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2022-08-19

第一篇: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

旅游局发展思路

潘集区旅游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建好“五彩淮南,精彩潘集”。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合理布局和配置旅游生产力要素。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加速培育大型骨干旅游企业,促进旅游关联产业全方位、大跨度、跳跃式发展,逐步实现我区旅游产业质的飞跃。

二、总体构想

1、重点打造以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和户外拓展活动区,主要设置八大功能区:综合服务区、垂钓中心、果蔬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花卉苗木区、生态公园、水上乐园、儿童乐园。

2、以潘集草原人家生态酒店为中心,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住宿接待酒店、特色餐饮区、特色休闲购物区、旅游标识体系、沿淮河风光带。

3、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为平台,以贺疃乡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4、红色旅游区,主要依托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开发红色和民俗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凤台抗日英雄纪念园展示馆,挖掘整理革命历史资料,走红军路,用红军餐。

5、民俗和宗教旅游,主要依托清风岭庙。结合当地传说、挖掘清风岭起源、

历史、民俗等文化,打造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

三、项目建设

1、泥河后湖生态酒店

占地面积8000m2,按照泥河采煤深陷区后湖整体开发规划,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宾馆、饮食、娱乐、购物等设施及绿化、亮化、排污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2、后湖旅游综合开发

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儿童乐园、水上公园、体育主体乐园、生态体验区、户外拓展区、公园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总投资10000万元。

3、后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包括导游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行政管理中心、门票管理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购物中心、旅游宾馆、文化广场等功能区。项目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12000万元。

4、清峰岭佛教圣地

项目规划面积为100亩,主要建设有大殿、钟楼、婆婆庙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5000万元。

5、潘集游客服务中心

主要以潘集国际大酒店为中心,建设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民俗步行街、停车场、农家宴餐饮、五星级旅游宾馆,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

6、中华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项目规划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2.8万m2,成立二支表演队伍,新建2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1个活动表演场馆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5000万元。

7、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

项目规划用地800亩,主要建设有传统农业观光园、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园、户外拓展区、农家乐餐饮休闲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并配建农产品手工作坊,总投资10000万元。

8、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

项目主要建设有抗日英雄纪念品陈列馆,广场、停车场,抗日英雄雕塑及重现当时场景雕塑;环境绿化、排水排污、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声光等影像设施。总投资1975万元。

9、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项目主要建设豆腐加工体验区,产品陈列展示馆,农产品交易中心,总投资2000万元。

四、宣传营销

首先强化旅游形象的整体设计,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通过独特的创意,精心策划出鲜明的旅游口号和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使我区的旅游景点尽快走出淮南,走向全省,叫响全国。其次狠抓旅游促销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电视、光盘、图书、网络等多种形式,实行潘集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景点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使潘集旅游业在省内外市场上树立起富有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五、旅游交通与宾馆建设

旅游交通配套建设要以淮潘公路为核心,统筹铁路形成网络畅通好、辐射能力强、往来便捷的区域旅游交通网。公路方面,建设好淮潘公路,合徐高速连接线、孔李大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连线方面,建设淮潘公路——泥河后湖生

态观光园,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潘姬路;设施方面,加快停车场、特色交通工具建设,完善交通标识,以提高旅游设施的服务功能。

住宿接待设施建设将本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的方针,积极引导旅游饭店由单一住宿酒店向度假、观光、商务、会务等多形式的酒店模式发展。将新建(申报)星级酒店2家左右,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尤其是要发展一些中低档次的星级饭店,使其总数达到10家左右,床位数达到1000个以上。

六、旅游线路开发

1、“古、红、绿”两日游:清风岭——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

3、生态休闲度假游: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贺疃乡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第二篇: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

作者:admin时间:10-11-30 点击: 637

一、湖南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业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后,我省战胜了冰灾、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旅游业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同比增长29.08%,成为我省继机械装备制造业、石化、有色金属和食品之后的又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预计到2010年底,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321亿元。主要指标超额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规定的主要任务。

1、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旅游业产业地位大提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把旅游业确定为我省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的奋斗目标。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市州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各市(州)和大部分县(市、区)都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从资金、项目、设施、宣传等方面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全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在2009年,旅游产业总产值过千亿。在“十一五”期末,湖南省有十二个市州确立了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意见》、《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主体培育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旅游条例》等一系列保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落实了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项目带动战略取得大成效。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清晰了项目建设思路,2009年实施了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年”,推出了“251”项目建设工程,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的专门政策文件,并在境内、外召开旅游项目招商会。目前全省在建的5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旅游项目有548个,投资总额达21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3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285亿元。

第三,旅游业发展合力大凸显。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发改、财政、交通、文化等部门形成了大旅游的观念,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工作格局。省发改委在项目资金安排上,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有限的预算内投资、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西部产业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了资金,加大了对全省性的景区建设、宣传促销、旅游商品开发等引导力度,争取国债资金重点支持了“韶山一号工程”、南岳等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利用开行和世行贷款,重点支持了张家界、湘江风光带的开发建设;省财政厅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努力增加预算内投入,大力争取中央支持,督促14个市州建立旅游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省交通厅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了旅游业快速通道,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向旅游倾斜,改善了通往景区特别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景区的通达条件,并支持旅游景区在高速公路设立指示路牌;省林业厅加大了森林公园提质升级的进程、省建设厅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城乡规划以及申遗工作方面加强与旅游局的联系,省农业厅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省水利厅出台了加强涉水旅游的办法等等,省文化厅也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作用巨大,各职能部门关注旅游支持旅游的大环境业已形成,产业规模有较大突破。

第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力度大大增强,依法治旅意识得到加强。通过旅游行业协会,形成自律机制,强化了行业自律能力;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大力推行规范化行业管理和专业化工作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制定颁布《湖南省乡村旅游服务星级评定准则》、《湖南省乡村旅游服务经营基本条件》。制定并即将发布《湖南省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湖南省旅游家庭旅馆评定标准》。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了赵明健、文花枝先进典型;2008年,由省旅游局自行研发的《湖南诚信旅游服务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在全省实施。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我省基本建成“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全省4小时经济圈形成,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成绩显著;铁路建设,特别是武汉—广州高速客运专线的通车,为旅游客流的顺利进入打下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长沙黄花机场的配套设施,完成了张家界荷花机场改扩建,提高了航空接待能力;岳阳作为我省唯一的长沙口岸城市目前已有经营三峡游产品的瑞士维京公司游轮停靠,带来了大量的境外游客。湘江、洞庭湖游船项目部分开通营运,特别是长沙湘江段的挪亚游挪创造了不俗的效益。加强了对旅游城市和旅游集镇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三级旅游集散中心的体系框架,目前已有长沙市、武陵源、南岳大型游客中心在建。2008年12301旅游服务热线建设成功。

2、旅游产业体系明显优化

第一,旅游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着力开展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加快由单一观光型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复合型转型步伐。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相应上马,如长沙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湘潭水府旅游度假区、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衡阳盐湖旅游度假区正在加紧融资建设。我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专项产品发展迅速,自驾游也备受市场青睐。

第二,旅游产业体系更趋合理。通过“十一五”的努力,逐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格局。餐饮方面在弘扬湘菜文化和多元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省外和境外经典菜系,丰富饮食文化。全省评定了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大部分市州和重点县市区建设了“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特色突出、价格适宜的地方特色餐饮。住宿条件进一步改善,饭店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引进了诸如喜来登、豪庭等国际知名的酒店和管理公司。旅游交通建设成绩显著,主要景区建设了环保车队,既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又为旅游者提供了规范安全的交通服务,一些河湖型旅游景区的游船实行了更新换代和特色化设计,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感受。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成绩显著,一方面注重新开发景区的高水准建设,另一方面注意提升老景区的档次,提升A级水平。我省从2006年开始加快了对旅游商品的引导发展,在重点景区集中建设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有计划地在重点市县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加强对地方土特产与旅游的结合,根据旅游的特点进行包装上市。十分注重旅游娱乐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城、地级市城市、县城的娱乐布点体系,长沙市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娱乐城市,演艺场所、酒吧、卡拉OK厅等建设成绩突出;旅游景区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民族文化表演节目,《天门狐仙》和《魅力湘西》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张家界夜间娱乐的多样性。

第三,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科学。在坚持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根据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形势,稳定港澳台市场,深度开发日韩市场,积极开辟东南亚市场,重点培育欧盟、北美和大洋洲市场,成果显著。多次组织了赴欧洲、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境外旅游促销和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扩大我省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更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实施人才培训的分类指导,重视领导干部培训,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执业经理人培育机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大发展,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旅游高尔夫职业学院。高学历人才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二个旅游管理学博士授予权单位。

3、旅游业社会效益明显体现

依托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走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之路,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大旅游带动了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契机,提升了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了城乡和谐,将乡村的资源优势通过旅游业方式更大地释放出来;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为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大力开发适合游客消费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瓜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绿色食品和手工艺品加工,带动景区周围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保守估计全省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有50万之众,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安排和“旅游致富”的理想。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假期生活,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保住了城郊的绿水清山,实践着“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

4、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南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湖南省旅游业在全国的排名尚落后于湖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旅游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指标尚未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客观来看,我省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入境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入境旅游规模偏小,特别是高端游客比例较低;增长速度变缓,进一步挖掘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三是旅游品牌建设仍需提升国际化水准。湖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旅游城市特色不足。四是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度假休闲产品还需要加大培育力度,专项旅游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做强做特色。五是旅游商品开发仍有很大潜力空间。六是旅游龙头企业培育任重道远。旅行社“小、散、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华天集团等省内较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国际品牌引进成效还不明显。

二、湖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环境

1、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

第一,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旅游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发展环境。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契机。整个“十二五”期间是一个金融危机影响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产业的逆经济周期产业性质得到了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经济回暖的转变中,表现着先行者角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总体上表现出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将进一步保障经济增长,积极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民生,致力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制造业谋求蜕变积极寻求产业升级。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特别重视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客观上已经表现出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利于民生的和谐产业的属性,把旅游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结合,特别是度假休闲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三,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当代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一般社会生活方式,消费群体由中青年群体主流向着全年龄段普及,旅游消费结构正由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旅游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转型,旅游消费正由弹性消费向着刚性消费转变。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这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美、日、韩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我国居民出游水平在“十二五”期间,至少可以达到人均出游2次的水平,旅游花费也将明显增长。

第四,高铁时代促成新旅游格局。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使我省内外通达便捷程度上升了层次,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契机。以岳阳—长株潭—衡阳公铁高速走廊为纵向动脉,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为横向动脉,以岳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衡阳三条外围城际复合走廊为辅助,形成复合交通体系。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黄花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京港澳、二广、杭瑞、沪昆、泉南两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等,大大扩大了旅游市场容量。尤其是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粤湘鄂3省20多个城市纳入了“3小时经济圈”,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耦合”,提升了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带来旅游业空间格局的大变化,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新组合,引发旅游产品结构的重整,促成旅游市场的重新组合,导致消费行为的升级,为我省旅游的跨越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随着京广、沪昆高速铁路的修建,交通格局还将大规模改善,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格局。 第五,低碳经济理念的导向作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球都备受重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有碳排放的庄严承诺,“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旅游作为标准的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必然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有利于今后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投资的亲睐。我省在低碳旅游开发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低碳旅游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密切联系,形成产业系列。

第六,信息化技术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发展加快,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对旅游业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产品不断出现。旅游业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向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快网络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直接面向世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旅游业发展矛盾凸显

第一,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在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商业运营模式相对落后,这些问题渐渐凸显。

第二,体制机制落后与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虽然在十一五时期,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旅游法缺失是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依然突出,还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第三,旅游管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满意要求有差距。宏观管理有缺陷,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配套程度低。管理理念存在缺陷,整个旅游业还比较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现象,协调性不理想。

3、转型升级成为关键

第一,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体上,要从政府主导向着“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转变,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改革和发展,铸造内涵式、集约化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

第二,市场主体的转变。适应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发展的形势,进一步重视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国内旅游需求为重点,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三,产业要素的升级。要大力提倡旅游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注重依靠知识、资本、现代技术发展旅游业。注重培育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打造旅游“航母”。注重产业融合,提高整体效益。注重文化挖掘和科技投入双发力,大力提升旅游产品形态。 第四,管理体制的转型。破除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充分体现旅游业的民生产业性质,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突出项目建设“一体”,抓好市场开发和行业管理“两翼”,打造湖南旅游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和扩大湖南对外开放、提升湖南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凸显旅游业民生产业的优势,满足高品质民生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升城市品味和城市理念等方面的作用。

经济目标:保持旅游业21.52%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旅游业增长水平10个百分点,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争上3500亿元台阶。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左右。考虑到湖南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在2012年前,保持26%左右的增长水平,在2012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2012-2015年保持22%的年增长水平,旅游业发展跻身全国十强,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强省的地位。

社会目标:强化旅游业民生产业属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业建成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

环境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科学规划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方式,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设备,减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碳排放,切实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绿色环保产业。

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理顺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 第一,明确政府主导,强化市场机制。

政府主导主要在于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开展总体形象宣传,引导区域协作,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资源保护,加强危机管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旅游产业还必须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资源配置,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打破部分分割,形成顺畅管理。

旅游业发展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多龙治水的格局不利于旅游业大发展,要切实形成政出一门的管理体制,落实旅游行政管理顺畅问题,保障旅游业超常规发展。

第三,打破行政区制约,建设区域协作体系。

探索协作的操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深化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大梅山、红三角、大南岳、环洞庭湖等区域旅游协作,打造我省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加强我省旅游业与中部省份和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客流、交通和公共服务等的互通共享,加快推进无障碍旅游。

第四,创新体制,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建设,支持设立长株潭旅游低碳经济改革试验区,探索设立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进程。稳妥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鼓励并支持在岳阳市、湘西自治州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在长沙、张家界和株洲、湘潭等地创建旅游产业园区。

2、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加快产品建设

加快建设八大旅游精品。尽快将长沙市、张家界市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优先将韶山、南岳、凤凰、岳阳楼——君山、崀山、炎帝陵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

全力打造十大著名旅游品牌。将永州九嶷山——阳明山、岳阳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怀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娄底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叶湖、湘西芙蓉镇景点圈、郴州东江湖——莽山、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个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湘西生态民俗风情精品旅游线、湘南山水人文精品旅游线、湘粤鄂武广高铁都市精品旅游线、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精品旅游线、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精品旅游线、伟人故里“红三角”精品旅游线、湖湘文化精品旅游线、地质奇观山水精品旅游线、田园风光休闲精品旅游线。

积极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点)。支持韶山、岳阳楼——君山、岳麓山、凤凰、崀山、花明楼、炎帝陵—神农谷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使全省5A级旅游区达到6个以上。新增国家4A级旅游区15个、国家3A级旅游区20个,新创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0个。同时,努力创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5家国家旅游度假区。

深入推进“251”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建设20个以上的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0个县级重点项目,使全省在建的5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达到600个,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元。

大力实施“3521”旅游创建工程。以建立市州、县(市、区)、建制镇、村四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为目标,在大力支持长沙、张家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农家乐”和家庭旅馆。 第二,壮大市场主体

壮大旅游餐饮业。支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的特色化经营和国际化接轨。积极支持开发地方特色餐饮,引导具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社会餐饮做大做强,完善和深入开展“湖南旅游餐饮示范点”评选活动。举办湘菜美食节,每年发布“湖湘旅游美食名店”和“湖湘旅游美食名菜”。鼓励我省中小型特色餐饮企业形成企业连锁或联盟。

提质旅游住宿业。重点扶持华天、通程、喜来登等在我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饭店实行品牌化扩张、连锁化经营,力争5家以上进入全国饭店业百强。引进5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湘发展。各市州要建成1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5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10家以上三星级旅游饭店。积极支持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和温泉特色酒店。开展乡村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星级评定。在全省星级旅游饭店推广绿色酒店标准。

完善旅游交通业。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我省黄花机场、荷花机场等主要航空口岸的改扩建及南岳、永州、常德、怀化芷江等支线机场的建设,增开长沙和张家界航空口岸国际航线航班及与周边地区境外游客较多城市的直通航线,支持开通长沙至张家界的航空交通快线。规划并开工建设张家界—慈利—石门—荆州、永州(江永)—阳朔等高速公路,改造提质永州—桂林、平江—九江等与周边省市的现有对接通道。完成高速公路与主要交通干线直通主要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开通乡村旅游巴士,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周边主要旅游区(点)和乡村旅游点实现连接。扶持成立5家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

做强旅行社业。出台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专项政策,稳步推进国有旅行社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逐步形成投资、批发、零售的经营体系。积极开展旅行社星级等级评定工作。重点支持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省新康辉湖南海外、省光大国旅和长沙国旅等为代表的5~8家旅行社省内扩张、省外拓展,实现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引进5家境外旅行社和10家全国百著名旅行社入湘发展。 做大旅游购物业。加强我省特色商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扶持培育10家以生产销售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支持各市州扶持培育2~3家特色旅游商品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品牌,提升旅游商品企业的竞争力。以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医药保健品、旅游文化用品等为重点,规划在长沙、张家界、常德、吉首、株洲、南岳等地建设6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

做强旅游文化娱乐业。鼓励和规范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等休闲娱乐业,开展创建“旅游文化娱乐示范点”活动,培育5~10家旅游文化娱乐品牌。大力支持各市州、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区(点)策划制作主题旅游精品文艺晚会,在全省打造3~5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演艺品牌。支持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重点扶持有条件的3~5家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 第三,培育旅游业新业态

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调融合,形成文化娱乐旅游业。让旅游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天地,让文化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插上翅膀;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岳阳、南岳和郴州等重点景区,策划制作出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旅游文艺晚会,在主流媒体中开办旅游栏目、旅游频道;出版有影响、有实效的旅游书籍;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等休闲娱乐业。

二是旅游业与商业形态的大结合,形成会展商务旅游业。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展示会,建设商务谈判、营销活动、娱乐活动一体化的RBD,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建设和完善重点旅游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和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形成旅游商品销售网络。随着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经贸交流的不断扩大,湖南的会展业在开放、创新、合作中不断壮大,为湖南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会展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对会展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长株潭城市核心区域地带,按国际标准,建造一个集交通中心、信息中心、会议中心于一体的专业化的国际会展中心,为湖南打造中国中部会展之都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旅游业与体育产业、保健产业的自然结合,形成旅游康体产业。把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把健康快乐融入旅游活动,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旅游休闲具有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功能,旅游业与中国传统保健医疗、与现代环境医疗、与体育健身结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空间。湖南省要在这方面继续创新,形成产业旗舰。

四是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形成旅游智业。让旅游业发展更加灵性。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咨询产业、旅游职业培训、旅游创意产业为代表旅游智业,也在快速发展。湖南省要致力于培育一批旅游智业的龙头企业。

五是旅游业与制造业结合,全力培育旅游设备产业。鼓励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服务企业需要,拓展市场,创新开发,建立各种旅游专用品、特用品生产基地,生产旅游车、游轮、游艇、高尔夫、滑雪器具、大型游艺设备等产品。鼓励和培育旅游纪念品、旅游生活用品制造企业快速成长。

六是旅游业与交通业的深度融合,创造特定交通工具的旅游利用所形成的旅游业新业态。游艇旅游业,游艇旅游是未来水上旅游休闲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完善游艇管理办法,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培育发展游艇俱乐部,特别要注意以长株潭湘江段“中国莱茵河”游艇项目的优先发展。自驾车租赁业,随着休闲旅游时代逐步到来,自驾游热潮在近年掀起。“十二五”期间,扶持成立5家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鼓励各市州自驾车租赁业快速发展。指导企业开展自驾车租赁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联运业务。 3、提升产业素质

第一,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建设“两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湖南最有潜力走向世界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发展所向,是实现我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推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要实现我省旅游供给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变;旅游产业要素由单一以“游”为主向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转变;旅游市场由主要吸引国内游客向国内、国外并举,不断增强远程和高端游客的方向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注重单一经济功能型向发挥综合功能型转变。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我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业相当于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在全国排名方面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要充分注意旅游业研发体系建设,加大旅游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力度,提升旅游企业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集中精力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发展低碳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模式,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全面对接,形成低碳旅游经济模式。要建立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节能降耗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水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环保企业。要在全方也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吧旅游业建设成低碳绿色产业。 第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支持现有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湖南省旅游业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鼓励各种旅游职业培训企业的发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注意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弘扬旅游业发展在提升主观幸福感方面的主要作用。

五、“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主导政府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点解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产业定位、规划编制、引导投入、政策制定、区域协作、市场监管、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二,突出项目带动策略。围绕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按照“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发展实现大提升”的思路,通过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丰富旅游市场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推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第三,努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努力改变我省旅游企业“弱、小、散”的现状,整体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大力推进集约发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面向旅游市场需求,加速统筹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实现特色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要素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第五,加快接轨融入步伐。以提高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为目标,以开放的视野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善于吸收,勇于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规范、新模式、新趋势,从旅游产品建设、旅游服务规范、旅游管理提升等方面与国际旅游业进行全方位接轨。结合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贴息专项补助资金,出台旅游产业园区的支持政策,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第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在科学了解游客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把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地旅游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游客的现实旅游需求,激发和引导游客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加快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

第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强化质量意识,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增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体现我省旅游的良好形象。

第八,推进人才兴旅工程。把旅游人才建设贯穿产业发展的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三篇:绛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收费经营的旅游景点共有两处:一处是太阴寺,另一处是紫云寺。这两处景点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也十分有限。

太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全国最大的独木雕释迦牟尼涅槃像,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原庙大部分建筑已经灭失,仅存的一个具有金代风格的单体建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缺乏好的发展前景。

紫云寺是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内有山、有水、有庙、有竹,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休假旅游景点。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都能吸引不少观光游客。但景点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目前,这个景点也没有引起更多游客的重视。

东华山庙主要依托东华山森林公园经营开发。该景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力度不大,目前,只是一个每年阴历三月十八庙会季节性的旅游景点。

二、发展目标

从长远目标分析,我县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东华山位于中条山北麓,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辖区内,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溅石而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和文化旅游价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周边数省百县千万游客旅游朝拜的圣地。位于东华山脚下的太阴寺和东华山庙作为道、佛并融的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可吸引一大批游客旅游观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独具南国特色。成片的状元竹林、初具规模的佛教寺庙紫云寺、神秘的沸水源头和风景秀丽的月牙湖,是北方地区罕见的一处旅游胜地。

我县是一个地上、地下文物都非常丰富的地区。现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已经上报的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地下文物以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为代表,引起了全国上下业内外的巨大轰动。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以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而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一个是自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之后,时隔30多年出现的第二个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一个是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又正在对我县的周家庄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县人文景点旅游开发又一个新的兴奋点。

三、发展思路

在旅游景点建设上,我们计划自然景观上开发好“一山一水”(东华山、沸水),人文景观上做好以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为基础的“三路十二景点”(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三教文化旅游线路、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建设。

1、拟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东华山旅游区。

建成后的东华山旅游区由六个小区组成:

一是道教文化朝圣区。以标志性建筑浑元塔为轴心,分院建成玉帝庙、送子娘娘庙等十一座庙宇,满足道教信仰人士的朝拜需求。

二是佛教文化朝圣区。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为主区,逐步修复古寺山门、配殿、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舍利塔等佛教建筑,形成比较系统的佛教建筑体系。

三是生态景点观光区。以原始森林、白云洞、神仙脚印、石狮卧翠柏等景点开发建设为主,突显大自然的秀美神奇、峻险纯真,引导游客融入自然,陶冶性情。

四是红色遗址瞻仰区。建设高标准的中条山红军游击队纪念亭和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是休闲娱乐区。投资建设水上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避暑山庄、疗养院、影剧院、歌舞厅等游乐设施,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六是商贸购物区。以张上村为中心,建设固定的百货、餐饮、烟酒副食、工艺品购物大街和旅馆、交通等服务设施。

2、沸水自然风景区建设,将以原3543军工企业遗留下的保存完好的数万平方米旧厂房、办公楼、住宿楼为依托,突出南国特色,重点建设沸水源头和虹鳟鱼场观赏点、状元竹林观赏点、紫云寺佛事活动区、月牙湖水上游乐园、农耕文化园,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宾馆、饭店等设施。

3、文物修复和文物景点建设。主要是争取上级文物部门支持,县政府积极配套资金,重点修复元代以前古建筑太阴寺、景云宫、董封戏台(以上三处为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文庙、成汤庙、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以上七处为拟报第七批国保单位)和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等十二处景观,逐步形成以周家庄遗址、姜嫄墓、帝尧遗迹、晋都车厢城、范村将军庙、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为主要景点的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以佛教寺庙太阴寺、紫云寺,道教宫观景云宫、长春观、南柳泰山庙、东华山庙、成汤庙、龙庆院寺,儒教圣地文庙、月宫楼、探花府为主的三教旅游线路;以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董封戏台、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明清精品民居等为主的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东华山旅游景区的管

理体制已经理顺,由东华山森林公园统一管理并组织景区开发。紫云寺完成了第二期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二A级旅游景点国家旅游局已经授牌。元代以前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太阴寺、景云宫、长春观、董封戏台和文庙的维修,总投资810万元。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成汤庙、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已经完成维修项目申报工作,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两处元代建筑去年11月编制完成了保护维修方案,今年可望开工建设。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建设,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254处明、清民居基础上,集中迁建30处精品民居,目前已经完成了筛选工作。横北墓地出土文物目前正在整理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基础建设,绛县将会迎来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关于市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思路的

报告

关于市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思路的报告

关于近五年旅游发展情况及今后五年旅游发展思路的报告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199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

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1998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6位跃居全省第3位,位居同类城市第2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游者的青睐。,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

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29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3处,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设立各类旅行社23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1家;评定星级宾馆5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9家,1-2星级41家,床位4000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1998年末的5倍和6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部旅游中

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

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

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措施

1、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

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

2、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

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

3、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

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4、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围内营销襄樊旅游。坚持把营销重点放在日、韩和东南亚市场,依托他们,带

动我市入境游快速发展。三是开通网络市场。积极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将现有的宣传网站建设成为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大力推动网上交易,建设旅游网络市场。

5、用“三化”引导发展。一是旅游市场规范化。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导游、购物商场、餐饮、娱乐业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使旅游市场始终保持规范、有序的状态。二是旅游企业集团化。适应加入wto的竞争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兼并重组我市旅游企业,鼓励市内旅游企业建立大型旅游集团,支持优势景区“靓女先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三是旅游产业信息化。适应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襄樊旅游网站建设,实现与各旅游网站、旅游企业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及时发布网上信息,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预订一体化,为逐步实

现旅游产业信息化打下基础。

二oo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五篇: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内容提要:北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对北海十几年来旅游数据以及与广西和区内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出我市旅游的发展前景,找出我市旅游发展的结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主题词:北海 旅游 对比分析 思路对策

一、北海旅游业的基本概貌

北海是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拥有清新逸人的生态环境、风光旖旎的美丽景色和浓郁独特的南海风俗。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北海定为全国11个国家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市委市政府已经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主导型”战略,坚持“不求大,但求美”的原则,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即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区改造、西区旅游设施和外沙海鲜岛建设为主体,以涠洲岛及星岛湖、红树林开发为南北两翼),推进滨海旅游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目前我市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格局,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是旅游生产力初具规模,由接待型行业逐步转变为行、住、游、食、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旅游业总体增长速度已高于全区平均发展水平。二是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的方式,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将较为分散的景点开发培育为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拳头"产品。目前银滩中区改造和外沙海鲜美食城已初见成效。三是政府扶持,鼓励企业进入旅游业发展。近两年来,各种所有制企业投入景区(点)建设资金8800万元,投资兴建饭店、宾馆资金4.3亿元。四是植入网络经营新理念,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除了开通北海旅游网站以外,在《北海市政府公共信息网》和《北海经济信息网》都制作了旅游网页,构建快速、便捷的宣传促销网络和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北海旅游网站访问量已突破20万人次,70%的散客通过旅游网站服务到我市旅游。五是推进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较好地营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举办挪威三文鱼美食节、越南歌舞、古巴球赛等活动。六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造就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催生绿色商潮。2001年我市生态观光点共接待游客近32.14万人次,占全市游客的10.8%。

二、北海旅游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一)旅游总收入对比。2002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7.98亿元,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 、桂林和柳州)。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13.04%,高出广西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6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旅游业在我市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旅游人数对比。2002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380.41万人,居广西第4位(前三位是南宁、桂林和柳州);接待海外游客42075人,居广西第6位(前五位是桂林、贺州、南宁、南宁地区和梧州)。数据表明,我市吸引的游客还是以国内为主。从全区接待海外游客来看,人数最多的是桂林,占全区总数的72.2%。与上年相比,接待海外游客增长较快的有百色市、贵港市、贺州市、玉林市、河池市、南宁地区和柳州地区,增长幅度均超过2位数。这说明北海在海外的知名度还要进一步拓宽。

(三)人均消费对比。调查显示,2002年我市在旅游销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饮食,占20.29%,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是游览,占19.44%,高出全区11个百分点;而长途交通占15.33%,低于全区14个百分点;购物所占比重为14.40%,低于全区10个百分点。其余各项消费比重差距均在5个百分点之内,与全区水平相差不多。由此看来,北海的饮食(尤其是海鲜)是最吸引游客的。至于游览比重高与景区消费水平较高有关。与此相反,购物比重低又说明我市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四)主要客源地对比。我市的客源市场与广西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一是都以本区居民为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周边、华东地区等省份为辅,其它省份占有旅游客源市场份额很少。北海市本区游客所占比重为52%,全区为60%。二是在海外游客中,港澳比重最大,超过1万人次。外国客源市场中,按人数多少排位前10名的国家就有8个同时出现在广西前10位客源市场中。这说明,北海旅游已经整体融入广西旅游之中,广西旅游不能没有北海。

(五)前景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十五”期间,北海旅游总收入年增长速度平均可达13%。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可达12%,总收入可达25亿,约占全市GDP的13.63%;2010年增长速度可达15%,总收入可达50亿,约占全市GDP的16.92%。全市旅游业将逐步建成一个中心(景区景点开发为中心)、两个重点(宣传促销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重点)、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的产业发展构架。

二、北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一是入世后,由于我市的旅行社规模小,组团能力差、竞争力弱,而且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一旦外国旅行社进入,客源市场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对我市的旅游业将造成一定的冲击。二是广西各地市及周边地区的压力。桂林启动大旅游进程;南宁以“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桂东的贺州、玉林、梧州旅游业后来居上;海南的热带滨海观光度假旅游业全面铺开。北海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被抛在局外。三是今年由于SARS的影响,我市上半年旅游受很大冲击。自4月20日起,根据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旅游局的要求,各旅行社基本停业,五一期间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90%,减少14.40万人次,收入减少约7200万元,并直接影响旅馆、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虽然随着对疫情控制的加强,一些旅游制裁会有所放松,但SARS对旅游的影响却不会是十天半月,据专家分析,旅游要恢复元气,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与县区的景点有机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很多资源优势如涠州斜阳岛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在产品结构上,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缺乏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文化、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型旅游项目。近几年,会展旅游、会议旅游基本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目前,我市还存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上,"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各旅游景点和商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难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北海的旅游商品收入一直徘徊在国内旅游收入的10%左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更快发展。在客源结构上,还有相当多的客源市场有待促销和开拓。

(三)产品包装策划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旅游宣传大篷车东拓西进,提高了北海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是北海旅游包装策划宣传在围绕银滩这一核心进行的同时,还没有把县区旅游资源融入,形成有机整体。对各县区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推荐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银滩的辐射作用,向县区引导输送客源。在地区合作方面,由于北海与南宁、桂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性质不同,双方在可进入性上可以相互提供便捷条件,但从近几年宣传促销的方式来看,各地宣传基本上还是单打独斗,地域界限还没有完全打破,未实现联手促销来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没有更深挖掘景观人文内涵。现有的景点规模都不大,文化含量也不高,而且比较分散。北海是一个新兴的滨海城市,对各种新观点、新事物包容性极强,蕴藏着巨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和广阔市场。一个好的景观没有溶入浓郁的人文内涵的话,是很难持久的,容易被同类产品所取代。

(五)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仍很严重。目前我市旅游存在低价招揽(包括零团费、负团费等)、导游回扣、诱导购物、欺诈游客、购物漫天要价、质次价高等不良现象,市场机制、管理体制还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的旅游形象。

四、加快发展北海特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一)抓住有利机遇,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一是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型行业,“入世”后将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因此,要抓住"入世"契机,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投入北海的景区景点及旅游设施建设,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国际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北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完善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力争开辟连接东盟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航线,争取设立北海海上出入境一类口岸。与东盟有关国家和区内其他城市合作,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实行多赢战略。可开通桂林—南宁--北海--越南河内--海防--下龙--顺化--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或桂林—南宁—北海--河内--下龙--胡志明市--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等跨国旅游线路。

(二)海洋资源开发是北海发展特色旅游的主攻方向之一。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海洋正是北海旅游最具特色的资源和优势。把北海发展成以南亚热带风光,南国渔家风情和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集观光、美食、度假、购物、休闲、会议、娱乐、海上运动和海底博览为一体的,以西南地区为基础,面向港澳、辐射东南亚各国的海上国际旅游区。

发展项目:一是海洋渔业旅游。传统的渔业文化,增添了旅游丰富多彩的内容,除水族馆和海底世界外,还可建海洋渔业展馆,陈列各个时期渔船与渔具;开展海上垂钓与随船出海捕捞等旅游活动。二是海洋生态旅游。北海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生态文化,多姿的岛礁,形态各异的各种热带动植物,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景观,可开发海底生物观赏游等。三是海洋民俗风情旅游。勤劳勇敢的疍家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渔船、渔网、渔家女„„时时展现一幅幅古老质朴,风情浓郁的画卷。拟推出“渔家乐”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参观访问渔民家庭,吃、住在渔家。四是海洋体育文化旅游。辽阔的海面、怡人的气候,为开发海洋体育项目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拟开发海钓、海上帆船、冲浪、滑水、水上飞机等项目。

(三)SARS非常时期北海旅游要避重就轻,恢复时期要加大宣传。第一,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可以培训员工,也可以利用放假策划新的旅游线路。第二,建立散客平台,将散客订房、散客订车、散客订票、会务接待、自游人等业务全面开展起来。据悉,在“五一”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旅游团队流动,但还是有一些散客出游,一些旅行社就推出一些订房、订票业务。第三,开展健康旅游活动,主题为“健体魄,抗非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认为,户外运动有助于防止非典,提倡分散、小型的户外健身运动。那么在SARS时期旅行社就可以推出新奇的户外运动,如露营、越野、攀岩、滑水、远足、滑草、拓展、飞行滑索等等,这些活动在城市拥有相当大市场,可通过旅行社专业的服务,给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客人提供咨询、指导。第四,在抗击“非典”中,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损失严重,仅靠旅游企业本身力量难于克服困难,需要政府、社会扶持,救助旅游市场,共渡难关。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旅游业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二是对大型商业性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收益金。三是对旅行社适当退返部分质量保证金。四是对旅游企业实行与生产性企业同等的水、电使用价格。第五,在恢复期间,市财政增拨宣传促销补贴,加大对旅游促销的投入。我市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可以借此大作“来北海,没非典”的宣传,重塑旅游者的信心。

(四)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要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国外、国内、省内、市区周边四个层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一,深入挖掘北海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老名牌推出新产品。第二,把节庆活动做活做大,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宣传方式,同时也是集经贸交易、文化交流与民众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活动,如南宁民歌节、美食节等。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办出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节庆活动,在主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具体内容和举办方式要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借势造市,真正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第三,要满足游客的享乐需要。旅游是一种高级消费,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要以景点为中心,搞好配套服务项目,如歌舞观赏、民俗风情表演、自然博物展览、文艺欣赏、饮食服务等项目,使旅客在游览之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服务和享受。第四,加强与周边地市"强强合作",实现资源互用、客源互流、利益互享。

(五)在开拓客源市场方面,要对客源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看准客源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找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发要重点营造联片规模效应,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国外近期以亚洲市场为重点,大力开发中越边境旅游和"胡志明之旅",加大对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新市场的开发。外省重点开拓地缘市场(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缘市场(长三角、珠三角)和亲缘市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区内主要开拓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南宁、桂林、柳州等);市内要重视城郊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近郊和城市周边建设环城旅游带,满足当地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采摘、购物等旅游消费需求。

(六) 改革创新,打造旅游经济的"航空母舰"。首先,要讲求旅游景区的效益性,必须要体现经济效益,旅游项目的投入要有所回报,产生旅游收入;同时还要体现社会效益,通过景区建设,拉动景区的交通、文化、商贸、饮食和服务等各行业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优化等资本运营方式和连锁经营形式,淘汰一批"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做强做大或成立一批旅游大企业,如桂林旅游总公司、广西旅游集团等,增强北海旅游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再次,中小旅游企业要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企业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提高旅游组织程度的社会化水平。另外,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

(七)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坚决贯彻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关于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假打非"的工作部署,由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和"游戏规则",增大市场运作透明度;要抓好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工作,公安、海关、工商、物价、文化、税务、建设、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要重点整治"黑社"、"黑导"、"黑车"以及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努力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韦 亮 作者:顾 裕 冰

上一篇:旅游示范区汇报材料下一篇:雷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