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读后感

2024-05-03

愚公移山 读后感(共15篇)

篇1:愚公移山 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吗?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村庄。也有人说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穿衣、工具、伤病等等一些问题。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谁说世上有难事?

——《愚公移山》读后感

广阔的大海是深邃的,锻造的钢铁是坚硬的,而人的屹立是伟大的。有人愿意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付出自己的一生,有父母愿意为了自己的子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有人可以在万般无奈之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而不计较后果的优劣。目标正确、理想远大的人有很多,然而,为了目标坚持到最后的有几个呢?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想把每前的两座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经过了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帝,天帝帮助愚公把这两座挡路的山移走了。

移走两座大山,这在常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愚公做到了,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啊!愚公遇到困难并没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感动了上帝。在这里,我要说:“愚公”并不“愚”。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后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里程碑!

愚公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现实社会的很多人却不具备折中精神,例如以前的我,那时,我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就绕过去或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和克服困难。以后我一定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正视困难。

虽然我们面前没有那两座大山,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有许多人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例如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炸死了他的兄弟和父亲,居里夫人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疲惫的状态下进行试验,被镭射夺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爱迪生、莱特兄弟等。这些人都有愚公一样的精神。

正如那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用心去做,用毅力来证明自己,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奇迹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上!

篇2:愚公移山 读后感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九十几岁的老爷爷叫愚公,他住在两座山的对面。他苦于大山的阻隔,就带领全家挖山。很多人都劝愚公不要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愚公却说:“我虽然活不了多久,可是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这样挖下去,总有一天会把山挖平。”后来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背走了那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敢于向困难挑战,终会取得成功。

篇3:愚公移山 读后感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收录在《列子》中。《列子》据说由战国时期列子记述或者编纂, 大都为神话传说。神话出现在远古时代, 马克思对它有很精辟的定义:“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先民对自然是一种敬畏和征服交织的情感。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故事, 也许就来源于先民或计划或实干地铲平一座小山, 填平一处洼地或者更大一点, 比如海, 大禹不就带着一帮人干过吗?“人定胜天”, 不仅仅是愚公的心愿。当然,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认为改天换地的事儿是多大的事了。不管怎样,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战国前后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理想愿望。在寓言中一切美好正义的愿望最终都会得以实现, 所以故事最后借天神的帮助, 让这一胜利的结果立现眼前。这里愚公移山能立竿见影, 只是喻示一切美好愿望都会实现, 毕竟愚公从没打算以感动天帝换得成功, 所以这样的结局不会削弱这篇故事的励志意义。放在那个时代, 渴望改天换地, 说愚也愚, 但“精卫填海”“夸父化郑林”这样的愚人愚梦, 在那个时代又何其少呢?

再来看看移山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将两座“方七百里, 高万仞”的山用“叩石垦壤”的方式挖平, 仅靠“子孙荷担”“寒暑易节, 始以反焉”, 是不是太自不量力?这个故事编得是不是有些离谱?面对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劳役, 这样的辛苦有意思吗?在现代生活方式主导下的学生看来, 愚公的努力无疑不符合他们认同的最优化选择。对此疑问, 教者解释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绝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似乎也行得通。但事实上, 愚公采用这样旷日持久的低效劳作有没有其时代根据呢?请看当时的社会特点。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学生可以借助历史知识获得, 就劳动工具来讲, 那是怎样的简陋和低效。大禹治水, “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 不也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 所以长达十三年之久。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封建社会早期, 人民生活温饱三餐难继, 朝不保夕, 认知落后,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 生命何其卑微, 甚至猛兽都显得比人更适宜生存在那个世界。在这种情形下, 个体是不足道的, 只有看清人作为种群的发展性、延续性, 才可能获得战胜恶劣外在环境的信念。也正是坚信人的力量的积聚, 那些神话鼓舞下的先民仅仅靠石头、绳子、骨针创造大汶口那些造型圆润流畅的玉石文明, 用肩、木棍、绞绳堆砌起雄伟的宫殿楼宇等现代人也要叹为观止的宏大工程。不惜人力是古代文明成就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厘清这点, 现在尊奉人权和最优化选择的青年学生, 仅凭现代数学、地理知识计算就会因工程浩大而摇头放弃的现代人, 是永远无法理解古人的狂热或者说执著的。

有学生说, 愚公的提议到底有些犯傻, 因为与其搬山, 不如搬家。愚公的想法是不是疯癫呢?且不论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这里的搬山, 其实是有寓意的, 即铲除阻挠。再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 搬家未必就优于搬山。搬家, 搬到哪里去?有天赐的某一处资源丰富且宽裕的地方吗?在还不能完全依靠农业生存的古代, 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只有有限的一些水泽和山脚。搬家不是长远根本的解决之道, 生活环境闭塞落后的情况在于后天的改造。也许正应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 中国人向来不乏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毅力, 一代又一代无畏且无名的华夏儿女才在高原冈峦上开辟出道道梯田, 在激流回湍之地兴建起都江堰庇佑蜀中沃土两千余年。换一个角度看, 就在衣食尚且不足人生七十称古稀的战国时代, 所谓“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诗经·车邻》) , “年且九十”的愚公想的不是颐养天年, 而是自己身后子孙万代生存的便利, 思虑不可谓不长远。所以当他的建议一经提出, 立刻得到家人赞同, 邻里支持。有趣的是,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提出, 然后由众人附议的。作品如此安排显然有褒扬长者的智慧之意。愚公集一生经验, 深思熟虑, 谋定而后动, 造福后代, 功成不必在我, 何其可敬。

愚公不愚。“中情之人, 名不副实。” (三国刘劭《人物志·效难》) 怎讲?“真智在中, 众不能见。” (刘昞注) 名愚, 未必实愚。愚公之得以愚名, 不外乎乡里众人对如愚公耿直之辈的善意的嘲笑。不要说那时, 就是现在, 人们不是还常常把那些不肯弄奸取巧, 不知应时而动, 认准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 那些信奉吃亏是福的人, 那些多做事少空谈的人, 善意称为“傻子”的吗?而智叟的形象, 从名字也不难想象此公平时侃侃而谈, 评头论足, 精明世故的情状。智叟之智, 不过是在家长里短上的精明, 智在小处, 智在利己。但人生大智慧, 世事通透, 非大智若愚者不能, 所以才有后人“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的感叹。

篇4:新“愚公移山”

坊间把教育、医疗、房产称为“新三座大山”。政府对教育和医疗,虽屡有政策出台,如严禁教育乱收费、打击非法行医、药品价格管制等,但力度远远不够,效果也不佳,甚至还没有引起民众、媒体和评论人的过多关注。房产,从种种迹象看,是今年政策的重点,从去年的“国八条”到今年的“国六条”,以及由此诞生的提高购房贷款利息、提高首付比例、提高二乎房销售的交易成本、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停止别墅供地等等,直到最近正在酝酿的土地价格改苹,无一不是针对“第三座大山”——房产的。

然而一个令政府尴尬的事实是,无论政府出台了多少措施,市间的房价仍一个劲儿地涨,像是市场在和政府开玩笑。回想股市的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房市的现状。1996年下半年,政府连续出台利空政策,指望股市放慢脚步,但股市像是脱缰的野马,直到《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才缓过气来。最近几年,政府一个又一个利好,股市就像一匹死马,只有下沉的重力,没有上扬的动力。可见中国的市场,是有点特别的。要研究中国的市场,恐怕就要从这“特别”二字下功夫,不是照搬谁谁谁的理论可以指导政策制订的。

回首今年有关房产的政策,没有一样不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恰恰不是一个完全市场。首先,土地,是政府完全垄断的。土地储备制度,为地方政府增加了大把大把的票予,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央政府想怎么调控也是白搭,以至于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所以也就不得不承认,违法用地的主要原因,在地方政府。

那么多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就想到“釜底抽薪”,从地价上打主意。从已经得到的信息看,所谓地价改革,就是要打破“出价高者得”的游戏规则。这是典型的价格管制。制订一个最高限价,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必然会导致土地供求之间的缺口出现。再说了,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本来就是价格不断上涨的,价格管制能够维持多久?

土地供不应求,那么,谁得到土地?据说采用的办法是,设定一个竞价区间,低于这个区间的下限或高于这个区间的上限,都是无效竞价。首先要问的是,这个竞价区间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如果是公开的,那显然只有一个结果,大家出同一个价格:竞价区间上限。那么,这样的竞价有什么意义?如果是秘密的,那么,谁能保证它会是秘密的?与竞价区间制定者有关系的,必然占有信息优势,这不是又新增了一个腐败的土壤么?其次,如何制订竞价区间?比如说北京,是以一环、二环、三环为界?区域划得大粗,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市场价格可能相差甚大,现在都按同一个价格区间出售,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对每一地块制订一个价格区间?政府管得太细,要市场作甚?

即便上述问题都可以依靠政府官员的廉洁迎刃而解,那么,又是否能够控制房价呢?据说可能的办法是,地价划定上限,房价也划定上限。道理很简单,房价上扬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地价高企么,现在我把地价降下来了,你就把房价降下来吧。想想倒是蛮有道理的,但结果会怎样呢?

地价的竞价区间,尽管如上所述,有诸多问题,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制订的。因为相邻的两块土地,价值有可比性。但相邻的两个小区的房子,很可能一点可比性也没有。房子是一个典型的异质性商品,即使在同一个地段内,这边的120平米房子,难道就等于那边的120平方米房子?你现在都制订一个价格上限,那这个上限是根据哪边的房子来定?也许你要说,这还不简单,当然是以好房子来制定上限啰。那这个上限对于差房子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反正它永远卖不到那个价钱;但这个上限对于好房子来说,可能就冤得很。你说,那把上限再抬高点。得,你抬高到什么程度合适?大高,比市场均衡价还高,一点意义没有;低于市场均衡价,卖家总是冤。

再说了,制订一个最高限价,谁去创新?开发商一看,政府定的价格那么低,随便怎么修个房子都可以卖掉呢,何苦去设计?事实不是明摆着吗,都说房地产那么火热,但如果房子设计不好,同样卖不掉,或者即使卖掉,也卖不到好价钱,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房地产开发中设计的重要性。现在好了,反正就卖那几个钱,谁也没了设计的心思。也许你要说,现在不缺设计好的房子,缺的是能够提供给低收入者的房子。行,随便建,降低成本,今后等大家收入提高了,对房子不满意了,推倒重来?

以上政策,包括很多其他的政策,都反映出政府的两难处境: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一旦对市场掌控不了了,就想到计划经济的手段。

篇5:愚公移山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这个故事。

愚公不怕困难,不管别人的阻止,坚持到底的精神,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我要向愚公学习。

篇6:《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描述了愚公坚定不移,移走两座大山,最后感动了天帝完成心愿的事。

在文中,有两个明显形成对比的人,那就是愚公和智叟。在名字上愚公带一个愚字,智叟带一个智字。但在我看来,愚公一点儿也不愚,因为当智叟在笑话和嘲讽时,他用子子孙孙生长不息的道理回答智叟,可见愚公的眼光十分长远。反观智叟只看得见眼前的困难,顽固至极。所以愚公其实一点也不愚。

愚公不但拥有长远的眼光,而且有恒心,不畏惧困难险阻,也正因为他那颗坚持不懈的心,才感动了天帝完成了心愿。

篇7:《愚公移山》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地决心和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尤其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面对困难,付出努力,最后才能解决困难。

《愚公移山》讲的是古时候一个九十多岁的老爷爷愚公的故事,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造成出门很不方便,要走很多路才行,他决定把它们移走,就带领全家三代一起挖山,每天都不歇,别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移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说我完成不了就让我的子子孙孙接着干,总有一天会完成的。

结果天上的玉皇大帝听到被感动了,就派两个大力天神,把这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他们家进出就方便了。

篇8:《愚公移山》的有效解读

对《愚公移山》的解读和学习,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切入:一个是, 愚公是怎样看待移山这件事的?另一个是, 今天我们学习《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从中会获得什么启示?前者体现了文本所蕴含的哲学寓意, 后者则凸显了文本的道德力量。

《愚公移山》首先应是哲学文本, 主要体现在愚公看待移山这件事情上。文中当河曲智叟劝说愚公停止移山时, 愚公长长地叹了口气, 语重心长地说:“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这段对话是全文的中心, 也是学习的重点, 饱含哲理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哲学上的启蒙:对待事物或问题不可过于急功近利, 要有发展的眼光, 要懂得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只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实现预期的目标就会有希望。

其实, 如果回到《愚公移山》的原始语境《列子·汤问》,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其中充满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列子·汤问》篇通过殷汤与夏革君臣之间的问答, 探讨了物之始终、有无极尽、巨细修短等哲学命题, “掌握‘道’最大的障碍便是囿于一孔之见, 固执于名言概念。本篇的宗旨, 便是打破人们的智力局限, 开拓眼界, 因此一共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海外奇谈”。 (1) 《愚公移山》是其中的一篇。应该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对《愚公移山》哲学视角的解读和关注是不够到位的,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应对此视角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观照, 因为这不仅是文本原始语境的应有之义, 也是《愚公移山》本身的逻辑诉求。

《愚公移山》脱离了原文的历史语境, 作为一则寓言故事进入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 便具有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意义内核, 具备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因子, 迸发出道德训谕的力量:通过“愚公移山”故事的学习, 在愚公及其家人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毅执着、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当下身处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具有道德训谕的作用, 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反思和继承。

《愚公移山》历来是以道德文本的身份进入中学语文课堂的, 当然在大方向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新课改多元解读的背景下, 对这一文本的道德解读出现了诸多“错读”、“误读”、“乱读”的倾向,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给予合理的匡正。

比如, 有人认为作为道德文本的《愚公移山》最后的移山不是由愚公完成的, 而是由神完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愚公的形象, 在结构上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感到有些困惑。对此, 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看:尽管移山是由夸娥氏二子完成的, 但前提是山神惧其不已, 天帝为其感动才出现这种结果, 这不但不会削弱愚公的形象, 反而从侧面进一步凸显了愚公精神的伟大:试想山神都害怕愚公叩石垦壤, 不停地干下去会使自己无藏身之地, 天帝都被愚公的所想所为而感动, 这样的形象还不高大吗?退一步讲, 即使没有神仙的帮忙, 按照愚公的分析、推断和努力, 山也是迟早会被移走的。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神话的结尾, 我想, 撇开《愚公移山》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外, 文本更多的是想借此昭示愚公所想所为是“顺道”的, 是值得肯定的。从今天阅读者的角度来说, 它让读者提前看到了愚公移山的结果———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强化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再比如, 对“愚公”这一人物的分析, 有学生认为愚公太愚、太傻了;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好大喜功不切实际;有的学生疑惑为什么不搬家而非要移山呢……在人教版《愚公移山》一文中, 编者也在学习提示中写道:“面对家门前的高山, 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毕力平险’, 这是聪明的举措, 还是愚蠢的行为?”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中又写道:“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 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 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 你怎么看?”我个人觉得以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水平有以上诸多的想法和认识是完全正常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正是学习本文时需要教师给予重点点拨引导的地方, 而作为课本的编者也以诸如此类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 在方向上是欠斟酌的。我们知道, 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多用借喻手法,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虽然《愚公移山》讲述的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的故事, 但对本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本身。移山这一行为本身并不是注意的焦点, “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 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 (2) 也就是说在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 故事的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或道理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 让学生联系现实的生活经验来探讨愚公移山是聪明还是愚蠢的行为, 来探讨为什么要去挖山, 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得了等等, 这不仅是对《愚公移山》本义的扭曲, 也是对“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践踏, 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关于前面所说的编写设计, 人教版在学习提示中接着说道:“在你前进的道路上, 或许有时也会面对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 你将如何选择?本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苏教版在“探究·练习”中也写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这样的编写设计不仅富有启发性, 而且关键的是体现了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 值得肯定。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 那些认为“愚公没有环保意识, 不爱护大自然”, “愚公是一个不懂生育科学且重男轻女的人”等披着多元解读的“外衣”, 实质上是信马由缰的“无界阅读”的观点也就会不攻自破, 毫无意义可言。

另外, 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里, 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这样的观点,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暂且不说《愚公移山》的原始语境里有没有这样的内涵, 即使《愚公移山》故事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虚构的, 不是历史的, 用这种近似传说虚构的故事, 告诉学生一个形而上、空而大的观点, 不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 来的更直接有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简短, 但要做到对其有效的解读却是需下一番功夫的。《愚公移山》是哲学文本, 亦是道德文本:对其哲学视角上的解读,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观照;对其道德训谕上的剖析, 我们要给予严格的厘定。只有这样, 才能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而又不失去本真。

注释

1 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9月第1版第114页。

2 孙绍振《名作细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第239页。

篇9:愚公移山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26-01

晚风萧瑟,日落西山。身影曲折,愚公呆立。面前古寺静谧,断壁残垣。

走到一面残破的墙壁前,愚公驻足观望,上面的漆画已经褪色,但慢慢品查,还是能看得出些许内容梗概。画里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不少的楼榭亭阁、时花芬草以及红男绿女、欢爱悲情。愚公发现画中还有不少西域胡人,再定睛一看,一人秃顶长须,目光深邃,正是莱昂纳多·达·芬奇!还有一位翘须圆面,神态轻漫,不是莎士比亚那又会是谁?再继续细看来,牛顿、米开朗基罗、诺查丹姆斯、莱布尼茨、伽利略、教皇利奥十世、提香这些人物都赫然在列!

愚公越看越惊异,忽然,在画面中的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个女子乌发垂髫,端坐桌前,望着烛光陷入沉思。愚公大吃一惊,这不是我的老婆如花吗?他不禁喊出声来:“老婆……”这一喊,愚公顿觉眼前金光一闪,脚下一個踉跄,再看周围,自己恍然已经到了画中!这时,身后一只温柔的小手拉了他的胳膊一下,“哎,你怎么了?”智叟回身一看,如花正羞涩含情的望着自己。他一把把如花抱入怀中:“老婆,你没事吧?”两人相拥片刻,如花忽然推开他,娇嗔:“谁是你老婆呀?”愚公诧异的望着如花,见她双颊酡红,如彩云一般,正如他们上大学时那般粉嫩可人,不禁恍然大悟:莫非时光倒流,真是回到了大学时代?愚公赶紧跑到湖边对着水面一照,这下顿时明白,水中衣冠整洁、粗眉大眼的小伙儿,可不正是本科时代的自己!

如花在一旁嬉笑:“我们去听讲座吧。”愚公说:“好啊,那咱们去听吧。今晚是什么讲座呀?”“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老天!别去了,还有讲这个的?咱到那边的长凳上赏月吧!”如花拽着不让他走:“还是去听吧,讲座是牛顿策划的,达芬奇主讲。”愚公瞪大了眼睛诧异了半天。

两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报告厅,哇!人山人海!愚公远远望去,讲台上,左手那人红发蓬松、长着福尔摩斯鼻子、眼睛像英国演员裘德洛一样性感,这应该就是牛顿吧!右手那位光头长髯,五官颇像蒙娜丽莎的老头肯定就是达芬奇了!

淡定片刻,牛顿用目光征求了一下达芬奇,达芬奇温存地点了一下头。牛顿开始了垫场:“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首先允许我向大家鞠躬赔罪!”说完,牛顿起立走到讲台以外,面对观众一拱到底,一而再,再而三。回身落座,牛顿感言:

“我赔罪原因是:由我引发的工业革命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到了今天,这场灾难仍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恐将持续且不可收拾。

大家知道,没有我就没有瓦特。当然了,我并不认识瓦特的母亲和奶奶,我所说的只限于所谓的科学传承方面。没有瓦特就没有蒸汽机,没有蒸汽机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焦炭、铁和钢工业革命就不会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不加速发展就不会有全球殖民主义,没有殖民主义就不会有世界大战,更重要的是地球的资源就不会破坏,就不会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如此狭小。

我们并不比原始人发达,他们仅仅靠太阳能就能养活自己。我们只能不断的去攫取地球的生存发展资源,却从来不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这一切都是工业革命加速促成的。当然了,我虽然谦虚的说过我所取得的微小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但毕竟是我的影响最大、最坏。我不奢求大家的原谅,但真诚的恳请大家允许我忏悔……”

牛顿悲凉的摸了一把鼻子头,接着说:“我只是从表象上说明了工业革命的现实灾害,我们这批人之所以开始工业革命,都是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和蛊惑。下面请文艺复兴最著名的罪魁祸首达芬奇来讲一讲这此间的根根源源!大家欢迎!”

一阵掌声过后,达芬奇开始演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其实是对真理的最大背离。刚才牛顿说过,工业革命是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和蛊惑所产生的,这一点都没错。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的惰性和贪恋无限制的膨胀,所以导致了现在如此恶劣的环保危机和道德信仰危机。工业革命把人类的智慧低级化了,认为只要科技发达了,无限的宇宙就会带来无限的资源,这简直就是愚蠢至极!人定胜天,人定胜不了天!相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现在的观念是永远探索不清的,人类永远是渺小的!人类应该去适应宇宙,而不是去征服宇宙!现在人类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一切错误的根源,都是源于文艺复兴的所倡导所谓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宗旨,说白了就是无限放大自我,坚决的反对上帝宇宙给我们人类制定的规则!。这种自我致使人不把人与自然环境摆放在同一位置,而是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的去挖掘、欺凌自然。在得到短暂偶然的成就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的挖掘、欺凌。殊不知宇宙早已给一切都是制定了平衡理论,人类想欺凌、毁灭地球,翻过来地球也要毁灭人类!为什么人类这样大胆的去干坏事?这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在作祟……

现在经过数百年的实践证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是短视的,它强化了人类的贪欲,引领人类走向了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我很后悔自己的那些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小伎俩,并不是大智慧。我认为大智慧的真谛就是克制和坚持,而不是放纵和随意。我的愿望和牛顿一样,希望把人类的命运从不归之路上引导回来……”

愚公忽然眼前一黑,再次回过神来,愚公发现周围断壁残垣,自己已经到了画外!愚公不知画是幻想还是自己是幻想,混混沉沉的下山而去。

走在山路上,愚公反复思忖牛顿和达芬奇的话,心想:克制和坚持是解救人类的钥匙,我虽年老力衰、力量微薄,但还是应该坚持着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面前这太行、王屋二山,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实这就是横亘于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两座大山,它们让人类进程走了弯路!我要用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把他们搬开!搬开这压迫我们的两座大山!

第二天,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篇10:《愚公移山》读后感

一、人类是世世代代生活下去的。就像愚公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有些人却看不破人世,即使有,也多是一些诗人,少有普通人,愚公就是那少有人之一。

二、智叟不智。智叟只看见眼前的困难,看不见光明的未来,甚至嘲笑他人的努力。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人,缺乏的是像愚公一样为了理想艰苦奋斗的人。

三、自己努力,社会会有回报,他人会帮助你。《愚公移山》里有一个小孩,是一个寡妇的孩子,才刚刚开始换牙就来帮助愚公,春寒才往返一次,路途之遥远却还是赶了过来了。

篇11:《愚公移山》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 一篇课文叫《愚公移山》,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事,有些人要求效率,要求三下两下就做完了,还有些人做事认真,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最后也一样做成了。其实愚公移山不是真移山,只是让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比如说,我有一次看了一本古代的故事书,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李白小时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爱逃学的孩子,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奶奶把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来磨去,忍不住好奇,就问道:“您在做什么呀?”老奶奶回答:“我要把它磨成一个会针。”李白听了心中暗笑:真是的,还能磨成针?过了一段时间,李白又看见老奶奶,没想到老奶奶真得把铁杵磨成了针。李白从此受到了震动,从此好好学习,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篇12:愚公移山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号召全家把山移开,他的邻居也主动帮助他们移山,但是有个名叫智叟的人来笑话他,可是愚公说:“虽然我挖不动了,但是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子子孙孙这样干下去,总有一天能把山移开。就这样,干了很多年,终于感动了上帝了,上帝叫了二位神仙把大山移走了。

愚公移山,贵在坚持。他不仅自己带头挖山,还号召家人挖山,甚至感动了邻居孀妻、弱子也来帮忙。

我读了这篇文章非常感动,因为愚公移山不怕多大的困难都要消灭掉,这么大的山,何况我们这么小的题。我们真应该向愚公学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我相信有志事竟成!

《愚公移山》读后感--刁佳顺

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他讲了一位年纪快九十岁的愚公家面对两座大山,每次出门都要翻山,很不方便。于是对家人提议要把这座山搬走,全家人都同意了。愚公就率领子孙开始挖山了,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她们也来帮忙。有位老头用嘲笑的语气对愚公说;你怎怎么傻到种地步,凭你这把年纪 能搬掉这大山吗,愚公说,我看你太顽固了,连小孩都不如。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孙子,还怕挖不平吗。天帝被愚公移山感动了,派两个大力士背走了两座大山。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最终成功。

《愚公移山》读后感——陈欧栩

我有一本书里面一共有98各部分。我最喜欢看得是《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流传了很多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努力向上的子子孙孙。

愚公下点决心带领他的家人和他的乡亲们一块去移山。愚公移山的精神很快就感了各族乡亲们,他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队。

篇13:《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是人们熟知的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本文时, 除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外, 为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素材, 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场辩论:愚公愚还是不愚, 目的是通过辩论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 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 两组互辩。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愚公不愚。

要求同学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同时抓住对方的漏洞给予反驳。活动开始前, 各组由组长负责, 根据本组成员情况确定人员分工, 并给五分钟准备, 将本方找到的论据归类记录。小组内成员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看法, 记录员一一记录。五分钟后, 辩论开始, 同学们情绪高涨, 唇枪舌剑,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十分钟后在击掌声中辩论停止, 要求每小组在辩论的基础上, 重新补充整理本方的论据, 写在学习卡上张贴, 展示成果, 全班交流之后, 按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每方推出四人作为代表, 组成一个团队参加辩论, 并请四位同学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的记录员, 记录归纳本方观点及论据, 最后张贴, 交流。这里主要选取一些正方观点和论据, 用来说明同学们的思维角度。

正方:愚公实愚

1.愚公移山, 年且九十, 不等山移, 命已归西, 享受不到移山的好处, 实属愚。

2.他年轻时干什么去了, 可谓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还要让儿孙们和他共同移山, 让子孙们把青春都耗费在这事上, 不值得。

3.山是死的, 人是活的, 为何不搬家或者打隧道、修盘山公路呢?偏去移山呢?

4.愚公不仅愚, 还很自私, 山移到别处, 方便了自己却妨碍了别人, 是不是很自私。

5.山移走了, 靠山生活的动物怎么办? 山上的植物还能活吗?从某种角度说, 这种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

6.他不能辩证地看问题, 只看到山挡住了他的路, 为何不变“弊”为“利”, 在山上种上经济林, 发展养殖业等, 来造福子孙后代?

7.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人们的观点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他的子孙会把“移山”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干下去吗?他难道没有想过, 他的子孙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

反方针对正方的论据, 也一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加以反驳, 如愚公九十而移山, 并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造福一方, 造福子孙后代, 他站得高看得远, 面对智叟的反对, 愚公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来反驳, 说明他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只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 不允许他采取我们现在人觉得应该采取的方法, 你能要求我们现在的人用几十年后的新技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吗?说他自私就更没道理, 你不知道荷兰“填海造田”的事情吗?愚公他们把移山之土“ 投诸渤海之尾”, 是将荒山变良田, 不但没有妨碍别人, 反而是造福于民, 何谈自私……辩论一直在激烈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最后双方推出代表对本次辩论做了总结。

篇14:《愚公移山》后传

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打动了佛祖 ,佛祖命令大力神,帮他移走了门口的三座山。

山没有了,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降临在愚公的身上!

以前因为门口有三座山,山上植物繁茂,野兔啊,山鸡啊,遍地都是。他和他的儿子、孙子可以到山上采草药换钱,打猎充饥,生活尽管不便,但温饱是不愁的。可现在山没了,珍贵的草药没了,各种小动物也没了,门前又是一片瓦砾地,种庄稼根本活不了。他们一家要想活命,就要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奔赴都城。可是他们除了会采药、打猎、挖土,也没有别的特长啊!没办法,一家几口只得到河边去当纤夫卖苦力,每天累死累活,连一口饱饭也吃不上,愚公追悔莫及,忍不住发出一阵阵感叹:要不是我当初那么固执,非要移走那三座山,也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愚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每天做完苦力,回到家里,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开始诵经念佛,希望佛祖能看到他的诚心,将他门口的三座大山移回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努力,就在他们家快要饿死的生死关头,佛祖又一次被愚公的虔诚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感动了,再一次答应了愚公的请求,命令大力神把三座大山移回去了。

愚公想:这三座大山是我好不容易求来的,我一定要好好利用,不辜负佛祖的一番好心!于是,愚公带着他的儿子、孙子一起,把三座大山改造成了“农家乐”,野兔,山鸡……都是现成的,根本不用人工饲养,都是自然放养的;板栗、山葡萄……也是野生野长,绿色产品,含有各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野生的向日葵籽可以榨油,榨出的油给客人做饭,特别受欢迎。对了,愚公的“农家乐”里还可以泡温泉呢!

自从开起了“农家乐”, 愚公的家就变得顾客盈门,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

愚公一家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终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点金石: 哈!没想到换了个角度,旧文可以新解,寓言可以新读,令人眼前一亮!不能不佩服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移花接木的本领。排比的修辞、对称的语言将愚公移山前后的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愚公为生活奔波的情形则是夸张式的描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赵红英)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篇15:《愚公移山》读后感

时间的脚步刚步入2015还没多久,我们就迎来了北京大学第22期学生党性教育读书班,党课读书班中其中一个任务是要求我们自己学习相关的内容,我最终把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确定为自学的目标,认真读完之后,不仅从中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党的历史,更深深被这篇文章的精辟所折服。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号召全党发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搬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而后《愚公移山》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以此保存下来得以让后人共同去体会文章的精妙以及当时当所面临的困难。

《愚公移山》的写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后的胜利、中华民族面临何去何从的重要时刻发表的。毛主席在讲话中也提及到愚公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愚公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我也不止一次地被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愚公移山》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还在《愚公移山》中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

愚公移山的故事,突出地强调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要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大有好处。在《愚公移山》中,不仅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还要做“感动”上帝即感动人民群众的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并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不断挖掘创新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途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寿星的发言词下一篇:助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