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2024-05-13

文言文教案(共6篇)

篇1: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

设计构想:中学生一般都不喜欢阅读文言文,究其原因,除了缺少语言环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极度简约的行文,总是那样深奥难懂,佶屈聱牙,有的同学都读不顺畅,有同学把文言文戏称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平时学习都迷惑茫然兴趣缺缺,复习时更加无从下手,很多同学都是读读背背,写写生字,不能融会贯通,鉴赏提高。

⒈ 从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先知之,再乐之,进而好之。

⒉ 将知识复习和艺术鉴赏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目的:

⒈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⒉复习重点篇目,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⒊赏析精彩片断,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回归教材,复习重点篇目。

教学难点:

认识文言文的价值功能,提高认识中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孔子曾有诸多论述,有两句话我的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让我这个远方来的朋友和大家一起,通过复习文言文单元快乐一回吧!

(课堂调查)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略)

二、 文言文具有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饱含深情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地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于中国。这座由“文言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了祖国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在本册教材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文化知识呢?(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⒈作家作品:贾谊、杜牧--取同一段历史,各有侧重,借古讽今之中显示真知灼见。

司马迁--如椽巨笔,写下“史家之绝唱,不韵之离骚”,其高度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辉映千古。

魏征--于殷殷规劝中寄寓深刻的忧患意识。

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运用互文、铺陈的手法,于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中抒发人生感慨。

⒉文体:赋体、说、序文、《史记》的五种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⒊文化常识:《鸿门宴》中的座次排列--东向至尊,南向次尊,西向侍座,北向陪座。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文化--清高自守、厌弃官场、随遇而安、诗酒消忧、躬耕自养、乐天知命。

王羲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⒋重点字词句(以后专题复习)

小结: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在同学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文言文的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提问,复习重点背诵段落)

⒈贾谊认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⒉韩愈认为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⒊陶渊明的志节体现在哪些诗句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节?

⒋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是什么样的?

⒌魏征的忠告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我们学习的这些文章均思想纯正,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都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涌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于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 文言文的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也许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今天不说文言文,也不用文言文写作,学它干什么?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其实,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隔断历史谈发展。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还记得《鸿门宴》中的樊哙吗?

(以樊哙闯帐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涵泳语言--抓动词、修饰词、有特殊用法的词)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花了大气力,可谓浓墨重彩,多种描写都用上了。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力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的英武!

外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王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坐,也就不为怪了。

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吩咐左右赐之彘肩,拿上来的却是“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如果不饮不吃,不但露怯,而且辜负了项王。

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的有礼,对捉弄他的群小的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个字,意气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

动词、修饰语于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了出来。

五、 课堂小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正像诗人沙流河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心态,中国人有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容易激起我们对民族故土的依恋,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所以,同学们,多读些文言文吧,读读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读读司马迁的《史记》,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相信你会收获很多很多。

教学反思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了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教学中离不了字词句的理解,但这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切入,高屋建瓴,容易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夏敏

篇2:文言文教案

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O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O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

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背诵这三首诗。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 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

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

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

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

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

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

“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背诵课文。

2、方法:自读--讨论--背诵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t(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

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DD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DD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 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4.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钱江潮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篇3:文言文教案

1.借助注释, 疏通文意, 做到文从字顺。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蓝天碧海、绿树红花都是文学家赞美的对象。其中, 莲花更是以其“清水出芙蓉”的独特风姿为历代文人盛赞不衰, 把它当做高洁品格的象征, 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二、解题

题目中的“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说”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熟读课文

1.请大家小声读课文一遍, 要求是读准字音、句子。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读准字音方面还有没有问题。

3.范读课文, 听听自己的节奏有没有把握的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尽量读出节奏感。

5.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同桌两个同学合作,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要求:不会解释的词语加点, 不会翻译的句子划横线, 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加三角符号。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共同解决。

3.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质?借莲花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后归纳: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 “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莲花有如此高洁的品格, 难怪作者喜爱莲花, 赞美莲花。把莲花比作是花中的“君子”。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大家齐读这段话, 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其实, 我们已经不难发现, 在作者的笔下, 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 而是君子的象征。那么作者借莲花抒发什么感情, 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归纳:

作者借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赞美君子的高尚情操, 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对莲花的描写, 看似句句写花, 实则句句写人。

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只可惜, 这样的君子太少了,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感慨“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2.题目是“爱莲说”, 为什么要提到“菊”和“牡丹”?

学生讨论

明确归纳:

衬托:菊———正衬, 牡丹———反衬, 目的是为了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尚品质。

找出与“菊”和“牡丹”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作者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呢?

“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又用它们比喻什么人呢?

“隐士”“富贵者” (追名逐利的人)

(1) 为什么用菊花比喻隐士呢?

和陶渊明有关。

学生谈对陶渊明的了解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 品格高洁, 又“独爱菊”, 所以作者用菊花比喻隐士。

菊花傲霜怒放, 和莲花的高尚品格相似, 所以用它来正面衬托莲花, 陶渊明坚持高洁的品格, 和作者是一样, 所以作者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自己。

只是爱菊花的人太少, 也就是真正的品格高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逸者太少了, 所以作者说“陶后鲜有闻”, 表示了惋惜之情。

(2) 唐代的达官贵人酷爱牡丹, 所以用牡丹比喻富贵者, 唐代人喜欢牡丹到了什么程度呢?看了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所以作者才说“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世人为什么喜爱牡丹?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

世人喜爱象征富贵的牡丹, 实际上是富贵, 名利的追求, 作者对这种世风是厌恶的, 鄙弃的。这与作者的高洁品格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作者用的来反衬自己。

(3) 作者实际上是借三种花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同时表明自己的追求:

一种是像陶渊明那样, 厌恶世俗的污浊, 但他选择消极避世;

一种是大多数人那样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

一种是作者坚持的:身处污浊的环境中而能洁身自好, 保持高洁的品格。

六、小结课文

这篇课文, 作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 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与追求, 同时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从上完课到现在, 一直在思索。那就先从一开始的构思谈起吧: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 文章注释又非常详细, 个人认为理解难度不大, 除了个别词句没有注释外, 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充分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 设计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 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而不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于是让读书贯穿整堂课。从一开始的快速浏览, 扫清读音障碍, 到最后的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中间穿插齐读、指名朗读、老师范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理、在读中思, 在读中悟, 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同行们常说,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但是显然对学生的考虑尚欠周到, 而是过多地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流程, 导致有些问题的讨论未落到实处, 甚至有把老师的见解强加给学生的痕迹。还有大胆质疑的能力还不够, 对学生放手幅度还不够, 学生有点被牵着走的感觉。

篇4: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篇5:文言文(教案)

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共有36篇,其中包括4篇诵读欣赏和2篇专题中的文章,占教材总篇目的七分之一强,数量的多再加上内容的难,就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但其实它并不难,因为它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只要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这扇古老的城门自然会为我们而开,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二、点击中考

1、中考分值

在统计的2009年96家中考试卷中。10分以下的只有北京燕山、怀柔,湖北的荆州、孝感等7家,其他各家正常分值在12分―16分,最高分值是兰州,为22(课内14课外8分)分。内容以一条课内加一条课外居多;纯课内的有27家;纯课外只有13家。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居多,但也有几家内容间并没有联系,比如盐城卷,两篇古文几乎没有相似点。

2、考点要求

1)、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5)、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中考题型分析

题型一:划分句子节奏(选择题)

题型二:解释文中加点实词(多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词)题型三:一词多义(虚词)选择题居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不同)的一项。” 题型四:翻译句子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等。

题型六:比较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2009年襄樊卷)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三、课内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小结:课内文言文复习要旨 1)、文言节奏宜长、宜整忌短忌碎

文言文中划分句子节奏,应该找那些比较长的句子,划分时不宜过碎,两处最适宜,关键要知道哪地方不能划。2)、文言实词宜常见常用忌生僻难懂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在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易混淆的而不要在那些生僻难懂、不常用的词上花功夫。3)、文言实词宜关注重点忌主次不分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一些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现在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4)、文言虚词宜灵活运用忌生搬硬套

文言虚词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几个用法然后去生搬硬套。5)、文言译句宜一一对应忌意译大概 翻译句子时应该尽量用直译,争取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实词必须都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用意译把句子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就行。

6)、文言译句宜古今对照忌语句不通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应该学会调换,语句通顺是翻译句子最起码的要求。

7)、文言译句宜补换留删忌文白不清

翻译句子时注意这几个字,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 接用,不用翻译。而不能使得句子中有文言文有白话文,文白不清。

3、实战演练 1)09盐城卷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绍兴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被绮绣()..(3)腰白玉之环()(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四、课外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做课外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总结要旨:

1)、初读借注释

对于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借助注释阅读,往往在通读全文后再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如果遇到没有注释但是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暂时跳过,不需要追求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得很清楚。可以借助上下文试着揣测其内容含义。

2)、解词重联系

中考中课外文言文中考察的词应该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词和曾经学过的词作比较,并选择正确的义项。

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09盐城)[乙]梁君○

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4之,曰:5,乃雨。年,卜○‘必以人祠○’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

6!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1梁君:即魏国国君。○2彀gòu弓:拉开弓。○3御:车夫。○4卜:占卜,古时注释:○5祠:祭祀。○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迷信活动。○

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虎大骇,).(2)言未卒____________(卒用其人,卒中往往语).(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广故数言欲亡,故逐之,扶苏以数谏故).3)、译句比结构

翻译句子时,注意句子的格式,是特殊句式的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子结构。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定语后置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状语后置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比况结构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反问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动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介宾短语后置 4)、内容靠梳理

要学会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梳理信息,做到提取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

(09绍兴市卷)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箭射浮图、。(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5)、人物找描写

对于一些写人的课外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见的题型,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形 4 象呢?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文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试分析上文中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动作描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视死如归,勇猛不屈,顽强勇敢、忠诚爱国 6)、启示看全文

一些短小精辟的小文言文是近年来的流行,这一类文章往往要求你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寓意,对于这种题型应该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启示应该是源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总结,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

(09湖州卷)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直:通“值”。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中心抓议论

题目中如果涉及文章寓意、主旨那就要着重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09德州)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② 纶:钓鱼绳。③ 是:正确。

3、实战演练: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小结:比较的内容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品写作特色;同一种表达技巧;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

①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甲、乙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2、请结合甲、丙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二、(09浙江台州)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分)

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六:点击中考

(09台州)钟 繇①

⑦⑧ 6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诞惜不与()

⑫及诞死()..⑬遂得之()

⑭皆书象之()..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例二:(09赤峰卷)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蹴尔而与之().(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③ 7(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篇6:文言文教案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574字,20xx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xx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xx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xx年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20xx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20xx年选自《资治通览·唐纪八》主人公裴矩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实词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xx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99年试题13题“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B、休息C、熄灭D、子息E、利息F、出息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xx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文言文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落实。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词、句、篇。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保持。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三.调整。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如《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四.增补。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五.省略。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七、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做到“信”“达”“雅”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亲近

2、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照录不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删掉不译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补充省略6、调整语序(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摭谈高考古文今译的标准与技巧

一、要准确翻译好每一个字,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即合乎“信”。一般高考翻译的句子总是有几个重要词语,如“其李将军之谓也?”的“其”,如果翻译不出,就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有些省高考阅卷组甚至规定,把这些重要参与作为采分点,不翻译出来就直接扣分。如下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的呢?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上面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点词语。如“心动”意义为内心恐慌,“极”则是尽情享受。我们在平时积累文言知识和做考试题目时候,要注意两类词语。实词中要注意多义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如“恨”在文中意义为“遗憾”;虚词意义往往不固定,如3、5两句的“其”,前一个在句中起揣测强化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表示自己,“焉”则有兼词“于之”和句末语气词两种用法,第2句意为“从中”。如果抓住这些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译的句子要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即合乎“达”。古代汉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相距太远,如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就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如:

6、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幕碑记》)

8、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幕碑记》)

这三个句子分别是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词、动词,缺少句子主语宾语的必须补充完整。被动句有的有被动标志“见”“于”“受”等,有的没有,如第7句就要根据句意补充。定语后置句要把后置句的定语放到前面,如第8句应该译成“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高官”。状语后置句也应该调整语序,如第2句应该译为“从中得到养生之道了”。而有些句子还要考虑语言环境,将句子蕴涵的语气体现出来,如第6句必须把假设的句意译出来,为“假如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这才通顺。

三、对一些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译出原文的风格来,即合乎“雅”。常用的方法是补充成分、明确内容。如: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第9句用了比喻,语言简约,翻译时要符合语境恰当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译,应译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第10句用了借代,翻译时可以把“虎兕、龟玉”分别翻译为“猛虎、珍宝”;又如第8句的“四海”也应该翻译为“天下”,这样才真正体现古文今译的标准。此外,对采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古文,也要注意。

掌握了“信、达、雅”的标准,可能还不能翻译好一个句子,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字难句”。这时候就要根据“据文断义”的技巧,根据文章的语境来推测“难字难句”的意思。如20xx年北京春考:

昔者弥子暇见爱于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这则短文写了弥子对母亲和君主的尊重,正因如此,卫君才认为弥子“孝”和“爱”。这是对传统美德的歌颂。许多考生理解不了“不尽而奉君”,或者对“忘其口而念我”感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没有从整体上理解古文的缘故。文章讲了两个故事,根据上下文内容,“不尽而奉君”是指“没有吃完(桃子)就献给卫君”,为什么不另外摘一个呢?因为弥子吃这个桃子的时候感到特别甜。而“忘其口而念我”是卫君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的,他没有批评弥子,而是替弥子找了一个台阶:“这是尊重我啊,他忘了自己的口味而想到了我!”这样上下文联系,文字就可以疏通了。许多考生就是用“据文断义”的方法,将20xx年春考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中的难点“多”字译成“称赞”。

另外,我们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高考古文今译的字、词、句,都是常见常用的,因此平时要多在常见的字、词、句上下功夫,不要一味求难;偶尔遇到难的,我们也不要心慌,要善于联系学过的知识点,结合文章内容来推测,相信一定可以做好古文今译题。

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2.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三.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年幼:总角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子8岁::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男子20岁:弱冠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礼仪习俗

总角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束发为两结,形如角《祭妹文》:必梳双髻。

弱冠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以示成年《子路……侍生》冠者五六人。

加笄(簪子)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以示成年。《孔雀东南飞》:结发为枕席。

婚姻六礼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具备,婚姻关系始告成立刘兰芝再嫁太守家。

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家省亲,但娘家不接,不得随便归省《项脊轩志》:吾妻归宁。

于归(归)女子出嫁叫于归或归《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项脊轩志》:吾妻来归。

丧葬棺,(柩)装尸用,是棺外的套棺,总称柩《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

殓将尸体装入棺中叫殓(入殓)

殡停棺出殡即将棺抬出。

葬埋棺于墓穴中今予殓汝葬汝。

窀穸墓穴

坟埋土隆起王昭君之青冢即坟

俑埋葬的人形殉葬品秦始皇兵马俑

挽歌出殡时所唱的歌陶潜自写《挽歌》(见《记念刘和珍君》)

墓地著庐古人死后,晚辈或后学有的在墓地建庐服丧守护颜回于孔子死后,曾造庐守护于墓地。《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崩(驾崩)指帝王死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丧服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不同丧服和穿着时间的长短。一般穿白色丧服。《之战》;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墨衰绖,晋于是始墨

祭祀宗庙(太庙、祖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代把宗庙看作是国家的象征。国君认为君权神授,是承袭祖先而得,所以天子诸侯必有宗庙。国家大事必告于宗庙,以示尊敬《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即秦代七代祖先之宗庙。《伶官传序》:少牢告庙,请其矢。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谷神叫社稷,祭祀的地方也叫社稷,社稷也是国家的象征祭品:天子用太牢(牛、羊、猪各一);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一牛),大夫用少牢(羊、猪各一)。

祖古人上路前祭路神是祖荆轲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酹祭奠时,洒酒于地,以慰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礼节叫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极顶祭天曰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霍去病追敌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斋戒古人祭祀前,主祭人要用数日更衣、独居、素食、戒酒、每天沐浴等,使心地清静,叫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牺牲祭品如牛、羊、猪叫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神器古代帝王所用之物,如符玺(印章)一类的东西,是帝位象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亚父南向坐。(最尊)项王东向坐。(也是尊位)

礼仪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再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长跪(跽)跪时,臀离开脚跟,挺直了腰板府吏长跪告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顿首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长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礼(《左传》)

再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为拜,拜了又拜为再拜谨使张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尚右古代左、右两字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尚右,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人乘车规矩都以左为上,主位在左。虚左是留出左边的座位,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贽古人拜见时的见面礼撰长书以为贽。

刺即名片,官员互访时要投刺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九宾礼是战国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设九个迎宾赞礼官,将客人延引上殿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xx)

作者的其他文章

论语文的探究式学习

如何帮助补习生提...

妻子和丈夫的别称

18个常用文言虚...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中秋诗词

新闻的标题

上一篇: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下一篇: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回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