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问题解题技巧

2022-07-02

第一篇:归一问题解题技巧

数量关系解题技巧:日期问题

日期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闰年,平年。一般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平年。如:1988年、2008年是闰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是平年。但是如果是世纪年(也就是整百年),就只有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是平年。闰年是366天,平年是365天。

还有大月,小月问题。一年中有7个大月,分别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大月有31天。一年中有4个小月,分别是4月、6月、9月、11月。其中的二月比较不同,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这也是闰年比平年多一天的原因。

另外就是星期的问题。一星期七天,周一到周日。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考题类型。

一、星期几问题

【例1】 已知昨天是星期一,那么过200天后是星期几?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六 D星期四 【答案】 C 【解析】 昨天星期一,今天就是星期二,每过七天一个周期,总共两百天,则总共有28个周期还剩下4天,所以再过四天就是星期六。选C。

【例2】 2003年7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005年7月1日是( )。 A星期三 B星期四 C星期五 D星期六 【答案】C 【解析】平年一年有365天,总共52周余1天,因此每过一个平年星期数往前推一天,其中2004年是闰年,总共52周余两天,所以2005年7月1日跟2003年7月1日比,总共星期数推迟了3天,是星期五。选C。

二、星期与日期

【例3】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某年8月份有22个工作日,那么当年的8月1日可能是:

A.周一或周三 B.周三或周日 C.周一或周四 D.周四或周日 【答案】 D 【解析】 8月有31天,如果工作日为22天,那么休息日应该为9天。正常情况下周

六、周日两天是在一起的,但是最终休息日为9天。应该是两种情况,要么是5天周日,4天周六;要么是5天周六,4天周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别思考,如果是周日多一天,就应该是多在月初,周六是上月最后一天,周日为本月1号,如果是周六多一天,就多在月末,还没等到周日,已经到了9月,最后一天为周六,往前去推算8月1号就是周四,所以有两种情况,8月1日可能是周四,也可能是周日。故选D。

三、星期与年份

【例4】 某一年中有53个星期二,并且当年元旦不是星期二,那么下年的最后一天是( )。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答案】 C 【解析】 某一年中有53个星期二,首先假设是平年的情况,365/7=52……1,中间隔着52个星期,那么最后一天应该是周二,往前推算到元旦也就是1月1日,应该是刚好364天,应该同为周二,但与条件不符,说明本年应该不是平年,而是闰年,并且最后一天为周二,那么下一年应该是平年,而我们不难推出,下年的最后一天与本年的最后一天差365天,那么365/7余数是1,所以应该是周三。选C。

日期问题并非年年出现,虽然不是重点题型,但也要引起考生注意,若对此类题型知识点不熟悉,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求解,若把此类问题掌握之后,则日期问题就成为简单问题,一分钟之内可以轻松搞定!

第二篇:2018年国考行测:“年龄问题”解题技巧

国考行测中年龄问题相较其他题型而言隐含条件较多,即与生活常识结合较多,从而以较短的题目长度充分考查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在年龄问题中,简单常识有:每人每年长1岁;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变;两个人的年龄倍数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小等。下面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来为大家详细讲解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年龄的三大特点:

(1)两个人年龄差不变

(2)两个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的倍数关系会越来越小,无限接近于1倍)

(3)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量相同(过一年长一岁)。

年龄问题的常见解题方法:画时间轴,代入排除,方程,整除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几道真题给大家进行讲解

例1.一位长寿老人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有一年他发现自己年龄的平方刚好等于当年的年份。问这位老人出生于哪一年? ( )。

A.1894年 B.1892年 C.1898年 D.1896年

【答案】由题意可知,当他 44岁那年为1936年,所以1936-44=1892,因此答案为B。

【点评】在年龄问题中,大家需要记住两个平方数,,原因在于考试中会出现比如某一个人出生的年份是一个平方数这一类的条件,但出现这一类条件的时候我们基本就可以把数字锁定为1936,因为只有此数符合题意,比如43的平方为1849,不可能成立,而记住目的在于考试可能会出现家里的孩子过了多少年后,此时的年份是平方数,我们就可以锁定为2025,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

例2.有一位百岁老人出生于二十世纪,2015年他的年龄各数字之和正好是他在2012年的年龄的各数字之和的三分之一,问该老人出生的年份各数字之和是多少(出生当年算作0岁)。

A.14 B.15 C.16 D.17

【答案】生于二十世纪,所以2015年老人的年龄最大也不会超过2015-1900=115,因为2012年和2015年相差3年,而2012年他的年龄是3的倍数,那么,2015年他的年龄也一定是3的倍数,且年龄的个位数字小于3,所以2015年的年龄=1

11、出生年份=2015-111=1904,各位数字之和=1+9+0+4=14,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了整除的思想,而且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字之间关系的分析,所以,有的时候数量关系题,尤其是与我们生活实际的数量题目,除了要有一些数学思维之外,还需要我们能联系实际考虑问题,做题与猜题相结合,迅速做出答案。

例3. 2014年父亲、母亲的年龄之和是年龄之差的23倍,年龄之差是儿子年龄的1/5,5年后母亲和儿子的年龄都是平方数。问2014年父亲的年龄是多少( )(年龄都按整数计算)

A.36B.40 C.44 D.48

【答案】设2014年父亲年龄为x,母亲年龄为y,则有x+y=23(x-y),得11x=12y,x能被12整除,排除B、C。代入A项,y=33,5年后目前年龄为38岁,不是平方数,排除,故选D。

【点评】此题是典型的方程、整除和代入排除相结合的题目,所以就要求我们考生做题要勤于思考,并不是所有题目,必须要用方程解出答案,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分析,用题目中的一些条件去排除答案,进而简化我们的运算量。

提醒大家,面对年龄问题时,只要把握了年龄问题的三大特点,掌握常用的解题方法,善于运用多方法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善于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年龄问题基本就可以正确解答了。当然,我们做题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要注意问法,以免出现作对而选错的情况。

年龄问题在行测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解法又多种多样,想要得分也相对容易。希望大家能仔细体会这部分的内容,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篇:归一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

2. 会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例8:

3.提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您默读题目。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题意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画图分析题意

(1)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搜集资源。 (2) 四人小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图意,再由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关注:题目中的三条信息与一个问题在图中是如何表示的。 2. 列式解答

提出要求: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1)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搜集资源。 (2) 两人组说说算式的意思。

(3) 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式的意思,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预设1:分步

关注:为什么用除法和乘法。 预设2:综合 关注:算式的意思。 3. 检验

提问:我们解决对了吗?怎样检验。 关注:(1)鼓励方法多样化。

(2)如果没有出现书上的方法,要由教师出示。 4.拓展

(1)出示想一想:

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解答,师搜集资源。 关注:有画图及检验的。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5.小结

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吗? 监控: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 巩固提升 1.出示:

提问:你能自己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吗?请大家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师关注学困生。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4.这两个问题和例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监控:都是先求出一样东西的价钱。

适时总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们叫做“归一问题”。(板书) 5.你能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1)先写下来。

(2)交流:判断他出的是否是归一问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归一问题教案3

三上《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课前: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数青蛙》喜欢这首歌吗?听完了,我们再来做填歌词的游戏!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也就是说我们都要先想一只青蛙,一只青蛙1张嘴,两只青蛙就是2个1就是2。一只青蛙2只眼睛,2只青蛙就是2个2也就是4……

再来猜一猜这是几只青蛙?()只青蛙…………16条腿。哦。还是先想一只青蛙4条腿,16里面有几个4?恭喜你猜了!看来完成这个游戏,我们还用到了数学知识对不对?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上课!

一、提出问题

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是不是开始学习用钢笔写字?小红的妈妈给她买了3支钢笔花了18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什么?能算出一只钢笔的价钱。怎样算?

师:再请看到屏幕,根据老师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5支钢笔多少钱?他想买5支,你想买几支?

师:我买8支行不行?(课件出示8支同样的钢笔需要多少钱?)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又添加了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同样的)

什么意思?(说明价钱是相同的)说明每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样的!你理解的很到位! 现在谁能完整的把这个题给大家读一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找出题目中给的信息和问题!在这道题目中,你找到那些信息?问题是什么?(大家找的很准确,回答的也很完整)

可是题目中文字太多了,不能一目了然的看出信息和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道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更清楚、简单表示出来吗?(稍停片刻)

同学们可要注意啦,是整理信息和问题,不是列式计算,明白吗? 请你把想法记录在1号纸上,开始!

二、图示表示

1.画图示和文字摘录的方法。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整理完了,老师选取了集中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这几位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的整理方法。(教参127页)

预设:几种画图的方法,不够完整。(展示学生作品) 比较找出最优画图法。把所有的信息都表示出来了吗? 生1:1个竖代表1支钢笔,3支钢笔18元,8支钢笔多少元? 师: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这种方法很形象、直观,我们一眼就能看出3支钢笔18元,8支钢笔多少元。 我把它记录在黑板上。

生2:我只把题中重要的数抄下来,(展示学生作品) 3支18元 9支?元

师:这个简单吗?(简单)

师:大家有问题吗?(停顿。)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写?你是怎么想的? 生:3支钢笔18元,所以它俩写一行,8支钢笔用?元,所以它俩写一行。

师:噢,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这3支和18元是对应的关系,8支和?元也是对应的关系,(边说边板书)那我们在他们之间画个箭头来表示他们的对应关系。

那现在我们要解决8支钢笔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是看这些信息(指屏幕),还是看这里(指黑板)

生:看黑板的内容,因为它简单、清楚。

三、列式解答。

师:条件和问题都整理得这么清楚了,解答还有问题吗?赶快在在答题纸上列式解答吧!(一生板演)

师:做完的同学给你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8÷3=6(元) 6×8=48(元)

先求1支钢笔多少元,再求8支钢笔多少元。(也就是求8个6)

下面同学和她的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下面给同位说一说吧!

谁能再来给大家说一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于这个题,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还有一事不明,为什么要先求一支钢笔多少钱?你从哪看出来的? 预设:

①要求8支钢笔多少钱,必须得知道一支钢笔多少钱。

我明白了,从问题入手,要想知道8支钢笔多少钱得知道1支钢笔多少钱,你的思路很棒! ②3支钢笔18元,一下子就能想到一支钢笔多少钱。

你是从第一个信息入手,看到这个信息你就能想到能求出什么!你的数感很强! 师:同学们都是分步列了两个算式,你能把他们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生3:18÷3×8 =6×8 =48(元)

检验: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得解题过程。怎样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对不对?

四、补充例子

1、自从学习用钢笔写字后,小丽每天都坚持练字。2天练了18个字,7天能练多少个字? (1)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分别有哪些?

(2)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2、小丽2天练了18个字,要练81个字需要几天? (1)共同找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分别有哪些? (2)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五、建模完成

师: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的几个问题。(课件出示前面的三个例子) 在求8支钢笔多少钱的时候,我们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在求7天练几个字的时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求81个字需要几天的时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哎,你发现了什么? 生:先求一支、一天,一排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把一支、一天,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一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六、练习巩固

1、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做一做小林读书。 相同点:第一步都要先求出一天看多少页? 不同点:求7天看多少页,用乘法;

求64页看多少天就是用除法。

2、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其实在我们教室里就有这样的问题。教室里2排有16张桌子,4排有多少张桌子? (1)谁能先来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怎么样解答?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五篇: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7、48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5~10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第51页口算题,开火车形式。

出示复习题: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要求35条船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要先知道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和有多少条船。现在“有35条船”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二、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可以从问题入手)

学生口述分步解答的步骤,教师板书。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35=630(元)

教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口述)

(2)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异同

引导:仔细观察例2和复习题,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可提示:从它们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入手。

指名回答

教师:由此可知,例2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求一共收入多少元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比复习题还要多算一步,一共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只要我们通过分析,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就不困难了。

(3)完成例2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

2、教学例2的不同解答方法

教师:大家再想一想,例2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看线段图)

小组讨论后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第48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6题,指名板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只是在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遇到没有做过的题目,只要我们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经过认真思考,就可以解答出来。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

7、

8、

9、10题

7、5箱蜜蜂一年酿350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8箱蜜蜂一年可以多酿多少千克蜂蜜?

8、有一堆马铃薯6025千克,已经装了40袋,每袋

要求:写出每步的意义并检验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

七、教后感:

上一篇:关于写追梦的作文下一篇:高一下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