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2022-07-11

第一篇: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品读《论语》 感悟人生

品读《论语》

感悟人生

摘 要:生命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的教育包含很多的内容。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 生命 人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49-01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并为其创设生动活泼且丰富的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入。鲁迅先生曾说过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课堂教学:它不只是为学生成长做的付出,同时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致力于一种合作型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地位、人格平等,要求教师热爱、尊重每个学生,同时在人生观教育中凸显生命观教育,因此本人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珍爱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准则,在生活中应该要学习仁者爱人

人活在这个世上,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万物,在儒家经典中用“天地之性,人为贵”来表达生命至上的情怀。而儒家中贵人重生的根源应该是从孝道开始,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而且也是终身的教育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之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明不仅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自己同时也要爱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境界。而儒家这种贵生重人的思想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善待自己,有的时候我们活着就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活,因为此时的你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更多是同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自己身陷绝境的时候,找一个理由让自己活下去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境遇而轻易放弃生存权,至于古人的舍生取义,“生死事小,名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值得我们去辩证地看待。因为顽强的活着,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亲人的负责。当然,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生命价值的天平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尤其是在大自然界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在走向灭绝,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天下其他生灵的生命。所以说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成就一个大我是生命教育的一大课题。

二、生命的珍爱也体现在儒家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上

人生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斥了生老病苦,当然也蕴含着喜怒哀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面对各种境遇时,如何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儒家提倡“孔颜乐处”,十分强调在贫困中笑对人生,即“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 孔圣人用他自身的事例解说了这一点,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身心的健康要求很严格,主要体现在快乐的生命观上,不管处境多么的艰难,他依然能保持乐而忘忧的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他自己是过着:“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生活,而对于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加以力赞,这种精神是种达观的情怀,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对一般精神的超越。可以说孔子及弟子颜回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因为他们能在不堪的困苦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也说明了安贫是成就大业之前必须要经受的考验。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中奋发向上才会使个人的价值得以提升,也只有乐天知命,才能经得起物质享受的诱惑,能做到富不骄,贫不馁,用知识去充实自己的大脑,用挫折去武装自己的意志,这也是对珍爱生命的诠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成为人生成功的道路上动力,必须不怕各种折磨和屈辱,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使正确的人生目的有可能变成现实。“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类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没有挫折就没有人生,大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走来,最终成就一翻伟业。

三、用儒家思想精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尽力满足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但对他们的精神成长缺乏关怀,很多学生甚至以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爱。当这些学生怀抱着一颗无责任感的心踏上社会时, 社会回报给他的往往是世态炎凉的境遇, 于是他们就会感觉到整个社会充满悲凉、缺乏同情。加上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越小,心灵交流的距离却越大,升学、就业等压力无法释放,就容易让他们陷入焦虑、绝望的境地,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选择死,放弃生,因此生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不仅是对亲人充分体现关爱,对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体现这种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教给孩子从小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并勇于为父母承担义务, 走上社会以后, 才会将这种人间的大爱推己及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与人为善, 正确与人相处和沟通。

生命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儒家经典中是以义为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这些价值观都超越了生死,认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君子,应把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真正的“仁”就是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上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后世的楷模。所以在用儒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让学生珍惜现有的生命,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提升生命的价值,对生死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有崇高的人格,他才能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总之,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必须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以儒学的经典内容来滋润学生,用生命的感动和人生的温情来打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让班级真正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温馨场所,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只有尊重学生心灵自由、创造自由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开拓者,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身的安全,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爱惜自然界的其它生灵,更要懂得如何指导他们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二篇:《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阅读经典,你还会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李白雄奇瑰丽的诗笔,把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清丽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还有那边塞的冷月、那大漠的孤烟、那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壮伟、那江南的温婉……你怎能不倾情祖国的河山之美.

阅读经典,你还会感受到慈母温暖的目光以及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或看见朋友或踏歌而别,或把酒而叹;或体察到离别时又有前路无知己的孤寂……

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撷英粹精.让我们从小选取一些经典篇章来阅读,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不要紧,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会豁然顿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气贯注于你,中华文明的特质熔铸了你.你,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第三篇: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自从上大学,前前后后读的书其实也不算少,但《朝话,人生的省悟》却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本书。它文字通俗却不浅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道理,启发人深思。

品读朝话,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尽管平常比较烦心,事情总是一件接着一件,没完没了,但是我越是忙碌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越喜欢偷懒,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读一些舍友他们所谓的闲书。他们越忙,人的脾气也就越是暴躁,每晚深夜归来,很是劳累,但是他们总喜欢玩一些可以宣泄情绪的游戏。而我对游戏的趣实在不大,总喜欢在那些时候选择看一些书籍,尤其是一些古典类的文学作品。譬如:《唐诗三百首》 、《庄子神游》 、《论语》等。早在上学期的《东西文化比较导论》选修课上,便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梁漱溟先生。但是,《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却是在这段时间内才阅读的。读着他的文字就像有一位长者在身边与你对话,在谆谆教导着你,关怀着你的人生。品味着朝话,人不知不觉地安静了下来,思绪从纷乱繁杂的社会中抽离开,以一种局外之人般的冷静,看待这个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这过程中,有悔过、有疑惑、有反思。而人这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地变得成熟、理性,进而变得刚强。

人,从出生到死亡,读书学习、毕业找工作、结婚成家、退休,人生就像一个个早已规划好的过程,而我们则在不同的过程中不停地奔波。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总是疲于奔命。越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就更加执着于结果。但我们却忘了反省。自己的追求,自己这样做,这样过生活,究竟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不回顾、不反省,人便不像是过生活,反而是生活在过你。梁漱溟在介绍朝会的来历时写道: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然天际。老先生喜欢在这种静寂清明的情景下,静坐思考。今天的很多人都失去了清晨,也很难感受到这种简简单单思考的幸福。在《忏悔—自新》里,老先生写道: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便是如何对付自己。人要反思、忏悔,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人还要有自觉力:“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一个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反省与自觉真是我们过好生活的两个重要的保障。我觉得,一个人把自己安排对了,便算是成功一大半了。

古人曾说:“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无论是处在怎样的境地,只要你还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啊!”所以,日三省吾身,总归还是好的。

第四篇:品读《父辈的故事》 感悟奉献的人生

《父辈的故事》记录了河南油田的成长历史,展现了石油会战的铁人精神,书写了老一辈石油人的拼搏人生。

这50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有会战指挥部的局总工程师,也有采油厂的采油工;有研究员的老工程师,也有钻井队的运输工人;有采油厂的厂长,也有钻前大队的炊事员。虽然他们有不一样的工作性质,不一样的奋斗岗位,不一样的困难艰险,可是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是一样的,他们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是一样的,他们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样的!!!

最让我敬佩的是老一代石油人的奉献精神!一个个老石油人的故事,让我不由地思考起来,为什么前辈们能喊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是什么能让前辈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老一辈石油人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是老一辈石油人无私忘我的拼搏精神,是老一辈石油人科学求实的创新精神!!

前辈们,你们是一面精神的旗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已深深地烙在了这片热土上,融入了我们年轻的血液里!我们年轻党员要向前辈们学习,把这种感天动地的石油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用坚定地信念、过硬的作风、创新的激情、奋进的脚步,汇聚成推进发展的磅礴力量,勇敢地担当起光荣的使命,为河南油田的明天谱写出更加光辉的奋斗篇章!!

第五篇:《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读完《论语》感受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夫子对做人要求更为详尽,大致可分为三点。

孔子认为做人其首要,要讲究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学而》)这些都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则尊敬师长,为人谦虚诚信,怀有一颗博爱之心。而这些却蕴含了最实质的内容。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意为,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礼乐又有什吗意义那,可见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呀。

其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正直为本,做事认真负责,做人善良真诚,要立足长世非要正直不可,而至于巧言令色之辈,其欺世盗名一时,而最终被人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再次,做人要全面认识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可见孔子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去办了那?和朋友之间是否以信字开头那?师长之传,书本之学,当身体力行。可见孔子强调要从自身出发来不断完善自己。圣人尚且如此,而处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又其在少数;更何况夫子所希望的“志在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述而》)的全面发展那。呜呼哀哉!

上述三点皆孔子在《论语》中所推崇的做人首要啊。人生在世要做好以上,又谈何容易那。是啊,刘禹锡曾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寒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怆然泣下。每当捧起这部二千年前的儒学的颠峰之作时,心里无不感慨万千啊!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零八名演员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的世界学者宣言上“人类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都让人感受到《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正在以他博大的胸怀,造福世界的千秋万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字里行间中,都表现出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历尽艰辛却处之泰然。这种志向何等珍贵啊。回想年逾六十二的孔子,方能说出如此豪迈的话语。而我等,正逢血气方刚之年,激扬澎拜之时,每天只知道坐在电脑前,昏天暗地的度日,实在不应该啊。

我每天早晨都在感激新的一天,都在努力的改善自己,性情虽远不及孔子的圣贤,但也算三省吾身吧。从现在起让我们在闲暇之余,都捧起那部被遗忘的经典吧《论语》,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磅礴生命。我们无需在迷茫中徘徊,看清这一切今天你可以支配所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扬帆起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上一篇:平安综治工作总结下一篇:平安家庭先进事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