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24-04-09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精选12篇)

篇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文章标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凉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历时7个多月的研究,现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了保证《规划》的质量,2006年11月24日,凉州区人民政府在天马宾馆多功能厅邀请武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了评审小组,对《规划》

(送审稿)进行评审论证。评审小组在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评审,形成如下意见:

1、《规划》以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有关标准为准则,依据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结合凉州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应用新政策、新理论、新方法,全面地研究了凉州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系统地分析论证了发展旅游业将给凉州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划》以系统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凉州的区情把握全面,调查研究深入,并根据国家标准,对客源市场发展进行了问卷调查,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相关研究成果,对全区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凉州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模式、旅游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评价和规划设计,表述符合规范,方法步骤妥当,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3、《规划》在对凉州旅游定位上,充分考虑了凉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考虑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未来,充分考虑了凉州旅游资源的优势、特色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了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符合甘肃省旅游发展总体要求和凉州的实际。

4、《规划》依据凉州旅游区位与资源优势,将凉州旅游发展布局融入河西、甘肃、以及全国旅游网络之中,提出了我区旅游业未来发展“一心、两翼、三轴、一带”的空间布局和打造凉州旅游精品的战略构思,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对全区未来15年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规划》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契机,以旅游产业替代为模式,以游客生态消费需求为中心,以绿色能源、绿色建造、循环利用、清洁环保的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保护与改善旅游地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环境质量,建设绿色旅游风景区,实现凉州由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耗竭型产业经济模式向生态亲和型的绿色大旅游产业经济模式转变的战略构想,并规划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9个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做到了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增发展的要求。

6、《规划》对旅游开发重点项目优选与投资效益分析,符合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是确保凉州旅游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7、《规划》从人力资源、资金、旅游管理与体制保障等方面制定了凉州旅游发展的重大对策,全面切实,具有可操作性。

8、《规划》在个别章节的表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修补、补充、完善。

鉴于以上意见,一致同意通过《规划》的评审。并请规划编制单位根据评审小组的具体意见建议,对《规划》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尽早向区政府提出正式的规划成果,以使其成为凉州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评审小组组 长(签名):

副组长(签名):

二○○六年XX月XX日

附:《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小组名单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来源于,欢迎阅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篇2: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10年9月10日,州旅游局在州旅游局五楼会议室组织专家对《新疆博斯腾湖区域相思湖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进行评审。与会领导和由州发改委、环保局、建设局、文化局、旅游局、文物局、阿尔金山管理处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财智风驰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的汇报并评议。副州长张东兵到会指导并讲话。会议由巴州旅游局局长余新民主持。专家组对规划文本和相关图件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总体评价:内容全面,结构完整,基础资料较齐全。资源评价、发展定位、项目策划、资源保护等符合实际,基本符合国家旅游局《旅业规划通则》的要求。

二、修改意见:

1、旅游产业规划指导思想应调整为“2213”发展战略,即两大资源优势---以楼兰为主的丝路古道文化和阿尔金山特色自然景观优势资源;两大体系---特色旅游经济体系和城镇化服务保障体系;一个旅游胜地---区域特色旅游胜地;三个效益---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规划涉及旅游产业定位问题,要牢牢把握新疆特种旅游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区域旅游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规划期限建议调整为:2010-2025年,并分为近、中、远三期。

3、应对市场营销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规划;在分析京津和环渤海湾市场时,应把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中心的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市场作为巴州旅游宣传开拓的主要市场。

4、在旅游产品、项目的线路策划、设计时,应本着客观、现实的视角,结合市场需求,对既有资源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全面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5、规划中“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章节应进一步细化,确保形成若羌旅游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6、游客量测算偏小,缺乏投资估算参数,需做具体测算,专项配套规划应定量化,以增强对项目的指导作用。

7、要加强与区域相关规划衔接;应明确废水、固废的具体排放渠道。

专家评审组原则同意该规划通过评审。具体修改应参照专家评审意见表(附件),并按照相关规定报批实施。

篇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本刊讯近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中国联通四川省分公司、中国铁塔四川省分公司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和专家组成评审组, 对《四川天府新区信息通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

规划以国家、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结合《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2015年版) 》为指导, 在总结和评估天府新区信息通信业发展基础上, 立足天府新区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 提出了天府新区信息通信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 科学规划“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定位明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符合编制要求和发展实际,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进入审批发布阶段。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任云在评审会总结讲话时强调, 规划编制组要充分吸纳评审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从服务和支持天府新区发展角度谋划信息通信业总体规划和发展;在规划修订完善过程中要有效衔接“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2015年版) 》和《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对企业反映明确、愿望强烈的政策措施, 尤其是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措施要进一步具体化;由省通信管理局、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四川天府新区信息通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真正让规划发挥对信息通信业、支持天府新区发展的导向性、指导性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 互相协作, 共同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和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督导企业落实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做好天府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支撑和助力天府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 达到编制本规划的初衷和目的。

篇4:以评审为笔,规划人才发展之路

TAweekly:本届大赛的评审过程中,您是秉持着怎样的原则挑选作品的?

李当岐:今年,我们并不会过分关注效果图的繁复精美,而要透过效果图看到服装本身的结构和设计。有一部分选手的效果图“太敢画”了,没有充分考虑成衣是否能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同时,本次评审过程中,我还会充分考量作品是否与市场结合,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权衡创意与市场的优秀作品。

TAweekly:初评结果已经揭晓,您认为作品的整体质量如何?

李当岐:总体来说,很多选手的作品都很有想法,最后入围的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概念比较清晰,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有所创新,同时充分考虑实穿性和市场性,所以我很期待作品的最后呈现效果。

TAweekly:对于初评的入围选手,您有何建议?

李当岐:目前,入围的这些作品在创意和市场的平衡把握上做得比较好,希望选手们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充分考量作品的表达手法,在材料选择上参考当下市场的流行趋势。真正优秀的设计追求的是恰到好处,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做加减法,将是考验选手的真正时刻。

TAweekly:作为一个开启第八年征程的设计大赛,您对本届中国(常熟)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有怎样的评价和期待?

李当岐:虽然当下全国范围内的服装设计类大赛很多,但是作为能够连续举办八届的设计大赛,中国(常熟)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在休闲装赛事中已经有了很大知名度,甚至是品牌影响力,这从本届大赛投稿数量高达2000余件就可窥见一二。

也因此.常熟大赛应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现在很多选手认为,大赛作品应该是华丽繁复的,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希望本届大赛能以最终呈现的获奖作品,引导大赛向更加贴近市场的方向发展。

TAweekly:在向市场靠拢的过程中,您觉得大赛的赛程设计和运作中有哪些需要调整和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李当岐:曾经国内众多大赛在赛程设计上都有“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视效果图和最后的成衣,而忽视了中间的制作环节,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选手尤其是在校学生真正的成长就蕴含在大赛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制作成衣、细节处理、使用怎样的工艺表达效果,到制作过程中的重新调整,都是磨练选手的最佳环节。我希望常熟大赛能加大对这一过程的关注与监督。

第八届中国(常熟)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入围名单

篇5: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简报

会上,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及规划课题组专家,针对《规划》成果作了详细介绍。评审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规划》进行了点评并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规划》体系完整、符合规范、定位准确、项目丰富,是一部优秀的县域乡村旅游规划成果,同意通过本次评审。

为确保规划成果符合发展实际,具备较强操作性,真正实现服务乡村的`发展目的,评审组专家建议,一要凸显核心产品。汶上旅游资源禀赋,作为配套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需要和佛教、运河等核心产品融合发展;二要丰富产品体系。按照家、园、庄、村、乡镇逐级提升的产品体系进行开发打造,做到热点带动、精品拉动和整体联动;三要丰富项目主题。要体现汶上特色,加强参与体验,将佛教文化、运河文化及儒家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产品中间;四要提升品牌形象。结合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进一步加强品牌主题的凝练提升,不断彰显“佛都”个性;五要创新发展理念。按照城乡互动、服务乡村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以此带动乡村经济、农民生活发展进步。

篇6: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09年12月23日 09:13: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中国网12月22日讯 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在北京召开了《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二外、中科院地理所、厦门大学、福建省政府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旅游专家共同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出席评审会的还有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政府的领导、海峡西岸旅游区闽粤浙赣四省旅游部门的相关代表、在京的知名媒体记者、《规划》编制单位专家组代表共计50余人。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福建省政府洪捷序副省长应邀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吴文学司长主持评审会。福建省旅游局郭恒明局长代表委托方和闽粤浙赣四省旅游主管部门作了讲话。《规划》编制单位的负责人马勇教授就《规划》总体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向评审委员会作了汇报。在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介绍,并审查了《规划》文本及相关的图件后,评审委员会讨论形成评审意见。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国家旅游局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并组织专家编制《海峡西岸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编制背景如下:

1、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西发展环境和谐。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式由地方决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国家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发展动力加强。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海西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海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新的要求。

3、“两会”协商开启两岸交流新时代,海峡两岸关系回暖。台海局势日趋缓和,两岸交往迅速增多,两岸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4、国家旅游局打造海峡西岸旅游区,海峡旅游位置突显。国家旅游局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提出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并将其列入全国“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和建设的十二个旅游区,出台支持海峡西岸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了海西旅游区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位置。

5、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基础坚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海峡西岸旅游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具备对接集散的区域优势,伴随世界旅游业持续兴旺、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具有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天然基础,海西旅游产业必将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海峡西岸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服务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更为便捷有利的平台。编制海西旅游发展规划,既是配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又是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有利于实现海西旅游资源全面整合。海峡西岸旅游区无论是地域空间还是行政跨度都很大,旅游资源的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有效规避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旅游资源存量的优化整合。

3、有利于推进海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海峡西岸旅游市场的深入分析,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旅游者在购物、餐饮、娱乐等收入弹性高的项目上的消费,提升旅游消费档次,优化区内旅游收入结构。

4、有利于推动海西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促进海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海西旅游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5、有利于促进海西旅游业联动式发展。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海西旅游业发展规划,建立海西旅游经济共同体,促进海西旅游的联动式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内旅游市场的合理共享,有利于区域内旅游信息的畅通传递,有利于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6、有利于提升海西旅游整体竞争实力。站在海峡西岸旅游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统筹区域内四省二十三市的旅游业发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合作等措施,不断提升海西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规划编制的过程

2007年国家旅游局委托湖北大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同年9月8日在海峡旅游论坛期间,国家旅游局牵头举行由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旅游局长、规划处长参与的《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启动协调会。随后,规划组分八个阶段分别对福建省九市、粤东五市、浙南两市、浙西三市、赣东五市及台湾本岛和金门、马祖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分别召开了不同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和意见征求会,并向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旅游局党组分别汇报了规划的总体思路。

完成初稿后,2008年国庆前福建旅游局牵头在福州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分别征求省直相关部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闽、浙、赣、粤四省23市的意见。2009年,国家旅游局在福建专门召开了规划中期成果论证会。规划组根据与会代表和有关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规划评审稿。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海峡西岸旅游区”区域范围涉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二十三个地市。其中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南平、三明、宁德九个市,广东省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梅州五个市,浙江的温州、台州、金华、丽水、衢州五个市和江西省的赣州、鹰潭、上饶、抚州四个市。

(二)规划期限:2010—2020年

近期(2010—2012年)——重点建设阶段;

中期(2013—2015年)——系统升级阶段;

远期(2016—2020年)——拓展完善阶段。

(三)规划内容

共分20个部分

1、旅游发展现状认知与竞争力评价

2、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特色及综合评价

3、客源市场现状分析、特色分析与目标市场定位

4、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模式、战略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的战略契机,充分利用海峡西岸旅游区现有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发挥海峡西岸旅游区在连接两大三角洲、对接海峡东岸(台湾)和辐射中西部地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树立“培植大项目、塑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观念,通过盘活旅游资源存量、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和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将海峡西岸旅游区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携手东岸,全力出击国际旅游市场,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充分盘活区内旅游资源存量,通过区域分工及协作,有效整合区内优势旅游要素,初步形成功能鲜明、特色突出、领域宽广、规模适度、发展规范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内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项目建设、促进区内已有旅游项目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对台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塑海峡旅游品牌,以厦门和台北为犄角,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区;通过旅游形象的塑造及推广,强化海峡西岸旅游区在境外的市场影响力,积极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形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齐头并进的市场发展格局。最终,在规划期内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携手东岸,全力出击国际旅游市场,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近期(2010-2012):重点建设阶段:优先打造蓝色海滨旅游带,初步形成“三轴八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在完善和提高观光游览、宗教朝觐等主导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启动开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贸会展、邮轮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同时强化两岸旅游市场开拓的合作,形成两岸

旅游共同市场的雏形。

中期(2013-2015):系统升级阶段:重点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景观轴,基本形成“三轴八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涵盖蓝色海滨、绿色山林、多彩文化、特色都市旅游四大产品系列框架,重点打造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面向台港澳的区际游线,初步形成两岸之间密切的旅游合作交流机制。

远期(2016-2020):拓展完善阶段:全面形成涵盖蓝色海滨、绿色山林、多彩文化、特色都市旅游四大产品系列的海西旅游产品框架;全面实现区内“三轴八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各区域协调发展,旅游六要素达到最优组合,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5、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发展方针与功能分区

6、旅游项目体系(主题类、支撑类、精品类)

7、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类提升规划、精品主题游线

8、旅游形象特征分析、形象塑造与营销推广

9、“海峡旅游”品牌定位、品牌支撑及市场定位、市场规模预测、市场营销

10、区域旅游合作思路、体系、规划

11、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目标、框架、支撑体系

12、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原则、策略和体系

13、旅游城市建设与提升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和要点

14、旅游科技创新支撑“数字海西”的构建思路、三大平台、四大构建和功能提升

15、交通系统(交通方式、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化、提升

16、配套服务体系(旅行社、饭店、餐饮、商品、娱乐)建设及优化

17、旅游资源(水体、山体、人文)开发与保护

18、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策略、实施步骤

19、发展保障体系(政策、组织、财政、市场、技术、安全)

20、近期行动计划

五、实施规划的具体要求

规划编制组将根据国家有关旅游发展的新精神、新要求,充分吸收评审会上专家和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认真修改,使之更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福建等相关省份将进一步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运作,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突出“海峡旅游”品牌。“海峡旅游”既是海西的特色,也是海西的优势。要围绕主题,进一步加强开发和宣传,突出“海峡旅游”品牌,突显海西旅游在全国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位置。

2、打造精品旅游项目。要根据海西的资源特色,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深入挖掘海西地域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有鲜明地方特色、有较大市场影响、有明显综合效益的滨海、生态、文化、红色、乡村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3、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海西旅游区涵盖四省23市,要加强区域内的旅游协作,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形成发展合力。还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旅游合作,共同建设我国东部沿海旅游繁荣带。更要加强与海峡东岸的旅游交流与合作,互送客源,共拓市场,携手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4、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宣传旅游,宣传海西旅游规划,宣传国务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提高全社会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形成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来关心旅游、支持旅游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国务院加快旅游发展、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意见,为海西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国家旅游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峡西岸的旅游发展。在规划的指导、资金的安排、企业的扶持等方面对海峡西岸旅游区予以倾斜,并积极与台办、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推动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建设顺利发展。

六、评审意见

2009年12月22日,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厦门大学、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旅游专家共同组成了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在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介绍,并审查了《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后,进行了认真讨论,达成以下评审意见:

1、《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定位准确、目标体系完整、空间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创新和可操作性。

2、《规划》立足于塑造“海峡旅游”品牌和打造“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突出了项目带动战略和推动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体现了旅游发展的转型与创新,具有较强的区域统筹性。

3、《规划》突出了区域合作,特别是两岸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合作构想及近期行动计划,有利于立足西岸、联合东岸,共筑合作平台,携手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 中心,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4、《规划》对旅游发展政策体系、实施机制、综合配套设施及支持项目进行了系统规划,从组织、财政、市场、技术及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篇7: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关注」《梅县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1月17日,从《梅县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上获悉,梅县区将用3个“五年规划”时间,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助推梅县区旅游产业发展。梅县区副区长郭龙元参加评审会。会上,规划单位对《梅县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了详细介绍。据悉,梅县区气候温和舒适,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四季旅游,满足全域旅游发展条件。规划单位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打造原生态客乡、慢生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龙头项目”、“重点项目”、“配套项目”分三期投资建设,预计2030年完成全域旅游建设工作,助推梅县区旅游经济发展。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内容丰富、思路明确,符合梅县区未来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立足共建共享,对体制机制、财政支撑、旅游融资、土地利用、旅游扶贫和人才队伍等众多方面提出了支撑保障措施,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意通过评审。专家组希望规划单位对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导则、标准,调整文本结构,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成果,按程序报批、实施。郭龙元要求,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出谋划策,把握时间节点,把规划好的蓝图变成现实,更好地促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和梅县区全域旅游发展。(文/郑春遥 梁_杭)梅县发布微信:mxfb0753梅县区委宣传部长按二维码关注

篇8: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亚热带滨海自然资源及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 每年吸引1000多万人次游客, 是北部湾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 北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决定》《贯彻落实北海市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扶持办法实施方案》等多个重要文件, 加大力度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同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以下简称《旅游法》) 正式颁布实施, 旅游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法定规划, 与现行其他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共同承担起促进区域空间科学开发与规范建设的责任[1]。《旅游法》中专设“旅游规划和促进”一章, 对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编制主体、规划内容、规划原则、规划衔接、规划评估等新的要求。

面对旅游产业新的发展目标和旅游法新的规划要求, 北海市提出编制一部战略清晰、策略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旅游发展规划, 成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笔者所在单位作为设计方承担了规划任务, 在旅游规划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创新, 对接旅游发展规划的发展趋势, 有效实现指导北海市旅游产业转型、城市旅游发展的重任。

2 前期准备

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及资源单体调查记录。市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 包括游客问卷调查以及社区发展意愿调查。游客问卷调查面向的对象是游客, 目的是了解游客来源构成、旅游信息渠道、旅游方式和动机、游览现状和需求、旅游产业要素现状、旅游改进方式等内容, 以便在旅游发展规划落实需要改进的问题, 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

旅游发展规划涉及多方利益, 调研需要了解社区发展意愿, 主要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及社区居民代表进行访谈调查, 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及当地居民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意愿以及发展需求, 形成广泛的共识, 共同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

资源单体调查是实地调研的重要任务, 认真记录每个旅游资源单体的具体情况, 如位置、性质与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等, 通过拍照记录旅游资源的外观, 并通过访谈、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情况。

3 规划方法

3.1 三层解构

强调从旅游资源解构、地域文化特色解构、区域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文化为旅游之魂, 以区域差异化发展为特色, 重新整合资源、构建更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

3.2 三轮驱动

三轮驱动理论是把市场需求、产品供给和行动计划作为驱动旅游开发的三个车轮进行系统分析, 达成相互耦合、同轴滚进。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传统的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

3.3 三化结合

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策划三者相结合。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考虑旅游者和市民对城市旅游设施的需求, 塑造良好的城市旅游风貌, 旅游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落实旅游用地的位置、范畴和开发的方式;对景区的游憩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设计等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策划相结合。

3.4 五规衔接

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相衔接。

4 规划创新

4.1 复合型规划参与主体

传统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往往局限为以单一学科为主, 不适应旅游发展规划向综合型规划转变的趋势。因此, 以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文地理等专业为主体的多专业复合型成员配置, 更有利于实现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及创新性。

4.2 创新型旅游发展规划内容

2003年《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1—2003) 出台后为长期以来的旅游规划提供了设计依据。但随着旅游规划的发展, 通则的局限性逐渐显示出来, 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旨在突破规范的局限性, 在原有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对接新的发展趋势, 增加相关内容, 形成创新型规划内容。

依据《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2], 总结为分析、定位、规划、实施四个方面。

针对旅游规划通则的内容, 分别从分析、定位、规划、实施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新的内容体系。

4.2.1 分析篇

分析篇中, 规划保留了相关规划衔接、客源市场分析, 增加了区域概况, 将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单独成章进行分析, 同时将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融合为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将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扩展为SWOT分析。 (见图2)

区域概况对北海市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等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脉、文脉, 为旅游业的差异性发展奠定基础。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是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 , 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入手, 对北海市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 描述资源的总体特征, 并对资源进行分级评价。从而摸清旅游资源现状, 准确判断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提出资源开发为产品的导向。

旅游发展条件对北海市旅游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得出目前北海处于战略调整转型期。同时摸清旅游产业、产品、线路、设施的开发现状, 了解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相关规划分析对上一轮北海市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北海市城市总规、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进行了分析, 以明晰本轮规划需要解决及对接的问题。

客源市场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北海市客源市场的现状与特征, 研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北海市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定位, 并对未来旅游发展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SWOT分析对北海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总结, 以确定未来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4.2.2 定位篇

在定位篇中, 保留了《旅游规划通则》的内容, 将旅游形象定位扩展为旅游发展定位, 除了形象定位之外, 增加了总体定位、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定位。从多方面明确旅游业在城市国民社会经济中的定位。 (见图3)

总体定位明确了北海市旅游业的性质为融合休闲、度假、观光、会议、赛事、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功能定位引导了城市旅游的主体功能;产业定位确定北海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支柱地位。细化的定位更贴近实际情况, 避免过于笼统模糊的描述, 更具可操作性。

旅游业发展战略对北海市的战略及发展措施进行了阐述。

旅游业发展目标分解成为经济、社会、文化、阶段各个子项目标, 有利于在规划期限内作为考核实施指标, 检验规划的实施性。目标的确定以科学合理为准则, 避免目标过大过空。

4.2.3 规划篇

在规划篇中, 保留了《旅游规划通则》原有的内容, 增加了产业协调规划、旅游形象与营销规划、旅游交通规划、社区发展规划、旅游用地协调规划、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充分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将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 充实完整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 保障了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见图4)

产业协调规划, 基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而提出。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及带动性较强的产业, 采用单个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来构思整个北海市旅游行业的发展, 研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协调的发展方向, 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如海洋产业、医疗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业的乘数效益, 全面带动国民经济行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规划, 针对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市场分析, 分层次构建北海旅游产品新体系。产品体系是旅游项目开发的导向, 通过确定不同级别的旅游产品, 从而引导出核心发展项目及普通发展项目的类型, 有的放矢。

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借鉴城市规划的方法, 分析北海市旅游发展的点线面格局, 构建“双核两翼八区”的空间布局。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划分功能分区, 针对各个分区进行范围划定、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发展思路以及旅游产品策划。

重点项目策划与线路组织, 旅游项目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项目是否具有竞争力, 是否具有实操性, 是决定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借鉴策划的方法提出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旅游项目, 提出每个项目的空间落点及规模, 保证项目的实施。最终形成级别分明的北海市旅游项目库, 项目库力求纳入发展改革委的国民发展计划中, 也有利于招商引资。

同时为了吸引多样化的游客, 提出区域旅游线路、市域旅游线路、专题旅游线路及慢行系统线路, 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游览需求。

旅游形象与营销规划, 是塑造、传播城市形象, 迅速提高地区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形象与营销, 可以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简明快捷地展示城市的魅力。考虑突出北海市滨海休闲风情、悠久南珠文化, 与城市形象保持一致, 彰显北海核心旅游功能, 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提出“南珠之乡·休闲北海”的形象定位。

形象的塑造需要市场及营销的支撑。针对北海市旅游形象, 以市场导向、联合营销、品牌打造为营销理念, 细分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营销, 同时进行节事活动营销, 如国际海洋旅游文化节、泛北部湾城市论坛、国际皮划艇冬季巡回赛、北海老城文化艺术节等。

旅游交通规划, 是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道路规划往往重视对交通功能的规划, 忽视其在旅游中发挥的作用。北海市旅游交通规划首先对内外部旅游交通进行规划, 为旅游者提供通畅、便捷的交通;同时将城市道路作为游客体验城市景观的物质载体之一, 进行道路视觉环境规划设计, 建设旅游性质的观景公路;另外在人流量、车流量大的景点景区设置匹配的游客集散空间, 突出城市交通的旅游功能。

服务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是旅游行业的基本配备, 通过规范对住宿、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信息系统进行规模预测, 以确定未来的配备需求。同时与国际旅游服务级别相对接, 以高标准来建设酒店、餐馆、购物中心等。

社区发展规划, 体现社区参与的原则。旅游业是惠民产业, 对社区进行发展规划引导既是规划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 也是社区居民参加旅游发展计划、项目等行为及过程, 体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发展成果的分享。规划以北海市的行政区划为界限, 对各区、乡 (镇) 进行社区发展引导, 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入股, 参与民俗文化表演、导游、提供住宿餐饮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

旅游用地规划, 意在为旅游用地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提供保障, 充分考虑到北海市城市旅游的发展, 确定旅游用地的性质、区位及范围等。同时协调好旅游用地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关系, 通过征地、租用、土地流转、划拨、单独选址项目报批等多种方式获取土地来源。对旅游用地进行细分研究, 进行明确的土地用途细分, 并将相应的旅游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中, 确保规划意图的实现。

城市风貌塑造, 对城市旅游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吸引要素。通过系统分析北海市的气候环境、城市肌理尺度、特色产业、历史文化, 进行城市风貌分区引导、城市景观识别系统搭建, 并通过分区格局、色彩、建筑、交通、绿地、水系、标识等方面, 创建优美宜人独特的城市风貌空间。

资源与环保规划, 结合北海市环保部门划定的环境保护功能区划, 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分级分项的保护, 并科学测算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游客容量。

4.2.4 实施篇

在实施篇中, 保留了《旅游规划通则》原有的内容, 新增了近期建设规划及规划实施影响评价。 (见图5)

近期建设规划为北海市未来3年的旅游业发展描绘出蓝图, 提出近期北海建设的重点是银滩、老城以及涠洲岛景区, 并对近期实施建设的项目进行说明。

实施保障措施主要从管理体制保障、政策及法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投融资保障、旅游安全及质量保障、区域协作保障六方面构建完整的保障体系。

经济效益测算针对每一建设项目提出投资额估算, 从旅游消费及收入的角度测算经济收益。

规划实施影响评价注重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旅游业所带给北海市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并提出控制负面影响的对策, 从而促使出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双赢的局面。

5 结语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法规出台、旅游政策供给的今天, 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参与主体、规划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部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将跳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 走向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行动计划三者统筹合一。通过在北海市的规划实践, 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规划方法、参与主体和规划内容进行了创新性探讨, 为未来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文学.法定旅游规划现实意义重大[R].北京: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2013.

篇9: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关键词:应用电网;开发;新模式

1 应用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开启规划评审新模式的实施背景

1.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电网建设迫切需要在源头上解决现有的电网规划标准不统一、规划成果指导性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规划评审工作是电网建设的开始,国网公司2015年工作会议确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2 规划评审——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规划评审室作为“大规划”体系中新组建单位,作为地区电网发展的支撑机构,以服务配网发展为重点,密切衔接地方发展需求。负责所在地区宏观经济、能源发展、电力需求、电源发展等情况的研究分析工作,负责本地区110(66)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负责本地区35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电力设施迁改方案、电源接入系统方案评审,负责110(66)千伏及以下用户接入系统方案评审。

1.3 新管理模式的融入需求

作为国网公司最基层的规划评审单位,在管理模式、流程和标准在公司系统内尚未统一的前提下,如何与原有的管理方式融合,如何从“三集五大”的“物理组合”转变为“化学反应”,通过工作实践,辽宁锦州电网规划开启了规划评审的新模式。

2 应用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开启规划评审新模式内涵及实施做法

2.1 内涵

根据实施项目的效果和建设投资的大小,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可以用来对这些业务单元进行评估,评价一个投资项目或规划组合的强弱,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最具有发展前途,投资小收益大,因此选择发展战略或稳定战略,是投资发展的重点考虑对象。

2.2 主要做法

在创建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五步走”的管理策略,助推电网规划评审管理模式转变。

2.2.1 理顺管理关系,健全工作职责

规划评审室工作归属于“大规划”工作序列,作为“大规划”体系中的技术支撑机构,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在发展策划部指导下开展。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管理有标准、工作有流程、责任有考核的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标准11项。

2.2.2 制定工作流程

精心设计工作流程,通过流程制定阶段、流程改进阶段、流程研讨阶段、流程实施阶段、流程评估管理阶段的多次循环,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我完善。建立完成66kV及以下电网规划编制流程等6项流程,实现工作有效衔接。

2.2.3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强化业务培训

规划评审室的人员,大多数是生产单位招聘、选调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距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将工作的着力点重点放在“四个服务”上,即“服务于电网规划、服务于基建、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用户”。

2.2.4 开展规划评审的“项目负责人”制

将规划编制人员转变为项目负责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称谓上的改变,而是规划人员工作角色的转变。从规划项目的策划到方案的实施,从规划项目管理到规划项目质量的监控,从规划项目效果的追踪到规划项目经验与规律的总结,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个流程把握更加全面准确,形成了组织顺畅、特点鲜明的电网发展规划流程图。项目负责人制的实施,初步建立了“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管控有力、开放创新”的科学管理体系。

2.2.5 完善规划评审归档工作

健全电网规划工作的技术资料是做好规划评审工作的落脚点,也是项目建设管理的基础。制定相应的技术资料管理制度、措施。实行电子档案与文本档案双效运行机制,确保电网建设源头资料的科学规范管理。

3 应用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开启规划评审新模式实施效果

3.1 管理的效果提升

通过应用电网发展战略矩阵及“五步走”的管理方式,涵盖了规划评审室全部工作范畴,有效提升了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明确公司职能部门的牵头地位,专业部门、基层单位与项目牵头部门的配合关系,同时,体现出规划评审室作为技术支撑部门对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形成了项目牵头部门搭台,规划评审室唱戏,充分发挥了规划评审室在评审工作中的作用。第二,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项目评审前,可根据项目性质确定评审专家。对于项目评审专家定期进行培训、考试和考核,克服评审工作的随意性和间断性,同时,可有效规避经济风险,使评审工作更公平、公正、公开。第三,充分发挥县级发建部门的作用。形成本部职能部门掌握指导,规划评审提供技术支撑,基层单位提供所辖区实际情况大的管理格局。促进项目管理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效性。第四,克服了多家设计单位项目编制不规范、不统一,实现项目编制单位设计版面模板化,有效解决了管理标准不统一、业务不系统等管理短板问题,有力夯实了管理基础。第五,提高评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项目评审要有依据,意见和建议要有根据,评审结论要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也极大提高运营效益和效率,提升了管理质量。

3.2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的建立和应用,极大增强了对规划评审工作的效率,评审工作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10天。截至2015年3月,规划评审室开展各类接网方案、科研报告、初步设计等评审工作320项,评审项目省公司评审项目通过率由2012年的64.5%提升到2014年的96.5%,提升了49.61%。

我公司将锦州市作为辽宁省建设“五点一线”这一战略目标纳入电网规划工作之中。据此建议立即开展区域电力专项规划,形成良性发展策略。通过电网规划,使电网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预计至2020年,锦州地区电网运行指标和运行效率将大幅提升。

3.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篇10: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三门县亭旁镇旅游开发办公室工作(汇报)

亭旁镇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工作汇报

镇党委:

2011年12月6日下午2时由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组织的亭旁镇红色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在县行政中心八楼东侧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室、县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县政协经科委、县农办、县发改局、县建设规划局、县交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文广新局、县林特局、县环保局、县风景旅游局、县水务公司等单位分管领导。亭旁镇有镇党委副书记梅义宏、开发办主任叶从越与旅游开发办主任俞 昌盛例会。会议议程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县府副主任杨道 分管领导:徐秀琴经办人:俞昌盛1

沈主持。(1)介绍莅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第二阶段:专家组组长主持。(2)规划编制单位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3)参会各部门发表意见;(4)专家评审;(5)专家组组长发表评审结果;(6)县领导讲话。

会议摘要:

一、县府办副主任杨道沈介绍莅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浙江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周宣森、浙大教授王深法、杭州悦景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师赫继达等,县委办、县府办等相关部门单位分管领导等……

二、参会各部门发表意见

1、叶从越(亭旁镇):此次旅游规划进行修改后,能结合亭旁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划,比较符合亭旁实际。

2、县国土局:具体项目比较明确,我看了文本后觉得还是比较满意。

3、县文广新局:红色教育最好要有青少年体验中心,要体现亭旁红色文化底蕴。

4、县建设规划局:⑴看了文本后,我个人觉得湖滨休闲组团不利于开发休闲旅游;⑵亭旁的山区道路交通状况对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5、县农办:⑴旅游资源开发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⑵规划设计单位要统筹考虑。

6、县环保局:农业开发要综合考虑。

7、县交通局:亭旁石岭线等正在开工,道路建设符合旅游开发。

8、县林特局:⑴一中心、两带、五组团,两带相关文字材料在文本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五组团比较独立;⑵旅游开发要防止走回头路;⑶红色亭旁要突出特色,要做大宣传,古韵山村要有特色,经济林建设要体现景观,体现经济林景观功能要明显。

9、水务公司:要重视水库资源保护,要制定详细保护细则。

10、铁路部门:⑴文本中反映的一期投资建设估算偏低;⑵红色旅游基地、大型节日接待工作要有方案;⑶旅游景点、饭店等规划要合理;⑷传统的产业要积极进行挖掘,如非遗文化等

11、政协经科委:⑴规划的实用性与执行性,前期的开发要重点考虑;⑵湫水大峡谷,湫水寺内的峡谷要有明确名称;⑶枧头农村摄影基地可根据季节变化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⑷水库休闲要注意保护饮用水。

12、县委宣传部:丹邱寺、浙江红旗第一飘纪念广场、纪念馆三大区块要突出某一重点方面,要跳出亭旁看亭旁。

13、何卫明(县府办):⑴规划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⑵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投入大、规模产值大;⑶亭旁山地资源比较丰富,道路交通有迂回,旅游走回头路现象比较普遍,除非有隧道,不要把一些旅游资源优点自然放大;⑷中远期的目标能否实现,据资深专家分析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程度农民的比例往往只维持在5%左右,目前亭旁农村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另旅游

资源开发能否得到价值体现需慎重考虑;⑸佃石水库只是中小型水库,库容量目前还没有六敖水库大。

14、陈朝平(县委办):⑴规划年限要增加一些远景概念,镇域规划与县域规划有点相近,近期建设最为重要,要体现红色;⑵宗祠要全面保护,要重点开发“一心”;佃石水库不得于开发旅游;⑶文化建设要体现软实力。近期要突出集镇中心区块建设。

三、专家组评审

1、赫继达(杭州悦景旅游公司规划师):⑴看了文本标题后,我不知文本题目红色景区不知是法定的,还是自定的。整个文本有些地方强调红色旅游,有些地方体现生态。⑵红色旅游主要体现在纪念与教育功能。红色旅游可以突出一两个重点区块。旅游要保证游客能停下来,留得住;⑶丹邱寺要在空间上有所隔离。任家大院比较有亮点;⑷亭旁旅游眼光要放远,要放在浙江红旗第一飘,非遗文化展馆内容要丰富,非遗展馆可以定位为三门县非遗文化展馆;⑸近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放在重要位置,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现代化;⑹有些资源考虑较单一,城隍庙可以作为文物单位进行保护。

2、王深法(浙大教授):⑴文体反映的总体规划名称有点不妥;⑵红色旅游要有旅游资源景观支撑。战略性、方向性只是一个想法,不过想法必须要正确;⑶看了文本后,我觉得整体规划还比较缺乏专业知识,资源分析与评价只是一带而过,地形与地貌要分析地貌趋势,分析山体的成因;⑷资源开发要进行详细调

查,要有地域背景分析。西北山地发展经济林带,我个人觉得不太合理,此地带为断裂谷边缘,很容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只能发展生态林或生态经济林;⑸整个文本划片缺乏科学性,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3、周宣森(浙江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⑴文本总体规划比较详细,能体现比较明确的工作思路;⑵文本内容比较齐全;⑶资源评价比较粗,资源内容需要整理,突出资源特色;⑷规划定位为三门后花园、红色教育基地,要拿什么来吸引人,最大特色要体现红色古镇;⑸一中心、两带、五组团范围较广,布局太凌乱,要突出重点区域,要强化旅游大镇,把镇域功能强化,水库只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来考虑;⑹如何突出红色、突出古镇要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紧密结合;⑺投资要强化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要把镇作为红色旅游基地进行规划考虑。

专家组在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汇报后,对送审成果进行了认真评议,形成如下意见:

(一)规划成果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编制单位对亭旁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比较合理,内容丰富,项目设计基本符合要求,文字和图件成果基本完整,原则上予以通过。

(二)专家组建议规划编制单位对送审成果作如下几方面修改与完善:

1、建议对规划名称作修改,规划名称为《三门县亭旁红色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分析,提高对资源的类型、资源的丰富度、特色、主题的认识。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考虑投资的风险评估。

3、进一步明确规划定位和规划发展目标,增加远景规划内容,做好与城镇规划及新农村建设的衔接。

4、对“一心两带五组团”的规划布局要突出重点,在近期重点考虑“一心”的布局和建设项目的设计。明确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配套,特别注重完善道路系统的功能结构。同时进一步明确重点建设区块、项目的规模、用地、投资等内容,挖掘文化类、传统产业等建设项目。对西北山地经济林带的内容更应注重生态景观的功能需要。

5、对佃石水库的休闲旅游内容作重点分析研究,注重保护水源,明确水源保护范围。

6、适当调整旅游市场定位、规模预测及投资估算的内容。

7、对文本中的部分文字、数据作进一步校对、核实。根据亭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要求,下步镇旅游开发办拟需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由杭州易大景观设计单位对文本内容进一步完善后,对《亭旁红色旅游规划发展》文本资料进行存档;近期主要做好亭旁起义纪念广场、浙江红旗第一飘纪念广场、丹邱寺红色文化园、浙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建设。

二是督促杭州悦景旅游规划公司在参照《亭旁红色旅游规划发展》文本资料后,做好对丹邱寺红色文化园、浙江红旗第一飘纪念广场、亭旁起义纪念馆扩建等区块的旅游规划设计工作。

三是待丹邱寺红色文化园区块规划设计完成后,着手开始丹邱寺红色文化园民间筹资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此,建议镇党委、政府能否组织丹邱寺红色文化园动工启动仪式,邀请县委办、县府办、县旅游局、县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参加,成立民间筹资委员会,开始民间筹资工作。

妥否,请批示

三门县亭旁镇旅游开发办

篇11:规划评审意见

2011年9月28日,毛集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在毛集 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淮南市滨焦岗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合肥市城市规划协会、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筑远规划建筑设计院、淮南市城乡规划局、淮南市城乡规划咨询中心、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毛集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及区发展改革局、城乡建设局、水务局、环保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会议组成了以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工范毓灼为主任评委,淮南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高级规划师宋明和毛集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为副主任评委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委名单附后),与会人员踏勘了现场,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汇报,审阅了有关图件,经过认真评议,一致认为:

《规划》现状调查深入,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技术路线清晰,内容较全面,镇域结构及镇区用地布局较合理,基本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原则予以通过。

为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评委们提出以下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本规划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城镇性质应充分体现城镇职能和特色;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内容;

2、进一步分析人口增长率,合理预测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3、营造环湖城镇的景观风貌特色,充实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合理安排各项旅游设施;

4、深化镇域综合交通规划,强化城镇道路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合理

确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加强防洪排涝规划,合理确定相应标准及设施布局;

5、优化镇区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位置,充实“四线”规划内容;

6、深化镇区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及综合防灾规划,合理确定各类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

7、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文本及图件。

与会专家提出的其他意见请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修改过程中一并予以考虑,修改完善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主任评委:

副主任评委:

篇12: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业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后,我省战胜了冰灾、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旅游业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同比增长29.08%,成为我省继机械装备制造业、石化、有色金属和食品之后的又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预计到2010年底,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321亿元。主要指标超额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规定的主要任务。

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清晰了项目建设思路,2009年实施了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年”,推出了“251”项目建设工程,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的专门政策文件,并在境内、外召开旅游项目招商会。目前全省在建的5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旅游项目有548个,投资总额达21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3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285亿元。

二、湖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环境

1、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

第一,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旅游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发展环境。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契机。整个“十二五”期间是一个金融危机影响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产业的逆经济周期产业性质得到了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经济回暖的转变中,表现着先行者角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总体上表现出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将进一步保障经济增长,积极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民生,致力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制造业谋求蜕变积极寻求产业升级。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特别重视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客观上已经表现出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利于民生的和谐产业的属性,把旅游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结合,特别是度假休闲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三,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当代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一般社会生活方式,消费群体由中青年群体主流向着全年龄段普及,旅游消费结构正由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旅游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转型,旅游消费正由弹性消费向着刚性消费转变。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这是世界

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美、日、韩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我国居民出游水平在“十二五”期间,至少可以达到人均出游2次的水平,旅游花费也将明显增长。

第四,高铁时代促成新旅游格局。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使我省内外通达便捷程度上升了层次,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契机。以岳阳—长株潭—衡阳公铁高速走廊为纵向动脉,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为横向动脉,以岳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衡阳三条外围城际复合走廊为辅助,形成复合交通体系。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黄花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京港澳、二广、杭瑞、沪昆、泉南两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等,大大扩大了旅游市场容量。尤其是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粤湘鄂3省20多个城市纳入了“3小时经济圈”,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耦合”,提升了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带来旅游业空间格局的大变化,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新组合,引发旅游产品结构的重整,促成旅游市场的重新组合,导致消费行为的升级,为我省旅游的跨越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随着京广、沪昆高速铁路的修建,交通格局还将大规模改善,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格局。

第五,低碳经济理念的导向作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球都备受重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有碳排放的庄严承诺,“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旅游作为标准的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必然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有利于今后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投资的亲睐。我省在低碳旅游开发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低碳旅游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密切联系,形成产业系列。

第六,信息化技术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发展加快,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对旅游业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产品不断出现。旅游业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向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快网络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直接面向世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充分体现旅游业的民生产业性质,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突出项目建设“一体”,抓好市场开发和行业管理“两

翼”,打造湖南旅游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和扩大湖南对外开放、提升湖南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凸显旅游业民生产业的优势,满足高品质民生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升城市品味和城市理念等方面的作用。经济目标:保持旅游业21.52%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旅游业增长水平10个百分点,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争上3500亿元台阶。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左右。考虑到湖南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在2012年前,保持26%左右的增长水平,在2012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2012-2015年保持22%的年增长水平,旅游业发展跻身全国十强,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强省的地位。

社会目标:强化旅游业民生产业属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业建成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环境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科学规划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方式,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设备,减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碳排放,切实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绿色环保产业。

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理顺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

第一,明确政府主导,强化市场机制。

政府主导主要在于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开展总体形象宣传,引导区域协作,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资源保护,加强危机管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旅游产业还必须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资源配置,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打破部分分割,形成顺畅管理。

旅游业发展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多龙治水的格局不利于旅游业大发展,要切实形成政出一门的管理体制,落实旅游行政管理顺畅问题,保障旅游业超常规发展。

第三,打破行政区制约,建设区域协作体系。

探索协作的操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深化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大梅山、红三角、大南岳、环洞庭湖等区域旅游协作,打造我省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加强我省旅游业与中部省份和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客流、交通和公共服务等的互通共享,加快推进无障碍旅游。

第四,创新体制,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建设,支持设立长株潭旅游低碳经济改革试验区,探索设立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进程。稳妥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鼓励并支持在岳阳市、湘西自治州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在长沙、张家界和株洲、湘潭等地创建旅游产业园区。

2、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加快产品建设

加快建设八大旅游精品。尽快将长沙市、张家界市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优先将韶山、南岳、凤凰、岳阳楼——君山、崀山、炎帝陵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

全力打造十大著名旅游品牌。将永州九嶷山——阳明山、岳阳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怀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娄底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叶湖、湘西芙蓉镇景点圈、郴州东江湖——莽山、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个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湘西生态民俗风情精品旅游线、湘南山水人文精品旅游线、湘粤鄂武广高铁都市精品旅游线、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精品旅游线、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精品旅游线、伟人故里“红三角”精品旅游线、湖湘文化精品旅游线、地质奇观山水精品旅游线、田园风光休闲精品旅游线。

积极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点)。支持韶山、岳阳楼——君山、岳麓山、凤凰、崀山、花明楼、炎帝陵—神农谷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使全省5A级旅游区达到6个以上。新增国家4A级旅游区15个、国家3A级旅游区20个,新创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0个。同时,努力创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5家国家旅游度假区。

深入推进“251”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建设20个以上的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0个县级重点项目,使全省在建的5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达到600个,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元。

大力实施“3521”旅游创建工程。以建立市州、县(市、区)、建制镇、村四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为目标,在大力支持长沙、张家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农家乐”和家庭旅馆。

第二,壮大市场主体

壮大旅游餐饮业。支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的特色化经营和国际化接轨。积极支持开发地方特色餐饮,引导

具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社会餐饮做大做强,完善和深入开展“湖南旅游餐饮示范点”评选活动。举办湘菜美食节,每年发布“湖湘旅游美食名店”和“湖湘旅游美食名菜”。鼓励我省中小型特色餐饮企业形成企业连锁或联盟。

提质旅游住宿业。重点扶持华天、通程、喜来登等在我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饭店实行品牌化扩张、连锁化经营,力争5家以上进入全国饭店业百强。引进5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湘发展。各市州要建成1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5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10家以上三星级旅游饭店。积极支持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和温泉特色酒店。开展乡村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星级评定。在全省星级旅游饭店推广绿色酒店标准。

完善旅游交通业。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我省黄花机场、荷花机场等主要航空口岸的改扩建及南岳、永州、常德、怀化芷江等支线机场的建设,增开长沙和张家界航空口岸国际航线航班及与周边地区境外游客较多城市的直通航线,支持开通长沙至张家界的航空交通快线。规划并开工建设张家界—慈利—石门—荆州、永州(江永)—阳朔等高速公路,改造提质永州—桂林、平江—九江等与周边省市的现有对接通道。完成高速公路与主要交通干线直通主要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开通乡村旅游巴士,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周边主要旅游区(点)和乡村旅游点实现连接。扶持成立5家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做强旅行社业。出台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专项政策,稳步推进国有旅行社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逐步形成投资、批发、零售的经营体系。积极开展旅行社星级等级评定工作。重点支持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省新康辉湖南海外、省光大国旅和长沙国旅等为代表的5~8家旅行社省内扩张、省外拓展,实现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引进5家境外旅行社和10家全国百著名旅行社入湘发展。

做大旅游购物业。加强我省特色商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扶持培育10家以生产销售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支持各市州扶持培育2~3家特色旅游商品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品牌,提升旅游商品企业的竞争力。以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医药保健品、旅游文化用品等为重点,规划在长沙、张家界、常德、吉首、株洲、南岳等地建设6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

推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要实现我省旅游供给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变;旅游产业要素由单一以“游”为主向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转变;旅游市场由主要吸引国内游客向国内、国外并举,不断增强远程和高端游客的方向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注重单一经济功能型向发挥综合功能型转变。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我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业相当于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在全国排名方面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集中精力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主导政府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点解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产业定位、规划编制、引导投入、政策制定、区域协作、市场监管、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第二,突出项目带动策略。围绕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按照“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发展实现大提升”的思路,通过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丰富旅游市场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推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第三,努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努力改变我省旅游企业“弱、小、散”的现状,整体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大力推进集约发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面向旅游市场需求,加速统筹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实现特色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要素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第五,加快接轨融入步伐。以提高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为目标,以开放的视野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善于吸收,勇于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规范、新模式、新趋势,从旅游产品建设、旅游服务规范、旅游管理提升等方面与国际旅游业进行全方位接轨。结合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贴息专项补助资金,出台旅游产业园区的支持政策,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第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在科学了解游客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把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地旅游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游客的现实旅游需求,激发和引导游客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加快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

第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强化质量意识,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增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体现我省旅游的良好形象。

上一篇: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下一篇:妈妈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