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

2024-04-22

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精选9篇)

篇1: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

培养幼儿整理玩具的能力

小小班的孩子玩玩具时总喜欢扔得桌上、地上都是,而到收玩具的时候,只有几个孩子在忙着整理,其他的小朋友都自顾自地去上厕所,洗手了。我通过儿歌、故事告诉孩子们要爱护玩具,可孩子们对玩具的破坏行动依然进行,为此使我大伤脑筋。

今天点心后,孩子们依旧开心的来到娃娃家玩玩具,娃娃家的玩具真丰富,有可爱的娃娃,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有小桌子小椅子,还有娃娃的小衣服、小裤子„„这是娃娃的家,孩子们当起了娃娃的爸爸、妈妈,给娃娃洗澡、喂饭,非常的开心,可对玩具的态度却恶劣得很,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还用小脚踢、踩,玩具的损害程度严重。我叫了好几个孩子,请他们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送到玩具橱里,他们看看我,理也不理我,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对地上的玩具一点也没觉察到。

要如何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呢?这时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教学活动:“送宝宝回家”,便立刻有了主意。

到了收玩具的时间,我用录音机放了一段宝宝哭的声音,孩子们被哭声吸引了,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我,我马上以游戏的方式引入:“啊呀,这是谁在看哭呀?让我来听听看。哦,原来是娃娃、水果宝宝和蔬菜宝宝、娃娃穿的衣服、裤子、小动物们都在地上哭!”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吸引住了,有人问:“为什么哭呀?”我说:“她们说自己的小主人不喜欢自己了,把它们乱扔在地上,弄得它们浑身痛,而且身上也很脏,它们能怎么会不哭呢?”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我影响了,我就乘热打铁地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家,每天爸爸、妈妈都等着你们回家。小猫有家、小狗也有家,所以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找不到家,玩具宝宝会哭的。谁能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把它们送回家。”这一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我把蔬菜宝宝放进冰箱里”、“我把娃娃抱到小床上”“我把杯子放在盘子里”。全班孩子高兴地收拾着玩具,嘴里不停地说着、笑着,一会儿,孩子们根据图标把所有的玩具都送回了家。在这情境的感染下,孩子们自发的把玩具送回来指定的地方。

经过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会获得乐趣,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行为,使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愿意变为愿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预设的活动和集体活动宜少、宜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而分区活动正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往往愿意参加游戏,但是,他们不清楚该怎样做,往往非常随意地把玩具到处乱扔,以此来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无目的地从一个区域转向另一个区域,造成整个活动室的混乱。

我们首先将各种玩具分门别类的,贴上图标放在不同的地方,告诉孩子你们都有自己的家,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可托班孩子不是随着你的意愿而进行游戏的,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兴趣出发,所以教师如果一味的发号施令,幼儿是不于理睬的。因此运用一些贴近幼儿的话语“宝宝生病了,谁带他去看医生?”“谁把娃娃送回家?”“宝宝摔倒了,谁把它抱起来?”等,引导孩子把随地乱扔的玩具送到他们自己的“家”,一次次的游戏后,大多数幼儿知道要玩具玩好了要把它送回家,知道了宝宝也有自己的家,找不到家宝宝会哭的。可一些孩子还是没有积累这些经验,所以有必要进行几次整理家的游戏“情景再现”,让托班幼儿有较直观的印象,并通过“语言再现”进行强化,让托班孩子在游戏前或游戏中或游戏后,能进一步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有些孩子游戏的情绪往往随着目标转移,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经常是他们的目标,还有些孩子会盲目的被某些玩具所吸引,因而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占为己有,这样就会经常发生一些争抢现象,教师就用情景表演,让幼儿参与拟人化的游戏,幼儿间的矛盾逐渐减少了,他们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喜欢别人的玩具会说:“你给我玩玩好吗?”

从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游戏生成了游戏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的兴趣点和生长点。让各种玩具成为孩子们的“宝宝”,让孩子迁移角色游戏和生活中的经验,让整理玩具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体现了《刚要》中提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寓教于乐。

篇2: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

2、认识多种红红的、圆圆的物体,感受圆形物体可以滚动的特点。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礼物盒、纽扣。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物盒,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漂亮的礼物盒子。你们知道礼物盒里会是什么呢?

师:老师把它打开来看看好吗?小朋友看看这小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集体念:这小东西是红红的、圆圆的)

师:小朋友猜猜则会红红的、圆圆的小东西是什么?(幼儿对它进行猜想)小朋友猜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就知道了。

二、欣赏故事。

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边播放课件。

1、第一幅图片故事。

提问:红红的小东西快乐吗?它是怎样往前的?谁来表演一下?请幼儿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教师带着幼儿边做边说:高高兴兴的往前滚着,滚着。)

2、第二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遇到了谁?(小老鼠)小老鼠觉得小东西像什么?(红樱桃)

师:为什么小老鼠觉得它像红樱桃?(它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小老鼠想吃红樱桃吗?它有没有吃?为什么?

3、第三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又遇到了谁?看看,红红的小东西像小兔子的什么呀?

师:小东西想要做小兔子的第三只眼睛,小白兔同意吗?为什么?(小兔子不想当小怪物)

4、第四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向前滚得时候经过谁的家?(小熊)小熊要过四岁生日,可是小熊的家门前有几只灯笼?(三只)

师:小熊少了一只灯笼,那小东西是不是第四只灯笼呢?为什么?(你是假的,你不会发光)

5、第五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最后遇到了谁?小猫今天不开心,为什么?(小猫衣服上的红纽扣不见了)

师:找到了吗?原来小东西就是小猫的纽扣呀。

三、经验分享。

1、师:这个小东西真有趣呀!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事,闹了不少笑话:小老鼠以为它是一颗红樱桃,它自己又想做小白猫的第三只眼睛,还以为自己是小红灯笼,后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小猫衣服上掉下的一颗纽扣。(结合课件出示图片)

2、讲故事。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四、教师带领幼儿去室外找一找红色、圆形的物体。

师:故事里,小东西一路上都是滚呀滚,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滚呢?(皮球、呼啦圈、车轮、纸球等)

师:一会儿游戏的时候,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找圆形物品滚一滚,好吗?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已有特点和知识经验,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孩子喜欢的故事为主体,把抽象的点数巧妙的融入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第二个环节是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请小朋友找一找图片中哪些地方不和红红的小东西不一样,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是感知红红的小东西的特征,让幼儿在这几轮的比较中,让幼儿在愉快和有趣的情境中形成对对红红的小东西的初步感知,最后通过知识经验积累指导红红的小东西就是纽扣。

我认为在小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教师应做到教育机智,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经验穿插进去,这次的教学活动唯一的不足在于图片制作过于简单,幼儿不容易察觉并比较,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到材料形象、生动,给幼儿可以更多的大量感知的形象来丰富其相关经验。

篇3: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

然而,幼儿毕竟年龄小,不具备文字阅读能力,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存在困难。他们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逐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收集的信息质量才会慢慢提高。因此,教师、家长应该成为幼儿收集信息的协助者、指导者。

我认为,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是最好的途径。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确定内容,具有综合性、系列性的教育活动的统称。主题教育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多种教育元素并使之交互作用,从而多角度地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又因为它能够兼顾群体的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宜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它对幼儿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这项活动开展以来,我班通过家园携手、共同配合,借助主题课程的延展,成功地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有效促进了幼儿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催生幼儿的信息意识,培养幼儿收集信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培养幼儿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来说,激发幼儿收集信息的兴趣尤为关键。在我班开展的《我和动物做朋友》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在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找我求证。而我则把握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抛给了他们,并告诉了他们几种查找信息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收集信息来解决问题。

幼儿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如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或幼儿读物查找,通过报纸杂志、自己家的小人书、广告或音像作品查找,通过相关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查找,请家长帮助通过网络查找……通过多种信息渠道的查找与分析,幼儿不但分清了卵生动物和非卵生动物,还收集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有了许多新发现。如同样是卵生动物,为什么青蛙、蝴蝶和鸡、蛇、鳄鱼等卵的表征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蛋宝宝,有的蛋宝宝很快就能被孵化成新生命,而有的却需要很长时间?

一时间,每个孩子都成了“百事通”,主动地收集着,热情地交流着。许多信息资料被幼儿带到了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和老师分享。许多幼儿不是很熟悉却又渴望去发现、了解的内容,都在激发着幼儿收集信息的兴趣。他们不断尝试用各种途径去收集新的信息,来解决陆续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了解到通过信息的收集,自己也能成为“小老师”,还能知道连一些老师都不知道的事情。幼儿亲历了信息收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初步萌发了信息意识,对信息收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

二、创设条件,使幼儿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真正发挥作用

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收集信息提供了平台。教师要结合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幼儿广泛收集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探索、体验和交流,来获取信息、积累经验、拓展视野。

1.信息收集如何表征

孩子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很多,也很琐碎。如何很好地呈现出来呢?手抄报、主题墙、区角创设、操作型壁板报都是不错的选择。

2.通过活动中的交流展示等方式,让幼儿收集整理的信息资料真正为课程服务

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前创设丰富的相关环境,还要在活动中让幼儿将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在交流中可以发现新的兴趣点,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3.活动后的信息处理

每次活动后,我都引导幼儿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提高幼儿对信息的分类整理能力。通常我会按主题墙的活动分支,将一部分信息资料按内容或活动的进程分类,在主题墙上进行展示;将另外一部分信息资料分放在活动区中,方便幼儿继续操作、探索;帮助幼儿用其他方式进行科学归类,培养幼儿整理信息资料的习惯。另外,我还让幼儿学着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储存信息,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家园合作,携手培养幼儿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开展家园合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家长毕竟不是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能力,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每个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

首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具体介绍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对幼儿成长的深远影响,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育构想,从而能自觉自愿地支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利用博客、校讯通、家长沙龙等形式,就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的信息收集进行指导、怎样为幼儿提供帮助、需要收集哪些资料等问题给予说明,让家长指导、帮助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

再次,通过与家长面谈、电话联系、互发电子邮件、QQ交流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交流,并运用网络资源与家长交流有关学前教育的信息和资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收集信息时,教师还应注意为有困难的家长提供资料来源和线索,让家长有目的地和孩子一起收集和寻找信息。也可以请信息收集能力强的家长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交流自己的经验。

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幼儿园和家长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更加关注了,对幼儿的指导和帮助也更加积极、有效了。

每当家长了解到本班孩子活动的主题后,都会和孩子一起寻找有关资料。资料的来源和寻找的途径很多:有在图书馆查找的,有在网上下载的,有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拍的,有对电视节目跟录的,还有家长请朋友帮助制作动画课件……他们还将这些资料复印、打印出来,或通过网络和班上其他家长、孩子一起分享交流。

家长的参与为培养幼儿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幼儿逐渐学会了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能有意识地收集一些需要的信息,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初始阶段,对现代幼儿信息素养的启蒙培养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前教育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做出的积极回应。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和幼儿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初步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为河南郑州市中原区汝河新区第一幼儿园教学主任)

篇4:培养幼儿整理东西的能力的游戏教案

通常新入园的孩子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热热闹闹游戏后,玩具撒了一地,需要教师反复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俗语说:“三岁看老”指的是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会影响终生。可见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有多重要。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游戏后把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物品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

一、充分利用范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物品,即使是老师要求之后做到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单一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引不起孩子的兴致,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例如如:在玩具柜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老师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物品,()“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

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物品,培养成功感

小班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老师的不断肯定,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孩子收拾小椅子后,老师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

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老师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

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准备一个固定的玩具橱,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

让孩子学习整理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 2001年。

(美)理查德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版

篇5:浅谈游戏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幼儿在动作和语言比婴儿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长,他们便会逐渐产生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游戏作为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模拟,便理所当然地被引入到幼儿世界里,并由于它对幼儿潜在愿望的满足受到幼儿的欢迎。由此可见,游戏成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的重要活动形式。

关键词:幼儿游戏,游戏教育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这说明游戏与幼儿之间有着固定的,天然的联系。这也是新纲要中所指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充于各项活动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通过日常教育,开展游戏活动发现,幼儿参与的活动和游戏越多,被知觉的环境特性也就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在活动的不断尝试过程中,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感想和见解。面对孩子们天真稚气的笑脸,直接率真的语言,还有新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们热切地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引导下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经过多年的总结,认为教育活动和游戏对幼儿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活动中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本身的特点和性质,与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条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是为我们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创造力的研究已经揭示出: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条件:1、是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即幼儿内心需要引起的动机。如兴趣、好奇心等;2、是自由民主的环境气氛;3、是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这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而游戏的特点恰恰满足了上述条件。游戏的特点归纳主要有三点:1、游戏是主动自愿的非强制性活动;2、游戏是自由,松散的`活动;3、游戏是虚构的,具有较强的易变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游戏与幼儿成长密不可分,其本身特点决定了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我们要善于利用,合理引导。

一、用游戏的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有较细致和全面的了解,才能顺利地构想和构造。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周围多种多样的物体和建筑物,使幼儿对物体有感性的认识,为建构活动做准备,为创新构造打下基础。在积木区,大、中、小型积木是最基本的游戏材料。它的重要用处在于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学习几何形体、窨关系、平衡知识、锻炼幼儿动作协调、手的灵活及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另外,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的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提高。例如:为了搭好儿童游乐园,我让幼儿在重点观察的儿童游乐园布局、设施等,使幼儿对儿童游乐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搭起来就格外的轻松自如,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了,布局比以前好多了。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获得的感觉经验就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二、引导幼儿建构丰富的形象,自由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在结构游戏中,我从材料、内容、主题的多样性入手,启发引导幼儿围绕某一主题,建构丰富的形象,自由想象和构造。

如在“动物园”为主题的游戏中,先从主题形象——动物入手,引导幼儿说说动物园里可以建构哪些动物;在此基础上,首先为幼儿提供多种结构材料,引导幼儿围绕主题中的动物,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构造,调动幼儿构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建构欲望。接着,我又从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入手,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构造动物园里的花、草、树、房子、池塘、小河等。最后,帮助幼儿将各种内容联系起来构思、设计,布局出孩子们自己的动物园。这样,幼儿的结构作品就渐渐丰富、完整、形象。同时,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型的游戏,在这就不多说。总之,每个游戏的开展都有潜在的意义,他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同层次的提高及重要性。

其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幼儿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遵守游戏规则,我园进行了尝试:

首先大班年级组开展以“小小建筑师”为主题的创造性游戏活动,教师在建筑区域中投放大量的自制积木如:利用废旧大小不等的纸箱纸盒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幼儿在建筑区域内自由的创作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如:幼儿在建筑区域游戏中互相合作、互相协调,用酒瓶盒、饼干盒和大型积木搭成美丽长廊、凉亭、花坛,幼儿园的滑梯、跷跷板、跳跳床、公路上跑的汽车等幼儿常见的物体。运用各种各样的插塑玩具,拼插出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在这次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和锻炼。

其次中班年级组开展以“我是小小营业员”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在创建“我的超市”中,发动全体小朋友共同讨论怎样布置我们的超市?大家齐动手,幼儿们从家带来了废旧的娃哈哈、易拉罐等饮料瓶布置了食品区,废旧的洗涤瓶、化妆品瓶等日常用品布置了洗涤、化装品区,又用旧挂历制作服装、折叠玩具布置服装、玩具区。幼儿在装饰布置“我的超市”的同时,体验了共同参与装饰游戏区的乐趣,体验了做事做成功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体验了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乐趣,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要遵守一定规则。

篇6: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游戏 合作能力 环境 行为 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有合作意识,能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每个幼儿来说,至关重要。但我们的幼儿往往缺乏这种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不会与同伴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许多游戏活动中,常常喜欢告状或互相攻击,遇到困难往往是求助于 老师,而不会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有困难时,也没有帮助的意识。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是协调人际关系、立足社会、适应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当今的幼儿,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模式里,往往缺乏这种合作的意识,没有合作的能力,不会与同伴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本文以幼儿园游戏活动为阵地,从合作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在游戏中传授合作方法、提供合作机会、强化合作体验、教师树立合作榜样等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学会相互理解,和平相处,平等交流,从而使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适应未

来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如下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纲要》把幼儿(自信、主动、自觉、坚持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乐群、互助、分享、合作、分享、同情)放在首位。由此看来,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对成人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和最受欢迎的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活动的群体性就更加明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一定的相关教育,以达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的目的。

一、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天性好动,遇到新的玩具或活动都有立即尝试的欲望,有的幼儿就不听老师的要求随即就行动起来。教师要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应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游戏才会更有意义。如:在开展“背对背夹皮球”的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因两人用背夹着球行走而感到新奇,迫不及待地往前走,但是因缺乏经验和技巧会老是掉球。为了让孩子明白两人用背夹着球不但可以走,而且可以走的很好,就需要老师进行示范,并告诉他们这个游戏要两人配合默契,手臂交叉,背要靠紧,尽量让脚步迈得整齐些,小朋友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嘴上喊着“一二、一二”的口令,他们肯定会玩的很起劲的!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周围熟悉的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比如在娃娃家里,孩子们玩的时候都知道有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个小朋友扮演爸爸,一个小朋友扮演妈妈,还有一个小朋友扮演宝宝。但是,他们都会争着扮演谁,这样就会争吵不休,如果老师来指导一下:某某小朋友来扮演谁,下次谁再来扮演谁。把角色分配好,还要相互合作才能玩的好。角色分配好以后,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会学着在家里看到的爸爸、妈妈的样子来扮演,而当宝宝的小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就会学的很像。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懂得角色游戏时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互相配

合好,才能玩得更开心。

(二)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音乐游戏将音乐、活动内容溶入游戏的形式中,所以音乐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而且使幼儿在教育情感上获得美丽的陶冶。只要教师略加指导,幼儿就会受益甚多。比如“小熊和小孩”,这是一个随音乐表演的游戏。刚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会因为怕被大熊抓去就站在原地不动,这时就需要老师让大家分散开来,并注意互相配合,当大熊要抓某个小朋友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主动去逗大熊,引开大熊的注意力,以达到营救的目的。如果孩子们按照这个方法游戏的话,就会感觉有趣多了。

(三)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经常喜欢用积木等立体物体搭建玩具,老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比如:在玩搭房子的游戏时,老师可以把小朋友分成几对,一对两到三个小朋友,让他们来比赛,看哪一对搭的又快又稳。老师要强调小朋友们必须合作来完成,不能争吵,如果发生争吵的那一队就算输。这样孩子们就会懂得要合作才能赢得比赛,也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是一种品质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理念要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去,激发幼儿合作兴趣,更多地为幼儿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和技能,为幼儿良好个

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目前,我们的教师也已经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造宽松的合作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积极有益。教育家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提示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紧张、压抑的环境会使幼儿产生提防的心理,幼儿往往会受环境的影响,放弃自己的合作行为,缩手缩脚。

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不”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在这种气氛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从而发展

他们”。

幼儿只有在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不需要太多的约束,这样才能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给幼儿足够的宽松、自由,降低幼儿的心理压力,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创造条件。

(二)发现、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到幼儿的言行。当幼儿有合作意识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合作的建议,如:“你们可以一起试一试。”“你去问问别的小朋友。”;当幼儿与同伴一同游戏,合作行为产生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你们玩的真棒!”“你能帮助她,很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言语、微笑的面容,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并逐渐从合作意识中,自觉

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三)传授一些合作游戏的方法、技能

受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下,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正确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比如:结构游戏时,应让幼儿知道,只有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搭建,才能把城市建造地更大更漂亮;当同伴遇到麻烦时,可以提一些好的建议或者是用实际的行动来帮助她(他);当自己有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除了可以求助于老师,还可以询问同伴;当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协商、谦让、或制定游戏规则(黑白配、石头剪子布)来解

决。

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如:“你跟他说说,你们两个一起玩。”“如果你去帮助他的话,他会很开心的。”“他遇到麻烦了,你去看一下。”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步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

另外,对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他们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讨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你会怎么做。通过学习观察,使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从而产生

合作意识、合作行为。

(四)提供充分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的机会很多,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幼儿“搭建脚手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

(五)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人作为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因此,作为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工作中,教师之间要能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如:一同排练班级节目,处理班级事务,一起搞卫生,生活中互相关心、照顾,工作中互相帮助、合作„„这些合作的言行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说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所以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7: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游戏。

了解班上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水平、特点,是组织游戏的前提,我们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从班上实际情况出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不要齐全,不要照搬,尊重孩子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年龄小的幼儿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少,对于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些,我们首先让幼儿从了解自己的家庭开始。如:《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启发幼儿想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学会有事共同商量。大一点的幼儿开始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逛超市》、《儿童医院》中的系列活动,明确角色的增多,游戏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在交往中会出现各种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同伴之间需要互相合作、互相解决,交往能力增强。对一些能力弱、胆子小、不合群的幼儿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游戏以强带弱,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多与同伴交流,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整体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在游戏交往中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

在游戏活动中不但注重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品德的培养。使幼儿在提高交往水平的同时还受到品德素养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者各种角色,通过语言、行动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在游戏中幼儿会模仿成人讲一些礼貌用语如:“请你帮忙……!”遇到帮助的会主动还礼:“谢谢你的帮助……!”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一些说脏话、不礼貌的孩子改正了缺点,自觉控制自己的言行,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游戏中学会站在他人立场去判断行事,学会关照、互相负责,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进而使道德认识、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懂礼貌、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在“公共汽车”活动中,司机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送去“表演角”看表演;售货员攙着“老公公”过马路;“小戏院”的服务生帮老人搬椅子坐下来看表演;给爷爷、奶奶捶捶背、送点心。通过活动孩子也萌发了尊老爱老的道德情感。

三、在游戏交往中学习商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并且不断进步的,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和同伴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游戏交往中幼儿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才能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角色分配的矛盾,让幼儿学会商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选取一条最能解决问题的意见。如:先报名说说自己充当什么角色,大家没意见就统一。这样既满足自己的愿望,又增强了自己的自主权。如果在几个人同时相当同一个角色而无法解决时,要引导幼儿采用轮流,猜拳等方法来解决。这里,需要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如:孩子们准备开始玩“交通警察”的游戏,但是有几个孩子想做警察,而原定的只有一个人,那么怎么办?最终幼儿通过协商,他们决定以轮班制游戏,每个警察站岗半天。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学会了协商。每次游戏时,当幼儿发现游戏材料不够用时,他们就会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战争”,这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最后经过大家的商量,用一些其它物品充当游戏材料。如:“服装店”让幼儿商量想办法解决,有的向别的组借代替品,有的干脆脱下自己的衣服挂在商店里打上标价供顾客试衣。还有的孩子将废旧包装盒、彩带充当商品。在游戏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只要幼儿学会商量、合作,问题就解决了。不仅增强了游戏的目的性深化了游戏情节,幼儿心理上也得到满足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处世和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注重游戏中交往能力的指导与评价。

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无论是从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游戏本身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自流的游戏很可能出现有害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因素。在游戏中教师应采取间接的方式及语言指导,如:在结构游戏中,教师用提示性语言指导幼儿:“我们一起盖楼房吧,把门和窗户开小一些楼房就结实了!”使原本容易倒塌的建筑物改建的又结实又美观,游戏便又热火朝天的进行起来了。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深化游戏的内容,是给幼儿树立榜样,克服不足的学习机会,也是下一次游戏的开端。老师应重视每次的游戏评价,把握好每次机会,艺术地组织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当孩子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 “你完成的真棒!”、“你做得真漂亮”,但孩子完成的不够好时可以说:“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感到乐趣无穷。游戏过程中,鼓励和表扬也应该恰当适合,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讽刺他们,以免使他们受失去信心;也不要过分赞扬他们,以免使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篇8:亲子游戏对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

大量研究表明,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游戏,对促进儿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为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亲子游戏的内容具体生动,形式灵活、轻松、有趣,与幼儿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相适宜,完全符合幼儿游戏自主性、趣味性、社会性、具体性的要求,具有特殊的亲和力爱,为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可以说,亲子游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父母和孩子进行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建议,应当通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完善亲子游戏,充分发挥亲子游戏的价值,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一、在健康领域

亲子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锻炼身体的机会,良好的身体基础使得幼儿更加向往游戏,在这样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幼儿的身体日益强壮起来,同时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比如在“情绪大变法”这一亲子游戏中,孩子就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学会宣泄情绪的方法等。

二、在语言领域

亲子游戏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交流,能带给孩子极大的愉悦,满足孩子爱的需要,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增加参与活动的勇气,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更想说、想多说。

三、在社会领域

亲子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幼儿带着积极的态度去探究周围环境,乐观地与人交往,知道相互谦让、宽容才能保证和同伴间游戏的正常进行,有助于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培养合群行为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四、在科学领域

科学领域涵盖了科学探究、数学认知。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主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孩子愿意探索身边隐藏的科学世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五、在艺术领域

在艺术领域,音乐亲子游戏是家长和孩子增进感情的纽带。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对孩子进行创作能力和智力的开发,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抒发感情。而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可以尝试和幼儿做“手印和脚印”的亲子游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描画手和脚丫,在这样的幸福氛围中,孩子的思维最灵活,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篇9:游戏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交往能力;创新意识

文章首先分析了良好游戏环境对于活动开展的重要作用,随后从语言游戏、数学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四个方面,对于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进行了介绍。

一、创设良好游戏环境,丰富幼儿交往机会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游戏教育成为幼儿学习和掌握初级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锻炼幼儿与人交往、学会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游戏教学效果得到发挥,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游戏方式,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游戏环境能使幼儿更加自发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越高,游戏的体验也就越丰富,幼儿间的对话、沟通会更加频繁,对交往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环境的创设方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准备游戏材料和教学玩具,保证游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和数量的充足性,能够让幼儿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挑选。其次要制订统一的、可操作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对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常常出现幼儿因游戏材料不足而出现争夺和吵闹现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游戏规则安排不到位。

二、结合游戏过程,培养交往能力

游戏活动之所以能够吸引幼儿积极参与,主要是抓住幼儿对新鲜、未知事物存在强烈探索欲望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定期更换游戏内容和游戏类别,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实现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1.在语言游戏中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具有丰富的交往性语言,这也使得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往成为可能。在语言游戏开始的初级阶段,幼儿之间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可能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例如谢谢、对不起等。随着语言游戏的不断开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开始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与其他幼儿进行简短的对话等。角色扮演是语言游戏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在游戏开展之前创设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必须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然后让幼儿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自主交流。例如多数幼儿都有随父母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家长、超市售货员、收银员等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成人之间的语言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次购物活动。

在区域游戏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学习使用适当、礼貌的语言进行交往。在游戏中,幼儿已经有初步的角色意识,但是在游戏行为的表现上呈现出较大的能力差异。对交往能力差或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引导他们加入游戏中,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和产生与友伴交往的欲望,使他们增强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孩子们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应利用幼儿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培养他们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让幼儿从小就在心灵里播种下文明礼仪的种子。

2.在数学游戏中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游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启发幼儿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也有积极帮助。数学游戏是集“教、学、玩”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幼儿阶段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欠缺,对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理解相对困难,因此在开展数学游戏时,需要将幼儿进行小组划分,以便于相互间进行问题讨论。其次,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知识水平合理安排数学游戏的难易度,既要防止游戏难度过高,幼儿在讨论、合作后仍然完不成任务,出现厌学情绪;又要防止游戏难度过低,幼儿之间很难进行合作与探讨,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3.体育游戏中交往能力的培养

体育游戏是基于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游戏的参与者必须自觉遵守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表现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体育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由交往、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体验快乐,从而获得共同发展。教师要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地交流、协商,最终达到友好交往的效果,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意识。针对幼儿喜欢单独游戏的特点,可以先让幼儿单独玩,然后再合作玩。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明白合作比单独玩更有趣。

在体育游戏中,体现友好合作的方式非常多,如“划小船”游戏。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脚交叉坐成小船样,两人双手合在一起,听到指令后,两人身体同时向前,哪一队先到目的地为胜。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也能找到由于没有配合好而导致失败的原因。通过体育游戏,幼儿不仅能在游戏中学会建立相互之间的友谊,并能遵循游戏规则,学会共同解决矛盾。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友好合作的行为,让幼儿明白活动的意义。

4.音乐游戏中交往能力的培养

音乐游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幼儿教育活动,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上。从整体上看,音乐与游戏应属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开展幼儿游戏时,播放与游戏情境相符合的音乐,能够增强游戏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优化幼儿的游戏体验。同时,通过播放音乐,能够使幼儿更加真实、形象地感受游戏乐趣,增加游戏交互频率,从而获得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如果只开展游戏活动,而没有播放相应的音乐,幼儿的参与性就会降低,即便是参加了活动,也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主动性较差的现象。反之,如果播放与游戏相关的音乐,幼儿就会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活动。

音乐游戏根据游戏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舞类游戏和表演类游戏。其中歌舞类游戏具有明显的游戏主题,内容相对丰富,对提升幼儿的游戏交往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例如在开展题为“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时,教师首先让两名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其他幼儿跟随音乐进行歌唱。然后讲解音乐游戏的规则:当歌曲唱到一半出现老鼠的叫声时,扮演老鼠的幼儿可以找位置躲藏;当唱完歌曲的最后一个音后,猫才能去“抓”老鼠。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所有的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创造条件帮助幼儿扩大交往空间,幼儿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凌云.透过游戏的儿童审美能力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3(3):18-19.

上一篇: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客服部新员工入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