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2024-05-05

材料分析解题技巧(精选10篇)

篇1: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高中政治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是高考文综政治常见的一种题。

从材料分析题的材料设置来看,有的是通俗引文的形式、有的是图表的形式、还有的是古文的形式,或者是诗词歌赋的形式等;从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设置来看,有演绎型、归纳型、思考型等形式。演绎型的试题特点是:答案隐含在前提中,材料与设问密切相关。要求是先审后读,重视材料,分层分段,理例结合,逻辑清楚,分层叙述;归纳型更多的是出现在图表型的材料中,这类题的特点是答案隐藏图表后,要求读表头、内容、注解,提炼归纳,有序表达;联想思考型的特点是材料与设问过渡性相关,联想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要求是明确问题,对应原理,论述正确。由于材料分析题是不少考生所关注的题型,结合例题谈了谈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当然也就成了得分的关键。审题事实上考查的是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考生需要通过审题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材料中心、材料结构和关键词语等内容提取出来。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要格外重视。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两个部分。

(1)审材料。审材料时注意两点:一是划分材料层次并分别概括出段落大意,并且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注意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出的原理。这一高考例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二是由于实际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对这一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2)审设问。首先要分析出角度,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或是更为具体的知识范围;其次要弄清设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考查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是要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判断型的说明。“为什么”包括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原因也就是产生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则要从性质上判断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怎么办”是指措施的角度,而且要视情况而定,是从宏观上讲措施还是从微观上讲措施。这一考题要求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事实上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更侧重的是原因。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答出根据中国玉米加工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条件不同,因而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或者答出玉米加工业发展规模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解答

组织答案是对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察。针对不同形式的问法,所作的答案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不论做哪一种答案,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不论是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都要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尽量用教材上的主干知识语句或材料中的相关语句。

二是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总的原则是相关理论+材料分析,千万不要一大段理论知识的罗列堆积。

三是理论表述和材料分析要相匹配,理论和材料的结合要分析得体,避免两张皮。

篇2: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材料新奇

有的同学一写老师,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老师背着上医院。挂号、取药都花老师的钱,还安慰学生要安心养病。又过了些时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师又来到学生家,给病愈的学生补课……一写妈妈,不是送雨伞,就是送我去医院,哪有这么多的雨天,这么多的病号啊?诸如此类,千篇 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

就像前几年的考场作文,一谈挫折与磨难,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自己从小失去双亲,生活是多么地艰难。阅卷老师看头一篇这样的文章尚可,看的多了,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特殊的家庭。某些考生在作文中造假,已经昧着良心达到诅咒自己父母的地步了。

这样的作文无论编造得情节多么离奇,结构多么巧妙,感想多么深刻,也获不了高分,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选材新颖的文章。

篇3: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 我们应如何应对?从高考的卷面考查情况看,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看, 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 更主要的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和熟练解题的步骤。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体会, 思索、总结出材料解析题解答的三字口诀。

一、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 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其一, 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 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 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 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 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 明确答题方向、范围、目标,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胸有成竹”, 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其二, 阅读材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1) 看两头, 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历史事件、时间 (数字和文字表述) 、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 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不可漏读。 (2) 看中间, 巧作答。对于材料中出现的“……”和“ () ”则要多留意。省略号的前面、后面, 两个省略号的中间以及括号内的文字说明, 往往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 会给答题者一些提示。 (3) 读图表, 找文字。对于一些图表类材料, 学生往往只注意图表的本身, 而忽视了图表上的文字说明。其实, 在文字说明上你很有可能会得到有关解题的某种提示。 (4)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 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 带着设问阅读, 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 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获取有效信息, 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书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现象出现。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点中, 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 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 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其一,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 要注意抓取关键词、句, 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 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句上, 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 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 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有效信息时可加以标注, 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其二, 从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中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 但迄今为止, 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 都要求“分析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不管材料多新, 必定与课本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 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其三,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中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 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 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的有效信息, 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容易忽略的重要之处, 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 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都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 “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 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 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其一, 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 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 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 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 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细心推敲, 力求全面、准确。

其二, 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 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根据材料……谈谈认识”,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 “比较材料……”, “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甚至在设问分值的后面, 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附加说明。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条件和考查的能力要求, 应给予充分注意, 以防“南辕北辙”。

其三, 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 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 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一点, 有时甚至是一分一点。万万不可置分值于不顾。

其四, 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 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 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客观的分析和解决。

其五, 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 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不难看出这一点。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展开。另外, 答案用语要规范, 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不能把历史卷当成语文卷。但是, 作为学生可能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 所以, 我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和有效信息, 那就“畅所欲言”吧。

篇4:初中历史混合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这是一类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等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其突出特点是材料类型多样化、容量大、信息量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解题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要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要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要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组织文字作答。组织文字时,要以材料信息为主、所学知识为辅,要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下的解题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做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其中一种组织正式答案。

三、典型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属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本题可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如:

解答第(1)问,可运用“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课本中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该问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1941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的困难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境独立思考,而不能以课本中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要牢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解答第(2)问,可运用“钩玄法”:因该问已明确要求“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产量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等信息。

解答第(3)问,可运用“正反法”:该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会在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这时候,我们就可先做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鉴别、评价:

①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出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增加、谷物与皮棉产量有了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等。

②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

通过比较上述两种答案,看哪一种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观,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答案】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3)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克服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篇5: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篇6:如何提高图表型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王顺莉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材料解析题在初中历史考试中所占分值不断增加,且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然而,材料分析题往往也是学生不容易驾驭的题型,学生存在读不懂材料、读懂了但不知道怎样作答、答题用语不准确,答非所问、漏答等困难。针对这一变化,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中考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训练。因此,让学生掌握历史材料题的相关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当务之急。在此,对图表型历史材料题的一些题解题技巧进行简单分析。

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答: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解题技巧: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答: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题技巧:抓住材料三中的关键字“人民公社”)

(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技巧:首先看材料四中“1978年”和材料二中时间“1976——1979年”,二者是有交集的,且材料四中提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详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答: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请教老师等。(解题技巧:此题就答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就可以了)

例二:

材料一 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一架载有239 人的波音777 - 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其中有154名中国乘客。截止203月24日晚十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材料二

(1)自从航空时代的到来,空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请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研制成功的,它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答:美国的莱特兄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解题技巧:记住教材上知识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搜救马航失联客机主要应用的科技手段是什么?它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主导整个搜救过程主要信息来源的分布充分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如何?(3分)

答:卫星定位,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科技领先。(解题技巧:第一问抓关键字“卫星数据”;第二问靠记忆,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判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问从材料看卫星数据都来自于澳、英等发达国家)

(3)排除政治因素的猜测,你觉得客机一旦失事,营救乘客生还是否有可能? 如果你认为可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原因。

答:可能,应该加强合作,信息的通畅和行动的协调等。(1分)

不可能,因为科技有其弊端,人类无法完全掌控世界等。(1分)(解题技巧:此类型问题无论哪种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从答题经验来看,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最主要的技巧是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然后从图表中分析与课文知识有关联的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答题语言尽量书面化,答案中的知识点要一目了然,书写要工整,常用的解题技巧如下:

一读: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材料要读完,包括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所有内容。找出材料反映的时间、背景、国别、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挖掘材料给予的某些暗示和引导。

二审:仔细审题,找关键字、词、句,注意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材料所给的信息同教材上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如例一的`(2)(3)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入手。

三答:用所学的知识作答,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不管怎样变化,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定所答知识点。注意答案要简洁化、要点化,即一个序号一个知识点,答题语言尽量用教材上的表达方式,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可回答简洁些。

篇7: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篇8: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析

1. 阅读题目,先看要求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的第一步就是审题要明,阅读题目,先看要求,精准审题,把握解题窍门、答题要领。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要仔细分析题目,分析题目要求,把握题目关键信息。阅读理解题目时,从总体把握阅读题目要求,知道阅读题目及其要求,然后带着阅读问题和要求进行阅读,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提高阅读题目解答准确度,收获阅读解题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要牢牢把握题目关键字眼,带有目的性的搜索信息,尽可能的和阅读材料嫁接关系,带着要求和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提高答题准确度,同时避免漏题现象。

如,在阅读《背影》时,笔者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练习1-5题,看清楚阅读题目,通过审题,把握答题要求。(1)文中的“我”已经20多岁,北京来往已经2-3次,但是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3)“这时我看见她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4)文中描写父亲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三次流泪的含义不同,请仿照1、3处的批注,在2处也加恰当的批注。初中生通过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在把握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开始阅读。

2. 阅读材料,把握中心

在把握阅读要求基础上,阅读材料,全文阅读,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寻找题目答案。笔者建议学生综合应用“顺读法”与“倒读法”,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主旨,把握阅读材料中心,带着阅读要求和问题阅读,更容易集中阅读注意力,把握阅读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从整体内容进行理解,不断概括和总结材料中心思想,分析材料中每一段落和每一句话,归纳总结材料大意,分析理解材料主旨、内涵、中心,理清材料思路,提炼材料主旨,阐明材料中心。因此,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第二步就是要阅读材料,把握中心,为材料标段,归纳材料大意,梳理材料中心思想。

如,在阅读《背影》时,学生先行浏览阅读材料,看到材料包括9段落内容,节选自朱自清《背影》。这一选文是初中语文的常考篇目,表达了父母对子女倾注的心血,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流露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通过阅读选文,让每一位同学都学会感恩。

3. 阅读词句,推敲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与开放性,初中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牢牢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思想,结合理解题设置要求,嫁接阅读材料与理解题,解题时与材料主旨内容挂钩,与材料中心思想联系。但是,有的初中生在解题时,无从下手,胡乱选择一番,是阅读理解解题的大忌。还有的初中生在解题时,因语文组织不规范,答题不认真,难以用简介的语言表达意思,导致语文阅读理解失分。初中生在解题时,要在把握阅读材料中心基础上,提炼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推敲组织答案,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词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如,在阅读《背影》时,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推敲每一段落意思,组织自己语言,回答问题。(1)赞成。在父母眼中,无论子女多大,都是父母的孩子。父亲送“我”,是父爱的表现;反对。父亲送“我”虽然表达了亲子之爱,但对于“我”而言是无助的,还有可能削弱“我”的独立生活能力。言之有理即可。(2)不矛盾。父亲表达了对儿子的关怀之意,心里是轻松的。(3)第一次流泪,在困境之下,父亲关心我,感动落泪;第二次流泪,父子分别,思及父亲的爱,想到今后的艰辛而落泪。(4)突出三“布”,写出了家境的惨淡和艰难,与之对应的却是“我”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慈爱。(5)第二次流泪,是感动,感激,忏悔。(意对即可)添加批注:父亲老态蹒跚的来回买橘子,写出了父亲的形象,写出了真挚灼热的父子之情。人非草木,怎能无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有很多,学生要懂得解题要领,把握解题技巧,从阅读题目,先看要求、阅读材料,把握中心、阅读词句,推敲答案,层层剥离,环环相扣,得出题目答案,提高阅读理解题解答速度、效率、准确度,取得阅读理解题高分。

摘要: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理解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进行概述,力求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初中生解答语文阅读理解题。

篇9: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试题特点

1,背景材料“新、广、活”,即内容新颖,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材料分析题一般选用最近一年国内外时政热点或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作为背景材料,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问题设置“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材料分析题所设置问题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习惯,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4,答案开放、多元化。材料分析题中有些设问具有开放性,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归纳。

试题类型

材料分析题主要以文字材料类、图表类、图文结合类试题为主。

解法指导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题信息容量大,出题角度灵活多变,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对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略作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看设问。解答材料分析题时,把握设问最重要,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均在设问中。通过仔细阅读设问,抓住设问关键,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高阅读材料的效率。

2,读材料。我们要根据设问要求,仔细阅读材料,“有的放矢”。

3,回归课本找依据。在这一步骤,我们要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设问相关的课本理论知识,找出设问、材料与课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或时事政策之间的关系。

4,紧扣题意组织答案。我们在答题时,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一般来说,组织答案时应先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再用给出的材料加以说明。二要体现辩证思想,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并组织答案(最好先在稿纸上粗略地列出提纲),作答时要有条理(即答案尽量条理化),切忌“点”少“面”窄。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证明观点。我们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做”的步骤作答,这样可以把答案组织得更全面,确保万无一失。四要认真书写,合理布局,尽量使卷面美观舒适,使答案一目了然。

典型题例

例1材料一双击鼠标启窗口,信息海洋好神奇。查资料,联友谊,赏音乐,通信息,一叶轻舟万山过,网络魅力谁能敌!有激流,有险滩,暗礁陷阱起波澜。不良信息撒迷雾,低俗之风讨人嫌。偌大一张互联网,让我欢喜让我烦。

材料二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至2月10日,专项整治行动中已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网站191l家、博客269个。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道理?

(2)国家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有何意义?(两个方面即可)

(3)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自觉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两则材料都是关于网络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很强,材料新颖、典型,可联系的知识点也很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自身实际作答。

参考答案:(1)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上网有利也有弊。(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3)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陶冶高雅生活情趣,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登陆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网络欺诈行为;遵守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遵守法律规定,不传播不良信息;发现不良信息及违法、违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例2从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开始评选以来,连续七届榜单上河南人的名字都熠熠生辉: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王百姓、谢延信、武文斌、李隆……哪一个不是掷地有声,哪一个不是气贯长虹!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河南人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原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的崛起,更是精神的崛起!

(1)请你谈谈河南人身上具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至少四个方面)

(2)“中原的崛起不光是经济的崛起”,为什么“更是精神的崛起”?(两点即可)

解析:河南文化积淀深厚,河南人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从2002年以来,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优秀的河南人连续七届上榜,这也成为近年中招命题的热点。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中原崛起,应该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崛起。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文化创造巨大价值,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文化提升人类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文化增进社会共识,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塑造良好形象,是经济发展的“大磁场”;文化提供不竭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

篇10:托福口语解题技巧分析

一.Task1和Task2解题技巧

Task1最常考的就是偏好题,通过智课老师的仔细研究,这类题型常出现的话题是人物话题、地点话题、事件话题或者是物品话题。针对这类题型,同学们可以针对一个话题不断的神话,而且完全可以一个例子通用到各类话题中。

如果在文章的开头进行表述,最好是将主体分为三部分来阐述,开题无需技巧,简单读题即可,把you都改成me,比起I think……开头可以省去相对多的思维时间。内容一般找三个理由,为避免理由重复或累赘,建议就方便、经济、减压等常用理由进行练习,并结合不断问自己How及Why等问题来充实内容,完成example的部分。最后用连词进行连接,这里有个技巧,就使用first, also, finally,因为三到六题综合题中这三个词常成为提示词出现,在前两题中使用可对其有一定敏感度。

结合第一题,第二题内容分布完全相同,并且这两题对时间把握尤其重要,要求考生进行“掐表”练习,对45s有感性认识,当一定练习后,口语部分的考试不再是考内容的,而是考时间的,因此在考试过程中掐时间角度有很多技巧可言,比如:当阐述内容结束时时间为38s或39s,则在最后可加句detail或一句类似The person like me has no choice but to do sth.的长废话;当结束时时间为41s或42s,则在最后可加一句短废话,如I find it’s cool.

二.Task3解题技巧

最讨厌的是41s说完这句短废话后变成42s,离perfect time还是有3秒钟,那么可以用一些装口吃或吞口水的考场技巧将时间掐到44s或45s。(实践证明装口吃或吞口水不扣分)最后是三到六题的综合题部分。综合题由于会有听力和阅读,因此要求考生对信号词定位有所敏感,口语中涉及的技巧是即使不理解听力内容,结合简单的信号词如first, also, finally, but, yet,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等定位中心内容,遇到生疏单词、句子,记下读音,再完整地还给考官,一样得分。第三题听力内容中一男一女进行谈话,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态度与否(支持还是反对),不可以从语气上进行判断,要根据记录内容的回推去确认,以免犯错。

三.Task4解题技巧

(1)用两三句话概括阅读段落大意, 重点在听力段落描述

(2)阅读段落中有提到, 但没有在听力段落中提到的信息, 答题时可以不说

(3)半数问题可能只针对听力段落提问, 回答可不提阅读段落, 引用概念即可

四.Task5解题技巧

(1)前半部分问题的描述尽量使用模版, 节约时间

(2)前半部分陈述问题+描述方案时做到条理清晰, 描述准确

(3)描述个人倾向意见时不强求两条理由, 一条充分描述即可

五.Task6解题技巧

(1)描述清楚起因,结果和主要特征最重要

(2)两个例子或试验分别进行描述, 说完一个再说另一个

(3)尽量不要遗漏重要信息, 同时注意不要张冠李戴

托福口语:语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注意到一个事实:托福口语拿到高分,比如说26分-30分的考生有共同的三大优点:

1、他们的语音语调比较标准,或者说非常标准。

2、他们的语言表达非常的流利连贯。

3、他们在考场上表现的自信和大方。

对于正在备考的朋友来说,这三大优点,是完全可以提前培养好的。我给大家推荐的一个方法--“语段朗读法”。用这个方法练发音,要注意六点:

(1)段子的难度要适中!比如,你不要拿GRE阅读来练发音朗读。要想清楚,你要做的朗读段子练发音,而不是练阅读理解。

(2)这个阅读材料要有一个漂亮的音频跟它相匹配,这样你跟着音频去跟读,去朗读。

(3)了解语音语调知识。比如说哪些音和哪些音容易混淆。

(4)朗读时,声音要端坐挺胸、大声清晰、音调准确。

(5)你在读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录下音来,让你周围的朋友,英语发音比较好的朋友去帮你听一听,把你的错误给你挑出来。

(6)阅读的材料,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段,而在于在读每一段,每一遍,你是不是有所改进。你把10-20个段子,每个段子都读得特别棒,就OK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练习,你的英语口语会从形式上得到巨大改观。把这种“朗读的感觉”利用到考前练题和考场答题,你的答案就能从众多考生的答案里“脱颖而出”,从而得到口语高分。

托福口语:备考的重要提醒

第一、对题型和解题技巧没有熟悉就匆忙上阵

考托福口语,就像和敌人打仗。你不知道敌人怎么出招,你也就不知道你自己应该出什么招。这样,你打败仗就是必然的。建议:熟悉题型。

第二、缺乏迅速组织好答案的能力

考生在托福口语考试中,面临两点压力:

1、时间紧、任务重。托福口语的答案准备时间只有15-30秒,答题只有45/60秒。如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考生在考场上必将不知所措的、语无伦次。

2、要迅速呈现“完整的答案”,这也就要求考生的答案“浓缩精华”。没接受过“答案构思训练”,“浓缩精华”也是难以做到的。

第三、考场上表现得不够自信和大方

原因有二、

1、缺乏口语练习,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自信。

2、性格过于内敛,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够张扬。考场上表现得不够自信和大方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因为这样以来,考生答题的音量就会小、发音就会模糊、分数也就不可能高。

建议:

1、“信心来自实力,实力来自练习”。

2、不论你在平常的性格如何,在考场内答题时,你必须表现得开朗、自信、大方。

第四、口语答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

总体来讲:英语语音不准确、语调无起伏、语言不流利、结结巴巴。

建议:

1、了解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适当了解,而不要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提前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错误

上一篇:十一活动执行协议书下一篇:非主流失恋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