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永州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品读永州范文

品读永州之 广利桥

品读永州

万民称便广利桥

【导视】一座古桥,历经二百四十年巍然屹立,古韵犹存。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金鸡脚、豆腐腰”的奥秘何在?它与侗族的风雨桥又有何渊源和更高明之处,品读永州今天与您共同品读东安广利桥的传说与神奇。

“游人莫来此,来此须终老”,说的是东安县紫溪市镇不仅有“鱼米之乡”的富足,更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数十里紫水,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层层稻浪,青青果园,座座白墙红瓦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这里山青、水秀、塔奇、石美。

【同期】记者 匡一冰

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走过的这座桥呢

是位于紫溪市镇花桥村的广利桥而这条河呢是紫水河的支流印水河 相传广利桥它是当地的文氏兄弟所建他曾先后在这条河上建了三座桥 唯独广利桥最美最好 最齐

而广利桥它也寓意着广利众人 万民称便的意思

广利桥位于距东安县城20公里的印水河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重修,属石拱 廊桥型,廊上飞檐斗拱,雕龙刻凤,富丽堂皇,桥下流水终年不涸不溢,是东安县内至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古桥梁,早在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溪市镇是广西全州进入湖南东安的第一个小口岸,清朝乾隆年间,每月逢“十”赶墟,是湘桂边境土特产的集散地。当时河上虽有渡船,但渡人缓慢,很不适应生意人过河经商和当地百姓两岸来往的需要。镇上的大户文世昌、文世宝两兄弟决定出资修桥,如今看来,这也是致富不忘乡亲,发财回报社会的善举了。

广利桥东西走向,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桥墩三拱,拱高6米,布局疏朗匀称,桥孔与水中倒影相连,如同半浮水上半沉水下的皓月,雅秀之极。两端用青石砌成,又各起一暗拱,不经意看不出来,所以广利桥实是五拱,取“五魁首”之意,同时又加强了排洪泄洪的功能。桥拱脚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刀锋状,有如“金鸡脚”。古时建桥师傅有个习俗,在桥拱合龙时特意留一空洞不砌,由一年长师傅在别人不注意时突然喊起某人的名字,若答应了并赶快放一块石料嵌上,那人死后就会升天成为桥 1

神。广利桥合龙时,老师傅喊的这人身旁没有砖,手上正拿着一块水豆腐,就顺势补上空洞,结果就成了“金鸡脚,豆腐腰”,为减轻桥身自重,桥面只用了三块石板,其余均改用黄土填平。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确有其科学原理。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广利桥在设计方面很巧妙 它的造型很精美有富有地方特色 它很精妙 很有特色的地方 主要是体现在哪个方面呢

第一个就是桥身有三拱 它中间两个拱桥处的最下方

最窄的地方只有0.33米

这就俗称“金鸡脚”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它的桥身上面

它不是全部都是石板路 石板路下面它还填了黄土

这个俗称就是“豆腐腰”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个“金鸡脚”就是当发大水的时候 河里涨洪水的时候

可以减轻洪水对这个桥墩的冲击力

这个“豆腐腰”呢就是减轻这个桥自身的负荷

所以对保护这个桥的坚固起了很大作用

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设十七间拱亭,用七十六根木柱,柱列整齐,柱高一律,穿斗式柱粱结构。三架粱做成祥云状,既起到了基本框架支撑的作用,又美化了上层空间,人行其中,赏心悦目。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游人坐在长凳上放眼远望,印水河蜿蜒而来,河边翠木簇拥,耕地田园,鸭戏水中,农夫劳作。长廊中部有高出1.5米的阁亭,歇山顶,穹形天罩上盖青瓦,拱门三重飞檐。檐角立有珍禽祥兽,如龙、凤、鹿、鹤、麒麟、狮子等,勾栏与望柱上雕有瑞草佳花,如莲花、绣球、如意、鱼纹等等,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sǔn]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挺拔坚固。桥头两端是辅亭,为三重檐 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字形对称,与桥拱衔接,浑然一体。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鳖鱼等泥塑,做工细巧,技法精湛,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毫无走闪之迹。两端门柱曾设两联,据说是清朝太子少保席宝田书写:一联是“广交游,到此闲读风月;利行旅,如斯补就江山”;另一联是“风月无边,东坡放鹤;山川如画,司马乘轩”。自东沿17级石阶的小斜坡而上,石阶中壤嵌有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现已被损坏。故又有“七十六柱九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赞。整座桥,端庄而不失

秀美,古朴而不失典雅,被民众赞为“花桥”,花桥村也因此得名。更多关于修建广利桥的故事,更为它增添了不少的神韵。

[同期]紫溪市镇花桥村村支书 唐守义

过去100个人修这桥用那个石磨 反正一天吃饭 或者吃什么都好 反正磨那一百个人的米 吃不完 剩下那两三个人的饭

吃饭的就有99个人 还有一个人 反正点来点去就是不知道哪个 做事他就来了 把这桥修完以后 大家都争那个磨 大家争来争去 争得那个磨米的磨不出来

都说少了的那个人其实是神仙来帮忙修桥的,民谣唱道:修桥能得仙人助,坚牢稳固传千秋。而广利桥确实有来自徽州、潮州经验丰富的建桥师傅参与,也有当地苗、瑶、侗族曾建过风雨桥的工匠。各路师傅集思广益,共同建造了这座多元文化荟萃的桥中精品。

[同期] 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雷建林

这个桥还有一个特点 是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 东安的地方文化

还有侗族文化于一体的 它是多元文化的一个结晶

它这个桥的结构载重主要是石质青石

侗族的风雨桥它的桥墩是石头的或者是木墩

但它的两个桥墩之间它是用木头连接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这个最主要的区别有侗族的元素

但是也富有地方特色

广利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独具风韵,历经二百四十年而巍然屹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

桥以人兴,广利桥的兴建成为当地百姓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祈祷平安的中心场所和活动空间。广利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和谐美丽的桥韵风姿和人文景观。沿着岁月之河上溯到清乾隆三十八年,两百四十年过去了,广利桥仍横跨印水河,承载着两岸百姓的通行重任,发挥着其与生俱来的实用功能,古韵犹在、坚固依旧。村民唱到:“印水河上建花桥,气势恢宏技艺高,广济行人称善举,利民称便乐今朝。”

第二篇:品读永州 江永 千家峒(上)

品读永州——

魅力“三千”之探寻千家峒

导视:这里是全世界瑶胞的心灵家园,曾经迷失终被找回;十二节牛角,500年之约,这方“桃花源”就是瑶民朝拜的圣土。本期《品读永州》魅力“三千”之千家峒,一起探寻瑶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家峒。

【记者 王伟:品永州,观天下,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我眼前的这个山洞就是很多年前进出千家峒时的唯一通道,那么1964年兴修千家峒至江永县的公路,所以将穿沿的石壁 炸掉了半边,原来它的这个山体是一直延伸到了公路旁边的河里面,我们一起通过这个山洞去体验一下当年瑶家人进出这个山洞时的切身感受。实况:山洞内比较潮湿,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好几天没有下雨了,但是地上的泥还是泛着一点湿润。这些鹅卵石也可以证明当年这条通道的确是进出千家峒的主要通道。出洞:穿过了这段不算很长的通道,出来之后整个视野豁然开朗,不由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怪不得人们都称这里是瑶族桃花源】

盘王广场唱瑶歌(只要声音配风景画面)

现在所听到的这段瑶歌,在瑶族中已流传很久了,歌词中提到的千家峒,曾经是瑶族人民的聚居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像世外桃源,为瑶族人民提供了一片自由富足的生息环境,今天,散居四方的瑶族同胞依然为之神往。其实,瑶族的称谓和千家峒的故事同样久远。

瑶族的先民,在南北朝就称为莫瑶,一直到唐朝末期。为什么称为莫瑶,原因是他们的祖先,为国家立了功劳,所以朝廷皇上就免除了他们的徭役和税赋,因此叫莫瑶。

瑶族中的瑶字,就是由莫瑶演化而来,在瑶族中,盘瓠(hu四声)子孙,耕山不上税,种田莫拿粮,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千家峒瑶族历史展览馆中保存的《过山榜》,就是瑶族免交徭役的榜文。

瑶族代代相传的还有一个消失的家园千家峒的故事,在流传中,人们发现在江永县有一个叫大远乡的地方与传说的千家峒很相像,那么,传说与现实是否真的相同呢?

盘瑶是瑶族的一支,是盘瓠的子孙,在瑶族中间,由于日常用语的差异,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其中以“勉”“金门”等自称为主,还有30多种他称,如“盘瑶”“过山瑶”“平地瑶”“高山瑶”等等,这些他称是由生产方式,居住环境,服装服饰和民族传说的特点所决定的。

盘王节是盘瑶人民敬仰崇拜纪念盘王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可单家独户进行,叫还小愿,也可同村共寨举行,叫还大愿,一年小祭,用时一天一夜,六年中祭,用时三天三夜,十二年大祭,用时七天七夜。

为什么盘王在盘瑶人民心中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还要从盘王的故事说起。在一次打猎中,盘瓠被一只山羊顶下悬崖,挂在一棵梧桐树上不幸身亡。

为了纪念和追忆盘王生前为子民带来的深厚恩德,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就被确定为盘王节。

传说盘瓠死后变成一只石狗,所以,狗也成为盘瑶的图腾崇拜。盘瑶人把石狗藏在一个山洞里守护起来,石狗藏身的这个山洞就被称为狗头洞,盘瑶人们也会在这里祭祀盘王。

盘瓠的不幸身亡,使盘瑶人民十分伤心,于是他们就砍断梧桐树做鼓身,剥下羊皮做鼓面,用跳长鼓舞的形式来寄托对盘瓠的真诚思念。如今,对盘瑶人民来说,狗依然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是最可信任的伙伴,同样,勇敢忠诚,不畏强暴也是瑶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也导致了这个民族后来的命运。

在盘瑶的传说中,千家峒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们耕种一年收获的粮食,三年也吃不完,他们生活古朴简单,心情安宁祥和,然而,他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并没有持续下来,在元朝时期,他们被迫离开了千家峒,于是,千家峒就成为一个传说中的家园。

【江永县瑶族民俗文化专家 杨仁里:元朝大德年间,因为这里一座坝灌不起水,农民瑶民交不起粮,道州官府就来催粮催饷,连续三年派了催粮官下来催粮,瑶族很热情,每一户款待一天,粮差派来没有回去,第二年派来没有回去,第三年派来又没有回去,官府以为千家峒的瑶民把他的粮差杀掉了,于是就派兵来围剿千家峒】

闻知厄讯到来的盘瑶人民不愿屈从,决定全族外迁,于是他们把祖宗的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作有标记的平石岩洞下,把一根牛角锯成12节,每姓族人各拿一节,相约500年后,再聚千家峒。

盘瑶的先民从什么年代开始在千家峒定居的,文字所载的历史已无法查寻,惟有在瑶歌绵长而委婉的传唱中才有缥缈的回音,千家峒的传说,主要流传在占全世界瑶族人口80%的盘瑶支系中,这一传说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几百年来,虽然盘瑶人浪迹天涯,天各一方,但都一致认同千家峒的传说,为了证实这一传说的存在,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了寻找的活动,在这期间,对于千家峒原址的确认出现过几种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千家峒在湖南洞庭湖,有人认为在广西灌阳,有人认为在浙江会稽山,更多的人认为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大远乡。虽然各种意见众说纷纭,却并没有阻碍广大瑶胞寻找千家峒的热情。甚至海外的瑶胞也加入到寻根的行列里。长久以来,寻找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对他们来说,千家峒的存在是不用置疑的。

2001年,有关专家确定,大远乡里的古代窑址,其制作工艺已和生产规模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个窑址就在大远乡的马山脚下。据专家考证,大远乡古窑的繁荣起于宋朝而止于元朝,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它和传说中瑶人在元朝大

德年间离开千家峒的说法不谋而合。

除了在大远乡发现了一些铁剑等古迹,瑶民们还在自家田地里挖掘出来了一些古代钱币,砖瓦,陶管和残瓷,他们觉得自己祖辈认定这里就是千家峒的看法是正确的,也证明了盘瑶祖先很早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经济的繁荣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志,也是民心向往的原因之一,瑶族同胞赵德彪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记者 王伟:刚刚在千家峒展览馆看到一张让我非常感动的照片,照片里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祖孙三代从广西分别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多次到千家峒来寻根问祖,最终经过多次的努力,孙子在这里成功寻到了自己的根。那么村民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故事当中的主人公赵德彪老先生的住处】

1981年,时年40岁的赵德彪,仅凭眼前的这本手写小抄,只身来到湖南江永,终于找到了令这个家族神牵梦萦、无法忘怀的千家峒。

【记者 王伟:这个是祖上传下来的嘛?瑶民 赵德彪::按老书抄下来的,王伟:您抄的啊,为什么要重新抄一份呢?是原先那份?赵德彪: 老的 我老子不给我拿了,我才抄出来 王伟:父亲不给你拿,为什么呢?赵德彪:为什么,他说那个你去,我不去,我不给你拿去,千家峒的书不给你拿去的,你不给我拿去,我就打夜工抄出来。老的那本我就归还给他】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找到千家峒后的不久,瑶人赵德彪卖掉了广西家中的全部家产,带着妻女,于1982年来到了江永大远乡。他们寻找千家峒,整整用了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其实,瑶人寻找千家峒有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更多的却是为了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过山榜》就像盘瑶人的“圣经”,藉慰着盘瑶人浪迹天涯的心灵,也是考证千家峒的有力凭证。在古书中,清楚的记载了石门就是一个天然的山洞,直径刚好可以容纳一只小牛通过,在当时,它是进入千家峒的唯一路径,也是现代人确定千家峒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峒里有一座鸟山,鸟嘴始终向着天空。鸟山的地理位置和形状,在传说和古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在盘瑶人民的传说和文字记载中,千家峒内古树参天,竹林茂盛,有许多鸟兽出没其间,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看到这里,谁还能怀疑,这里不是千家峒呢。1986年,江永县大远乡被正式确定为千家峒乡。

【记者 王伟:千家峒温润着散居在四方的盘瑶人民,当他们的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他们永恒的思念,执着的寻找终于有了回报,浪迹天涯的瑶族人也终于找到了重聚之地。今天,这个让瑶族人寻找了数百年的千家峒正迎接着四面八方的瑶族儿女,瑶族人也终于有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品永州,观天下,品读永州下期继续品味风光秀美的千家峒】

第三篇:品读永州 江永 盘王节(共)

品读永州之

盘王节

[同期]记者 王伟

瑶族盘王节源之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歌会。那么,每逢这天瑶民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盘王节。今天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将同您一起品味及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人文盛典——盘王节。

山高水长瑶家缘,五洲瑶胞聚江永。情深意重汇瑶乡,四海欢歌颂和谐。江永县千家峒是瑶族祖居故地之一,是瑶胞千百年来的乐土。元大德九年发生的千家峒事件,瑶民被迫逃离故土,七百年后“长鼓铜铃歌不断,子子孙孙要回源”的瑶歌,唱出了瑶胞寻根归峒的共同心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瑶族人就要聚集在一起,祭拜盘王,还愿谢恩,之后又不断丰富了喜庆丰收等内容,歌舞升平,娱神乐众。1984年,国家民委决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中国瑶族“盘王节”。

第十二届中国瑶族盘王节首届中国香柚节里来自越南等国家的瑶族代表团及湘桂粤三省(区)12个县区的瑶族同胞和江永瑶汉人民欢聚千家峒,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瑶族大聚会,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盛世欢歌。

在千家峒盘王广场代表瑶族12姓的120面旗幡和120名年青队员组成的旗幡队,围绕在盘王像周围,象征12姓瑶民心系祖先,团结向上。湘粤桂三省区十二县市区代表团身着五彩斑斓的瑶族服饰,来到了盘王广场,他们怀着欣喜激动的心情,从四面八方相聚江永,共同祭祀祖先、庆祝团圆。香醇馥郁的瑶族风情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才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盘王巨型雕像揭幕是现场最激动人心的一刻,盘王雕像高21米,其中基座高5米,像高16米,重量达2000多吨,盘王英姿勃发,威武仁慈,体魄健壮,神形兼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盘王雕像。始祖盘王在瑶民心中既是民族的象征,又是民族尊严的具体体现,既是民族团结的轴心,又是唤起民族奋进的号角。千百年来,也许经过民族的迁徒,瑶族人居住地变了,也许经过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瑶族的文化传统有了变化,但是,祭祀盘王始终如一。江永盘王像落成于瑶族发祥地千家峒,是海内外瑶人的一件盛事,将吸引更多的海外瑶胞,来到这里追寻先祖的足迹,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祭祀盘王”仪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盘王节的主体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原始宗教色彩,是独特的原始祭祀礼仪,其主要目的是缅怀先祖,崇拜英雄;谨守诺言,虔诚感恩;祈福护佑,凝聚族心。关于盘王祭祀的起源流传着很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两种:一说源于祭祀瑶族始祖“盘瓠”;另一说源于“还盘王愿”。

祭拜仪式庄严肃穆,瑶族龙犬图腾旗、瑶族十二姓氏幡旗和湖南、广西、广东十二个瑶族代表队的彩旗交织穿梭,气吞山河。瑶族师爷穿着传统盛装,献三牲,敬清醴,贡肴糍,呈果品。这原始淳厚的太古边风开启了瑶家尘封千年的美丽,彰显着中国瑶族盘王节的梦幻与神奇。《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时唱的神歌,始创于唐宋时期,是瑶族的史诗、创世歌。千百年过去了,始祖盘王开创瑶族文明的不朽功德,如同巍峨壮丽的南岭永远屹立在盘王子孙心中。湘桂粤三省(区)12个县区的瑶族代表团敬献了花篮,国内外瑶族同胞纷纷走上舞台,面向盘王雕像庄严礼拜。《欢歌相聚千家峒》呈现了瑶族起源、发展壮大、历经磨难的故事。千百年来,瑶民传承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心中永远不变的是对始祖盘王的无限崇敬,漂泊在世界各地的瑶族儿女从来没有忘记回归千家峒的神圣誓言。

[同期]记者 王伟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瑶族公主 张婷

刚在舞台上我们看到有十二位美丽的瑶族公主。这边就有一位,我们去采访一下。你好。 你好。我看你这服饰非常的漂亮啊。这是瑶族当中哪种瑶的服饰?

这是尖头瑶。尖头瑶,你也是尖头瑶的吗? 是你是从哪来?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 咱们是每两年举行一次啊恩,对。

公主的话,每一次举行都会有吗? 会啊,都会有

有,然后参与到整个民族特色和服饰的展示恩,对。

文化的一种展示。

瑶族世代迁徙游耕狩猎于葱茏叠翠的山岭,不仅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生存本领,同时也形成了瑶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第十二届中国瑶族盘王节首届中国香柚节“柚乡欢歌”瑶族传统技艺表演大赛上十二个县市区精心准备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瑶族传统技艺表演,有华丽绚烂的民族服饰,有原滋原味的传统歌舞,还有扣人心弦的特技表演。

[节目标题]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非遗国宝《瑶族服饰》记忆

[同期]记者王伟贺州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赵有福67岁

老人家,刚才看到你们在舞台上表演,特别的精彩,特别有活力。请问一下您贵姓?我姓赵。姓赵是吧,咱们是瑶族当中哪一支

我们是过山瑶,在我们本地方就称为东山瑶东山瑶

因为我们那里呢,几乎都有三种瑶,一种是土瑶,一种是西山瑶,一种是东山瑶 在我们那里,我们就是东山瑶。您是从哪来的我本身以前祖宗也是湖南的。 也是湖南的 湖南江华的那现在呢现在是广西贺州市

这次是从贺州市特意赶过来,来参加咱们这个盘王节。

对对对我看您这服装特别的鲜艳啊,而且挺复杂的啊,里边有一件

然后这还有一个袋子。外边还套了一件,有什么讲究吗?

这个就是我们过山瑶传统(服饰),我穿这个红袍

因为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国家对民族政策,盘王节这个项目已经列入了保护项目

所以对我们瑶族来说我非常激动。

[节目标题] 世界过山瑶之乡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舞蹈《酿勉》

[节目标题] 神州瑶都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芦笙长鼓舞

[节目标题]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 瑶风

[同期]记者 王伟广东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 排瑶王楚绮

那么在下午呢,瑶族传统技艺这个表演大赛当中呢,十二个县区的队伍都来到这里,展示自己属于自己这支瑶族特有的舞蹈艺术,展现他们的魅力。这边刚刚有支队伍比赛完,我们来采访下,你好你好我看你刚刚表演完对,刚表演完

你们是哪一支瑶我们是排瑶 排瑶恩,对。 哪个排排列的排,一排两排的排。 从哪里来广东清远连南 我看你这个头饰很有意思

是沙瑶妹独有的特征

就是还没有结婚的沙瑶妹就叫沙瑶妹嘛,然后就带这个花还有鸡毛。

哦,就是通过头饰可以区分是已婚还是未婚。

哦,对,对对。

当时为什么会叫(排瑶)这个名字?

因为这(表示)我们瑶族人民在很久之前为了躲避。从湖南一直到我们(广东)连南, 才发现我们连南这块热土,而且在连南多年的生活。。。。。。

[节目标题]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鼓舞畅想

[节目标题]广东连州市 瑶祭舞

[节目标题]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技艺——火

【同期】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 陈超

我是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区过来。

哦,是从广西过来。咱们刚才表演的那个节目非常精彩,叫什么名字?

那个节目叫火他的寓意就是红红火火。

对 每到这个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跳这个舞蹈。就寓意着红红火火的意思。 我看你这个服饰好像跟其他队伍的特别不一样啊?

我们这套服装是在节日祭祀的时候穿的。

我刚才看到你们后面还背着一个面具是吧。。

哦,对,对,就这个面具。拿下来好吧。 的好的。

这个面具的话,他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个面具他是一个傩(nuó)面,傩面就是我们跳傩舞,就是祭祀的舞蹈,

就是祈求灾祸离我们远一点,来年丰收更好。也是为了缅怀我们祖先盘王。

[节目标题]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舞蹈 盖新屋

[节目标题]广西昭平县 瑶族捉龟舞

[节目标题]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 火聆瑶

舞狮一直是江永瑶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江永瑶民都以舞狮来助兴。《狮舞盘王》寄托着瑶民祈求祖先护佑、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节目标题] 江永县 传统技艺舞狮表演 狮舞拜盘王

十二县市区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深深领略了瑶族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中国瑶族盘王节,弘扬了瑶族文化、凝聚了民族情感、增强了民族感召力。为各地瑶族同胞提供一个“缅怀先祖、畅叙情谊、共谋发展”的平台,加速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经贸活动交融合作步伐,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下期导视]一项瑶族最古老、最隆重的礼仪;几十米、上百米的长桌,主客相对而坐,对酒高歌;精心挑选的瑶家土特产传统佳肴令人陶醉。下期节目品读永州陪您一起去品尝沿袭了上千年历史的流水大席——盘王宴。

第四篇:品读永州 道州篇 奇异鬼崽岭

品读永州

道州篇之奇异鬼崽岭

【导语】为什么道县一个神秘又略带阴森的小山岭让当地人敬而远之?为什么上万尊形态各异的人形石俑遍布其上?石俑到底是什么来历?这里是古墓?是祭坛?这些疑问让这座普通的山岭蒙上层层奇异色彩。品读永州,今天走进鬼崽岭,探寻道州奇异文化。

鬼崽岭,位于道县田广洞村,其中心位置距九疑山舜帝陵35公里。转过曲曲折折的村路,几棵古树等在田广洞村尾,与村落的人为建设相对比,古树略显突兀。当地的村民介绍,“古树下面就是鬼崽岭”——2008年的大冰灾几乎压垮了方圆五百米内山岭上所有的树,偏那几棵古树岿然未动,当地人眼神闪烁,“那是因为树下有数千‘鬼崽崽’庇护”

【同期】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鬼崽岭那么山脚下的这几处池塘叫做鬼崽井 当时又称之为喊泉 听说只要大喊一声

这个泉水中就有气泡冒出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们试一试

的确是这样 当我大声喊出来的时候

这个泉水当中有好几处地方都同时冒出气泡 很神奇

鬼崽井有近10亩地宽,为南方少见的珍珠泉,四季常清。鬼崽井养育了田广洞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特别奇怪的是:井水四季均衡,一有喊动,水泡就源源不断冒出,喊声越大,水泡越多。水泡能与喊声呼应,是声呐反应,还是民间传说的天地有灵?不管怎样,它都更添了鬼崽岭的神秘。

鬼崽岭得名于地上地下近万尊石像,当地人俗称这些石像为“鬼崽崽”。 鬼崽岭石像是迄今为止在国内考古调查发现的数量最大的人像石雕群体。经中国石刻博物馆和湖南省考古研究专家调查统计,这些人物雕刻粗犷传神的各种石俑在地面上有5千尊以上,散落面积1.5万平方米,地下2米左右亦埋藏数量巨大的石像,如此数量庞大的石雕人像比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数量还要多。石雕像大的约1米,小的约30公分,有文官像、武官像、孕妇像及各种普通士兵像,人物造型多为阳雕,面部表情却是阴刻。石像群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独特、时代之久远、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又一大奇迹。而这些鬼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同期】道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唐忠勇

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不确定)但是就我们发现来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的 但是这个鬼崽的制造年代现在为止还无法判定

因为这个石像的断代非常困难 它不含碳所以不能用机器检测

只能根据它的服饰根据它的雕刻方法来确定

现在大部分专家习惯的把这个石像分为三个时期

最早的雕刻年代大概在史前 第二个雕刻时代在秦汉时期

第三个时代就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所以它上下一共大概延续了四千多年

这里的石人仅从服饰铠甲形制上看,分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目前可以确认的朝代石人,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都有,其跨度在上千年,乃至数千年。但是,人们为什 1

么要连续数千年不停地雕刻石像呢?

【同期】它肯定是为了祭祀 因为我们古代是非常重视祭祀的一个民族

特别是我们永州地区 是特别信鬼巫的 所以他就非常重视祭祀

我们仔细看了一下这些鬼崽都很丰富 文官武官包括怀孕的孕妇都有

不像已知的一些包括兵马俑 它很单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呢

从兵马俑来说兵马俑是皇帝陪葬的墓所以他为了皇帝死后生活的需要

因为皇帝死后也想过人间的生活

所以为了保护他就要有很多的兵马卫士一起来陪伴他

但是鬼崽岭这个地方的鬼崽 可能是为了陪伴历史上的某位大人物

也可能是当地的老百姓雕刻这些东西用来祭祀天地鬼神

鬼崽岭石像制作工艺及造型独特,十分罕见。石像因材施艺制作粗犷并不讲究细部处理,粗犷的线条与石块自然的凹凸结合,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烈,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如果这里真是一个大的祭祀场所,这么多诡异的石像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到底又是为了祭祀谁呢?

【同期】他可能与祭祀舜有关系为什么有关系呢

因为从很多其他的一些辅助文物可以看出来鬼崽岭 田广洞村 我们刚才看了

他好多民居上面都有舜的风格什么历山世泽啊

还有鬼崽岭地区有很多寺庙 他的寺庙比如说有迎圣祠迎接圣上的祠堂

有万岁庙万岁万岁的那个万岁庙 在封建社会我们知道等级制度非常深严

谁敢用这个名字来叫这个庙宇的名称呢肯定是古代的某位大人物

但这位大人物是谁呢在我们湘南这个地方来过的大人物大概只有舜了

特别是某中这些庙宇中间还有象庙象是舜的弟弟

还有禹王庙禹是舜的接班人 所以种种迹象都反映了

这个鬼崽岭与祭舜还是有关系

鬼崽岭的“鬼崽崽”通过地质学分析,已经推测为“三千到五千年”,而中国古代尧舜禹时期距今有大约四千年左右的时间,恰恰符合地质专家对于石像风化时间的推测。据田广洞村的族谱记载,鬼崽岭附近大多是秦的后裔,而秦的祖先正是舜帝。这里很可能就是人们纪念舜帝的地方,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慢慢忘记了祭祀的初衷,但祭祀的形式却沿袭了下来。

【同期】当地的老百姓对鬼崽是敬若神灵 顶礼膜拜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每逢什么大事小事啊求子拜佛啊 消灾祛病啊逢年过节啊都会来这个地方烧香作揖 杀鸡敬血对它是敬若神灵

鬼崽岭自发现以后就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重视,2005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铁丝网把石佣群封闭起来,还请了专门的人日夜看守。在场内矗立着一块石碑,题为《栎头源坛神记》,碑文是一个名叫徐咏的贡生在清光绪

二十九年撰写的,记录着关于鬼崽岭流传更广的奇异故事。

【同期】能祸福人生死人出云降雨利济夫人这是说这个鬼崽的祭祀功能的 自土中出具类人型高者不满三尺 小者略有数寸

千型万状 不可胜记 或曰此阴兵也 夜从山下经过闻鸡鸣而化石

而在村民口中流传的故事,更将能够给人带来吉凶祸福的鬼崽岭石像为阴兵的说法演绎的神乎其神。

【同期】田广洞村村支书 陈继洪

在民国时期,军阀到这里剿匪 有一个排从那里玩耍过来看

过来看的时候发现这么多石头鬼崽 他们排长说我们看射击谁打得准

拿枪打 有四个人好像就是拿着抢对着石头打

非常近那个子弹就被反弹过去 砸死他们四个

刚刚解放1949年北方的一个孙科长 他来看那个石俑

他当时是个科长土改的时候他也是有手枪的

刚扯出来要打他那个嘴巴马上就歪过去了

他心里很明白他就跑回去 到那个主人家

主人家就问他你是不是到了我们那个鬼崽岭

你说了什么话干了什么坏事 他说我想扯枪瞄准看打不打得到

还好你没有打你打了你这条命就保不到了

我们民国十五年他一个排还死了四个 你赶快找个大鸡公祭奠一下

他真的听了话就烧了一下纸他那个嘴巴马上就复原了

因缺乏相应的文字史料,对这些充满了奇艺文化的石俑像所发生的学术争议也是此起彼伏。但不可否认,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考古价值,鬼崽岭石俑的发现,其意义都是重大的,整体的完善保护规划也正在进行。神奇、原始、隐秘的鬼崽岭石像群所暗藏的远古文明信息,最终会能够解读出来吗?鬼崽岭的诞生本是一个奇迹,何况历经数千年,还能重见天日,它们的生命才是真正永恒的。

第五篇:品读永州 道州篇之乐福堂龙村

品读永州之

道州篇乐福堂龙村

【导语】这里是目前有记录的永州建村最早的村子;这个普通的村落居住着两位王侯的后裔;这里几百年历史的砖瓦楼阁风雅依然,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与暗香。龙村 —— 一幅被时代凝固的历史画卷。

(车辆行驶镜头)

【开场同期】王伟:品永州,观天下,道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桥下这条依山脚绕村而过的河流呢,叫做龙溪河,那么龙村也因此而得名,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熊姓者,居住在此,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永州有记录的最久最远古的村庄。

龙村,犹如一册木刻版的线装书,安详地闲散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原本神奇而美丽的村庄,加以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的山峰做背景,悠悠岁月中,她不仅是道县乐福堂乡境内一处亮眼的风景,也默默地给了永州之野一笔精致的点缀。

龙村的史居者为熊氏,是东汉末年龙平侯 熊尚的子孙。西晋时期道县另一位侯王蒋嵩的后裔也定居于此,蒋姓的姻亲柏姓在明末清初搬来龙村,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大村落。贯穿村子南北的青石板铺成的纵道是村子的中心轴,与这条纵道并行的是一条水渠,房屋沿水渠两边而建。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村的先民们,他们在村落的建筑设计上除了符合风水的内涵,更以生活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纵道中间有一座青龙阁,民国六年建成,青龙阁的修建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事。

【同期】道县文物管理所 杨雄心

他们老百姓叫八角楼,八角楼后来我了解以后,很有意思,一般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话,隔里不同音,对不对,这个阁是什么呢,那边是姓蒋的,这边是姓柏的,姓柏的和姓蒋的很有意思,就是他们那边说的是土话,会说官话,这边呢,他不会说土话,能听懂他们的,建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历史上他们这两姓啊,这个蒋跟柏两姓啊,他们是老亲,亲家,他们以前两家呢,有一边,比较注意发财,做这个,然后那一边呢,过去,也很发财,后来就不注意这些东西了,就卖产卖地啊,他到老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两个家族本来是亲戚关系吧,就做出一个决定,为了避免以后两家出现争锋械斗,你们姓蒋的,我们姓白的,不能你到我这边买地,我到你那边买地,就做一个青龙阁,所以他们就是以青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条状性的发展,姓蒋的从那边发展,这个,姓柏的从上边发展,就形成这么一个格局。基本上这里就是这个村庄的中心了。(中间穿插青龙阁不同景别画面)

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让村民之间和睦相处、长治久安。 青龙阁外,一片如洗的天空在初秋的凉风里浸润着,光影斑驳的青石小道,载着岁月的亘古,由远及近,悠然地舒展开古朴祥和的神韵。凝聚着明清意象的古宅相连相峙[zhì],经历了明清烟雨的马头墙,高耸凌空、气势轩昂,除了给人一种浓缩着上古特色的威严感之外,仔细地看去,在清新静谧的田园情韵的衬托中,更多地飘逸着浓郁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和谐的村落文化使得耕读传家的精神如同这一如既往的青山绿水一般传承下来。

【同期】龙村村支书 柏成六

柏成六:我们这四栋房子呢,是清朝乾隆,大约是27年的修建,那个时候,他有四个儿子,那四个儿子的话呢,从沙田来了一个老师,要进京去,带着学生进京赶考,那个柏进馥呢,就把这个老师留到我们家里来,就说,你看看我自己有四个儿子,他们也 1

请了四个老师,修了四个学堂在读书,你看这一次啊,能不能把他们一起带到京城里面,去参加考试。那个姓何的老师,去看了一下,他说可以,过两天,你跟我一起去参加考试,一起去,结果去的话呢,四个人,老大,老三,老四考上了文进士,老二中的是武进士。

王伟:一家出了四个进士?柏成六:恩,一家。

于乾隆年间修建的柏氏祠堂大门上就挂了一块嘉庆丁丑岁柏忠清的进士匾,门前左二右三 五个旗杆石见证着柏氏家族的荣耀,村里人说柏忠清学问很好但考上进士后没有出去做官,而是在乡里成为一个土秀才。在封建社会,考上进士并不是都有官做的,还要有人引见。官场游戏规则只怕只有当事人才有深刻体会了吧。

蒋氏祠堂与柏氏祠堂门前格局相似,有坪有井。坪上四对十一个旗杆石更为气派。它不仅为村落增色,还为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提供可参考资料。竖旗杆石也是为了激励后辈成才立业,造福桑梓,足见上一辈人用心之良苦。祠堂大门镌刻的楹联“道德文章双进士 宜山圣水两侯王”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祖先荣光。那青幽闪亮的水磨石砖砌成的门墙,与门前肃穆了数百年的旗杆石,相依相望,互为辉映。尽管岁月的创伤已将它抚弄成苍老状,却依然是一副笃定的神色,在属于自己的尺寸里,安详地叙说着昔日的遗韵。

龙村除了南北纵道,每姓各有东西横巷道两条,鹅卵石铺路,巷道两旁保存着许多清代的古建筑。一个院落两栋连排,院前一堵风火墙围成一个整体,门墙上题字“阳春挹[yì]蔼[ǎi]” “朗团秋月” 白底蓝字,清明醒目,倏忽之间,又将我们领进了农耕时代的意识和思维的边缘。柱门条石立框上苍劲质朴地镌刻楹联“储天地太和之元气”“诒 [yí]子孙乍宅以安居”横批“维德之基”,讲述的是“温文尔雅,毕恭毕敬地待人,才是修持道德的基准”之类的道理。

【同期】龙村村支书 柏成六

王伟:老支书随便带我走进一户人家就发现有很多石头打造的这些器具

这都干什么用的 比如说这个

柏成六:随便走进一个家里都有 这个是洗澡用的洗衣服 洗澡

王伟:洗衣服 洗澡都可以用

王伟:老支书,这些东西都是多少年了啊 柏成六:100多年的历史了

王伟:都有100多年了啊柏成六:现在还能用吗

柏成六:还用试一下你看

王伟:真的 将它堵住之后它真的不漏水 不漏水 还可以洗手

柏成六:洗手 洗脸 都可以

王伟:这就脸盆吗柏成六:石脸盆

王伟:很舒服的这个水也很实用然后在等洗完之后 就是将这个布抽走啊 你看 这水就慢慢 慢慢的就已经放走了很方便 也很卫生 很干净

柏成六:对对对

王伟:这个是水缸是吧柏成六:这个是水缸

王伟:这个石头是一整块吗柏成六:合起来的

王伟:合起来的啊那它基本没怎么用一些比如说粘合剂去

柏成六:没有的它的结构设计很精巧好像是这样

王伟:用它这种机关这样拼凑起来的柏成六:对 对

王伟:古人的工艺还是非常精湛的我看这些窗花什么的都很漂亮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对吧柏成六:都是这样

王伟:很精美很精美可见古人在这方面 在工艺方面很有讲究 艺术造诣非常的高超

龙村窄巷的路面、老墙内的宅邸、天井,无论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布局形式都极为高雅。房间小巧,装修精细,各种木雕的动物花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只是它们早已被世纪之风淡漠了,被新的时尚冷落了。旧日的风采,也只能蛰居在疲惫的身影上。龙溪流淌,如时光流逝,龙村一千多年的沉浮起落,一千多年的恬淡宁静,就这样被龙溪水牵引着,流淌成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同期】王伟

在龙村探访了一天发现一些可以承载古村记忆的古碑刻 古楼和古民居

现在已经遗失或者是损坏只能从老人的口耳相传中得到祖先的那些荣光

永州的村落文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生活在几百年的老房子中 与外界很少联系今天呢 在永州很多村落得以很好的保存

但仍有一些村落在逐渐的走向衰败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

如何对待祖先文化的传承

我想这是生活在村子里和已经走出村子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品永州观天下下期继续带您品读永州

上一篇:区域模式范文下一篇:青岛户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