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2024-04-19

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精选8篇)

篇1: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占有很大比分,如何能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和答题的技巧,这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关键,因此,我以《20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告别白鸽》为范例,安排了这节课,教学重点放在答题技巧的指导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

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回顾这一节的教学,虽然苦,但是学生却收获了果实。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指导更为规范、完整。当然也存在不足,就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导致后面的问题没有讲完。这些收获与不足,有助于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迈出更有力的步伐。

柳玉香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公开课教后反思)]

篇2: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知识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了解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把握讲诚信的价值和不讲诚信的危害;知道诚信的来源;掌握正确表达诚信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诚信,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怎样把诚信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安排学生表演小品、搜集诚信格言、诚信小故事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诚信格言、诚信小故事等,由两名学生表演书中的寓言故事,另两名学生表演现实生活中的不诚信表现、调查学校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制作自己的诚信档案。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设疑解疑、讨论反思法 【教学过程】

视频:欣赏《八荣八耻》。

一、导入新课:

胡锦涛主席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了“八荣八耻”,其中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今天我们就有学习第六课《人之根本》。《诚信是做人之根本》,了解诚信为什么是人之根本,社会之根基。

二、学习新课

◆说一说:

师:诚信,从古到今,数不胜数,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

观看诚信的故事图片。

“曾子杀猪立信”;“商鞅立木取信”;海尔总裁砸冰箱诚信经营;广东省体彩中心林海燕姑娘在巨额的金钱面前毫不动心……

◆谈体验与感受。

师:从以上诚信的事例中同学们有什么启示与感受? 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之根本,就是诚信。不讲诚信,人无法安身,没有诚信,社会无法正常运转。(板书)师:什么是诚信?

生: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言行与内心一致,说话算数,言而有信。

“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板书)◆阅读课文中“诚信是桨”的“细细品味”

思考:

1、假如你很富有,有七件行囊:金钱、荣誉、机敏、健康、诚信、美貌、才学,但你却搭上了一只危险的船,遇上了风浪,你将舍弃哪件行囊呢? 并说明理由。生回略。

2、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生: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欣赏P61面漫画。

小讨论:你愿意和冬林做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不愿意。他在金钱、时间、纪律、交往等方面不讲诚信。

师:我们身边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

生: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有考试作弊、借东西不还、抄袭作业、说谎欺骗……在社会中有尔虞我诈、背信弃义,缺斤少两、参假使假、拖欠工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

师:不讲诚信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生: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他的行为将处处受到阻碍、抵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将妨碍自己的发展。”(板书)

◆“阅读感悟”p63页《一诺千金》。思考:

1、你能体会他们各自“惊喜”和“快活”的心情及原因吗? 生:“我”信任那位男生,他诚实守信。

2、如果那夜那位男孩没有将钱送来,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以后还会信任他吗?为什么?

生:“我”肯定会责怪自己,怨恨他不守信用。肯定不会相信他,他欺骗了自己。有这样的经历会影响自己对别人的信任。

◆欣赏《国王与花种》

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杨平的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

师:①为什么没有种出美丽花朵的孩子却继承了王位?②通过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生答略。◆ 欣赏《道德银行》

道德银行为什么能让社区居民实现创业梦想?

学生:他们人与人之间讲诚信,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讨论: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学生: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棵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板书)

◆活动:请用你一生去完成的作业。在诚信树上结满了果实,请根据同学们对诚信的理解去选择。童叟无欺、信守不渝、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为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表里如

一、心口如

一、诚心诚意、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一诺千金、曾子杀豪、言行一致、一言之信、以诚相见、出而反尔、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短斤缺两、损人害己、言必信,行必果、夸大其词、不负责任

◆设计我的诚信档案。

◆诚信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诚信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修身安邦的基石,维系社会交往的准则和现代社会的标志,千百年来一直根植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主席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了“八荣八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内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在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倡议:

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诚信观念

诚实守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和根本。加强诚信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人生路漫漫,我们会得到许多,也会失去很多,但诚信——人生立身之本,却是应当一生谨记的。

2、从身边事做起,诚信做人

讲究诚信并非空话,它需要我们切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当前,社会上有一些人不守诚信,欺骗欺诈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蚀着校园。比较集中的表现在考试舞弊和欺骗老师家长的不诚信行为上,它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损害了校园风气,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必须加以改正。从身边事做起,诚信做人,是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的做人之根本,立业之根基。

诚信无处不在。希望在广大同学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踊跃参加,积极配合。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走诚信人生,创诚信校园!

校团委学生会/文

【板书设计】

《诚信是做人之本》教学设计

一、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言行与内心一致,说话算数,言而有信

三、不讲诚信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篇3: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一、拒绝教材搬运, 提 倡自主思考

答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常见形式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惟一的, 但是学生的回答倒不一定相同。在初中思品课堂里, 学生答出完全一样的答案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答问过程中的常态, 也许授课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是相同的, 其理由在于其教学的表面成功, 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真的有必要答案完全相同?难道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都会如出一辙。显然, 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学生回答之所以相同或相似, 还意味着学生的答问内容不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 不是学生个性化的观点, 而是在照搬照抄教材的观点, 是一种人为因素作用的产物 ;不是“我口说我心”, 而是依葫芦画瓢, 心甘情愿地充当教材观点的代言人。

作秀的公开课里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 即学生的答案必须是正确的, 不能是错误的或者片面的。如果可以是错误的, 那也可能是教师的课前“预设”的美丽错误。这也是思品课堂教学答问活动的一个误区。允许学生犯错误本身就是培养学 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错误——矫正——再错误——再矫正……”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 种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很明显,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作秀的公开课中之所以不能呈现错误答案, 原因在于学生无权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教师教学的不当需求。对于教师的提问, 学生回答正确固然是好的, 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趋势与目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代大诗人韩愈一语道破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有疑问不是坏事情, 学生答错问题也不是坏事情。

纵观作秀的思品课堂, 教师们的教学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式的创新和拓展, 还是简单平移教学内容而照本宣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在责任中长大》里的一节内容, 教师只是用数张PPT把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翻版和展示, 把“满堂灌”换成了“满堂PPT”。无疑, 这节课是失败的,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丝毫找不到生活的影子, 因为教师人为地架空了教学的根基, 让教学成为一潭死水——师生只是用了45分钟时间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理顺和整理。试想, 这样的教学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思维创新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呢? 笔者曾经阅读过《教育最难题》的短文, 文章认为“怎样让教师闭上他那张滔滔不绝的嘴巴, 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有效的教育”。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作者观点的科学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理应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早在1632年,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员可以少教, 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先生倡导过“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教育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 居然是学校 ;讲起实在来, 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 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所以,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 初中思品教师务必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清楚自己的位置, 教师“霸占”课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远离“走马观花”, 提倡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课程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 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真实的, 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这是教师自觉承担教学指导角色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和学生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决定了互动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动的成效。但有的公开课中的师生互动却人为地披上了虚假的外衣——当课堂教学进行到 教师预设的讨论环节时, 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 学生自觉组成互动学习小组。我们暂且不论互动的效果如何, 煞有介事的讨论从表面上看的确形成了教学的一次高潮——教师要的可能仅仅是这种“高潮”!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提问活动, 学生按照课前教师的“授意”, 把教师的提问回答得流利、准确, 甚至是完美无缺, 而教师也只是用“好”、“很好”、“不错”等简单的词语进行形式上的评价 ;或者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主体阅读活动, 而教师则忘记了自己的课堂责任和角色, 随心所欲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准备活动而置听课教师和学生于不顾。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秀”场。

所以,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 初中思品教师务必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清楚自己的位置, 那个教师“霸占”课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大多定位于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认识。其实, 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互动应侧重于“互”, 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动”, 二者都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载体, 都是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它又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需求, 而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包含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思维激发以及情感交流的动态过 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学互动应力戒形式主义的羁绊和束缚, 务必走向真实和有效 ;教学互动应走出单向灌输的藩篱和制约, 务必走向深刻和具体。课堂上的教学互动, 可师生质疑, 可师生问答, 可师生答辩, 可师生讨论, 也可师生共同阅读 ;互动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是教学的有效生成, 还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摒弃“蜻蜓点水”, 提倡深度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设计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 似乎没有了它, 公开课就不会具有示范作用和功能。我们认可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 它还原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是课堂教学回归本质的具体表现。但是, 我们审视一些公开课教学的合作探究过程, 又不难发现大多只是流于形式, 无法触及合作探究活动的本质和灵魂。用“蜻蜓点水”一词来形容它是十分恰当的、形象的。

从根本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早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 只不过它们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感性知识摆到了学生的面前, 还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更不能为我所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把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整合到课堂的某一个环 节中去, 目的是借助这些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得如何,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自己去主动思考了, 是否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个性化的结论来, 是否摒除了传统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式思考方式。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苏人版) 时组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是 :谈一谈你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解。学生们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了分组探究活动, 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 每个讨论小组的代表汇报了本小组的探究结论。

第1小组的结论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第2小组的结论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就不要勉强别人去做”。

第3小组的结论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抛除了传统探究活 动上那种“整齐划一”式的狭隘思维方式, 而着重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小组的结论是“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 就不要强制别人去吃”。

第5小组的结论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很明显, 各个小组的结论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这也许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完美的探究结论, 也显示了教师高超的教学点拨、组织和协调能力。但是, 我们知道, 这的确又是一种人为的教学假象——学生被合作了, 被探究了 ;这的确又是一种致命的教学误区——教师被“秀”了, 被扼杀了教学的个性。难道就没有学生想到“己所欲”是否就能“施于人”的问题呢?教学思维的畸形导向让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偏离了发散思维的轨道, 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所以, 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抛除了传统探究活动上那种“整齐划一”式 的狭隘思维方式, 而着重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倡学生进行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考, 鼓励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而得出个性化的“真知灼见”。旗帜鲜明地反对“随大流”、“鹦鹉学舌”式的问 题思考和探究方式。这里, 学生的见解不一定正确, 也不一定能“迎合”和“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的结论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这都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而经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 并在享受探究过程带来的愉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正是富有智慧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

四、抛弃“虚情假意”, 提倡唤醒鼓励

“掌声在哪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某某同学的发言”、“让我们为某某同学鼓掌”……类似这样的讨要掌声的 教学“秀”行为在各种公开课中比比皆是。好像没有了掌声的衬托, 课堂教学就不能被称为成功似的。教师的这种“强买强卖”霸道做法——被鼓掌的学生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 鼓掌的学生则有一种被迫无奈的心理反应。

教学需要淡淡的宁静, 而不是闹市般的“做作”。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应该是亦静亦动的——动时高潮迭起, 师生雀跃, 共同享受教学带来的愉悦 ; 静时沉思联想, 师生默契, 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奥秘。有的教师在设计公开课教学时侧重于教学假“高潮”的营造, 一厢情愿地“煽情”, 自作主张地“挑唆”, 人为地“激动”起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违背了教学规律, 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和宗旨。

教学需要来自学生内心的鼓励, 而不是形式上的点缀。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褒奖, 这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的适时呈现。但问题在于教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适当的时机和对什么类型的学生 进行表扬和鼓励。那种近乎泛滥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是适得其反和事与愿违——一方面, 配合教师的教学需要成了课堂最为重要的工作, 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动配角与观众 ;另一方面, “秀”行为让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教学需要对心灵的唤醒, 而不是无情的呼应。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心灵感应的场, “场效应”的沉淀和激发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 而是生活在彼时课堂里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聆听花开声音”时所产生的心灵共鸣和有序撞击!成功而有效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融洽碰撞的产物。这里远离了强制, 抛弃了功利, 而把教学活动定位于心灵的成长和壮大。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 它与人的灵魂有关, 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 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 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智慧的教师总是在“水到渠成”之时用自己这棵“智慧之树”摇动每一 个学生那棵“懵懂之树”, 用自己这块“润泽之云”来推动每个学生心中的一朵朵“待翔之云”, 用自己的“高尚之魂”去唤醒每个学生的“初醒之魂”。远离那种干巴巴的“表扬”和“褒奖”吧, 让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唤醒和鼓励充满我们的课堂!

篇4: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一、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如对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评析题、启示题、谈认识题等或为什么、怎样做等)。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一个或多个)。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 (一个或多个)。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 “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1、为什么?(原因)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3、怎么办?(措施方法)。

二、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教学对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稳步提升思品课解题能力。

三、结合时政案例向生活化寻求解题突破口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篇5:初中思品优质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公开课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近距离的感受每位教师的教学风采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些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这些课程呈现的亮点和优点:

一、能够突出主题。即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定位准确,能正确认识和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表现为:

(1)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2)教师能着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互动关系;(3)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4)课堂注重实践环节,践行法律和道德。

二、全面贯彻“三贴近”原则,教学设计新,提供的信息新,引入的情节新,贴近时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的载体。这次参赛课展现了选手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教学环节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如:小组讨论、辩论、现场采访、调查报告、你说我说大家说、诚信卡、实话实说、小品表演、漫画、小品AB剧、才艺展示等等。既增加了课堂容量,也增强了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出众的才华,一个比一个精彩。让听课的老师和评委们都不由自主为他们鼓掌叫好!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三、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点拨。

有的教师评价自然而贴切,教师及时评价“你能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很难能可贵!”对学生长时间的舞蹈展示评价“你的舞姿很美,因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欣赏吧”。有的教师针对材料充分预设问题之后,又能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由具体事例形成理性的知识,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恰当的运用语言空白艺术,及时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自觉内化的机会,则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把握设置原则。鲜明的针对性。空白设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围绕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因而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当时的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配合有声语言相机而用。故弄玄虚,有百害而无一益。讲究适度。难度要适中,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易,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一方面的内容,可以多层次、多角度设置空白,知识间的梯度要适当。同时要注意一堂课空白的频度。如果空白过多,则显得过于空虚,学生会感到茫然无获。空白只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思维过程的中断。设置空白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以燃起学生探求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获得反馈信息后,纠正学生的思路。因而空白设置必须遵从探索性的原则。

四、教学手段新颖。所有参赛教师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新颖活泼,动态精致,实用性强。本次优质课比赛有一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每当老师讲完课后便有很多人围上前去要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复制课件以做参考。既体现出大家积极学习的劲头,更说明参评老师的课确实有过人之处。课件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连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色。

五、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这次讲课,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当然,我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略谈几点:

一、没有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功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有的老师上课时,抛开课本上的经典事例不用,自己费尽周折找寻材料,反而不如教材上的通俗易懂。正如专家所说的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抛开教材、课本的课才是好课。不要迎合时髦去随意添加内容。有的老师整堂课都侃侃而谈,环节一个接一个,事例、故事让人目不暇接,而课本却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看。再有,事例的选取应多用正面材料,血淋淋的反面材料让学生触目惊心,反而是一种误导。

二、情景设计没有很好的进行优化,生成的东西少,预设的东西多,教学的探究性与开放性不够。

粗略统计,有的老师设计的活动一节课不下六七个,过多过滥,有的视频故事很好,探究却没有充分展开,浅尝辄止。课件制作效果很好,却一闪而过,让人来不及反应。有的环节设置过于简单,却偏要学生讨论交流,白白浪费时间。再就是教师过于强调传统,强调课本知识点,对学生冒出的思维的火花视而不见,面对生成缺少理智点评,不能及时捕捉,没有做到“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在思品的舞台上”。

三、没有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只是简单的重复。

评价要从态度上、价值方式上,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鼓舞。不少老师让学生发言、活动不少,但学生表现后老师的评价却很让人失望。如有的活动小组讨论后,要学生总结,学生总结的很经典,老师点评的却很失败,引来一片叹息。再就是学生说的不怎么样,老师却给予高度评价,明显有失公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还有就是不管学生怎么说,老师总是用“很好”、“ 不错”几个字敷衍过去,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再者通过老师评价学生也能很好的看出一名老师素质的高低。课、课件可以提前准备、话可以背过,但对学生的反映却不好提前准备,结果就出现评价不当的问题。老师在充分准备课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师生真正互动,教学才会精彩。

四、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参与度与深刻度不够。

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到,有的课存在偏快、偏难现象。只有几个或少部分学生反映过来,老师便急忙处理,而大部分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长此以往,他们肯定会失去信心与兴趣。老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能反映的程度,提问时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尽可能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不要变成精英教育。

五,对问题的设定层次性不够,太笼统或模糊不清。

如:出示材料或视频后,问学生“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认识到什么”等等,让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或学习什么。还有的甚至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如有的老师“情趣”与兴趣、爱好都搞不清。有的老师把《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上成了普通的环保课,没有紧扣“依法”二字,让法律发挥作用。有的课件非常粗糙,出现掉字、漏字、错别字,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以上观点只是我的粗浅认识,因水平有限,难免出现不当之处,请谅解!

篇6:思政课考试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实质是判断题,主要考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绝大多数试题的是正确观点,称正面试题,如果设问是错误观点,称反面试题;考查记忆的是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与应用能力的称间接性试题。

选择题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由于考查方式不同,其解题方法就有差异。

1.单项选择题。总的来讲,解题单项选择题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种情况、三种思路和三种方法:

(1)答案唯一型。按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排除其他错误的,所剩一项就为正确项,或直接将题干与选项挂钩找出符合题意的项即可。

(2)答案最佳型。即题中的四个选项有两个以上或全部都符合题意,但其中一个是最佳答案即符合题干规定性、指向性要求的,它或者是回答了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中的最主要或最根本问题,或是回答了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中的最直接或最本质的联系或问题。

(3)多项组合型。除了如前边所讲的在做题过程中进行答案分解、逐个排查外,还有一个最简捷的办法是排除错误项,然后再进行比较。

解答此类题要掌握一定技巧和正确思想。第一步是读懂题,审好题,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即题干所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方面、角度和条件下回答这一问题。第二步是鉴别和判断选择题肢项。题肢选项分两类,一类是不符合题意的应排除掉。这又分三种:第一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错误和含有错误成份,试题要求又是正确的;第二种是题肢选项本身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第三种题肢选项中概念和判断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的外延要求。另一类是最符合题意的该选出的题肢选项。在解题中可先用排除法,把所有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的,不论是正向、逆向思维设问,还是题肢选项本身的错误,统统排除,然后再比较余下的题肢,用所学的概念、观点、原理判断其是否正确,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即该选项能否按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方向、范围和意义进行解答。

2.多项选择题。一般而言,多项选择题是政治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试题,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明确题干对题肢的要求是什么。例如题干的说法是全对的还是全错的,或者是正误混杂的;它对题肢选择的要求是相关的还是无关的。一定要注意理解题干的意思。

(2)审查题肢,注意题肢的迷惑性,明确题肢本身是对的还是错的。

(3)审查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按题干的要求选出题肢。如果题干本身表述正确,且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排谬法:排除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

第二,排异法:题肢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毫无关联,须排除掉;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须排除掉;

第四,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须排除。

篇7:小组工作技巧公开课

1、倾听个案工作中的倾听技巧在此适用。

2、积极回应不仅要对某个成员做出回应,还应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回应。

3、适当帮助梳理帮助组员梳理发言,通过归纳、澄清和聚焦,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有条理性。

4、及时进行小结

5、对信息进行磋商耐心地与发言者协商交流,直到信息被正确了解和取得共识。

6、及时进行小结摘要复述总结

l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1、提醒组员相互倾听

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现场的安静

提醒组员相互之间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

2、鼓励组员相互表达

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

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

对说的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

3、帮助组员相互理解

在沟通时,密切注意和观察组员的声调、语言、表情、态度和姿势等细微之处,帮助组员沟通和理解信息不一致和不明白的地方。

4、促进组员相互回馈

组员发言后,鼓励组员之间分享与给予回馈

5、示范引导

在沟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用以身示范的方式,诱导组员模仿。

小组讨论的技巧

l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

1、选择合适的主题

主题明确

考虑小组发展的进程、特质、目标和组员的能力等

2、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

讨论的问题包括:事实性问题、价值性问题、推测性问题、政策性问题

组员的措辞最好能够引起其他组员的讨论,有继续讨论的余地,有范围的限度

3、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

公开讨论、陪席式讨论或座谈会、质询会

4、安排活动的环境

考察活动场地、座位安排、气温、灯光、音响、活动空间

5、挑选合适的参与者

要安排好参与者的角色,如讨论的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角色分配

6、准备好讨论草案

一是开会讨论的目标

二是安排那些讨论素材

三是讨论场地及设施准备清单

四是讨论时间的掌握、讨论的重点问题与次问题时间的分配

l主持小组讨论

1、开场的技巧

介绍参与者或使成员相互认识

如果组员相互熟悉,社会工作者引用将要讨论的主题,或讨论的提纲

无特定提纲,要介绍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讨论的规则及要求

2、了解技巧

观察和感受组员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

注意工作的进程,适当将自己对小组的感受与思考反馈给组员

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使每一位小组组员没有戒备地流露真实的自我,勇于接受讨论中有时因证据不足的挫折

3、提问的技巧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讨论中,通常有五种提问类型:

(1)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

(2)深究回答型的提问,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描述”“告诉”“解释”等词提问

(3)重新定向型的提问,如“刚才小李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他组员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

(4)反馈和阐述型的提问,如“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吗”;

(5)开放式的提问,如用“怎样”“为什么”等词提问。在小组讨论中,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时机运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4、鼓励的技巧

对于内向和害羞的成员给予支持

5、限制的技巧

对垄断讨论者,发言太抽象者,讨论脱离主题者采用限制性手段

限制性手段:用”是不是“的言语询问其他善于发言或未发言的组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打岔;限制发言时间,或调整发言的次序。

6、沉默的技巧

适时在小组中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判断

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

7、中立的技巧

在小组讨论中,组员之间发生争论时,社会工作者的中立很重要。

8、摘要的技巧

情况:

讨论段落结束时

讨论主题被岔开时

变更主题

组员的发言过长

组员的发言过于复杂或宽泛

组员意见对立或争执很近

组员的发言声音过小

组员在发言时语言出现障碍

9、引导的技巧

注意:

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

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

引导小组讨论时,避免指定发言,轮流发言与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

10、讨论结束的技巧

所做结论必须详细、全面

篇8:思品解题技巧公开课

在近几年的市、县英语教研活动中,一些英语教师陆续开展英语语法公开课的教学探索,笔者也有幸参加了校第四届“百花奖”赛课活动。基于长期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及研究成果,笔者选取《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第二单元(M5U2)中Grammar:v-ing form as an adjective or adverb作为本次赛课内容王桂馨2009)。

所谓即情即景式话题导入,即结合本堂课的语法内容与教学情景进行自然且有效的导入形式。由于在公开课前会对出席领导与教师致以欢迎辞,因此本堂课前可呈现如下话语“Let's give the teachers coming here a warm welcome.”接下来教师对画线部分进行解析,coming here是现在分词作后置定语,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teachers,且两者之间为主动关系,如此本堂课的话题与重难点便自然、简洁、直观地导入了。

三、确定语法体系坐标

语法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应引领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语法知识,确定本堂课在语法体系中的具体坐标。只有高屋建瓴的学习,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沙场上“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因此本堂课的导入部分还应有一个语法体系图示,直观展示v-ing的用法分类、现在分词与v-ing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非谓语动词的分类、含义进行知识梳理与回顾,在课堂上以图1的形式逐层呈现。

四、将朗读引入语法课堂

朗读策略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将其引入语法课堂,让书声琅琅取代语法课堂上的沉闷。具体朗读策略分为齐读重点语法知识与例句、个人限时朗读瞬时记忆语法点、一位学生读例句然后同桌翻译等形式。表1是本堂语法课中两个重要概念——现在分词与动名词的区分,让学生在集体朗读例句的过程中体会两个概念的不同,并进行概括。在学生读到a flying bird时,教师应及时叫停并进行该短语的翻译,依据翻译出的意义不同总结出区别。

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中,朗读主要有以下两大功能。

(一)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语法信息→由视觉神经传输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言信息。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识记的朗读中,培养和提高了视觉准确捕捉信息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反复朗读例句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新学内容。如If I were a bird,I would fly to the sky./If I had followed his advice,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If I was admitted by Peking University,I would go to America for a summer holiday.学生熟读了这些例句,并在解题时条件反射性地进行联想,那么理解虚拟语气的基本公式将不再是问题。

(二)朗读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英语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洪宗礼先生说,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转引自赵同燕2008)。比如,“夜幕降临了”,英文表述为“Night falls.”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地道的语句,学生感受到美的语言无需刻意雕饰,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造文雅。

五、在例句例题中设置笑点

从枯燥的语法知识中找笑点,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例句与例题上。在讲解现在分词与动名词作表语的区别时,设置例句Her full-time job is laying eggs.作为该考点的笑点,并要求学生当堂翻译。很多同学选择沉默,这时一位勇敢的男生说出他的译文,“她的全职工作是放置鸡蛋”。此时,教师展示了一张母鸡下蛋的图片,大家哄然大笑,恍然大悟。从课后同学们的反馈中得知,他们能够正确翻译为“她的全职工作是产卵”,只是由于没有信心才没敢回答。经历此番波折之后,同学们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吸收知识的效果反而更好,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选择设置笑点的例句与例题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例句与例题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近期发生在班级中的趣事、某名同学或任课教师的逸事等。如With the teacher's permission of going to the WC,Wang Hao rushed out of the classroom without delay.(其中,下画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

(二)例句与例题须具备正面的模范引导作用,具有励志、启发等功效,而非反面意义。如不应列举如下例句:He asked his father to deal with his homework,so he could surf the Internet and play computer games freely.(其中,下画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

(三)例句与例题须自然、具有时效性,不能牵强生硬,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例句与例题的笑点设置须具有互动点,通过学生翻译例句或解答例题从而引出笑点,如本节语法课中笔者选用的例句Her full-time job is laying eggs.(其中,下画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

六、直观呈现语法知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知识中的语法项目作出九级目标要求任美琴2009)。好的语法课堂是一个层层设疑、步步启发的过程,好的语法课堂是学生积极认真思考、争先恐后回答的活跃课堂。传统的教师点名式问答法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与不平衡心理,同时造成被提问者不会解答时的尴尬场面,这是被动学习的典型特征。好的语法课堂是讲练结合、即学即练的课堂,好的语法课堂更不是一言堂,而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单向型直线交流形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操练得少、面窄,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不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而网络式、交互式的课堂互动,如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对话等形式,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形成一个网络,师生以朋友及伙伴的关系来讨论、探讨问题,学习语言(任美琴2009:9-10)。

在每堂课的即学即练、小试牛刀等环节,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由小组长讲解给组员听、或组员间相互讨论出正确答案、或独立完成后再组内探讨等。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1。总之,让学生在探讨中升华当堂课语法知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的局面。如在小试牛刀部分可以首先呈现巩固练习,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逐一简短点评反馈:如

1.Recently a survey____prices of thesame goods in two different supermarkets has caused heated debate among citizens.

A.compared B.comparing

C.compares D.being compared

[答案】B考查verb-ing作后置定语,survey与compare之间为主动关系。

2.It was so cold that they kept the fire____aiht.____

A.to burn B.burn

C.burning D.burned

[答案]C考查v-ing作宾语补足语,fire与burn之间为主动关系。

八、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2。

可以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以小组积分、个人积分形式体现,学生的课堂表现、阶段性小测试等日常学习活动均与积分挂钩。积分表一式三份,一份在笔者处,一份在课代表处,一份张贴公示。如此,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均适时得到了形成性评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另外,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均应有口头评价,每次作业检查均应有书面点评,同时应建立学生成绩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另外,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袋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方案。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考试评价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诸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而档案袋评价则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和观点,也能反映出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徐峰、王丽娜2009)。

九、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语法公开课课堂的核心在于“活”。“活”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即情即景式话题导入,激“活”学生原有语法知识与对新知识的兴趣;

(二)确定语法体系坐标,“活”化语法知识体系;

(三)将朗读引入语法课堂,让沉闷的传统语法课堂在书声琅琅中展现“活”力;

(四)在例句例题中设置笑点,让学生在愉悦中“活”学“活”用;

(五)直观呈现语法知识,新知才是学习的不竭源头“活”水;

(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回课堂的主人;

(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学生都是渴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一句不经意的赞赏,会让学生因此而“活”跃。

收稿曰期:2011-12-27

参考文献

任美琴.2009.从九个维度谈英语有效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10,3 5.

王桂馨.2009.浅议牛津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 43-46.

徐峰,王丽娜.2009.此时无声胜有声——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4): 39-41.

上一篇:三下乡活动进展报告下一篇:表达开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