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2024-04-2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反思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的内容。在新课程标准解读内容分析中,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第八个学习要点的第三个知识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设计描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的过程,以及在构想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理论性知识很强,学生掌握吸收较困难。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故而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合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各项教学任务。现在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和>总结,本着初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我主要从“教学中的亮点”、“教学中的不足”、“再教设计”三个方面对本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回顾本节课的点点滴滴,我的>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的亮点: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新课导入时,我先利用课前学生进教室、做上课准备前的这段时间,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的视频,让学生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上课后通过对《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个老人的提问,讲解引入新课。在讲解邓小平南方讲话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让学生感受邓小平这一伟人形象和他讲话的重要观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点。在授课结束后播放了一段音乐视频《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更好感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正确的,使学生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多媒体教学的充分运用,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导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使本课的学习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再通过板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主线。

二、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1.由于本课知识理论性强,政治色彩较浓,学生普遍不好理解,而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讲授这一课,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怕加深学习的难度。

2.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情绪上有所波动,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有点紧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大部分同学都能主动参与,但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3.我自己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处理的不是很好,还是欠缺教学经验。

4.在课堂练习的连线问题的处理上,原本的设计是由会议连内容,但由于紧张变成从内容连会议,就没有处理好。

三、再教设计: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处理好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使自己不再紧张,尽量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量多地展示他们的机智,让课堂更加和谐。在讲课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归纳,明确本课所需记忆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四次会议。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遗憾才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可以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前进,才能促使我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次的教学竞赛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努力方向不会变,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好每一节课。

反思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知识与能力:①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②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2、对教学模式、过程的反思:

本课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同学也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新理念的渗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对比分析、批判思辨,来完成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在课前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分组派代表回答与抢答等回答问题的形式),这样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

3、对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能力、情感培养完成的反思:

本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总结,经课后的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个别同学掌握不是太好,这与教师的单独指导较少、学生本人知识的狭窄有关。

本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节综合探究课,多数学生区别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遗憾的是个别学生依赖性强,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反思:

本节课我全程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次运用大量的教学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5、教学中最大的遗憾: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有次问题比较深奥,例如:“什么是市场经济和什么是>计划经济?”,在教学此知识点时我举例作了说明,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后来下课了还有课后练习(材料解析题)没有完成。其次:从学生做课后的选择填空来看,正确率很低,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不够,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课堂设计还存在不足。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我将一如既往,争取和学生共同进步。

反思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本单元重点,理论性强,吸收较困难,本课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本课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导入语设置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建成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半命题反思,建设____的社会主义,要想解答这一个半命题反思,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再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子目: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总能将危机很好的解决,并把它转换成生机,学生好奇,哪些危机被他化解了?

危机

1、如何发展国民经济?生机

1、改革开放。

危机

2、资产阶级自由化,想要摆脱共产党,放弃社会主义,怎么办?生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危机

3、建设成什么样子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机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

危机

4、怎样来一步步实现,需要多久?生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这样,这个半命题反思我们就能给它加上标题了,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第二子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危机

5、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认为特区越发展,私有成分越多,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越不利,面对这一思想观念,邓小平是如何处理的?生机

5、他将这一问题,分割来看:首先,特区姓“社”不姓“资”,特区就像风筝,线在国家手里,国家可以进行控制;其次,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候,谈及分配平均是很可笑的,只有当生产力水平发展较高时,谈及公平分配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特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局部带动全盘,催促国家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讲到这里,学生对邓小平更加钦佩,认为其理论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论升华: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学生就明白了。

篇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知识与能力:①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②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2、对教学模式、过程的反思:

本课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同学也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新理念的渗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对比分析、批判思辨,来完成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在课前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分组派代表回答与抢答等回答问题的形式),这样可能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

3、对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能力、情感培养完成的反思:

本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总结,经课后的作业检查,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个别同学掌握不是太好,这与教师的单独指导较少、学生本人知识的狭窄有关。

本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节综合探究课,多数学生区别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遗憾的是个别学生依赖性强,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反思:

本节课我全程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次运用大量的教学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5、教学中最大的遗憾: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有次问题比较深奥,例如:“什么是市场经济和什么是计划经济?”,在教学此知识点时我举例作了说明,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后来下课了还有课后练习(材料解析题)没有完成。其次:从学生做课后的选择填空来看,正确率很低,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不够,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课堂设计还存在不足。

6、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篇3: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道路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 这门新兴学科有别于其他门类的最大特征就是浓缩了音乐学、医学、心理学之精华而成的综合性学科, 并偏重于实践应用的一个门类。

我们考证祖国医学与音乐结缘之滥觞,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传统音乐与医学就已结下不解之缘。祖国医学的瑰宝《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东方生风, 风生木……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怒伤肝, 悲胜怒;南方生热, 热生火, 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喜伤心, 恐胜喜;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思伤脾, 怒胜思;西方生燥, 燥生金……在藏为肺……在音为商, ……在志为忧。忧伤肺, 喜胜忧;北方生寒, 寒生水……在藏为肾……在音为, ……在志为恐。恐伤肾, 思胜恐”;专门为该书作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唐代医家王冰对此释之为“角为木音, 调而直也。徵为火音, 和而美也。宫为土音, 大而和也。商为金音, 轻而劲也。羽为水音, 沉而深也”。需要说明的是《内经》中对五音的论述, 非指单声, 而是五声之成文者, 所以名之宫、商、角、徵、羽, 寓调名之义。这一论述是用五行归类事物而建立的音乐与医学关系的结构模式, 丰富了乐学和医学理论。这里不仅包含着五行生克制化的互根互制的动态平衡关系 (本质上同阴阳关系) , 更蕴含“音乐——五脏——情志”三者合一的生理病理框架结构, 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 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据。这一框架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构建在结构模式上的“音乐——医学——心理”几无二致, 它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中国用音乐疗病已有两千年历史, 具有影响力的《礼记·乐记》、《史记·乐书》, 包括《黄帝内经》, 都是总结秦汉以前相关医学、音乐理论成就的西汉时期作品, 如《史记》从五音五脏关系阐释:“故音乐者, 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 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 商动肺而和正义, 角动肝而和正仁, 徵动心而和正体, 羽动肾而和正智。”可见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源远流长。后世不断丰富发展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经典医案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运用音乐 (通过学琴) 治愈抑郁症, 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记述了哈利发 (阿拉伯的国家元首) 通过欣赏琵琶音乐治好了头疾等等。有关用中医理论指导音乐治疗的有效案例不胜枚举。近来甚至有人用动物实验的科学方法论证中医五音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些均佐证了走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道路具备的可行性。

二、中、西方音乐治疗的研究目的和对象有异曲同工之效

做为中医学的鼻祖和代表《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这一被视为养生学的总纲领诠释了治“心”的重要性。简而释之人体健康不病的法宝就是精神情志的调畅愉悦, 因为从中医理论解释情志寄寓五脏之中, 心情舒畅则健康长寿。而现代音乐治疗的主要治疗对象是亚健康人群,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给出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 而不只是身体无病”, 即指身体和心理健康, 因此亚健康就是以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为主体。中医的心身双修, 符合亚健康调治心理为主的研究对象。从这一意义讲, 中医学与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在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方面是不谋而合的, 有异曲同工之效。这就使我们找到了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音乐治疗学融合的契合点和理论依据。

三、中医传统音乐治疗的优势

祖国医学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医学理论, 治疗疾病最大特征就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疾病的发生与治疗, 提倡“心身一体”、“形神统一”、“阴平阳秘”的整体治疗观。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治疗思想的灵魂, 它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制宜, 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通, 遵法而不拘泥于法, 这些特殊的医学理论、治疗思想和原则具有西方音乐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诠释远远超出对异国异族那怕属于世界名曲的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类似“莫扎特效应”。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如歌、词、曲、各地域民间戏曲、多种乐器等深受国人认同和喜爱。因此这些中国传统的“至宝”更适应国情国人, 有着西方音乐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与西方音乐注重思想性创作不同, 我国音乐作品多为自然景观、为某种氛围而创作, 这非常符合国人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近年来又有一批极具中医特色的音乐作品, 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江西中医学院张海涛副教授创建的“五行音乐教学法”以及“五行音乐教学曲库”,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行歌唱疗法”,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很好效果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可以说这是中医音乐治疗学的开篇之举, 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特色音乐治疗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4.发展前景及展望

随着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 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各个年龄段亚健康人群骤增, 我们必须重视。我国音乐治疗在方法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疗、音乐电穴位疗法、音乐气功疗法以及上述的五行音乐疗法等;在音乐治疗产品上也是丰富多样, 如音乐电疗机、音乐电针灸仪等, 丰富独到, 大有潜力可挖。当然音乐治疗的开展在我国还处于雏形阶段, 还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个思路, 理论需要临证时间检验,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和新兴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和应用, 应该本者“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用中医学理论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 为开创中国特色的音治学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力等.亚健康与音乐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5, 14 (3) :P197.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0.P151.

[3].普凯元.音乐治疗的中医理论[J].医学与哲学, 1992, (9) :P25.

[4].邱鸿钟.临床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P189.

[5].温贤秀.音乐疗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4) :P180

篇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0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报告还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刻认识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极评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心。所谓“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多年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既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协调发展;既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又揭示了改革开放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和动力源泉;既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指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既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历史的选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道路相结合的自信。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却不会完全一样”[2]。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发展道路,但没有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答案,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更不可能加以具体描绘。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道路,又不能完全照搬书本,照抄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也只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发展道路,又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一“道路结合”原则的坚守,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离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实践基础。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道路”的实质是前进方向问题,道路正则方向明。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在沙龙里,不在某些天才人物、先知先觉的大脑里,不是某种先验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直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方位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破土、生根开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第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能否举好中国特色这面旗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保证,中国社会主义能够发展到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政治上来说,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不犹豫,不折腾。这是我们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

第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现在我们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社会发展不全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矛盾问题不少,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基础不牢。立足于基本国情,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我们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而且也造成了分配上的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不牢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国之要,发展经济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重要方面包含四项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纳入了这个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人民民主专政,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更不能放弃。怀疑、动摇、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走老路、邪路,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第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所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发展空间。可以说,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这说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改革开放。

第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大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大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还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下功夫,做文章,做出成效。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越走越有活力。

第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五个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丢掉任何一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

第八,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国家有三层意思: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目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会有很多的风险、挑战、困难和考验,但是,只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业。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我们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篇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共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教学要点

一、走自己的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 2.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1989年的政治**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中共十三大: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五大: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多、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开始按正确方向寻求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走自己的道路”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教材小字部分指出邓小平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教师不必补充。

2.十二大是本课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的讲话内容,突出说明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指出这次大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丰富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农民购买电视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两幅图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教师点题说明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先让学生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极少数人想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提出的,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教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

2.1989年政治**,教师应该点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加以分析,指出这是一些热衷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利用**策划的一场企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党中央平息了这场**,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1.中共十三大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教师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把握,不作要求。

2.中共十四大是本课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点。讲述十四大时应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伟大贡献;为我国指明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也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教师应突出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共十五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大会确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前进。

3.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号召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地实现党的基本纲领。

4.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

篇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反思

29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一场思想解放大潮,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释放出无穷活力。

社会主义是大海。近30年来,无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无论发展是硬道理,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时期,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坚定不移地奔腾向大海。

近30年的成功实践,不断坚定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信心。

走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从1978年至XX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

走在这条道路上,国家走向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XX年迈上了20万亿元的大台阶,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国家影响力,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

走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近30年中,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更加远大。

走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

这条道路,是一条解放思想的道路。为了人民富裕,祖国强大,必须继续发挥好、调动好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牢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语:“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这条道路,是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继续深化,和谐世界理念的持续推广,都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所有的领域朝向现代化目标不懈努力。

这条道路,是一条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道路。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最新总结,必将激发出亿万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这条道路,是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上一篇:心向远方作文1000字下一篇:市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