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2024-05-04

文言文中乃的用法(精选5篇)

篇1: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1) 你,你的 [your]

乃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 此,这个 [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 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篇2: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 虞卿列传》

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袁可立子袁枢)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明王时敏在《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篇3: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如何优质高效地进行文言虚词的教学?如何变死硬背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从近30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原理

㈠原理一:可视化思维

可视思维是运用图示技术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特别是将思维方法和思维路径进行显性化呈现,让思维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传递、修正,更好地变知识型课堂为思维型课堂,更好地变机械学习为自主驱动式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优质高效。

可视化思维型课堂遵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维训练(激发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为主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㈡原理二:动态语法分析

动态语法是用图示的方法将语义和语法合为一体的分析方法,是对语言“力”的分析与解释的过程及规则,可将隐性的混沌的语法和语义进行显性化。动态语法认为即使是最抽象的动词也具有“力的指向性”[2],语义也具有指向性,因而词性也是有方向性的。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静态的句子成份进行图示、拆分、换位、替换、删除,从而使语义和语法变得更加可视化。如:“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可拆分为“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马云在桌子上涂//颜料”;可换位“马云涂颜料//在桌子上”“马云//涂在桌子上//颜料”“在桌子上//马云涂颜料”。语义指向是多向性的,“教室里充满了温柔的空气”中的“温柔”,语义既不指向“空气”,也不指向“教室”,而是指向了“人”。再如“圆圆地画了一个圈”“浓浓地冲了一杯咖啡”,语义动态分析,“圆圆”“浓浓”分别与“圈”“咖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可以将“圆圆”“浓浓”移动“圈”“咖啡”前做定语。———这样进行动态分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就一目了然了[3]。

二、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原则和根本路径

㈠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原则

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原则必须是重用法轻意义。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各种用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去背诵虚词的意义;学生背诵意义越多,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什么呢?既然是虚词,其语义已经虚化,纵然是有点意义,也是在语境中产生的,具有极强的临时性。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的“以”,教材讲成“凭借”,我们若是讲成“因为”,有何不可呢?

㈡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路径

虚词的用法具体表现两个层面:

首先是词性,若词性不同,则其用法必然不同;若词性不同,就认为其用法不同了,而无须考虑其意义是否相同。如,“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同样是讲成“因为”的“以”,这两个“以”用法难道是相同的么?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连词,其用法必然不同,根本不要考虑“因为”这个意义。

其次是词性相同时,再考虑其句法功能的不同。如助词“之”,可分为结构助词与音节助词,此时亦为用法不同;若同为结构助词,又分为取独、提宾、定中、定后类型。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宋何罪之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因此,区别文言虚词的思维路径:先词性,后语法功能,最后才是语境意义。

三、可视思维区别文言虚词用法的操作方法

实际教学中,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实现区别虚词的显性化,因限于杂志的排版,本文只好用文字表述动态语法区别虚词的思维方法了。

㈠用方向性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所谓方向性,前文讲述了动词动作的方向性、语义的方向性,其实句子信息也是有方向性的。并列式,并列的元素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我称之为无方向,位置可互换,如“蟹六跪而二螯”,“河水清且涟漪”。承接式,语义方向水平且一致,语义动作有明显的先后之分,不可互换位置,如“权曰:‘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递进式,语义方向不在水平线上,后一动作是对前一动作的深化或升华,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转折式或让步式,语义方向性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让步式,前一个动作未发生,方向为0,与后一动作作对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修饰式,语义在同一水平线同时发生,有主次之分,与承接的区分是没有明显的时间间隔,如“吾恂恂而起”,“恂恂”也是有方向性的。因果式,方向性前因后果,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假设式,前一动作在将来发生,动作方向为负,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用方向性区别词类,更为有效。凡连词皆为双向,凡介词皆为单向且向后指,凡副词皆为单向,指向谓语,凡助词皆为粘附,方向可认为是0。如,“秦伯说,与郑人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前一个“与”方向只指向“郑人”,不可换为“郑人与秦伯盟”,否则,语义大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前一个“且”双向连接,后一个“且”只管“偷”,单向。

㈡用聚合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⒈聚合用法相似的词,区别其细微差别,以更好理解各个虚词的语法本质。如,可以讲成“原因”的虚词有以、因、为、所以等;人称代词的有其、之、若、乃、尔等。

⒉聚合词类相同的词,比较其异同,以更好地用于动态分析。如,词尾助词有然、焉、尔、乎;音节助词有之、者;结构助词只有之、者、所。

㈢用换位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换位法就是将虚词进行调换位置,以凸现其用法。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于东山之上”可换位到谓语之前,而“于秦”是无论如何不可换到谓语之前的;“风雨兴焉”,“焉”可用“于之”替换后调换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㈣用删除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删除法是将要区别的虚词进行删除,看其是否可以删除,来凸现其用法。凡副词连词助词,皆可删除,而代词介词动词不可删除。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一个“为”不可删除,是介词,后一个可删除,是语气助词。“秦王恐其破壁”“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前一个不可删除,是代词,后一个可删除,是语气副词。

㈤用替换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替换法就是以用法相同的虚词互相替换,来凸现其用法。“而与以”“乎与于”“焉与之”“乃与则”,音节助词“之与者”,词尾助词“乎然尔焉”等,字形不同,但有些用法相同。如,“木欣欣以(而)向荣,泉涓涓而(以)始流”“诸侯以(因、为)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或师焉(之)”“其闻道也亦先乎(于)吾”。

㈥用位置法来区别虚词的用法

位置法就是划分成分法,这是区别虚词用法最准确的方法。名词代词处于主宾定位置,动词一般处于为谓语位置,连词要连接两个部分,副词作状语,介词与名词一起使用作状语,助词只起粘附作用。如“开国何茫然”“大王来何操”“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一个“何”处于主谓之间,是副词,第二个是宾语,是代词,第三个具有表述性,是谓语动词。

㈦综合演练示例

区别虚词的用法,当上述单一用法有时不能完全区别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区别。以区别“焉”作为示例。“焉”字主要有以下用法,语气助词、词尾助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兼词。判别“焉”字的用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1. 用“位置法”和“替换法”确定用法。

“焉”字位置只有这样几种:①处于词尾,如“盘盘焉,囷囷焉”,这类“焉”相当于“然”。②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换法”区别出“代词”用法,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类“焉”相当代词“之”。

2. 用“删除法”来判别“焉”字的用法。

疑问代词都是不可以删除的;而助词和疑问副词都是可以删除的。③采用删除法先区别句首的“焉”,能删除的,就是疑问副词,不能删除的就是疑问代词。“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不可删除,是疑问代词;“割鸡焉用牛刀”,这个“焉”删除之后完全不影响句意表达,只是语气程度不同罢了。④采用删除法来区别句尾的“焉”,能删除且不影响句意的,就是助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使皇武子辞焉”,前个是兼词,后个是代词,皆不可删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个“焉”可删除,是语气助词。

⑤用“换位法”来判别“焉”字的用法,凡是兼词都可以换位到谓语动词之前,变为介宾结构作状语。如“然力足以至焉”的“焉”作宾语,不可换位到谓语之前,是代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焉”换成“于之”换位到谓语前作状语。

因此,用记忆意义去区别虚词,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势必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势必导致学生永远形成不了区别虚词的能力:我们必须清除学生对虚词意义的痕迹,代之“用法”。而区别虚词用法的最好方法是,基于动态语法分析的思维可视化呈现。

参考文献

[1]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6

[2]王涛,从普遍语法到动态语法:一个范式的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6

篇4:高中文言文中乃的用法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上一篇:松林镇中心幼儿园创模简报下一篇:隔岸观火成语的意思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