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品读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名著品读范文

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前理解,亲自去思索、去发现、去品悟,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课围绕"孙悟空三打"这一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不断体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化,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阅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取经来到山前,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回花果山。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婆子、老头儿都孙悟识破。三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三、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

2、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3、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四、教学重点

1、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

2、

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五、教学难点

概括孙悟空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感悟精彩与体味汉语言的特点相结合

1、课前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以渲染课堂气氛。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西游记》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课件出示:课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3、学生交流。

4、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充分肯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成果。(2)主要内容和情节的经过及人物的介绍是否完整、全面。(3)语言是否流畅,语句是否通顺。(4)在讲述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听众”的反应。

5、请学生认真地阅读全文,发现课文中关于“三打”的精彩描述。

(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建设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表达逐步做到准确、有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欣赏故事的过程中,体味祖国语言的准确和丰富。)

6、阅读后进行交流,在屏幕上出示课文中关于“三打”的描写句段。

阅读提示:此处的主题是“打”。课文对每一次“打”的动作、神情、结果的描写都不同,有“嗅”“闻”“凝视”“看”等的灵活机智,有“一声吆喝”“大喝一声”“上前喝道”的勇敢果断,更有“飞步向前”“劈面就打”“当头劈去”“举棒打去”“抡棒就打”的毫不留情„„

(此处的感悟是凭借汉语言的特点得出的。对于经典语段的体味,要把语感与汉语的特点融合起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意思和情感,也要使他们学会推敲琢磨,知道怎样规范地说和写。要逐步把学生的感性体验提升到美学思考和语言思考的层面,使他们从中感悟到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奇妙,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二、内容的鉴赏与提高语言表现力相结合

1、谈话:我们通过阅读、欣赏课文,已经理解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孙悟空,也喜欢这个故事吧!如果现在你们向别人介绍这个故事,可以选择哪些方法呢?

2、请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2)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邀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3、如果选择“说一说”这个故事,你们准备怎样说,让大家喜欢你讲的故事?

4、师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讨论后交流(要点):(1)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特别是孙悟空“三打”妖怪的几个回合)。(2)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如加上一些生动的词语和有趣的情节等。(3)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点。(4)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5、如果选择“演一演”这个故事,该怎样演呢?

6、师生讨论后交流(要点):(1)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编为“演出”的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2)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除了孙悟空,还要熟悉唐僧、猪八戒、妖怪等故事中的人物)。(3)各自熟悉“台词”。(4)准备好简单“道具”(“金箍棒”等)。

7、边读边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要表达出哪些感情呢?

8、请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边阅读、思考,边学习朗读、讲述、表演。

9、教师和学生对上述语文实践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读、说、演这个故事,旨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经典故事”变为自己“心中的故事”,把“文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艺术语言”,不断“加工”“教材内容”。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团体合作游戏的快乐,把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把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多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并得到充实和提高。)

三、营造自由的对话环境与人格塑造相结合

课文以精彩的语言表现力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的训诫意义发人深省。孙悟空敢于斗争,襟怀坦荡,忠心耿耿,明大义、识大体的形象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情感领域的重构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后交流,注意把话说通顺,把意思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1:我最感动的是,孙悟空虽然受了伤那么大的委屈,可是为了去西天取经,他却没有一句怨言,忠心耿耿地保护着唐僧。

生2:孙悟空不但除掉了妖怪,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唐僧,使人妖不分的唐僧觉醒过来,一起去西天取经。

生3:我最感动的是,孙悟空一直暗暗地保护着唐僧,从不计较师傅对自己的态度。当唐僧将要被白骨精吃掉的时候,他又及时赶去搭救,并除掉妖怪。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一定还有许多话想对孙悟空说吧。请你们先写在纸上,再互相交流。(生交流)

师:大家有什么话想告诉唐僧的?(生交流)

师:还有想对白骨精说的吗?(生交流) 师:《西游记》这个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有着永久的魅力。你能向你的伙伴讲述这些神奇的故事,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吗?(为学生提供《孙悟空大闹天空》等故事,鼓励学生选择、阅读、交流。)

(读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交谈”,而且可以自由的选择“交谈”的方式。阅读名著,体味经典,为学生创设与大师、巨匠对话的平台,不但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更促进了学生情感、精神的升华。阅读,从根本上说,就是这样一种生命运动,它将使人变得更高尚)

第二篇:品读经典名著 共享教育智慧

青岛福州路小学 杨慧

【背景】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读书实践活动,带我们走进了名家,走进了更多的教育世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佐藤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较为深刻地讲解了日本近些年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同时指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结合佐藤学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堂上的共同体的创建。

一、提高趣味性,为创建共同体埋下伏笔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探究某种事物心理活动的倾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在引入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梳理了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系统性的构建。

【案例】 课前导入:同学们,信息窗1,我们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信息窗2借助包装盒,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老师又带来了2个包装盒,通过这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画外音】老师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包装盒,学习这么多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钻研兴趣,为创建知识间的共同体埋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利用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所以,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体积的意义比较抽象,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案例】

导入实验1:铅球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说明铅球占了空间

导入实验2:把垒球放入装满沙子的桶内,沙子会溢出来,说明垒球也占空间 导入实验3:教师拿出一个袋子,请学生吹起,证明空气也占有空间

师:看来,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画外音】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抓住知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明白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体积单位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小实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探索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通过类比学习,形成网络提高效率

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和我们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佐藤学老师对学习共同体更加的深入的进行了研究,提出“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同时指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即佐藤学所说“教师同僚性的建构”、还涵括“学校、家长、市民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都担心“合作学习”的实施或许有损于“上课”的效率,但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

【案例】

师:这里有2个盒子,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谁的体积大?确定吗?看来我们碰到困难了,遇到困难可以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以前学平面图形的时候,大家也创建了测量标准,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你能一眼看出谁大吗?

师:测量平面图形,我们创建了面积单位,那测量体积,应该创建什么单位?(生:体积单位)

【画外音】在学习中,学生碰到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旧的相关的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这个方法是类比,通过类比,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四、加强动手实践,推行“合作学习”

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佐藤学认为:其

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其

二、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

【案例】

师:你认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这么多体积单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1立方厘米,好吗?

我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测量火柴盒的体积,请大家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

„„

【画外音】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大的物体占的空间比较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可见,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探究知识欲望更加强烈。

五、学会举一反三,走进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先生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间的联系和矛盾,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情感。

【案例】

在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时,教师先引导孩子利用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学习了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剩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自己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生动的例子,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

【画外音】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感知这些物体体积的大小。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往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小组交流,我们常常将学生刻意分组,让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佐藤学教授特别提醒我们:“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教师的指令应该是:“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其次,当学生遇到困难频频向教师发问时,我们常常会伸出援手;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应引导其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借“多元声音的交响”来表达“学习共同体”,包容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我们的教育世界才会精彩纷呈。

第三篇:亲近名著 品读经典教学设计范文

亲近名著 品味经典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本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使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短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等文学名著片段《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同时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培养自主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阅读材料、完成阅读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重温经典

1、引导主题——外国名篇名著。

(1)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几位朋友,你们还认得他们吗?(师出示四幅图片,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宾孙、汤姆·索亚)。

2、在第四单元的四篇名作中,主人公们分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抓重点句段进行反复品读、学生汇报)

3、总结方法

4、再次亲近名著 品味经典(出示课件)

二、交流分享 品味经典

(一)初读内容 感悟形象

1、通过课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节小结。

(二)、句段赏析,感悟精彩

1、读了个个片段,你认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交流汇报,引导按顺序)

2、加强朗读指导(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小结

三、亲近名著 好书相伴

1、呈现知识树,回顾异域文化。(课件呈现)

2、推荐名篇名著(请学生畅谈)

3、师小结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契科夫、笛福、马克·吐温、泰戈尔、海明威……,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孩子们,让我们与书为伴,从书中去得到那些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吧!

五、 作业超市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后阅读原著,写写读书心得。 3.给小伙伴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外国名著。

板书设计:

走进外国名篇名著

好书相伴 品味人生

第四篇:品读清明诗词

品读清明诗词,感悟人生真谛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习俗人们要举家出动,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等前去上坟扫墓,把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一一焚化,添一些新土,再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晚唐诗人杜牧就用一首诗生动的描述了清明节的一幅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不能回家扫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路上奔波,哪知天公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一片烟雨蒙蒙,淋湿了春衫,渗进了寒意,诗人心境凄凉,想找个酒店避避雨,消消心头愁苦,找人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在那盛开着红杏的树梢。影约可见飘扬着一面旗帜的酒店,正在招揽客人呢。

清明节这一天,大家不光要忙着扫墓,还要去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插柳枝,据说这是因为寒食,要求禁止生火,只能吃冷的东西,为了防止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出来,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魄,下面这首《长安清明》就描述了清明时节一些有趣的情景。“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兮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中提到

的秋千是寒食、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如果这几天荡不成秋千,那就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韩愈在《寒食直归遇雨》,写过因为寒食遇雨,“不见红毡上,那论彩索飞”而很感到怏怏不乐,很是扫兴,北宋朱敦儒的《清平乐》词,写的更有趣味。“春寒雨妥,花萼红难破,绣线金针庸不作,要见秋千无那,西邻姊妹丁宁,寻芳更约清明,画个丙丁帖子,前阶后院请求天晴。”

这是祭奠亲人的哀伤节日,又是春光明媚的踏青时节,既饱含逝去的沉重,又充满青春的欢笑。清明了,又是踏春的季节,针线活也干不下去了。约好了与姐妹们一起戏秋千,寻芳草。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是春天,欢乐,青春的象征,秋千与红杏绿柳,烟波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红杏香中萧鼓,绿杨影里秋千。”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寂寞,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竟戏秋千尽情消遣,何等热闹快活。你看“春昼阴天一倍长,秋千娱乐集嫔嫱,彩缯画板高高送,来去随风散异香。萧鼓迎神赛社筵,藤枝摇曳打秋千。”然而秋千又与伤春惜春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悲伤的情怀。晚唐李商隐写过秋千与老去的春天一样,是感伤的回忆。“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做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寒食清明都过却,愁怀无处著,晴日柳阴池阁,风絮斜穿帘幕,帘外秋千闲彩索,断肠人寂寞。”

前面我们多处提到寒食,那寒食和清明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可能不太青楚,寒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实际上,扫墓最墓就是寒食节的一项仪式,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的时候,皇帝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就把寒食节扫墓这个仪式给定下来了。大家呢也都照此执行,但是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逐渐的就变成了清明扫墓。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慌慌张张的出逃了,这流亡期间,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让军队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提出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出来,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看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颗大树烧死了,安葬遗体的时候,人们发现介子推留给晋文公的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

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晋国的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他的那天,大家都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宋朝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这首诗里就赞颂了介子推的品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清明时节 桃李盛开,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人乞祭余骄妾妇,有个齐人到墓地,去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的油腻满脸,回到家里,却对妻妾们撒谎吹嘘,他是在当某个大官的朋友家里吃饭,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了他,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鄙,毫无人格尊严,士甘焚死不公候,而另有一些高士,就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宁可被烧死,也不要高官厚禄,最终是抱树死在绵山之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进而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的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篙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品读金典,开阔眼界,净化心灵,光亮人生。 谢谢大家!

第五篇:品读人生

人生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一本厚厚的书,等着你去书写,也等着人们去阅读;

有人说它像一场易醒的梦,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如镜花水月,亦幻亦空; 我说人生就像一次旅程,等待着你去探索,也等待着你去完成……

人生的旅程不是简简单单的北京到上海,因为这旅程上只有单程的车,没有了回来的路;这旅程又不是始终不变的铁轨,它时而平坦,时而泥泞,时而又是歧途;相同的是起点和终点,不同的是旅程的平淡无奇或精彩纷呈。

有的人踏上的是人生的专列,坚实的路基,平行的钢轨,如风的速度,却让你忽略了沿途精彩的风景。

有的人却选择了步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领略那沿途的风景,才能拥有那美丽的心情。

苏轼面对仕途的坎坷步履从容坚定,他没有辜负那娇人的明月,如水的月光下舞动着他陶醉的清影;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那豪放的诗篇,更是那面对逆境时的旷达心境。

爱迪生也选择了步行,他的路更是荆棘丛生,一千多次的失败并未让他停止前行,他知道,荆棘背后也许就是美丽的风景,最终他走过了这块荆棘,点亮了那盏不灭的灯。

居里夫人欣赏了旅程中独好的风景,钋让她第一次获得了诺奖,面对成功,她不肯停止,继续探索,发现了更为珍贵的镭,这使她二获殊荣。

哦,原来,人生就是学会面对坎坷与不幸,有一颗旷达的心境;人生就是要学会面对痛苦与失败,有一盏明亮的路灯;人生更是要学会面对成功与喜悦,有一平常的心情!

人生像一次旅程,既然我们不能选择起点和终点,那我们何不去用美丽的心情在意那沿途的风景,这同样是一次完美的旅程。

上一篇:美食作家范文下一篇:励志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