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2024-05-23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

农业人口比重大,如何促使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尽快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

破口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演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务市场主要是农民工的“两个趋势”不可逆转。顺应新形势,畅通农民进城“管道”,既能开拓农民创业途径,又能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形成“三化”互促联动的良性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幅达23.8%。一批新崛起的农民企业家和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创办企业或到中小企业务工,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用全市人均8795元的gdp、三次产业27:33:40的结构和工业15%以下的就业率三大标志性指标,对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市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大上工业,让农民进入城镇发展创业的最佳时期。遵循客观规律,乘势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之需。

2、加速发展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农民进城不但直接转变为城镇的生产者,而且能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的增长,成为推进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率提高0.33个百分点。近来,尽管全市以扩容提质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大幅增加,每年城镇化率以1.5%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的城镇化率仍然比全国的45.6%低14.6个百分点,比全省的40.6%低9.6个百分点。目前,市内进城务工农民10.3万人,其中相当一批农民在城市生活多年,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游离于城镇化的边缘和“门外”,如果能让这部分人整户进城居住,那么全市城镇化率就能再提高约11个百分点。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为城镇人口,进而盘活农村土地及宅基地资源,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无疑是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捷径。

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破解“三农”问题,既要在农外下功夫,也要在农内找出路。就农内而言,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使留在农村的部分专业农民,规模集约经营土地,实现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全市农村人口265.71万,常用耕地面积287.2万亩,人均只有1.08亩左右,户均经营耕地4.5亩;97.2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按集约经营计算只需50万,还有47万多处于富余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的3057元扩大到7380元。农村人多地少、经营分散、效益不高和收入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只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进城,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腾出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流转的形式,让有实力、有技术的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规模集约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迈向农业现代化。

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战略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托,收入是民生之基。这也是农民进城所要解决的必具条件。从我市现阶段特征出发,更应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确立和推进大工业、大城镇、大转移联动发展战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创造基本条件。

1、发展大工业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条件。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是农民进城立足的前提。从整体上看,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较少,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太短,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目前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8万个,乡镇企业二产从业者11.6万人,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只有大办工业、办成大工业,才能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提供条件。一是做强大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培育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二是打造大园区。市上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产业领先高地、市场投资洼地,吸引各类资源涌入,带动全市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产品,开拓就业增容空间。三是兴办大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产值过亿、过十亿、过百亿的大型企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对现有规模以下企业,通过资本联合、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办法,逐步向规模企业迈进,提高工业的整体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使其真正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2、建设大城镇优化农民进城定居环境。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致富途径、更优的子女教育和生活环境,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已成趋势。坚持发展大城镇战略,同步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第一,突出规划“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调控作用,高起点地从空间布局、城镇规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扩大城镇空间,提高增容能力。第二,构建城镇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集镇“三个100万”人口布局目标,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三级城镇体系。采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强势推进办法,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由现在的32万达到55万,向大城市迈进;小城镇人口由现在的40万达到65万,向达标小城镇迈进;新农村集镇由现在的20万达到40万,向集镇社区迈进,形成快速吸纳农民进入城镇的格局。第三,完善功能设施。加快以教育、医疗为首要的城镇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尽快缓解农民进城带来的子女上学和就医设施压力,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3、实施大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全市目前大约尚有近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大转移,让多数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走出农村,走向城镇,进军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应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返乡创业三措并举,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实现农民转移数量突破、质量提升。一是异地输出。建立劳务基地,强化定单对接,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务工效益。二是就地转移。对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着力在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拓就业渠道,制定转移规划,扩大转移规模,实现有序转移。三是返乡创业。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创造优惠条件,优化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转移农民到市内市外城镇就业90万人,其中市内就地转移就业由现在的10万人增加到30万人左右。

三、建立促进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的政策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急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瓶颈,进行制度创新。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应制定扶持政策进行引导,提供转移岗位进行安置,完善社会保障进行解难。

1、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培训体系。打破“专业雷同、县县都办”的职教思维定式,制定统一规划,整合培训资源,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分专业、按区域布局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启动实施“素质+技能+创业”工程,推广“一个不能少”的培训模式,尤其应鼓励引导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技校,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素质高的创业型农民,确保能进城、稳得住、会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应多方筹资建立创业基金,主要用于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鼓励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贷款服务品种,积极推行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和农村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完善联户担保贷款模式,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对农民新创办的成功企业,政府可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强创业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务工创业服务市场,在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维权服务等方面大开绿灯,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降低进入门槛,简化各种手续,优惠减免税费,废除歧视差别,加强权益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平台和服务环境,真正让务工者满意、让创业者放心。

2、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定居社保体系。一是积极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对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可优先在新居地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大城镇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把城镇教育放在城乡统筹的突出地位,优化城乡教育规划布局,强化城镇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坚持按片区规划就地入学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子女的上学问题。三是制订实施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城乡均等的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生育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体系,尽快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保范围。四是重视解决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大力开发建设面向农民的保障性住房,扩大农民进城购房规模,真正使农民工能在城里安家兴业。

3、积极探索农民“三权”流转置换办法。农村住房、承包地和林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进城创业定居后,农民牵挂最大担心最多。及时探索和制定“三权”流转置换办法,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盘活原有资产,积累创业资金,而且有利于弥补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用地不足,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行以“农村宅基房产换城镇住房,承包土地换社会保障,农户林权换股份收益”的置换模式。一是进城农民的农村宅基住房由国土管理部门统一收储,让农民进入城镇置换居住用房,置换出来的土地由土管部门统一安排。二是对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除可通过流转的办法获得收益外,进城后优先办理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政策。三是把进城农民承包的集体林地作价入股,让当地产业大户、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经营,股份收益归农民所有;也可将林权一次作价卖断。“三换”工作是一项新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先在月河川道及县城周围等有条件的地方,以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和比较稳定的创业务工农民为重点,开展“三权”流转置换工作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后,再积极稳妥推行。

篇2: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已经2005年7月13日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王 珉

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吉林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是指农村村民到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务工、经商以及从事服务性的工作。

第三条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第四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卫生、公安、工商、财政、建设、农业、地税等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相互配合,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工作。

第五条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第七条 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动态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第八条 县(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用工信息服务网络和用工信息发布网络。有条件的乡镇应当建立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

第九条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其依法进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第十条 农民进城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凭居民身份证,优先为其办理营业执照。

第十一条 农民进城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政府有关部门除可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收取工本费外,法律、法规规定收取的其他费用自开业之日起免收1年,其他收费一律免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市场、企业和农民的需求,动员和组织有关培训机构,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对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并按各自职责负责对培训机构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

农民可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禁止强制农民参加有偿培训。

各级财政应适当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

第十三条 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民工子女的计划免疫和农民工的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农民工集中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

第十四条 教育部门应当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暂住地就近安排其入学,相关学校不得拒绝,也不得在国家规定外收取其他费用。

第十五条 农民进城开办托儿所、婚姻介绍所、福利院等社区服务机构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从事托儿所服务的免征土地使用税。

第十六条 按照国家关于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规定,农民进城后可购买经济适用房。

第十七条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房屋开发、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在城镇内建房的农民适用。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放小额贷款,予以资金扶持。

第十九条 凡在地级市中心城市市区、中小城市市区、县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生活或者工作的农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办理常住户口:(一)到当地务工或兴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二)被当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聘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三)在当地已购买商品房或已有合法自建房的;(四)到直系亲属家庭定居的;(五)土地被征用的;(六)其他正当理由,符合城镇落户条件的。符合本条前款规定,具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条件的农民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农民进入长春、吉林两市,其户籍由公安机关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农民在城镇落户由市州、县(市、区)公安机关直接审批。其他申请在城镇落户的,须向拟居住地派出所提出申请,并出具属于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情况的证明,经公安派出所审核后,由当地县(市、区)公安机关签发户口准迁证。

对落户农民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户口证件工本费之外的任何费用。

第二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卫生防病、法律服务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严禁向用工单位和农民工摊派。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非法收取抵押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的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将工资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或者克扣。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当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限期内全额支付工资,并应当支付相当于被克扣或拖欠工资50%到1倍的赔偿金。

第二十六条 建筑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在总承包方或者发包方与分包方未结清工程款之前,总承包方或者发包方应当先予支付农民工工资。总承包方或者发包方先予支付的工资款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起3日内一次付清农民工工资。

农民工工资计发到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扣减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非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在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约定的付薪日满后未支付或者未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对在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具体表彰办法由各级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制定。

第三十一条 有关单位不按规定履行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篇3: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据统计, 我国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过亿, 他们遍布城市多种行业,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性别差异是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 多数学者认为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处于弱势, 钱雪飞调查发现她们工作流动性更大, 劳动合同签订率更低;[1]国晓丽也认为女性农民工从事工作的层次、前景都不如男性, 而且和男性相比“同工不同酬”现象更加突出;[2]不少学者更认为男性外出务工收益高于女性, 对家庭经济贡献率更大, 故而从家庭策略出发, 家庭倾向于让男性进城务工而让女性留守农村。[3][4]

但是, 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益和风险如何, 和男性相比究竟是否处于弱势呢?多数学者并未详细探究, 而是不加讨论地将此作为研究前提。但是, 既有研究在此问题上却多有矛盾之处, 比如梁兰、高剑宁认为女性文化程度和风险偏好更低, 外出务工的职业稳定性高于男性, [5]这与钱雪飞调查得到的女性和男性文化程度并无差异、女性工作稳定性更低的结论不符;[1]一般认为在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家庭中, 男性务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张咏梅、周亚平却发现, 妇女留守家庭中女性收入要高于男性;[4]王峥更发现把收入寄回家里的女性要比同样做法的男性高出16.3%, [6]这也挑战了男性对家庭经济贡献更高的一般结论。在融入城市的意愿和水平上, 夏显力、张华实证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市民化意愿更高, [7]而程名望、史清华则认为在城镇务工的女性更愿意融入城市。[8]

上述明显的矛盾提示我们, 必须认真探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当前, 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产生代际分化, 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水平、思想观念、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其父辈明显不同;与此同时, 伴随着我国二元体制的松绑、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改变,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外部环境也悄然改变。目前, 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转移中性别差异的文章很少, 那么, 性别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有何影响?本文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从外出务工风险与收益两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就业中并不处于弱势, 女性留守、男性外出的选择, 很可能并非是经济上的考虑, 而更多的是传统家庭分工与制度缺位导致的结果。

二、调查基本介绍

本调查区域选取陕西 (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安康) 、宁夏 (银川) 、甘肃 (兰州、天水) 、青海 (西宁) 4省 (区) 9市, 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方式, 根据各地区流动人口比例确定样本数量的比重。具体调查地点囊括城市劳务市场、城中村农民工聚居地、周边劳务输出村庄, 调查对象是15岁以上、30岁以下, 以非农就业为主、有农业户籍的群体。2010年7月~2011年8月, 课题组在以上区域共调查样本1034个, 剔除不合格样本后, 得到有效样本936份。其中陕西480份、甘肃313份、青海73份、宁夏70份。调查样本中男性有586人, 占62.6%, 女性有350人, 占37.4%, 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

表1显示, 男性数目远多于女性, 男性中已婚者比例 (43.5%) 也高于女性中已婚比例 (30.6%) , 25~30岁年龄段女性的比例明显小于男性。本结果与既有研究一致, 即外出务工者以男性为主, 已婚、大龄女性外出务工比例较低。这种现象的一般解释是:男性外出收入更高、风险更小, 而女性留守在家可以持家务农, 照顾老人孩子, 男性比女性外出打工更有利于提升家庭整体利益。[9]

一般认为, 由于男性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因此父母倾向于对男孩进行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 使得男性受教育程度更高。但表1显示, 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少于男性, 而高中以上 (含大专) 比例远高于男性, 其整体文化程度更高。这很可能是因为伴随着家庭子女数目减少、思想观念改变和义务教育普及, 越来越多农村女性也获得了受教育机会, 使其受教育程度不输于、甚至高于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影响工作状况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文化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男女两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上还是否存在差异呢?

三、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风险和收益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 是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做出的决策。成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确定成本, 如交通费用、生活开销和放弃农业生产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 另一类就是由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成本。考虑到性别差异对确定成本的影响较小, [10]此处主要讨论风险成本。收益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物质性的经济收入, 另一种则是诸如开拓眼界、丰富阅历、谋取发展的收益, 以及分享城市优良教育资源、医疗条件、基础设施的收益, 由于后一种收益与性别关系不大且难以度量, 所以本文主要比较男女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的差别。

1.外出务工风险

工作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立足的基本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生活轨迹、社交圈子基本上都由工作决定。新生代农民工集中于低端岗位并游离于城市社保体系之外, 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风险。本文从工作风险、生活风险、社会保障状况三个方面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风险的性别差异。

(1) 工作风险。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 调查中几乎所有样本都有加班现象 (见表2) 。卡方检验表明周加班时间和性别相关, 可以看出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周加班时间在6~12小时以下, 男性加班时间要高于女性。

表3显示了非自愿性失业, 如公司倒闭、单位裁员等造成的失业情况, 可知非自愿性失业发生率较低, 卡方检验表明男女两性新生代农民工在非自愿性失业上不存在差异。尽管金融危机尚未消散, 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无失业之虞, 这与当前劳动力供给趋紧、工资提高的大背景相一致。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环境安全性不容乐观, 仅有1.5%和3.4%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于没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 (见表4) 。卡方检验表明性别和面临的危险因素相关, 男女两性所面临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高低温作业和噪声振动。受工伤的统计中, 16.4%的男性和9.4%的女性受过工伤, 男性受工伤比例大于女性, 卡方检验也证明了这种差异。

(2) 生活风险。

本调查设置了“进城生活的主要困难”选项来反映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风险情况。从表5可知, 城市消费水平高是男女新生代农民工所共同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其他各项则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歧视与政策限制的感知较为强烈, 而女性选择“发展机会少”和“遭受不法侵害”的比例则高于男性。

(3) 保障状况。

表6统计了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的情况。签订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刚过半,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合同签订上不存在差异。拥有保险的新生代农民工尚未到50%, 卡方检验显示, 女性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高于男性, 而男性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高于女性, 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上则不存在差异。总的来说, 新生代农民工的仍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2.外出务工收益

从性别差异的角度, 男性两性在务工收益上的区别主要在收入报酬上。表7显示了男女两性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和储蓄情况,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新生代农民工在工资和储蓄水平上存在差异, 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女性, 而女性的储蓄水平高于男性, 从中也可推断中男性比女性的消费水平更高。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检验过程, 可以得出性别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1.结论

(1) 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工作风险不大于男性。

在外出务工风险上, 男女两性新生代农民工在非自愿性失业上不存在差异,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负担更重、在工作中受到伤害更大、保障程度更低。当然,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本文未能全面涉及, 但本研究至少说明在工作负担、工作危险性、保障程度这几个指标上, 女性的风险状况并没有大于男性。

(2) 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更低, 但储蓄更高。

在外出务工收益上,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要高于女性, 但是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储蓄水平高于男性。联系表4和表7, 可知虽然男性务工收入更高, 但是其遭受的危险也更大, 男性比女性高出的那部分收入, 很大程度上是对更高劳动风险和劳动强度的补偿。

2.讨论

(1) 女性外出务工给家庭带来的净收益小于男性吗?男性外出务工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贡献大于女性是普遍看法, 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这个结论有必要被重新评估。本研究表明, 虽然男性工资水平更高, 但是其实际储蓄水平却低于女性, 女性也扮演着“挣钱养家”的重要角色。在风险上, 虽然男性在城市受到不法侵害小于女性, 但是男性在工作负担、工作危险性、保障程度这几方面的风险要高于女性。考虑扣除风险成本的净收益, 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净收益很可能并不小于男性。

(2) 女性为何比男性更多地“留守”农村?外出女性比例远低于男性是不争的事实, 之前学者多以女性外出务工相对收益低、风险大来解释, 本文的结论则表明此种解释有待商榷。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选择, 很可能是基于家庭成员外出机会成本, 而非基于显性成本和收益。在必须有一人留守的情况下, 男性或女性外出给家庭带来的金钱收入差别并不大;但如果女性外出, 男性就必须承担起操持家务、照顾子女、赡养双亲的义务, 而这在传统观念下是不可接受的。简而言之, 从经济收益考虑, 男性和女性在外出务工上是完全替代的, 而从经营家庭考虑, 女性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男外出、女留守的选择来源于女性家庭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看, “女性留守”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缺位、隐形户籍墙隔离下的无奈选择, 由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后难以在事实上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只好将子女寄放家中,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肩负的养老责任, 对不少“事业在城市, 家庭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女性留守是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求全之策。

五、总结与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中的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果将扣除风险后的收益定义为净收益, 可知女性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净收益并不小于男性。当前“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模式出现, 更多是传统家庭成员分工、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制度隔离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而不是因为女性外出对家庭的收入贡献率更低。

当前女性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遭遇的性别不平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离乡进城机会不平等, 女性为了满足家庭需要而牺牲进城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特别是覆盖农村的针对农村高龄老人的保障制度, 分担长久以来一直由农村家庭承担的养老责任, 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负担, 其次应努力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 农民工子女才能随父母迁入城市, 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才能不被留守农村的子女牵绊住进城的脚步。第二个不平等主要体现在, 女性在城市生活中可能遇到更多不法侵害, 比如人身伤害、性骚扰等。因此有必要培育相关维权组织, 提供资源支持, 引导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基于城市的人际关系网络, 帮助她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除此以外, 还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消除女性在受教育权利上的不平等, 并且加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确保男女两性新生代农民工在起点上的平等。

本研究也有继续完善之处, 比如调查地点和样本数量有待扩大, 对于调查对象新生代农民工, 只调查了外出务工者, 没调查留守农村者, 也没有对未婚者、已婚男性外出、已婚女性外出、已婚全家外出等不同情况分类讨论;在反映务工风险、收益的指标上, 没有涉及求职难度、务工经历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比较, 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跟进。

参考文献

(1) (6) 钱雪飞.女农民工城乡流动个人风险成本:性别差异与内部差异——基于1012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J].人口与发展, 2010, (01) .

(2) 国晓丽.我国女性农民工就业特点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03) .

(3) 郭云涛.家庭视角下的农民工回流行为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4) (7) 张咏梅, 周亚平.半工半农是农民家庭的最优选择吗?——对当代中国农民家庭生计的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5) 梁兰, 高剑宁.进城农民工状况的性别差异[J].西北人口, 2007, (03) .

(8) 王峥.山东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 (02) .

(9) 夏显力, 张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3省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西北人口, 2011, (02) .

(10) 程名望, 史清华.农民工进城务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04) .

(11) 谭深.家庭策略, 还是个人自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式的性别分析[J].浙江学刊, 2004, (05) .

篇4: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民的传家宝和命根子,农民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除非极端情况,他们决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而且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非农就业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等原因,农民将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化解风险的工具。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依然保留土地,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回到农村留下一个保障。(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粗略的说法,其本意是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及转移。由于行政力量的干预、土地流转的封闭型和土地流转的不规范性,导致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和有效信息的缺乏。这也使得农民工宁愿将土地抛荒。

土地流转的提法和实践在中国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就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来又在“18号文”中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于土地承包权流转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并且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一系列政策决议,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坚实的政策基础。

那么,在土地流转不断阳光化、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以及他们的投资渠道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将通过对农民工收入和投资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影响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关于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综合来看,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农业经济取得显著成绩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解禁,从模糊走向明确,从非法走向合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刘淑春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流转可以分为3各阶段:(1)明令禁止阶段(改革开放之初——198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1988年之前,制度层面不允许进行土地流转。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土地流转现象,但这些流转都是农民自发形成的,没有政策制度依据,因此也都是隐蔽、的非法的,基本上没有公开。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2)解禁阶段(1988年-2002年)

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关于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打开了农地流转的政策口子,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经集体同意后进行转包。”1988年宪法修正案承认了农地流转的合法性。经过此后10余年的发展,这一阶段农地流转实现了合法化。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3)规范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5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明确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法律规定,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原则约束,为土地流转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这标志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农业部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流转方式、流转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管理作出比以前法律政策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这一阶段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化。

2、当前土地流转所遇到的阻碍

尽管政策层面对于农地流转的限制逐渐放宽,土地流转的面积和比重在逐年增加,但是进展十分缓慢,尤其是相对于中国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而言,流转的比例仍然很小。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造成土地流转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流转条件受约束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地转让作出了必须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这实际上违背了农民对使用权的自由行使。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实际上将土地转让过程的终极处分权赋予发包方,而承包方作为真正权利人却没有最终发言权,这样无疑会扭曲权利人的真实意愿,扰乱流转秩序。

(2)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

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非农收入不稳定,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作为社会保障的载体和防御风险的工具,加之由来已久的土地情结,很少有农民愿意放弃土地;另一方面,承包地的频繁调整使得农民没有稳定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期限不确定使得农民缺乏流转的动力。这也是经常提到的土地产权残缺所带来的弊病。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过多,以及土地流转的封闭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经营很不规范,成交量低。

3、农民工进城务工对于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允许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农地资源,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复旦大学贺振华在《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一文中指出,土地流转能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为在平均化的家庭承包制下,造成了土地的分散化、细碎化,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土地流转由于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从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认为土地流转会通过所谓的边际产出“拉平效应”,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土地向能够更有效使用土地的人转移。由此,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他通过分析主动外出和被动外出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当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农户外出总是能够通过土地流转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可能使得土地配置更不平均。当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土地调整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收益率很低的情况下,农户外出可能使得土地流向那些不能有效使用的农户,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国内的相关文献还分析了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及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水平

关于受教育水平对于外出的影响,北京大学赵耀辉教授在对四川案例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外出就业模型、多重选择模型等,得出受教育水平对外出影响不大的结论。但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受教育水平越高,外出就业的激励可能就会越大。

2、家庭规模与家庭支出状况

一般而言,由于农业收入比较低,如果家庭人口规模大,人均土地收入少,需要供养的人口数多,以及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支出较多,就会迫使部分农民被动外出。

3、土地拥有量。

土地拥有量对外出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土地比较少的家庭中的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把家庭人均占有耕地减少一亩,该户劳动力外出的概率就增加4.6个百分点。因为土地是影响家庭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减少土地对外出的影响应该来自农业的预期收入的降低。

4、政策建议

在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和问题做了上述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市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坚决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维护农村土地政策的稳定性,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稳定使用权的信心和对土地经营收益的稳定预期,是刺激农民增加长期投资和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只有“稳制”,才能“活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抛弃“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工作方法,淡出农地流转市场,给农民以充分的权益。(2)农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农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流转;农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流转收益应全部归农户。同时,要规范合同契约,用法律形式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权益。

(3)围绕市场化流转,健全流转机制。尊重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属性,在流转中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在确保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定价机制、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

(4)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为农地流转的进一步完善奠定思想和社会基础。同时,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增强其竞争力。

篇5: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上个学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次课外作业,在暑假进行一次课外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选择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的调查”这个主题,而这次实践调查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东莞沙田镇一家大型出口玩具厂,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工业化程度高,大小工厂众多,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情况。同时,我本人也在这里进行暑期工活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为期一个半月。

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特有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农民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该工业镇农民工就业环境和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部分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一、沙田镇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情况

1、多项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如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缴纳农民工工薪预留金的规定》,要求建筑中标的工程项目,首先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按工程造价中工资总额的20%收取农民工工薪预留金,如果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则直接从预留金中支付。

2、农民工维权意识进一步提高。为帮助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农民工务工前法律培训,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为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如民田镇政府不但组织当地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还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待遇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工的工作单位没有提供加班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另外,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保险的比重较低。根据去年的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100名不同职业的农民工中,仅有13.2%的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其中有8.2%的农民工是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仅有14.3%的农民工购买了医疗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

7.3%;仅有5.5%的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其中由单位或单位出资一部分购买的仅占4.4%。

2、农民工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政府部门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据调查,很多在建筑工地当苦工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老板在春节前

会先押工人几个月的工作,春节后才把上年的工资结清,据了解,多数农民工工资历来是1个月压1个月发放的。全市给个体打工的农民工中,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克扣或拖欠过工资现象。

3、依然存在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用人单位农民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或签定了损害自己利益的合同。我调查的30名农民工中有20%的人员没有和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其中6%的人竟不知道要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4、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子女教育问题是已婚的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多数农民工把孩子放在乡下由双方父母或妻子监护,但由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落在乡下父母或妻子身上,造成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精力严重不足。对于跟着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由于城市高昂的择校费被挡在校门之外。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者居多,还有个别孩子十四五岁就辍学在家。

5、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找工作主要渠道是靠定居在本地的亲属、朋友和同样是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和家乡政府组织等途径找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据调查,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原因是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甚至交了钱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三、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制定科学的转移规划,使增加农民收入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引导和管理,做好跟踪服务,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2、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培训,让他们自觉的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和劳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避免误入歧途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要充分发挥本地职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

4、提高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综上所述,农民工进城务工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仍然要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同时这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也是我们建设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而且这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保证。还是以我们家乡为例,这些年,我们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外打工的那些人基本上都盖上了楼房,现在在村子里面已经鲜见瓦房了。生活上的改观更是显而易见,吃、喝、穿、都比以前上档次了。以前上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现在人们隔三岔五的就上街消遣。所以我们更应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次的实践活动收获很多,在整个活动调查中,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同时整个过程虽然是艰辛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多实践,关心的身边的人或事。之所以说这次活动是格外有意义的是: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不容易,我会好好努力学习,让父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篇6: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的调研报告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的成因分析

语文素质就是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 它包括学生字、词、句等语言词汇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认字少、读音不准, 字书写不规范;语言词汇匮乏, 字词义理解不准确, 语言表达能力差, 语言运用能力差, 一些语文素质特别差的学生连简单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工具书的使用都不懂。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的成因。因为生活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 在家庭中农民工子女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学校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平等的教育;个人方面的原因除了智力欠缺的以外, 其他都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影响有关。个人懒惰,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不思进取, 不努力学习也会造成语文素质低下。

二、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 是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 家庭要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 社会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好语文,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家庭很重要, 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他们的启蒙教师, 启蒙工作做好了, 夯实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 就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可惜的是,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都很低, 他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教育能力。特别是一些从偏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他们原来的语言都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是方言, 由于受方言的影响, 他们学习普通话特别困难。这样,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压力就都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事情了, 社会和学校都应当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和学校都要关心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使他们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 这样他们的语文素质就能很快提高起来了。

(二) 语文教师是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关键因素

语文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场合、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实施因材施教, 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以情动人, 恢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信心, 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绝大多数语文素质都比较差, 他们往往都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缺乏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我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兴趣问题曾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 我发现他们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 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信心。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有很多, 基础差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思维能力差, 接受能力不强也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教师怎么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呢?首先是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有一种温暖感。教师的关心爱护要体现在教学上, 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技巧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多的关注, 要选准问题的角度、难度多提问他们, 让他们能答出问题, 让他们在同学中能抬起头来;教师要更多地肯定、鼓励、表扬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要更多地辅导他们,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帮助他们系统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预习新课的内容, 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语文知识水平的机会和舞台, 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 这样, 他们的自信就培养起来了。有了信心, 学习兴趣就增强了。

2.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 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 那么, 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也有“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之说, 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1)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 构建创造型的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 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把讲台变作舞台, 要借助甜美的语言, 形象自然的动作, 落落大方的具有艺术美的教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使学生喜欢语文, 想学好语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 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 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 摆脱“匠人”的呆气, 向学生说心里话, 与学生交流思想, 让学生在思想交流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缺陷时, 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话, 从而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效率, 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效果。

(3) 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 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不仅能教好课, 而且还要能写好文章, 也要能写一手好字, 唱一口动听的歌, 把不同学科的知识, 不同的学问, 不同的艺术美感倾注入课堂, 才能激活课文中所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三)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自导自演, 学生只好当观众了。语文课堂必须活起来, 语文课活了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都好动, 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 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 就不失为一堂好课。课上活了,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狼》一课, 因是文言文, 让学生自学会使其产生畏难情绪, 而教师包办了又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根据该文情节性强的特点, 我们可设计故事表演, 看哪一组表演得准确生动。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致定然很高, 他们会像电影演员研读剧本一样, 全身心进入这个古代寓言故事之中。在群体研讨中, 文言词语上的障碍一个个解决了。而通过表演, 学生们对狼与屠户的形象会留下深刻的认识, 这节课也许会使他们终生难忘。这样的效果, 是“师授生受”的教学形式所永远无法企及的。这样上课既能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能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通过范文的教学和必要的语文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这是第一境;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 这是第二境;进而发展个性, 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是第三境。”语文课熔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炉, 把课讲活, 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尽管他们语文素质比较差一些, 但是他们并不是“朽木”, 他们是坚硬的“红木”, 他们是可雕刻的。只要教师用心教学, 心到人到, 死水也可以激活,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是一定能够得到提高的。

摘要:作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进行了成因分析, 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教师在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三个层面探讨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走进美丽的校园作文下一篇:音乐教师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