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说宫》

2024-05-24

文言文练习:《说宫》(共4篇)

篇1:文言文阅读练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篇2:文言文练习四则

(一)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⑴形案⑵图⑶召幸之⑷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⑸求美人为⑹阏氏于是⑺上案图以⑻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⑼后官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⑽之⑾而⑿名籍⒀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⒁其事画工皆弃市籍⒂其家资皆巨万(晋·葛洪《西京杂记》)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三层。

3、给下列字注音。

⑴赂()⑵嫱()⑶阏氏()

⑷娴()⑸更()

4、指出文中标有序号的词的词性词义:

(1)图 (2)案 (3)图 (4)之 (5)朝

(6)为 (7)是 (8)以 (9)为 (10)悔

(11)之(12)而(13)籍(14)案(15)籍

5、找出文中的两个被动句,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王嫱,字□□,我国现代作家□□□在《长江三峡》中引用的□代诗人□□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指的就是她;我国现代史学家□□□在《内蒙访古》中高度赞扬她说,“在内蒙人民心中,□□□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一个□□□□的象征;□□□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

(三)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 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三层。

3、解释文中带边框的词语。

比莫愿子

还去顾十倍

4、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语法特点。

⑴有人卖骏马者

⑵比三旦立市

⑶人莫之知

5、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文章的寓意。

(四)

曾子⑴之⑵妻之⑶市其⑷子⑸随之⑹而泣其⑺母曰女⑻还顾反⑼为女杀彘妻适⑽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⑾妻止之⑿曰特⒀与婴儿戏⒁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⒂欺之⒃是⒄教子⒅欺也

(《韩非子》)

1、给全文加上标点。

2、用“‖”将文章分成两层。

3、解释文中标有序号的词的词性词义。

⑴子⑵之(3)之

(4)其(5)子(6)之

(7)其(8)女(9)反

(10)适(11)之(12)之

(13)特(14)戏(15)子

(16)之(17)是(18)子

4、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超过六个字)

5、自拟题目,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一)

1、多,见,形,之。工,万,万。肯,见。朝,氏。图,行。去,见,一,对,雅。之,定。国,人。事,市,万。

2、……遂不得见‖……故不复更人‖……。

3、⑴lù⑵qiáng⑶yān zhī⑷xián

⑸gēng

4、(1)动 描绘(2)介 按照(3)名 画像

(4)代 她们(5)动 朝见(6)动 做

(7)代 这时(8)动 认为(9)动 是

(10)动 对……后悔 (11)代 这件事

(12)连 但是(13)名 名册(14)动 查究

(15)动 登记

5、⑴遂不得见——于是不能够被召见。

⑵画工皆弃市——画工都被处死后暴尸于市。

(二)

昭君,刘白羽,唐,杜甫,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翦伯赞,王昭君,象征,民族友好,昭君墓,历史纪念塔。

(三)

1、马,市,知。曰:“之,市,言。之,之,费。”之,之,倍。

2、……人莫知之‖……臣愿献一朝之费‖……。

3、比:接连。莫:没有谁。愿:希望。子:您。

还:通“环”,环绕。去:离开。顾:回头。十倍:数量词作动词谓语。

4、⑴有一个卖骏马的人。(倒装句,定语后置。)

⑵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省略句,“立”后省略介词“于”。)

⑶人们没有谁理睬他。(倒装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5、讽刺了只看牌子不识货色,盲目崇拜名人的现象。

(四)

1、市,泣。曰:“还,彘。”来,之,曰:“耳!”曰:“也。也,也,教。之,也!”

2、……顾反为女杀彘‖……。

3、⑴之:动,写在姓氏后,作为对人的尊称。⑵之:助,的。⑶之:动到。⑷其:代,她(曾妻)。⑸子:名,儿子。⑹之:代,她(曾妻)。⑺其:代,他(孩子)。⑻女:代,同“汝”,你(孩子)。⑼反:动,同“返”。⑽适:动,到。⑾之:代,它(猪)。⑿之:代,他(曾子)。⒀特:副,只是。⒁戏:动,开玩笑。⒂子:代,您(曾妻)。⒃之:代,他(孩子)。⒄是:代,这。⒅子:名,孩子。

篇3:文言文阅读自创练习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谴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若死之为愈 愈:较好

B.奕辈不能夺 夺:夺取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到达

D.谴子恕前行视夷险 夷:平坦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

④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⑤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

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字从之,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这些文字很熟悉似的。

B.天兴元年,哀宗奔逃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才率军改变这种局面。

C.元好问不满意刘祁草拟的碑文,于是和王若虚共同商议给碑文定稿。

D.王若虚晚年来到黄岘峰,面对山水美景,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懑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2)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3)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

参考答案:

1.B(夺:强制,强迫做。)

2.B(①只是说明王若虚从小聪颖慧悟;②只是陈述王若虚打算“以理谕之”这一事实;⑥根本不是王若虚的话语。)

3.A(B“崔立才率军改变这种局面”一句有误,应为“崔立发动兵变”。C“于是和王若虚共同商议给碑文定稿”一句有误,应为“元好问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D“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懑之情”一句有误,应为“表达了终老归隐的志愿”。)

4.(1)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争着前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秩满”“攀”句子大意各一分)

(2)有人或许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少”“见”句子大意各二分)

(3)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祈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数日”“即”句子大意各一分)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①聂政母前,奉黄金百溢②,前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谢严仲子,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③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乃遂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韩君之季父也,居处兵卫甚设,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④,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暴其尸,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畅:敬酒,《战国策》作“觞”。②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③甘毳(cuì):甜脆食物;毳,通“脆”。④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⑤以绝从:以免牵连别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

郤:空隙,喻感情上的裂痕。

B.严仲子辟人

辟:避开。

C.购问莫知谁子

购:悬赏捉拿。

D.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邑:指韩国的街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因为聂政言曰

因为长句,歌以寄之

C.聂政竟不肯受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久之莫知也

填然鼓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聂政“孝悌”和“义勇”的一组是()

A.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聂政勇敢士也

B.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聂政竟不肯受也

C.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杖剑至韩

D.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自皮面决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敢于担当。严仲子想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报仇的人,有的齐国人向严仲子推荐了聂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以后,聂政果然替严仲子报了仇。

B.聂政事母甚孝。严仲子重金相托,但聂政为了奉养母亲,未能接受他的财物,即使他执意赠送。最后严仲子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告辞离去。

C.聂政勇气过人。在不带车骑人众的情况下,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径直而入,刺杀侠累,后因寡不敌众,毁坏自己的面容,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D.聂政的姐姐性情刚烈。她知道弟弟是为知己而死,而且是为了避免牵连姐姐才毁坏面容躯体的,所以毫不讳言死者身份,后因过度哀伤死在弟弟身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2)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参考答案

1.D(古同“悒”,愁闷不安)

2.B(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动词,写。C项,副词,最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3.A(A项第一句是说“给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为了给母亲养老送终,不敢接受您的恩赐”,表现其“孝悌”;第二句是通过齐人之口侧面表现其“义勇”。B项是说因母在和姐未嫁,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厚礼,表现其“孝悌”。C项第二句是说他怎样到韩国,不能表现其“义勇”。D项第二句写他“割破面皮,挖出眼珠”,是担心牵连姐姐,表现其“悌”,这种行为虽“勇”,但不属“义勇”)

4.A(文中并未提到聂政刺死韩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仇)

5.(1)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义甚高”,很重义气;“进”,献;“粗粝”,指买粗粮;“欢”,朋友;“求望”,索求和指望)

(2)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却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固”,本来;“乃”,却;“重”,重重地;“自刑”,自行毁坏面容躯体;“其奈何”,怎么能,怎么会)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严仲子侍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福。聂政坚决谢绝严仲子,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可以在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于是就见严仲子。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陈列着他的尸体,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嫈回答他们说:“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韩国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嫈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①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②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

注解:①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②乡部:机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同产有罪劾免

坐:因为

B.去食谷马

食:食物

C.属令周密

属:通“嘱”,叮嘱,告诫

D.霸见迎劳之

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俗吏严酷以为能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B.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上垂意于治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霸“善治”的一组是()

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

②独用宽和为名

③数下恩泽诏书

④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

⑤务耕桑,节用殖财

⑥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⑦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年轻时学习了法律,喜欢为官。管理郡中钱谷时,以廉洁闻名,后得提升,补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得到上级的赏识和属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B.黄霸任扬州刺史时,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知道皇上恩泽诏书的好意,使赡鳏寡贫穷有所养,然后制定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勉励人们做好事并防止奸邪之徒。

C.黄霸曾经派属吏巡视,属吏不敢住驿站,道旁吃饭时被乌鸦夺去了肉,但机密还是泄露了。黄霸和属吏谈话时谈到此事,属吏大惊,以为黄霸知道他全部行踪,一点也不敢欺瞒。

D.黄霸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年长的属吏。督邮欲赶走年老、耳聋的许丞,黄霸表示反对,认为许丞是廉洁的,虽然年岁大了,还能拜起送迎,应该好好帮助他,不应该让贤能的人失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2)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参考答案

1.B(食,吃;“去食谷马”指不饲养吃谷物的马)

2.C(A项,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C项,第一个介词,表示“垂意”的对象,也可不译,第二个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D项,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作中心语,“……的事情〈人〉”)

3.B(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尚未表现出其“善治”的特点,③是皇帝的做法,与黄霸“善治”无关,⑥是有个平民恰巧发现了属吏的肉被乌鸦夺走,未表现其“善治”特点)

4.C(“机密泄露”的说法无据)

5.

(1)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无以”:无法;“书”,用信;“具为区处”:全部为其分别加以处理;“可以”,可以用来)

(2)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数”:多次;“缘”,乘〈趁〉交接之际;“绝簿书”,弃匿簿书,“相益为乱”,增加混乱)

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爱戴尊敬他。平庸无能的官吏把严酷的刑罚看成才能,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担任丞相长史,因为与公卿在朝廷集议国家大事,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之中,应当处死。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很多官吏没有让百姓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于民间,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以及致力农桑,节俭增财,种植树木、喂养牲畜,不喂养吃谷的马匹。黄霸曾想有所考察,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不敢在驿站停留,在道旁进食时,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说:“非常辛苦!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都称赞他神明。黄霸尽力实行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犯耳聋病,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户口每年增

加,治绩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前51)死去,谥号为定侯。黄霸的子孙做二千石官的有五六人。

【作者简介】

赵振威,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上一篇: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培训下一篇:暑期的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