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22-07-09

第一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七都镇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七都镇拥有20公里太湖岸线,区域内空气清新,水质清冽,素以“一级空气、二类水质”而闻名遐迩,是传统的太湖明珠、鱼米之乡。“一年结多 熟,天天有鱼虾”是对江南水乡七都镇的高度概括。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南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城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02.90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5.36平方公里。七都镇与浙江省湖州市毗邻,东距上海9 0公里,北依太湖至苏州市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南到杭州市90公里,靠大运河支流,生态环境十分优良。 七都镇主要产业:光缆电缆、有色金属加工、针织纺织、机械电子四大主要产业。 以“中国光电缆之都”闻名的七都镇,现有40多家光电缆生产企业,电缆生产线168条,生产能力达2500万对公里;光缆生产线31条,年产量300万芯公里,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光电缆已经成为七都享誉国际的名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光电通信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目前,该镇形成了亨通、新恒通、巨通和双塔“四大集团”,成为七都光电缆产业的龙头。该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这些龙头企业走出七都,迈向全球。七都镇经济以林茶为主,七都镇有山场20.3万亩。林木蓄积量达92万立方米,茶园总面积10800亩,年产干茶200吨。并盛产多种无污染的高山野茶,制作精细,色泽翠绿,汤浓味醇,堪称茶叶佳品。每逢茶季,八方客商和周围数千农户云集七都镇茶叶专业市场,年交易量200多吨,交易额近千万元。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有福建客商投资的三林人造板、浙江客商投资的世明扇业、段家木业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在七都镇入户,2008年又引进了总投资3580万元宏峰金属材料公司入户七都镇650亩工业园区内,占地30亩,已投产。

七都镇是全省195个中心建制镇之一,自古就是石台东部的商品集散地,物产丰富,商贸发达。先后 投资近千万元在镇所在地兴建了农贸市场、茶叶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周围7个乡镇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工业品下乡的中转站。还兴建了二条以商业、修理、服务为主的新商业街,吸引了浙江、江苏等省市大批客商来此经营,常年入市的个体工商户260余户,其中大户108户。随着新七都镇的建成,七都镇规模的扩大,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石台,皖南茶乡”总体方针,七都镇将进一步加快建设的步伐,树立S325省道中心建制镇新形象,不仅仅是“大大的七都村”,而且是“大大的七都镇”。 (一)旅游业发展的环境

当前,七都镇旅游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业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存在着强大的需求潜力。国际形势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跨国旅游者的长途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将使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增加,预期旅游消费继续增长,市民出游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将面临迅猛发展的势头。

从七都镇的资源、产品开发及所处的环境看,也有巨大的供给能力。一是区域发展空间上,特别是环太湖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二是旅游产品发展空间上,旅游正从一般性的观光向观光与休闲并重,节庆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游船旅游、婚庆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尚未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到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都十分有利于七都镇旅游业的发展。七都镇所在在华东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切有利于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要素,七都镇都将是其最直接的受益者。七都镇所在的吴江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必将带来大批商务旅游者,同时我市有较强的经济作后盾,能够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旅游条件。

(三)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七都镇目前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正处于开发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与当前国际上单纯观光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小,度假型和文化型旅游、追求刺激的特种旅游以及复合式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不相一致。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正是七

都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旅游人才,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且内部与其它产业之间的配套服务还不完善,经济效益结构性的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旅游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缺少新的旅游增长点,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也是对今后发展的严重制约。

沿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旅游一体化合作的基础条件

第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地理位置好,交通网络发达,与国内各城市以及邻国市场往来便利;具有国内外良好的客源基础;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相互搭配、风格互补,形成叠加优势。例如上海的都市旅游资源、浙江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及江苏的山湖风光与人造景观资源相互组合,魅力无穷。

第二,市场定位上存在层次性。区域内的大城市一般比较适合中高档市场,而中小城市一般比较适合中低档市场。如上海的优势在于商务会议旅游、都市旅游、购物旅游;浙江的优势在于宗教、观光旅游;而江苏的优势则在于民情、观光、休闲康复和文化娱乐旅游。另外,不同地区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已经确立的国内外目标市场也有所不同。这种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档次、不同需求的旅游经营结构,为环太湖旅游区域开展一体化合作、提高整体效益奠定了基础。

第三,客源输出与输入相结合。区域内各地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又是居民出游率高的旅游客源地,这不仅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是各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保障。

二、环太湖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发展的对策选择

第一,综合评价各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整合开发区域性旅游产品群,注意衔接和互补,避免雷同性开发和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第二,按照各地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交通条件,通过整体设计推出系列旅游线路和整体性旅游产品,注重创造区域的总体旅游特色,形成区域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对区域性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进行联合宣传和整体营销,旨在创建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打响环太湖区域的优质旅游品牌。

三、以客源为导向的环太湖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途径

第一,在国内市场方面:

①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国内客源是当前环太湖旅游区的主要市场,在开发和改造观光旅游产品时,既要注重突出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高品质,同时又要注重软件的建设,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②发展新型的观光旅游产品。一方面环太湖区域山水风光秀丽、历来是“鱼米之乡”,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开发观光农业、生态植物园等新型的观光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区域周边临近上海、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此类产品能够更好的迎合都市人回归自然、享受休闲的旅游体验心态。

③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环太湖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旅游资源等很适合开发度假和休闲旅游产品,同时,这也是当前旅游热点产品和市场需求的趋势所在。

第二,在国际市场方面:

①以观光旅游为主体。观光旅游是本区域的主体优势资源和基础旅游产品,今后力争在传统的静态观光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突出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适度增添参与性和真实性,加强宣传,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商务和会议旅游市场。基于区域良好的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经济条件、不断完善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进一步开拓商务和会议旅游市场,打造环太湖商务会议旅游中心,有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与产品档次,增加旅游收入。

③顺应当今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和本区内旅游资源的特点,推出康体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等新的旅游热点产品。

七都镇的旅游发展对策以及发展目标

七都镇原有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如光缆电缆、有色金属加工、针织纺织、机械电子。所以七都镇要想发展旅游业应该着重强调产业升级,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环境的治理保护。 1产业升级 七都镇原有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如光缆电缆,有色金属加工,针织纺织,机械电子,发展旅游业应当首先处理好这些第二产业的转移,因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对于当地的旅游发展是致命的。七都镇地方政府应当和相关企业做好相关工作,进行产业转移(向内地等欠发达地区转移)

第二篇:《湘西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

一、湖南省

1、新湖南省旅游总体规划;

2、湖南省乡村旅游规划;

3、湖南省红色旅游规划;

4、湖南省旅游“十二五”规划;

5、长株潭3+5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6、大湘南旅游相关规划;

7、环洞庭湖旅游相关规划;

8、最新湖南省交通规划;

9、湖南省十二五规划;

10、湖南省文化产业规划;

11、最新湖南省铁路规划;

12、最新湖南省高速公路规划;

13、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文件资料;

14、长沙、以及张家界、常德、怀化、邵阳、湘西等五地节庆活动资料;

15、2000──2010年湖南省国内旅游统计详细数据、国际旅游统计详细数据;

16、有关大湘西经济协作区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17、大湘南旅游发展的相关资料;

18、大桂林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19、张家界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0、崀山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1、泛珠三角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2、湖南旅游网络信息资料;

23、湖南旅游图件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24、湖南旅游 宣传资料;

25、湖南旅游影像资料;

26、湖南旅游内刊资料;

27、《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

28、《2010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年度考核工作方案》;

29、各地上报的湖南省“十二五”规划重大旅游项目表;

30、湖南省建设和改造通往景区的道路基本情况一览表

31、湖南主要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店统计数据;

32、湖南省旅游投资资料;

33、湖南省旅游人才培训资料;

34、其他资料

常德市

1、常德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

3、常德市“十二五”规划

4、常德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常德市文化产业规划

6、常德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常德市《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策划及概念规划方案》;

8、常德市柳叶湖总体规划

9、常德市壶瓶山旅游总体规划

10、常德市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规划;

11、主要旅游县市桃源县、津市市旅游总体规划

12、常德市2000──2010年旅游经济、旅游产业数据资料、景区门票收入、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3、旅游经济协作区文件资料

14、常德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15、其他资料

张家界市

1、张家界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

3、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

4、张家界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张家界市文化产业规划

6、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主要

景区规划资料

8、张家界市主要景区武陵源、天子山景区、宝峰湖、袁家界、茅岩河、猛洞河、江垭温泉、万福温泉、土家风情园总体规划资料;

9、张家界市主要旅游县市慈利、桑植、武陵区旅游总体规划资料;

10、张家界自然保护区规划

11、张家界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张家界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湘西自治州

1、湘西州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湘西州城市总体规划

3、湘西州十二五规划

4、湘西州旅游十二五规划

5、湘西州文化产业规划

6、湘西州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湘西州《凤凰古城总体规划》;

8、湘西州里耶古城总体规划

9、湘西州芙蓉镇景区、坐龙峡景区、小溪、栖凤湖旅游总体规划

10、湘西州民俗文化村规划

11、湘西州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2、湘西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

怀化市

1、怀化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3、怀化市十二五规划

4、怀化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怀化市文化产业规划

6、怀化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怀化市主要古城古镇古村落规划:洪江商城总体规划、高椅古城规划

8、怀化市、新晃古夜郎国规划、侗族文化村规划、麻阳温泉规划

9、怀化市县级单位沅陵、通道、芷江、洪江市、洪江区、新晃县、中方县、麻阳旅游总体规划

10、怀化市主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

11、怀化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2、怀化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

邵阳市

1、邵阳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3、邵阳市十二五规划

4、邵阳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邵阳市文化产业规划

6、邵阳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邵阳市《崀山申遗规划方案》;

8、邵阳市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9、邵阳市隆回旅游总体规划、城步旅游总体规划、新宁旅游总体规划

10、邵阳市城步南山牧场规划

11、邵阳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2、邵阳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

第三篇: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0123162 程晓强 国民经济管理121

摘要:婺源主要产业以茶产业,旅游业,小水电业及县工业园区 为主,其中尤以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根据婺源的综合发展条件,应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茶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 主导产业 区域优势 规划

一: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自然优势:婺源县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内有上千对鸳鸯。有着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优势;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缘故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还有别具风情的抬阁、灯彩、地戏等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

人文社会优势; 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古墓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镇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紫阳镇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和清皖派朴学大师江永墓等。古迹有浙源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古驿道等。这些遗址、古迹是婺源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上世纪卅年代,婺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扩展地。抗日战争前夕,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省委所在地,绿色婺源有着红色革命的史迹。婺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宗祠、官宅、豪邸、廊桥、石拱桥、民居、戏台、井台、石碑等等徽派古建筑。县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珍宝上万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曾专程至婺源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鉴赏,高度评价为这是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交通优势: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境内多山属黄山余脉江南丘陵地带,境内主要交通有30

7、308省道,杭瑞高速(景婺黄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德婺高速)公路,临近的机场有黄山机场,景德镇机场。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江西对接长三角,打造长三角后花园的前营阵地和大门。而随着14年京福高铁的运营,将会给婺源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优势。

二婺源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具备东方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艺术的特质,可开展观光、考察、体验、度假、休闲、疗养等活动。

婺源的山水保存完好,婺源的乡村与山水融合一体。婺源乡村的格局宜人聚居,这儿氏族繁盛,人脉兴隆。显赫宗祠蕴含着东方伦理的精奥,宏丽豪宅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积聚的财富。山灵水秀之地必有村落民居,民居村落无不占尽山水风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东方特有的、吐纳天地阴阳、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绕过了工业文明而留存给今人的精品生态宝地。

2001年以来,婺源县抢抓机遇,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李坑等20余个旅游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个,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婺源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整体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而婺源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明显2011全年旅游共接待游客 616.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7亿元,综合收入28.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8%、24.76%和25.86%。2012年,婺源县突破800万人次达到833.6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5%、28.55%、48.48,在全县的GDP中比重也越来越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原有生态环境的安谧却被破坏了。文公山景区增加水上游乐项目,在山脚建起一座人工湖,蚊虫大量滋生,使游客望而却步。鸳鸯湖本是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生活的乐园,自开发后游客和快艇的喧闹,使鸳鸯生活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数量急剧减少,由原来的每年4000对锐减到每年2000对。

(二)乡村文化受到冲击

文物古建遭到破坏。婺源村落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都存在着坍圮的危险,而且许多古建筑还遭到人为的破坏,许多婺源人借着旅游这股东风,发了财,然而,他们发了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扒掉那些令游客心动的祖屋,反而建起了小洋楼。这样做不仅毁坏了古建筑,而且还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得和谐美。

(三)景区村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婺源的江岭景点是婺源看油菜花的必经去处。但油菜是要靠当地村民去种的,游客去看油菜花,也很喜欢在油菜花地里拍照,但却经常有意无意的去采油菜花或者踩到村民种的地。这样一来,村民就以客人破坏农作物为由,在田地里拦着客人不准客人下田拍照,有些客人采了花或踩了菜地,村民就会要游客赔偿,且赔偿的价格都比较高,个别狡猾的村民学会了“钓鱼执法”,专门等客人采了花再上前拦着客人进行勒索敲诈,可以说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婺源的旅游形象。

(四)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都会迎来旅游的高峰期。每年的这个时候,所有县城宾馆的入住率基本上是100%,乡村农家乐也是异常红火,可是尽管如此,婺源所有的宾馆还是接待不了那么多的游客。由于供不应求,宾馆的房价更是一路狂飙,比平时上涨2到3倍。许多游客不得不住宿在婺源周边的县市或取消赴婺源旅游计划。由于景区停车场面积较小,在近景区的公路两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和私家车。在加上通往景区的公路路面并不是很宽敞,所以塞车现象十分严重,不得不排起长龙。

三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建议:

(一)继续加强“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品牌,做成“中国旅游第一县”,主打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加强旅游定位。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的创立,婺源旅游业取得迅

速发展,但这还不够,必须继续做大做强这个品牌。必须形成大型旅游产业开发,有主打旅游产品。如清明油菜花的旅游产品就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可以开发这类旅游品牌,比如古村落写生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主打旅游产品。

(二)加强生态和古村落的保护,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外来的破坏,环境越来越差。这就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古村落的破坏更为严重,新建建筑和古建筑的部件贩卖成为破坏了古村落的主要行为,使之缺少了原本的古朴之美,也为古村落的集群的形成产生了阻力。

保护古乡村的文化传承,加强文化底蕴,外来都市的文化队乡村古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撞击,要保护好原本先辈遗留下来的古朴文化,并对文化精心包装,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共同发展。而婺源现生态绿色主题已经较为明显,而文化品牌未得到有效保护与推广。

(三)加强与周围旅游资源的合作,形成旅游长线。周围有着三清山,黄山等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加强与这些旅游景点的合作,形成旅游长线中的一个点,再把这个点做大,使游客驻留时间加长,单一的婺源单线旅游不适合长线,只有点到点式的旅游。

(四)发展与旅游服务产业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完善旅游条件,还可以加大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合,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做文章,协同发展,让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南昌大学2007年

《婺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年

第四篇: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市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但此时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自1998年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在全市乡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努力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形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行业管理、业态创新、政府投资

、社区营销、融资模式等乡村旅游“北京模式”。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的: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

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

“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不同区位的空间产品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相互之间也并不冲突,针对这点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求异存同”,满足市场的多方需要。明确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

各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分别为:朝阳区为“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为“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一沟(带)一品

构造26条乡村旅游沟(带)的聚合产业

在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增量,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农委调整农业产业(果、牧、林、农等)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通过“一沟(带)一品”的实现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

和两年时间内,北京市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26条“一沟(带)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和“花卉旅游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赵家台沟域旅游”,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和“北线山野奇趣乡村旅游沟域”,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和“回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东北部浅山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沟带)”,昌平区的“‘阳光流村’山地休闲旅游区”、“叠翠燕平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采育葡萄大世界”和“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海17里’乡村休闲旅游沟域”和“‘桃源静谷’山地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和“汤河川满族风情体验区”,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和“古北口镇汤河‘沟域经济’”,延庆县的“河乡村旅游带”和“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

一村一品

开展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微观基础,长久以来处于单独生产和经营的状态,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进一步促进

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民俗村落,共对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和“京西妙高文化·七王坟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园村”、“京味文化·水峪嘴村”和“农禅合一·樱桃沟村”,房山区的“穆桂英故里文化·穆家口村”、“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水头村”和“养生山吧、创意空间·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宠物犬休闲文化·大邓村”和“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原生态自然文化·东水峪村”和“异国风情·瓦窑村”,大兴区的“采育人家,葡萄酒坊·东营二村”、“梨花之乡,休闲庄园·梨花村”和“生态休闲,有机蔬菜大观园·留民营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乡土旅游的金凤凰·雕窝村”和“生态新农村·挂甲峪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栗花深处、休闲溪谷·六渡河村”和“青山、碧湖、农家·上王峪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东极避暑、养生花园·花园村”和“京都游憩,渔味人家·口门子村”,延庆县的“奶牛风情,魅力新村·大柏老村”、“凤凰城、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和“妫水源·上磨村”。

生态旅游度假区

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

休闲和生态已经成为游客的两个主要旅游诉求,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根据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与环保局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并已通过了由乡村旅游行业专家、市环保局和市质监局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将申请成为地方标准,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延庆龙庆峡、昌平温都水城、丰台南宫、怀柔夜渤海、密云云蒙风情大道都在积极申报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促进京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树立乡村旅游的产品品牌,“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正是建设新时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必由之路。“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必将引导未来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

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推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至,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5月,北京旅游局在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北京市旅游局还组织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升级规划的具体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智力支持。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主要涉及:旅游局、农委、发改委、园林局、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这种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使得乡村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还启动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

景观保护,社区参与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建立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协同机制,使北京市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不仅强调单体的、有形的、物资性(如建筑等)的遗产保护,更重视无形的、非物资性(如艺术、民俗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体现出乡村景观保护中的保持传统文化继承性、建立高效生态系统、保持自然景观完整性和多样性、资源合理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原则,使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有章可循,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行业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形成了规划引导、标准管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景观保护、社区参与的北京模式。

第五篇:旅游规划引领樟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樟树市以文化兴市为契机,把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升温升级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通过旅游规划引领、项目支撑、产业融合,全力打造文化休闲游、养生度假游、工业游和乡村游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项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赶超发展。目前,该市已有2A级景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今年1至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3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该市利用独特的“药酒盐、古道闲”等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围绕打造“中国第一养生天堂”和江西旅游新地标,主动融入全省旅游网络,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深度开发,着力建设融国教、国药、国酒于一体,集休闲、疗养、保健于一堂的养生休闲旅游胜地。聘请专家编制《樟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阁皂山药道养生、中国古海休闲度假、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吴城商邑文化、筑卫城远古文化等旅游板块,形成以葛玄路养生休闲旅游带为轴,以筑卫城、吴城文化创意旅游区为翼的“一轴两翼”集群规划体系。该市投资1亿元拉通了从城区直达景区的旅游公路,投入1000余万元完善配套设施,开通旅游观光专线。市财政每年还安排6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既有看头,又有玩头”。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该市在用地、用工、税收、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办旅游项目,以大项目拉动旅游产业聚集发展。投资31.65亿元的“中国古海”养生旅游项目,依托该市丰富的岩盐资源,巧打“盐文化”休闲旅游牌,开发海洋之恋、养生会馆、3D漂浮影院、盐晶动感SPA、大极盐泥馆等特色景点,创立“旅游+养生”新模式,填补了复合型养生旅游度假项目的市场空白,为江西旅游在红、绿、古的基础上增添了一道“蓝色”风景。该景区刚开业不久,就出现了游客“井喷”现象,单日最高接游量突破8000人次。投资6.8亿元的阁皂山旅游开发项目,依托悠久的道教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养生保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养生福地,与中国古海景区遥相呼应,形成了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该市注重文化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文化旅游元素注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打造仁和863医药科技园、四特酒文化城、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关联项目,使全市各

地景点串点成线。同时,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葛玄路沿线大力发展乡村游、采摘游、观光游、农家乐等休闲文化旅游,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目前,该市已发展星级农家旅馆3家、农家乐104家,三层楼、松湾、芦岭、大汗等地的“农家乐”已成为全省闻名的乡村品牌旅游点,年均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认为:樟树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最初的业态——农家乐,农家乐的特点是符合一家一户的经营,但对于资本下乡来说还需要休闲农业。

上一篇:旅游专项培训总结下一篇:旅游项目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