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旅游规划

2024-05-07

广州市文化旅游规划(精选6篇)

篇1:广州市文化旅游规划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

战略规划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 二零一一年一月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目 录

一、形势与任务..................................3

(一)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形成与发展...........................................................3

(二)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任务..................................................................4

二、工作目标....................................5

(一)税务文化建设总目标................................................................................5

(二)2010—2012目标...............................................................................6

三、基本原则....................................8

(一)领导垂范.................................................................................................8

(二)落实有效.................................................................................................8

(三)引导激励.................................................................................................9

(四)齐推共进.................................................................................................9

(五)闭环管理.................................................................................................9

四、组织保障....................................9

(一)税务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牵头组织............................................................10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职责分工........................................................................11

五、重点工作...................................12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12

(二)完善文化培训机制.................................................................................13

(三)整合文化传播渠道.................................................................................13

(四)实施文化整合工程.................................................................................14

(五)健全文化激励机制.................................................................................14

(六)推进制度文化匹配.................................................................................15

(七)建立文化评估机制.................................................................................16

(八)关注文化前沿问题.................................................................................16

六、落实要求...................................16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16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17

(三)领导带头,全员参与..............................................................................17

(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17

(五)统筹协调,持之以恒..............................................................................17

(六)完善制度,体制保证..............................................................................18

(七)树立榜样,典型引导..............................................................................18

(八)加强培训,提高素质..............................................................................18

(九)广泛宣传,形成共识..............................................................................19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为贯彻落实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塑造统一的税务文化,推动广州国税“六个一流”的新跨越战略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文化战略规划》。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文化战略规划》以贯彻落实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体系为核心,立足税务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系统设计广州国税2010—2012年三年税务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及重点工作,为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各直属单位,各区、县级市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各单位)税务文化建设提供指导。

一、形势与任务

(一)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形成与发展

广州国税成立以来,广州国税人始终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和不断进取、不断跨越的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广州国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各单位持续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了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州国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随着广州国税的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税收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征管模式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税收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税收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等新的形势,这些都将对广州国税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

2010年,广州国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税收工作使命,在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同时,兼顾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特色,提炼总结出符合广州国税管理特点的“12366”税务文化理念体系。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体系,不仅是对广州国税发展经验和文化建设成果的高度总结,同时又是广州国税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南。

(二)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任务

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塑造广州国税新的税务文化理念体系,建立和完善税务文化管理机制,全面、协调、深入地贯彻落实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不断推进税务文化宣贯落实,为打造科学发展的组织,建设团结协作的团队,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铸造广州国税一流的税收事业提供动力源泉。

1、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实现广州国税“文化大融合” 各单位要以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整合自身原有的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既要充分运用好本单位原有文化资源财富,使之持续为广州国税发展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塑造出和谐统一的广州国税税务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方法,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使国税干部行为有可供参照的标准,提升广州国税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广州国税整体凝聚力与向心力。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2、完善文化管理体系,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人性化 各单位要视税务文化建设为广州国税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计划机制、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监控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形成管理闭环;要逐步健全税务文化管理的配套制度,实现“有法可依”;要努力探索税务文化的作用机制,切实发挥税务文化推动广州国税发展的作用。

3、提升文化管理水平,推动广州国税“六个一流”的新跨越 各单位要全面、协调、深入地贯彻落实税务文化理念,形成理念、制度、行为既统一又协调的税务文化体系;要将税务文化建设与各项发展重点和战略举措的实践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前瞻性地研究与整体战略贯彻实施紧密相关的文化问题,为各项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思想指导和动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一)税务文化建设总目标

2010—2012年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税务文化理念体系,将税务文化理念与落实“六个一流”战略的各项任务紧密融合;塑造广州国税统一的税务文化理念体系,强化广州国税的整体凝聚力;塑造具备“明法守真,励新至善”核心价值观的国税人,为广州实现“六个一流”的新跨越创造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总目标可以分解为理念的认知和认同、统一文化的塑造、决策和领导行为的示范、理念的制度化等四个方面: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1、税务文化理念对内要为全体员工所认知、认同,增强组织凝聚力和个体行动力;对外要为广大纳税人和社会所了解、欣赏,提升广州国税形象。

2、税务文化理念要成为税务文化整合的核心,既塑造出统一的税务文化体系,又充分发挥原有税务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

3、税务文化理念要成为决策和领导的指导思想,在决策和领导行为中充分体现理念导向,进而提升广州国税的凝聚力,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税务文化理念要固化于广州国税的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流程之中,逐步完善与税务文化理念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既以制度激励人心,又以制度规范行为,不断推动广州国税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2010—2012目标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结合税务文化建设总目标的四个维度,2010—2012年各的具体目标是: 1、2010年:系统部署,全面宣贯

系统规划和部署税务文化落地工程,全面宣贯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使全体国税干部普遍认知税务文化理念,纳税人和社会对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有所了解。

(1)制定广州国税税务文化落地实施方案。

(2)建立组织保障,各单位落实专门部门或组织负责税务文化建设工作。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3)大力推进税务文化内部宣贯与培训。

(4)整合内外部税务文化传播渠道,税务文化理念标识一致,规范传播显现。

(5)按照广州国税新的税务文化理念体系精神,各单位着手对原有的本单位税务文化进行融合与整合。2、2011年:促进认同,固化于制

(1)逐步提升国税干部对税务文化理念的认同度;推动纳税人和社会深入了解广州税务文化理念。

(2)加大以税务文化理念整合各单位原有文化资源的力度,通过试点积累税务文化整合经验,并积极推广。

(3)建立对决策行为、领导行为遵循税务文化理念的监控机制,促使各级管理者在决策和领导过程中,率先垂范税务文化理念。(4)将税务文化理念落实到税收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之中,在促进广州国税持续、科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税收事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对国税干部行为的引导与约束。3、2012年:深度落实,全面提升

(1)持续培训、传播和激励,激发国税干部身体力行税务文化的行为动机;不断深化纳税人和社会对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的理解度。(2)完成税务文化整合,基本形成统一的广州国税税务文化体系。

(3)完善对决策行为、领导行为遵循税务文化理念的管理,各级管理者都能率先垂范税务文化,有力地推动各项发展重点和战略措施的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落实。

(4)加大税务文化理念固化于制的步伐,形成与税务文化理念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领导垂范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税务文化建设的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三)引导激励

税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人心工程。对国税干部职工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引导为主,循循善诱;必须以激励为主,正向强化。各单位在建设与税务文化理念一致的制度文化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制度的引导性、激励性;各级管理者在领导过程中,必须以正向强化、正向激励为主。

(四)齐推共进

税务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全局群策群力共同落实。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各守本职,又要相互补位,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税务文化理念,共同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努力形成税务文化建设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

(五)闭环管理

税务文化建设是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应遵循计划—组织—协调—监控的管理规律,形成管理闭环。各单位、各部门在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税务文化建设的计划性,确保分工协作到位,加大监控评估力度,不断实现持续改进。

四、组织保障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门紧密配合和全体国税干部的共同努力。广州国税各单位、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国税干部职工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税务文化建设,身体力行税务文化理念。

市局与区局之间的分工原则是,市局各处室立足本处室的管理职能,制定落实税务文化理念的相关方针政策,为区局相关部门贯彻执行这些方针政策提供咨询意见和技术指导,并组织内、外部经验交流。各区局在市局指导下,组织实施税务文化宣贯落地工作。

在税务文化建设诸环节上,市局侧重于税务文化建设的规划、监控,区局侧重于税务文化建设的组织执行。区局应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税务文化的建设工作。

(一)税务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牵头组织

为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各单位均应进一步健全本单位税务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形成领导班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一把手亲自挂帅的税务文化领导体制。同时,明确牵头组织部门,具体落实本单位税务文化领导机构做出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各部门的税务文化落地工作。

为确保税务文化的顺利实施,市局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建设办公室,常设机构为教育处。

1、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罗维佳

副组长:俞富霖、邓少兰、杨伟文、张炫、钟鉴雄、胡融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冰、王峰、陈忠文、王梦连、胡越秀、李玉兰

成员: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

2、文化建设办公室

文化建设办公室由广州市国家税务局机关各处室和试点单位组成。

试点单位:广州市国家税务局中区稽查局,广州市海珠区国家税务局,广州市白云区国家税务局,广州市黄埔区国家税务局,广州市番禺区国家税务局。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职责分工

广州国税各级机构的职能部门应本着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原则来推动税务文化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为审定全局性、方向性、纲领性的组织文化建设事项,指导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文化建设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为研究拟定组织文化战略,开展组织文化状况调研,拟定组织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具体分工如下:

机关各处室:负责本处室相关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办公室:负责文化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统筹管理。

人事处:负责文化建设和推广工作中人力资源的调配及组织协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调。

教育处:负责文化建设框架的搭建,组织协调,推广落实。机关党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和推广工作的各项活动。

信息中心:负责文化建设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机关服务中心:负责文化建设物质化的各项工作。

试点单位:负责配合开展文化建设和推广工作。

各组成单位应设1至2名具体工作联系人,并报教育处备案。

五、重点工作

为切实贯彻落实税务文化理念,实现广州国税税务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未来三年内,各单位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工作环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并持续优化本单位推动税务文化理念落地的组织框架,明晰职责分工,理顺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2、根据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落地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税务文化建设实施计划,并按滚动刷新;根据税务文化建设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开展实施。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二)完善文化培训机制

1、完善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课件开发、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2、做好税务文化培训师的选拔、培育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培训能力,不断调动培训积极性。

3、针对新进干部职工、普通干部职工、领导干部的具体特点,形成分门别类的培训内容,探索不同形式的培训模式。

(三)整合文化传播渠道

1、重点导入、规范和推广组织视觉识别系统,加强管理力度,统一组织形象,宣传组织文化品牌。

2、充分整合广州国税现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如网站、论坛、OA平台等,开展生动活泼、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对内、对外税务文化传播。

3、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各类税务文化对内、对外传播介质,如宣传片、宣传手册、张贴画等等。

4、利用各类与内、外部接触的界面,实施税务文化渗透,如通过名片、工作卡、工作模板、办公用品、礼品、邮寄品、服务场所、办公场所、税收宣传画等等。

5、将税务文化理念渗透到各类典礼、仪式之中,如工作会议、表彰大会等等。

6、组织一系列税务文化对内、对外宣传活动,寓教于乐,促进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税务文化认知和认同。

7、加大税务文化物质化建设,继续完善广州税务文化阵地建设和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加大文化阵地、文化网络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以图书阅览室、网络活动室、体育健身室、文化娱乐室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中心建设。根据干部职工爱好,建立兴趣组织。

(四)实施文化整合工程

1、遵循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理念的统一表达,实现理念VI应用规范化、一致性。

2、各区局应站在塑造“大广州税务文化”的高度,本着“有机融合、彰显共性、拓展内涵、体现特色”的原则,尽快完成自身原有税务文化资源与广州税务文化理念的对接。

(五)健全文化激励机制

1、强化对各级管理者率先垂范税务文化理念的管理,纳入国税干部选拔、考核、晋升、淘汰的参考因素之中。

2、定期收集、编撰在身体力行广州税务文化理念方面表现可做榜样的行为案例;建立表彰和奖励制度,对相关人员实施表彰和奖励;通过税务文化传播渠道,宣扬案例及其文化精神。

3、以税务文化理念为导向,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关系到内、外部切身利益的焦点性问题、突发性问题。

4、完善广州国税税务文化示范单位的评选机制;持续挖掘文化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先进的思路、措施及传播手段;深入开展文化营销,弘扬广州国税税务文化。

5、与创优评先工作相结合,以典型事迹鼓舞人。编印《税务文化故事集》,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与“先进工作者”评选、党工团组织争先创优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相结合,与各单位相关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相结合,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6、与组织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7、每年根据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主题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开展为舞台,让组织理念、行为准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广州国税真正做到以理念来指导组织和干部职工行为,增强干部职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六)推进制度文化匹配

1、以贯彻落实广州国税核心价值观、三大平台和培育卓越人才为导向,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促进税收事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强化对干部职工行为的引导与约束。

2、立足于打造卓越的征管、稽查、行政管理体系和建设卓越的组织,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力度。

3、贯彻落实广州国税对国家和纳税人的使命,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的制度、标准、规范和流程体系。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七)建立文化评估机制

各单位必须建立起税务文化定期评估机制,既要强化过程性监控,又要实施结果性评估,形成文化建设持续改进的良好局面:

1、开发税务文化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完善税务文化评估流程和机制。

2、以各项税务文化落地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类税务文化建设活动的完成情况为对象,强化过程性专项监控和评估。

3、以税务文化落地目标实现与否为导向,实施结果性评估,推动税务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八)关注文化前沿问题

1、结合税收管理实际工作,加强对税务文化管理模式、税务文化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

2、以税务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与新跨越战略贯彻实施密切相关的税务文化问题研究。

3、关注未来可能对广州国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情况、新问题,前瞻性地加强调查研究。

六、落实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单位要按照市局要求,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税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解任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务,责任到人。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抓好落实,推动税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开展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的主题,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

(三)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各级领导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发挥好领导干部在税务文化建设中设计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要运用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税务文化建设,落实广州国税的理念体系,以及基于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制度和行为规范。

(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税务文化建设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各单位在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贪大求全,要有所侧重,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统筹协调,持之以恒

推进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些工作内容不是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协同配合和互相支持。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情况,深入研究对策;一时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市局反映,力争做到问题不积压。同时,税务文化建设是国税机关的长期行为,靠短期突击不能奏效。因此,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作到持之以恒。

(六)完善制度,体制保证

在税务文化建设中要“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国税人员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国税人员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要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七)树立榜样,典型引导

发挥榜样的作用是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要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机制,促进税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八)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国税人员的素质,是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每一个国税人员都必须接受税务文化培训。要通过必要培训,让每一个国税人员对国税的理念体系、制度、行为规范有一个明确的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战略规划

了解。

(九)广泛宣传,形成共识

推进税务文化建设,要依靠广大国税人员的积极参与,要依靠纳税人的大力支持,要依靠全社会的帮助认可。通过对内传播和对外宣传,让国税人员、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务文化有所了解,形成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的共识,为税务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广州市文化旅游规划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

国际上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系统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旅游环境中心于 1992 年做出的定义:乡村、度假中心、海滨、小镇、城市或乡村公园;人们在其特定的区域内实施特别的管理政策和运作规则,以影响游客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冲击。英国学者布哈利斯的定义: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与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

国内学者张辉把旅游目的地定义为:是拥有特定性质旅游资源,具备了一定旅游吸引力,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他提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可以满足旅游者某些旅游活动需要的旅游资源;二是要拥有各种相适应的旅游设施;三是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旅游需求量。

二、杭州旅游营销

杭州在浙江省旅游大会上提出:要找准产业地位,从景区为主的“旅游城市”向旅游目的地为主的“城市旅游”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已从 80 年代的景区时代、90 年代的主题公园时代转而进入 21 世纪的旅游综合体时代。杭州正致力于从传统观光旅游迈向深度旅游,从旅游城市迈向城市旅游,把杭州打造成国内最好的旅游目的地。

“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杭州正在以“休闲杭州”、“华东会客厅”、“生活品质之城”为核心,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会展、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当前的问题是杭州旅游在国外的知名度并不高。杭州旅游部门应制定“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拓展会议旅游市场,举办国际性的知名论坛,努力提升杭州知名度。

杭州旅游业应进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从单一的传统观光型旅游向会展旅游、休闲旅游发展,通过吸引商务游客来促进杭州的发展。旅游局和政府部门应对杭州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营销,整合杭州现有资源,突出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三、杭州市旅游目前的局限性 杭州旅游国际化的现状,与旅游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的定位不匹配。杭州的商业综合体、商务会展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缺乏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规模普遍偏小。

杭州旅游在国外的知名度不高(国际化程度不够)。

杭州的基础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接纳旅客的能力有限(道路、住宿等)。综合协调能力需要与时俱进。

杭州旅游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虽然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会展等产品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充分满足这些市场不断增长的旺盛需求。

游客在杭州的停留时间不长。

夜游产品开发度不够,缺乏多样化、特色、吸引人的夜间旅游产品。

四、目的地营销总目标

营销总目标的制定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服务于杭州旅游的总体发展目标;二是以现有的数据或指标作为参考;三是考虑目标市场前往杭州旅游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变化。营销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升杭州旅游的感知度或知名度,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等远程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2、城市品牌与形象得到重点目标市场青睐,提升游客对杭州旅游的品牌忠诚度,使之成为重点目标市场的首选;

3、稳步扩大杭州旅游在重点目标市场的份额,特别是入境市场;

4、增加游客在杭州的停留时间,力争海外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达到4.0天;

5、提高游客在杭州旅游的满意度,提高游客重游率;

6、扩大分销渠道,构建网络化分销体系,使重点目标市场可随处方便地预定到杭州的旅游产品。

五、营销方案

5.1 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包括在旅游知名网站宣传促销;广而告之,使杭州旅游形象深入人心。a.通过专题宣传片、电子出版物、旅游宣传册和主题活动来全方位宣传杭州旅游。

b.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非诚勿扰》对西溪湿地的推广作用;《似水年华》对乌镇的作用)。

影视活动是构筑旅游地形象的新手段,利用影视剧的传播效应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目的地最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之一。

c.与国际大都市合作,进行针对性的推广(2012年“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全球营销专案)。

d.与国内、国际著名旅行社,旅游代理,户外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渠道,利用他们的客源进行推广。

e.各种渠道的媒体推广,网络推广。

邀请知名人士免费来杭旅游,通过他们把杭州有特色的景区向公众传播,提高杭州的知名度,游记文章,微博博客等属于“软广告”的形式,比广告的形式可信度更高。

采用更加精细的网络营销手段。目前,杭州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是开通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与新华网合作打造“杭州旅游频道”等,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网络作为长期投放的新兴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内容上的创新,达到长期的有系统的深度宣传效果,从而使城市旅游品牌营销收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f.形象代言人。

5.2 进行品牌营销

支持创造能够识别并使目的地差异化的名称、符号、标识、文字或图形标志等;一致地传达对与目的地独特相连的、值得记忆的旅游体验的期望;巩固和强化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感知风险。它们共同创造出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目的地形象。

对国内目标市场和国际目标市场推广不同的旅游形象:国内目标市场为“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而国际目标市场则为“Waterside, Heaven Site”。

各目标市场内部还可进一步进行细分,并塑造不同的细分形象。

5.3 利用浙商优势,拓展会议(商务)旅游市场

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向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转型。杭州现有会议中心:和平会展中心、世贸展览中心、白马湖会展中心、奥体博览中心(2016年建成),容量有限,设施不够完备。

在整个会议产业链中,对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很少。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类会议酒店(或酒店集团)必须要靠自身单薄的力量,在偌大的会议市场上,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业务份额,而且,很多时候还要承担一部分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会议城市形象宣传工作。会议产业链中城市角色的缺失,一方面使得会议产业链中会议组织者与会议城市、会议酒店、会议服务机构之间信息传递脱节,加大了产业链各方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各地区的会议酒店及会议服务机构,在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市场的竞争中不能形成合力,区域品牌形象在会议产业中也难以树立。

a.不断完善国际化专业会议功能设计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大型的专业化、国际化会展设施为支撑的“一主多副多馆”会展场馆酒店设施体系,构建江南国际博览城,满足大型的专业化、国际化会展需要。

b.规划建设超过3000人容量的现代化大型专业会议中心,特别是要在奥体博览中心附近配套建设单体1000个以上客房的酒店,这是承担大型国际会议的必备条件。

c.鼓励发展酒店集群,吸引更多高星级酒店落户杭州,满足承办高标准国际会议的需要。

d.加强各类会展场馆的相关服务功能,如资讯、交流中心、会展设计等国际化标准服务。

5.4 举办国际性的知名论坛,展览、节庆活动等打响杭州知名度 积极争取主办、承办或创办各种大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事活动。

a.“以世界知名论坛来带动旅游发展”是达沃斯和博鳌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杭州应该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学术机构沟通,力争有几个国际有影响力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一旦申办成功,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杭州的会议旅游业将高速发展,通过知名论坛的举办也可以提高杭州的知名度。以下为在杭州举办的论坛:

国际旅游电子商务论坛,两岸三地公共关系论坛,杭州国际设计节湖畔论坛,天堂论坛(服务外包),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论坛,杭州美食文化论坛等。

b.世界休闲博览会和动漫节的举办使得场馆和杭州乐园都受益匪浅,在自然资源无法与杭州城区想媲美的情况下,通过大型的会展和节庆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游客,同时利用好杭州西博会的平台,争取更多的展览和活动在杭州举办。可举办杭州美食文化节、浪漫婚礼活动、湘湖音乐节、游艇大奖赛、国际模特大赛、世界小姐选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增强目的地的吸引力。

围绕十二大主题即休闲、浪漫、幸福、女性、水滨、丝绸、茶叶、民俗、宋都、西湖、运河、艺术等,发展节事会展产品。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以精品意识打造节事活动品牌,使节事活动从较为单纯的事件营销活动向一类相对独立的,具有很强品牌效应的节事旅游产品转变。

世界休闲博览会,动漫节,西博会,茶博会,国际钱江观潮节等。

5.5 凭借其区位优势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杭州具有京杭大运河以及紧邻舟山、宁波、上海港的航运优势,利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航空优势。在旅游休闲城市的明确定位下,杭州大力进行了城市内部和外部的路网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内网与外网。其中,杭千高速公路是杭州建设“一小时半交通圈”,打造“一小时半旅游圈”,构筑“一小时半经济圈”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杭州与周边县市都通上高速公路。同时,杭千高速公路与杭徽高速公路一起,把“三江两湖一山”旅游景点连为一体,形成一条快速旅游通道,大大缩短杭州东西部的距离。

凭借其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之间的区位关系,沪杭的“同城效应”,有助于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主动接受上海部分旅游业的嫁接和转移,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上海的国际化知名度来推广杭州的,例如:世博会。

杭州旅游休闲资源和周边旅游资源互相捆绑的合作优势,配合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政府建造“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生态城市的决心,共同营造了旅游业、会展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产业以及相配套的服装、食品等都市工业都将在这个被联合国评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地方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6 进行产品选择、包装以及与市场的匹配;进行细分市场的营销战略 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针对性不同的客源、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营销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细化(客源:地区分布,目的结构,年龄结构分布,职业分布,时间分布结构;境外,境内),充分调查杭州市城市旅游资源现状,整合杭州现有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市场的需要准备各类型营销材料,从而推出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路线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

a.组建日韩、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专业化营销队伍。针对杭州市不同国际目标市场,规划组分别邀请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际旅游营销专家来华参加研究,编制出定制式分目标市场营销计划。在规划中专门识别出的西方国际市场、东方国际市场和华人国际市场中,在此针对日本市场、韩国市场、港澳台市场、东南亚市场、欧美市场分别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具体详细策划信息杭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已详细

b.开拓国际国内特殊兴趣旅游市场,营销的目标分化为:公务(商务)旅游、家庭、学生、白领、公司(企事业)团体、自助游、银发、蜜月、节事、女性等旅游市场。

c.整合产品,设计一系列特色主题旅游路线:如茶文化路线,丝绸路线,寺庙路线,瓷玉路线,传统中药路线,艺术文化路线,田园路线,运河水乡路线,夜游路线,西湖文化游览路线,吴越文化路线,南宋文化路线等。

d.进行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①空间结构优化

空间结构优化是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主要表现为点状、线状、网络状,优化的目的是使旅游产品在空间上能够达到以旅游发展轴带(即线状)串联点状分散的旅游景点,再此基础上以区域网络结构将线状产品有机组合在一起。旅游产品空间优化主要是调整优化旅游产品在点、线、网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旅游产品空间分布、产品之间的通道和产品之间旅游流,是旅游产品空间优化形成与演化的三个最重要因素,能促进客流的增加。

围绕“一心一轴八区五翼”进行布局。“一心”即旅游增长与创新中心,是指杭州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一轴”即旅游发展轴,是指“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八区”即优先发展区,包括西湖风景旅游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京杭运河(杭州段)国际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休闲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良渚文化休闲旅游区。“五翼”即旅游合作翼,以杭州市区为核心,以沪杭、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五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五个旅游合作翼,从五个不同方向上发展区域城市伙伴,展开区域合作。

②产品类型结构优化

合理的旅游产品类型结构应该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要把观光产品的开发与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这也是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类资源的结合。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完善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体育等多元旅游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要紧跟市场定位,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同时注重培育旅游精品、名品。根据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杭州旅游产品类型结构优化就是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供给情况,改变观光游览旅游产品为主的类型结构,逐步完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特色文化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类型结构。

③要素结构优化

即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之间结构比例的平衡,在六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者量的比例失调,都会造成整体旅游产品结构的失衡或生产要素的浪费。当前国际旅游产品要素结构发展变化中表现出一种高附加值(即高净产值)化的趋势,它要求高附加值的要素在产品结构中应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这是低级产品向更高一级产品结构推进,产品结构向高经济效益的平衡结构发展的历史过程。杭州旅游产品要素结构的优化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变化趋势,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确定旅游产品要素结构的优化方向:在旅游消费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交通、住宿、餐饮等要素部门的收入弹性比较小,其收入水平变化不大,应保持一定的优化比例,而游览、娱乐、购物收入弹性大,应通过优化实现其比重的不断上升。

5.7 推出具有特色的杭州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旅游纪商品市场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联系。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与旅游业的繁荣相伴而生的。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4大支柱行业,旅行社、交通、饭店、旅游商品中,其中旅游商品的流动性最强,旅游商品承载了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者的生活经历。可使旅游者长期保存或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大多数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兴趣、愿购买的是那些特色鲜明、有一定档次、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

因此,旅游商品对杭州市的旅游形象有着积极的促进推广作用,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地创收的重要手段,杭州作为闻名国际的最佳旅游城市,更有理由充分重视本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以此宣传杭州的文化特色。

5.8 全方面构建分销网络体系

篇3:谈兰州市滨河空间旅游景观规划

黄河在兰州市穿城而过,所以兰州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真正意义上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两山夹一河”的地域空间结构,形成了山高水长、山水相依的城市基底。历经当地政府的集中投入与建设,依托于现有旅游资源和自己独具一格的西部山水城市肌理出发,沿黄河南北两岸东起雁滩新桥、西至秀川河滩,开通了一条东西全长近百里的滨河路,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大道。沿滨河路与河道便是以旅游、休闲活动等功能为主的“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走近黄河、感受黄河、关爱黄河,是兰州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种情结,为黄河风情线旅游观光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兰州滨河空间的旅游资源

1.1 自然旅游资源

黄河在兰州蜿蜒曲折,贯穿全市长达百里,南北两山隔河相望,其中还有随水位变化的滩涂湿地散布其中,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沿河带状地形特征。河道走势线条清晰,河槽宽窄相间、变化较大,河水奔腾翻涌,具有丰富多变的天然河流景观。兰州市对市区段40 km的黄河沿岸空间进行开发建设,美化环境,并融民族风情、古代文明和现代风采为一体,建设为带状的景观长廊,使黄河兰州段成为特色的标志性风景线(见图1)。

1.2 人文旅游资源

滨水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积淀最深、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区域,所以也是最能展示城市面貌的地方。南北两岸滨河路主干线构成了滨河景观带的两条人文景观轴,北滨河路景观轴从西向东依次分布有湿地公园、生命之源彩陶园、龙源、金城关古建群、兰州碑林、白塔山公园、音乐喷泉等主题景观组团,南滨河路从西向东依次分布有百合广场、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小西湖公园、水车园、白马浪、近水广场、中山铁桥、亲水平台、搏浪筏客、市民广场、水车博览园、体育公园、雁滩公园等景观组团。此外已规划新建的华夏始祖园、大禹文化园等主题公园也将为黄河风情线添彩。

2 兰州滨河空间的现状

兰州的滨水景观是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市区环境中,开辟出有限的绿地范围,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城市活动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兰州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时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滨河区景观造成了破坏。黄河河道经过过度的人工化改造,自然风采已愈加减少;水系网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水体与南北两山无法形成有机结合,难以发挥足够的生态效益。

在带状滨河绿地中,众多景点已深入人心、闻名内外,但是众多景观节点各自独立存在,无论从游览空间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缺乏一定的联系。两岸滨河路为兰州东西方向的交通动脉,几座横跨黄河的大桥负担着连接两岸交通的重任,把滨河绿地切割为若干部分,影响着景观的连续性和游览路线的连贯性。

3 兰州滨河空间的旅游规划

3.1 人文景点规划

3.1.1 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

要想保护一个城市中延续的文脉,首先就是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再生,这样才能让它的生命力得到延续。

在结合滨河景观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在保护原有历史遗存完整风貌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设计,让历史的文脉得以传承。另外,在不破坏历史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商业开发。例如,在金城关的遗址上已经难寻历史的痕迹,看到的只是大量不和谐的仿古建筑的堆积。其建筑在外装饰、建筑样式、体量等方面均存在设计上的问题,与“白塔山公园”的建筑群严重失衡,影响了白塔在景观上的主导性,历史文化的文脉被割断,兰州市滨河区景观的背景也形成了一定的破坏(见图2)。

同时,对于沿承历史文脉的景观建设也要善于创新,适当运用高科技手法,如穹幕电影等再现兰州市古老的黄河景观文化,既可以保护古迹,也可以深切感受到兰州变迁的历史文化(见图3)。

3.1.2 建设一系列展现黄河文化的主题公园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休闲、游憩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不同步的是,人们越发感到城市生活空间狭小,环境质量下降,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所以,滨河空间增加建设高质量的公园已迫在眉睫。同时,将黄河文化融入到新建滨河公园中,打造一系列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对构建兰州黄河水文化体系意义重大。

3.1.3 营造具有民俗氛围的游憩空间

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独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我们在进行滨河景观设计的同时,将这些灵动的文化以各种形式物化在滨河景观带中,例如在其中选址进行民俗展演、以雕塑的形式向游人展示等,使滨河景观带更加富于活力。

3.2 旅游线路规划

兰州滨河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景观元素,无论是已建成的景观节点,还是规划建设的新景点,都需要由一条连续、通畅的游览线路将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旅游观光带。

3.2.1 东西方向,完善各景点间的连贯性

东西方向,即沿河道延伸的方向,开辟一条通畅的串联沿岸景点的旅行观光道。观光道路在滨河绿化带的基础上,拓展现有步行道,充分利用高大乔木的冠下空间,使通行与绿化兼顾。并清除私设摊位,统一安置管理商业活动,使游览空间整洁有序。

在岸上空间不足时,适当利用滩地空间,将观光线路引至岸下,延伸至滩地中。在生态与安全的前提下,在滩地上铺设亲水栈道或架设栈桥,为游人创造亲近黄河水的机会。

当观光线路与城市主干道交叉时,考虑修筑地下通道或空中走廊。地下通道可开发为隧道观光廊,通过多媒体手段虚拟成像,将古城门、老兰州及兰州各领域的发展业绩展现给游人。空中走廊则为游人创造空中观景的平台,以全新的角度观黄河、观兰州。

3.2.2 南北方向,提高滨河空间的可达性

南北方向,即由城区跨越滨河路走向滨河区的方向,安全、快捷的到达滨河区域也是改善滨河游览环境的重要指标。滨河区作为重要的观光旅游区域,势必会出现大量的人流需要横穿滨河路。目前的平交过街方式已难以满足现状的需要,不但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加剧滨河路的拥堵情况,所以人车立体分流显得尤为重要。

在普通景点的附近,需设置过街设施。根据实地情况需求,选择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方便游人到达滨河区,并对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出入口的外观形态进行合理设计,使其能够融入到周围整体环境中。

在重要景观地段,如中山铁桥的桥头广场处,人流量与车流量巨大,需兼顾景区建设与城市交通。此处考虑设计为机动车下穿通道,将地上空间扩展为市民休闲广场,满足游人的观光需求;地下空间为机动车通行,兼顾地下商业与停车,改善整体的景观效果。

3.2.3 河道交通,提供丰富的观景视角

河道交通,即黄河水上交通,包括南北两岸的跨河交通和顺水而行的沿河交通。增添水上观光航线,让游人亲临黄河水,体验水上观岸、水上观水的多元观景视角。在重要景点开辟观光码头,与岸上观光线路相结合,使得整个风情线的观光线路形成环线,在真正意义上将黄河景观融入风情线观光旅游中来,最终呈现出多样化、多选择的观光线路与观光方式。

3.3 生态环境规划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切景观建设的基础,恢复兰州黄河段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优美的绿化空间才能吸引观光游客前来。

1)丰富滨河园林绿地的植被种类与群落结构,塑造四季可赏的植物景观。结合观光线路和休憩场地的布置,增加绿量、引入新型的种植方式。丰富树种种类,使季相、色彩及群落层次更加丰富。用植物衬托景点、烘托气氛,或以植物为主题造景,充分体现园林植物的形态美、群体美、艺术美。2)保护湿地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完整性,营造富有生机的城市氧吧。在保护现有滨水湿地与河心岛的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本土植物种类,并防止外来物种侵入,以维持生态平衡。梳理植被群落,增加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重新让人们看到绿树成荫、鸟类成群的景象。

4 结语

本文从观光游憩的角度,针对兰州滨河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兰州特有的河道景观、地域文化等资源条件,进而对兰州滨河区旅游观光空间提出改造意见,试图将兰州滨水区景观设计与观光线路布置相结合,为人们塑造一个集生态的绿地空间、丰富的游憩空间、系统的观光线路于一体,并能展现兰州文化特色的滨河观光区。对保护兰州滨河区的生态景观、丰富滨河区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滨河空间景观质量,最终创建集人居、旅游、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滨河景观具有现实的意义。

摘要:针对黄河风情线的观光线路与观光景观的现状,从兰州黄河风情线观光旅游规划的角度,对兰州滨河旅游景观提出了改造意见,以期形成完整、系统的观光线路和丰富、美观的人文景区,改善兰州滨河空间的旅游环境。

关键词:滨河空间,旅游规划,滨河景观,观光线路

参考文献

[1]刘文翰.景观规划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34(32):62-63.

[2]马晟坤.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7.

[3]苏丽.旅游开发背景下兰州滨河区景观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建国.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0):73-75.

[5]梁仲靖.兰州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42.

篇4:广州规划师在非洲做规划

2014年11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派出由区域规划设计所所长黄慧明带队,规划师王必武、吴杰,景观规划师许云飞、刘为,交通规划师邵利明组成的工作组赴卢旺达和肯尼亚内罗毕参加联合国人居署组织的为期14天的卢旺达次级城市概念性总体规划工作坊。

近日,黄慧明在广州再次讲述了这段颇为难忘的经历,这也是中国规划设计人员首次与联合国人居署一起在非洲开展工作。初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黄慧明的印象是这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一座美丽而有序的城市,这里也有自己的CBD、有小商品批发市场,有联合国援建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黄慧明说:“现在的非洲正处于人口和城市快速扩张时期,非常需要规划,中国30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也能为非洲提供很多经验。在与当地官员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经验非常感兴趣。”他还表示,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已派遣自己的团队为非洲城市进行规划,“日本、新加坡的团队已经为基加利做过几轮规划了。”

而本次广州规划团队进行的是卢旺达次级城市概念性总体规划,即为首都基加利周边的两个次级城市——尼亚加塔莱和鲁巴武——进行规划。

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在广州规划师黄慧明及其团队看来,这两个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就业机会少,“在这两个城市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等着打散工,挣够一天的饭钱就行。但实际上当地的工业化水平很低,只有一家工厂,就是可口可乐工厂,而可口可乐在当地卖得非常贵,几美元一瓶。”据悉,当地人一个月能挣到100美元的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以有着10万人口的鲁巴武为例,工业发展还处于模糊的起步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招商引资计划与园区建设计划。黄慧明说:“鲁巴武正由一个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但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劳动力价格又便宜。过去西方人为非洲做的规划更多是从建筑设计师的角度,而我们的规划是对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要素做了安排,包括街区的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的布置等等。”

与在中国做规划不同,黄慧明深深地感觉到,在非洲做规划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黄慧明说,卢旺达城市的道路大多数是2~4个车道,就算是他们所谓的“国道”也是人车混杂,“当地人对整个道路系统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为首都周边有6个次级城市,距离在200~300公里之内,现在开车需要至少4个小时才能达到。我们就提出,可以修建一个首都周边的高速公路体系,但这看起来非常难以实现,当地人告诉我们,整个非洲都没有高速公路网。”此外,城市也缺乏市政管网,没有地下排水设施,就算是国道旁也是挖条沟就用于排水了,承担不起建设和养护成本是主要原因。

不过,黄慧明认为非洲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因为曾被西方长期殖民,很多人会英语和法语,卢旺达大学也设置有城市规划和建筑系,当地政府官员对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表现出极大兴趣。

据悉,今年8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再次派遣规划师前往非洲,与联合国人居署一起,为坦桑尼亚进行城市规划。而且未来希望在更多的非洲和南美洲国家进行类似的公益性项目,向世界展现广州规划师的实力。

篇5:林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规划

在简要介绍林州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林州市旅游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条件和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从而对林州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与布局方案作出了构想.

作 者:吕俊芳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B849 关键词:林州   旅游资源   布局  

★ 文化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 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

★ 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 刍议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 旅游资源评价

★ 对闽东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今后发展策略的思考

★ 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

篇6:广州市文化旅游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支撑为基础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界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推动鲤城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机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文化优势。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鲤城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鲤城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区位优势。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广泛,双方的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

(二)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0)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已正式出台,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命名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营造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和澳商酒庄、蓝道(中国)广告等正式签约入驻我区创意产业园,丰富了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利用华侨新村机电厂改造建设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利用新华路泉州竹器厂改造建设的“T淘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择址于源和堂蜜饯厂旧厂址的源和创意产业园的源和创意会馆、当代艺术馆、越界咖啡等已建成营业,后续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功夫动漫公司投拍的全省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正在加紧制作中,视通光电在三维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已初具规模,老城区创意产业集群正在起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广大在外创业的鲤商、企业家朋友和创意达人的重视,并有在我区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意向。为我区下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鲤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鲤城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只有将研发机构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较为顺利的招揽人才。只有较好的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鲤城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转变”、“四个致力”发展战略,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确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创意技术、创意园区和创意人才三个核心要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创意鲤城”。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构建“创意鲤城”。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启动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产业。到2012年,力争使鲤城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体的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鲤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鲤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创意鲤城”。

(三)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汇聚人才、打造品牌”为总体思路,利用深厚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着重在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时尚休闲、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

1、创意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源和创意产业园中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设计、创意设计领军企业入驻鲤城,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行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发挥鲤城区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按照“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整合鲤城区民间工艺品资源,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加快建设木偶头、锡雕、刻纸、花灯、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

2、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积极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入驻。集中力量和优惠政策,力争将功夫动漫、视通光电等培育成规模大、品牌强、产业链完善、有较好产业引导能力和盈利机制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

3、演艺娱乐产业领域。坚持内容创意优先发展,立足鲤城民族和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鲤城传统剧种、剧目、娱乐产品进行开拓性创新。积极发展一批大中型综合性演艺经营企业,建设“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意休闲娱乐设施;改造提升侨光电影院、“温陵南艺坊”等,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4、文化休闲旅游领域。树立“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的理念,深度挖掘、统筹规划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唐宋文化等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为核心的旅游“一线三片区”,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布局

(一)在古城方面

要着重抓好“创意文化节”和“东西南北中”等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提升,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

1、泉州创意文化节。要在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包括广场(剧场)音乐表演、live house现场音乐、创意设计论坛、创意产业招商推介、创意产品市集等内容的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泉州乃至海峡西岸重要的创意文化节庆品牌。同时,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创意文化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2、古城中部核心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核心,集文化创作、展示、休闲娱乐、传媒、动漫、设计等多行业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领先的创意文化宫,以文化艺术价值主导,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现有的文化宫-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以及-后城旅游文化街等区域商务、旅游等综合价值快速提升,打造古城创意核心。

3、东片区:积极打造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温陵商贸城为基地的时尚创业园,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和M9艺术工厂、一二堂创艺馆等发展壮大,打响名模坊、“西岸男孩”、宇翔唱片、美好生活馆等青年创意创业品牌,积极建设时尚休闲高端文化片区。

4、西片区:以源和创意产业园和泉州当代艺术馆为中心,带动龙头山片区改造项目和周边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联动T淘园创意产业园、新门街“名门时尚”一条街,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和轻工产业品牌设计中心。

5、南片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为演艺秀场为中心,联动中山南路工艺民俗步行街,大力发展闽南民俗和海丝文化走街串巷体验游,打造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

6、北片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将片区内旧厂房、旧大厝改造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休闲项目等,打造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二)在新区方面

1、积极推动构建“魅力紫帽”。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实施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姑夫人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宿燕寺清修还愿道场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文化区,打造以紫帽山为中心的江南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

2、积极规划建设“创意滨江”。规划建设好“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筹划建设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航母;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创意滨江”。

(三)“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1、泉州创意文化节:泉州创意文化节以音乐、创意的青春时尚动感魅力,以塑造创意文化、吸引市民参与、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打造创意发展平台等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招商会、广场音乐表演、创意设计论坛和创意产品市集等为主体,集文化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于一体,聚焦民众对文化创意品牌的关注,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为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广和招商奠定品牌基础。

2、泉州当代艺术馆。该项目将以泉州面粉厂、麻纺厂为核心,带动周边片区改造建设,邀请鲤城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和美国全球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中心,成为古城21世纪的地标性建筑。泉州当代艺术馆建成后还将常态性展览全球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性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泉州品牌园”。该项目将以源和创意产业园为核心,整合龙头山旧街区改造建设,辐射新门街新等,将以商业和会展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设计师工作室、产品展览、产品发布、行业会所、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创意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地,成果的展示地,是品牌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入驻企业涉及到文化、建筑景观、服装、制鞋、箱包、茶叶、石雕、陶瓷、数码、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服务功能上,泉州品牌园将成为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文化和交流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国际权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行业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等职能中心。

4、T淘园。该项目位于新华南路西侧,集横店影视城五星级影院、文艺中心、创意馆、明星酒吧、明星创意市集、餐饮中心等为一体,将“T淘园”打造成泉州青少年创意休闲品牌。

5、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定位为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餐饮休闲中心,将植入功夫茶茶艺展、福建茶文化展、禅茶品茗会、日本正统闲寂茶品茗交流活动、闽南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六井孔寻根寻源活动等活动,打造“保护传统音乐艺术、开创新型商务休闲”为理念的高端商务休闲娱乐园和闽南商务精英阶层的精神会所。

6、侨光演艺秀场。充分利用侨光电影院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观、时间累积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侨光电影院内部建筑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植入时尚潮流的演艺节目,打造餐、饮、娱乐与一体的特色秀场。

7、创意文化宫: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片区内规划建设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创意文化宫”。在创意文化宫中规划建设创意文化中心、创意文化办公中心、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名厨创意餐饮广场、文化创意广场、水上舞台等项目。

8、走街串巷体验游:泉州古街巷文化游以文庙为中心点,以开元寺和天后宫为两头,以中山路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形成古街巷旅游片区。一是体验泉州历史、戏曲、民俗文化的鲤中古街巷群——该古街巷群包括以文庙为龙头,穿行中山中路、庄府巷、镇抚巷、通政巷、井亭巷、旧馆驿等,内含黄宗汉故居、叶贻根故居、起点画室、木偶剧团、定心塔、侍郎第、董杨祠堂、梨园剧团等历史文化看点,最后到达开元寺,成为体验泉州历史、戏曲宗教、民俗文化的绝佳古巷游路线。二是体验泉州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和传统小吃的临江古街巷群——以天后宫为地标向四周辐射,包含聚宝街、青龙巷、旧米铺巷、中山南路等旧街巷,并有李贽故居、明来远驿遗址、富美宫、海关口旱闸、水道等历史看点。

9、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园。该项目位于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将利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将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布局“六区一带”,即“闽南文化演艺中心与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分时度假区,生态特色农庄区,原生山林氧吧区,户外运动休闲区,闽南文化长廊带”,将该生态园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示范区。

10、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孝亲文化园是以孝亲文化为主题,利用苏夫人姑庙现有建筑、广场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固定资产、赋予现有建筑群以新的生命力,规划建设老年课堂、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戏台、健身房、乒乓球馆、台球馆、室内人造草皮门球场等场馆,配套老年特色餐饮、医疗保健等,适时举办慈孝文化节、孝星评选等文化活动,集生态旅游、山水养生、修身养心、文化活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将该文化园建设成为子女的尽孝平台,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11、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充分利用龙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存了较丰富古民居的优势,采取红色旅游与农家乐、娱乐、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既给青年一代提供了锻炼了身体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四、实现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创意与科技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创意与鲤城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拉动旅游业、拉动商贸服务业、拉动休闲娱乐业的目标。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是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建设古城“一核四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创意文化节和江南新区“创意滨江”、“魅力紫帽”创意产业集聚带,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依托“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向在外创业的泉籍、鲤籍商会组织和乡亲介绍鲤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愿景,吸引在外鲤商积极投身创意产业。第三是积极吸引对接台湾创意产业。利用鲤城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强与台湾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引进海峡东岸富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实力和管理经验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鲤城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开创“创意鲤城”新局面。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应当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创意产品和品牌服务。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掘创意人才。发掘创意人才可通过开展竞赛,使一批新人得以展现才华,脱颖而出;还可以在创意人才集聚的地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办事处,负责发掘当地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猎头公司”搜索、挖掘人才。其次是培养创意人才。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人事部门和企业,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在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展资格认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如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数码摄影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第三是集聚创意人才。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为创意人才创造广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集聚。制定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对创意人才进行支持和吸纳,极力创造人才洼地。

(五)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上一篇:平面设计史教学大纲下一篇: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