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2024-05-05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通用11篇)

篇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勤勉务实,团结创新,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中,努力做好学校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部(处)

李培景

在2003年,我的工作可以分为三部分:1月—4月23日,在团委书记岗位上工作;4月23日—9月22日,同时担任学生工作部(处)长和团委书记;9月22日以后,专职在学生工作部(处)长岗位上工作。以下分两个部分对在团委书记岗位上的工作和在学生工作部(处)长岗位上上的工作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

在团委书记岗位上的主要工作

在2003年1—9月,我继续担任学校团委书记,这是我十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最后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学校领导对我本人以及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热情的帮助,全校共青团干部特别是团委同事通力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共青团特色的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 1.1月,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个代表’宣讲团‛活动。

2.1—2月,组织开展‚宣讲十六大,科技带回家‛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3月,组织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文明校园,做文明大学生‛为主题的文明礼貌月活动。

4.3—4月,组织开展‚学习党代会精神,促进大学生成才‛主题教育。5.3—4月,组织开展以‚向雷锋同志学习,展今日大学生风采‛为主题的团员教育评议活动。

6.5月,组织开展‚与你同心,拥抱希望,众志成城,共抗非典‛专题教育宣传活动。

7.5月,组织开展‚学习温家宝总理五四讲话精神‛活动。

8.5月,组织开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列活动。9.6月,参与组织2003届毕业生毕业教育活动。

二、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科技创新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1.2月,制定并实施《〈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办法》和《〈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同时对全校2002级本科生进行素质拓展认证。

2.3月,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包括组织领导、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导师指导、评审表彰、总结宣传等工作体系,并组织开展‚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中批准项目60多项,内容涉及科技创造发明、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等类别,资助经费总额15万多元。

3.5月,向‚第二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报送20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2三等奖。

4.8月,向‚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报送2项科技创新成果。

三、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1.按照学校《关于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体系。

2.制定《中国农业大学关于选聘本科毕业生专职从事学生工作两年的暂行办法》,选拔13位品学兼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保留免试研究生学籍两年期间专职从事学生工作,基本保证这支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组织开展达标评优工作,共有50多个集体和近1000名个人分别荣获各类学校和北京市级表彰。

4.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从‚推优‛工作应坚持的原则、采取的步骤、推荐对象的标准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有效推动全校学生党建工作。

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组织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人数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和专家教授在内全校近1000人次,20多支科技服务小分队共开展技术咨询60多次、科技讲座100多场、提出合理化建议70多条、播放科技录象80多场、捐书7000多册、发放科技资料10000多份。

2.组织或参与组织十多次活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开展宣传教育、科技咨询、志愿服务、治理环境脏乱和绿化美化活动。

3.选拔四名应届毕业生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生支教团‛活动。

4.组织选拔22名学生参加由团中央和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4名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者服务团‛。

5.组织‚阳光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参与防控‚非典‛工作。

第二部分

在学生工作部(处)长岗位上的主要工作

从2003年4月23日开始,我担任学生工作部(处)长,兼任党委武装部长。学生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工作干部必须要具备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奉献、敢于承担责任的思想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工作干部必须要做好舍得投入、耐得寂寞、受得委屈、经得考验的心理准备。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

1.制定并实施《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党支部活动项目化管理方案》,对全校大学生党支部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

2.制定《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大学生党支部、优秀学生党员评选办法》,并根据此办法评选表彰了13个‚优秀大学生党支部‛、26名‚优秀学生党员‛。

3.对全校57个大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工作培训并建立大学生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编印并发放《学生党员学习手册》。

4.组织开展81名新生党员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目前已经完成学校领导辅导报告和京郊农村党组织调研活动。

5.对2003届毕业生党员进行关于择业行为、价值取向、就业状况的调查。6.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我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奋发成才‛主题的学习温家宝五四讲话活动、‚我是一面旗帜‛主题党日活动。

7.完成2003年本科生思想状况调查,并围绕‚国家利益至上‛、‚在集体中 求得发展‛、‚诚信受益‛、‚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等四个主题开展教育活动。

8.建设‚学生党建‛专题网页,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网站‛。指导编辑学生党建刊物《铸魂》,用于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和工作交流。

二、纪律教育、安全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

1.纪律教育。在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统一思想,对违纪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到目前为止,今年先后处理违纪事件19起,其中打架5起、盗窃3起、违反宿舍规定2起、私自离校2起、违反‚非典‛时期有关规定7起,共有35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2.安全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题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具体实施‚五个一‛工程(让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安全教育动员、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演讲和讨论、交通管理实践、安全知识测试)。针对入住学生公寓一号楼的学生和全体新生,开展主题为‚关注安全,珍爱自我‛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发放安全教育知识读本(光盘)、专题报告、图片展览、防火演习、主题班会、知识测验、征文及其他多种活动。

3.新生入学教育。今年新生入学教育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教育过程贯穿一个学期。组成‚新生入学教育专家讲师团‛,轮流到各学院新生中开展教育;印发《学生手册》、《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手册》、《交通安全教育手册》、《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大学》、《珍爱生命》(光盘)、《安全在路上》(光盘)等;并组织全校新生进行校纪校规考试、新生座谈会、新生贫困生座谈会、新生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等。参与组织全校2003级新生开学典礼。

三、队伍建设与工作研究

1.今年暑期,召开‚第一次全校学生工作研讨会‛,认真分析当前我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重点抓好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2.负责选拔29名2004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在保留免试研究生学籍两年(或一年)内从事学校学生工作、支援西部建设和支教。

3.协调各学院建立‚学生助管(辅导员)‛队伍,参与制定《中国农业大学 选聘优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方案》。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编印《班主任工作指南》、对新生班主任进行工作培训、修订《中国农业大学班主任管理条例》并评选出本年度‚优秀班主任‛。

5.针对学生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今年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法制化等九个方面。

四、奖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勤工助学与助学贷款

1.奖助学金。在修订《中国农业大学奖学金评选条例》的基础上,2003年全校学生共有10299人次获得校内外各类奖助学金,奖金总额804万多元。其中,9826人次获得校内奖助学金(7项),奖金总额647万多元;473人次获得校内奖学金(12项),奖金总额157万多元。

2.资助贫困生。建立全校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和贫困生跟踪调查制度,并对2003级本科生进行了普查工作;建立‚六位一体‛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绿色通道‛帮助2003级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到目前为止,今年共有557人次获得校内外14批的资助,资助总额112万多元。其中221人次获得校外12批的资助,资助总额93万多元;336人次获得校内5批的资助,资助总额19万多元。为320多名学生减免学杂费130多万元。

3.勤工助学。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制和工作制度,建立勤工助学数据库和工资查询系统。到目前为止,今年共9204人次参与各类勤工助学工作,发放工资106万多元。

4.助学贷款。由于受银行政策的限制,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今年下半年的贷款工作还不能启动,但是我们在上半年仍然完成助学贷款1100万元,并协助银行与所有贷款的毕业生签定还款协议书。

五、学生保险与学生档案管理

1.学生保险。为2003级本科生投保总额6300多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并代表学校负责全校所有参加保险学生的保险理赔。到目前为止,今年已经为187人进行保险理赔,赔付金额超过15万元。

2.学生档案。负责全校本科生1400多份档案的管理和查询工作;配合就业 派遣工作,顺利完成2157份毕业生档案的整理和发送,同时按照有关政策,为400多名毕业生档案进行托管;接收并整理2003级本科生档案。

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常年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到目前为止共接待咨询学生800多人次,咨询时数超过1500小时。

2.组织开展 ‚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3.完成近3500名新生的心理普查,并对每一名参加普查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为他们建立档案。

4.先后选派6人次参加专业心理咨询培训;聘请一名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在学院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员。

5.开设有关心理辅导课程。

七、军民共建、国防教育与人防工程

1.调整‚三方五家‛军民共建领导小组、顾问组、办公室成员,制定可行共建计划,建立联络员例会制度和军烈属、退转军人慰问制度。获得‚北京市双拥模范单位‛。

2.组织我校教师为中央警卫团举办四期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组织我校专家教授指导流村镇农业生产。

3.组织48名国旗班成员赴工程兵41旅进行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4.邀请共建部队参与国防教育工作研讨;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建立‚国防在线‛网络主页;实地考察军训基地并拟订2003级学生军训方案。

5.完成我校‚人防工程‛普查工作,并进行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通过了教育部、北京市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多次验收。今年9月份,‚人防工程‛工作整体移交后勤管理处。

八、学生就业与毕业教育

1.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和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就业工作面临压力。通过积极努力,组织招聘活动近百场(次),实现2003届2857名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7.4%。

2.参与组织团中央、教育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者服务团‛。

3.组织开展一系列毕业教育活动;发放毕业纪念文化衫2000多件、毕业纪念册2000多册;组织进行毕业鉴定;评选表彰281名校级优秀毕业生、103名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表彰27名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参与组织全校本科生毕业典礼。

九、防控“非典”工作

1.两次为全校学生制作发放‚学生宿舍出入证‛,组织志愿者参与‚非典‛时期的学生宿舍楼的值勤工作。

2.参与组织开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并组织人员两次检查全校学生宿舍卫生,多次检查学生宿舍外来人员。

3.掌控学生异动情况,并每两天统计上报一次;监控校园网BBS反映,及时掌握并上报有关情况。

4.先后发放防控‚非典‛用品(具)45000个;印制并发放有关材料50000多份;编印《众志成城,战胜非典》工作专刊共八期。

5.参与组织‚非典‛时期的学生返校和毕业生离校等相关工作。

回顾过去这一年的工作,在感到充实和欣慰的同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也时时承受着很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惟恐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进行,既而影响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进一步理清并正确把握工作思路的同时,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学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提高全校学生工作水平,是摆在我面前的重要课题。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我支持和帮助,我本人也将会加倍努力,用勤勉来弥补工作能力,用团结来赢得工作进步,用创新来提高工作成效,力争使学生工作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篇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一直以来教学领域都盛行一种比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比法实不可取。

一味地把水倒给学生只会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不停灌输的单方行为。而任何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教育都必须由学生参与才能取得效果,仅仅只有教师教是教不会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学,要教与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效果总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等状况为转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是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正比。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苏格拉底把教育比作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士,学生是产妇。助产士是协助产妇生出新生命,教师是协助学生的心灵产生概念、知识和领悟力,主动产生知识及概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这才有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它要求课改的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要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桶”里,甚至课堂以外的“江、河、湖、海”里舀水。

篇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 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和渗透。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竞争、创新等意识:一方面又要抵制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企图分化我国的阴谋, 发扬爱国精神, 增强民族意识。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青年大学生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互渗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 网络上信息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也给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反动的、暴力的、色情的有害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原因, 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加之社会上多种色彩斑斓的诱惑, 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重新定位, 进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丰富内涵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 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利益无小事”, 我们的一切工作、努力都要着眼于学生利益, 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可以用“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1.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整体构建思想教育途径新体系。

(1) 充分利用实施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 强化理想信念的牢固性, 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在“两课”教学的基础上, 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和心理辅导站, 除专门设立心理辅导员外, 可以要求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 担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团队协作课程和“两课”的任课教师。这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良性互动, 促进了两者的一体化, 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 延伸思想政治工作面, 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团工作,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引导, 可以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在包括学校各级党校、团校教育, 党团建设及活动, 党团员教育以及学生会工作中, 用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营造校园整体良好风貌。积极推动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 (党小组) 建在班上”的目标。

2. 重视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 切实帮助大学生减压。

(1) 大学生的摸底工作, 针对问题进行教育,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而增强对压力的正确评价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学生为本, 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首先通过新生基本信息的填写、心理健康测试等多种渠道, 掌握学生学习、家庭、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第一手资料,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现象, 并采取必要措施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使学生摆脱成长烦恼,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决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 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其次, 通过学生班干部、助理班主任、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多种信息渠道, 间接了解目前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问题学生,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 探讨问题, 坚持“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帮助提高其心理及各方面素质, 切实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 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

(2) 构建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校园“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消费差距悬殊。加强对特困生、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 构建起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3)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最终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并且被接纳。以学生为本, 就要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应突破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及管理办法, 让学生的实习在阶段安排与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互为促进, 并且在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特长, 允许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同时, 把企业好的培养方式作为学校的授课方式, 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毕业便能很快地适应一些企业的节奏。

3. 从学生本身需求出发, 拓展学生素质,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形成与第一课堂良性互动。

(1) 开辟第二课堂,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过丰富校园精神生活, 充实学生精神生活, 从而稳定学生思想,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因此, 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 扎实有效, 稳定持久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有效载体。

(2) 深入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建设, 拓展创新素质。构筑创新素质培养系统化工程, 形成长期、系统和完整的创新体系, 以可见的、学生能参与的实际平台为出发点, 结合“双休日工程”, 为广大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日常化、全方位的服务。科学设计“双休日工程”。充分发挥“双休日工程”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 突出素质教育主题,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人文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双休日活动, 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 使之成为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3) 繁荣校园文化, 强化社团的素质拓展中心。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 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兴趣小组和社团, 并从中重点发展和扶持极富特色的各类协会, 在协会组织活动策划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 通过特色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协会活动, 赋教于乐, 在活动中检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水平, 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拓展自身素质。

总之,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 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 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 真正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 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宗国“.生命线”何以会经常“断电”[J].山东教育, 2005, (Z5) .

[2]伍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篇4: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谈话;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68-01

如今,高校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因此,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在不断推行。但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授课为主,模式欠缺灵活,谈话制度也多流于模式,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包括辅导谈话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能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我国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一、在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之后,我国的国门日益打开,和国外的经济、科技往来日益增多[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糟粕思想和各种思潮也随之而来,对于我国社会冲击较大,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其人生的观念和追求尚未完全定型,正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因此,这些错误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唯利是图、好逸恶劳、腐奢靡享乐等,这些均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思维,容易使其丧失应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速度,但是,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极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2]。

正因如此,在当今大学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一项常规的工作,甚至应该将其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能刺激大学生能够自发的对于自己的心理进行检讨和矫正,最终在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保证其未来人生道路的成长。

二、谈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所谓谈话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谈话,围绕着学生的某一思想或者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改变其错误思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简而言之,就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一种思想上的灌输[3]。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谈话教育不受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灵活多变,一对一的对话不仅可以使得教师准确的掌握探护对象的心理活动,还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此外,这种方式较为亲切,学生接受性较高,避免了传统硬性教学模式的缺陷,学生乐于接受谈话,并且会主动地就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总而言之,谈话教育并非是一种点缀,而应当组我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模式,以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谈话教育模式的应用实践

“以学生为本”理念并非是一句空话,而是应当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落入“说重于做”的困境之中。因此,在工作中,必须针对自身客观的条件和基础,认真调查研究,从而科学的构建新型的谈话模式,以保证教育效果的实现。

(一)重视学生主观的需求。

每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进行谈话教育时,就必须要重视每个学生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主管需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个人思维和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所以,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各种外来的信息和思想,而是会有着自己的判断,而后根据自己的喜恶、需要进行判断,而后接受被自己认可的内容。正因如此,在进行谈话教育时,就不能采取较为生硬的传统宣教模式,而是应当将自己和学生摆在一个平衡的位置,根据这一学生现实具体的心理情况和思维特点,合理的选择谈话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而且教育的最终目也是在学生身上方能实现,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以为学生就是理所应当的受教育者,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学生的地位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只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就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应当主动地去找学生进行交流,地点可灵活多变,营造一种朋友之间谈话氛围,绝非高高在上,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求助[4]。

此外,教师应当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多加注意观察,掌握学生的真实状态,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最终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长效机制。

任何一种完善的制度或者高效的教育方法,都必须要有完善的计划和长久的机制作为保障,对于“以学生为本”的谈话模式而言亦是如此,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谈话制度,各班辅导员经常召集学科老师和班干部举行座谈,寻找心理和思想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而后进行针对性的谈话,这种制度应当长期化;其次,应当定期对于已经谈话完毕的学生进行回访,了解其新的心理动向,防止谈话流于形式,争取取得最大的效果;最后,应当对于学生干部进行培训,鼓励其在日常生活中对需要的学生进行谈话,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实现全面的“覆盖式教育”。

四、结语

以学生为本这一思想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对于关系到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重要性更是无需赘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建立新型的谈话制度,促进学生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仁强.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论影视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学理论,2009,2(10):91-93.

[2]李辉山.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09,12(1):110-113.

[3]田超.试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2014,06(2):12-14.

[4]靳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02(5):321-336.

篇5: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个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创业教育.

作 者:黄倩 张禧 HUANG Qian ZHANG Xi 作者单位:黄倩,HUANG Qian(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张禧,ZHANG Xi(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

篇6: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问题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他们,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要从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指出他们缺点错误,多和他们谈心,让学生从灵魂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关爱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直至公正地对待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各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总之一句话,“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了健康地学习。

篇7: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讨论稿

吕家岘小学 金亚丽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1、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差异,因材施教。对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埋怨和责备,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方法让他看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应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撞;对淘气的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等。要杜绝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善于观现象、看苗头、有预见性,措施落实在前,防患于未然。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而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不适当的教育中也可能夭折,一道禁令,一声呵斥,乃至一丝无意识的嗤笑,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终结。所以,人本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保护好儿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内的各种天性,同时积极加以引导。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动机,为儿童创造各种能够发挥、表现和确信他们力量和创造才能的领域,让他们经常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儿童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志上都能得到发展。

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

4.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群团,关爱学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应有之义。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以外,还要做好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心理健康辅导、爱心救助贫困生等学生服务群团。

5.美丽、和谐、人文的校园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践的环境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离不开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文化的窗口,校园环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还没有完全定形。所以学生的可变性、可塑性很大。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成长,而不能用成人标准衡量学生,更不应该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不应唯分数论人,不应以一两次错误对学生有偏见,应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和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如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回答错误、练习中出现错误等等,这时教师不应指责或鄙视学生,而应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应耐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不放弃、有信心能做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取得进步。

篇8: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教育是最具人类良心的事业, 是人类最纯洁、最光荣的事业。因为教育的第一使命是让人像人, 让人更高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可以诠释以学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 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实际上, 越是办得好的学校越能使学生自身感到崇高。比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 我们既可以说, 是这些学校让这些学生崇高;也可以讲, 是这些学生让这些学校崇高。教育是引导, 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 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 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 不是去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需要切实做到以下六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这个本源价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我们淡忘了。改革开放前,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 我们又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 教育要融入生活, 潜入人生, “认祖归宗”, “重新姓人”。

现代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很容易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等功能中忽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育人。高等教育核心价值的淡忘和偏离, 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网上传播的一篇名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文章, 作者称自己进入大学时, 抱着热情和理想, 想努力学习, 却发现校园里精神缺乏, 游戏成风, 学生忙着“贴金”, 老师忙着抢项目, 很多老师照本宣科, 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 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 老师忙起项目来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现在有些教师存在浮躁之风, 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有的老师甚至认为, 围着讲台转太傻, 没有好好地上课、备课。有的教师采取一贯制, 十几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讲课, 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 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现在, 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但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 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 就是过于追求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 对教学缺乏投入, 对育人缺乏热情。有位“985”大学校长用了四个“太”字描述当前的问题:外面的世界太功利, 学校的氛围太浮躁, 虚拟的世界太精彩, 科学的精神太淡漠。育人是学校最初始、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今天这一职能却被边缘化了。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 一定是以学生长远利益为本, 而不是学生的短期期待, 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对学生眼前负责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统一, 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现代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第一次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 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时代, 一个人读几年书, 可管用一辈子;工业时代, 读十几年书, 才能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 只有坚持不断学习, 才能使用一辈子。

终身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 第二层次是方法,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眼界。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站在平地上, 看到的只是近在咫尺的东西;站在高山上, 看到的是大视野。这种眼光和视野也是一种方法, 高层次的思维方法。有知识没眼界做不了大事, 有眼界没知识却能做大事, 不少企业家是有眼界没知识, 但能做大事, 赚大钱。

对人的终身学习来说, 有两个技能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一个是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 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坚持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主体需求, 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学生是权利主体, 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 把教育同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21世纪初,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报告指出, 学生有如下额外要求的权利:一是有机会与教授一起工作并得到帮助指导。二是能够使用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室、电脑系统和音乐厅等一流设施, 从事科研。三是能够在各学科领域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 并且能得到专业领域的指导。四是能够与自己不同背景、文化、经历的人进行互动。

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 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 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发展的发展主体, 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什么叫个性?简单说就是人的天赋, 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胡锦涛同志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首次提出, 保护个性, 彰显本色, 发挥优势潜能, 才能成为创新人才。一位优秀大学毕业生曾经问自己, 什么是大学?他的答案是:大学就是发现自己, 发现一个最棒的自己。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与生俱来的天赋, 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 并且最大限度去发展这个长处, 根据天赋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 激发的是自信。专门注视学生的短处, 激发的是自卑。对学校来讲, 最好的教育不是技巧和知识, 而是让学生活出自己, 活出精彩的原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特质, 都有价值。

因此, 我们要鼓励引导每个学生发现自身个性天赋, 为每个具有个性天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生长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和张扬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发展经历和成长经验。

坚持热爱学生。什么是好教师?第一, 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第二, 要把学术研究作为追求。这两者结合, 就是最好的教师。国外教师经常说两句话:第一句, 学生的事情不能耽误;第二句, 学术的事情不能放弃。做到这两点, 就是好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对教育缺乏理解、缺乏追求, 对学生缺乏感情、缺乏关爱, 他就很难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有和学生密切相处, 互动交流, 他的学问和人品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才可能形成学术流派、造就杰出人才。真正的大学, 不仅有大楼, 而且有大师, 更重要的是学富五车的大师与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的风云际会, 才能激活思维, 激励创新。

师爱是师魂,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 更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 更要做人师。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教知识———解惑, 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 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 这是人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更要以“传道”为责任使命。

有位教育家把“大爱教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 问寒问暖, 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 讲课精彩, 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 提供指引, 真正服务。实践证明, 平庸的教师在说教, 合格的教师在解惑, 优秀的教师在示范, 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之魂, 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 在生活中蕴含教育, 在管理中体现导向, 在服务中潜移默化。要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服务第一, 你服务得越好、越及时, 说明你越有价值。主要包括六个服务体系: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四是困难资助服务体系,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五是素质拓展服体系,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坚持引导服务, 要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具体事务出发, 注重管理和服务并举。在工作对象上, 要面向每个学生, 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工作模式上, 更多地向教导型、服务型转变,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工作内容上, 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求, 实现服务最优化, 物质利益最小化。

教育是核心, 管理是保证, 服务是拓展。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这三方面要结合起来, 但要更加注重服务学生。学生的思想问题一般有三类:第一类属于是非不够清楚的思想认识问题, 主要靠思想理论教育, 晓之以理;第二类属于行为养成问题, 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第三类属于由具体实际问题、实际利益引起的思想情绪问题, 也就是服务学生。三类思想问题不能截然分开,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明确分为教育、管理、服务, 所以三者必须结合。

在为大学生服务方面, 美国大学实行了全过程管理, 包括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哈佛大学, 每一栋宿舍楼都配有一名管理人员。这名管理人员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是知名教授。知名教授自己对这份工作感兴趣还不够, 其配偶也要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宿舍楼给教授一个小办公室, 教授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生活, 待遇比搞研究还要高。这还不够, 所有任课教师除教学外, 每周都要用8个小时来指导学生。

坚持辩证分析。正确认识三个关系。一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主流决定支流, 支流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干扰和影响主流。要把握好主流, 同时关注支流, 争取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对学生思想分析评价,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问题的一面;有令人振奋的一面, 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看待学生, 既要看主流, 也要看支流;既要看成绩, 也要看问题。不能以主流否定支流, 以成绩否定问题, 盲目乐观;也不能以支流代替主流, 以问题否定成绩, 盲目悲观;更不能将主流降低为支流, 将支流上升为主流, 主次颠倒, 混淆是非。

二是显流与潜流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东西, 是显流;没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 就是潜流。我们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 及时洞察发现潜流。对那些蕴藏着的积极的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理念、行为等“潜流”, 要积极引导;对那些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潜流”, 要保持警惕, 及时掌握, 力争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篇9: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关键词 孔子 仁 礼 道德教育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人物,其倡导的“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以“仁”为本——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仁”。《礼记•中庸》指出:“仁者,人也。”《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些都是对“仁”所作的最通俗最基本的解释。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一出发点上建立起来的。

孔子强调“仁”的基本内涵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并非偶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殷商时代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当时普遍实行人殉制,奴隶主经常把大批奴隶作为祭祀的牺牲品或陪葬品。春秋之际,秦国仍然保留人殉制。孔子不仅强烈地反对人殉制,甚至对俑殉制亦持反对态度,“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并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可见,在孔子心中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这表明,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作为理论前提的。

二、“克己复礼”——孔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围绕“仁”而展开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的内涵又极其丰富。如,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首先孔子把“仁”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品质,同时又指出“仁”的情感基础源自“亲亲”(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的朴素情感。仁首先是一种血缘的亲情之爱,而“仁者爱人”就是将这种爱推而广之到社会,把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爱传递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泛爱众”表现在爱父母方面即是“孝”;表现在爱兄弟方面即是“悌”;表现在爱朋友方面即是“信”;表现在爱民族爱国家方面即是“忠”。自此,孔子将“孝悌”、“忠信”等诸多优良品质涵盖在“仁”的观念之下,同时在践行“仁”的过程中,又提倡坚持“孝悌”、“忠信”等原则。总结众多践行“仁”的原则,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通过“克己复礼”得以实践的。

实际上,“克己复礼”是实践“仁”的一种双维度的思维模式。作为第一维度的“克己”针对的是个体的“修身”;作为第二维度的“复礼”针对的是国家的“治世”。“克己”要求个人恪守道德准则,实现内在的超越;“复礼”要求社会以德治世,实现外在的超越。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应该是“仁”与“礼”的完美统一。而“仁”的实现要借助“礼”。 “仁”是人内在的本质核心精神,是对“礼”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的概括总结;而“礼”是客观存在的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它是实行“仁”所依据的行动指南。“克己”就是用礼义压制和约束个人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规定,即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最终将守礼的举动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行为。

三、“为政以德”——孔子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政治化转向

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内涵,“礼”是为人成圣的基本路径,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却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如果君王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那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因此,教化民众,使之守礼做人,也就成为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最终的政治性目的。因为孔子所理解的人的存在不仅仅是道德性的存在,更是政治性的存在。如孔子“君子、圣人”式的道德理想人格的设计和“超凡人圣”的道德实践基本上都内植了“礼”和“仁”的基本精神。而按照孔子的说法,“礼”的核心就是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式的、有着严密等级秩序的社会系统。孔子的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贯穿着“仁”的精神,以亲亲为基点,以忠君和爱民为归宿。显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终点还是服务于其政治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几千年来儒家学派做人的基本信条,儒家经典《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的实践方式正是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的最好诠释。

篇10:浅谈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鹤山市桃源镇桃源小学 梁芝铭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不但在主科类课堂实施,在体育课堂里同样可以实施,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生本教育提出的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在体育课堂里,有着和主科课堂很多的共同点。如: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体育课同样是要“宣布下节课学习内容。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体育课同样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让同学们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体育课同样有教师评价,示范或展示学习的成果。课后评价学习成果,巩固知识,体育课中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回顾该节课学习内容的环节。所以在生本教育下的体育课堂同样可以像主科课堂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生本教育 学生主体 体育教学 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在讲解在示范,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例如蹲踞式起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示范展示完成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为主体的快乐体育课堂。

一、课前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布置前置性学习内容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型,例如我们学习双足跳的新授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练习双腿的力量,让学生观察青蛙是怎么跳的啊,双足跳是一个腿跳还是两个腿跳等等问题。前置性学习内容要有趣味性。我们的知识源于生活实践,设计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羽毛球的正手攻球,可以安排学生模仿随手扔小石头,学生很乐意去尝试,不会感觉到乏味,初步感受甩手的发力动作。前置性学习内容内容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很难去完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合理的根据各个年级的个性特点适当的设置学习的内容,例如跳绳的学习,我们安排一年级的同学在家里模仿跳绳的动作,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安排六年级的同学回去练习跳绳的动作,由于他们有跳绳的基础,他们会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兴趣,但安排六年级的学生用绳子跳出不同的花样,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新的花式,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并很主动的去完成这项任务。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课中合理安排,组建学习小组

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把课堂交给学生。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把每个小组分的均匀,比如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让小组能够动起来,优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把优秀的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各自单独学习,相互不服从的现象,把差生全部分同一小组,容易出现大家都不会,干脆都不学的现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搭配分组,课堂的效率更高。为了使小组学习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充裕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只有给足自学、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2、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内容引发的,但在体育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同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

3、团结共进,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背越式跳高,头手倒立,单杠360°回环,等等都需要同学们或者老师的帮助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力量,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利用大伙的力量共同去完成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课中恰当评价,分享学习成果

体育课堂中的评价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的方向,纠正错误。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不能过于打击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你做这个根本和老师教的动作不一样,不到位,动作也不协调,这样子就严重的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说,你做这个动作和老师教的有一点点区别哦,一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做,一步一步完成,还有这个位置不是很到位,应该稍稍用力一点把动作做到位。老师这样子说,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乐意去纠正,教师恰当的评价还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除了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自评能够很好对自己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点滴,加深印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团队的努力,同学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团队都有机会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学习乒乓球下旋发球,让同学们找代表或者整个团队上去示范如何发下旋球,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练习过程,练习心得,直观的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给予展示的同学掌声鼓励,让学生共同去享受他们的练习成果!

四、课后总结学习成果,巩固知识

体育课堂的结束部分,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提示一下那个位置不到位啊、那个关节晃动了啊、腰腿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力啊等等。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回顾一下,做得好的好在那里,做的不足的在那里,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老师作一个总结并帮助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去探讨,巩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体育技能,发展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特长,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为终生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生本教育,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用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享受着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1996。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 2009年第8期

篇1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想

吴海波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4、“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5、“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6、“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2、新课程内容为体验课程

3、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走下讲台,师生共学

4、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探索

5、“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中要“过程化”

三、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策略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2、以学论教,促进新课程改革。

上一篇:中学教育调查下一篇:中队活动支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