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品读:梦萦金沙

2024-05-15

散文品读:梦萦金沙(精选3篇)

篇1:散文品读:梦萦金沙

散文品读:梦萦金沙

春节前,意大利以“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展品,空降成都,运抵金沙遗址展出。引起轰动。

早就听说金沙遗址是个神秘地方,有很多出土文物,我就有一种梦牵魂萦般的感觉。这又来了罗马帝国展览的吸引,于是我走向了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分成博物馆与遗址馆两个场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距成都市中心约5公里,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它的发现,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丝绸之路共同形成了古蜀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

金沙遗址分四个展厅;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

展厅梦幻般地将30前,金沙人是怎样创造神话般的辉煌、文明和他们怎样生活、有什么样的信仰,来自何方,又去向哪里,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看到了视频模拟的镜头,梦幻般地引导着人们的思绪,走进了金沙人的生活圈:呈现出那时候的野生动物成群、湖泊森林遍布、土墙茅屋成片、田野风光无限、人们穿着朴素、憨厚勤劳勇敢、体格特别健壮。

人是一个全息系统,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着梦幻般的情怀和幻想。面对历史遗物,会梦幻般地把你牵引向往惜;面对对未来的担忧,又会产生一些幻想,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对往昔的梦幻,使我看到了:那时人生了病,请祝由跳唱一下(类似于现在的跳大神),惊出一身汗就好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裕,生了病,祝由已经解决不了,催生了针灸;再到后来,针灸也不行了,中药才能解决问题;到了现代,打针、输液才能解决问题。

对未来的担忧,使我幻想到,人的体质继续弱化,再过些时候,恐怕打针、输液也解决不了问题,就得预先提取人们的健康基因,生病时,注入事先提取你的健康基因,才能解决问题。人类在进步,体质在弱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还看到了3000多年前,人们的居住房屋、祭祀场所,墓地遗迹和上万件出土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朽木等。大量的遗物,犹如一块块文明碎片,拼接出一幅幅朦胧的,古蜀社会历史画卷,把人们的思绪带向了远古。

令人深思的是,这些文物,有的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最特出的是一个黄金面具,简直就是三星堆的翻版。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黄金面具,在古蜀文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之后,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强大部族。

金沙遗址离三星堆只有50多公里,对于古时的人来说,虽然不算近,但也不遥远,何况金沙人还沿着丝绸之路到达过罗马,三星堆也就不在话下了。可见金沙人是一个包容的群体,开放的.群体,勇于创新的群体,所以才能收留三星堆流亡过来的人,才会走出去到达罗马。

从发现类似于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可以看出他们的富裕和兼容并蓄的进取精神。因而创造了一度的辉煌。这种精神在封闭落后的古代,已经是很超前的了。

金沙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惊艳寰宇,通过绝妙的图像纹饰,生动地展现了古蜀时代,崇拜鸟和太阳的观念,堪称千古绝唱。令参观者为之惊叹、折服。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太阳神鸟为金黄色,由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转,构成了太阳与鸟混为一体的局面。直径12.5厘米,厚0.02厘米。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味。是古先民深邃的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艺术水平的完美结合。

站在太阳神鸟图案面前,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父亲讲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把我的思绪带入了神话之中:有一只神鸟,饿极了,吃了一家人晒的粮食,主人发现了,不但没有责骂鸟,反而在不晒粮食的时候,也留一点粮食在外面给鸟吃。神鸟非常感动,有一天对主人说:我没有什么报答你,只有带你飞到太阳中,那里有山一样的黄金,你可以取一点回来。因为落山的太阳是凉的,升起的太阳是火热的,太阳出山前必须离开,否则会被烧死。主人喜出望外,答应了神鸟的要求。

是夜,他骑上神鸟飞上太阳。那里果然有数不尽的黄金,主人大喜,拼命地往携带的大布袋中捡。神鸟说:不要贪心,捡一点就可以了,不然我驼不动,马上太阳出山了,我们赶快走吧?主人像是没听见一样,仍然不要命地捡。神鸟说:那么多,我已驼不动了,马上太阳出来了,我们都会被烧死。你不走,我先走了。主人还是没命地捡,神鸟只好飞走了。到了晚上,神鸟想:我得去看看主人怎样了。飞到那里,看到主人已被烤焦,香气扑鼻。神鸟挡不住香气的诱惑,尝了一口人肉,觉得是有生以来没有尝到过的美味,于是,拼命地吃起来,把太阳快要出来忘得一干二净,结果被火热的太阳烤化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得为生存而活着,在一定时候,必然会呈现出贪婪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神鸟与太阳的关系,是不是那只神鸟,被太阳烧死后化为了太阳鸟?也不好说。

当然,这里的太阳神鸟表现的,不一定是这种理念。神话吗?可以有多种解释,也许是古人对鸟能飞翔,太阳辅育了万物而产生的崇拜。因此将鸟与太阳融为一体,作为图腾崇拜。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特定的崇拜和梦想,也许这正是人类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

四个展馆看完,我和大多数游人一样,带着强大罗马帝国为何灭亡的疑惑,进入了意大利“永恒之城”的展厅。

看到这个主题,我有点失望,因为只讲辉煌,不讲灭亡,我的疑团还是不能破解。不过,参观以后,我还是看到了罗马帝国灭亡的阴影。

以永恒之城作为主题,我觉得有点不当:世上哪有永恒?从历史上看,一个城,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永恒,能不断地朝代更替吗?罗马能灭亡吗?

看了前言后,我才知道,罗马只有500年历史。50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何谈永恒?不仅又想起金沙遗址第三展厅——“天地不绝”的提法,也有点言过其实,世上有不绝的吗?天地只是比万物长久一点,万物绝,天地乃敢绝!我看用“天长地久”比较恰当。

罗马以前是帝国,绝对是一个国家,否则怎么称得上帝国?现在是意大利的国都,只是一个城市而已。

展出分为六个部分:一、帝国议事广场的用途、奥古斯都;二、黄金宫殿、尼禄皇帝、大火后重建、三、和平祭坛的建立;四、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的落成庆典、斗兽场的一天;五、万神庙;六、戴克里先浴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君士坦丁大帝。

这六个部分,也梦幻般地,把人们带进了罗马帝国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年代。从此既可以看出罗马帝国当时的强大,也可以看出强大后的阴影,就像万物在阳光下都会产生一定的阴影,强大背后也少不了阴影。

最特出的是黄金宫殿,仅占地就有250公顷,建筑装饰更是极度奢华;其次是戴克里先浴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个浴场,仅然占地13公顷,可容 3000多人沐浴,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浴池,放到现在,可破吉尼斯纪录!据说那里是男女混浴的场所。这也足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奢靡。

一个国家,到了肆无忌惮地奢靡,便会产生混乱,腐败!灭亡的征兆也就显现了,即使一个小国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覆灭。就像日本敢于发动甲午战争,挑战大国,进而铁蹄踏遍大半个中国一样!不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吗?

有一个题为”罗马人的娱乐“的简介,更能看出当时的奢靡之风已经到了何种程度:虽然大多数古罗马人并没有太多的消遣时间,但他们仍酷爱娱乐。角斗,马拉战车赛、戏剧表演、狩猎.海战表演.运动.棋盘游残.沐浴都是罗马人非常喜爱的。因此,角斗场、竞技场、剧院、浴场等娱乐设施也成为了罗马城镇的标准建筑物。中国有一句古话:“玩物丧志”确实是警钟之言!

罗马帝国的灭亡,尽管到现在仍然是个迷,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但是,始终离不了“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原理,内部没有问题,就像一个强壮的人,谁能奈何得了?一旦衰弱了,即使小小的细菌都能将其送命!

几千年往事已经尘埃落定,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经历了无数灭亡与重生的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悲壮而苍凉的史诗。时过境迁,罗马帝国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一面镜子,深深萦绕在世人心间。

参观完罗马展馆,出来看到一个题为”同一时空下的城都与罗马“的简介,为之一怔: 秦汉之际.古丝路开启了东西方商贸往来,架起了文明交流的桥梁。成都与罗马是古丝路上的两个关键点。成都作为中国南方的织锦中心,所生产的蜀锦是丝绸中的顶级产品,罗马帝国崇尚的东方丝绸就有成都的产品。

当时的城都中心,就是金沙人的后期,充分证明了金沙人与罗马的交往,更能反映出那时人们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金沙的辉煌,不但在物质上,精神上也能给当今人以启迪。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金沙遗址馆,是发掘现场之一的“祭祀区”,面积约多平米。用一个大钢架玻璃棚保护着,里面都是一些房基,沟渠等设施基脚。珍贵遗物,早已放进博物馆中。我转了一圈就出来准备回家。

没走多远,看到一片用朽木竖起的树林,两三千年前的乌木林被掩埋后,现在发掘出来,还有合抱之粗,可见当时的森林是多么壮观。我进入林间,似乎梦回到了古代的森林当中,看到了成群的野兽,享受着洁净的空气,感觉到了远古的韵味。

出得那片朽木林,我在想:无论多么辉煌的人类,都会被历史风云淹没,但只要他们的文化还在,遗物还在,终有一天会被后人发现,重见天日,这就是引导人们梦牵魂萦般的情结所在吧。

篇2:散文品读:梦萦金沙

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80年代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参作了如是描述: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是这样描述《荷塘月色》的主题的:看来,作者是要努力摆脱世俗事物的纠缠,排解郁结心中的烦闷,试图寻找一种慰藉和寄托。

同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则直接选录了两篇文章,提出了两种见解供教学者参读、参照、参考:一篇是朱自清再传弟子钱理群先生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另一篇是当代语文教学大家福建大学孙绍振先生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一文着重从“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来揭示在那个特定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的心路历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艺术世界———一个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在现实中,人被命运决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强调“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牛鼻”(要害)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一文则明确强调:“《荷塘月色》所表现的苦闷不是政治性的,而是伦理性的、精神的。”着重从家庭矛盾层面,比如与其父、与其庶母的矛盾一直在困扰和折磨着朱自清,使之无法自拔,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心理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先分析“拔高说”:“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这种分析,十分显然是人为地拔高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拔高说”。20年代的朱自清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还只能定位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那里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与《一封信》所要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对此,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忆佩弦》一文中的描述更是朱自清这一时期思想、立场与历史位置的有力佐证:“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的办法。”

为什么要人为地拔高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境界呢?

80年代,国家正处改革开放发轫之初,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教育战线的改革与开放才刚刚开始,而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政治等因素的干扰还是显见的。再加上毛泽东的御笔朱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毛泽东要求“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其实,毛泽东对闻一多和朱自清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只是“后来人”对朱自清所走过的道路不分阶段,对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不加分析,而自以为是地拔高了。

朱自清先生一生的散文和诗歌创作大致经历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渴望光明和幻灭期,从1919年到1926年。这时的朱自清从开始的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憧憬亮丽的高峰,到坠入理想幻灭的深深的黑洞,其原因固然是现实的残酷。其间有长诗《毁灭》和优美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问世;2.潜心书斋期,从1927年到1937年7月。既然现实如此无望又无奈,不如潜心问学,于是朱自清专注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背影》、《荷塘月色》均写于此时,《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也于此时结集;3.火山喷发期,1937年8月至1945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有散文《语义影》;面对强盗铁血,作者不甘心老书斋,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几千年来以屈原为代表的“虽九死而未悔”的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4.临终绝响期,1945年至病逝。美帝国主义貌似公允,企图维护在华利益,不惜做出各种姿态,朱先生慧眼识“美”,才有后来的“告诫家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而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应该正是自由主义者朱自清的内心世界的折射。“拔高说”显然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因为此时作者是“潜心书斋”。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描述:看来,作者是要努力摆脱世俗事物的纠缠,排解郁结心中的烦闷,试图寻找一种慰藉和寄托。我们姑且称之为“世俗说”。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究竟“世俗事物”与什么对称,又具体指哪些呢?穷朱自清一生,与儒、道、佛皆无缘,既未“求佛”,又未“向道”,一直生活在尘世间。“世俗说”实际上什么没说,所以四平八稳。

最后来探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意见,我们姑且称之为“选择说”。“选择说”只是把大家的见解客观展示,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这种态度最好,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比较三种参考书的态度和意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意见“选择说”更为大家所接受。

篇3:幼儿园散文品读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幼儿园 散文品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9-02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它素有“美文”之称,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美的散文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我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因而散文成为了我不弃的生活读本,让这些生活读本帮我们演绎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会生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四大支柱之一,怎样让幼儿学会生活,我认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品读散文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恣意品尝着生活唯美的一面。在聆听中使幼儿进入宁静深邃的情境,慢慢地平复心绪,丢弃浮躁,养成静谧恬静的性格。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幼儿一身的高品质生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既然散文对幼儿发展有如此大的积极意义,那我们应如何通过这些美的散文读本来帮助幼儿了解生活的真谛呢?

一、利用课堂品读散文,感悟生活

在课堂中我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美、理解真善良美、用眼睛去发现,表现美,让孩子在美的生活氛围中成长。

1.在充分聆听中感受生活的美

聆听是品散文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为了激发幼儿品散文的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渲染情感基调,品尝散文的唯美。每一篇散文,都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要帮助幼儿顺利地品味幼儿散文,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往往讲解得很多,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幼儿的欣赏比例失调,忽略了散文承载的生活信息,因此我们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充分聆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特别是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明快开朗、活泼有趣、宁静舒缓、优美深情……)的感受和把握。例如散文《太阳》,描写了散文的七彩美以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体现了散文的生活美。在情感美上,整片作品呈现给幼儿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幼儿带来意境美的享受。

其次突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强化语言句式对生活的描述。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幼儿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魅力。幼儿在倾听故事、诗歌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逐步熟悉这样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而且了解运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散文《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小虫爬过来……

树叶落在……蚂蚁爬过来……

树叶落在……小鱼游过来……

作品描写了自然界的落叶现象,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这种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生活中其他情景。

最后是调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教师在讲述或朗诵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比如讲《三只羊》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羊爬山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爬山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2.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生活的美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场景,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理解后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

例如:大班散文《百合花》,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想到了音乐渲染法,把幼儿带入情境;进而我们用图画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美。幼儿散文作品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作品形象、情感倾向、艺术语言。其中作品形象可表现为一定的画面,所以我们把散文内容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把优美的散文配上美丽的图画:洁白绽放的百合花,红色的蜻蜓飞来了,暗红色的瓢虫飞来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幼儿更直观感受作品,增强对作品的记忆力,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在教师构筑的动态情境中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理解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3.在表演、仿编中表现生活的美

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并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散文中一些鲜明的作品形象,拟人、排比等一些修辞手法,很能激起幼儿表演和仿编的兴趣,幼儿会自然地运用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再现作品,表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幼儿把实景与作品中的东西,通过多项动手动脑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来,再现作品内容。如在散文《春姑娘》的教学中,幼儿欣赏理解后,教师扮演春姑娘,有的幼儿把做成的柳条插在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制作了各色鲜花插到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剪下了小燕子送给了春姑娘……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春姑娘制作了漂亮的花环,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进一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幼儿美的情感。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应更深地体会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利用迁移性原则,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仿照散文的结构,仿编出自己的散文段落,表现作品中的美,从而使幼儿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认识也随之加深。

二、闲暇生活中品味散文,惬意生活

除了课堂上重视幼儿的散文品读,我还利用一日生活的闲暇时间(如晨间、餐前、午睡前等一些时间段)组织幼儿进行“美文欣赏”活动,让散文真正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读本。

1.在宽松氛围中“赏读 ”

在实施过程中,起始阶段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较难,让幼儿找出文中好听的词语,幼儿往往感受不到哪些才算是“好听的”,所以经常会不知所措,我也不着急,我主要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想说、愿说,从而感受到说的快乐,慢慢地孩子听得多了有些字词他们就会说了,为了更好地积累,我还让家长帮助孩子记录他们会说的好词、好句,并且鼓励他们经常地读一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在耐心等待中“品思”

在让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在欣赏完美文之后,经常会有几个思维较活跃、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会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两极分化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回答我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他们“你说得对、说得好”,而是会对他们说“是这样吗?”,“你说的,老师还没有讲到。”等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并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到最后,教师再肯定那部分孩子,并鼓励他们,满足孩子的需要。

可见,幼儿散文活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教师要挖掘出散文所蕴含的内在美,并运用各种手段,让幼儿较深的领会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让散文这种生活读本真正地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伴随幼儿在散文美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散文品读:梦萦金沙】相关文章:

梦萦江南六年级散文04-07

魂牵梦萦的地方散文04-27

魂牵梦萦的那一方桑梓热土散文04-11

佳作品读04-29

品读快乐作文05-23

荷花品读课05-24

当代诗歌品读05-22

名著品读范文05-16

品读永州范文05-17

品读《论语》有感05-15

上一篇:四讲四爱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社会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