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行政执法的问题

2022-08-15

第一篇:警察行政执法的问题

当前警察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当前警察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翟伟

[ 内容摘要 ] 当前,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履行法定职责,违反程序办案,滥用职权,粗暴执法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其主要原因是:执法指导思想不正确,警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公安体制的弊端及公安法规的不统一,不规范。解决的方法有:树立“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加强并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公安体制改革,建设规范的公安法规体系等。

[ 关键词 ] 警察 警察执法 法治 体制改革

随着法治社会构建的一步步深入,对执法环节的关注也日渐增多,执法过程的好坏是法制建设的体现,执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凸现了我国法治的建设程度及文明程度。警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又是执法的主体之一,警察执法是现阶段我国执法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的警察执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距离法治的目标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较多问题,如滥用职权,粗暴执法等,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法制建设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法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前警察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理念,指导思想错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然而在部分警察身上,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特别是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没有很好确立,在执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表现在:1 不重视理论学习及“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理念的培养,表现在现实中,理论修养不深,法律知识匮乏,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接待群众缺乏耐心等。2 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人民警察法》第六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十四项法定职责,在现实中一些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没有很好的履行这些职责,这在当前一些基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层公安机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是不及时处理群众的报警,不及时立案及调查,其次是对群众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求助,不理不睬或拒绝履行,再就是对公民依法申领证件,执照,故意刁难,无故拖延等。比如办理伤害案件,一些派出所接到报案后,不管案件大小,先叫治保会或协警处理,而这些人无专业警察素质,往往延误时机,最终导致加害人逃避制裁,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违反法定程序办案

1 执法主体不合法:在基层派出所,协警,保安参与办案,制作笔录,有的派出所,甚至让见习生参与办案,笔者暑期在派出所见习时,就“有幸”单独进行讯问并制作笔录。2 违反地域管辖,部门管辖规定执法办案,如派出所跨辖区查赌,抓嫖,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等3 违反程序办案,在基层派出所,先调查后立案,先处罚后裁决等执法现象大量存在,当场处罚不出示证件,处罚决定书不及时送达等问题也时有发生4 超越职权审批,如派出所所长审批刑事案件。

(三)滥用职权

1.滥用罚没权: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同类案件违法情节相似,罚款数额却相差悬殊,原因在于当事人态度的好坏或有无重要“关系”。其次是乱罚款现象大量存在,在办理赌博、卖淫嫖娼等案件中,以罚代刑、以罚代教的现象还很多。2.滥用强制性措施:首先适用强制性措施的随意性大。比如对嫌疑对象的强制传唤,超过24小时还进行非法关押。其次随意扣押处置涉案财物,如不按规定审批登记后就扣押,久不处置等。

(四)粗暴执法的存在

1.办案中的变相体罚,刑询逼供仍然存在。2.对待来访群众不耐烦,不愿意接待。如派出所民警对某个屡次上访的群众“讨厌”之至,以致于该人每次来派出所都没有民警接待。3.处理治安纠纷案件,多采用强制手段,不重视引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导及思想教育。这种现象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笔者粗略统计,大部分公民对警察粗暴的形象不满,希望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不完备,不适应,法规不统一等客观原因,又有部分民警综合素质不高,执法观念保守、落后等主观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执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政治不断发展,但一部分警察并没有树立相应的执法理念,指导思想,最根本的表现是指导思想偏差,执法观念不适应,1.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意识,没有很好确立、表现为执法手段的简单、粗暴,以及违悖法治精神,前期吵的沸沸扬扬的“杜宝良违法现象”中执法部门就违背了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使执法本应有的教育、警示及制裁三种功能,只剩下了制裁的功能。达不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显然违背了法治精神,也造成了公安机关相当尴尬的局面。2.缺乏法制理念与执法为民的理念,以 言代法,以权代法,唯长官意志和权力执法,这是目前执法中最大的问题,也是产生一系列执法问题的根源。

(二)警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规范

有一调查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警察队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2.3%,这较之上世纪90年代的3.9%,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调查结果又表明,57.3%的高学历警察,多在办公室,在基层的很少,目前我国警察的整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1.部分民警缺乏应有的法律业务知识,导致业务不精,对新形势下执法办案的要求不了解,导致粗暴执法,违法办案,比如这几年,从地方和部队转业军人中录用的新民警,只进行了短期的培训,没有系统地学习法律业务知识,不能适应岗位执法的要求,2.一些民警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心,一方面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比如对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能推则推,而对有经济利益的案件的案件则争着办理,借办案之机,吃拿卡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要,有的甚至索贿受贿、贪赃枉法,笔者在基层实习时就发现,对打架纠纷等治安案件,民警互相推诿,不愿办理,而很多民警却忙于办理抓嫖、抓赌案件,个中缘由,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抓嫖抓赌案件油水“多”,而打架、吵架等纠纷案件则既“浪费”时间,又无油水可捞。

(三)公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弊端日益显现,人事管理体制、财政保障体制,执法监督体制都不能适应当前的执法活动,表现在:1.人事管理体制不适应,目前,公安机关列入地有政府机构编制序列,实行公务员人事管理;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制约,内部人事管理,缺乏自主权,2.财政保障机制不适应,现行公安办案经费重要靠财政拔款,这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及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公安经费,难以达到基本保障,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维护治安的经费占财政收入的9.9%,我国仅占2.8%,是少数低经费国家之一。因而产生某些“创收”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如警察与妓女联手罚款创收,以罚代刑,以钱代罚等,并且经费过低,严重影响了警察执法能力和质量的提高,在执法过程中发生的某些徇私枉法、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渎职违法等直接、间接侵犯人权的行为,与之有密切关系,3.执法监督体制不力,(1)监督与被监督意识薄弱,表现在:一方面将权力与监督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主要是对执法监督畏难,部分民警认为监督就是干扰办案,监督就是故意找茬,对监督持抵触心理。(2)有关监督的制度不健全。《人民警察法》第六章专门对执法监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太过原则,《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太过原则、僵化,没有考虑到变化的现实。(3)监督的视野不够宽敞,只强调了内部监督,而外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群众监督渠道不畅。

(四)公安法规的不统一,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为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不完备,尤其是相关行政处罚方面没有统一的程序法,多而是分散于各实体法律法规中,如公安机关常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刚颁布尚未实施行的《治安处罚法》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不配套,常发生矛盾,互相抵触,如对卖淫嫖娼的处罚规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定中就出现罚则相同,量罚尺度不同,这些给民警执法带来了困难。其次法律还存在“空白地带”,比如对取得证据的法律程序方面,我国刑诉法没有禁止以非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在法律上为警察以刑讯逼供取证留下了漏洞,虽然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释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判决案件时,不得采取非法取得的证据为证据,但这对于警察的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强制性约束力,因为警察属于行政机关而非司法机关,此外,我国对刑讯逼供的法律规定又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了在现阶段警察执法办案时,存在大量的刑讯逼供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执法理念

1.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人权保障意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使民警执法的思想和理念跟得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就必须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首先是在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摒弃以往根深蒂固的权力至上思想,改变部分民警习惯按领导意志办事的陋习,重视法律的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从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出发来执法,杜绝取权合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其次是对执法的认识程度上,要认识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那些漠视公民权利,认为只要是打击犯罪,就可以不顾违法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稳定大局,侵犯一些人的权利也在所难免的想法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

2.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牢记执法为民,人民群众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基础,而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具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和谐的警工关系,要求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群众,警民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良性的互动,有利于执法工作的改善。

(二)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警察素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应通过修改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警察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内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察的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使我国警察的包括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法律知识,人权知识等在内的整体素质及以明显提高。

2.突出警察法律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这是确保公安执法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执法质量的主要问题,提高警察的法律,业务素质,关键是加强民警对执法相关法律的学习及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中央政法委刚出台了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及开展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对重点岗位的执法警察要定期考核,以作为评定警察执法资格的重要依据,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是警察工作的基本法律,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笔者认为此举甚好,一方面提高了执法民警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从心理上使执法民警重视法律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有行于民警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立规范统一的警察法规体系

要使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国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安立法就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立法之规定,并贯彻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则,统一规范,这样对执法工作的开展进行亦有现实意义。1.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从刑诉法到警察办案具体规定的各项程序,严格规范警察及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切实防止警察滥用职权,侵犯人权。

2.对不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法规间有冲突,不协调的条款进行修改,进一步明晰职责权限。

3.统一公安机关处罚方面的法律,新出台的《治安处罚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还存在矛盾规定,多头执法等规定,应进一步统一相关规定,以明确其职责,节约警力,并“减负”于民。

(四)推进警察体制改革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首先是建立: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特殊情况下公安内部垂直领导的领导管理体制,撤消重复建设的公安派出机构,整合统一,将组织人事业务统一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减少其他地方部门的干扰,减少非警务活动,比如,依据地方(辖区)治安状况设立公安派出所,而不是“一刀切”,原则性的凡地方都要设立派出所,确立能够合并的就要整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警署,既有利于节约警力,又有利于改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其次建立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在国家公务员序列中单列出来,同时优化重新整合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沉列到一线,实行小机关,大基层,切实解决头重脚轻、机关化严重的问题及职能交叉,人浮于事问题,警力的配置,从实际出发。

2.改变由地方政府提供维护治安经费的机制

(1)逐步提高维护治安经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2)改由中央统一从国家财政中拨款,充分保证警察维护治安所需的经费和设备。

3.深化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过程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强化执法监督,要做到个延伸,遵循“广泛监督、深入现场、内外联支、超前控制”的原则:实现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深层性。(1)由事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一方面加强监督部门的信息保障,加强信息交流、协作,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随警察执法的过程,同步监督,随程控制。(2)监督工作由监督执法查纠向服务保障延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机关要反馈信息,辅助决策,二是保护执法,加强执法者的心理疏导,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监督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又使监督工作由被动到主动,既改变了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又有利于执法决策的完善。

警察执法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公安体制的改革也需不断推进、完善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建设法治和谐社会的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1]李林. “中国警察的组织与权力”,《人权与司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三月第一版。

[2]黄维维、范季海.“浅论公安执法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3]杜晋丰.《公安机关监督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王大中.“树立‘以警为本’的理念”,《公安学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5]张惠文.《警察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6]邹少陶.《公安实践与思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第二篇: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对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思考

目前,我国正步入法治社会的阶段,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警察部队。可是近期许多暴力袭警案件被媒体报道,暴力袭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暴力袭警造成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这不仅是对警察个体人身权利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的破坏,对国家公权力的公然挑衅。中国已被国际刑警组织称为警察伤亡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中广西也是暴力袭警案件的高发地,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减少暴力袭警案件,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亟待题。

一、暴力袭警的原因

1、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警察的办案程序,往往凭主观臆断推测警察执法公正与否,一旦不符自己的想法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认为警察执法不公而进行投诉。有的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视为软弱可欺,肆意谩骂、侮辱警察,更有甚者围攻、殴打警察。

2、立法方面明显滞后。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对警察执法的法律保护远远不够。我国法律对警察执法权的保护散见于《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中。但是,《刑法》没有将暴力袭警行为单独列罪论处,只是将行为人实施犯罪后为逃避而暴力袭警作为前罪的一个从重情节处罚,或

1 以妨碍公务罪处罚,量刑明显偏轻。对其他袭警警察情节轻微的,则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处罚轻微,起不到震慑效果。对无理取闹、侮辱警察及诬告警察行为的处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难以处罚。此外,《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与实战相结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造成许多警察被袭击时不敢使用武器警械,无形中助长了袭警人员的嚣张气焰。

3、酗酒滋事严重阻碍正常执法。据了解,人醉酒后,由于神志不清、身不由己,一种原始的冲动使人变得野蛮、愚昧、粗暴异常的兴奋,又能诱导人为所欲为,出现迷离恍惚而洋洋自得的举止。人在喝酒过量后会失去理智的状态,很容易对周围的人进行破口谩骂、动手殴打等,看什么都不顺心或者从事一些莫名其妙、超出常规的破坏活动。

4、警用装备保障落后。目前我国警用装备的保障和使用存在很多问题。

一、基层所队特别是派出所的警力、经费严重不足,出警或巡逻时人数少,装备落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应当配备的枪击、警械和防护装备没有配备或配备不全,在制敌过程中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导致民警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加剧犯罪分子暴力抗法的嚣张气焰。

二、部分警察认为自己是执法者,代表国家强制力量,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警惕性,,出警时没有携带必要的武器警械及防护装备,且个别警察警务技能不高,一

2 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二、暴力袭警对警察执法权益产生的影响

(一)媒体对警察的宣传与导向发生偏差

其实,每个有过与警察不同程度交涉经验的人,会对杨佳是不是英雄义士有不同的诠释,更重要的是了解人们各种情绪折射出来的问题:中国网民在这事件中对警察的普遍不满,究竟是否反映了真正的民意?没有能力上网的人(无论是受资源或技术限制),到底是否有其他渠道表露心声?有媒体报道称,沪上有民众把杨佳推崇为手托炸药包英勇炸敌堡的战争英雄董存瑞。更多网友则把他等同于在《水浒传》里被上司和官差衙役压制和欺负的林冲,以及“该出手时候就出手”的武松。诚如网民所说的,许许多多市民把警察等同于强拆民宅、暴打上访民众、勾结奸商或收保护费者,也就难怪他们听闻杨佳手刃这么多名警察,不但不怪他草菅人命,还称他是“英雄”、“义士”。媒体恶意炒作以及正面宣传、警务公开的不足,导致群众对警察执法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一些新闻媒体从追求新闻“看点、卖点”出发,对公民、组织应该支持和协助警察执行职务以及阻碍执行公务应受到严肃处理往往不予重视,反之热衷于炒作个别警察违法乱纪行为,侧重负面报道,破坏了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另外,在执法过程中,一旦警察与执法对象发生争执,群众或是不理、或偏向执法对象,经常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使警察为众矢之的。这与警察在法制宣传、警务公开以及公安工作效果宣传上做得不够

3 有较大关系。

(二)警察因公伤残医疗费得不到保障

据媒体披露,2006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发生因公伤残医疗费8717.2万元,其中由国家和单位支付5655.1万元,占64.9%;由警察支付2197.4万元,占25.2%;拖欠医院864.7万元,占9.9%。据统计,河南省每个县级公安机关平均每年有4-5名警察因公负伤,许多警察因公负伤后,医疗费无法报销,只好个人承担或由所在单位垫支。如洛阳市公安局巡逻支队李军,处理治安案件出现场时摔伤,成为植物人,一年后死亡,仅医疗费就15万元,无法报销。警察在受到暴力袭击后受伤,没有合理得到国家的保障安置,这样会给警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与此会消弱警察的壮心斗志。

(三)警察的素质和处置能力与暴力袭警的关系

一是个别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中表现为执法不够文明,执法方法简单,存在一定特权思想和“冷横硬推”现象,这样容易与处于非常激动状态的当事人发生冲突。二是公安业务不练。在处置事(案)件中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准,宣传解释不到位,处置事件的技巧、手段、措施不灵活,以至于引起群众不满导致阻挠执法事件发生。通过上海警方透露有关杨佳袭警案前的录音记录可知:警察对杨佳进行盘查时,两者之间的对话语气充满火药味,从中看出警察的执法素质不够强,也没有很好的处置当中的矛盾根源。假如当时警察说出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

4 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那么杨佳心里可能就平衡许多,也不会让他产生报仇心理。从此提醒我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具有“文明执法,立警为公”的理念和处置事情的能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不会落下上海“杨佳袭警案”的祸根。

三、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权益指的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警察的权益从法律角度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警察权益,是指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属于警察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特殊的权利;广义的警察权益,还应包括警察作为普通公民的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近年来,公安部推出许多措施保障警察的权益。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以及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空白,给警察权益保护带来难度,研究警察权益保障问题成了一大热点。

(一)警察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特点

一是暴力阻挠民警执法办案、威胁民警人身安全案件增多。部分袭警人员甚至怀有挑衅心理。公然与执法执勤民警相对抗,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故意性。二是受侵害民警以基层民警为多。现在实施的是一名民警带一名协警巡逻处警制度,在处置群体性案(事)中,协警难以驾驭和控制复杂的局面,一旦冲突,警方往往陷于被动、受害地步。三是袭警案件多发生在警方执法办案时。

5 基层民警在处理民事纠纷和打架斗殴等一般治安案件时,遭到不法之徒拒绝、阻碍、围攻的现象日趋增多。四是对醉酒者缺少相应的强制约束措施。据统计部分民警在处理酗酒滋事过程中,发生涉警伤害案件比率也比较高。

(二)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1、过分强调服务功能而削弱执法功能。公安机关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严肃警察的举措、服务公众的社会承诺连连推出,以至于有些人错误地认识警察只是一个服务群体,就应该言听计从,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就以告诉你,更有甚者甚至无视乃至挑战警察的执法权威。

2、社会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有偏差。受现行体制局限,当前公安机关除履行自身业务范围内的职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拆迁、征迁、拆违等现场安全维护,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临时布置的非警务工作。和群众发生矛盾后,他们认为警察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一旦百姓与政府机关各种原因发生摩擦,警察的立场就是保护政府部门的利益,由此,警察产生了敌对情绪,具体表现为群体性群众闹事,群众与政府部门引起纠纷时,警察在处置时往往作为受攻击的对象。

3、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一些民警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法律素质不高,方法粗暴,以管理者自居,还为转变到服务观念上,在工作上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容易与当事人产生摩擦;其次,一些民警执法行为不规范,对操作程序没有认真落实,

6 从而产生漏洞,平时疏于训练,证据意识不强,不注意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不能随心应手的运用有关技能采取措施。这保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错综交织,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基层组织职能弱化。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在处理企业破产改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调节贫富差距等方面。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弱化,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逐步衍化升级,使各类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因此,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是导致警察权益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2002年8月在全国公安机关从优待警经验交流会上,公安部提出要在全国公安机关中设立“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各级各类职能部门,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发挥应有的功效,可使民警的执法维权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为民警主持正义,保护执法权威。成立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有“一把手”亲自挂帅其他党委成员参与,设立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局民警维权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各个涉及的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分解操作执行。同时,制订《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实施办法》,明确维权的职能、范围、操作程序的工作

7 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民警执法环境、保障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培养民警树立较高的政治觉悟,善于调查社会现象,分析处理问题。加大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练好内功,坚决根除特权思想,确实做到执法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执法环境。同时,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保证对所涉及的法律能够理解、熟练运用,提高接处警能力和技巧、盘查和捉捕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能正确评估现场事态的发展趋势,既严格执法,有灵魂处置,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调整并完善公安接处警工作范围,避免民警因超越职权无法解决问题而无辜受委屈。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执法环境。公安部门应努力主导公安宣传潮流,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特别是要结合具体案例,广泛宣传《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其他有关法律,强化对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群众能“懂法、维法”。还有公安机关可以利用“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载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和联系,开展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增强民警公正执法的理念,在执法中尊重保障人权,时刻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义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警察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树立其警察在

8 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一些暴力抗拒、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行为,通过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以便震慑那些无视法律不惜以身试法的人,同时理直气壮地为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撑腰。

4、完善维权机制。一是成立维护民警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专门机构。将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化建立科学有序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从严及时打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各级纪检督察部门要在发生袭警案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袭警事件跟踪督办。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袭警犯罪嫌疑人“捕得了”、“诉得了”、“判得了”。二是对民警的不实举报和投诉,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及时澄清事实,消除群众的误解和民警的心理压力。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对民警名誉造成损害的,要支持和帮助民警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通过各级媒体如实报导,以正视听,安抚警心。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民警执法中遭受袭击、伤害的快速救治制度、抚慰金补助制度等。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公安民警因公受伤紧急救济机制,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并落实专门的医疗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多方争取和筹集警察维权资金,当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予以相应的补偿。通过合理完善维权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对暴力袭警的原因、影响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

9 在以后公安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案件应会科学、合理的处理。制止暴力袭警案件发生必需有系统的保障体制和完善立法系统等,从而保障警察执法权益。我认为:一是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袭警罪”。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对公安民警使用警械、武器的具体情形或前提条件进行分类明确,使得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能合理科学的处置一些特殊情况,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公安民警因担忧而不敢开枪自卫,以致民警错失良机酿成大错,对妨碍民警执行公务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的立法更应加以补充完善。通过在立法上的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提高公安民警的各项执法职能,这样有关暴力袭警等案件会随之减少,我们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不远了。

第三篇:警察执法能力提高的法理思考

伍玉功姚顺花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具体到公安机关,就是要不断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警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犯罪的隐蔽性和智能性等特点以及我国当前警察执法能力不强也呼唤警察提高执法能力。

[关键词]警察执法能力法理思考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警察执法能力研究》的一部分,项目批准号:湘财教指[2008]71号。 作者简介:伍玉功(1965,12-),男,湖南新宁人,法学硕士,在读法学博士,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和诉讼法;姚顺花(1971,4-),女,湖南新宁人,大学本科,长沙铁路卫生监督所,研究方向:卫生法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一句话,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具体到公安机关,就是要不断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即提高警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1]推动公安机关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警察执法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最有力的保障。罗干同志在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安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力量。”周永康同志也指出,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2]所有这些,都阐明了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都明确了警察执法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只有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发挥其服务职能,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宽松的环境。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是第一警务。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人民警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措施,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着力解决好“冷、硬、横、推”等问题,构建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实现警与民的和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宽松的环境。[3]

第二,只有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发挥其打击职能,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平安的环境。安全平安是人的基本需求,和谐社会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人民群众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公安机关打击职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人民警察必须发挥其打击职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首先,以打击黑恶势力为龙头,开展打暴扫霸行动;其次,以强力压控盗抢犯罪为重点,开展打盗反抢行动;再次,以集中扫除治安乱源为目标,开展禁毒禁赌行动;最后,打击各种形式的赌博活动,严禁在街头、临街面进行赌博,加大对茶馆、旅店、宾馆等公共场所的查禁力度,遏制新型赌博活动的蔓延。[4]

第三,只有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发挥其维稳职能,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定的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到一

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稳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种治安案件和治安隐患、苗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改革成果的巩固,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因而也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首先,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和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保持对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其次,打击严重破坏经济秩序、金融管理秩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危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经济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重大经济犯罪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犯罪对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带来的危害。[6]最后,妥善化解群体性矛盾。如当前尤为突出的破产倒闭企业职工、征地拆迁户等群体性矛盾。这类矛盾如果处置不好,就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一)犯罪的隐蔽性和智能性等特点,要求警察提高执法能力

社会学家认为,从一种运行模式向另一种运行模式变迁的社会转型期,必定有一个碰撞、磨合的过程。现阶段,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权力社会向市民社会、由权力时代向权利时代、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社会成员之间,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急骤增多,暴力犯罪、团伙犯罪、黑社会犯罪、异地犯罪、群体犯罪和多样化犯罪等愈来愈突出,犯罪手段也更加隐蔽化和智能化,其社会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经济犯罪。经济犯罪又称“白领犯罪”,一般来说,经济犯罪基本上是智能性犯罪,即采取智能手段实施犯罪。很多犯罪嫌疑人甚至具有丰富的金融、电脑网络等专门技术知识,并且具有长期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经济犯罪主体常常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寻找空隙,使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且逃避侦查的伎俩越来越隐蔽和高超。又如计算机犯罪。它是21世纪最主要的犯罪,是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或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智能性,犯罪人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躲在不易引人注意的角落里操纵计算机,瞬间可以使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巨额财产流失,国家秘密泄露,国家信息系统瘫痪,甚至造成社会**,危害之大,令人咋舌。[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只有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才能准确、及时、合法地缉拿犯罪嫌疑人,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我国警察执法能力不强,也迫切要求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

由于警察执法观念存在偏差,科技强警没有落到实处,经费缺乏,警力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警察执法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公共服务能力差。部分民警总认为自己是管人的人,根本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耍特权、抖威风,态度冷漠、生硬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2)“说不过人家”。部分民警文化法律水平偏低,口头表达能力差,不会做群众的工作,不会调解纠纷,不会讯问犯罪嫌疑人。(3)“跑不过人家”。部分民警由于缺乏经常性的体能锻炼,大腹便便,身体素质较差,遇到犯罪嫌疑人逃跑的,根本就追不上。(4)“打不过人家”。部分民警由于缺乏专业警务技能的训练,在力量、技巧等方面与一般人差不多,因而在值勤、查缉、追捕任务中较难制服犯罪嫌疑人,反而自己负伤牺牲。据公安部统计,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几乎是“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公安民警已成为和平时期最具危险性的职业。警察本是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却因自己执法能力不强而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又拿什么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三、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警察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警察。英国警察是世界警察的鼻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近年来,英国政府通过改革警察培训工作来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一是建有较完备的培训网络。全国有国家警察学院、苏格兰警察学院,各警察局大都有单独的培训中心。二是建立有较规范的培训制度,并将培训与人事管理挂钩。如警长以上的警官必须参加培训才能晋生;新招录的人员必须先到警察学院进行12周的基本技能培训,然后到一线当巡警,一年后再到警察学院进行6周的巩固性培训,培训不合格不能录用。三是培训内容与实战结合紧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8]另外,英国将公众满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标准,致力于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政府强调警察的平民性,将警察机关定位于服务部门。警察局也要求警察“对待公众就像对待顾客”一样。[9]日本警察素以训练有素、警民关系良好而闻名于世。日本为了建立一支具有能战胜现代化犯罪的高度智力结构的警察队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逐年提高具有大学文化水平警察的比例,在日本警察队伍中大学生的比例五十年代为1%,六十年代为2%,七十年代为12%,现在已达到四分之一。[10]在日本,中级警官必须是本科毕业,在高级警官中硕士、博士也不乏其人。在丹麦,为了保证警察都具有较高的执法能力,丹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警察录用程序。条件包括合作能力、判断能力、决心、威信、忠诚、同情心、交流能力、掌握主动权的能力等等。预备警官在被录用之后必须参加为期3年的基本培训。 [11]根据联合国维和民警培训大纲要求、联合国维和民警甄选考试标准以及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实际工作的需要,联合国维和民警必须具备8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了解维和任务区语言环境,具备较强的工作语言能力;二是要掌握联合国车辆使用规定和任务区交通规则,具备复杂道路条件下熟练的机动车驾驶技能;三是要了解任务区的情况及武器使用原则,具备正确使用武器和快速射击技能;四是要了解维和民警的职责和任务,具备维和民警基本工作技能;五是要熟悉联合国的通讯设备和通讯规则,具备熟练的维和民警通讯联络技能;六是要熟悉联合国基本知识和外交礼仪,具备一定的国际交往和谈判能力;七是要了解任务区恶劣环境和生活条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八是要熟悉维和任务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具备一定的防卫生存和防病自救能力。[12]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警察执法能力的提高,且为了提高警察执法能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警察执法能力研究已成为警学界和法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提高警察执法能力的必要性基本已达成共识,但警察执法能力是什么?结构如何?如何提高警察的执法能力?等等,仍需学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J]公安研究,2004,(2)

[2]戚丹,对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的思考——谈执法权威的重塑[J]公安教育,2008,(3)

[3]肖飞,关于建设服务型警务的理论与思考[J]公安教育,2005,(9)

[4]李笑梅,试论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EB/OL]http:///ReadNews.asp?NewsID=5490,2007-04-30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6]赵远,论警察执法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政法学刊,2005,(5)

[7] 李恩来,计算机犯罪手段大暴光[J]程序员,2001,(11)

[8]赵可,国内、境外警察队伍建设[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9]JamesB Mckee.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hott,Reinehart and Winston,1974

[10]何理刚,“警察训练”在提高警察素质中的作用与地位[J]公安教育,1997,(5)

[11]http://:8080/gai/oldweb/gazk/2004/20/15-5,htm

[12]瞿志文,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武警学院学报,2002,(2)

第四篇:美国警察有没有“暴力执法”?上海警察“绊倒”抱婴妇女的延

伸思考

私闯者会被枪击,幸存者会被补枪

警察绊摔抱婴妇女的视频,告诉我们“暴力执法”无处不在。那么,在人们印象中更加文明的欧美发达国家,是否“暴力执法”就绝迹了呢?先来看一些案例。下面这些都是新闻报道过的。2006年11月,纽约市3名警察在皇后区连开50枪打死一名非洲裔准新郎。纽约州最高法院2008年4月宣判涉案警察无罪,激起民愤。2013年7月13日,佛罗里达州一陪审团判定2012年2月枪杀黑人少年特雷沃恩·马丁的白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无罪。随后美国100多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2014年7月,纽约白人警察潘塔莱奥在逮捕贩卖香烟的黑人男子加纳时,扼住加纳喉咙将其摔倒并致其死亡。同年12月,纽约地方法院大陪审团决定对其免予起诉。这一裁决引发纽约市持续多日的大规模抗议示威。2014年8月9日,弗格森市18岁黑人青年布朗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白人警察威尔逊拦截搜查并被开枪打死。11月24日,密苏里州地方陪审团宣布威尔逊被免予起诉。随后,全美百余座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部分地区一度演变为暴力骚乱。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2016年7月18日,一位手无寸铁的黑人社区护理人员在北迈阿密地区,遭到佛罗里达执法人员枪击。而枪击发生之时,这位叫查尔斯·金赛的男子正十分配合地躺在地面,举起双手,并反复呼喊自己没有武器,不要开枪。最终子弹还是击中了男子的腿部。此事在当地已经引起轩然大波,大批黑人民众前往当地警局进行抗议。接二连三的警察枪杀黑人事件让警方执法中过度使用武力的行为广受诟病。美国司法部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每年有400人在警民冲突事件中死亡,其中四分之一涉及白人警察和黑人民众,而其中黑人死亡比白人警察要多2倍以上。在司法实践中,黑人犯罪往往受到比白人犯罪更重的处罚。01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毫无疑问,美国警方同样存在“暴力执法”,并且由于美国开放枪支持有,警民暴力冲突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而从上述“美国警察枪杀平民”的各类恶性案件中,我们发现,冲突的两端通常都是“白人警察”和“黑人平民”,而白人警察所使用的暴力尺度(开枪射杀平民,或对未持械平民使用“扼颈术”)显然也是对嫌疑人的“小罪大罚”,远远超过执法所需要的必要性。但大多数涉事的白人警察,最后都能免于处罚逍遥法外——不难推断,如果类似的警民冲突,涉事警察居然无罪释放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会被社会舆论喷成什么样子。 02有一个段子曾经流传甚广,大意是指欧美国家非常注重人权保护,对于个人私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警察执法也不能冒犯私人空间。但是,与之相违的案例也并不难找到:今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辛普森·美国制造》第二集中,就曾提及一个案例:一位黑人妇女因为“二十块买菜钱”的冲突,在自家院子的草坪上被警察开枪打死;还有今年3月,一位旅法公民在巴黎住所“做饭”时,被三名法国警察破门而入,当着几位未成年女儿的面枪击身亡……随后,有人把“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个段子改成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但是,持枪荷弹的警察可以破门而进”这两天有媒体采访“加州刑事律师”,该律师表示,如果“上海警察绊摔妇女”发生在美国,那么至少触犯“对妇女儿童构成伤害罪”和“使用致命武器攻击罪”——但是,显然历史上更多的美国同行执法暴力的恶劣度已经远远超过这两项“重罪”,但美国完善的司法体系却似乎对他们格外开恩……或许,即使在文明程度更高的美国,也存在着书面条文上白纸黑字,但现实司法中根本不能操作的法律。03有人可能会说,你写这么多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事,是不是想给中国警察洗地?美国警察干了这么多坏事,就表明中国警察“暴力执法”正确吗?人家烂,你就要更烂吗?对于这类的质问,我只想说。首先,每次中国出现丑闻的时候,很多媒体都会下意识地进行“中美对比”,然后草草得出“中国坏,美国好”的结论,但是在“暴力执法”这件事情上,就目前知道的信息看,美国警察的行为,不比中国警察更文明。因此,需要对部分媒体在这方面的“崇美情结“做一个澄清。第二,对,中国警察过度执法、暴力执法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长期存在的,就上海警察“绊摔”这件事来说,警方明明有更好的方法控制嫌疑人,却偏偏采用了最容易致伤小孩和嫌疑人的动作,这里面不得不说,也许是存在“滥用职权”、“公报私怨”的主观恶意。这方面根本没得洗。但是,你怎么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呢?有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呢?或者说,我们可以跟哪些先进的国家学习文明执法的经验呢?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学习借鉴“文明的灯塔”美国——结果我们发现,美国的暴力执法问题也很严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暴力执法”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效约束过度执法、根据嫌疑人危害程度准确量化执法尺度这种理想化的期盼,在面对复杂的执法情境时,是否根本不切实际?在中国,警察“暴力执法”,还可以简单地吐槽一句“这是体制问题”,但是,连体制“更先进”的欧美,“暴力执法”也依然广泛存在,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绝望? 04可以说,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监督和推动,中国人的维权意识普遍有了提高,但守法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还非常欠缺。但实际上,大多数争议事件并不都是“我弱我有理”,即使是本次“上海警察事件”中,违规执法的涉事警察需要追究,但违法抗法的“弱势妇女”,同样应当依法处罚。那么,“上海警察过度执法事件”,能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不讲什么司法行政的大道理,就讲几条实用的吧。第一,不要出于侥幸心理,觉得“违章停车、闯红灯、赌博、嫖娼”这些都是“小事”,要知道,在香港,行人闯一次红灯就要被罚1500元!不在斑马线上被撞死,肇事司机可以不负任何责任!你违停、叫小姐、酒驾之类的,没被抓到是你运气好,被抓到了,那么呵呵,等待你的自然是国家机关的执法暴力!第二,在美国,“遇到警察盘问,必须第一时间高举双手,千万不要有任何抗法动作,否则警察会不会开枪很难说”已经成为了很多嫌疑人的保命原则——在中国也一样,千万不要抗法,不要抗法,不要抗法!可能中国警察不会开枪,但是揍你个鼻青脸肿你也难受。第三,善于使用手机、录音笔等取证工具和自媒体等传播工具。这次上海警方的过度执法,之所以这么快就被发酵,被处置,就因为完整的执法过程被路人录下,并且迅速网上传播,从而得到了全民监督,小孩和妇女的人身安全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妥善保护。对于执法者的错误行为,自媒体是最有力的维权工具。

第五篇:对警察巡逻效用发挥问题的思考

作者: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 李刚

警察巡逻是服务广大群众,对社会面实行动态掌控,实现快速反应,预防、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是公安机关切实维护社会平安的重要方法之

一。当前,警力不足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制约和束缚着巡逻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导致巡逻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随着警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有更新理念,对巡逻效用的发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深挖潜力,才能实现对有限的警务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加强科学巡逻的重要性

国际警政专家威尔逊说:“巡逻警力为任何警察部门之中坚,只有当巡逻部门不能履行其所有的警察职责以后,才有设臵其他部门的必要”。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和治安的复杂化,在这些客观形势下,作为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警察巡逻,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上。

(一)加强科学巡逻是提高治安控制力,增强群众安全感的基本途径。据国内相关调查显示,有65%的群众最期待公安机关提供的服务是警察巡逻,见警率被认为是影响安全感的首要因素,西方警界长期研究表明,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和其他业务活动的结果,往往来源于身边的巡逻警察。在大街上,与制服警察擦肩而过的感觉成为群众发现安全感存在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群众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治安问题,对警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控制现行违法犯罪上。由此可见,把有限的警务资源首先利用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安全保障问题上,科学组织巡逻工 1 [1]

作,是顺应民意,合乎民心的措施。

(二)加强科学巡逻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巡逻防控作为公安机关的“主业”,是情报信息的源头,加强巡逻工作与情报信息工作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警务效率的重要环节。首先,巡逻警察的办公场所臵身于群众之中,具有信息灵通,机动灵活等特点,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社会情报信息,勤务职能较之其他方式发挥的更为主动和直接;其次,巡逻中对群众的报案求助、发现的问题等情况及时上报指挥研判部门汇总、分析和评估,然后整理反馈给基层,能够更为科学的协调警务工作;再次,巡逻中与群众相处不但密切了警民关系,而且可以获取相应有价值的情报,便于组织动员群众力量,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三)加强科学巡逻是体察民生,融洽警民关系的有效渠道之一。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社会平安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受计划经济影响,公安机关工作模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警务活动以公安机关和民警为绝对主体,公安内部重视专业性、轻视社会性,强调上级指标的实现,忽略群众主观感受和安全需求,导致警民双方缺乏有效互动和沟通,相互理解信任不够,影响了警民关系。通过科学的开展巡逻,深入到群众之中了解民生问题,构建起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核心的警察价值文化,构建更加有利于倾听群众要求、了解群众想法的新型警务模式。

二、对进一步发挥警察巡逻效用的思考

在三门峡市公安局启动“网格化”街面巡逻的五年多时间来,街面见警率大幅提高,治安形势明显改善,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网格化”巡逻机制带来的优质服务,同时,受警力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巡逻工作仍有许多可供提升 2

的空间。警察巡逻勤务要发挥最佳效率,关键是科学用警。狭义上的科学用警,是指从事街面巡逻工作的民警对辖区治安态势的掌握和了解以及勤务效能水平、因地制宜和局势调整能力等。笔者拟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巡逻规划要有利于保持治安掌控力。目前,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面防控压力增大,而增加警力投入与实际防控工作的成果并不成正比。基于犯罪现象饱和原则及规则现象,犯罪可能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到临近地区了。英国的国家情报模式研究发现,犯罪的分布绝不是随机的平均分配,它有着十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即时间高发段和空间高发点。可见,我们可以把常规警力摆到街面上推动警务工作前移,使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集中、孤立、暴露在少数区域和时段内,指挥部门在研究和掌握犯罪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巡逻警力的投向和投量,以压缩街头违法犯罪活动的时空范围和第一时间抓获犯罪嫌疑人为目标,协调各种力量进行整治和打击。

(二)巡逻组织要有利于发挥民警积极性。首先,巡逻民警的“办公室”就在街面,民警的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随之产生了很大变化,不能简单地把警力推上街面了事。应该在实践中科学组织和安排,从变墨守成规的“全时警务”为弹性变化的“实效警务”。其次,巡逻民警在个体素质对履行职责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组织部门必须从解决民警角色定位问题入手,引导民警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研究制定巡逻工作标准规范,落实巡逻工作责任和要求,同时制定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以此充分发挥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巡逻勤务要有利于公安情报信息“上传下达”。巡逻勤务要充分发挥情报主导警务的功能与优势。首先,巡逻中与群众接触联系,一方面及时向群众通报警情,发布预警防范知识,另一方面密切群众关系,及时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便于第一时间上报警情,进行研判。其次,要根据指挥研判部门提供 3 [3][2]

的警情信息,动态调整巡逻警力,使警力投入的控制圈与犯罪分子的活动圈最大限度地重叠,做到以动制动,以快取胜。

(四)巡逻模式要有利于群众接纳和监督。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基础在于群众。要让群众参与到巡逻勤务决策过程中,集中民智,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有了“有效的见警率”,即群众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就是民警经常出现的时候、群众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方就是民警频频要到的地方,广大群众才能了解和关心公安工作,进而支持、参与公安工作。

(五)巡逻工作要有利于实现警民利益“双赢”。近年来警民关系受到影响,一方面是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过高,对民警工作认识和理解不够,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但往往事与愿违,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的便利性和广泛性,一些负面报道传播迅速,对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是当前公安部门的宣传仍主要单纯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出与群众交流互动性低,间接性、灌输式和口号化的明显特征,难以及时听取群众呼声。只有通过民警“走街串巷”与群众朝夕相处,建立互动沟通的平台,展现良好形象,让群众直观认识公安工作,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增强群众社会责任感,消除误解,求的理解和认同,打造成为“公众警务”。

参考文献:

[1]汪勇.警察巡逻勤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37.

[2]付丹.论我国巡逻警力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3):40.

[3]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革命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602-604.

4

上一篇:机场领导致辞讲话稿下一篇:基层试验路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