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2024-04-19

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精选6篇)

篇1: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摘要:警察防卫控制术是警察效制服暴力犯罪的警务技术,是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以徒手或警械武器为手段,以踢、打、摔、擒拿等技法,通过对防卫控制技能本身固有规则,特点及各种情况下实战运用和经验总结,从而形成的具有警察特色的特殊擒敌控制技能.是警察用来用来进行自我保护和制服、抓获、控制人犯的一种专门技术技能,它是警察执行职务中所使用的强制性手段之一。

关键词: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袭警

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是警察面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在执行缉捕、捉拿、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等任务时,能有效制服、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并保护好自身及周边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所具备的徒手实战能力。尽管每个警察自身的防卫与控制能力不同,但在警察行业中却体现了共同的特征:法制性、行业性、体育性。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是公安工作这一特殊职业能力的体现,它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支配。警察在公安工作中运用防卫与控制技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事。法律既为警察使用格斗技能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同时又严格制约着警察的格斗行为。警察在执行职务时,可以因工作需要,实施摔、打、拿、夺、押、铐、搜等技能和手段,但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打击罪犯和控制犯罪为目的。近几年来,随着暴力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严重暴力犯罪越来越向着多元化,武装化,智能化演变,犯罪行为越来越凶残,人民警察在执法行职务中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警察防卫控制技术面临着如何进一步适应警察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的要求,以及向系统化、实战化、法制化和战术化方向发展的问题。

2010年12月29日,德州市德城区发生一起杀人案件。2011年1月4日上午11时20分许,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区分局刑警大队和岱宗坊派出所民警在协助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区分局侦查人员到案件重大嫌疑人之弟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在民警亮明身份,准备入户时,突然遭到室内两名犯罪嫌疑人员隔着栅栏式防盗门开枪射击,犯罪嫌疑人在将3名民警、1名协警打伤后,抢劫一辆过往汽车逃跑。接警后,泰安警方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巡特警、武警、刑警、交警等各警种在全城布控堵截。犯罪嫌疑人在驾车持枪逃窜过程中,开枪打伤两名驾驶员,并不断向同级民警开枪射击。经广大民警英勇不懈追捕,最后将犯罪嫌疑人围堵住,但犯罪嫌疑人仍持枪、持刀拒捕,民警与其进行英勇搏斗,当场抓获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另一犯罪嫌疑人在绝望中开枪自杀。缴获双管猎枪一支,自制小口径手枪一支,匕首一把,小口径射击运动弹180枚,猎枪弹7发。

泰安104事件中,警察如此大的伤亡代价,充分显示出了我国警察在掌握防卫与控制的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和警惕性差;也说明了现代警察教育体制亟待改变。解决此类问题,不仅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也要求警察要从自身做起。

一、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意识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的灵魂。警察实战中,一方面要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要制服对方,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对其防卫与控制能力的施展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运用的灵魂,分为防卫意识坏人战术行动意识。警察防卫意识是根据敌我实际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手的特长而采取有效地策谋行动。防卫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一定指导思想的熏陶,以及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的。警察防卫意识直接影响到警察自身安全。德国警务专家海尔穆特·胡伯教授认为,警察的防卫意识是直接影响警察在警务活动中的伤亡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防卫意识在减少遇袭伤亡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防卫意识强弱与个体防卫技能掌握程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思维的积极性不同,便会造成训练结果的明显差异,在警察实战意识培养中,要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让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格斗训练中,要把距离意识、解脱意识、击打意识、中止意识、制服意识、配合意识贯穿于擒拿格斗技能训练中;在战术训练中,要把战术机场动作意识、战术方法施展应用意识及战术行动中的思想作风贯穿于战术教学训练中。警察安全防范能力是安全执法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强化解脱与防卫技术的掌握,将战术配合与安全防范相结合,法律知识灌输与防护技术训练相结合,以达到真正提高警察安全防范能力和队伍整体执法作战水平的最终目的。警察安全防范能力是警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善于利用相关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的权利,更体现在警察执法办案过程中能动的利用技战术保护自己的能力,是警察安全 执法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警察没有较好的安全防范能力,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战斗力。

二、互相配合,搞好战术行动

战术行动运用的好坏是警察抓捕、控制对方的关键。战术行动运用不当,则可使自己处于被动,贻误战机,甚至影响自身安全。战术行动具有动态性,因控制目标和控制环境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警察要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战术行动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特点,摸清对方情况,熟悉作战环境,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同伴的优势,制定合理的战术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采取行动。公安实践中,因对抗控制的高危险、突然性,要求控制行动最好依靠多警的协同配合来完成。合理的配合能使警组成员之间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警力优势。在战术训练中,应加强多警察协调作战的战术训练,设计多种应急预案,通过训练,熟悉操作流程,形成默契配合,养成相互配合的优良习惯。同时也要加强个体战术训练,在训练中积极向警察灌输法律意识、防范意识,训练警察快速攻击能力和灵活性,通过实战案例评析,培养警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让警察储备多种个人战术能力,为协同战术训练打下基坚实的础。

三、将法律知识与防护技术训练相结合

合法防卫、依法控制是和谐社会背景下警察个人防卫与控制的关键。在警务实战训练中, 应该渗透和体现合法防护理念,使防护技能训练和律知识灌输密切结合,使警察在熟知关法律知 识的前提下合理运用防护技术,从而对防护适用情形和尺度把握有更清晰的理解,做到武力使用 随着危险状况合法地升级,侵害到了什么尺度,就以相应的防护技能进行应对,并使防护与进攻 合理转化,这无论对犯罪嫌疑人还是警察自身的权益来说,都是一种保护,也才能真正做到合法 防卫、依法控制,提高警察的合法防护能力。

四、技术、技能是警察防卫与控制的根本 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是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运用的根本。防卫与控制技术属于操作性技术,是指合理有效的发挥自身身体能力,并以操纵他人身体运动的动作方法。防卫与控制技术掌握的程度影响着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的强弱,如动作技术的娴熟、巧用等,另外技术动作本身的结构是否科学也影响着其实用价值,警察学习和训练防卫技术,应以“简单、实用、好操作”的技术动作为主。技能是指能够按一定技术方法要求完成动作的基本活动能力,是运动技术赖以掌握提高的基础。身体活动能力越强,其完成动作的质量越高。防卫与控制技能是警察完成防卫与控制技术动作所应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和对抗控制的客观环境紧密结合,可以说公安工作中,技能比技术更显得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在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的训练中,要特别加强对技能的训练,我们要遵循”战训合一“原则,加强对那些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格斗技术动作训练,要结合警察个体特征,充分挖掘不同警察身体运动潜力,更要结合公安实战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环境、场所对象进行针对性训练。

警察防卫与控制能力由体能、技术技能、意识、战术行动等要素组成,是警察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既有体育的属性和价值,又有着特殊的公安主页属性和价值,是当前公安工作不可缺少的战斗力,忽视或者放弃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能力的训练,再周密的战术意图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实施,警察个体还可能受到伤害。因此,要加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的训练!

篇2: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摘要: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是公安部门一线民警在执行警务活动时所采取的自我保护防卫、有效制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施行暴力行为而进行的有效控制机制和正当防卫,在实战应用中的防卫技术主要是以格斗技术为基础,以常用的主动抓控技术、解脱技术、反击技术、遇抗控制技术以及夺刀械技术为主要内容。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既是公安机关警务实战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技能技术,同时它也是提升警务人员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重要手段。通过有效地防卫培训以及技术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警务人员过强的体能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快速敏捷能力、细心入微的判断能力、制敌防身能力、擒拿格斗能力、控制制服能力,防守自卫能力以及个性与性格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升,从而有效增强警务人员的实战应对能力以及培养警务人员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徒手防卫;控制技术;公安民警;实战训练;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日趋突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离不开国家暴力机关部门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安民警是维护社会安定、对抗犯罪分子,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主力军,在执行任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难以预见的危险和出其不意的事件发生,因此我们在立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前提下,应当加强自身防卫与控制能力,树立警务技能意识,提升自我身体素质,保护自身安全,掌握警务实战技能,进而在打击犯罪分子活动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部门通过加强警务人员的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能力培训训练,不仅是每个警察所必需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负责安全的表现。至此,研究警务人员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的培训在实战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讨警察徒手防卫与技术控制训练的价值意义

当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流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庞大环境,公安机关部门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安定社会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公安民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面对严峻的危险形势以及**分子,我们只有拥有一个过硬的身体素质、矫健敏锐的身手、面对危险临危不惧,才能勇于制服违法犯罪分子。当前,我国各地方的现行警用装备数量比例不平衡,编制秩序层次不齐,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这直直接导致警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犯罪分子袭警的机会和警察执法伤亡的几率不可避免的增加。防卫技术训练是警务人员的必备之课,加强警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警务人员的实战技能是确保国家社会安定保驾护航,人民群众安定和谐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训练队警务人员的实战应用具有积极地作用。

二、当前警防卫技能与技术控制训练状况

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是警务人员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不能用以警用装备对抗违法犯罪分子而须以擒敌格斗书为主的防卫控制手段,用以制服或抓获暴力分子而对自身进行防卫保护而顺利完成任务的一项专业性、实战性技术,是以遏制违法犯罪分子继续进行犯罪活动,进而达到束手就擒的目的。徒手防卫是一项要求警务人员反应速度敏捷、对抗性强、可控性高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要求人要求快捷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强有力的身体力量、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极高的身体素质。然而,在相关的警务人员防卫技术教学训练过程中,防卫技术控制的教学训练多数是以捕俘技术、擒敌格斗术等单项项目训练为主,却很少将技术与体能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训练。在武警院校中,警务教官多以技术教学为主,片面强调教学课程的个性性,而实战应用却无法真正的显现出来,同时对学生心理素质不加以训练,导致学生在实战中无法真正的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除此,陈旧的警务训练教材、滞后的警务训练手段、师资力量薄弱等也是制约警务人员无法真正掌握和学习徒手防卫和控制技能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思想认识是警务人员掌握良好地控制技术与控制防卫的根本途径,是警院教官加强学员进行技术防卫训练的重中之重,学员只有从自身上认识到防卫控制训练在实战中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和素养。学员在掌握一定的防卫技术训练规律以及训练技巧,将警务人员所必备的警务训练强化练,真正的用到实战上去才是真本事,而不是徒有“绣花拳”。其次,警察体能是一切警务实战技能的基础,是减少警察执法伤亡的有效保,教官要彻底改善训练方法与手段来发展体能,通过采用与技能训练相宜的训练方式增强力量的对抗性、技术的实用性、全面提高学员的身体体能,同时在训练过程当中教官要强化学员的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的重点是防卫与控制,而不是攻击,因此要将控制作为重点进行练习,而不应将重点放在拳脚的训练上。

四、结束语

篇3:试论警察院校徒手防卫控制训练

1 加强徒手防卫控制训练的必要性

从内涵层面看, 徒手防卫控制技术是警察在特定情境下保护公众人身与财产安全的重要方式, 依托此种技术, 警察能够在嫌疑人作出暴力举动时, 对其进行有效的制服与控制。从具体的技术要领看, 此种技术涉及到进攻技术、平衡技术、防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步法运用技术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察, 必须具备扎实的徒手防卫控制技术, 而掌握此项技术的要领, 则在于学习者必须掌握扎实、规范、标准的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并且依托系统化的近身搏击训练, 使学习者的搏击技能、预判能力、心理素质以及身体机能均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 加强徒手防卫控制训练对于警察院校的学员至关重要。

2 改进徒手防卫控制训练的方法

改进徒手防卫控制训练有四种方法, 分别是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训练机制、强化实战意识、强化技能要素。

2.1 完善课程设置

徒手控制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综合性技术, 对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反应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警察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徒手控制技能的教学训练, 常常会融入武术、散打、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等课程, 这些课程设置训练通常是在24-48个学时, 训练过程中多以技术教学为主, 强调单个课程的系统性, 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系统化, 在实战中不能运用, 导致徒手防卫与控制的教学训练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必要的整合。另外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 警务搏击动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有较长的时间保证, 且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几十个学时的教学和训练是很难完整理解和掌握不同搏击项目实质和动作技能。因此, 警察院校在徒手防卫控制训练中应该更多地完善课程设置, 根据实际需要吸取各种搏击术的精华并加以糅合, 保持连贯系统, 适当地延长课时, 使学员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的机会。

2.2 强化训练机制

警察院校徒手防卫控制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训练有效性, 需要不断强化训练机制。关于强化训练机制, 首先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步“走出去、请进来”, 才能丰富课堂教学, 使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的教学训练工作合乎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另外, 课堂气氛的控制也是与训练负荷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沉闷的课堂教学容易使警察学生心理疲劳从而较快地进人生理疲劳, 活跃的课堂气氛则会推迟生理疲劳的到来时间, 从而使警察学生能够承受较大的训练强度和负荷量。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调整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 调节好课堂气氛, 使学员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激发出训练热情, 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身心的满足感。

2.3 强化实战意识

从警务实践的角度看, 警察在执勤或者是执行任务过程中时常遭遇到嫌疑人的暴力抗法, 因而应在日常的搏击训练中注重培养自身的实战意识, 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或者是紧急状况, 自身或者其他公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 能够以精准的预判能力、全局性思维、高速的神经反应能力, 依托合理的技术动作选择, 实现对威胁的有效化解。

(1) 应使学员在日常训练中强化实战知识。根据相关调研情况显示, 警察是否具备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 决定了其能否在遭遇暴力攻击时减少自身伤亡的关键要素。基于此种情形, 应依托对实战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与知识内化, 和徒手防卫控制技术的训练相结合。

(2) 在日常训练与学习过程中, 应注重对基层实战案例进行经验总结, 以便依托先前的典型案例, 分析出警过程的得失情况。如昆明的暴恐案件中, 凶徒持械在公共场所攻击公众, 造成多人死伤。应依托对此种案例的分析, 创设模拟训练情景, 改进防卫控制技能, 以便在类似案件发生时, 能够借助防卫控制技能加以有效应对。

(3) 注重日常模拟演练。单纯的训练只能使学员掌握相应的搏击技能, 然而现实的犯罪现场往往情况较为复杂, 能否对嫌疑人进行有效的控制, 除取决于掌握过硬的防卫与控制技术之外, 还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的应急反应等, 有鉴于此, 在教学活动中, 应注重在基本警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定期组织旨在提升学员综合执法素质的模拟训练,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情景创设, 使学员的技战术能力通过仿真实战训练得以提升。

2.4 强化技能要素

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需要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 并在良好体能保证的条件下才能在实战中有效运用, 因此制约徒手防卫与控制的两大因素是徒手防卫与控制技能技术的熟练化程度和体能, 警察院校在进行徒手防卫控制训练时, 必须要强化技能要素, 提高学员的徒手防卫和控制技能, 同时注重加强体能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员的徒手防卫控制水平。

3 结语

以上, 我们从四个层面对警察院校徒手防卫控制训练的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警察院校在徒手防卫控制课程教学大纲拟定时, 应充分结合现今基层执法实践经验, 以契合行政执法工作实践为教学目的, 借助对徒手防卫控制能力生成要素的系统化分析, 形成科学的训练模式, 进而提升学员的技能, 使其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更好地保障公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付龙.影响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能力的因素分析[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 2011 (2) :54-56.

[2]龙玉平.开展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训练必须正确把握好六种辩证关系[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 2010 (1) :35-41.

[3]屈晨曦, 曹超, 吴娜.新时期警察徒手防卫控制课内容体系重构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0) :4-5.

[4]赵红刚, 马玉峰.警察徒手抓捕技术的分类及教学特点研究[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 2009 (2) :34-36.

篇4:论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警察,防卫控制,案例,模拟实战,教学方法

D631.15

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着眼素质教育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它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有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警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中教学方法应用的特点

首先,深刻的启发性。在实训教学中,教官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发学员的独立思考,激发学员保持积极的思维精神状态。从而使学员认真思考,开动脑筋,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高度的参与性。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教学法是在教官的引导下,让学员主动参与的方式来实现的。因而,学员的自主性强,训练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高度参与是模拟实战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再次,平等的互动性。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的模拟教学中,学员和教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可自由讨论、交流,双方都可以充分展示各种观点、各种理由,其论据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表述。

此外,仿真的情境性。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教学法在案例模拟实战的教学中,教官通过多媒体和其他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够对案例和情景进行陈述。并通过场景和器材创设一种有效仿真的执法情境,而学员也通常是在教官创设的这种特定情境中来进行实际的演练、发现以及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员置身于特定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思考。这有利于加强学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角色意识,也有助于学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实战意识的养成,并能够有效提高将所学技能在实战中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

二、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教学中方法运用的作用

(一)模拟实战教学法是警察职业化、专业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警察的职业特征包括社会性、目的性、稳定性、群体性、规范性等。从整体上看,警察职业还尚未达到专业性职业的水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警察作为一种职业,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政府对警察素质的高要求以及警察职业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警察职业必须走向专业化。为了达到警察防卫与控制训练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目的,模拟实战教学法是通过学员综合运用所学技战术,并将法律知识解决在实战中。这一教学的根本是学员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再现,并将所学的警察防卫控制合理合法的运用。学员们在教学训练中的主动性能够充分展现。这不仅会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时也能够在实践分析和讨论中加深对相应战技与战术的掌握和理解。这与以往的防卫控制训练最大的不同是,模拟实战教学法在训练期初,就强调警察的职业特点。它使受训学员能够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所有的训练都是在紧紧围绕警察执法实战的工作来进行的。从法律规定、安全理念、執法规范出发,教授实战中最有效、最管用、最有价值的方法。课程规范也是执法的规范,要真正做到为了实战而训练,就是“以战代训”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模拟实战教学法是技能与战术训练相衔接的有效平台

警察防卫控制包括徒手控制、警械控制、武器控制等几方面技能,警务战术是警务实战训练的最高表现形式,掌握过硬的实战技能是有效贯彻警务战术的前提条件。警察技能和战术训}练,在教学内容上有一些部分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的,但同时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在警察防卫控制训I练中案例模拟实战教学侧重的是执法任务中的局部,也就是解决执法过程中警员自我防卫和决定实施武力控制时的技战术训}练。战术训}练中的案例模拟实战教学则是侧重于整个执法任务全局,以谋略为主的战术训}练。由于在技能训}练中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手段,使学员在训练过程中已经逐步养成了自我防范意识,灵活运用警察“安全三要素”(即戒备、距离、位置掩体),以及武力升级、高一级理念、+1理念、团队协作等执法实战理念,并掌握了过硬的技能,这样过渡到战术教学时,因为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模拟实战教学法是与法律法规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我们知道,警察的武力使用不是受法律约束的。法律规定,警察在执勤时要避免过度使用武力手段。否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警察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必须依法合理使用武力。不得以个人目的对权利和武力进行滥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模拟实战教学法将法律法规有机地与防卫控制训练相结合,要通过选择出的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的、实情实景的训练教学。应该要求警察在面临不同危险情形面前,必须视情况,分级采取有效措施,如言语警告、肢体警告以及使用催泪喷射器、警棍、枪械等紧急措施。让学员在练技能的同时,要求学员根据法律的要求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真正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以什么为依据来采取相应的防卫与控制的措施。从而,能够确保训练工作真正帮助受训的学员,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如何合法有序地来进行执法活动。

三、模拟实战教学法在警察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中的实施

(一)模拟实战教学法的准备部分

1.案例的有效筛选

在案例模拟教学法中首先要有具体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模拟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较好的案例,警察训练只能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案例模拟教学法开展之前,就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来选择和编写比较典型、比较适用的教学案例来。所选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同时又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此外,所选案例还应该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的,是学员易于接受的。endprint

2.针对案例的课前思考

教师应将下次课教学所涉及到案例材料,提前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尤其是案例所发生的案情主要涉及到哪些的法律条文,并要求学生结合案情,依据法律规定提出处置方案,警察的武力手段使用的规范化问题,通过教师的提示,要求学生对于案例中所发生的关键问题的进行课前分析准备,例如:北京市特警在对一名持枪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时,未能及时控制犯罪嫌疑人的双手,造成抓捕特警手臂中枪受伤。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就应要求学生对于“特警如何受伤”、“特警为什么受伤”,“如何避免这一情况”等问题进行思考,便于教学高效率开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二)模拟实战教学法的导入部分

在导入部分,允许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与分析,但应注意教学环节时间的控制,对学生的观点疑问要及时反馈,同时导引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在导入部分,通过案例的评析与讨论目的是形成更加合理规范化的处置方案,方案的形成就表明接下来的实训教学开展要以此为准线进行开展实施,

(三 )模拟实战教学法的实训组织部分

开展模拟实战教学训练,应在学生掌握一定相关操作技术与法律知识前提下来开展,因此建议对所学教学内容以复习课的形式来运用模拟实战教学法在开展教学训练。教师应实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形成自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就要求教师对涉及案例的类型性质,处置此类案情的成功规律经验,上升至较高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概括分析讲解。

模拟实战教学法虽能较好锻炼学生对所学技能知识的实践与掌握,但相反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就存在安全问题的隐患,在致力于提供教学训练质量效果的同时,教师在模拟实战教学训练中,应遵循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来组织开展。首先,循序渐进原则的遵循,教师应对实战对抗的强度进行一定的把控,对抗强度由低到高,伴随着学生处置熟练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实战对抗强度,对抗强度控制包括对参训学生动作力度的控制及装备条件的控制(例如:在学习警用盾牌在应对刀斧砍杀的实训教学时,对于犯罪嫌疑人角色的刀斧器材使用由橡胶道具到类似武术器材的演练刀器材,最终到管制刀具进行逐步调控)。其次,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素质及专项技能水平进行合理分组来展开实训,避免“吃不饱与吃不了”学生对实训难度反应过难或过易的问题。最后,在组织形式上,在模拟实战演练的前半段部分可安排分组集体进行,通过训练量的保障,使班级整体对实训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在模拟实战演练后半段部分,出于对课堂训练强度的控制及前半段实训中所出现的易犯错误进行示范纠正的考虑,可进行逐个组的实训演练,其余同学以观看思考的形式来进行。

(四)模拟实战教学法的结束部分

对案例中所涉及到法律知识及处置规范程序及技术要领等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对模拟实战实训中易犯错误进行强调纠正,并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思考,解决自我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高完善。

四、小结

警察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是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学生规范掌握各项武力手段技能及法律知识的教育活动,对警察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的组织开展,所运用的方法应具有其特点,教师应体现在教学训练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精讲多练,模拟实战教学法应作为警察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的主要方法,模拟实战教学法的运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追求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不能忽略安全问题,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使每一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活组织形式。模拟实战教学法在警察防卫与控制教学训练中的科学、合理化运用,将在贯彻当前所倡导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理念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辉. 警务实战课中案例研讨与模拟实战教学训练的作用与实施研究 [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24(5):129-133.

篇5:论警察执法防卫与控制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人民警察警钟之一,是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活动的法定成员,担负着保障检察机关办案安全、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护检察干警人身安全、监督内部规范执法等重要职责,在检察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履职现状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检察机关的办案压力日益增大,上访、闹访、暴力威胁检察人员安全等扰乱检察机关办案、办公秩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在保护办案人员安全、维护检察秩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保护检察办案安全、防范危险的最前沿,其规范执法的权益却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暴力、威胁等手段扰乱正常检察秩序的行为发生时司法警察在场却不会管、不能管、不敢管,往往形成需要公安机关出警处置的尴尬局面。

二、司法警察履职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对法警工作重视不足,法警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检察院检察业务性强,在日常工作中检察官处于主导业务工作的地位,司法警察处于辅助性工作的地位,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长期以来司法警察队伍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对法警工作不重视,甚至认为法警的作用就是看看门、打打杂。一方面导致对司法警察队伍入职把关不严,平时疏于管理,法警队伍老龄化明显。另一方面,对在法警缺少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导致一些人员警务技能不够扎实和实战能力不强,不真正具备“一熟、二懂、三会”的基本素质。

2.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应急处置能力较差。司法警察的工作相对单一枯燥,致使法警逐渐模糊了自身的职责定位,认为法警工作价值不大,没有上升空间。长此以往,一些人在其工作岗位上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缺少危险意识、缺乏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在履行法警职责时只是走走过场,当突发情况发生后,毫无思想准备,甚至手足无措,导致原本可以避免的危险或损害发生。

(二)客观原因

1.对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不足。我国现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制度的法律渊源是《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警察法》。目前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履行职责和队伍管理的具体依据主要是高检院新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以及《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看管工作细则》等检察机关内部规定。

《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但《刑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对严重侵害人民警察人身安全的行为予以处罚,对司法警察履职过程中被推拉撕扯、谩骂围攻、侮辱、诬陷等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法律上缺乏有力的处罚依据,致使依法履行职责的司法警察执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

2.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权规定的强制手段不足。新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权进一步拓展和细化,《条例》明确了司法警察职责,规定了对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检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伤害检察人员、扰乱检察秩序的行为,司法警察有权采取控制、强行带离现场等相应强制措施予以制止。但强制手段较为有限,操作性不强,只能够采取制止、强行带离现场等有限的强制手段,不具有公安民警、法院司法警察盘问、现场管制、拘留等手段和措施,面对突发事件缺少有效手段,这也导致了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损害。

3.对司法警察履行职务的正当防卫规定不完善。现行《人民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了司法警察享有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权利,《关于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赋予了司法警察在履职过程中正当防卫的权利,但是从内容上看,对于司法警察的保护不完全,由于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来阐述“防卫过当”中明显超出必要限度,因此导致司法警察的正当防卫意识受到抑制,规定缺少可操作性。在暴力袭击、威胁司法警察人身安全时,司法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权利得不到有力保障。例如在实践中司法警察面对暴力袭警而使用警械致使对方受伤或者其他后果时,由于舆论压力,往往面临接受被批评教育、停职检查的风险,甚至面临因防卫过当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

三、关于保障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提高综合作战能力

1.加强队伍管理,优化年龄结构。摆正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的应有位置,消除对司法警察“可有可无”的认识偏差,加强司法警察队伍管理,针对队伍老龄化趋势,可以根据不同院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法警队伍编制,专门招录司法警察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素质、技能方面做出针对性要求,提高年轻法警数量和质量,补充新鲜血液,优化法警队伍年龄层次和基本素质。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着重培养法警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司法警察队伍作为检察院一直具有武装性质的力量,战术素养和应急处置是司法警察保障检察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能力。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不仅需要过硬的技能、体能和严明的纪律,更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反腐斗争和打击违法犯罪不断深入,检察人员与司法警察受到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因此在法警专业技能培训中,不仅要延续体能、技能的常规训练,还可以适当增加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的训练,将常规训练与应急训练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相结合,提高司法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面对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受到暴力威胁时的应变反应能力,从而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控制手段,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二)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司法警察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自我防范是警务安全之本,在强调勇于上前的同时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首先要树立司法警察的危险意识,以案示警,司法警察履职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善于观察,灵活的处置突发情况,坚决杜绝违反规定的行为。其次要树立司法警察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从法警队伍规范管理上还是警示教育上,都应将安全责任意识提到首要位置,培养和坚固每一名司法警察的责任感、职业荣誉感,用自己的责任心,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尽职尽责的完成好每一次任务,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更大限度的保护自己。

(三)健全和完善司法警察履行职责的法律保护

1.从立法角度加强对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我国法律虽然对暴力、威胁等手段妨碍司法警察履行职务、侵害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做了相关的处罚规定,但也只有威胁生命安全的行为才够得上犯罪,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对违法人员起到震慑作用、无法有力打击违法犯罪,也影响到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信心。

在立法上,许多国家对于袭警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就明确了对警察权益保护,1962年颁布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严惩人民警察和人民志愿纠察队队员生命、身体和尊严行为的法令》,对在执法过程中对警察进行阻挠和侵犯的,根据不同情节和程度,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方式。在一些英美法系国家,直接将袭警作为一条独立的罪名,《英国警察法》规定了五种“袭警”的犯罪行为,即“殴打警察罪、妨碍警察执法公务罪、冒充警察罪、非法持有警察衣物罪和挑唆不忠罪”。在美国,对袭警有更为严厉的规定,将“袭警罪”作为一项严重犯罪行为,根据美国联邦刑法中的规定,警察在执行公务时,任何与其身体接触的行为都可以看做是袭警,警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甚至使用致命性武器,在处罚的规定上也十分严厉。这对我国司法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对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的处罚上予以细化,对司法警察执法过程中被推拉撕扯、谩骂围攻、侮辱、诬陷等不法侵害做出相应处罚规定,真正做好对司法警察依法履职的保护,对损害司法权威的不法人员起到震慑的作用。

2.进一步赋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依法履职的必要法律手段。《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条例》中规定,对于严重妨碍履行职责的行为,公安机关、法院均可采取拘留强制措施予以制止和惩治。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作为保障检察秩序的重要力量,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虽然赋予了司法警察使用武器、制止、控制、强制带离现场等强制手段,但力度不足以维护检察秩序。法无规定及禁止,建议进一步赋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一定的强制手段,明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履职过程中,可以参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规定,享有盘问、现场管制、强行驱散、拘留等措施,不仅能大大增加检察院司法警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更能有效的保障检察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篇6:浅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终稿

浅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

题目

专业

学习中心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渊源于我国宪法,它的行使有其特有的条件,更有必要的限度要求,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一直是正当防卫制度的核心问题,几乎司法实务中每个正当防卫案件都要涉及必要限度之判断.构建和完善正当防卫防卫限度评判体系,不仅仅是个重要的刑法理论问题,更将对司法实践本身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防卫过当作为正当防卫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历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对限度条件的理解,更是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对防卫过当进行准确界定,有助于实践部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由于1997年刑法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许多依照1979年刑法属于防卫过当的案件按照1997年刑法应作为正当防卫来处理。所以,深入探讨防卫过当相关问题更显必要。

故本文紧密结合我国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与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然后对相对防卫权与无限防卫权的界限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规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不法侵害

目录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的条件..................................4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4

(二)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4

二、防卫过当的概念和构成要件....................................5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5

(二)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5

三、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分析................................5

(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辩证关系分析.......................5

(二)相对防卫权实施的必要限度分析...........................6

(三)无限防卫权实施强度控制分析.............................7

四、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界限的完善对策............................7

(一)对德国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司法借鉴.....................7

(二)深入考察不法侵害的强度与缓急...........................8

(三)细化对防卫过当规定的司法解释...........................8

五、结语........................................................9 参考文献........................................................10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的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围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因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行为,同时也是支持被侵害公民与侵害人进行斗争的有利措施,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必须要正确地行使,才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如正当防卫行使不正确,反而会危害社会,转化为防卫过当。

(二)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1.防卫意图:即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防卫意图又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防卫认识是产生防卫意图的前提,防卫目的是防卫意图的核心。首先,防卫认识就是行为人对与防卫有关的事实情况的主观反映。其次,所谓防卫目的,是以保护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为内容的。防卫目的是确定防卫意图的关键,它决定着防卫意图的正当性。2.防卫起因:正当防卫的起因是不法侵害,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没有不法侵害就谈不上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必须具备社会危害性和侵害紧迫性。只有同时具备以卜两个特征,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起因。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笔者认为不法侵害不仅包括触犯了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也包括尚未触犯刑法的一般违法行为和虽然触犯刑法但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

3.防卫对象:由于不法侵害是通过人的身体外部动作进行的,制止不法侵害就是要剥夺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能力。并且正当防卫是通过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侵害,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行为。因此,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允许对未参与侵害的其他人实行且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防卫时间:正当防卫是为制止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加害行为,防卫必须是针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所谓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侵害处于实施阶段,这个实施阶段可以表述为已经发生并且尚未结束。

5.防卫限度: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只有在这个限度内,防卫行为才成其为正当防卫,才是有益于社会的行为。超过了这个限度,防卫行为就不能成立正当防卫,而是防卫过当,是一种有害于社会、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防卫过当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情况,明显超过必要的防卫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伤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其定义来看,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的行为,和正当防卫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防卫过当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存在罪过,因为其是一种非法侵害行为,这也是防卫过当不同于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也是追究防卫过当人刑事责任的基础。

(二)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

1、防卫过当的客体

防卫过当的客体是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权利,即不法侵害人依法受刑法保护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在这里,不法侵害人具有双重身份,即是防卫对象,又是犯罪对象。我国法律支持对不法侵害人的某些权益造成必要的损害的正当防卫行为。但是,同时不法侵害人还有他的合法权益,而这部分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2、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 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的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

3、防卫过当的主体

防卫过当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个公民。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

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是防卫人对过当结果持放任或者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态度。防卫过当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同其他犯罪一样,要求防卫人在主观上具有罪过。

三、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分析

(一)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辩证关系分析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是一般原则,防卫过当负刑事责任是例外。防卫行为构成为防卫过当,其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正当防卫性质。也只有在正当防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出现防卫过当之情 5

形。防卫挑拔、不适时防卫、假想防卫之所以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行为本身就不属于正当防卫之范畴。防卫过当就其本质而言,仍属于正当防卫性质。防卫人对不法侵害人的损害虽然超出了必要限度,但其防卫的性质并不因此而改变。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必须负刑事责任,事关罪与非罪的根本界限。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正当防卫一词中的“正当”,是针对防卫权的行使而言的。在一定情况下,当行为人依法行使防卫权时,其行为性质就是正当防卫,反之就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防卫过当的实质,仅仅是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非防卫人在当时情况下无权行使其防卫权。既然有防卫权,其行为性质就属于正当防卫。正因为如此,刑法对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过当行为的处罚比较宽容,规定“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处罚减、免之依据,在于防卫人行为性质仍属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在一般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应负刑事责任,这一负刑事责任的正当防卫的表现形式,就是防卫过当。将防卫过当视为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树立起正当防卫原则上不负刑事责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防止先人为主,将防卫行为与正当防卫二者割裂开来。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只要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本人以及他人的合法权利,防卫的对象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管造成何种侵害,一般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如此正确思维,对防卫正当与过当所掌握的尺度就比较宽松,就不会轻易作出防卫过当的结论。

(二)相对防卫权实施的必要限度分析

普通防卫的合法成立,要求防卫强度必须与不法侵害强度大体相当。对防卫相当性的判定,以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为标准。“相当”的界限,以尚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为其合法上限。防卫行为只要没有明显超过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即为相当。对必要限度的判定,应当从具体案件的实际出发,全面考察防卫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防卫客观条件;考察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缓急、侵害者的各种情况如人数、体力、工具、强度等不法侵害方面的情况;考察防卫主体的体力、智力、分析判断能力、气质类型,参加防卫的人数、防卫措施及造成的后果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防卫方的情况,具体分析,综合判断。

通过直接考察防卫人期待可能性的有无来判断防卫限度,要求在确认防卫限度时就不能局限于防卫行为本身,而应考虑到防卫人在防卫时的具体客观环境,除考察防卫人在行为时客观条件的特殊性外,更应关注客观环境对防卫人主观意志的影响程度,评价其在当时作出适度行为的可能性。德国学者指出:“人在作出决定的瞬间其行使自由幅度的可能性,受到许多客观性因果因素所限制,如年龄、性别、出身、经历、疾病、气质、气氛、疲劳度、兴奋度、激情、国民性甚至涉及风土、气候等”。回在正当防卫中,防卫人如果处在一个极其急迫的环境中,其心理受到的压迫很大,面对如此短暂的时间和如此之多的意决事项,要求

其立即判断不法侵害的强度,继而选择恰当的防卫方式与工具,并准确控制防卫强度、避免不应有的损害,“其期待可能性比在其他场合具有明显的减低或者完全被压制了”,故对防卫限度就应适当放宽,不能要求太过于苛刻。

(三)无限防卫权实施强度控制分析

无限防卫权是刑法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防卫强度的特别规定。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第2款对防卫过当及其处罚的规定,在内容上具有逻辑联系,具有普通指导意义,适用于任何情形下的防卫正当与否的认定。虽然第三款规定的防卫行为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只要承认该规定属正当防卫之范畴,就必须适用前二款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必要限度的原则。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法律允许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及死亡。但是,这并不意着此种情形下的防卫没有任何必要限度。其实,在相当防卫权必要限度概念本身就存在着上限,即法律容许的最重的、致不法侵害人死亡的损害结果。致不法侵害人死亡,既是相当防卫权实施之必要限度的极限,也是特别防卫权实施之必要限度的极限。处理案件,应当从案情实际出发,以必要限度的标准进行理性判断。看防卫的实际损害是否系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并且不属于明显的不应有的重大损害。致正在进行的严重暴力性犯罪侵害人死亡,死亡结果之本身,是防卫损害的上限,包含于必要限度合法界限之内。死亡结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防卫已超过必要限度。特别防卫的合法成立要件,与相对防卫的要件相比。不但与后者同样有必要限度的限制,而且有更加严格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客观上它要求必须针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针对对象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果某些暴力性犯罪中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或者该暴力性侵害危及的不是人身安全,而是财产等方面的安全,在该种情形下,也不能行使特别防卫权。

四、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界限的完善对策

(一)对德国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司法借鉴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指在行为时的具体情况下,能够期待行为人避免犯罪行为、实施适法行为的情况,反之,则可成为行为人的阻却违法事由,即对行为人可以免除或减轻刑事处罚。期待可能性思想可以对正当防卫中防卫是否适度提供合理的判断和理论支持,运用期待可能性原理能够较好地解决正当防卫中防卫限度的判断问题。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由于对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规定太过笼统,在实际操作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司法者往往对正当

防卫的正义性视而不见,脱离正当防卫的动态环境,不能辨证地分析防卫案件的特点,防卫人受到不法侵害时自我防卫不仅得不到保护,反而被以防卫过当追究刑事责任,行为后果几乎成为防卫限度的惟一尺度。期待可能性的引入,可以提醒司法者在关注防卫行为效果的同时,还应考察防卫时的具体情形,避免了判断防卫限度的唯结果论。正当防卫之必要性,应自期待可能性之原则而为了解。所谓期待可能性,谓于此之时难期待其不出如此之行为。

通过直接考察防卫人期待可能性的有无来判断防卫限度,要求在确认防卫限度时就不能局限于防卫行为本身,而应考虑到防卫人在防卫时的具体客观环境,除考察防卫人在行为时客观条件的特殊性外,更应关注客观环境对防卫人主观意志的影响程度,评价其在当时作出适度行为的可能性。德国学者指出:“人在作出决定的瞬间其行使自由幅度的可能性,受到许多客观性因果因素所限制,如年龄、性别、出身、经历、疾病、气质、气氛、疲劳度、兴奋度、激情、国民性甚至涉及风土、气候等”。在正当防卫中,防卫人如果处在一个极其急迫的环境中,其心理受到的压迫很大,面对如此短暂的时间和如此之多的意决事项,要求其立即判断不法侵害的强度,继而选择恰当的防卫方式与工具,并准确控制防卫强度、避免不应有的损害,“其期待可能性比在其他场合具有明显的减低或者完全被压制了”,故对防卫限度就应适当放宽,不能要求太过于苛刻。

(二)深入考察不法侵害的强度与缓急

要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还应该从不法侵害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不法侵害的强度。在确定必要限度时.首先需要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是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然限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害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需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应该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防卫限度的因素之一。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时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剥夺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权,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三)细化对防卫过当规定的司法解释

我国刑法并无明文规定无限防卫权。这里所列举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防卫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需要采取较为激烈的防卫手段,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后果,对此刑法明文规定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行为足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没有对其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所必需的手段和强度,就是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基本相适应说把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基本相适应作为衡量标准,是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实践中,被保护的利益和性质与所损害的利益和性质往往难以比较,“基本相适应”很不好把握。“必要说”以制止为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为标准,有利于鼓励公民实行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如果片面强调,会任意扩大防卫限度,导致滥用防卫权。因此,应以防卫行为是否能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为限度,同时考虑所保护的利益的性质和可能遭受的损害的程度与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的性质和程度基本相适应。

五、结语

防卫行为与其引起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品质,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各自有其独立的因果关系。防卫过当是过当行为和过当结果的统一,而正当防卫是行为限度和结果限度的统一。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个防卫行为性质的界定应结合防卫人的行为独立地来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东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7期 [2]冯殿美;对“无限防卫权”法律规定的反思;文史哲;2002年04期

[3]范剑虹;欧盟与德国的比例原则——内涵、渊源、适用与在中国的借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P45-88 [1]周加海,左坚卫;正当防卫新型疑难问题探讨;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5]赵秉志,陈志军;英美法系刑法中正当防卫构成条件之比较研究;法商研究;2003年05期

[6]郭泽强,贾彬;正当防卫制度之价值观念层面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02期

[7]杨华;特殊防卫权及其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上一篇:让体育赋予我们精神——体育节的国旗下讲话下一篇:红橙节见闻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