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广州市广纸片区规划为例

2022-09-11

1、城市滨水区特征

(1) 岸线工业化, 滨水可达性差

由于滨水区历史发展原因, 城市滨水岸线被工业区占据, 岸线工业化明显, 而真正的滨水景观, 缺乏通道, 市民无法到达, 滨水岸线作为公共资源未能分享。

(2) 特有的工业区肌理, 固有邻里关系

经历漫长建设过程, 码头、厂房、社区已经形成特有的社区肌理。现有的工业邻里社区已形成了稳定的邻里关系, 成为老城滨水区人文关怀的重要要素。

(3) 单一房地产开发为主导, 缺乏活力

在房地产在市场利益推动和快速资金回笼双重优势驱动下, 国内滨水区土地开发比例逐步向房地产倾斜, 最终导致功能单一, 活力不足。

2、滨水区面临的问题

(1) 品质低, 特色不足

目前我国滨水区存在以普通社区设计, 缺乏特色。追求滨水景观资源最大化, 典型的沿江“一堵墙”破坏了滨江形象, 同时破坏了传统整体老滨水区社区肌理, 传统社区场所记忆丢失, 街道活力不足, 特色不明。

(2) 逐个地块更新, 缺乏整体

面对市场的需求, 以及城市更新政策推动, 我国滨水区更新得到了快速推进, 但普遍存在零星地块开发, 地块各自为政, 缺乏有效协同, 整体更新效果欠佳。

(3) 保护与开发矛盾逐渐显现

老城滨水区传统工业退出, 如何保护工业遗产的问题被提到台面。土地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矛盾, 成为一个政府、开发商等更新主体必须面对价值选择问题。

3、滨水区规划设计原则

(1) 创造系统性城市空间——整体性原则

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规划, 滨水区规划应将滨水区纳入整体的城市格局中, 作为一个整体的开放系统进行研究, 包括开敞空间绿地系统、城市功能构成、城市整体肌理等。

(2) 地域与文化交融——延续性原则

现状肌理是城市现有发展阶段的真实记录, 是地区社会经济的反映, 真实的保存了特定时期的事迹、社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 并在居民中形成一种固有观念。保护和突出这些历史要素, 能够很好延续情怀, 促成文化传承。包括特定空间、建筑物、景观、社会构成等[1]。

(3) 宜人的空间尺度——人性化原则

传统社区规划逐渐转向关注人文关怀的社区街道空间, 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规划设计中, 以宜人的空间尺度作为标准加以衡量。

(4) 视觉审美原则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 是人们直观感受城市个性的门户地区。因此将滨水景观作为设计重点, 以城市意象为分析要素, 突出滨水景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提升滨水景观品质[2]。

(5) 便利的交通——可达性原则

滨水区由于享有特殊的滨水景观资源, 滨水可达成为滨水区设计的重要方面, 积极探索包括步行可达、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在内可达性, 成为促进滨水地区资源共享的有利保障。

4、广纸滨水区规划实践

广纸片区地处海珠区西部, 西靠珠江后航道, 东临工业大道,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78平方公里。广纸片区作为工业大道沿线的工厂集中区, 见证了建国以来广州中心区工业发展的繁荣与衰落。如今, 随着市区工业外迁, 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为数不多滨水地区, 成为存量土地更新改造的重要地区。以广州造纸厂地块收储并准备出让建设为契机, 联合周边工业社区、旧厂、旧村实施整体规划、连片改造。因此围绕盘活滨江旧厂资源、提升滨水形象、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创造就业机会的整体目标, 综合一江两岸空间设计、工业遗产保护和滨水景观设计, 从开发管控角度, 提出改造规划策略。

(1) 注重挖掘与保护工业遗存和社区精神, 促使工业遗产得到全方位保护与利用

从保护工业文化遗产角度出发, 规划以“保护工业遗存, 传承社区精神”为目标, 注重挖掘和保护基地文化, 通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与广纸文化公园融合, 打造一个工业文化创意社区。具体操作方法上, 邀请专业评估团队普查片区工业遗产, 并通过专家评估环节, 确定广州历史建筑推荐线索名录, 并纳入广州历史建筑保护范畴。明确其保护要求及实施细则, 从规划控制、规划管理到实施建设等环节严格控制, 全方位确保工业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如代表工业传统风貌的厂区内船坞、传送带、烟囱等, 依据规划保护要求及相关实施细则, 将保护内容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确保规划得以实施。此外,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允许其作为创意办公及商业用途, 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2) 重点关注街道品质, 全面塑造人性化街道空间

街道品质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 在反思街道设计工程导向化, 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下[3], 规划提出以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为目标,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从街道空间、街区尺度以及街道设计形式等方面提出设计目标。

打造致密集中、界面丰富的街道空间

从打造安全、宜人街道角度出发, 规划提出“小道路、小转角、小退界、小绿地”的便捷街区目标。小道路, 有利于限制车流数量, 结合密路网思路, 有利于疏解道路交通压力。小转角, 道路的路缘石的转弯半径保持小尺度, 限制了车速, 为步行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小退界, 建筑到红线的退界保持小尺度, 同时保持连续街道墙, 塑造了活跃的街道界面, 引人驻足, 其中核心步行街采取岭南骑楼设计手法, 打造尺度宜人的活力街道。小绿地, 街头绿地和广场为行人创造一个宜人休息、交流的公共环境。

细化地块, 优化街区尺度

从开发管控角度, 规划打造37公顷广纸片区核心主题区, 为交通疏解加密支路网, 减轻对沿江道路交通压力, 优化街道尺度。规划提出核心主题区细分地块, 地块尺度由传统200米×150米, 220米×180米两种基本尺度调整为80米×70米, 70米×60米, 70米×50米三种基本尺度。小尺度地块有利于开发控制, 适应老城区密路网空间尺度。

回归传统街道设计形式

在街道形式上, 规划选取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骑楼街作为主要街道的设计形式。商业裙楼采取骑楼形式, 形成沿线的商业界面, 在街道转角区形成局部小广场, 有利于活跃街道氛围, 打造活力社区做支撑。

(3) 关注滨江城市空间, 塑造珠江沿岸整体景观

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门户区域, 承担起城市形象责任。规划考虑到广纸片区作为广州后航道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江两岸整体空间设计的角度, 打造退台错落式层次丰富的滨江天际线。规划通过选取岸上、江中、对岸三种情景模拟和多方案对比分析, 得出滨水区沿线建筑高度沿江建筑前、中、后三个层次层次控制目标:滨江一线建筑高度控制在40-50米;滨江二线建筑高度控制在70-140米;滨江三线建筑高度控制在120-220米。最终得出中间高、两翼低的城市滨水天际线。

(4) 社区精细化设计, 打造活力绿色小社区

打造活力社区

广纸片区规划希望改变传统封闭住区发展模式, 沿地铁11号线打造活力开放社区, 形成集功能、景观和步行三位一体为核心社区。通过加密路网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 结合小地块增强底商, 提升社区活力。注重与珠江通达联系, 构建多条横向达江的景观廊道, 其中以广纸路为核心景观道, 道路两侧各20米增设慢行景观走廊, 为社区提供开放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精细化设计

结合已经出让的居住地块设计反馈, 开展城市设计与建筑初步方案的联动研究, 提出地块精细化导控图则, 对开发地块中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及建筑密度等重要指标开展精细化研究, 确保开发地块的可实施性。

5. 结语

目前, 我国已经经过快速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存量规划的时期, 滨水区改造成为城市重要建设内容。滨水区开发与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总结滨水区项目的规划实践经验, 增加对滨水区规划的认知。

摘要:本文通过对滨水区特征及问题的总结, 提出滨水区规划设计原则, 并以广州老城滨水区广纸片区规划设计为例, 探索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法。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要加强城市设计,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对城市重要片区和特定地块开展城市设计, 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挂钩的工作体制, 完善规划管理工作, 提升城市规划可实施性”。以此为背景, 结合广州广纸片区推动更新改造规划的实际情况, 以面向片区开发实施为切入点, 探索一条精细化设计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水区,城市设计,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 杨锐,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刘辛, 大型滨水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天津大学, 2013.

[3] 上海街道空间设计导则研究,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6.10.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火电厂优化运行中的应用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