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2024-05-01

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精选11篇)

篇1: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4月校报作者:秦汉胡同教师国学启蒙教育是以中华文化典籍来取材,它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教育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和文化精髓的精深,也是中华五千年之文化瑰宝。《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时期是孩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纯正善良无邪的品质,教导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正如蒙学经典《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和 “凡训蒙,须讲究”都告诉我们的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经典学习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文化知识来治国安邦,建国为民。正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而言“用半部论语打天下,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就说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让孩子从小在经典文化中熏修,学习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童蒙,是0—13岁儿童的启蒙,主要是儿童开发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智慧潜能发展可达到百分之八十。根据儿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到七、八岁已基本定型了,古人也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规律,结合科学的教育观,让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学习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使儿童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阶段中儿童的敏感期也明显的表现出,如智力、语言、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系列的特征表现;结合国学经典教育,及时的在敏感期中引导儿童学习文化瑰宝,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的修养,为孩子创造成长需求的学习环境。

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孩子在自由的舞台上,表现的淋淋尽致。通过观察研究表明,凡参加过国学启蒙教育的少儿,在记忆力、认知力、语言表达力及写作力、逻辑思维力、社交能力、自省力、领导力、创造力等都高于同龄人。当然,这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精密配合,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引导技巧,让孩子融入生活,知行合一。

在秦汉胡同少儿国学班经常会有家长和教师的快乐分享,有一个4岁半的小学员学习完《弟子规》后,就很好的力行于生活中;有一次,他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走近超市门口,妈妈看到许多人聚集在那里吵闹,妈妈的好奇心驱使她想上前去观看,这时候,小朋友拽了拽妈妈,轻声的说:“斗闹场,绝勿近”。这个小朋友想告诉妈妈,吵闹打斗的地方,不要靠近,以免伤害到自己和增长浮华之气。同时,他能够及时的劝谏母亲和对母亲的态度,这正是《弟子规》中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还有一个五年级的学员,在学习过后,同样的表现出来。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爸爸打电话来说晚上不回家吃饭了,有朋友要接待,那孩子接完电话后对妈妈说:“爸爸不回家吃饭,要接待朋友,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可孩子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他理解和贯穿运用了。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在作文中,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美国电影以科幻创作的为主,而中国电影是根据仁、义、礼、智、信五常来制作的。他懂得把学习过后的知识运用在写作中,结合自己的思想来区分不同,真是喜极而言。参加国学学习过后,孩子的变化还有很多,不同的孩子都给家长和教师呈现一张张惊喜的答卷。由此家长完全可以相信国学启蒙教育的魅力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了。国学启蒙教育就如儿童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圣人的肩上,从高起点展开新人生。从小在圣贤学文中熏陶,树立仁爱之心和德行根基,让孩子学习到最好、最纯、最经典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感受中华文化之学中所蕴含的大智慧,从经典中一起来学圣贤、学做人、学智慧、学胸怀。

篇2: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3: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我的宝贝能学琴吗?这宝贝手的条件能不能学琴?”很多父母在考虑宝贝学琴的时候总会问这些问题。实际上仅仅当您希望宝贝成为职业演奏者时, 条件的问题才应纳入考虑的范围。而对于学琴仅仅是为了业余爱好、提高自身修养的宝贝来说, 大多数人都具有学琴的条件, 也就是说, 如果宝贝的手没有生理缺陷, 就都可以学琴。

一、学钢琴的理想条件

1. 酷爱音乐

对音乐的美特别敏感, 音乐对他总是有强大的吸引力。

2. 敏锐的听觉

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微小差异, 都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3. 良好的节奏感

善于领会不同节奏的不同趣味, 仿佛本能般地受到节奏的感染。

4. 出色的音乐记忆力

对于只听过一次或几次的音乐, 能清楚、准确地记住不忘。

5. 较宽厚的手掌和较长的手指

这样的手在驾驭钢琴时, 会有自然的轻松感。

6. 较小的年龄

因为弹奏钢琴带有很强的技术性, 及早训练, 有利于及早掌握技术。

二、宝贝初学钢琴要做五项准备

1. 提早培养宝贝的音乐兴趣

在宝贝3~5岁时, 甚至更早, 可以带宝贝参加一些奥尔夫等音乐启蒙班, 其目的是让宝贝接触音乐, 了解音乐, 感觉节奏, 体验音准, 利用游戏的形式教宝贝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 比如五线谱等, 更重要的是培养宝贝的音乐想象力, 这些对其今后的学琴非常有帮助。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带宝贝去参观一些钢琴学校, 摸摸大哥哥、大姐姐练琴用的钢琴, 在家也可多给宝贝放一些钢琴的CD, 比如莫扎特的作品, 音乐比较欢快, 充满意趣, 宝贝一定喜欢。

2. 选择适合的时间让宝贝学琴

究竟什么时候宝贝开始学钢琴才比较合适呢?在音乐世界里, 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宝贝是不宜学钢琴的, 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贝具备一定的能力, 这其中包括宝贝的认知能力, 其认知能力需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音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

因此, 一般4~5岁的宝贝就应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 学钢琴这个时期就比较适宜。当然也可根据自己宝贝的情况, 提早或推迟些。

3. 为宝贝选个好老师

学琴入门阶段的老师很重要。有的老师因不懂幼儿年龄特征, 要求过高过严, 最终导致宝贝害怕上课;有的老师讲课枯燥乏味, 对宝贝缺乏吸引力, 导致幼儿厌学, 从而对音乐失去兴趣……这样, 一些较有天赋的音乐幼苗很可能在入门阶段就夭折了。所以父母在宝贝准备学琴前, 要考察好老师的情况, 包括老师的演奏水平、老师的教龄、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教出的学生水平等, 特别是老师不光有耐心, 还要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最好是会用儿童语言上课, 能将乐理知识、弹奏技巧用类似于童话般的语言讲解给宝贝听, 使宝贝爱听音乐。

4. 对未来的花费要有心理准备

在宝贝学琴前, 父母要对经济上的开销有所准备。首先是购买钢琴的费用。市面上, 适合宝贝学习的中档钢琴从1万元到3万元不等, 一节课要支付给老师的课酬平均为80~150元, 有的还要更高。除去购买钢琴的费用, 按一周一节课计算, 一个月钢琴学习费用多达五六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5. 对练琴需要的时间、精力要有所准备

练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每天都要坚持。学习中老师要留一定的乐曲作为家庭作业, 一般宝贝开始时都较难适应, 需要家长进行一段时间的辅导。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学琴的宝贝, 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陪着宝贝练琴, 这就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宝贝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情绪不稳定、焦躁、不愿练琴等情况, 和睦的家庭气氛对稳定宝贝情绪、缓和学琴矛盾有一定的帮助。

三、宝贝练琴时间要合理

宝贝刚开始学习钢琴弹奏时, 最好分段练习, 也就是说先20~45分钟, 中途休息几分钟再继续练, 然后逐步加长练习时间。上幼儿园小班的宝贝每天练30分钟, 中班的宝贝每天练45分钟就足够了, 小学三四年级的宝贝一天一般练1个小时。

四、钢琴对宝贝身心发展的益处

1. 锻炼手、眼、脑的配合

钢琴需要两只手分别做不同的事情——弹奏两个或更多的声部, 这无疑对宝贝的手眼配合是非常良好的训练。

2. 培养宝贝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固定的练琴时间和经过不断刻苦练习才能攻克难关的训练过程, 对宝贝们非常有帮助, 无论他们今后学什么专业、做何种工作都能“坐得住, 钻得进”。

3. 提高宝贝的音乐素养

篇4: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让音乐引领发展

我校学生程度都不一致,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每个智障孩子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在教学前后音乐能力、行为能力的测试对比,形成可控制的变量,从而得到最后的康复实验评价依据。智障儿童从起初的听到音乐就高兴、兴奋,到慢慢以后听到音乐就会静静地去聆听;因音乐体验后音乐表现能力、行为表现能力的变化,通过采用在同一课堂、同一时段中进行音乐体验来尽量控制无关的干扰,孩子们的改变、变化是我最愿意捕捉到的信息。我校低年级的一名女生,刚进校时从不敢抬头看人,我在课堂中抓住每一个和她交流的机会,从最开始时的舒缓的音乐中轻轻抚摸小手、俯下身为她系鞋带,到现在她每一次开口、每一次发音我都会发动同学们为她的进步鼓掌,放一些欢快的音乐奖励她,对她的不放弃和鼓励,几年下来,孩子的进步、变化也换来了家长的肯定。

二、让音乐净化心灵

智障兒童音乐教学的作用是显著的。首先要掌握孩子在对音乐治疗前的状况的进行了解;然后记录他们每次在音乐课堂中行为表现,然后针对孩子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措施,找出真正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最后进行音乐课堂效果的评价。比如我校七年级的一名女生,刚入校时任性、强横,稍有不顺心的事就要打发雷霆,开始我也是想在我的严厉声中压制她,可谁知适得其反,他她只会更加无理取闹,后来我也改变了“策略”,先让她发脾气,我来搜集她每次生气的都是什么缘由,等她情绪稳定以后我就开始对她进行疏导,在课堂上故意找出她会唱的歌曲指名让她来表演,她唱的越来越有自信,而且每次在课堂上我还特别对同学们宣布:“今天,ⅹⅹ同学少发一次脾气,还帮助其他同学做了ⅹ件好事”,经过我的观察,在其他同学为她鼓掌时,她会害羞的低下头,慢慢的也融入了班集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回自己自信的一面。

三、让音乐得到升华

培养智障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我分为四部分内容:

(1)用儿童打击乐(响板、砂锤、摇铃、串铃、铃鼓、三角铁等)为歌曲伴奏。

(2)用乐器(铝板琴、木琴)为歌曲伴奏。

(3)用键盘乐器(钢琴或电子琴)为歌曲伴奏。

(4)音乐感受力表现(唱简单儿歌、模唱简单儿歌、简单儿歌表演、手拍简单节奏、脚踩简单节奏、随快板音乐即兴跳舞、随慢板音乐即兴跳舞)。

智障儿童行为表现能力我也分为四部分内容:

(1)语言交往能力(目光对视,有交往愿望,会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名字,会使用形体语言,能表达自己的简单需求,对别人的要求作适当反应)。

(2)精神集中能力(能注视前方物体3秒钟以上,保持精神集中3分钟以上)。

(3)动作协调能力(能自然协调地走,能自然协调地跑,能双脚连续跳三次以上,能准确地接头球、能平地直线走两米)。

(4)认知能力(能分辨上下、前后方位,能分辨两种颜色以上颜色、形状,能说出四季,能说出两种以上气候现象,能说出昼夜特征,能说出两个以上节日或小动物、树木、花卉、水果,能连续数出10以内的自然数)。

根据对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康复,可看出音乐训练对改善智障儿童行为障碍产生了作用,使我们今后对智障儿童的音乐康复更具针对性。

此外,我还发现,音乐康复教学选择方式的准确性、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驾驭能力及临场即兴应变的敏感度是使音乐康复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否则,如果音乐教师缺乏音乐感染力将使音乐教学康复的效果大打折扣。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已经在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音乐康复训练中体现出来,对精神集中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改善智障儿童发展障碍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以促进通过接受音乐而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简介:

篇5: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学前期儿童身体正处在发育的起步期,身体全方位的发展正在全面展开,身体的各部分比较脆弱,需要充分而又合理科学的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日后身体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户外体育活动通过专门性、综合性、户外区域体育等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

(一)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

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的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比如户外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些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运动的基础后,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一般在中大班开展的比较多。总之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基本包括:“钻爬区”“投掷区”“跳跃区”“运行区”等,但划分不是定性的,一般应根据本园户外实际情况来划分。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好了良好基础。

纵上所述,各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身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二、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活动在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户外体育活动的物质环境

所谓物质环境即指幼儿进入户外的环境。户外环境给幼儿提供了非常清新、放松、自由宽广的自然环境,让幼儿摆脱了室内较为抑制的环境,放松了心情,将各种真实情绪情感自然释放了出来。

(二)户外体育活动的心理环境

1、社会性的发展

(1)社会性规则的认识

无论什么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比如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切白菜”,幼儿就得遵守这样的规则:一个幼儿“切白菜”,儿歌结束,“切”到哪儿,哪儿的两个幼儿就得快速松手,向相反方向跑,第一个到者为胜。幼儿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以便顺利玩游戏就成了幼儿的通识。幼儿园所开展的户外体育活动几乎都包含了这样的规则,但一般不叫规则,称为玩法。另外一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它的规则更为明显,比如在钻爬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路径,按照路径来游戏,如果在钻爬过程中半途而废,就没法到达终点。总之,这些多种多样包含社会规则的户外体育活动,让幼儿对社会性规则有了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规则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幼儿日后认识遵守社会规则奠定了基础。

(2)交往范围的扩大

与室内集体教育活动相比,户外体育活动最大的优点就是给幼儿之间提供了很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交往机会,这一点在户外自由体育活动和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举一个我亲见的例子。有一个幼儿在班中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通过等待老师

或者其他幼儿的注意来获得帮助,很少用语言来请求帮助。但是他在户外自由体育活动中,通过与另外一个幼儿玩滚球,获得了友谊,同时语言情绪变化也多了起来。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我园混龄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打破班级、年龄的限制,各班各年龄段幼儿自由选区游戏,从而让幼儿认识了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宽,交往机会也大大增多,提高了幼儿交往的能力。

3、个性发展

(1)坚强意志的养成

意志是指幼儿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儿童体育运动体现出的努力克服困难、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等都是促进幼儿意志形成的重要体现。例如匍匐爬的练习,需要幼儿有足够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的鼓励自己坚持练习才能让身体不触碰网,成功爬过“敌人”的“警戒线”。再如,一个幼儿面对曾经多次未跳上去的跳箱,他如何再次战胜怯懦、鼓起勇气去尝试、去超越,需要幼儿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行。

(2)自信心的提高

篇6: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一) 音乐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身心发育

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证明, 在唱歌中音乐能使心肺、呼吸器官等进行活动, 音乐可以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和呼吸变化。当幼儿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后, 不自觉的手舞足蹈, 会调动全身器官, 促进身心运动。并且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积极思维能力, 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在音乐活动中, 孩子得到了运动的锻炼, 在幼儿这个时期幼儿童肌肉力量差, 容易疲劳和损伤, 肌肉群发育不平衡, 大肌肉群先发育, 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 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 特别是手, 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 心脏收缩力差, 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幼儿步, 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

(二) 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过:“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 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 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 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 而右半球视为劣势半球, 而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 因为熟悉旋律, 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 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起着决定作用, 尤其是边唱边跳的活动中促使左右脑的兴奋和思维, 从而促进全脑的发展。

(三) 音乐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良好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重。尤其在幼儿阶段, 孩子们对赞许的需要不希望完全来自同伴, 更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在幼儿唱歌和跳舞的过程中, 幼儿会努力得到表扬。在授课中, 孩子在你面前唱了一首儿歌, 或许音调不是那么准, 应该鼓励, 对他们说, 你唱的真棒!希望下次有更好的表现。他们就会反思与改进;反之, 一味的去批评, 就会降低幼儿唱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孩子们在一个班集体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 形成了集体的概念, 上课时总能跟着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相应任务。这不仅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个人位置, 而且促进幼儿的集体荣誉感的发展, 通过接受老师的教导与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务, 切实感受到了集体的气氛, 对幼儿的责任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实施策略

(一)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 才能放松心情、开拓思维与创新思考。为了引导幼儿学习上课的紧张感、约束感, 可以运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 引导幼儿犹如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娱乐、游戏与收获。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精心挑选素材, 选取生活中的元素, 引导幼儿在视频教学情境下, 不断体验和感悟音乐的艺术美。或者借助图片、游戏、实物器材等,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鼓励幼儿思考、分析、探究与运用。如对于《玩具会唱歌》这首幼儿歌曲的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实物情境, 带领幼儿到一群可爱的玩具周围, 在播放音乐、视频的过程中, 鼓励幼儿随歌而舞, 发散思维, 快乐感受与收获, 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二) 融入多种艺术形式

借助《企鹅的白肚子》《小公鸡》等相关歌曲, 教师鼓励幼儿结合美术艺术, 将歌曲内容借助色彩与线条描绘出来, 使得音乐变得立体而生动, 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将舞蹈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配合音乐舞蹈形式, 在优美的舞蹈创作中, 强化幼儿创新精神与能力。另外, 还可以配合音乐的听后感, 鼓励幼儿将音乐用朗诵描绘出来, 配合故事情节, 激发幼儿想象, 鼓励合作交流, 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大班幼儿谱曲、填词, 创作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

(三) 实施表演教学策略

展开表演活动, 将音乐元素融入到表演过程中, 渗透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方法与音乐素养, 鼓励幼儿在表演活动中提升创作精神。在学习《摇啊摇》这首歌曲时, 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间合作与交流, 让幼儿自创动作或者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活动。小组内幼儿边唱边表演, 并选出几个幼儿用打击乐进行伴奏。在表演过程中, 幼儿可以自制乐器, 借助生活中常见物品, 如小木棍、铅笔、气球、小碗等, 创新想象和联想, 结合音乐歌曲中的故事情节, 如《鸡妈妈找小鸡》展开表演活动, 以小组形式, 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

(四) 打造游戏音乐课堂

展开音乐游戏活动, 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游戏, 展开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过程。通过在游戏中融入音乐元素, 鼓励幼儿寓教于乐, 在轻松的游戏场景中, 扎实的记忆音乐知识、展开音乐创造、展现音乐魅力。在音乐游戏活动教学策略中, 首先是体验性策略, 其次是情境性策略, 最后是角色游戏与角色互换策略, 如对于《小木屋做游戏》音乐教学, 教师首先讲解歌曲大意, 之后带领幼儿们到区域活动的游戏教学块, 幼儿一边欣赏音乐, 一边玩游戏, 感悟音乐中表现的韵律和内涵。

三、总结

音乐启蒙可以开发幼儿潜能, 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 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和聆听, 用声音来表达情感。音乐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必不可少, 通过音乐的教育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幼儿阶段接受必要的音乐启蒙教育, 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有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是幼儿大脑极好的营养品, 能调节大脑的功能, 提高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提高语言能力及促进其德育的发展, 还可以陶冶幼儿情操。因此,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其次针对性的给出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策略,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启蒙,身心发展,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国辉.浅谈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J].文艺生活, 2012 (9) .

[2]刘风梅.加强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J].教育时空, 2013 (9) .

篇7: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影响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学前儿童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做人,是全天下父母的首要任务。因为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基础。学前期的儿童年龄在3~7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今,许多孩子的性格出现了多面性,他们在家长面前是一套,在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与同伴相处时又是另一套。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由于家长的为人处世让孩子得以效仿,他们在社会上与在家庭里的表现往往言行不一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双面性格。如果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虚伪的环境中,天天耳闻目染的是如何虚伪,那么孩子肯定无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呢?这是当代家长值得认真思索及学习的课题。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需要父母做好各方面的榜样;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呵护。孩子只有在充满温馨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和学习,他们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帮助他人,他们的人格才会更加健全,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孔子也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好习惯在学前期的养成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家长每天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从早晨的起床刷牙到晚上的睡觉入眠,这些生活细节往往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惯。而模仿又是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学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才直接相关。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有赖于父母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培养与教育,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父母若急于求成,孩子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学前儿童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将终身受益。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注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往往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习某项本领,而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抓住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学习方法得当,成绩优异。

3.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行为看起来是种外在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涵和修养。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场所,家长的某些行为习惯在孩子看来是他们模仿的榜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是文明的、礼貌的。若家长与孩子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对儿童来说,尊重、信任、耐心、投入、责任感、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六种品质。这些优秀品质若能在学前期形成,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交往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经常拥抱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孩子将更加信任父母。

耐心是孩子做事成功的关键,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耐心的教导,那么孩子将会比其他人多一份忍耐力,成功的机会也会多一份。在家庭生活中,若父母生活懒散,做事没规律,脾气火暴,孩子也会失去耐心。

责任感和自信心将会使孩子变的独立、有想法,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冷静处理。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适当的教育方法,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徐西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05).

篇8:对校园文化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直接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学生, 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品德,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中有“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的人格塑造;“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 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这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 内容博大精深, 思想源远流长, 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 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 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 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如“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博大胸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诵读这些经典, 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 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 从而能不断提高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 但是若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 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话, 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 我认为由教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 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水平奠基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 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经典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古文等, 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 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 让美和高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

(一)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往往渗透在国学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 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 理想包含着道德理想, 信念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 要使其“知”不难, 要使其“信”并“行”, 那就不容易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 再做贤人, 最后做圣人的观点, 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 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 应该继承。

总之, 在诵读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 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经典诗文的广袤田野, 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对学生来说, 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 积累丰富的语言, 陶冶审美情趣, 促进个性发展, 提高道德修养, 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特色活动, 营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氛围。

摘要:研究“校园文化国学启蒙教育”, 要发古通幽, 一脉承建,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精义, 同时又要切合时代精神, 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新世纪强者上, 以体现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引导师生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参与、体验、创新学校的各项活动。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

篇9: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美工制作;辽宁

留守儿童是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是中国城镇化带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的乐观开朗,有的听话懂事。留守儿童因为长期思念父母,心灵多少会有一些创伤,美工课能为学生增添一份乐趣,缓解一下思念。我走访了6所学校,希望见到学生最真实的一面。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以辽宁省小城市周边偏远农村的6所学校学生(2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名教师作为样本展开调查,其中来自幼儿园10人,小学10人,初中10人。

2.调查方法。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法、访谈法。

3.调查过程。采用访谈法首先了解班级留守儿童的比例情况,把班内留守儿童多的班级挑选出来,将问卷发放给班主任教师,共选出30名教师作为样本,共发放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占总问卷的100%。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反映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按照幼儿园10份、小学10份、初中10份按比例发放。调查的重点为:校方对美工课程的重视程度、家长对美工课程的反应情况以及社会对美工课程的关注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美工课程的现状。(1)学校方面。从学校方面来看,校方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在乎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只重视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对儿童学习的影响,表现为幼儿园开设美工课程最多,小学较少,初中基本不上美术课,其实不光是美术课,所有艺术类的课程都出现类似情况。(2)教师方面。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紧缺。因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工资低,教学环境差,导致师范院校专业水平高、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学校里的美术教师都是乡下聘请的或者从民办学校外调来的,不懂专业知识,也不会教儿童动手制作,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的教师不虚心学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手工制作方面的成绩落后。(3)家长方面。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家长对留守儿童关注程度不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半由老人代为照顾,老人受教育程度低,多数只能照顾儿童的基本生活。更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老人只在乎学生的数学、语文等主课学习成绩,否定美术手工制作对学生的重要性,认为自家的孩子不是学艺术的料,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觉得学习艺术消耗金钱过多,无法承担。(4)社会方面。当今社会,留守儿童虽然备受关注,但社会关注的重点偏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生活环境、行为表现、心理特征等方面,很少关注艺术教育。

2.结合美工制作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提出改进意见。美工制作,能促使留守儿童的大脑积极地进行思考,培养儿童左右手协调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使儿童可“随形”“随时”“随地”自由发挥,能丰富想象,张扬个性,发展创新思维,促进人格健全。(1)提高留守儿童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美工制作主要是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民间传统手工艺特色,将幼儿熟悉的神话人物、动画片人物形象融入美工制作中,儿童容易接受也很喜欢这些人物形象,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制作出的作品可以当作玩具供自己把玩也可以装饰美化环境,以此让留守儿童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将美工制作的美传给他人。(2)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内心状况。美工教育可谓是一剂良药,运用好了可以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当留守儿童进行美工制作时,需要把图案画在纸上,众所周知,绘画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以往的主体经验,可以无声地告诉人们绘画者最真实的想法。通过画出的图案和手工制作,就可以明显看出制作者是否存在消极的思想状态,是否出现了与同年龄段儿童不一样的行为举动。(3)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增强自信心。留守儿童最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自卑。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当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肯定时,会获得自信心。在美工制作中,儿童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渐渐变得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4)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一部分是儿童对美的把握和鉴赏能力。对留守儿童来说,美工制作是把平面形象变成立体形象,是对留守儿童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的综合训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3(199):37-49.

[2]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60-64.

篇10: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浅蕴养, 是分不开的和他具有深。厚”舞蹈作为一种的文化艺术底

谈美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舞一提高起、修身养性提高心理素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质蹈○舞蹈美育可以非常直接地教南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和自我感觉海帮助学生进行健身和健美运动, , 育琼省提高自我意识和审美能力, 培养对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追求台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操。更它幼高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它是学生修儿专段和方式等身养性提。高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心理素质的重要手, 身学科而创造的奇想来自自信和自由心学舞校心灵。蹈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平时我们在生活中, 信感, 而觉发周且很有气质, 其实, 孩子们在学展露习舞蹈和上台表演的过程当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激发了他, 的们的表现欲望, 在掌声和表扬中作过学习舞蹈动作的基本站姿自然就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拔通用活也尽量做到姿态背立腰, 挺胸抬头, 挺拔并要, 久而久求在生

之, 气质就出来了。

二、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

舞蹈训练能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锻炼幼儿的肌肉与骨骼。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实证明, 舞蹈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学习舞蹈的孩子, 食欲好、睡眠好、身高、体重增长相对都较快, 这是因为参加舞蹈锻炼, 能使骨骼变得粗壮, 心肺功能加强, 肌肉对蛋白质的吸收能力增强, 显得结实有力, 韧带富有弹性。舞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各种形势的舞蹈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比如在组合走步和敬礼的小组合中, 走步这一动作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 就像是人们生活中正常走路一样, 在组合中我们只是规范了一下, 有些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走了, 老是会有同手同脚的问题出现, 所以这还是一个协调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舞蹈《编花篮》时, 富有童真、烂漫的歌声及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 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 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师的举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们的脑海中储存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舞蹈情感的变化, 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当中。当他们立于舞台上时, 迎着强而刺眼的舞台灯光, 面对台下众多企盼的目光时, 是良好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优秀的表演能力为他们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 经常参加舞蹈训练演出的幼儿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时的综合能力, 远远高于同年龄智商水平相当的幼儿。

三、对幼儿心智健康发展的作用

在舞蹈教学中, 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 引导注意的方向, 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 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 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的有效办法。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制定可行方案, 激发幼儿兴趣, 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舞蹈活动中, 以达到最佳效果。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 集中幼儿注意力, 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记忆在幼儿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凡是幼儿感兴趣的, 音响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幼儿舞蹈生动、活泼、欢快的形式能帮助幼儿在大脑中留下丰富的记忆表象, 幼儿舞蹈的游戏性、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形象记忆, 使幼儿的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不断的学习中可提高对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 生理特点又表现为活泼、好动。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 形象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这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幼儿舞蹈, 它形象优美, 动作有趣, 能反映幼儿自己的生活, 深受幼儿喜爱。是属于孩子的艺术, 是幼儿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它不仅享有特定的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 更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形态。幼儿能理解, 有兴趣, 因而可促使其智力快速发展。

篇11: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影响与措施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

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便早己有之,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怎样对其进行理解,由于它受各个历史时代的制约,迄今为止没有一致的见解。按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生活中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台湾学者王连生认为家庭教育既有狭义的家庭教育又有广义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即父母对儿童所施之情感生活之指导,与道德观念之养成。广义的家庭教育的解释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受家庭环境、成员、气氛的直接熏陶或间接影响,在情感生活的学习上,伦理观念的养成上、道德行为的建立上,获得身心健全发展的指导效益。”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儿童的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父母主导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抚养的义务,而且有教育成才的责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是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培养、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完成的。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对以后的成才将会发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整个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稚期(初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一个基础,倘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2.家庭教育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丰富,大部分家庭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对孩子身体的健康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但正因为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导致一些家长盲目认为给孩子吃最贵的,最好的就是对孩子的最大的关爱。殊不知,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儿童肥胖率的增高就说明了家长严重缺乏对孩子身体营养均衡发展的指导和教育。而对于很多忙于自己事业,或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指导更是力不能及。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主要表现为:积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反应灵敏;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能经受挫折,面对现实。

3.家庭教育影响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儿童生命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早,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幼儿在岁5以前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父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固然是孩子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亦有很大影响。父母经常跟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各种学习方法的利弊,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讨论对各门功课的态度,与孩子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都无疑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有莫大的帮助。父母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天文地理知识,或者经常给孩子讲各种故事,朗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丰富孩子的知识,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无形中也将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1.赏识教育

即家长对人对事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注重自我成长,用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励、宽容、提醒对待孩子这种方法能够使孩子充满自信,在快乐中不断地成长进步。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2.疏导教育

疏导教育是指进行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即说服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孩子辨别是非。这种方法不仅使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在家庭教育中,疏导教育应该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自尊和个性的尊重。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启发和语言上的诱导,而要避免简单粗暴的专制教育。在教育子女时,还应注意启发疏导,家长应承认子女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和独立人格,注意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发他们自觉努力,自由发展。家长应认识到,强制的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加诸与孩子之上,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孩子是一个不断成熟的独立个体,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家长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规避不利的发展因素,在尊重孩子独立个性的前提下与孩子采用疏导教育的方式,与孩子形成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

3.身教教育

身教胜于言教,子女往往是听父母所言,观父母所行,因此,在家庭里,父母在子女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榜样。“身教”就是要求家长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求家长一言一行都足以作为孩子的模范。家长的言行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甚至是终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家长更是对学生的初期对社会的认知和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从出生到进入学校学习,会连续不断地从家长的行为举止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不仅是文化知识上,更是道德、行为举止上的方方面面,这无疑对儿童未来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基础的奠基作用。如果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举止不足以起到对孩子的模范作用,那么无论多么用心地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思想,合适的举止行为,都无法让孩子信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坚持教育与身教相结合,做到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幼儿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上一篇:县十三五期间旅游工作发展思路下一篇:未来的高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