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024-04-23

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共8篇)

篇1: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范文

1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配置尚未充分完善

通过调查得知,地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配备尚不完善,多数院校校内专兼职教师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校内兼职教师接受企业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对企业的管理运作不熟悉,对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通识认知方面,在课堂上引用的案例多数来自于书本中单一性人物资料,缺乏案例的广泛性。校内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较少,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师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学校引进来的兼职教师及拥有企业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理论水平层面有所欠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意识引导有待加强。

1.2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需进一步细化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不断增多,但目前该校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和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所出台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还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转换标准,导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获得的成果与学分之间没有产生直接的联系,繁重的专业学习压力和热爱的创新创业想法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完全投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目前,该校在校生参与创业人数所占比例高于省内同类高校,他们对学分转换制度需求度高,希望能通过创业实践成果、科技发明创造及竞赛奖励进行学分转换,以此证明自己的综合能力。

1.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有待提升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专创融合作为有力抓手,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目前该校已经全面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一线辅导员或职能部门行政人员,这些教师了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导致第一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与第二课堂创业实践之间缺乏宽泛的关联整合。

1.4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重实践轻教育现象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体推进中,创业实践具有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备受青睐,为创业实践建设的校内众创空间、孵化平台和科技园区成为高校抓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完善的园区软硬件配置吸引一大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关注,但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因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完整的项目规划和风险评估,对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存活性带来挑战,导致发展后期学生项目孵化周期较短且不易存活,平台空间利用率较低,该校创新创业实践出现低迷现象。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工作生态体系建设,需要用教育贯穿全过程,实践固然重要,但教育起到了培元固本的作用。

2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1科学规划,拥有完善的创新创业顶层设计

近年来,该校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高校为目标,一方面,为促进地方教育发展,着重培养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该校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和担当,努力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依托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类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帮助师范专业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师范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与互动性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人才,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校在做好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努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巩固提升文、理、艺等专业的同时,重点建设管理学、工学、经济学等专业,初步形成了生物科技、电子机械、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经济管理和教师教育等专业集群,努力构建应用型专业格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2.2四管齐下,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该校为地方师范类院校,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高校为目标,已经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这一举措是该校服务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同时,该校与企业联合创办“企业定制班”“应用型人才专项班”;共建集实习实践、教学实训及生产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企业需求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统一。该校通过整合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力量,强化政策统筹,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更大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整合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二是课程融通,推进教改。为更好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校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三大课程融会贯通,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类专业选修课百余门,并将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研发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从专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业,由传统书本式讲授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课堂讲授、实践模拟、产业命题、项目化教学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新模式。三是赛创融合,鼓励实践。该校已连续10年举办学校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并把每次创新创业校赛作为省级“互联网+”大赛的训练场和项目打磨的工作坊,将大赛优秀项目引入学校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实践,进行跟踪指导。通过校内比赛和创业实践,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创业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创业技能。通过赛事能够让学生开展项目交流和展示,营造全校上下关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3打造三大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一是打造高层次的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该校与国外大学、国内行业企业共建多个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省级科研平台。通过师生共创,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与项目运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二是打造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的实践实训平台。为推动实践平台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该校与用人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场地和机会,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联合。三是打造全周期、全链条的项目创业实践孵化平台。该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直接孵化。利用学校外向性资源,成功帮助在孵化团队的多项科技成果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实现项目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落地转化。

2.4加强两项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该校针对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实施师资培养的“双进工程”,开展学校教师进行业企业锻炼挂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进校指导教学。同时,多次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师资专题培训,并动员创新创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努力创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二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进行“精准化”靶向指导。该校目前实施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创业引导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分层教育、分类指导、多维度推进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就业创业大讲堂、就业创业励志人物事迹报告会、“生涯规划发展面对面”等活动作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

2.5关注重点群体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帮扶

该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中还注重对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帮扶,联合了一批优质的爱心用人单位对有创新创业意向但缺乏资金、资源和人脉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创业帮扶,借助企业力量,深挖企业内部资源,助力困难群体毕业生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在企业内先就业再创业,通过创新创业为企业运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企业更具持久活力,间接地帮助毕业生融入企业文化,提升个人综合业务能力。

3强化优势,建立可循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3.1加大力度培养和聘请专业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要培育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拥有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同时聘请行业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导师作为学校特聘教授,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师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邀请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进校兼任创新创业课指导教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方面的辅导,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2培养专业的专创融合型师资队伍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广泛调研综合考虑各专业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制定易操作好落地的创新创业学分机制。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时,应着重从各个专业选取具有创新创业意向的教师,进而更好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业。实现专创融合,既能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3构建完善的校地企协调合作机制

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搭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优势学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主动与产业对接联合培养人才,建立融“教学实习、创新实训、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篇2: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创业者资金难题

大学生创业时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除了极少数有家庭支持资金的同学外,一般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对于有许多的贫困学生而言就更加是个不可逾越的难题,这成了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障碍。同时大学生在集资方面又欠缺经验,故常常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创业者市场实践经验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这些毕竟是校园知识,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同时又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理财能力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在真正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不能镇定自如的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有时甚至因为一时的失误导致创业的过程全盘皆失。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薄弱

他们缺乏实际管理惊艳以及一些专业的法律和风险投资意识,虽然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也从书面中学到了丰富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他们所创办的公司也组成的自己的管理团队,但是大多数来说他们的管理还是存在缺陷的。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度不够,另一方面,管理力度不够,他们在短时间内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运用。创业不光是对产品有一个创新,也不止是能吃苦耐劳,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一个聪明的创业者往往不需要自己去努力,而是利用管理魅力来让别人来帮助自己实现创业的梦想,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因此学习和掌握管理常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生创业思想不成熟

有些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并不充足,往往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创业前景,“不过于注重创业的结果是好是坏,只为在创业的过程中锻炼自我,积累经验”,有点交学费上社会实践课的意味,创业的意识不明确往往导致创业失败。

社会环境影响

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开始自己创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的很多帮助,而且还会受到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由于大学生在学校这个“温室中“保护的过于较弱,不能马上适应外面的环境,一旦碰上问题可能把创业者的积极性打击垮了。

市场敏感度不强

这是一个发展的瓶颈,大学生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会盲目的开发市场,对市场的不熟悉,或者是简单的理论掌握都会导致失败的发生。因此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多学习一些创业经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这里的准备工作是包括多个方面的,包括资金等外在物质条件的准备,也包括内在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精神准备,要知道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旦得不到好的疏解的话就会出现发展瓶颈,因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是成功的一个保证。

篇3: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014年9月11日,国家领导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提到“创业火种引燃了,要让它越烧越旺”。青年学生迎来了自主创业的大好契机,大学生创业团队及小微企业不断涌现,在破茧成蝶的创业路上实践创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自主创业与成功的内在精神动力。在此背景之下,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内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指导平台。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学校如火如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及困境。如,学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不顺,专职人员不足;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及知识体系陈旧;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企业导师不足;缺少真实创业环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实践教学营养不良;财政支持不足,运营资金短缺等问题。在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组织机构建立、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和学生创业团队培养及实践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做好规划和落实工作,要有计划分批次循序渐进地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要以人为本,师资队伍培养要以“教师”为本,全方位努力打造实力雄厚的创业管理导师团队,课程培养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创业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不断改善学院设施条件,优化创业环境,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3.学创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结合创业管理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大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创新精神。

4.内外结合的原则

在做好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合作,为学生搭建广泛的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5.点面结合的原则

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营造创业氛围要进行全员教育,同时对于具有科技含量和市场潜力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和个性化辅导。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创新办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建立基础性的创业教育、项目制的创业实践、科学化的创业管理体系、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创业资本支持的办学模式,即学校普遍开展基础创业教育+优秀创业项目入园区孵化+境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地方企业集团产业实习实践+创业资本体系的建立和运营。明确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使学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公共关系、风险竞争、法律契约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按照“应用型、国际化、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企业创业实习、资本创业支撑“三位一体”,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并重,努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创新教学手段,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除建设传统的创业管理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课程内容外,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上使用的理论教材,还要组织编写直接针对学生创业模拟和实验的实训教材或实验指导手册,更偏重于指导大学生如何模拟现实中的经济环境进行创业行动、开展营销活动、进行财务管理等,以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体验。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优化教学环境,开展深度吸引和充分锻炼学生的创业课堂。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打造双师素质的创业管理师资团队

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管理团队,并坚持培养与引进结合,选聘和引进既有高学历层次,又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人才作为专任教师,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国际化培训和企业实践;同时,坚持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立足自有专任教师,积极选聘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作为企业导师,或在合作的国外教育机构及企业集团中选聘兼职创业导师和境外合作导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应用创新型、国际化、个性化”创业人才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建设现代化创业园区,积极拓展办学空间

建立具有孵化器性质的创业园、产业园或与之合作,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前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在从事研发、营销、商业服务的创业实践中掌握本领。开展全面、科学的创业指导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并做好园区的管理、建设与合作工作,吸纳学生、企业或创业团队入驻,开展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施展才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空间。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积极寻求国际化教育合作伙伴

“走出去,请进来”,主动联系、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引进国外优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探索并建立恰当的合作模式,引进国际化创业管理理念,拓宽教师及学生的国际化视角,建立国际合作的创业团队,努力进行国际化创业项目的成功尝试,并探索其国际空间,以便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高鹏.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董志霞.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篇4: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战略。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意义。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旧处在起步的阶段,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着从教育理念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创新 创业 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培养计划、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氛围等。但是教育的理念却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发展方向。

理念是指对目标及实现方法的基本观念。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宏观和全局的认知和把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理性理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理。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已经自然地融入到了教育中去并且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反观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极低,成果效果不明显。现在,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很多创新创业竞赛,开设不少创新创业课程,推进各种创新创业研究,但与当前世界水平比起来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积累、经验和实践都还不到位,对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还缺乏深度认知和把握,在研究队伍、平台、内容、方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缺乏体系。其根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存在着问题。

二.我國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功利化、简单化倾向严重是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误区一:创新创业形式主义严重

虽然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但很多校主管部门以及学生本人都把创新创业功利化的局限于创办创业园。创新创业教育被简单地与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就业指导课划等号,被简单地理解成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被当作减轻来自就业方面压力的手段,形式主义严重。举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它应该是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始创业的平台,但被资金和其他条件限制,大多数大学生被排除在外。再举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为例,虽然其已经作为高等院校都开展的课余活动内容,但绝大多数创新创业计划缺乏可行性、实效性、操作性。

误区二:狭隘化倾向严重

中国当前的创业教育体系是薄弱的,很多的人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现在,除了中国少数的一些省市,中国政府没有出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鼓励政策,基本没有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主动推进与大学生的合作。大学生在创业之前的实习基地还有模拟演习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全社会的支撑。很少有用人单位愿意提供让学生学习实际经营管理的机会。高校、企业、其他组织、政府都还未形成一个多极互相协力的配合模式。形成了高校中狠抓创新创业之风,学生创业以后在社会找不到立脚点的局面。

误区三:简单化倾向明显

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就业培训,主要表现在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高校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这种面向创业革命的创新人才培养与训练,实际上是开发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简单是使应届毕业生可以成功创业的教育,并不是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对比国外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大多数大学都没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高等教育主流中的一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这些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在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基本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而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创业能力的教学方式还很不够。在师资队伍这样的方面也1顷向于守旧,缺乏实践的经验,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本人都没有在企业任过职或者进行过其他创业活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也不够系统化、深化。举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的例子,大部分高校仍然使用课程实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三样陈旧的方式,没有把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内进行管理。从学生自身讲,他们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解也主要是“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大多数都把锻炼才干和盈利作为事创新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并没有从发展自身的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的角度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入的理解。

误区四:与义务教育脱节严重

从小学开始的升学考试不包含创新思维内容,到了高等教育突然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中考与高考的考试方式注重分数,注重考查基本能力与概念,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几乎没有,教师势必无法将时间和注意力分给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信息的教师,比照连体育课的时间都用来补数理化的高中教师,其学生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势必分数偏低。高考分数与高校录取又是社会和家长群体对学生考量的唯一标准。在义务教育忽视创新思维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基础是为必然。高等教育突然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也是不可能的。

三.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如果没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1世纪就不会被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刚刚兴起,并且日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领域,但与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是非常非常明显的。所有的观念都先于语言和行动,必须在思想上端正对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深入、才能成功,因此必须要重塑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正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高等学府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的根本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具体实行到每所高校,是指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确定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国内有些大学借鉴国外的成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渐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方式。如北京大学的“方正科技创业模式”、清华大学“同方科技创业模式”、南京大学的“学生科技创业中心”和“学士后流通站”等。

再如由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徐君创立的沈阳高校电商联盟。旨在打造东北最大的高校电商社群,构建一个集创业经验线上分享、思维碰撞线下交流、项目指导支持、项目运营托管等多元化的社交平台。众所周知,东北的创业氛围远没有北上广地区那么浓厚,不是因为这里的人不敢冒险去创業,而是整个创业环境的影响,使得绝大部分创业者选择离开东北,在北上广开始创业。创业环境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这样一个圈子。首先得能够吸引对创业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其次能够给予那些初创者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再者需要能够实现资源对接,最后对于成形的创业项目能够提供场地之类的支持。有了这样的一个圈子之后,圈子就像一块磁铁,创业者们就像金属铁屑,凝聚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沈阳高校电商联盟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目前沈阳高校电商联盟的社群用户已经突破3000人,覆盖了沈阳21所高校,定期举行线上分享会和线下交流会,对刚刚有创业想法的新人也都提供了答疑,另外已经帮助了上百人对接资源。大学生创业,第一没是有资金,第二是没有经验,这样会很难开展下去。而一个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这也是沈阳高校电商联盟的初衷。目前而言,东北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给创业者们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和支持,所以沈阳高校电商联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某一个方面讲,沈阳高校电商联盟和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大街、3w咖啡相似之处,做创业项目孵化只是沈阳高校电商联盟里面一个很小的业务。在沈阳,和沈阳高校电商联盟性质比较靠近的平台有4u青年空间、青创空间、校咪咪等,竞争的压力还是存在的。不过不论是规模,还是运营时间,沈阳高校电商联盟都走在他们前面。

2.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深化、具体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适应了国际竞争的新环境,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修正。“应试教育”由于重教不重学、灌输不启发、复制不创新,其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各种自身素质的教育模式,包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在努力专注于建设自主型创新型国家的当下已成为我国教育的目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最有效方法,综合体现出多种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是以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从根本上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必然性的选择了创新创业教育。

4.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正规教育相融合

篇5: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没有搞懂自己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没有构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现状岗位素质模型。习惯于拿其他企业,甚至是本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来评为本企业的招聘要求。更有甚者,完全抄袭根本不同行业的招聘标准。

(二)学校就业服务缺乏,学生不敢面对职场竞争。

现在很多高校就业部门抱怨,自己辛苦举办的大学招聘会,而参会的毕业生甚至比招聘人员更少。出现这几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职场的恐惧,而对职场恐惧的原因在于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如就业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现在专业老师传授,很多老师甚至自己都不会写简历,没有参加过面试。学校就业工作的重心要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更加注重就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提供招聘岗位。

(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滞后。

现有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历史特殊意义,但正态体系在30年期间基本没有任何变化。从简历到面试,这种原来的方式,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情景模拟等,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只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上午或者下午的几十分钟的表现,而且这些面试套路面试者早已了然于胸,甚至比面试官更清楚。现有的评价体系已经落后于我们的时代和技术。他只不过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表演。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对人力资源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改变目前这种工业化时代的静态的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动态的全面的评价方式,比如加入思维拓展,在团队建设中去观察面试者是否言行一致。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必须转变,看发展而不是看薪酬,看行业而不是看名气。

就业态度上行动上,更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要勇于迈出宿舍和迈出教室,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而不是消极逃避,以考研考公务员为幌子逃避就业,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因为无论你考什么,最终你必须面对就业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逃避,就业这个作为社会人的宿命。与其消极逃避不如奋起竞争,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只有通过这场竞争,只有在这场竞争中胜利,你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人,真正从心理上断奶。就业竞争不是熔炉,它是救你们出学海的修炼道场。在这场修炼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勇敢面对,去战胜自己去超越自己。经过这场修炼,你一定会在尽头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五)“互联网+就业”还是“就业+互联网”

教育部提出精准就业后,市场上各就业机构纷纷响应,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公司做同一件事,为各高校提供精准就业信息化平台,并称之为“互联网+就业”,目的是为了实现精准就业。

其实,目前所有的平台都只不过是把传阅高校PC端的就业信息网搬到了手机端而已,或借助于微信实现就业信息的分类化,便于毕业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查询就业信息。它们实现的只不过是就业信息网的搬家,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平台从PC端转移到了手机。这就是很多机构教以的“精准就业”。

这种精准就业本质上还是体力活,还是要花费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在手机平台上去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岗位信息。这种精准就业模式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开发者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就业工作者。他们是在用技术的思维优化就业,属于“互联网+就业”。

“互联网+就业”现在很火,天花乱坠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这其实是歪理邪论,互联网只能是工具,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互联网+就业”改变的只是就业中信息的不对称,而就业问题的解决必将是“互联网+就业”,谁是主体这很重要。

不懂就业的人做“互联网+就业”有局部的颠覆、破坏意义。但破坏后重建的就业体系他无法实现,而要实现就业体系的重建就必须是“互联网+就业”。

“互联网+就业”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明确当前就业工作现状,找准痛点,从框架上设计新的就业体系,然后交由技术去实现。即“互联网+就业”。而目前就业工作的现状就是:

第一,在信息的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人职匹配的精准就业。这无疑对技术在就业平台的开发必将引入人工智能的要求。不是每个人花大量的时间去一家一家公司,一个一个岗位地去寻找,而是系统通过新的算法自动抓取的平台上的公司企业信息。主动向每一个求职者主动推荐符合其专业、性别、就业意向、个性心理特征与生命力,总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及算法。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做“互联网+就业”的公司中,几乎还没有做到这种人工智能。

第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少,就业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招聘方是孙子,找 的是大爷。就业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远远超过毕业生人数。这种转变也就对我们仅靠实现信息上的精准匹配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因为不是就业信息太少,而是就业信息量太多。

因此,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就业岗位,而是难在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去就业。

告诉大学生怎么认识自我,怎么认识企业、行业,怎么自我规划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和难点。由此,我们忘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心也必须转向,从原来单纯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地授之以渔,转向告诉他们怎么选择,怎么规划地授之以渔。

那么在这一块就要求,首先企业要明确自己真正要招什么样的人,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企业HR必须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现状建构出每一个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不能抄袭照搬。企业HR一定要明白自己是以组织的名义去招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去招人。当下很多企业都看重同一类型的优秀人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目前企业HR不是以组织目前需要什么样的人去招聘,不是以人职匹配度 去招聘,而是以个人喜好、以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组织意义上的人去招聘。目前我们企业HR的专业化程度急需提高。自己不专业,导致招事的人才匹配度不高,流失率过大,导致招聘部门和用人部门之前矛盾日益增加,这不能怪学生而怪自己。企业HR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专业,妖魔化了80后之后,又来妖魔化90后、95后...,我敢肯定未来的80后、90后一定是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不是他们由问题而是我HR自己出了问题。

另外,学校就业部门以及各学院要为每一个毕业生建构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从个性品质,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来建构。

建构好之后我们与每个学生自己目标企业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做比较,看是否匹配,如何不匹配达不到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我们学校就业部门就应该提供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提高的进程和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人职匹配。

关于创新创业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发展动力实现投资驱动,消费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国号召推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

于是乎,双创活动如火如荼,虚火燎原。各个学校纷纷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现在每个做就业工作的每个就业机构不讲创新创业就已经没有共同话语,就已经被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了各级官员、专家、大学校长每次讲话的必讲内容感觉创新创业教育是包治百病,打枪不入的灵丹妙药。义和团云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而刀枪不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像华老栓的人血馒头一样,换了个名称重现江湖。所以我们的总设计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100年甚至更长,伟人说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层面的初级阶段,而是社会心理层面的初级阶段,虽然义和团运动你过去了100多年,我剪掉了辫子,穿上了洋装但我们很多人的思想、社会伦理结构还没跟上。

我们来看什么是创业?难道只有创办企业才是创业吗?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创办企业是创业在平时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也是创业。我们习总书记年青时下放农村,带领乡亲们艰苦风斗,自力更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然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理念,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职务由变化,但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难道不是创业?

创业不要把它论得神乎其神,创业只不过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就业才是创业的基础,就业都没就好,怎么能创业?

那么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资金,是技术,是关系......等,这些说法都对,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拿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战争是比创业艰险一万倍的大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决定创业成败的同样是人。

那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创业其实是一场修行,看似我们每天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其实我们每天面对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创业其实它是对自我的战胜与超越,战胜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超越自我恐惧与贪婪。

很多大学生回答自己为什么要去创业,他们认为自由,能摆脱古板的管束,能不按时上下班,……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去创业,肯定会失败的。

因为创业不是自由而是自律,是在痛苦并快乐着的自律中体验精神上的自律。

不信你去问问做了半个多世纪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他每天几点起床,或者你也可以尝试着看每天早上四点的太阳。

或许,我们可以在稻盛和夫这位日本的经营之圣的著作《六项精进》中找到答案。

或认为,你要想去创业,或者你想要在就业工作中出类拔萃,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勤劳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有计划性的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创业教育的根本不是上来就教学生们怎么去企业,而应该先教他们怎么去做人。

篇6: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必须解决启动经费问题,而启动经费来源通常是依靠家人资助或亲朋的借款支持。此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融资难题,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而且,自主创业如果初期运行状况良好,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立的小企业不太看好,提供的贷款资金有限,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创业难度。

2、缺乏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支持。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大学生在政策扶持、融资渠道、法律法规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地方政府虽出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倾斜政策,但都是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信息资源,一些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不到位。

3、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主创业者需具备较高的思想认识、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然而有些创业者的综合素养不高。首先,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者要有不断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的意识,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尚在完善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多是从各种媒体信息及家族企业信息中形成的。其次,创业知识、专业素质、品德修养欠缺。一些创业者对于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学习、吸收有限,营销知识尚待提高。

4、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主要以书本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教育,学校没能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职责。有些高校即使有实践教学要求,但并没有相配套的实习场地及师资力量,使实习空有其名。有些高校虽有相应的实习基地,但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不高,没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间顺流而下,创业逆水行舟,面对困境,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它。要敢于挑战,敢于突破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在自主创业过程中,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心态,正确的认识,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历练,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以此使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更加顺利。然而因为缺少相关的支持和引导,且创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创业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奇想众创空间是一家集创业指导,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办公配套设施、工商注册、招聘保险、税务代理、项目推广路演、导师互动等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一站式创业服务”的孵化基地;“资金难、缺乏社会关系、管理经验匮乏”的问题,众创空间汇聚“企业家、投资人、知名创业团队”等多个领域的人士,以及具备丰富企业孵化服务及管理经验的空间运营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孵化支持,这些面临到的问题都会有所应对。

这里,给你想要的创业空间,这里,有你将会实现的梦想,这里,会帮助你成功创业,成为一个佼佼者,也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篇7:中国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自2009年10月第一批创业板公司上市以来,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包括创业板市场的通病,也有我国独有的一些问题下文主要对创业。板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板存在问题对策制度

创业板是“二板市场“众多称呼中的一种。二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板市场.即证券交易所相对应的概念,指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它是指上市标准低于传统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为处于初创期、规模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创业板市场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风险.为保障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这就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创业板市场为大部创新成长型企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创业板面临种种问题,如估值是否偏高、究竟是创业板还是创富板、如何实现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等等,都应引起市场深思。中国创业板未来之路在哪里?是承接纳斯达克辉煌?还是重蹈日德等国创业板命运?抑或开辟第三条发展之路?

一、中国创业板现状

目前创业版市场有158家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70倍,计划超募365亿,结果募集1216亿,平均每个企业获得7.7亿,最高的超募公司是国民技术计划募集3.4亿结果募了28.3亿。再看持股结构,158家中,142家是家族企业,6家是外资企业,1家集体企业,外加9家国有。第一大股东占90%的91家,40%以上家,最高上市持股96.43%,上市之后41.2%。创业板企业根本就没有做大,完全是现有财富的简单重新分配。

二、中国创业板存在的问题

(一)频繁的高管辞职现象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辞职,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在敏感时点出现频率较高的辞职现象,背后必须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不少创业板上市公司成功上市,募集到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后,其高管没有选择继续“创业”,而是选择迅速离职,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买股套现。深交所数据显示,2010年初至9月,已经有60多名创业板企业的高管辞职,其中持有所在公司股票高管28人,涉及近30家企业,这从一个说明了当前创业板市场投机色彩浓厚,股票价格透支了未来的成长空间,创业板成了这些高管套现的工具。对这样的上市

公司,投资者还有什么信心而言。解决高管频繁辞职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延长高管持股的限售期限,完善高管的期权激励机制,使得他们能够专注于企业的长期成长。

(二)退市机制难产

退市机制是创业板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重要机制,是高风险市场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效的退市机制,创业板的市场效率会大大降低,投机也无法遏制。创业板市场的退市标准有资产标准,财务标准和对违规的惩戒标准等。标准因监管理念不同而有差别,但是不管以什么理念来确定退股市场标准,都要以提高创业板市场效率为目标,都要充分体现创业板的高风险,高成长的市场特征。退市制度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摘牌问题,退市机制与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市场定位、投资者保护、退市后的后续安排以及市场的发展程度等必须统筹设计,退市机制的有效实施和完善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对于我国创业板的退市标准,投资者损失的责任补偿、退市后的安排等众多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系统设计。建立有序和有效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进而发挥退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中国创业板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强烈的套现欲望

深交所的数据显示,在首批创业板公司原始股解禁的一个月内,创投机构、大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大小非”已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套现25.7亿元,通过竞标系统套现2.8亿元,总共合计28.5亿元。

我们认为,掌握优势信息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急于套现,甚至要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折价套现,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公司可能是有潜力的公司,但是目前股价被大幅高估。

第二,公司成长空间有限,实际价值大于第一大前股价。通过把成长空间有限的公司打扮成高增长公司上市,然后迅速套现,这是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严重损害。深交所在相应规则修订和完善方面非常及时,修订了延长高管解聘套现锁定的规则,适时开展“窗口指导”,及时抑制了一些潜在的不公平交易。

(四)创业板的市盈率过高和易遭受市场炒作问题

我国创业板市场发行市盈率过高,加上发行后市场炒作,使得市盈率长期居高不下,截止2010年9月7日的117只创业板E市公司中有6家动态市盈率超过200,28家超过100远高于主板市场。这就使得创业板沉积了过高的股价,对创业板进—步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风险。而2010年6月,七证综指动态市盈率仅为28.28,深圳成指为42.57,中小板综指也仅为60.74。创业板上市公司尽管有着高成长性,后期发展潜力大的特征,但由于其仍

然处于创业初期,实力比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很可能会失败,所以普遍的高市盈率是很不正常的,也不有利于积极引导市场发展,一旦遭遇大的集体亏损或破产,将对创业板下一步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创业板新股发行审批制度。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正确方向,但现在将核准制直接转变为注册制,时机并不成熟,应该逐步为实行注册制创造条件。完整的市场化不仅包括新股定价市场化,还应该包括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目前,中国证监会在创业板新股发行中实行“严格”审批,是为了“把关”上市公司质量,但由于“闸门”开得太小,造成非常有限的人在“笼子”里搞定价市场化,人为制造了新股供求失衡,抬高了创业板新股发行价格。重回“窗口指导”显然是历史倒退,应该将新股发行审核权力下放到深圳交易所,让交易所责、权、利一致,让大量中小企业都有机会上市。

(二)强化证券保荐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创业板保荐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部分保荐机构急功近利,草率提供保荐材料,保荐人责任缺失,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内控制度停留在纸上,发行申请和信息披露表述避重就轻,对发行条件把关不严,优中选优机制执行不力,辅导工作不扎实,保荐代表执业能力不足,不重视对媒体舆论正确引导等。证券经营机构应该弱化保荐通道作用,重视估值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建设。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应该加强对证券保荐人监管,同时加强对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增强其责任感,提高道德素养,确保上市企业严格符合创业板市场要求和条件。

(三)增加创业板公司流通股比例,减少股票锁定时间。应加快新股“全流通”步伐,缩短锁仓时间。锁仓时间太长,人为制造不流通,造成供求失衡,必然抬高发行价格。缩短锁仓时间,实际加大了股票供给,用二级市场价格倒逼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回归理性。当然,各类股东锁仓时间要区别对待,控股股东锁仓时间可以长一些;其余股东如战略投资者等,可在上市当天退出。存量发行是允许创业股东在一级市场中变现,变现后的钱没有进入上市公司,对企业融资会有影响。因此,不必“一刀切”地规定是否采取存量发行方式,可规定由发行人自己选择存量发行或者增量发行方式。

(四)加快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一是加快建立创业板公司退出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高管和保荐机构等,都是退市责任人,应当共同承担退市补偿责任。二是探索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对冲工具,建立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议适时研究论证创业板市场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以及融资融券交易。三是创新创业板公司估值方法。由于创业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业务模式多样性、成长周期的特殊性,不宜采取市盈率、市净率定价。

应在实践中创造多样化的估值方法。四是探索集中竞价和做市商制度的混合交易机制。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由多家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既能抑制“坐庄”和市场操纵行为,还能起到引导市场理性定价和改进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五)降低PE盈利空间,加强监管,增加违规成本。通过落实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三公原则”,整体降低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降低PE盈利空间;同时对PE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其不合理收入予以调节。当然,也要辩证看待创业板的“造富现象”。创业股东通过艰苦创业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应该得到鼓励和认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造就一个鼓励创业致富的良好风气。对于存在隐瞒事实、造假上市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责令其立即退市,投资者亏损由上市公司全部承担。加强创业板公司高管人员减持股票的信息披露,规范上市后短期内的高管辞职行为,以减小高管辞职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创业板设立时间短,制度规则还不完善,创业板市场当前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问题正源于此。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创业板市场的问题,也不能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盲目乐观。上市规模与发行标准.市场运作机制、市场监管等问题研究,并且将对此问题的对策反映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规则与条件的把握,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创新、有效监管的强化上。分析表明.我国必须加强有效监管的力度,完善发行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从而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而维护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吴晓求: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板《资本市场》2011年3月

王鑫、杨海芬、赵邦宏:《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国际借鉴》,《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2期

王晓津余坚: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研究.深交所研究报告,2008【5】 陈斌:创业板市场初创期运行模式及风险研究.深交所研究报告,2008

陆仰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研究[期刊论文]-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1)

宋剑成浅谈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及其监管[期刊论文]-经济师 2010(3)

篇8: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需求,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自主创业。在目前市场开放的新时代下,大学生不仅仅只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希望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去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进行决策和管理,个人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2013年习近平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中国未来人才的“储备人才”——大学生,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成为我们国家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必然的。目前,各地各高校主要通过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来进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这些实践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但是从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仍存在着客观问题待改进。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

(1)不利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与硬件条件。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但是在创新创业实践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没有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意识,少部分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面临没有实践平台甚至出现自筹资金的现实困难。因此,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高校首先须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供基础设施,营造好创新创业的环境。

(2)缺乏师资队伍和实际经验。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实践等活动,这些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老师却大都是由其他专业任课老师指导,而非创业专业老师指导。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同时又缺少创业实际经验,大都是靠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实践,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局限于模拟竞赛。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多数围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创业训练等模拟竞赛形式进行,缺少与实际项目结合,缺乏实际创业的实践机会,不能使大学生系统地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以致于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4)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效果的评估标准。随着各地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相关活动积极举办。但大多数创新创业竞赛的评估标准只是注重创新创业方案设计,并不注重具体的执行结果,对其执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无法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性和不足进行跟踪审核及评估,无法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所以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最终都停留在“纸上”,很少能转化出成果。

3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效果的途径

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实际效果,就必须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作针对性分析,找出解决的途径,并对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了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各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设施配备,广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组建大学生创业社团。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的形式,将学校内不同专业的有创业热情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搭建一个校内的创业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创业实践经验交流和分享。同时,也可以定期以创业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社团举办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座,校外其他学校大学生创业社团的交流学习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由学生社团自己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的积极性。

(2)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创业环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业的感受,让学生在创业中找到创新的灵感,从而激发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激情。比如,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内的“雁山苑”西餐厅做得很成功,就是采用创新创业基地的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大学生进行经营管理。通过西餐厅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丰富了创业经历,增强了实践能力,也为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此外,如果学校资金允许的话,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由学校专款拨出一部分资金,为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可行性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或对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3.2 加强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应该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指导老师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有实际创业经历的企业专业人员或成功人士进入高校任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授创业实际经验的同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和帮助,可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高校也可以采取挂职的形式,鼓励老师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通过工作实践从而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3.3 强化过程和结果的审核评估

各高校应该重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审核评估。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审核评估形式主要是项目申报和项目结题两个环节。项目申报通过后的实践过程一般由大学生以文字形式记录,材料上交到学校相关部门审核。所以学校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实践成果是没有结合具体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进行审核评估的。因此,针对这些现象,高校要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审核评估制度,从项目申报、项目过程和项目结题三个环节着手制定规范,细化审核评估标准,这样才能不断发现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从而避免创业实践流于形式。

此外,各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的形式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货源或资金,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参加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队伍中,同时将这些项目真正地引入创业道路上。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思路基本形成,但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深化,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地创业。

摘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各地各高校主要通过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3-4.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DB/OL].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

[4]刘兴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教育,2015.6(3):1-3.

[5]沈建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26):71-72.

上一篇:不要手机得作文范文下一篇:有创意的商务男装服饰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