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品读

2024-04-29

佳作品读(精选8篇)

篇1:佳作品读

佳作品读(范文)

我是谁

我是谁?(开篇点题)

我是谁?镜子说:“这个叫赵明明的孩子啊,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脸型是瓜子脸,挺漂亮的,不过就是太臭美了,整天对着我照啊照的!”

我是谁?枕头说:“这个小孩啊,眼里经常掉‘金豆豆’。有一次,她考了两个99,老师说了她几句,晚上睡觉时就抱着我,那‘金豆豆’就开始‘飞流直下三千尺’了。这可把我害惨了,弄得我湿漉漉的!”

我是谁?试卷说:“赵明明啊,是个十足的马虎鬼。每次,她都只差一点点,就可以考双百了,就是一马虎,害得我的身上不能光荣地有一个一百分,连给伙伴炫耀的机会都没有!”

我是谁?我家的电脑说:“她啊,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网虫。放假时,不论有多忙、多累,都要上我这儿玩游戏,而且玩了就离不开我了。”(以上几段运用拟人手法,从经常使用的东西的角度来介绍自己,语言生动有趣。)

我是谁?同学们说:“你别打我的小报告啊,其实赵明明是个两面派!在老师面前她品学兼优,时刻保持她的‘光辉形象’,可一下课就原形毕露了。跑啊,玩啊,是个小孩子王!” 老师说:“赵明明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总是能认真完成作业,爱读书,作文写得很不错。”

爸爸妈妈说:“赵明明是个好孩子,在家里帮我们干活,而且啊,还很听话,成绩也不错,我们在亲戚朋友面前可有面子呢!”(以上几段从身边人的角度来介绍自己。)

这就是我,你了解我吗?(结尾电梯照应,进一步拉近读者与自己的距离。)

点评

这篇作文的构思很新颖,写作角度很独特,把小作者身边的东西如镜子、试卷、电脑等拟人化,来描述它们眼中的自己,再通过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视角,来侧面烘托自己的性格特点。语言天真幽默,富有童趣,读起来很有意思。

小鬼当家(范文一)

爱幻想的我

幻想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快乐的;幻想中的自己永远都是完美的;幻想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如自己所愿的。(运用排比句,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幻想。)

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爱幻想的我,经常生活在幻想的城堡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景物,我都可以幻想出一幅美丽的场景。(文章的中心句。)

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我站在我家的阳台上,手靠在扶手上,望着到处是雪的小区,不禁又幻想起来„„

我变成了一位公主,在一座用冰雕刻成的城堡中,穿着一件闪闪发光的裙子,戴着一个闪闪发亮的钻石皇冠,穿着一双水晶鞋,在大厅里旋转着,迈着优美而轻盈的步子,跳着华尔兹,转啊转,转啊转„„

还有一次,我走在林荫小道上,又开始幻想了„„(两次幻想,结构很清楚。)我这次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我的头发垂到腰间,穿了一条粉色连衣裙,坐在秋千上,不停地荡着秋千。我嘴里还不时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我的头发飞舞起来,就像一条黑色的飘带,不停地飞,我荡过来,荡过去,荡过来„„(运用比喻,语言优美。)

我就是这样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呵呵,有趣吧!

点评

小作者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在文中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幻想出不同情境下自己不同的样子,带给读者美的感受。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是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文中排比句、比喻句的自如运用表现出小作者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小鬼当家(范文二)

我是阳光少年

我性格开朗活泼,大家都叫我阳光少年。(总起全文,文章的中心句。)

我有许多爱好,期中,最大的爱好要算是书法了。每天,我都不会忘记拿起毛笔,临临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摹摹《汉曹全碑》,而且从不马虎。正因为如此,我在学校、市、省、国家的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

我还喜欢下象棋,每当空闲之时,我便和我家的“棋圣”—爸爸来一盘,而且每一盘都是硝烟四起。胜了,我自然高兴;输了,我也不气馁,因为下象棋本来就是一项锻炼性格、培养智力的活动嘛!

我喜欢的运动可谓是“天上地下,无所不有”。足球自然是我最喜爱的运动。意甲、德甲、英超联赛自然成为我和班上的足球迷讨论最多的话题。当然,我这个球迷也不会错过任何一次亲身实践的机会,赛场上,我头顶脚踢的身影时常出现,令对手防不胜防。(第2----4自然段,以排比构篇的方式写出“我”的爱好,层次清楚。)

我在学校里的职务可多了,我一直是班长,现在还是大队委。班里的大小事,队里的大小事,我都做得井井有条。

我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帮助他。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每次为贫困山区捐钱捐物,我都毫不犹豫地伸出友爱之手。

我无忧无虑,快乐向上,我是个阳光少年。你们认识我了吗?交个朋友吧。(文章结尾和题目、首段照应,点题。)

点评

本文以“阳光少年”为线索,从整体上概括了“我”的性格,写出了“我”对书法、象棋、足球的喜爱,以及在学校里认真办事、乐于助人的特点。文章的篇幅虽不长,但条理分明,“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使主题很鲜明,值得大家学习。

篇2:佳作品读

众所周知孙悟空十分爱钻进别人的肚子里,于是我数了一下,孙悟空一共有六次钻进了妖怪的肚子里并将其制服。

第一次,孙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时,他变作t燎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在她肚子里拳打脚踢,弄得妖精躺在地下求饶。

第二次,孙悟空大战黄眉妖。他变作一个大西瓜,乘黄眉妖吃瓜之际钻到黄眉妖的肚子里,用翻跟斗、竖蜻蜓的战术制服了黄眉妖。

第三次是在七绝山孙悟空大战红鳞莽时,行者见莽精张开巨口要吞八戒,便迎上去钻进肚内耍弄金箍棒。

第四次是在狮驼山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老魔吞入肚内。这次挖心战术写得最有特色了!为了制服狡猾的妖精,孙悟空临出来时还把毫毛变为绳子,拴在妖精的心肝上,跳在山顶上,拉着绳子,一提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死去活来。

第五次是在无底洞大战白骨精时,变作红桃钻进妖精肚内,施展本领。

还有一次是与观音合谋,钻进黑风怪肚子里。

篇3:成长中的佳作

大家好!

我们前后经历了八道作文题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文大赛。下面我就从题目入手,来和大家谈谈这次大赛。

初赛题是“刚刚开始”和“我看______”,一道是自选文体,一道是议论文体。到了复赛现场作文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四道作文题。虽然题目较多,但命题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最后的现场决赛是两道题,一道是“从______到______”,一道是“那一刻,我突然长大”。

首先,我要跟大家说一说,这两道题该怎么去审读。

“那一刻, 我突然长大”,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题:往大处说, 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一个选手观察、感受、表现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仅从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角度来说, 它能够比拼出一个选手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选择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篇文章要想写好, 比的是什么呢?比成长, 比经历, 比思想, 比智慧。所以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 能够体现出一个选手的综合语言素养。

仅仅从审题的角度来说, 这道题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很重要。“那一刻”, 因为是一刻, 所以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性、突发性, 空间和场景的相对集中性。因此, 这个题目的写作, 必须把“那一刻”写得饱满、丰富、细腻, 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意义。“那一刻”虽然很短暂, 但你必须写得很细致、很具体。“那一刻”虽然是个瞬间, 但你必须得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 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一刻”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呈现, “那一刻”之所以让你有突然长大的感觉, 背后包含的是你的人生和你的思想变化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变化的过程, 你怎么会突然长大?因此, 要让这个瞬间在写作的过程中变慢、拉长。

再说“长大”这个词语,它本身就要求你记录生活、经历、思想。长大,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成长、成人,它更应该是心理的、认知的、精神层面的,甚至包括灵魂层面的成长和成熟。长大,客观上是一种必然,但同时又是一种偶然,而且必然常常寄寓在偶然当中,体现出一种成长的哲学。不经意间,一次意外,没有任何预期,你已经成长了。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成长也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痛并快乐着”概括了成长这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对于成长的一些哲学思考,或者说没有自己关于成长的那一份体验或感受,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长大”前面还有一个词语———“突然”,突然就是偶然性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偶然性的东西写足。

这个题目中的“我”是一个人称代词,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要关注生活,而且要从关注自己开始。关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直接参与、经历的人和事,这样的写作才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才能感人。

因此,这个题目体现了我们这次命题的意图:写作需要关注生活。关注什么生活?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并从关注自己的生活开始。

第二个题目,“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一出来,我就联想到《从奴隶到将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但是本质上却有关联。所以这道题的好处是向每一位同学全方位地放开了写作的空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你自己熟悉什么就补充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补充什么。这道题就相当于“无题”,或者说自由命题,所以它完全体现了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讲的:写作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广阔,便于施展的写作空间;不要束缚、限制儿童的写作。但就是这样一道几乎完全开放的题目,因为是比赛,还是有高下之分。首先,“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要体现出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现实,从今天到明天,空间的、时间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转换和变化,都可以涵盖在其中,但必须体现出一个变化、发展、推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须有“情绪”。第二,写这个题目要有一定的意蕴,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因为题目限制越少,写作的挥洒空间就越大,于是我们的选手在选择这个题目之后,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现场作文精彩纷呈。

两道题目是两个风格,两种思路,也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竞赛当中的优秀作文。好多作文实在是太精彩了!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激动之中。

首先分享一下写“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这个题目的好文章。例如,有一位同学写自己考试考得不好,因此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有观念上的冲突,爸爸平时从来不看她的努力,只是看她的分数和成绩。但有一次,她读书、学习太辛苦而导致身体“上火”了,爸爸去给她买罗汉果,用罗汉果泡茶给她喝。一开始,她因为做作业困倦,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道这杯茶是谁泡的,还以为肯定是爱她的母亲泡的。后来,她偶然间从门缝里听到爸爸妈妈的对话:原来罗汉果是爸爸骑自行车去买的,骑车时,爸爸还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把腿都磕得淤青……那一刻,她非常感动,在感动的那一刻,她开始长大。但她没有直接说“我长大了”,而是准备了云南白药送给爸爸,并笑着对爸爸说:“茶泡得很好喝……”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动。小作者在文中说:“爸爸笑了。”其实,我们读者也笑了。这个语言,这个行动,这个微笑,就表明她懂事了、明理了、成熟了,长大了。这位同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直白地写上:“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懂得回报爸爸妈妈了;我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我需要感恩……”

再如,一个同学写道:一个午后,她发现爸爸的那张脸瘦多了,只剩下皮包着骨头。然后写爸爸的皱纹深了、多了;最后写爸爸的头发,青丝中有了白发。这位同学浓墨重彩地把那一刻的观察写足,然后就在望着父亲的那一刻,她读懂了父亲,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的表达,这种带有独到的情感和认知的文章,是多么感人!

当然,更加精彩的、更令人叫绝的,让现场八位评委都激动不已的,是题目为“从______到______”的一些文章。比如有一篇名为《从忧伤到感动》的文章,小作者写春天百花争艳,但是有一盆花很独特,那是一盆色彩黯淡的昙花。小作者把它搬回家,在她精心地呵护下,本来已经枯萎的昙花盛开了;而当初小作者自己被医生误诊为白血病的那个阴影,最终也随着昙花热烈地开放而消失了。文章将昙花的经历和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相联系,笑中含泪,泪中含笑。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篇名为《从花谢到花影》的文章,作者是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的浦宇晴同学。文章的笔力非常老到、富有张力,情感深沉。读完后,感觉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我最大的感受是:谁关注生活,谁就有精彩的文章;谁对生活有十二分的情,谁的写作就有十二分的成功。

总之,从整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诞生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从太阳到星星》《从繁忙到静守》《从小到大》……

这些文章,用严华银老师的话说:不仅文章质量好、语言表达好,字也写得好。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大家都用电脑,这些同学能把字写好,也是很可嘉的!

最后说一下这次比赛留给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再一次相信:没有独特的生活,就没有独树一帜的写作;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也就难有赛场佳作的迷人;没有对生活的沉淀与思考,也就没有文章的丰满与意蕴。这是大赛留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当然,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就是没做好这一点,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谈。写作的功夫在哪里?在写作之外。诗人陆游曾对他儿子讲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想写好文章,功夫往往在文章之外。没有生活力,没有思考力,没有阅读力,没有创新力,要想写好作文是很难的。

第二,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写作。写作要写,不写不行。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我以为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多读、多写、多积累。

第三,我提一点期望,期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频频使用关键词,不要动不动就写一个题记或后记,这是形式主义的写作。既然你认为题记和后记那两句话是精彩的,为什么不放在文章里呢?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放到文章之外去呢?也不要在文章中动不动就用大、小标题。一篇文章才600字,篇幅很有限,再放几个小标题,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有的参赛选手,书写的格式不对,标点符号也有用错的,请同学们以后留意一下这方面。

总之,这次的比赛,就像决赛题目所说的那样: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虽然这道题有一点成人的味道,有一点我们不能慢慢等、希望你们赶快长大的味道,这是这道题的缺点;但是,通过这次比赛,通过这次在南京我们的相聚,我相信同学们至少在写作上肯定会有一种感觉———我突然长大了。

篇4:佳作品读需咀嚼

作为写景抒怀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特定心境和人生际遇下情感外化的产物。因“不宁静“的心绪的触动,作者独自走出家门欣赏“荷塘月色”“月色荷塘”“荷塘四周”之景后实现“超出平常的自己”的超脱,内心的悒郁得到片刻消解后获得的“淡淡的喜悦”。文笔所及,看似静态的文字,实则质感与温度俱佳,精心品读如饮仙露琼浆。下面从文字咀嚼的角度入手,去品味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思和韵味。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音美

语音是语言的表层要素,解读文本的语言,语音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语音的音韵、节奏、旋律不同折射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也不同。

音韵是由声、韵、调三个部分组成,文学的语言常常运用音韵独特的表现形式,以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荷塘月色》音韵方面最富特色的当属使用了大量的叠词:荷叶密度的“田田”,荷叶深度的“层层”,荷塘广度的“曲曲折折”,树木之多、夜色之浓的“蓊蓊郁郁”,树丛茂密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等,一篇文章使用了三十多个叠词,这些叠词不仅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乐感,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性。

节奏是语言长短、高低、轻重、疾徐等构成的语言节律。文体不同,作者寄托的情感不同,语言呈现出来的节奏就不同。作为表现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文章,因为情思所囿,所以没有音节高潮处的激越和奔放,只有似江南水乡潺潺流水般的舒缓和温润,婉如一曲小夜曲在读者心田涓涓流淌。正是这样,《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色”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言为心声,这样的节奏与作者的心境是相契合的:热闹的蛙声,江南采莲的欢快,月色与荷塘的相映成趣。面对这些,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也可以得到暂时的释怀。而作者在绘景状物时,除了色彩和画面的搭配,还把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构成句式的参差错落,以增强节奏感。

旋律是文本的语言在表现作者思绪情感时,随着情思的变化而变化,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作者或喜或愁,或悲或乐很好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出门——小径——归来;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正是在这种时空转换中把作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而这种旋律的变化也把作者由“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的心路变化历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音不是单纯的代表文字的声音,其背后隐藏的是作者寄托的“此时此地此景此情”引发的情思。随着音韵、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也在随之变化。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言为心声”之“言”的关照是不可小觑的,它是我们触摸和感受作者心灵律动的一个关键点。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法美

文法包括词法和句法,指文本追求的字词贴切、生动传神和语句的构成法则。凡是经典,除了注重思想的历史厚重感和普适性意义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在遣词造句用语方面有精当之处,像“一字千钧”“一语中的”等形象说明选词用语对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作用。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关于“推”与“敲”斟酌的佳话,孔乙己的一“排”与一“摸”,祥林嫂眼睛的“间或一轮”等等,都是写景状物摹形绘人的典范。不同的文本正是借助这些经典词句才把所写的对象深深地烙在读者记忆的深处。

《荷塘月色》在用词造句方面也是匠心独运,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审美特质。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不直写月色,而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叶子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化静为动,让人看到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杨柳的倩影似一位绘画高手在挥毫泼墨,把它“画”在荷叶上,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除了景物的描写注重炼字,文章还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用笔,却情味无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中的“觉”字,如果去掉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而就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现实而言,作者仅仅是渴望成为自由的人,没有哀愁,只有喜悦罢了;“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中两个“一定”的使用更能表现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表达的本是溢于言表的喜悦,但却加上“好像”“像”,表明这种喜悦不是真切的情感体验,而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

作为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荷塘世界”的构筑,是其离开家、妻子、孩子短暂的时间之后情绪的释放和精神世界的临时围筑。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呈现的应该有“平时的荷塘”和“今晚的荷塘”两个世界,与之相生成的则是“平常的自己”和“异化的自己”。平时的荷塘边是一条小煤屑路,路边的树也不知名,“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一点诗意也没有。而“今晚的荷塘”则“另有一番样子”,独居于此,好像来到“另一个世界里”。这样,不同心境的同一个生命个体置身相同的环境中,自然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平时的荷塘世界”里不得不按照环境或别人的要求去想去说去做,去生活,这是外部的、现实的、肉体的“自己”;而置身“今晚的荷塘”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以放在一边,做一个独自享受喜悦的自由人。对先生来说,明知道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在俯仰之间将化作陈迹,即便是暂时的,他仍要从容地享用这难得的“独处”时光,消受这片刻的宁静。先生置身“今晚的荷塘”,观赏“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美景的“另一个世界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和现实与梦想保持着一段距离。两个世界,两个生命个体的矛盾冲突,在似忘未忘中实现了统一。

从用词的层面了解了语言的魅力之后,接下来应该感受的是先生的用语技巧。作为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荷塘月色》与其说是观赏景物,不如说是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是记录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营造一个内心渴望的,“超出了平常自己”的、与现实对立的陌生世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实与梦想的分野,与作者的心境是分不开的。背负丈夫、父亲、儿子沉重伦理负担的朱自清,因性格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加上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没有缓和,所以才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言说。“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全文看,不论文章的情感、思想和基调,还是接下来的叙述、描写、抒情都是在此句的统摄之下引发出来的:不宁静的内心,只能独自出门到昔日的荷塘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不宁静的内心,因为“月色”“荷塘”美景的浸染慢慢回复平静,从而在“超出平常的自己”中实现了精神的自我超脱。纲举目张,抓住了该句就为理解文本及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找到了一把钥匙。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把“它们”和“我”对照,把作者的孤独寂寞及淡淡的哀伤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美丽的荷塘,朦胧的月色,热闹的蛙声,作为赏景人,本是可以尽情地消受,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个双重并列的复句,把一个生命体的双重性格对举,而回归到文本中,我们没有看到“爱热闹”“爱群居”的作者的身影,只有对其“宁静”“独处”世界的刻画。“境由心生”,正是因为作者“不宁静”的、“淡淡忧愁”的心情使然,所以文章才显出“或静或动、亦真亦幻,或清新淡雅,或渺茫朦胧;或斑驳迷离,变化不定”的梦境之美。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修辞美

散文是作者最愿意安放自己的情思,袒露自己心迹的文学样式。正是这样,我们品读文本时才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从字里行间触摸到作者心灵的跃动。而这种情感体验的取得,除了是“真文字、真性情”的释放,还应该借助于修辞手法的使用。沉寂的文字是无生命的、客观的,当作者把自己的情思泛化到文字中,它就变得有质感、有温度。《荷塘月色》作为“美的至文”,除了语音、文法的考究和精致,其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文章正是借助它们才把景物绘得逼真,境造得空灵,情抒得感人。

描绘景物,大量比喻的使用把概括的状物形象化,使人印象深刻;把抽象化为具体,使事物清楚明白。“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景物描绘,作者巧妙地使用比喻,在描绘其物象特征时,使文章更有形象感,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出水的叶子——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朦胧的月光——流水一般,笼着青纱的梦”……这些比喻,不仅使静态之物具有了动态美,而且还形象地描绘出景物形、色、质、态,给人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除了比喻,为了引发读者的联想,深化文本的意境,文章还使用了通感(移觉)的手法。文章借助通感把读者的各种感觉打通,给人以新奇感,使文章的语言更为含蓄婉转:“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光和影的旋律——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嗅觉的清香,变成可听的歌声,让沁人心脾的香气化成直入心灵的乐音;光与影的视角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层次感、错落美、变化美中让人自然想象到和谐的美景。

而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化厚重感,朱自清还巧妙地引用了古诗文。欣赏完“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之后,接着作者把我们的视线与历史对接,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诗句,以此传达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对江南故乡的深深思念:《采莲赋》对六朝“热闹”“风流”季节的描写,写出莲湖采莲嬉戏场面,突出了人情之美,而这与作者所处的现实恰好是相背离的,正是这种背离才可见出作者的真正用意;《西洲曲》则由眼前“荷塘”想到“采莲”,从中可见作者对江南故乡的思念,想走出现实的困境,所以才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表白。

当然,散文之美,不仅仅美在语言、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意境的渲染和围筑,情感或直笔或曲笔的宣泄也是作者用心着笔之处。但是,作为最富情味、最逼近现实社会人生的文学样式,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则是语言。尽管它是文学作品的最表层,但也是我们理解和解构作品的切入点:节奏音韵的快慢与舒缓是作者内心不同情感的外铄;文法语义的理解因为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承载,所以在理解字面表层义的同时,更应该咀嚼玩味其隐含的深层的寄托义,而对文本修辞的关照和品味,则是由具象的文字向更高艺术境界的自我攀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篇5:读心得佳作有感

因工作关系参加了XXXX2013年首季‚读好书‛心得初选工作,有机会较早地欣赏到了不少佳作,回味之余不忍独享,现归纳出来与各位一起分享这些‚精神快餐‛。

会读书。《员工高效执行力》心得佳作的作者,基本都是会读、懂读之人,都知晓‚读‛是‚得‛的前提,不仅注重‚研读原文‛而后写读书心得,而且其中不泛涉猎多个学科者。通过认真研读,从书中领悟出或叹服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达到‚悦读‛之目的;心得佳作中展现了关心时事、准确引用中央新领导的新鲜话语,特别是几位中层管理者明确目的去读书的方法可赞。在知识、科技大爆炸的今天,信息、知识、科技的更新瞬息变化,人们要学习的各种类型的知识越来越多,必须学会跳跃式阅读,即不逐句逐段阅读的方法;或扫描式阅读,即‚瞄准‛重要字词语阅读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读书效率。

善思考。这些心得佳作普遍是在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并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的,以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相近、相似,哪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这些心得佳作受书中或主题思想、或观点、或方法、或一些细微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如‚让‘一百分’不打折‛一文,就是从书中‚执行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而引申出让职场一百分的思考。读而多思、善思,才会有‚感‛的酝酿、演化和迸发。

妙标题。大家都知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题目中的佳品有‚‘执行’=‘智行’+‘直行’‛、‚该对自己狠一点‛、‚让‘一百分’不打折‛、‚高效执行,你我共行‛、‚将细节做到极致 铸高效执行能力‛等,这些题目或给出了新颖的悬念、或采用对称手法等,都能勾起读者的知晓欲和阅读兴趣。正文标题中的佳品则更多些,如‚细节决定执行效果‛一文中的‚必须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必须耐心细致,反

复检查;必须分清主次,思路清晰‛;‚《员工高效执行力》读后感‛一文中的‚首先,要树立高效执行的意识;其次,要培养高效执行的能力;再次,要关注高效执行的结果‛等等。

精心说。俗话说,情真才词切。这些心得佳作除了文章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心说话。‚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领……‛,就象在与我们聊家常;‚记得那次做账的时候恰好……‛,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必须注重细节。他们的所叙所言,无论是采取何种表现手法或表现形式,都是研读后与本职工作紧密相联系的所思所想、是自我心声;他们的观点相对切入口较小,从小往大说得比较透彻、比较全面;他们不屑套用网上文章、词句,而是以独特的见解,阐发自己独到的观点,较好地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具有时代特征、岗位特色的提高员工执行能力上,给人以启发和共鸣。

早安排。这些心得佳作中不排除有一气呵成之作,但我相信绝大部分都是在研读、凝思后经过多次提炼、推敲,才形成独特主题、基本结构的,成文也会有个过程。心得佳作的写作起始、形成时间大都较早,可从电子文档属性找到佐证。因此,早读、早思、早写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才能为创造佳作争取有效时间。这样早作安排,就不会因为工作繁忙或生活琐事,或其他事情而影响读书、思考和写作,就可以避免临近期限还未成文甚至还未读书的现象,避免仓促写心得以及不必要的焦虑、浮躁情绪;而践行‚早‛字,则会在读书过程中更好地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篇6:佳作欣赏

——读《万年牢》有感

本篇课文讲述一位父亲真诚为人、做事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职业道德,赞扬了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

读了《万年牢》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一位父亲沿街叫卖糖葫芦,一天赚不了几个钱,但父亲一直认真的把红果、海棠洗干净,挑出坏的来,再把好的糖葫芦晒干,父亲这一举动,深深的打动了我。父亲凭良心做买卖,一定有好的回报。

我读了《万年牢》这篇课文后联想起一家火锅店的故事:有一家火锅店叫海底捞,这家店在全国有好多分店,他们就是凭良心做买卖,服务态度好,夏天,一般火锅店都会关门或是改卖别的东西,但海底捞这家店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客人喜欢。即使是夏天,海底捞的客人也要排2-3小时的队。海底捞和万年牢的这位父亲一样,都是凭良心做买卖。看到那些做糖葫芦的,用一些坏了的山楂来做,心里就很生气。

这篇课文有三处提到万年牢。第一次是提到万年牢是父亲在做糖葫芦的时候,意思是: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第二次是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都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第三次让我做个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人。

读了这篇课文,我悟出一个真理:我们无法品尝“万年牢”的糖葫芦,却悟出了“万年牢”的人生哲理。做事认真、实在,就能收获事业的成功;做人脚踏实地,就能收获人生的成功。坚持这一人生准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都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四年级五班

篇7:日记连缀成佳作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7006期作者/雷其坤

日记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写人、记事、摹景、状物、抒情,也可以写心得体会和感想,还可以对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现象加以评价、议论,发表看法,内容丰富多彩,写法自由灵活。

真实是日记的生命。散文大师知堂老人少年时的日记中有如下一则:

在书房睡。人声既静,但闻犬吠如豹,四野蛙声相应答,如合节拍,声惶惶然,倏响倏轻,夜半闻之,令人胆怯。至三鼓始睡熟。及晨起,则已日上三竿矣。

这则日记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寄宿乡间的少年特有的经历与独特的感受。

中学生熟悉日记,作文可以借用日记形式来表情达意。日记连缀,每则日记的表达人和表达方式可以不必一致,可以是自己的几则日记的连缀,也可以是别人的几则日记的综合,也可以是不同人的日记的巧妙组合。日记涉及的时空跨度可以不受限制,文章结构灵活,表达比较自由,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

运用日记连缀方式作文,要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无关紧要的略去或舍去,主要内容详写细述,做到详略有致,重点突出,避免记“流水账”;要以片断为主,摄取一物一景,一思一得,一鳞一爪,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必须运用第一人称;各则日记组合起来要构成有机整体。各则日记的篇幅最好大体相当,以保持文章形式的匀称美。

【2006北京中考满分作文】

劳动成就我在依旧如昔的阳光下,走进中学的校门,几多大志与梦想,几多理想与抱负,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尽情地驰骋与翱游。不要徘徊,不要等待,挺起胸膛,用劳动后的成功证实自己搏击校园人生。

——题记

2004年10月24日,天气阴沉,心情指数:★★

这该死的学校!条件也太艰苦了吧!昨夜一直没睡好。一张两尺宽的床,还要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起睡。我的天!我没有杜甫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我只拥有“愿吾庐不破,受冻死可惜”的感慨。由于蚊子的关照,我一夜间竟成了国宝大熊猫。这叫我如何见人呀!呜呜——

这开学的第一项劳动就是打蚊子VS擦药水,不会吧?

2005年4月7日,万里无云,心情指数:★★★★★

我站在食堂里,那长长的队伍让我差点失去信心。望着正在消失的一盆盆饭菜,我雅兴大发,禁不住仿鲁迅先生《故乡》压轴句喜得一经典句:“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我正为这一仿写而得意洋洋,忽闻:“什么?就一盆饭了?”这一句话音未落,立刻惊动了“卧龙”,一个个举着饭盆向前冲去,杀敌为饭!我也不甘示弱,可不幸还是晚了一步,看来又要饿肚子了!

这开学的第二项劳动就是抢饭VS饿肚子,不会吧?嗯——我忍!

2006年3月21日,天气晴,心情指数:★★★

又是一节晚自习,我奋笔疾书也不是一两天了,功夫早已练至上乘!这些日子,伙伴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中考成功,而渐渐疏忘了友谊,可精神上的伙伴却接二连三来探访我。我们一起侃文学,道函数,说英语,画电路,都已成模式。这天,我好不容易有了欣赏酒瓶子底儿老兄们的机会,瞧他们一个个眼中写着不倒的“长城”,我不禁笑出声来。不好!这一串笑声引来学子们杀人般的绝对零度的目光,好像在气愤地说:“你们搅乱我的思路了!”

这第三项劳动嘛,就是秉烛夜谈VS杀人“射线”,哎呀,好怕!

2006年6月17日,阳光灿烂,心情指数:5≤★≤10

坐在宁静的考场里,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我情不自禁地有种难言的喜悦。那一道道题目就好似一位位朋友,面孔是那么熟悉!即便是遇见我不曾见过的题目,我也绝不胆怯,那一个个文字就像我亲手插下的秧苗,让人备感亲切!无论从前有多苦,有多累,此刻都已化作欢乐的笑颜和激动的泪水。

真没想到,正是这一次劳动,一次辛酸的经历,成就了我!成就了初中三年的梦!

(作者:北京一考生)

此文是北京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作者大胆创新,采用题记与日记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题记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日记行文自由,生动活泼。

文章从进入初中写到中考,时间跨度大,作者精心构思,采用4则日记连缀成文,在叙事中抒写心情的变化过程,突出了“劳动后的成功”成就了“我”这一主题,时、空的转换都很自由,文章结构也显得轻灵。这种形式,很适合表现作文内容。

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引用,“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等仿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

附:[北京2006年中考作文题]

劳动________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除诗歌外)。

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006河南中考满分作文】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某月某日星期一阴

老师又要求我们记日记了。我真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越是怕写作越是逼我们,难道记记日记就能把作文写好了?

要不是我害怕老师的严厉,我才不会在这个日记本上写下这几行字。

某月某日星期三多云

老师说,日记就是要记下自己所见到的有感触的事物。我想,今天见到的这件事我应该记下来:

那是一个父亲,他手里的食品袋中装着几个烧饼。他站在教学楼前,他一定在等他的孩子。阳光很烈,整个上午,他一直站在那灼热的阳光里。直到放学后,我才在校园的一角见到那个父亲的儿子,他正在抱怨父亲:“你的衣服那么破旧,在楼前让我怎么认你呢?”

咳!这真是一个混账儿子!

某月某日星期五晴

星期五是一个让我胆战心惊的日子,因为今天下午是作文课。而我,是最怕写作文的啊。作文题目要求以“亲情”为话题写作。我写什么呢?我一时间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动笔。我突然发现我的同桌拿出他的日记,他在日记里面寻找材料呢。难道日记真的能帮助我渡过作文难关?

我拿出我的日记本,开始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突然发现我前天记下的那个给儿子送烧饼的父亲。哈哈,有了,我就写那个父亲,题目叫做“阳光下的父亲”。

某月某日星期五晴

又是星期五了。今天下午老师评讲上一次的作文。让我惊喜的是,我的《阳光下的父亲》竟然被老师当作优秀范文在班里念了。经过老师的评说,我发现我的作文写得真好。

感谢那篇日记,它帮了我大忙啊。

某月某日星期一晴

真快,我的一本日记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记满了。今天,我又买了一本新的日记本。呵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爱上了日记。

这是新的日记本的第一页,在这一页上,我一定得欢呼:我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了!

(作者:河南一考生)

作者用5则日记巧妙连缀成文,表现自己由讨厌记日记到喜爱记日记的过程,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5则日记之间有内在联系,组合成有机整体,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条理清晰。开头说自己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才写日记,结尾说自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先抑后扬,首尾呼应。中间3则日记,由“阳光下的父亲”紧密勾连,表现日记中的写作材料让“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我”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就显得自然合理。

附:[2006河南·非课改区中考作文题]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要求:①请先写出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篇8:成长中的佳作

大家好!

我们前后经历了八道作文题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文大赛。下面我就从题目入手,来和大家谈谈这次大赛。

初赛题是“刚刚开始”和“我看______”,一道是自选文体,一道是议论文体。到了复赛现场作文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四道作文题。虽然题目较多,但命题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最后的现场决赛是两道题,一道是“从______到______”,一道是“那一刻,我突然长大”。

首先,我要跟大家说一说,这两道题该怎么去审读。

“那一刻,我突然长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题:往大处说,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一个选手观察、感受、表现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仅从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角度来说,它能够比拼出一个选手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选择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篇文章要想写好,比的是什么呢?比成长,比经历,比思想,比智慧。所以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能够体现出一个选手的综合语言素养。

仅仅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道题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很重要。“那一刻”,因为是一刻,所以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性、突发性,空间和场景的相对集中性。因此,这个题目的写作,必须把“那一刻”写得饱满、丰富、细腻,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意义。“那一刻”虽然很短暂,但你必须写得很细致、很具体。“那一刻”虽然是个瞬间,但你必须得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一刻”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呈现,“那一刻”之所以让你有突然长大的感觉,背后包含的是你的人生和你的思想变化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变化的过程,你怎么会突然长大?因此,要让这个瞬间在写作的过程中变慢、拉长。

再说“长大”这个词语,它本身就要求你记录生活、经历、思想。长大,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成长、成人,它更应该是心理的、认知的、精神层面的,甚至包括灵魂层面的成长和成熟。长大,客观上是一种必然,但同时又是一种偶然,而且必然常常寄寓在偶然当中,体现出一种成长的哲学。不经意间,一次意外,没有任何预期,你已经成长了。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成长也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痛并快乐着”概括了成长这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对于成长的一些哲学思考,或者说没有自己关于成长的那一份体验或感受,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长大”前面还有一个词语———“突然”,突然就是偶然性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偶然性的东西写足。

这个题目中的“我”是一个人称代词,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要关注生活,而且要从关注自己开始。关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直接参与、经历的人和事,这样的写作才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才能感人。

因此,这个题目体现了我们这次命题的意图:写作需要关注生活。关注什么生活?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并从关注自己的生活开始。

第二个题目,“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一出来,我就联想到《从奴隶到将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但是本质上却有关联。所以这道题的好处是向每一位同学全方位地放开了写作的空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你自己熟悉什么就补充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补充什么。这道题就相当于“无题”,或者说自由命题,所以它完全体现了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讲的:写作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广阔,便于施展的写作空间;不要束缚、限制儿童的写作。但就是这样一道几乎完全开放的题目,因为是比赛,还是有高下之分。首先,“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要体现出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现实,从今天到明天,空间的、时间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转换和变化,都可以涵盖在其中,但必须体现出一个变化、发展、推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须有“情绪”。第二,写这个题目要有一定的意蕴,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因为题目限制越少,写作的挥洒空间就越大,于是我们的选手在选择这个题目之后,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现场作文精彩纷呈。

两道题目是两个风格,两种思路,也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竞赛当中的优秀作文。好多作文实在是太精彩了!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激动之中。

首先分享一下写“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这个题目的好文章。例如,有一位同学写自己考试考得不好,因此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有观念上的冲突,爸爸平时从来不看她的努力,只是看她的分数和成绩。但有一次,她读书、学习太辛苦而导致身体“上火”了,爸爸去给她买罗汉果,用罗汉果泡茶给她喝。一开始,她因为做作业困倦,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道这杯茶是谁泡的,还以为肯定是爱她的母亲泡的。后来,她偶然间从门缝里听到爸爸妈妈的对话:原来罗汉果是爸爸骑自行车去买的,骑车时,爸爸还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把腿都磕得淤青……那一刻,她非常感动,在感动的那一刻,她开始长大。但她没有直接说“我长大了”,而是准备了云南白药送给爸爸,并笑着对爸爸说:“茶泡得很好喝……”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动。小作者在文中说:“爸爸笑了。”其实,我们读者也笑了。这个语言,这个行动,这个微笑,就表明她懂事了、明理了、成熟了,长大了。这位同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直白地写上:“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懂得回报爸爸妈妈了;我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我需要感恩……”

再如,一个同学写道:一个午后,她发现爸爸的那张脸瘦多了,只剩下皮包着骨头。然后写爸爸的皱纹深了、多了;最后写爸爸的头发,青丝中有了白发。这位同学浓墨重彩地把那一刻的观察写足,然后就在望着父亲的那一刻,她读懂了父亲,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的表达,这种带有独到的情感和认知的文章,是多么感人!

当然,更加精彩的、更令人叫绝的,让现场八位评委都激动不已的,是题目为“从______到______”的一些文章。比如有一篇名为《从忧伤到感动》的文章,小作者写春天百花争艳,但是有一盆花很独特,那是一盆色彩黯淡的昙花。小作者把它搬回家,在她精心地呵护下,本来已经枯萎的昙花盛开了;而当初小作者自己被医生误诊为白血病的那个阴影,最终也随着昙花热烈地开放而消失了。文章将昙花的经历和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相联系,笑中含泪,泪中含笑。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篇名为《从花谢到花影》的文章,作者是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的浦宇晴同学。文章的笔力非常老到、富有张力,情感深沉。读完后,感觉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我最大的感受是:谁关注生活,谁就有精彩的文章;谁对生活有十二分的情,谁的写作就有十二分的成功。

总之,从整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诞生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从太阳到星星》《从繁忙到静守》《从小到大》……

这些文章,用严华银老师的话说:不仅文章质量好、语言表达好,字也写得好。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大家都用电脑,这些同学能把字写好,也是很可嘉的!

最后说一下这次比赛留给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再一次相信:没有独特的生活,就没有独树一帜的写作;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也就难有赛场佳作的迷人;没有对生活的沉淀与思考,也就没有文章的丰满与意蕴。这是大赛留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当然,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就是没做好这一点,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谈。写作的功夫在哪里?在写作之外。诗人陆游曾对他儿子讲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想写好文章,功夫往往在文章之外。没有生活力,没有思考力,没有阅读力,没有创新力,要想写好作文是很难的。

第二,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写作。写作要写,不写不行。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我以为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多读、多写、多积累。

第三,我提一点期望,期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频频使用关键词,不要动不动就写一个题记或后记,这是形式主义的写作。既然你认为题记和后记那两句话是精彩的,为什么不放在文章里呢?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放到文章之外去呢?也不要在文章中动不动就用大、小标题。一篇文章才600字,篇幅很有限,再放几个小标题,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有的参赛选手,书写的格式不对,标点符号也有用错的,请同学们以后留意一下这方面。

总之,这次的比赛,就像决赛题目所说的那样: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虽然这道题有一点成人的味道,有一点我们不能慢慢等、希望你们赶快长大的味道,这是这道题的缺点;但是,通过这次比赛,通过这次在南京我们的相聚,我相信同学们至少在写作上肯定会有一种感觉———我突然长大了。

上一篇:睡懒觉日记下一篇:培育选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