旅游用。以上结果显示,在被访的使用公共充电桩的群体中,新能源车辆主要是作为通勤工具和网约车使用。

3.2 车辆使用频率

本次调查涉及的公共充电设施使用者中,西城区有62.1%的受访者每天都在使用新能源车辆,20.5%的受访者每周用车5~6天。顺义区有73.1%的受访者每天都在使用车辆,16.7%的受访者每周用车5~6天。每周仅使用1~2天车辆的数字比例西城区为7.6%,顺义区为3.7%,总体占比约为6%。统计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每周使用车辆的天数在5天以上,新能源车辆的使用频率高。

3.3 每周充电次数

在使用西城区公共充电桩用户群体中,每周充电1~2次的用户占比最高,为40.1%,在使用顺义区公共充电桩用户群体中,每周充电7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最高,为55.6%。西城区和顺义区公共充电桩主要使用群体并不一致。通过现场调查得知,西城区主要使用群体为居民和上班族,日常出行规律固定,每周充电次数不需要太频繁。顺义区每周充电7次及以上的用户群体主要由出租车及网约车构成,该部分用户将纯电动车辆作为营运车辆使用,虽然部分营运车辆的车主拥有私人充电桩,但是只能用于出车前和收车后时段充电,并不能满足车辆行驶需要。且由于其中不少的网约车使用的多为续驶里程在200km以下的老旧车型,这部分用户必须每天充电两次以上,才能保证连续行驶的需要。调查显示,营运车辆司机是使用公共充电桩资源的一个主要群体。

3.4 充电桩品牌偏好

西城区有93.9%的受访者选择国家电网充电桩充电,29.8%的受访者选择特来电充电桩,16.0%的受访者选择星星充电;顺义区有97.2%的受访者选择国家电网充电桩充电,33.6%的受访者选择特来电充电桩,17.8%的受访者选择星星充电,其余品牌选择均较少。在充电桩品牌选择上,两个区差异不明显。国家电网充电桩在两个区用户接受程度最高,且明显高于排名第二的特来电和排名第三的星星充电。这主要是因为在充电桩数量上国家电网设备数量远超其他运营商。除此之外,用户普遍反映国家电网充电桩稳定性好、充电快,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拨打报修电话,处理速度相对其他运营商也较快。

3.5 用户满意度

西城区和顺义区受访者中多数用户表示满意。西城区表示不满意的用户合计为15.2%,顺义区受访者中表示不满意的用户合计为13.0%。西城区和顺义区群体对公共充电桩的满意程度差异性不大,西城区满意度略低于顺义区。调查表明,停车收费和充电车位被占用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西城区更为突出。

3.6 充电痛点

在对公共充电桩使用不满的群体中,收集的问题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充电车位被占用、充电桩损坏或不能启动、充电设施不对外开放、停车费高、设施标识不清、需排队等待、充电费高、充电中断结算失败。本次调查西城区受访者中遇到过充电车位被占用的占比为88.5%,顺义区为76.6%。由此可见,充电桩被未充电车辆占位是所有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根据实地调查,占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燃油车辆占位,另一种是充电车辆充电完成后未及时移开。导致燃油车占位的主要原因是停车位数量的短缺,多数停车场管理方在车位紧张的情况下通常会优先满足停车需求,导致充电车位被占。调查中还发现,不少用户在停好车进行充电操作后便去上班或离开,车辆充满电后往往不会主动将车辆移开,而车上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即使有用户要求停车场管理人员联系车主,也很难做到能找到车主,同时也存在联系到车主但车主不愿配合挪车的情况。

3.7 用户对公共充电桩布局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将被访用户群体细分为居民群体和营运车辆群体两部分。受访者对公共充电桩布局合理性的评价统计如图1所示。西城区和顺义区居民群体中,认为布局合理的占到了六成以上,西城区和顺义区营运车群体中,认为布局合理的占到了五成以上,相比西城平均低了十个百分点。被访群体对于合理性的判断与使用群体有关。由于居民群体出行相对固定,对充电桩使用需求没有营运车辆广泛,对于合理性的判断相对要好于营运车辆。调查中发现,在不满意的用户中主要意见有充电站分布不均匀、站点间距离过远、站点桩数量普遍较少、站点位置偏僻难以寻找等。

4 用户角度的建桩需求

从建设与布局角度来看,虽然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已有较大提升,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充电需求,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增加公共充电桩的建设。

考虑到西城区和顺义区中样本群体构成的差异性,通过进一步对不同群体单独分析发现,居民用户最希望在商业设施附近增设充电桩,之后的意愿地点是居民小区和路侧停车位,随后依次为写字楼停车场、交通枢纽停车场、加油站和医院,居民用户希望增设公共充电桩的地点见图2。网约车用户最希望路侧停车位增设充电桩,之后的意愿地点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商业地区,随后依次为加油站,营运车辆用户希望增设公共充电桩的地点如图3所示。这些增设充电桩的位置需求与不同群体的习惯有关。

本次调查中,近八成受访者希望公共充电桩全部配置为快充,只有不到两成受访者希望按一定比例配置,且选择该选项的多数为居民用户。多数受访者认为快充桩有利于节省时间,同时可以节省停车费用。出门在外,能找到快充桩迅速补电才是纯电动车主的需求,这也符合将公共充电桩作为临时补充电能设施的定位。

5 小结与展望

至此,文章从七个维度进行了“公共充电桩用户特征调查与分析”。分析了用户车辆用途;车辆使用频率;每周充电次数;充电桩品牌偏好;用户满意度;充电痛点;用户对公共充电桩布局的评价。并进一步地总结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建桩需求。本文小结如下:公共充电设施用户充电行为、用车行为、满意度等特征存在地域性差异和群体性差异。公共充电桩属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被集中和使用于城市中的设施,是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2]。公共充电桩影响着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由于这部分用户群的用电需求具有移动性和多样性的显著特点[3],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也应该与其特点相适应。

在建设方面,由于充电设施选址的约束条件较为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比如考虑占地和电力条件等因素而使用不同的约束条件,因而在选址建设过程中无法及时响应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4]。这也就要求公共充电桩在建设初期应全面考虑条件约束和地区发展趋势,应将城区与郊区区别对待,在路侧停车位、商业区域等热点区域增设公共充电设施,实现充电桩精准投放,避免资源浪费。

在运营管理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充电桩带有公益性质,企业运营策略要与其他行业不同,在服务大众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客户是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5],对于公共充电设施,主要客户群体有附近居民、上班人群和营运车辆用户三类。企业需要根据细分的客户群体做出合理决议,在经营规模,充电桩类型配置上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

文章只对北京市西城区和顺义区公共充电桩用户使用和需求方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管对于企业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还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今后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更多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嘗试提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解决方案,为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1-52.

[2]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王妍斐.BJ市充电桩市场化经济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6.

[4]王振伟.北京市电动出租车充电设施选址优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5]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商业模式与配套政策[J].长策智库,2010(1):6-57.

[作者简介]乔岳(1984—),男,汉族,北京人,就职于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城市管理;周飞(1985—),男,汉族,北京人,就职于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城市管理;李博(1986—),男,汉族,北京人,就职于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作者:乔岳 周飞 李博

能源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我国新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1980-2008年新能源消费量和GDP的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大力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一、我国能源概况

2008年风电、核电、其他能源发电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7%,比1980年增加了3.7%,说明我国能源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虽然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总量中还未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势头值得关注。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80-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以1980-2008年水电、核电和其他能发电的消费总量(EN)作为衡量新能源消费水平的指标。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共29个观测样本。

本文数据处理使用Eviews3.1。

2.模型的建立

本文对两个序列作对数化处理以减少变量数量级不同和数据异方差性的干扰,LEN和LGDP分别表示新能源消费量和GDP。

理论上,能源消费量与GDP应呈正相关关系,即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消费量越大,GDP越高。基于此,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1)

随机误差项表示其它影响GDP的因素和未知因素。

3.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

为检验我国GDP与新能源消费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选择了ADF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在消除模型的序列相关性后,表2给出的结果显示,ADF统计量为-4.111458,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6560,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进而说明LGDP和LEN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关系的存在表明新能源消费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能源消费量对GDP贡献程度则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对方程(1)进行估计,消除序列相关性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GDP=14.48913277+0.2053181091*LEN (2.48)(1.78)

R2=0.999 F=6501.25n=29

括号内数字表示对应的t统计量的值。

从检验结果可知,判定系数R2= 0.999,模型的拟合度很高。通过t统计量可知,新能源消费量对GDP的影响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实行有利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在经济政策上更多的向新能源产业倾斜,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贴息等多种手段促其发展,并对行业发展加以协调和指导。

2.大力开发新技术,培养人才和技术优势

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3.加大新能源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叶志.新能源产业外部效益及其财政矫正[J].科技和产业,2008(9).

[2]刘勇新.政府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边界探析[J].当代经济,2008(3).

作者简介:

董航(1990—)女,重庆人,本科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董航

能源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3:

能源价格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摘要: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和原材料一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从价格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原理,建立一个纯理论的三部门经济模型,通过微积分中求导的方法得出理论上经济各要素与能源价格之间的关系。尽管我们建立的三部门模型存在很多的前提假设,但是其得到的结论是符合现实状况的。

关键词:能源价格; 经济发展; 均衡模型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世人瞩目的世界能源危机,随之而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现象促使能源问题成为了宏观经济研究新的热点领域。一时之间,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学者关注能源价格,尤其是能源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及能源价格对经济影响程度并进行了理论和经验研究,目的是掌握内在原理,为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众所周知,价格是经济学的主题之一,能源价格更是人们瞩目关心的问题,因为能源支撑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近30年的历史,清楚地显示出世界能源变化对世界经济的作用,能源价格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无论是能源生产国或是能源需求国都十分关心能源价格,因为它的变化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有着重大的影响。正确认识能源价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模型的建立

为了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我们假设市场上有三个部门,他们分别是能源部门、非能源部门和政府。政府在这里是扮演市场的调节者。我们假设这是个封闭型经济,一国生产的能源产品自产自销,没有进口和出口。能源产品的开发由政府投资,销售所得的收入部分以税收的形式返还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员工工资发放。其他所有的部门我们统称为非能源部门。其生产的产品供全社会消费,我们又把它叫做社会产品。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提供给非能源部门使用,创造出社会产品供全社会消费,所以我们在计算社会总产值时只计算非能源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非能源部门要向政府缴纳销售税,其员工所得的收入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政府对非能源部门有转移支付、公共消费和投资。我们把整个市场简化为生产要素部门、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模型在后面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广到开放经济模式,引入进口和出口。

符号说明:

w—工资率L—劳动量

K—资本量 t1—企业所得税税率

t2—销售税税率t3—个人所得税税率

除了税率其他符号下标编号1表示能源部门,编号2表示非能源部门。

B1—政府对能源部门的投资比例

B2—政府对非能源部门的投资比例

x1—能源产品数量 p1—能源价格

x2—非能源产品数量 p2—非能源产品的价格

模型的一些其他假定:

1.短期内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的工资率、劳动量保持不变。B1+B2<1,政府其他的费用作为政府内部的运作成本如公务员工资等支出,并假定公务员工资不缴纳个人所得税。B1和B2假设短期内不变。

2.x2代表其他所有的非能源产品,p2表示它们的价格指数或者是平均价格。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反映出当能源价格p1发生变动时非能源产品价格的总体变化情况。

3.我们假设能源部门是个国有部门,由政府投资,向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因为能源是国有资源,所以能源部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竞争市场上的其他非能源企业的税率。非能源部门是由许多企业组成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个体,自负盈亏,企业销售产品后向政府缴纳销售税,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进行基础性建设、转移支付等。

4.政府对两个部门都有投资,投资资金比例分别为B1和B2。政府作为市场的服务者,在经济活动中也起到调节者的作用.政府的收入来源于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的员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能源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和非能源企业缴纳的销售税。政府将所征收到的税收再转移支付给市场的各部门,以调节它们在市场中的比例关系,包括投资和开发能源资源、基础建设、扶持中小企业、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福利开支等。

政府的收入:Ry=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销售税

即(1.1)

是未缴税时的家庭收入,是两部门企业的税前销售收入。能源部门的收入来源于产品的销售所得减去所得税之后的余额。

(1.2)

非能源部门的收入主要是纳税之后的销售所得减去购买能源产品的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

(1.3)

两个部门用于下期再生产的投资资本就是两部门的收入减掉员工工资后的余额,再加上政府对各部门的投资。

能源部门 (1.4)

非能源部门 (1.5)

其中B1和B2代表政府对两部门的投资比例。对于以上公式,我们赋予每个变量时间下标t的话,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收入和投资资本。为了简化符号,模型假定始终保持不变的变量省略掉时期下标t。假设生产是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于假定各部门的工资率、劳动量保持不变,所以t期的生产由t-1期积累的资本和劳动力决定。

(1.6)

第一个下标表示部门,第二个下标表示时期。

社会总产品价值:(1.7)

将以上(1.5)式、(1.6)式和(1.1)式代入(1.7)得:

假设除了p1,其他的变量都保持不变,分析p1的变化对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影响。

C-表示所有的不变值的和

Yt对p1求偏导:

从上式(1.8)可知,Yt对p1的导数小于零,表明两者反方向运动,当能源产品的价格上涨时,社会总产值将下降,影响的幅度跟t时期的社会总产值Yt、t-1期的用于非能源产品的投资资金积累k2.t-1、石油产品的数量x1.t-1、政府对非石油部门的投资比例B2和所得税税率t1有关。

Yt对p1的弹性:

(1.9)式的弹性表明Yt与p1的百分比变化关系,当价格变动1%时社会总产值变动的百分比。(1.9)式中的

是k2.t-1的一部分,表明能源产品产值对非能源产品的投资资金的影响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能源价格对Yt的影响程度。

从公式(1.8)和(1.9)我们可知,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价格波动对社会总产值的冲击,在能源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节B2和t1的值来调节Yt对p1的偏导数和弹性。当B2或t1的值增加时, 的绝对值减小,k2.t-1增长,的绝对值和 的绝对值减小,能源价格的波动对Yt的影响也降低。

假设为了满足全社会的消费,t时期和t-1时期的非能源产品数量x2保持不变,我们进一步来分析一下能源价格的变动对非能源产品价格的影响。由公式(1.6)得:

由x2的生产函数可知,若x2保持不变,在L2和其他变量假设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k2.t=k2.t-1=D(D为常数),即部门2的t期的投资资金等于t-1期的投资资金且等于某一个常数,这样才能保证非能源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

假设其他变量保持不变,p2对p1求偏导:

p2对p1的弹性:

从(1.10)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假设下,能源产品的价格对非能源产品价格的影响是正向的,当能源价格上涨时,会引起其他产品相应的上涨,从p1和p2的弹性(1.11)可知,p2上涨的幅度主要跟两种产品的产值有关,x2p2我们设是社会总产值。表示能源产品和非能源产品产值的比例,这个比例越低,能源价格的波动对其他产品的价格的影响就越小。价格的波动对其他产品的价格的影响就越小。我们有统计指标“能源消费强度”衡量这个比例关系,能源消费强度指一国单位GDP产出消耗的能源量,2005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费强度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水平的2.26倍,是美国的4倍多。油当量是按标准油的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的换算指标。中国又称标准油。1千克油当量的热值,联合国按42.62兆焦(MJ)计算。1吨标准油相当于1.454285吨标准煤。从这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GDP虽然每年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还要解决能源消耗强度过大的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能源警钟,很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合理的开发和更有效率的利用我们的资源不但关系到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还影响到经济的稳定性问题。

二、 模型的理想化假设和扩展

此模型是一个在理想状态下的简化模型,只反映了能源价格波动短期内对社会总产值和非能源产品价格的影响,能源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进而影响到政府对非能源部门的资金投入。我们假设所有的能源产品都被本国非能源生产部门所用,不存在出口,能源价格的波动影响到非能源部门的成本开支,影响非能源部门下一期的投资资金额。

(一)模型的理想化假设

1. 此模型把所有能源考虑成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没有考虑其他的生产要素,一个复杂的市场各个要素随时都是在变化着的,把其他变量假定不变,是个理想化的假设。

2.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能源价格对GDP的影响,严格来说,并非所有的非能源产品都是社会最终产品,还存在很多的中间产品,所以社会总产值的计算相比此模型来说更加复杂,能源产品对社会最终产品的影响越小,能源价格对社会总产值的影响也会越小。能源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成本,很多行业可以在中间环节消化掉,对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相对就减弱。

(二)模型的扩展

若市场是个开放型的市场,存在进出口贸易,我们分析一下模型的变化,假设一国的能源产品存在进口,即国内生产的能源产品数量不能满足全国的消费,有一部分要依靠进口,假设全国消费的x1数量的能源产品中,国内生产的比例为θ(0<θ

(R·y表示新的政府收入)

政府的收入仍然由三部分组成,但是政府的收入比不存在进口时的模型少,因为并非所有的能源产品都向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只有比例为θ的能源产品是国有资源,才缴纳所得税,1-θ比例的能源产品直接从国外采购供应给非能源部门,政府的财政收入比第一个模型时要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政府对非能源部门的投资额也相应的减少。

我们把K·2代入总产值公式:

C-表示所有的不变值的和

对p1求偏导:

对p1的弹性:

将上式(1.12)和(1.13)跟前面的(1.8)和(1.9)式相比较可以发现,当国内产量只占θ比例时,Yt对p1的偏导数的绝对值增加,Yt对p1的弹性的绝对值也增加,表明能源价格对总产值的影响加大,一国对进口的依赖性越强,整个国民经济受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越大。

若国内的能源市场存在出口,即国内生产的能源产品不但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还有剩余,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赚取外汇收入。假如国内消费的能源产品数量仍然是x1,只占国内能源产品生产量的比例为r(0

从(1.14)式可知,此时的绝对值比没有进出口和只有进口的情况要小,当一国是能源生产国时,能源价格的波动对非能源产品产值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能源价格上涨,政府收入增加,对非能源产品的投资资金增加,引起非能源产品也相应增加,能源价格上涨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被投资资金的增加抵消掉了一部分,所以对总产值的影响减小。当时,政府增加的投资超过了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的增加,能源价格对非能源产品产值的影响是正向的。同时,出口的能源也作为最终产品直接为生产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也会带动一国GDP的增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收入转移效应”,即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和一国的外汇储备,更多的外汇将流向能源出口国,能源出口国的收入增加,GDP也相应的增长.对弹性的分析也是类似。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存在进出口的情况下非能源产品价格p2对能源价格p1的导数和弹性,归结起来,这三种情形的分别只是体现在政府的收入上的差别,当存在进口或者出口的时候,能源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发生了变化,即是在B2t1的后面乘于比例系数θ或者除于比例系数r,进而影响政府对两部门的转移投资资金。

一国是能源进口国时,p2对p1的偏导和弹性为:

一国是能源出口国时,p2对p1的偏导和弹性为:

三、 对模型的总结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能源价格上涨对非能源产品产值和非能源产品价格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在其他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一国能源的出口量比较大时,即>1,能源价格的波动才对社会产品产值和其他产品的价格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如何在现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价格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从我们前面分析中可知,第一种途径,可以尽量降低一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提倡节约和绿色GDP,对能源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增加B2和t1的值,也可以减小Yt对p1的偏导数和弹性的绝对值。而B2和t1的值的改变,主要靠政府的行为,政府在市场中起到调节者的作用。例如自从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稳定物价和降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对小排量汽车的解禁,使得汽车市场向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从3月26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的价格水平,同时将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这意味着石油开采企业的暴利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特别收益金将是一个开始,标志着政府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保证石油市场的稳定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会制定一系列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方案,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将一部分石油企业的暴利用于补贴下游企业的亏损,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等。所以,我们与其感叹能源资源的缺乏,与其惊呼能源价格上涨速度之快,我们不如真真正正的拿出对策,拿出行动来应付这种局面。政府在通盘考虑整个市场结构的情况下,适当地采取政策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Chang Youngho and Jiang Chan,“Oil Price Fluctuations and Chinese 方工业Economy”,Energy Policy,2003.

[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汪涛.组合模型在能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境,2006,(6).

[5]魏涛远.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6]刘希宋,陈蕊.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研究[J].经济师,2004,(3).

[7]徐剑刚,宋鹏.石油价格冲击与宏观经济[J].上海管理科学,2006,(3).

责任编辑 刘凤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海兴 汪 涛

上一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企业物流存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