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的解题技巧

2022-08-21

第一篇:平面向量的解题技巧

平面向量的应用

平面向量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很好工具,它具有良好的运算和清晰的几何意义。在数学的各个分支和相关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用向量证明平面几何定理

例1. 用向量法证明: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已知:如图1,AB是⊙O的直径,点P是⊙O上任一点(不与A、B重合),求证:∠APB=90°。

证明:联结OP,设向量OAa,OPb,则OBa且PAOAOPab,

PBOBOPab PAPBb2a2|b|2|a|20

PAPB,即∠APB=90°。

二、用向量求三角函数值

例2. 求值:cos图

1解:如图2,将边长为1的正七边形ABCDEFO放进直角坐标系中,则OA(1,0),

224466AB(cos,sin),BC(cos,sin),CD(cos,sin),777777 8810101212DE(cos,sin),EF(cos,sin),FO(cos,sin)777777246coscos 777

又OAABBCCDDEEFFO0

21cos24681012coscoscoscoscos0 777777

86104122cos,coscos,coscos又cos 777777

24612(coscoscos)0777 2461coscoscos7772

三、用向量证明不等式

222例3. 证明不等式(a1b1a2b2)2(a1a2)(bb212)

证明:设向量a(a1,a2),b(b1,b2),则|a|

与b的夹角为θ,cos

又|cos|

1222则(a1b1a2b2)2(a1a

22)(b1b2) 22a1a2|b|b1b22,2,设aab|a||b|a1b1a2b2aa2122bb2122

当且仅当a、b共线时取等号。

四、用向量解物理题 例4. 如图3所示,正六边形PABCDE的边长为b,有五个力PA、PB、PC、PD、PE作用于同一点P,求五个力的合力。

解:所求五个力的合力为PAPBPCPDPE,如图3所示,以PA、PE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AOE,则POPAPE,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PO||PA|b,且O点在

PC上,以PB、PD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FD,则PFPBPD,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PF|3b,且F点在PC的延长线上。

由正六边形的性质还可求得|PC|2b

故由向量的加法可知所求五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b2b3b6b,方向与PC的方向

相同。

图3

第二篇:平面向量的概念教案

平面向量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向量的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含义、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模. 能力目标:

(1)能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抽象为向量问题;

(2)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含义,能在图形中辨认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3)从“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逐步认识,充分揭示向量的两个要素及向量可以平移的特点. (4)通过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计算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利用有向线段研究向量的过程,发展“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 (2)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含义及向量的几何表示. 【教学难点】

向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南辕北辙——战国时,有个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从太行山脚下出发,乘着马车一直往北走去.有人提醒他:“到楚国应该朝南走,你怎能往北呢?”他却说:“不要紧,我有一匹好马!”

结果 原因

2.如图1,在同一时刻,老鼠由A向西北方向的C处逃窜,猫由B向正东方向的D处追去,猫能否抓到老鼠?

结果 原因 思考:上述情景中,描绘了物理学中的那些量? 咱们还认识类似于上面的量,你能举出来吗? 这些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二)概念形成

观察:如图2中的三个量有什么区别?

1.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

思考:物理学中如何画物体所受的力? (1) 几何表示法:常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向量. 符号表示: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记作AB.(注意起终点顺序). (2) 字母表示法:可表示AB为a. 练习. 如图4,小船由A地向西北方向航行15海里到达 B地,小船的位移如何表示?(用1cm表示5海里)

(三)理性提升 3.向量的模

向量AB的大小——向量AB长度称为向量的模. 记作:|AB|. 强调:数量与向量的区别:

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 向量有大小,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模是实数,可以比较大小的. 4.两个特殊的向量 (1) 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记作0. (2)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5.向量间的关系

观察如图5,你认为向量之间有那些关系?

(1)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记作a∥b∥c. 规定: 0与任一向量平行. (2)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记作ab. 规定:00. 注意: 1°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2°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思考:如果我们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同一点O,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时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

(3)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又叫做共线向量.

(四)拓展应用

例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a|=|b|a=b

B.|a|=|b|且a∥ba=b C. a=ba∥b

D.a∥0|a|=0 例2.如图6,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

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A、OB、OC相等的向量. 思考:

(1)与向量OA长度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2)是否有与向量O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 (3)与向量OA共线的向量有哪些?

例3.如图7,在45的方格图中,有一个向量AB, 分别以图中的格点为起点和终点作向量. (1) 与向量AB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2) 与向量AB长度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练习巩固:P77. 1~4

(五)归纳小结

1.描述一个向量有两个指标——模、方向. 2.平行向量不是平面几何中平行线概念的简单移植,这儿的平行是指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一对向量,与长度无关. 3.共线向量是指平行向量,与是否真的画在同一条直线上无关.

2 4.向量的图示,要标上箭头及起、终点,以体现它的直观性.

第三篇: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案范文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教学目的: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j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axiyj

把(x,y)叫做向量a的(直角)坐标,记作a(x,y)

其中x叫做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a在y轴上的坐标,特别地,i(1,0),j(0,1),0(0,0).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若a(x1,y1),b(x2,y2), 则ab(x1x2,y1y2),ab(x1x2,y1y2),a(x,y). 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

二、讲解新课:

a∥b (b0)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

设a=(x1, y1) ,b=(x2, y2) 其中ba. x1x2由a=λb得, (x1, y1) =λ(x2, y2) 消去λ,x1y2-x2y1=0

yy21探究:(1)消去λ时不能两式相除,∵y1, y2有可能为0,∵b0∴x2, y2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2)充要条件不能写成

y1y2∵x1, x2有可能为0 x1x2(3)从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两种形式:a∥b (b0)ab

x1y2x2y10

三、讲解范例:

例1已知a=(4,2),b=(6, y),且a∥b,求y. 例2已知A(-1, -1),B(1,3),C(2,5),试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3设点P是线段P1P2上的一点, P

1、P2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 (1) 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求点P的坐标; (2) 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的坐标.

例4若向量a=(-1,x)与b=(-x, 2)共线且方向相同,求x

解:∵a=(-1,x)与b=(-x, 2)共线∴(-1)×2- x•(-x)=0 a∴x=±2∵与b方向相同∴x=2

例5已知A(-1, -1),B(1,3),C(1,5) ,D(2,7) ,向量AB与CD平行吗?直线AB与平行于直线CD吗?

解:∵AB=(1-(-1), 3-(-1))=(2, 4) ,CD=(2-1,7-5)=(1,2) 又∵2×2-4×1=0 ∴AB∥CD

又∵AC=(1-(-1),5-(-1))=(2,6),AB=(2, 4),2×4-2×60 ∴AC与AB不平行

∴A,B,C不共线∴AB与CD不重合∴AB∥CD

四、课堂练习:

1.若a=(2,3),b=(4,-1+y),且a∥b,则y=( ) A.6 B.5 C.7 D.8 2.若A(x,-1),B(1,3),C(2,5)三点共线,则x的值为( )

A.-3 B.-1 C.1 D.3 3.若AB=i+2j, DC=(3-x)i+(4-y)j(其中i、j的方向分别与x、y轴正方向相同且为单位向量). AB与DC共线,则x、y的值可能分别为( ) A.1,2 B.2,2 C.3,2 D.2,4 4.已知a=(4,2),b=(6,y),且a∥b,则y=. 5.已知a=(1,2),b=(x,1),若a+2b与2a-b平行,则x的值为. 6.已知□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为A(5,7),B(3,x),C(2,3),D(4,x),则x=.

五、小结

第四篇:法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作者:魏庆鼎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3年第08期

高中数学教材引进了向量知识以后,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向量法.向量法在解决求立几中的角和距离两大问题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解决了以前旧版教材立几中的这两个难点.在旧版教材中,运用几何法解决这两类问题,要通过“作”、“证”、“求”,既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要求学生对空间中,线、面之间的判定、性质等定理非常熟悉并能熟练应用,对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是一大难点.而现在向量法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难点,所以它对人们研究立几问题有着普及的意义.同时向量法对立几中的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和面面平行等位置关系的证明,也非常简便.

空间向量的引入使立体几何的解题变得直观、易懂.而“法向量”的灵活应用,给解决空间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方便、实用的工具,会使我们在高考中快捷地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应用.现把教学中得到的这些方法进行归类,供同行参考.

4.用法向量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可先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则两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此时,观察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还是钝角,视情况而定.

(注:在证明面面平行或面面垂直时,也可采用此法.如两面的法向量共线,即两平面平行;如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即两平面垂直)从以上的一些例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向量”这一特殊工具在立体几何的解题中的优越性.但在具体做题中,我们还应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更便捷的方法去做,视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定.

第五篇:平面几何中常见结论的向量证法

例1.证明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如图所示,已知⊙O,AB为直径,C为⊙O上任意一点.求证∠ACB=90°. 证明:设AOa,OCb,由已知得|a|=|b|, 则ACBC(ab)(ab)ab0, ∴AC⊥BC,即 ∠ACB=900.22B

例2.(任意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在三角形ABC中,设AB=c,AC=b,BC=a,

求证:b=a·cosC+c·cosA①

c=a·cosB+b·cosA② a

a=c·cosB+b·cosC③ A

证明:如图:设,,.

则 ,  (),,

 ||||cosA||||cosC||2,||cosA||cosC||,

 b=a·cosC+c·cosA .①

类似地可得c=a·cosB+b·cosA.②a=c·cosB+b·cosC.③

说明:此问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比喻可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还可以用直角三角 形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证明.

例3.(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在Rt△ACB中,∠ACB=90°,CD⊥AB于D, 求证:AC2=AD·AB①BC2=BD·AB ②证明:∵ - ,(1) . (2) 22图2 图3又∵∠ACB=90°,CD⊥AB  0,0,

2∴ 由(1),(2)得:(-)()()-=BCAC-|BA||AD|cos|BA||AD|.

即:AC2=AD·AB . ①类似地可得: BC2=BD·AB .②

想一想①:用向量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例4.已知PT是圆O的切线,PAB是圆的割线,求证:PT2=PA·PB.(圆幂定理) 证明:设圆O的半径为R,P是平面上任意一点,

过P引射线交圆O于A、B,为上的单位向量,

1,2分别表示

B

、的长度,则 1,2.1 P 图4 O

设M是PB上的一动点,||为x,则x.

∵ 点M在圆O上的充要条件是R2 , 即(x)2R2. ∴ x22(OPe)x|OP|2R20.(1)

当点M与A重合时,得到的长度1是方程(1)的根, 当点M与B重合时,得到P的长度也2是方程(1)的根. 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12||2—R2.

当P在圆外时,过P引切线PT(T为切点),则由勾股定理易得:PT2||2—R2 ∴ PT212PAPB.

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如果A与B重合,PA即切线,此时PA2也应等于||2—R2,从而得到圆幂定理;随即由勾股定理之逆便可得到: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切线这一结论. 想一想②:你能否用例4证明相交弦及垂径定理.

例5.设P、Q、R分别是三角形ABC三边(异于顶点)上的点,若AR=xRB,BP=yPC,CQ=zQA,求证:AP、BQ、CR三线共点的充要条件是:xyz=1. 证明:1°必要性:设AP、BQ、CR交于点G,∵ A、G、P三点共线,

∴ (1-)(1-) 又∵B、G、Q三点共线,

1y

(0<α<1). B

P

5C

z

∴ CG(1-)CBCQ(1-)CBCA(0<β<1).1z

另外可令:

rr()r(

=

11)r(()) 1x1x

xrxr

CACB. 1x1x

rxr

, 且1

1z1x1y1x

y1,z1,xr11,

111r

1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1

z

由关于x的两个等式r(r2)0,r2,

x1 xyz=1.

1

2°充分性:设xyz=1 ,设AP与BQ交于G,连CG并延长交AB于R1, 又设AR1=x1R1B.

由必要性知x1yz=1,  x=x1 , R与R1重合. ∴AP、BQ、CR三线共点. 由1°、2°知命题成立.

想一想③:由例5的结论,你能否给出三角形的三中线、三内角的平分线都是交于一点的.例6.在锐角三角形P1P2P3内找一点P,使P1P+P2P+P2P的长度最短.

解:设在锐角三角形P1P2P3内有一点P使得:∠P1P P2=∠P3P P2=∠P3P P1=1200.

令:iii,i是单位向量,i是i的长度(i=1,2,3)易知1230,又设Q是任意一点,

P3

2图6

|QPi||QPPPi||QPii||i||QPii|≥i(QPii),三式相加得:|QP1||QP2||QP3|(123)112233=123=|P1P|+|P2P|+|P2P|.

由此可知点P是使P1P+P2P+P2P的长度最短的点.

为了找到这样的点P,可在三角形P1P2P3外分别以P1P2与P2P3为边作两个正三角形P1P2A,P2P3B,再分别作正三角形P1P2A,P2P3B的外接圆,两圆除P2外的另一个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这是因为∠P1P P2=∠P3P P2=120°. 【练习】 F

1.证明三角形ABC三边的中垂线交于一点.

2.如图: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ABGF,D

M是BC的中点,求证:AM⊥EF.图7 【参考答案】

想一想①:设∠ACB=90.由()22因为 ∠ACB=90.所以 0.则可得 a+b=c.

22

22222

想一想②:当P在圆内时,由例4的结论知:12R2|OP|2易得相交弦定理;

当P是弦AB的中点时,12=PA2(或PB2)也易得结论成立.

想一想③:对于三中线易知x=y=z=1;对于三内角平分线,可利用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x.y.z=1.

【练习】

1. 证明:如图:设边BC、AC的中垂线交于点O,

则 OA=OB=OC,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OAFB,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OFOAOB.

图8

又∵ ||||,∴四边形OAFB是菱形,则OF垂直平分AB.即边AB的中垂线也过点O.∴三角形ABC三边的中垂线交于一点.

2. 证明:∵ 1()()=1()

22=1()1[-||||cos(900BAC)||||cos(900BAC)]

=0 ,∴AM⊥EF.

上一篇:品葡萄酒的五个步骤下一篇:平面设计与创意重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