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2024-05-02

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共15篇)

篇1: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学段:初中年级: 九年级学科:语文 单元:第六单元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合作团队:初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法指导】

要多作练习。“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善于积累资料。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呈现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

2.解释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类的知识点)

二、研读共品、展示交流

(师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交流感知

1.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3.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四、互助释疑

1.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2.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的道理。

3.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4.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点拨升华】

一、反馈矫正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

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二、总结升华

1.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感知:不屈求变精神:不甘于命运,不畏惧困难,求变图新。善用集体智慧:

愚公“聚室而谋”,并得到全家“杂然相许”。通力协作精神:子孙、邻人无不奋勇。契而不舍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于胜利精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

三、拓展提升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

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课堂作业】

一、作业当堂清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

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话语中带有

二、挑战自我(中考链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④汝之不惠()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句(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2分)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答案:1.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2.① 山之一毛(“之”作

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3.略。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6.B)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对比)智叟

愚公精神

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

篇2: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分析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理解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

【学习重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难点】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圈点旁注)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阅读课文,勾画相关文字,思考其作用。

1)自然环境“四场飞雪”:

2)社会环境:

“鲁镇”世界:

“祝福”情景:

鲁四老爷的书房:

鲁镇的人们:

2.精读描写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的文段,思考这些人物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他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何关联?

3.小说如何描写鲁四婶的?她与祥林嫂的死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柳妈和祥林嫂同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在祥林嫂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她有无责任?

三、交流展示,互相评判。

四、学生集中问题,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检测

1.找出描写祥林嫂的文段读一读,理解其作用。

2.理解“我”在文中的角色及作用。

篇3: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具】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基础学习

1.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是英国。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4.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的最先使用)

5.结果: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 同盟国失败。

6.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特点:历时长、范围广、参与国多、破坏性大。

8.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合作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班内展示。

四、析疑解难

谁说得更有道理?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说:“不一定。在战争中, 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 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 觊觎全球, 争霸世界,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 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维护民族独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 但并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在 (C)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初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B) 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A)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4.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C)

A.莱克星顿和莱克星顿枪声B.萨拉热窝和萨拉热窝事件C.巴尔干半岛和萨拉热窝事件

D.巴尔干半岛和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C) A.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B.奥匈帝国瓦解C.德国宣布投降

D、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 在战后应该审判的就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 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 应该表扬。

1.“这把枪”代指什么事件?“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关于战争中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对, 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六、课外学习

篇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时设计;愚公移山;教学

【分类号】G633.3

一、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注意字音)。

3、再读课文,重点研读。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归纳:又高又大,可见移山任务艰巨

(板书:太行 王屋 方七百里 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 移 豫南 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 路途遥远 工具简单

(4)、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两人身份不同,立场也不同,两人对待移山问题的态度也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意在帮助愚公,语气较轻。智叟则是旁观者,一副“于己无关”的样子,假装关心,实际上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小组展示朗读,先组内自评,再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适时朗读指导。

选出各组优秀者进行班级示范朗读,增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5)、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移山成功。

(板书:帝令背走)

4、结合文体,理解主题

愚公要移的山,却是夸娥氏二子移走。文章为什么设置这样的结果,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5、课堂辩论,学习精神

(1)、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你认为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辩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 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汶川地震发生时,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进行救灾,“地震无情人有情”。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啞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仍要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实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2)、人物精神大讨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注意陈述理由)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拓展延伸,歌词创作

(1)、听歌曲,感受人物形象。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2)、歌词创作,再现人物形象。

篇5:22《陋室铭》第二课时 导学案

主备: 审核: 第一课时 复习巩 固

一、默写全文

二、文学常识

⑴《陋室铭》选自,作者,字,代 家。⑵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它一般是 的。

三、字词句

(一)重点实词

单音词:⑴名: ⑵斯: ⑶惟:

⑷吾: ⑸馨: ⑹鸿:

⑺儒: ⑻调: ⑼乱: ⑽劳: ⑾形:

双音词:⑴陋室: ⑵鸿儒:

⑶白丁: ⑷素琴: ⑸金经: ⑹丝竹: ⑺案牍: ⑻劳形:

(二)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

2、本文的主旨句是?

3、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5、用类比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6、为突出文章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六、链接中考——《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⑶不改其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4.【甲】文作者 和【乙】文的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篇6: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篇7:《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降水形成的条,掌握三种降水类型。(重点)

2、了解降水的测定方法

3、能够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难点)

学习过程:

一、主要降水类型

阅读本63—64页内容,自主学习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及降水量的测定,解释三种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

、降水:

注意:雨、雪、冰雹是降水,雾是低层云,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补充:①小水滴还需要相互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②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

3、三种降水类型及其成因、分布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4、降水量的测定

阅读本活动材料,根据日降水量的计算,推算下列问题

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二、世界降水的分布

阅读本64—6页相关内容,结合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本6页活动题,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规律

等降水量线:

2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比较内容

降水量(较多、较少)

赤道地区

两极地区

中纬度大陆沿海

中纬度大陆内部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

达标测试:

.“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迎海风的山坡

D背风山坡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3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A赤道附近

B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

D两极地区

4.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两次降雪分别为7和1,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A27

B20

D22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A储水瓶

B储水筒

雨量器

D量杯

6.降水的形式包括:

A雾、霜、云

B雨、雪、霜

雨、雪、冰雹D霜、冰雹、雪

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 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

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8.台风带来的降水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对流雨

D.锋面雨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导学案29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

附近地区降水最多,年降水量多在 毫米以上

(2)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

,西岸降水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

,沿海地区降水

篇8: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中学地理导学案应用模式分析

新课改要求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变革学与教的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 并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目前, 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导学案”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设计的, 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知识学习,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设计方案。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纠正、总结的作用, 又实现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环节要围绕导学案进行设计和实施。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导学案的典型实施方式有以下两种。

1.课前预习型

此种学案一般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依据学案的任务完成预习工作,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 掌握学生知识准备情况, 针对具体学情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侧重纠正学生错误认识、讲解重、难点问题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种应用模式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 帮助学生梳理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地理空间位置关系, 增加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效果。

2.课堂探究型

此种学案通常是当堂发给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根据学案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学案中会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如演示观察、绘图说明、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等。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特定任务的探究和解决, 实现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该应用模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保持和小组协作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

●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学地理导学案应用优势

1.提供多感官刺激,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导学案一般以印刷材料为主, 虽然能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有所帮助, 但是表现形式单一, 如果教师引导不当, 容易变为枯燥的习题,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信息技术支持的电子导学案, 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超越文本形式、调动多感官刺激的学习材料。尤其是很多地理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图形、图像来呈现, 如果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动画、色彩鲜艳的图片、动听形象的声音, 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 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学习动机被激发, 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2.提供多种交互方法, 实现因材施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很难实现“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支持的电子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建构多层次、多途径的自主学习和练习的学习环境。针对同一个教学目标,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教师则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困难进行辅导。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教师统一讲, 差生跟不上, 优生吃不饱”的弊病。

3.更好地支持协作与交流

协作与交流是实现课堂探究的基本保证。传统的导学案缺乏支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交流的有效条件。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通过网络环境, 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完成情况, 利用网上论坛、协同编辑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开设解决问题与研讨的专题。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 充分表达与交流, 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支持丰富的学习评价形式

导学案具有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功能, 基于信息技术的导学案, 在评价手段上可以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实现记录、统计和评价。将多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电子档案等有机整合的电子导学案, 可以提供丰富的评价形式、有效的评价效率、全面的评价角度, 这是传统纸质导学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下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导学案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框架, 一种知识学习的脚手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导学案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 以便学习者能够顺利地解决该复杂问题。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如何用好导学案进行教学呢?具体教学过程可以千变万化, 但教师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 (如下图) 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特征与知识准备为依据, 从地理教学内容出发,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来确定导学案内容及特定的教学过程。

崔登才老师的《中东》这节课是一堂典型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导学案应用教学, 信息技术工具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发挥了不同作用。结合崔老师的教学案例, 下面具体说明导学案应用方式和策略。

1.围绕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课标要求,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容易导致目标模糊、难易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任何优质教学的前端分析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分析, 而课标要求则是教学目标分析的第一步。在崔老师的设计中, 首先明确课标要求, 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就保证了各层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2.围绕学生知识准备确定导学案应用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区域地理教学, 但通过学情分析, 崔老师发现该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 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基本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导学案应用模式上, 崔老师灵活采用了“课堂探究为主, 兼顾知识掌握”的混合模式。

3.导学案任务难度层层递进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 导学案的学习任务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崔老师的设计中既有“填写中东具体地理名称与地理分布”的陈述性知识学习任务, 又设计了“勾画中东地区的范围”这样的培养程序性知识的任务,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东国家地理位置的知识来动手操作完成。同时又安排了小组任务和交流展示,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中的任务难度层层递进, 形式丰富, 既关注了个体学习, 又体现了小组协作;既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支持个性化教学评价

本节课导学案最突出的应用特色体现在作业任务保证了个性化评价。通过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功能和ScreenFlow屏幕录制软件, 学生每人都要录制一段对本节课内容的个人总结评述录像,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简单的复制粘贴,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录像中的评述流畅程度, 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出个性化的评估。

篇9: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知识回顾:

(1)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

自主学习:

1、我们一般城市对待野草的态度是如何的呢?日内瓦人对野草的态度是如何对待野草的呢?

2、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虽然„„但是”表明了什么?“只是„„没有”看出来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有时,牧民也把牛羊直接赶到草地上吃草,为城市的人们展现了一幅田园牧歌的风光图”这句话的?

3、学完这部分,我们来思考2自然段和3、4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4、“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这句话中(1)“也”说明了什么?(2)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从哪里可以看出鸟儿在日内瓦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展示

假如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像别人介绍在日内瓦快乐、自由的生活? 感悟升华

1、你觉得还有谁在日内瓦自由生息?

2、日内瓦人为什么这样对野草、野花和小鸟?

课外延伸

1、学习了课文,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你能为我们的城市美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吗? 作业超市

篇10:3.雨的四季第二课时导学案

3.雨的四季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生字,词,学会灵活运用。

2、朗读课文,初步认识作者。过程与方法:

1、我能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自学指导:(时间6分钟)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 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七年级课改班汉语集体备课教案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自学检测:(时间7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会学 我会教:(时间14分钟)

1、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2、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3、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达标检测:(时间8分钟)

1、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

篇11: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2、下列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3、某人没有出行却能坐地日行八万里,此人的位置应当在A、赤道上B、回归线上C、极点上D、无法判断

4、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A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冬季比夏季晚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5、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

C.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随季节发生变化

D.济南球迷上午9:00观看美国当地时间20:00举行的NBA篮球赛

6、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半球是冬季B、此时南半球是夏季C、此时南半球白昼最长D、此时赤道上昼夜平分

7、下列关于学校所在地5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不确定

8、右图为山东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表示冬至日的光线是()

A.1B.2C.3D.没有

9、下列节日时,我国昼夜长短相差较大的是()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

10、唐僧在取经的途中遇到了危险,被妖怪施法后藏在一枯井中,孙悟空向观音求救,观音告诉他:一年中只有一天阳光会直射到井底,到时不救,恐有难亦。请问是在我国什么地方的什么时间()A.23.5°S—冬至日 B.23.5°S—夏至日 C.23.5°N—冬至日D. 23.5°N—夏至日

1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当地球公转到一日为日,北极圈内出现现象。2)、3月21日前后,地球公转到夜状况,国庆节时,地球运行在点至点之间。圣诞节时,太阳直射点离(纬线)最近。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_____(纬线),时间是月日前后,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4)、地球公转到D点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

5)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1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理坐标:A,B,C,D。(2)位于热带的点。

(3)冬至日以上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4)以上四点中最冷的是点。(5)位于南半球的点是。

13、读右图回答

(1)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A点节气为日期是前后。(2)地球运行到D点时,太阳直射在上。

(3)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地球运行到_____点。今天地球运行到两点之间。当地球运行到点时,北京昼夜等长

14、读图回答: 自3月21日至6月22日

(1)读甲图,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________段。(2)读乙图,此时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箭头的代号是_______。(3)此时段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

篇12: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正阳县国际育英学校 李明霞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2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自然段的方法学习3-7自然段,提高阅读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词。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读懂自然段,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西沙群岛,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一句话来描写西沙群岛的。

我们还知道了课文是从、、、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我们已经欣赏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它的物产丰富。

二 自学课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参考自学提示,自由读读课文3至6自然段,然后同桌及前后位可以互相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我要先把课文美美读一读,我最喜欢第()段,因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

三 小组内和同学讨论讨论。四 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汇报一下刚才的学习情况?

班内交流。

根据学生展示学习课文。

探海底(3、4自然段)西沙群岛的海面很美,如果我们深入到海底,会发现更美的景象,写海底的是哪些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海底的物产有()()()()。 品读描写珊瑚的句子,感受珊瑚的各种各样。

读描写海参的句子,感受海参的多和懒洋洋的特点。

 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感受大龙虾的威武。2 读第四自然段

 思考:你从哪些词看出那里的鱼很多呢?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的是指水和鱼各占一半吗?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这句话用()的手法写出了()。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的说法,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

下面我们一起把表现鱼多的句子读一读。把这几个词读的重一些,就能让人感觉到鱼多。

 西沙群岛的鱼不仅多,还有什么特点呢?你可不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个有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好的,我请大家发挥想象,再说几个这样的句子。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有的 有的 海底这么多的鱼,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四种呢?

这段话开头写鱼又多又美,中间分写有哪些鱼,最后再次总结鱼的多,这叫什么叫结构?()

合作来读这段话。

游海滩,识海岛(5、6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描写海滩的这一段。

从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贝壳,()海龟,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从海滩往海岛上再走走,我们又会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象?(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第六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叫它——()。我们学过,一段话里的中心句往往就在()或者(),这一段话的中心句就在——开头。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里是“鸟的天下”?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正是因为这()、()的海水,这有着()、()、()和成群结队的()的海底,这有着()和()的海滩,还有这堪称“()”的海岛,所以我们说西沙群岛是个()()的地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去赞美这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2 读到这里,你发现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所以课文的结构是()。

在我们就要告别西沙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我们的心情和作者一样,让我们共同祝愿美丽的西沙群岛更加(),更加()!

六 延伸拓展

1、课文写的真美,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2、我要把课后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背会,还要写到我的摘抄本。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海水

篇13: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要如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这些权利呢?

做法:可以打“110”电话报警,也可以直接到附近的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求教,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教。受到伤害,要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讨还公道和获得赔偿。

阅读“小链接”:自我保护的方法

案例分析:一小偷在工地偷东西时被人逮住,并被工地的工人用皮带和竹板打得遍体鳞伤。

你是否赞同工人这样的做法呢?为什么?

多数市民认为:他被打是活该!但也有少数市民认为,抓住小偷后应马上送公安部门处理,而不应动手打他。

律师说,小偷虽然是犯罪嫌疑人,但也有自己的人身权利;市民仇恨小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殴打等暴力行为,如果不是正当防卫,都是法律不容许的,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当然,小偷要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小结:法律捍卫我们的人身自由与生命健康权

2.每个公民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的权利,相应地就有义务不去伤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举例子)

实践与评价:p32-33“李民的教训”---中学生故意伤害要负法律责任吗?

设计目的:

(1) 使学生清楚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2) 针对中学生日常的小矛盾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防止学生因此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回答p33后面的问题,教师小结:

15岁,正是求学增知的黄金时代,李民等人却要在牢狱里度过。中学生年轻气盛,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容易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甚至动用器械,以致酿成悲剧。假如他们两个中有一个人理智一点,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作为青少年要加强和注重个人修养,以和为贵,遇到同学间的矛盾要冷静处理,互相体谅,或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化解矛盾。

堂上练习:

分析说明题:某校女生徐某和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厉制止。工作人员将两名女生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法院经审理,判决商场向两名女生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影响,并向两名女生给付精神损失抚慰金4000元。

阅读材料,运用法律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

(2)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

(3)你从这一案件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或名誉权)。

(2)说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不受非法侵犯,任何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篇14: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部分内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2.在朗读、描述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检查字词和课文语段背诵

二、阅读“三味书屋”部分,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三味书屋的生活?

2、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什么情况?作者对它的感情是怎样的?

阅读第九段,根据提示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提示: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提示: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教师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展示提升】 【教师点评、板书】

【当堂检测】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ï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â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迹罕至(hàn稀少)人声鼎沸(fâ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î睡)

D.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斑蝥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6.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

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⑤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⑥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⑦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造句。

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篇15:202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审核:

第 二 课 时

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

园的特殊感情。

 学习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课 堂 探 究

一、美点概览——自主学习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的,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放声朗读课文1-8段。

3.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的,你看那;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的,你看那;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的,你看那;

4.你能用三个字分别概括百草园的美点吗?

二、美点欣赏

(一)合作探究第二段

 阅读提示:

景物特征角度顺序修辞

 研讨交流:

1、本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是通过哪些词语有机地连在一起的?其中哪个 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2、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

3、描写的角度如何?(感官描写)

4、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5、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有什么作用?

6、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乐闻、乐事

7、为什么作者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8、文章是怎样写雪地捕鸟的?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何作用?

三、练写“导游词”

1.质疑问难——我的疑问?

2.回读课文,梳理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学法提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的?)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为什么?

3.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四、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五、拓展作业

1、请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上一篇:爱国卫生活动月工作计划下一篇:玩魔方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