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我国国情和风电产业发展的现实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论文 篇1:

践行静水深流,打造卓越品牌

静水深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境界。近年来,中电国际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理念,那就是“静水深流”,凝习聚力,打造团队。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不断完善以静水深流文化为引领、持续推进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使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力转换为中电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2006年12月26日,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多年来,中电新能源秉承“静水深流”文化和“碧水蓝天”理念,履行着“奉献清洁能源、服务社会公众”企业精神,倾心推进打造卓越品牌,迅速成长为国内新能源领域一支新兴力量,成为闪耀在国内新能源领域一颗亮丽之星。

长袖善舞,巧破发展坚冰

面对新能源市场的复杂形势和优质项目资源的激烈竞争局面,公司董事会首先科学确立了企业发展战略:依托中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适度发展生物质和天然气发电,适时介入具有战略意义的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及其他可再生发电项目,有选择地进入与新能源相关的设备制造和服务领域。

中电新能源战略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但中电新能源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后来者,如何实现快速崛起?公司董事会强调,中电新能源不能只靠原始积累的成长,更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迅速崛起。依据对国家能源战略与产业政策的敏锐把握和“中国电力”上市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中电新能源在董事长的带领下,打出了一场场科学运作资本市场,着力加快发展新能源事业的漂亮战役,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电新能源团队以长袖善舞之姿,以责任和诚信,用智慧和价值,在国内新能源行业的竞技中,走出了一条积极稳健、科学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破冰之旅。

赤诚之心,勇担如山重任

静水深流,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境界,它来自于心胸的豁达与品行的笃定。厚积薄发的中电新能源团队在“静水深流”文化的导航引领下,围绕电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减轻能源供应、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压力,努力追求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双赢,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碧水蓝天,水天一色。江苏大丰风电项目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可发电4.1亿千瓦、可节约1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节水80万立方米。这是深入实践静水深流文化的生动体现,是名副其实的碧水蓝天工程。

中电新能源云南双星公司两台机组即将全部投产发电,投产后每天可处理1600多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发电量将达到2亿千瓦时。云南双星将成为昆明城的绿色光明使者,春城昆明将迎来更加科学、和谐发展的美好春天。

中电新能源作为重要参股方投资建设的中国首座、亚洲首个海上风力发电场的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首批3台机组已正式并网发电。按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东海大桥海上34台风电机组将全部并网发电。建成后,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节约8.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

一串串数字,生动诠释了新能源团队履行“奉献清洁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的企业精神。

静水深流,打造卓越品牌

中电新能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达到600万千瓦,总资产达到600亿元;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成长为国内新能源行业的领先企业。为此,公司着力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不断强化重点区域新能源资源掌控,把握核心技术要素,不断推进高效能的清洁环保项目,加快优势项目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为推进公司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秉持中电国际“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和“责任、诚信、智慧、价值”核心价值观,中电新能源认真实践中电国际“天人合一、义利合一、知行合一、人企合一”的文化内涵和“注重实绩的人才文化、共进共创的团队文化、转识成智的创新文化、制度规范的约束文化、绩效导向的激励文化、和谐发展的兴业文化”的文化特色,以强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增强企业硬实力,奋力打造国内新能源行业卓越品牌。

在管理上,中电新能源坚持中电国际关于 “三制一化”管理理念,紧密结合公司发展实际,努力探索实践适应新能源建设、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体制、机制、制度和企业文化。公司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构建了包括16类100多项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坚持“任何事故都可以预防,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的安全生产理念,保持了安全生产良好态势。坚持“规范、稳健、精细”的经营理念,确保了效益最大化。按照专业化模式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以提高“四大控制”水平为重点,发挥专业化管理平台优势,以科学管理保证科学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电新能源认真贯彻中电国际党组各项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福建电力开发建设水电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酒泉风电建设风电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云南昆明建设垃圾发电人才培养基地,坚持海纳百川,集聚优秀人才,加强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着手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人才储备,不断建立完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体系,为中电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中电新能源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并完善符合公司特点和要求的党建体系,完善公司系统党群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和惩防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符合企业特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体系,建立完善党群制度体系、信息工作网络和宣传思想平台,组织开展“静水深流,团队兴业,打造新能源卓越品牌”主题教育、拓展实践和“驻足思考”培训、商务礼仪等讲座活动,为公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中电新能源不断完善以静水深流文化为引领、持续推进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使静水深流企业文化力转换为中电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三载如轮岁月,中电新能源正在从成长走向成熟。今天的中电新能源,从东南沿海到“三北”区域,从北国雪城到琼岛海南,从闽江上游到庄蹻古城,数以百计印有中电国际企业文化标识的风机迎风圆舞,整排水电机组顺水欢歌,一座座变废为宝的垃圾焚烧电厂、生物质电厂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镇科学布点、多点开花。“肯将热血化碧水,直展素纸绘蓝天”,年轻有为的中电新能源充满着青春魅力和蓬勃生机。

(作者供职于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作者:刘忠辉

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论文 篇2:

浅谈我国风电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我国国情和风电产业发展的现实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风电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风电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秦云甫(1979-),男,河南驻马店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风电产业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应用取得突破。30多年来,我国风电场迅速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布局、发展并投入发电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能源;随着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的日益变革,我国风电企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同业竞争的格局;我国风机设备容量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国外引进到现在的规模化国产,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在核心技术上还不具备制高点优势,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发展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电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迅速实现了风电发展的规模化

1986年4月,我国第一座容量为105kW的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2006年4月,龙源集团总装机规模为20.06万千瓦的吉林通榆风电特许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短短20年间,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就扩大了约2000倍。据有关部门预计,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3500万千瓦。

2.实现了风电发展的产业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地已经开始主动研制并从国外引进风电机组,探索建设风电场。80年代,我国试制出的国产55kW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成功并网。随后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在运行体制上出现了商业化、公司化的新景象。从2003年至今,由于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鼓励政策,使得更多的投资主体涌入风电行业,大型风电机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格局。

3.风电产业发展法规初步完善

法律法规是一个产业规范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并能够取得骄人业绩,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有效的发展政策。风电产业发展之初,在试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随着风电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1995年原国家电力部开始关注风电发展的规模,提出到2000年年底风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随着政策的支持,2000年年底的风电装机容量大大超过了这个目标。随后受世界新能源发展潮流的影响,加上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通过,随后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在风电行业领域从2003年开始连续五年组织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促进了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

4.风电产业成为替代能源主体的趋势已经显现

风电产业发展的实践和传统能源枯竭的压力说明,发展风电不能只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未来应该是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2008年8月13日,随着龙源集团辽宁法库1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预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可超过8000万千瓦甚至1亿千瓦。届时风电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我国的主要战略能源之一。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

由于我国政府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出台较晚,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首要考虑的是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来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却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电力网络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因素,导致各地确定的风电发展规划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发展目标多次修改,目前仍尚无定论,从而没有发挥出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作用,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发展规划缺乏科学衔接的现象。

2.风电发展规划缺乏综合协调

风能虽然是清洁和成本较低的能源资源,但是风能资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不可控等特性使得风力发电天然具有随机和局部反调峰特性,会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冲击。从电网安全角度来看,电网系统消纳风力发电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电网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各种电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风能资源充足时的电网调峰和风能资源缺乏时的电网调谷问题,而目前我国电源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水电装机中大部分为径流式电站,丰水期不能调峰,核电目前不参与调峰,系统调峰能力极为紧张,导致我国部分地区风电无法尽快上网。

3.风电场区域布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据有关部门调研,我国风电场的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首先部分陆地风电场建在沿海滩涂地区,频繁的滩涂围垦将使已建风电场逐渐远离海岸线,而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区域则属于风能资源丰富地带。其次,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宝贵,由于风电场占用土地面积大,这就更需要科学综合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4.电网规划建设与风电发展规模不配套

我国风能资源在陆地上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但是我国的风能资源却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风电发展具有“大规模、高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等特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技术挑战。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依托坚强、灵活的电网来实现。因此各地的风电发展规划要与电网规划配套,风电厂建设应同步考虑电网建设的进度,从而现实风电与电网协调发展。

三、促进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综合配套,促进协调发展。

1.尽快出台更加科学的风电发展指导性政策

在国家政策方面,一是要抓紧制定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出台绿色电力消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认购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回报率,促进更多投资主体进入该领域。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税率或其他财税政策鼓励风电相关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风电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出台补偿机制,补偿煤电机组参与调峰造成的损失,从而鼓励更多发电企业参与风电消纳。四是在风电上网过程中涉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

2.完善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风电份额

由于电网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能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能源规划方面,必须统筹考虑风电与其它电源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调峰、调谷的备用电源,综合考虑风电与电网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科学解决风电上网和市场消纳问题。

3.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占领产业制高点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超前研究风电设备核心技术,重点在兆瓦级风机的总体设计、高效率能量转换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等重点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力度和产业化力度。其次要加快研究风电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风能功率预测技术,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市场化检测认证体系。第三要加大大型储电库等调峰调谷储能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

4.加强电网配套,促进智能电网发展

电网是能源系统发展的物理骨架,必须建设通畅智能的电网才能保证电源投资的正常回收。因此首先要配合风电基地建设合理设置电网架构和负荷规模,并和大煤电基地建设协调配套,配合特高压电网发展,建设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区域电网,配合大电源基地为基础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电能,共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将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敏,吴建军.我国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风力发电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上)[EB/OL].http://www.cpnn.com.cn/bwtj/201003/t20100303_308170.htm.

[2]马宗林.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风电科学发展[EB/OL].http://www.indaa.com.cn/zt/2010qgth/dldb/201003/t20100308_288685.html.

(责任编辑:刘俊卿)

作者:秦云甫

水电能源科学发展论文 篇3:

基于跨越式发展的湖北能源保障思路与对策

湖北是能源消费大省,又是一次能源资源小省,能源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能源瓶颈制约,是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湖北省能源总体状况

(一)能源资源匮乏需求量持续上升

一方面,湖北省缺煤、贫油、少气。煤炭储量不到全国的1%,位居中部倒数第一,且大部分是劣质煤,工业利用率不高。石油剩余可开采量仅占全国的0.8%,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仅占全国资源量的0.06%。水能资源丰富,但全省水电开发率已达90%,基本开发完毕。另一方面,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47%,2010年能源省调入量达到12329吨标煤,创历史新高,湖北省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能源输入省。“用能荒”频率不断提高,区域不断扩大,时间逐步加长,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水电大量外调,核电尚未获批,风能资源开发条件差;太阳能、生物质发电推进迅速,但规模和效益还较低,尚难担当重任。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在80%左右,其中煤炭占比高达6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我省重工业占工业比重保持在70%左右,结构重、能耗高。全省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3.2%,但能源消费总量却占全国总量的6.7%。

(三)能源供应变动与需求稳定之间的矛盾

湖北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省外能源输入的基本特征是西气东输、北煤南运、东油西运。省内东西部能源分布和能源使用需求倒置。西部能源资源相对富集,东部地区人口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武汉、黄石、宜昌、襄阳四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随着季节变化,东西部区域间电力流动频繁。尽管湖北省水电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水电装机调节性差,受季节性来水不均影响,常出现季节性电力短缺。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进一步加剧。

(四)能源资源的战略性与管理分散的矛盾

能源自身互换性很强,决定了能源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部门,为了进一步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提升能源管理的效率,我国分别成立了国家能源局和高规格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确立了能源管理的战略框架。周边的安徽、河南、湖南等省市先后成立了能源局,加强对能源战略管理。湖北省能源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各部门条块分散管理,既缺乏战略性,又缺乏权威性,亟需成立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

二、未来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能源消费加速要求进一步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2010年,湖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能源总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东部制造业将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作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湖北省用能量持续走高势不可挡。从周边的能源形势来看,安徽、湖南、河南等省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能紧张局面,加大了对本省资源产品外流的控制,湖北省能源保障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二)能源变革要求进一步加快推动能源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能源正面临重大变革: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利用将进一步向节能、高效、清洁、低碳方向发展;能源新技术将成为各国竞相争占的新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明确提出逐步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德国将发展新能源做为执政理念,力争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20%;日本宣布实施“绿色新政”,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发电量和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面临着能源结构不优、能源利用率不高和新能源发展不足的三重困难,能源发展形势严峻。

(三)能源价格上涨要求进一步增强能源控制能力

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能源总体供不应求。加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益被“金融工具化”,预计世界能源价格在未来几年内会维持在高位。湖北省钢铁、石化、建材和化肥生产成本中的能源费用分别达到25%、40%、50%和70%,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将极大削弱湖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获取能源控制权,分散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风险。

(四)“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能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传统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又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据测算,湖北省2015年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将达6—7亿吨,减排压力与日俱增。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烟尘,引发的环境损害和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把“两型社会”建设落在实处。

三、加强和改善能源工作的建议

(一)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能源问题结合起来

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强化能源保障的根本之举,推进结构性节能。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坚持把推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商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逐步降低重化工、高耗能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建立以能源节约和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要认清能源制约迫在眉睫的形势,想尽千方百计增加能源供给,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迅速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二)坚持寻求内外部能源保障能力相结合

加强能源战略协作。加强与周边资源丰富省份,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华润集团等能源巨头的协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加快各地电源点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咸宁核电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浠水核电;理顺三峡供电对湖北发展及全国大局的关系,积极向中央争取提高湖北自留电比例。

(三)坚持提升传统能源与发展新兴能源相结合

大力发展火电。在负荷相对集中的鄂东地区和电源点支撑薄弱的鄂中地区加快发展高效、清洁、环保的大型火电机组;以国家重载铁路规划建设为契机,建设大型路口电站;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关停一批小火电机组,腾出容量指标。优化水能资源利用,加快太阳能综合利用,有序开发生物质能,支持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站,推进沼气发电工程。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加快建设风电开发综合示范项目。

(四)坚持能源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

以湖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智能电网、煤炭高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和生物柴油等能源发展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能源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成立全省统一的能源管理机构;鼓励湖北省企业投资开发利用省外能源资源,获取能源资源控制权;积极稳妥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开展直供电改革试点;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和差别化信贷、电价政策。

(五)坚持能源集中建设与分布利用相结合

积极建设华中煤炭交易市场和华中电力交易中心,提升区域能源优化配置软实力。加快以电网、气网、热网等“三网”和储铀、储油、储气、储煤等“四储”建设,提高能源输储能力。在具备条件的能源消费地区建设清洁、高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天然气资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主要城市中心区及商务区试点冷、热、电联供,弥补集中式电网存在的不足,降低极端情况下大规模停电的风险,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电安全性。

(六)坚持重点节能与全民节能相结合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民用、农村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积极开展百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管理。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节能目标按地区、按部门分解,实行年度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节能宣传,提高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倡导适度消费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重塑节约文化。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鼓励公众及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的监督、管理与咨询工作。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②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8—2011)[R].2010

③王晓玲,方杏村.湖北省能源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2011(04)

④柯晓阳. 略论湖北能源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9(09)

(马争艳,1978年生,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作者:马争艳

上一篇:心理医生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物理学生教学浅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