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人物品读

2024-04-19

李纨人物品读(共8篇)

篇1:李纨人物品读

李纨,字宫裁,别号稻香老农,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珠之妻,贾宝玉与贾环的嫂子,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未亡人的岁月是寂寥的,但她却安之若泰,默默的抚养着贾兰成人。她个性厚道,事事不与人计较。因此长辈怜惜她,下人们尊重她,几乎没有一个人与她和不来的。作者写她,正好与凤姐成了一个对比。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兰哥儿的中举,当然也是她十余年苦节的收获。

另外,据脂批讲“宫裁”的谐音就是“公裁”就是公正的裁决的意思,指她在评论大观园中众人诗作的时候评判的很公道,这个意思。

李纨的方方面面,众位答主已经分析得很透澈了。珠玉在前,补充点个人想法吧,或许有点偏题。

以前在答一道题时说过,李纨最大的黑点可能就是吝啬。从前80回的伏笔看,将来贾兰中举、李纨封个诰命夫人是可以预想的,「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也许受封后不久,不是她就是贾兰可能就早逝了。比较倾向于死的是贾兰。少年丧夫,中年丧子,纵使老来有贞节牌坊的名,有珠冠凤袄的势,有衣食无忧的钱财,都不过一场徒然,抵不了一生寂寞凄凉。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鸷积J L孙」,联想李纨素日的为人,这一句很可能意指贾府败落后,因为贾兰取得功名,李纨母子有能力接济他人却没有出手援助。

曹雪芹对十二钗的命运都是抱了最大的同情去写的,李纨一样也是个可怜人。不过把李纨、凤姐和巧姐几个人的判词曲子放在一起看,却很有些耐人寻味: 人称「大菩萨」的珠大奶奶落了个不积阴德的负面评价,机关算尽的「凤辣子」却因为偶然的善行,为女)L留了一丝幸运。

其实不难理解。严格的家教和守寡的生涯,把李纨变成了一块独善其身的冰雕,而凤姐虽然御下严厉对敌阴狠,但其实为人不失热情。比如她和平儿一边吃饭一边唠体己话的温情时刻,大概也就是在潇湘馆里会出现,你完全想象不出李纨和素云之间可以这样。

凤姐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她说自己从不信阴司报应。对刘姥姥的救济不过是机缘凑巧,然而正因为没想着回报,这个行为却更纯粹了。不过行有余力时救济个把穷亲友,倒也算不上什么大德善行。另一边,如果将来贾府败落贾兰中举,面对落魄的亲人,李纨的反应最多也就是袖手旁观吧,以她 的为人,总不至于落井下石。在我们现在看来,冷漠也不是太大的罪名。无论是鸡汤文还是你乎,不是总能看见有人说「帮你是人情,不帮是本分」么?

那么为什么在判词和红楼梦套曲这么重要的地方,作者会一而再再而三提出这一点来说呢? 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曹雪芹。「举家食粥」的困境里,他有没有向亲友求告? 他是否得到过他人的接济,也经历过亲朋的冷眼?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J 门」,说起来容易,但很多时候情势不由人,生活本身的重量你永远无法想象。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亲身经历过的人,可能对此会更敏感吧。

《红楼梦》里写甄士隐投奔岳父时遇到的嘲讽和盘剥,写贾芸找舅舅借钱时的冷遇和醉金刚的仗义疏财,写邢岫烟在迎春房里受到的欺负,写刘姥姥进荣国府,大概都有些真实生活带来的感触在其中。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或可理解第五回里在对李纨和凤姐的评判中,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执著于「劝世人,济困扶穷」了。命运永远不可知,可以把握的也就是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尽量心存一分善意吧。

篇2:李纨人物品读

体会人物情感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谈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中心学校

杨保鸿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编排的,课文《给予树》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课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较易读懂。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一、游戏导入,理解“给予”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通过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上课伊始,可以这样做: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仔细看画面猜猜是什么节日?(课件依次出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的画面,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后面圣诞节的资料袋,让学生初步了解圣诞节。)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圣诞节的相关资料资料后,师可以顺势而导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圣诞节有关的课文,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边看边书空课题。接着指导学生读准、理解课题,可以这样展开教学:“给予”应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给”还可以读什么音?读j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合在一起还是“给”的意思。“予”笔划少,请你抬起手指书空一遍,注意书写结构布局,让字美观一些。这样做不仅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还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规范书写汉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可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扫除障碍,也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课前老师就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看大家会不会读这些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兴高采烈、圣诞、分享、仁爱、到处逛、援助中心、棒棒糖、宽裕、立即)指名读,齐读。2.“援”左边提手旁,右边是暖的右半部分。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给他人温暖,这就是“援”。课文中出现了“援助中心”,对援助中心你有哪些了解?(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3.看来读词语难不倒大家,给你们猜个字谜:丰衣足食打一字(裕),教师板书“裕”,指导书写。“即”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右边是单耳旁。学生在拼音本上书写一遍:裕、即。4.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议。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对课文生字熟知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

1.我们班的孩子不仅字写的正确,而且美观。相信你们一定很会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交流。3.在归纳这类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归纳。(出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说,就完整了。)4.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呀?(板书:金吉娅)看来,金吉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跟老师一起念念她的名字。

教学中,教师相机渗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抓住重点词,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扣重点词,揣摩人物的 2 内心活动,是体会人物美好品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过渡:圣诞节的到来让金吉娅的家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然而就在这快乐的氛围中出现了一幅不和谐的画面,细心读书的同学一定发现了。

(一)体会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

1.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2.齐读这段话。3.圣诞节是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啊,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动脑思考。4.指名交流。(其一,哥哥姐姐买了好的礼物,而她只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很廉价啊?其二,自己没有给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其三,金吉娅害怕妈妈责怪她。)

(二)对比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更深刻地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 1.金吉娅沉默不语,而哥哥姐姐们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点击“兴高采烈”变成红色)2.指名朗读这段话,“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3.哪些动作让我们感受到哥哥姐姐兴高采烈?能读出哥哥姐姐兴奋的心情吗?指名学生朗读。4.看见哥哥姐姐兴高采烈,此时金吉娅心里怎样?(板书:担心、难过)5.指名读: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她担心、内疚、难过)6.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金吉娅没有为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内疚,同时也担心家人的责备。(指板书)同学们,通过一个词,我们能读出词语背后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语言的奥妙,只有好好学语文才能发现。7.金吉娅的沉默不语是这个洋溢着快乐的家庭里的不和谐的画面,让我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品读重点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以读促思,以思促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步步的讨论和追问,引发学生经过思考,体会金吉娅不仅具有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还有同情、体贴的良好品质。再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学生对金吉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1.面对有些生气的妈妈,金吉娅又是如何跟妈妈解释自己的行为呢?指名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句子,指名朗读。小组讨论: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2.师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①朗读这句话。②请同学猜一猜,圣诞节到了,那个小女孩可能没有什么?也有可能没有什么?(可能没有亲人送的礼物,也有可能没有小伙伴的祝福„„)3.尽管金吉娅的家庭不富裕,这20美元也是妈妈省吃俭用下来的,可是,与小女孩相比已经很幸福了。因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有妈妈送的礼物,有哥哥姐姐送的礼物,甚至还有小伙伴送的礼物,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金吉娅走进了这个陌生小女孩的内心。

六、创设情境,深入解读人物内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即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1.播放音乐: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出示)卡片打开

圣诞节又到了,每当圣诞节我都想哭,我不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没收到过圣诞节的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儿呀?

爱您的小爱丽莎

2.假如你就是金吉娅,当你看到这张心愿卡,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爱丽莎说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交流。

4.善良的金吉娅知道此刻给予这个陌生女孩的圣诞礼物比做什么都有意义。所以此时金吉娅内心十分坚定,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齐读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同时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深化了语文学科实践性强的特征,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回归课题,理解“给予树”的含义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引领学生回到课题上,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升华了课题,明确了学习课文的目的。

1.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听!圣诞节来临了,援助中心在商场放置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树,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人们——要学会“给予”!所以,这棵树就叫做——给予树。

2.这个圣诞节,八岁的金吉娅给予了你什么?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齐读这句话。

3.如果说,给予家人的关心、关爱是一种本能,是一份责任,那么,像金吉娅这样给予一个陌生人的帮助,则更是一种伟大的情怀!这节课,我们从金吉娅的角度读懂了给予,下节课,我们将从她的家人、(哥哥、姐姐、妈妈)还有课文中那个陌生女孩的角度更深刻地去读懂这“给予”的含义!

篇3:品读爱子文本学习描写人物的技巧

一、“质”题目, 巧拟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父母关爱、教育子女的文章。有直接写母爱, 关心儿子的《游子吟》的古诗;有地震中坚持不懈救儿子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有母亲爱儿子深沉, 给钱买书的《慈母情深》的文章;有父亲教育儿子诚实、守信的《中彩那天》的文章;有父与母对待儿子宽严要求不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文章;有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生活能力的《学会看病》的文章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讲述了父母评价儿子写的一首诗的不同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来学习课文:1.课文拟题有什么意图?为什么巧用对比来拟题?2.母亲和父亲对儿子写的诗有什么不同的评价?3.“我”的感情变化有什么不同?4.两种评价对“我”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同桌、小组讨论, 以题析文, 质疑问难,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情感的同时, 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

二、“读”文本, 颂父爱

天有不测风云,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 山崩地裂, 让房屋倒塌, 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面对灾难, 作者赶赴现场, 仔细观察, 巧妙拟题, 布局谋篇, 写出了体现父子情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描写”来学习课文。1.描写父亲的承诺, 坚持不放弃。当地震过后, 其他孩子的父母“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因为他常常对儿子承诺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课文中重复出现3次, 这既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勇气和力量。2.描写争夺时间, 同死神搏斗。文章用“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38小时……”奇迹出现, 听到儿子的呼叫声。儿子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敬佩。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生命奇迹。3.描写父与子, 幸福地拥抱。文章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全文的总结, 也是关键句。既赞美了父亲崇高的责任感, 与生死搏斗, 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 救出14个小孩;也赞美儿子的了不起, 坚信父亲会来救他的诺言, 并且让同学先出去, 体现了他先人后己的精神。所以, 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共同创造了人间的生命奇迹,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三、“描”外貌, 学方法

描写人物一般要写外貌、形象。外貌可以从“头、脸、眼睛、耳朵、嘴、头发、衣着”等方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但不能面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外貌的特点来写。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形象”来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1.描写瘦弱的外貌形象。文章用“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描写了极其瘦弱的母亲的外貌形象;2.描写眼睛疲惫的形象。用“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描写母亲十分劳累、辛苦的眼神;3.描写手龟裂的形象。用“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生动地描写了母亲辛劳的手龟裂的形象;4.巧用排比描写母亲的辛劳、忙碌的形象。课文中“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巧用了四个“立刻”的排比句生动地描写辛劳的母亲形象, 通过对母亲的外貌语句的描写, 赞美了平凡伟大的母爱。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分析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 进行仿写小练笔:写一段描写妈妈或爸爸辛劳的外貌的短文。让学生通过小练笔,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

四、“绘”言行, 展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方法, 做到把人写得鲜活, 让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1.描写动作, 形象逼真。描写人物动作, 包括脸部、身上、手、脚等部位的动作, 要巧用动词来描写, 用词要生动、准确。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第3自然段用“大喊”“跪”“想起”“站”“走”等一连串的动词, 生动、逼真地描写父亲由悲伤到奋力站起来去营救儿子的一系列的动作, 充分体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2.描写神态, 体现伤心。人物的神态是指人的脸上和眼睛所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只有描写生动、逼真, 才能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第5自然段用“急匆匆地赶来”“痛哭并大喊”“绝望地离开”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眼看见地震过后的废墟场面而伤心悲痛的神态、动作, 体现他们对失去孩子产生绝望的情景, 与这位父亲争分夺秒地抢救儿子, 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衬托父亲全力以赴抢救儿子的可贵品质。3.描写语言, 彰显恩爱。“言为心声”, 不同人物的语言表达了不同人物的行动、信心、决心和意志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3次重复出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课文中这既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勇气和力量。“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句话是听到儿子的声音后, 父亲高兴地大喊, 体现他从死神手中救出儿子的无比激动的心情;用“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段话体现了儿子在灾难面前, 首先想到的是同学, 体现儿子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4.描写心理, 刻画人物。“心理描写至关重要, 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描写除了动作、神态、语言以外, 还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一文用“我的心立刻软了……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段心理描写, 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 把爱子真情饱含在其间;而“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这段话则生动地描写了儿子去医院后, 母亲担心、后悔与自责的心理, 足见爱子真情。

五、“亲”习作, 创美文

篇4:品读人物性格,领悟文本寓意

要想领悟文本的寓意,我们首先要从人物的性格入手。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完好无损的水罐、破损的水罐、挑水工。

一、完好无损的水罐

对于这只水罐的交代,文章中有两处。一处是“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另一处是“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前后不过寥寥数语,而且后面总是跟着对“破损的水罐”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在课文里属于配角。这样的人物寓意我们不难把握,它代表的就是能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类人。这里的“骄傲”怎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得意、自大”,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二是“自豪”,即完好水罐为自己出色完成本职任务感到高兴。我想选哪一种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只要明白为人不可以骄傲自大就可以了。

二、破损的水罐

从文章的情节看,破损的水罐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它代表的是有缺陷的人或物。前面已经提到,它出场时的描写是跟在完好无损的水罐后面的。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自卑这种情绪逐渐在它内心深处生长起来。终于有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问:“为什么呢?”“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可以想象,在进行这番对话的时候,这只水罐是多么内疚自责。

接下来,挑水工开始点拨它,请它注意路边盛开的鲜花。路旁姹紫嫣红的花朵,沁人心脾的花香虽然给它带来了一丝欢乐,但它仍然更多地沉浸于自卑和忧伤中。

到了路的尽头,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但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课文虽然戛然而止,但我们可以想见,从此,破损的水罐一定会昂起自信的头颅。

是啊,虽然破损的水罐因为裂缝不能很好地运水,但也正是它的裂缝让它浇灌了路旁的鲜花,让我们收获一路花香。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原来世上每一件東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三、挑水工

篇5:李纨人物品读

本课堂设计的《雷雨》一课, 是2013年5月22日在12级高护6班开展的一次品读鉴赏课。在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级中, 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语文水平较好, 其中部分同学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还较高, 具备品读鉴赏的能力。而戏剧作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这些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文学样式, 它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吸引读者。在之前的教学中, 传统的文本解读——人物分析——阶级定性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因此本节课, 我打算另辟蹊径, 将教学重点落在了品读人物语言。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具体的语言情境进入人物的内心, 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 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时有亮点闪现。

二、案例呈现

教学片断一

在对本幕戏的戏剧冲突有了大致的了解后, 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两组矛盾冲突中, 周鲁相认矛盾冲突更为激烈。曹禺是如何把这一段写的惊心动魄, 周朴园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呢,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周朴园的心理变化, 并画出周朴园的‘心电图’ (心理变化的曲线图) 。”

学生本学期已经接触到了解剖和生理这些医学基础课, 在听我说“心电图”这三个字时, 她们都不约而同的愣了一下, 随即又都笑起来。严肃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我把她们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 她们或讨论或朗读, 有时甚至还有争论, 争论的面红耳赤的都有。我则在她们中间不断走动, 参与了解她们的探究成果。这种任务的布置, 既让学生去关注人物语言, 又能让他们对人物形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经过几分钟后, 课堂渐渐安静了下来, 透过她们的眼神, 我觉得她们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我叫起了张晶晶, 她脱口就出:“一开始周朴园的心理是疑惑”, 还没等我说话, 下面的同学就打断了她的话, “一开始, 周朴园压根就没有紧张的情绪”, 我顺势请这位同学谈她的理由。她说:“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 周朴园压根就把鲁侍萍当成了一个陌生人,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完全是陌生人之间的闲聊”, 此话恰好是我心中希望学生说出来的, 于是我接着问:“那么陌生人之间闲聊的时候, 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平静的”。我示意这位同学坐下, 回过头去看张晶晶, 她有一点点局促, 我适时的鼓励了她, 让她接着说下去。

许是刚才同学的发言给了她一点提示, 张晶晶的回答基本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偏差, 有些许小小的疏漏也在周围同学的提醒下迅速的补充了上来。经过大家的合作, 将周朴园的心理变化归纳为:平静—疑惑—平静—痛苦-紧张—平静---惊惶—平静—恍然大悟。

教学片断二

戏剧对人物的刻画主要就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实现的, 语言的品读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在学生完成周朴园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我不再按照传统的方式, 让学生去重读周鲁二人的对话, 而是选择了周朴园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哦”、用的最多的一种句式——短句、及让学生寻找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的一句话这三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 品读, 分析, 对人物语言进行深度探究, 使学生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 并初步了解了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

接着我设计了这么一段过渡句:“在这一个雷雨之夜, 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同时两个母亲疯了。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周朴园。然而他是否就真如刚才我们分析的那样, 只有冷酷和自私呢, 在他的种种行为中, 还有哪些是隐藏着的东西呢, 这还有待于我们大家一起去探讨。”这段话, 一下子把学生的求知欲又调动了起来。

随后我在投影上列出了5个研讨话题: (1) 旧雨衣.这间房子, 窗户; (2) 无锡, 三十年前, 我们, 洋火; (3) 坟墓, 死与活; (4) 我像在做梦, 你们; (5) 五千元钱的支票。让学生分组讨论。

这些都是学生在之前阅读时候容易忽略的地方。她们的情绪再次高涨起来。五个小组的同学都在文字中寻找信息, 有的甚至在座位上进行角色扮演, 力图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几分钟的讨论之后, 我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 来概括她们的探讨结果。她们有的人从字里行间, 找出了周朴园的真情流露, 有的人从鲁侍萍的语句中发现了她的控诉并非针对周朴园, 进而得出了30年前的悲剧成因是那个封建时代的封建制度, 还有人通过几组数字的对比, 发现了那张5000元的支票中所藏着的几层含义。而这些, 都是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从来都未曾考虑过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我用曹禺的原文做了这么一个总结:“周朴园也是一个人, 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 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 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 这也是他的人性。在这段三十年的恩怨纠葛中, 我们常常看到鲁侍萍的不幸, 而忽略了周朴园, 他同样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这就是人性的复杂”。

三、案例反思

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 学生还沉浸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思索中, 有的同学甚至自发地去网络上寻找视频, 观看整场演出。这在我之前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 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让我感受到传授知识, 灌输式的教学永远没有学生自发的探究来的更为有效。同样是课前充分的备课, 同样是进行人物语言的解读, 角度的设置、问题的切入不同, 带来的课堂效果是远远不一样的。这节课上的成功经验,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运用, 并不断的完善。

1. 课堂教学中,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求知、探索的兴趣, 而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为了评价课堂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个体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会产生乐于刻苦钻研, 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

学生的自主探究意味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地去学习;也意味着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教参的依赖, 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变得独立和有所创造,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正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和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而自主探究开展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 需要教师事先设定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堂课上, “心电图”的绘制既是对学生医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又建立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方能概括得出的基础之上。同学之间的争论、补充, 把原本枯燥的心理变化解读变得活泼轻松, 绘出的“心电图”也颇有意味, 让学生形象地掌握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堂气氛融洽。

3. 品读鉴赏的开展需要贴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进行。

篇6:品读人物话语 体悟内心世界

一、揭示人生智慧

人物的话语可以总结做事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揭示做事做人的智慧。比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通畅,但几经周折,一定能找到快捷的路径,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二、突出个性特点

一般说来,文中的人物不会“千人一腔,众口一词”,人物的话语可以展现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比如,“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金钱的魔力》)老板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您说得对,我送您,再见”。但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反反复复,极尽阿谀奉承,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这与开头形成了鲜明对比,足见他为了金钱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甚至降低自己的人格。

三、显现能言善辩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犀利的语言是有力的武器。比如,“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晏子使楚》)晏子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是你们这样的下等国家!晏子的话妙在顺水推舟,有力地贬损了楚国。此外,晏子的神态,也痛击了楚王,让楚王有苦说不出。

四、表现高尚品质

篇7:李纨人物品读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 应该说是中国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的一绝!他能吸引观画者的目光, 他能留住观画者的脚步, 他能震憾观画者的心灵!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 还可以用三个字予以概括:那就是精、妙、绝。说他“精”, 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舞台戏剧人物丰富内涵的精确把握;说他“妙”, 是因为他用高超的传统水墨技巧对戏剧人物的传神描绘;说他“绝”, 是因为他将光影和水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让舞台戏剧人物在画面具像地表现。故而, 他笔下的舞台戏剧人物一个个神态丰盈、个性鲜明、动作豪放……每一个画面都蕴藏着舞台戏剧历史人物的魂魄。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的精、妙、绝之处, 则是来源于他精湛的水墨技巧。他把舞台戏剧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精彩瞬间凝聚在笔端, 又灵动地泼洒于纸面。他把舞台戏剧人物的形象和灵魂, 精确、清晰地浓缩在画面, 这不能不让观者赞叹和倾倒。

细观李文培先生的水墨戏剧人物画, 胸中立时会心潮澎湃, 浮想联翩……那一幅幅静止的画面, 似舞台戏剧历史人物在观者眼前跃动:那跌宕的剧情, 鲜明的性格, 动态的威武, 静时的惊恐, 起伏的情感, 锣鼓的喧闹, 飞扬的旋律, 明快的节奏尽在其中!真是赏画如赏戏, 精彩纷呈, 扣人心弦, 叹为观止!这种感受不仅仅是源起于观赏者本人的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源起于作品的丰富内涵与画面的视觉冲击。《九龙杯》中的杨尚武, 炯目微锁, 掠以马步英姿直面观者, 尽显这位江湖豪侠坚定自信、机智严谨的性格特征。《满江红》里的岳飞, 虎目含泪, 眉头凄蹙, 直鼻下阔口黑须正倾诉着满腔悲愤。而高举的左臂与一悠长发, 确显示这位盖世英雄的冲天豪气!观其《三岔口》更是精妙绝伦:“人”字形的双雄决斗, 黑暗中极度扩张的听力, 黑衣人警觉惊恐, 白衣人的冷酷镇定的表情, 和上下挥动的兵器构成了一幅在黑暗中惊心动魄的格斗场景, 将扣人心弦的起伏剧情表现得淋漓尽之。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题材广泛, 人物众多。诸如《龙凤呈祥》、《贵妃醉酒》、《白蛇传》、《捉放曹》、《玉堂春》等等。其实, 李文培先生笔涉所有传统剧目, 几无遗缺, 其人物生、旦、净、末、丑, 个个传神, 一幅幅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就是一台台好戏。真是观之能动、听之有声、呼之欲出……难怪著名文艺理论家马少波先生盛赞:“粉墨梨园拓妙境, 斑斓岂止色凝成, 写真一到传神处, 道是无声却有声。”著名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更是直白而赞:“你的画传神!”这二位名师所赞其实都是“传神”二字, 须知这“传神”二字, 正是“形”与“神”的绘画理论思想, 它是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一根主线, 也是主导中国绘画创作实践的核心思想, 更是人物画的精贵绝妙之处。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 又为何能得以“传神”, 这与他特殊的人生阅历及艺术生涯, 和戏剧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切切相关。然而, 他陶醉于京剧, 又痴迷于戏剧, 进而得以对戏剧人物丰富的内涵和漂亮、威武的舞台动作有了深刻精确的把握。当然, 这也少不了一个必然的重要因素, 那就是他的勤奋和天赋。应该说, 李文培先生的勤奋和天赋决定了他的成功之路。

李文培先生的水墨舞台戏剧人物画, 可以说点勾皱染、浓淡枯湿、线面架构、笔笔精到。旷达处大刀阔斧, 精微处落笔千钧, 处处让人震撼!你看那《李陵碑》中的杨令公, 眉眼间的空悲切。《将相和》中的廉颇诚悔于蔺相如, 那委屈中的大度。《白蛇传》中的白素贞, 那种潇洒自信与执着。这些精彩的瞬间全靠李先生精湛的笔墨去凝固。而李先生的水墨技巧又与光影紧密相融, 每一根线条, 每一道勾点, 每一个块面, 深淡之间无不含着光的折射, 影的具像, 于是画面变得越加逼真生动起来……

篇8:《红楼梦》人物形象品读三法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名著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红楼梦》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圆形人物形象,为中国小说之渊薮。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审美鉴赏和逻辑分析能力,但多侧面、分层次、有厚度的人物形象对其而言仍有较强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领,以冲破古典名著与现实生活之藩篱,丰富人生阅历、沉淀文化底蕴、涵养智慧与品格。本文旨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品读提出三种有效方法,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重点人物纵深阅读法

据相关学者统计,《红楼梦》全书涉及人物九百七十余位,有姓名者七百三十余位,面对这样庞大的人物体系,我们在阅读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重点品读。首先,通过标注、笔记等方式,将与该人物有关的内容一一摘记、整理,做到但凡与该人物有关的内容要“纤芥无遗”,否则“丘山是弃”,将人物从全书的大母体中抽离出来。第二,对抽离出的人物展开精细品读。所谓纵深阅读,即在品读红楼梦中人时,既要高屋建瓴,整体阅读,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又要发轫于幽微,潜心体察,直探人物内心,深味言中之言、意外之意。最终拨云见日,形成灵气生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以“用重点人物纵深阅读法,尝试品读你感兴趣的一位红楼人物”为题,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假期选修作业,得到了热烈响应,许多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一名学生以探春作为品读对象,不仅将人物出现的页次做了详尽标注,更是写出了两千余字的人物鉴赏,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可以媲美一篇小型论文。对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交流观摩课,借以分享阅读成果、促进经验交流、激发阅读兴趣,在思想的碰撞中启迪新的智慧,在观点的交锋中拓宽思维的格局,让古典文学的艺术之花在高中课堂上自由绽放。

二、核心事件比较阅读法

核心事件比较阅读,即抓住一至两个典型事件作重点阅读和分析,通过事件观察人物,从中有所思、有所疑、有所解、有所得,进而理解人物、分析人物、欣赏人物,可以见微知著,达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阅读效果。在事件的选取上,既可以选择休戚相关的大事件发挥,也可以从人物的片言只语中有所颖悟。鼓励学生推陈出新、不落窠臼,争取成一家之言。在人物的分析上,我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并挖掘文本传递的深层信息:该事件涉及哪些人物?他们在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事件的发动者、助推者还是参与者?比较这些人物在面临同一事件有何不同表现,为什么?反映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这样渐进式的阅读中,将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在讲授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学生从浅近阅读引向深度阅读,第五十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灯谜”中,我设置疑问:宝琴因欲出嫁经贾府,“精华灵秀”“众人不及”,贾母向薛姨妈问及宝琴年庚八字并家内情况,似有意提亲,那么,在贾母心中,宝琴是不是最可心之人?学生们经过讨论,形成共识:贾母虽钟爱宝琴,但宝琴已经“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贾母此问并非诚心。既然如此,我继续追问,“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必无一字无深意,贾母醉翁之意何在?这一次,学生的回答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引导学生阅读前后章节,探寻贾母疼爱宝琴引发的连锁反应。在第四十九回,宝钗对宝琴玩笑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这段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我们不难从这些话语中读出隐隐的失落和不平。宝钗客居贾府多年,觊觎之心早见端倪,贾母在“诗礼簪缨”的贵族之家叱咤一生,阅尽世态人心,对宝钗的心思又怎会看不到、体察不出?不是你不在,而是没想到;不是不明白,而是没理会。此举意在向薛家暗示,宝钗并不是我中意的人选,既维护了亲戚的情分,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学生们从这个小细节中读出贾母圆融的处事智慧,读懂了贾母看似不问世事、虚静无为,实则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三、他山之石辅助阅读法

《诗经·小雅》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品鉴《红楼梦》人物时,不妨引导学生阅读名师大家的分析作品,聆听国学大师的精到讲解,以及查阅优秀论文期刊。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拓展阅读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瑰宝,许多大家学者如鲁迅、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王国维等都曾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鞭辟入里的分析、谨严认真的治学态度足以激励后学。在教学中,一名学生购买“脂批《红楼梦》”阅读,对此我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时常与其共同探讨。同时,我推荐《红楼梦学刊》和《明清小说研究》两种期刊以备感兴趣的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红楼梦》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虽不具备现实性的功利意义,但对于厚植美学修养、提升识鉴能力、涵养处事智慧却功莫大焉。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红楼梦》阅读选修课程,建设常态化的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体系,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为往圣继绝学”,更是一份使命,一份担当。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彭国甫书记在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航运英语 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