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2024-04-20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精选8篇)

篇1: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问卷编号:_________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是XXX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进城务工人员的情况,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应的调查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更好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现状的改善,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本问卷仅限于进城务工者填写,不记录姓名,对您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在您选择的答案序号后的“□”上划“√”,在“_”填写相关内容。感谢您的配合!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您的性别是:(1)□ 男(2)□ 女您的年龄是:

(1) 20岁及以下(2)21~30岁

(3)31~40岁(4)41~50岁

二 调查情况

1您的受教育程度是:(单选)

(1)□初中及以下(2)□ 高中

(3)□大专(4)□本科

(5)□中专、技校(6)□研究生及以上 2您目前除在外开支,平均一个月给家里寄多少钱?

(1)□ 100元以下(2)□ 100-500元

(3)□ 500-1000元(4)□ 1000 – 3000元

(5)□ 3000-5000元(6)□5000及以上 3您第一次离开家到外地生活时,您是:(单选)

(1)□ 在家务农(2)□ 在家做生意

(3)□公司企业职员(4)□ 待业

4您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1)□ 老家缺少工作机会(2)□ 城市工资高

(3)□ 开阔眼界,见世面(4)□跟随父母 亲人(朋友)

5您的收入主要用于?(可多选)

(1)□买房(2)□子女上学(3)□家庭基本生活支出(4)□储蓄养老(5)进行其他投资 6目前您的身份是:(单选)

(1)□ 正式员工(2)□ 临时雇用员工(3)□ 私企营业老板(4)□ 无业者 7您现在通过哪些途径或渠道获得招工信息?(多选)

(1)□ 电视,报纸等媒体(2)□中介机构(3)□ 通过亲朋好友介绍(4)□ 自己到各单位询问 8您目前在哪个行业工作?(单选)

(1)□ 农林牧渔业(2)□制造建造业(3)□ 交通运输行业(4)□社会服务业(5)□进工厂打工(6)□装饰、建筑行业 9您找工作过程中有被拒绝吗?(单选)

(1)□没有(2)□有但次数不多(3)□经常被拒绝

10您被拒绝的原因是:(限选三项)

(1)□ 学历低,缺乏技术(2)□ 没有当地户□(3)□ 用人单位要求太苛刻(4)□ 缺乏经验 11您从第一次工作起到现在一共更换过几次工作?(单选)

(1)□ 一次(2)□ 二到四次(3)□ 五次及其以上

12您最近一个月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是:(没有工作不用回答)

(1)□ 8小时及以内(2)□ 9-10小时(3)□ 10小时以上

13您有没有被拖欠工资的经历?(单选)

(1)□ 没有(2)□ 偶尔有过一次(3)□ 经常

14如果被拖欠工资您会怎么办?(多选)

(1)□ 自己找雇主或单位协调解决(2)□ 请朋友或者亲戚和雇主协商(3)□向劳动部门反映情况,申请仲裁(4)□没有办法,自己忍受15您有没有与用人单位(雇主)订立劳动用工合同?(单选)(1)□有(2)□没有

16如果您愿意参加培训学习,您最希望通过培训学习获得什么?(多选)

(1)□ 提高学历水平得到更高的文凭(2)□ 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提高现有的工作能力(3)□ 学习法律知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法律权益(4)□ 更容易找到工作 17如果工作中存在某种对身体有害的因素,单位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单选)(1)□ 采取了比较完备的保护措施(2)□ 采取了部分保护措施(3)□ 随便采取一些措施(4)□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18平常下班后您经常从事什么活动?(多选)

(1)□ 睡觉看电视(2)□ 喝酒打牌搓麻将(3)□ 逛街休息聊天(4)□ 上网看书学习19您最担心的问题是:(可多选)

(1)□ 工伤或者意外事故(2)□ 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3)□ 养老生病(4)□ 住房 20你在外工作几年了?

(1)1年及以下(2)2~4年(3)5~8年(4)8年以上 21您未来的打算是:(单选)

(1)□ 回家乡工作生活(2)□ 在现在这个城市安家立业(3)□ 到其他城市工作(4)□ 没有打算 22 若您以后打算回家乡,原因是:(可多选)

(1)□外地就业困难(2)□照料家人(老人、小孩)(3)□结婚、生育(4)□年龄大了(5)□生病或受伤(6)□回家投资、创业 23 您外出工作时,子女怎么办?(无子女者不用填)

(1)□跟随到工作地学习、生活(2)□在家由爷奶外公外婆照顾(3)□跟随其他亲戚生活(4)□其他 调查完毕感谢您的合作

祝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幸福团圆!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情况的数据统计表

问卷容量:56

篇2: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进城务工人员现状问卷调查

尊敬的同志:

您好!我是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的学生。为了丰富大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的深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了解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民生、教育等方面的状况,设计了以下的这份调查报告。问卷是采取佚名调查,不记姓名、单位。所列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将对你们的答案绝对保密,此外调查问卷只是为了更好了解进城务工人员的现状调查,不作为其他的用途。谢谢您的参与!

填写说明:请您将符合您本人情况和意见的选项填在括号内或在划线上填写具体内容。

调查内容如下: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属于下列的哪个年龄段()

A、18岁以下B、18~25岁C、26~35岁 D、36~45岁 E、46~60岁 F、60岁以上

3、您的婚姻状况为()A、已婚B、未婚

4、您的教育文化程度为()

A、小学及文盲B、初中C、高中中专D、大专E、本科以上

5、您现在从事的行业是()

A、制造、建筑行业B、社会服务行业C、批发零售行业D、餐饮行业 E、交通运输 F、其他

6、您获取工作的主要途径是()

A、自己找或熟人介绍B、通过职业中介机构C、学校或劳动培训机构推荐

D、通过家乡政府部门组织劳动力输出E、其他途径

7、您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A、是B、否

8、您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A、是B否

9、您的工作单位拖欠过您的工资嘛?()A、偶尔B、经常C、从未

10、您每天的工作时间为()

A、8小时以下B、8小时C、8~10小时D、10小时以上

11、您每月的平均收入为()

A、600元以下B、600~800元C、800~1000元D、1000~1400元E、1400元以上

12、您所在的单位为您提供了哪些保险()(可多选)

A、养老保险B、住房公积金补贴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E、失业保险F、没有任何保险

13、您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

A、自己忍着,不作任何回应B、上访,向有关部门讨个说法C、找老乡或共有寻求帮助 D、向工作单位报告情况E、与平时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解决此事F、其他

14、您了解哪些维权途径()(可多选)

A、法律法规B、国际政策文件C、工会组织D、信访办公室E、群众举报部门F、其他 再次感谢您对我这份社会实践调查的支持!也祝您在工作当中顺利!身体健康!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选A 项 人比 题号 数 例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人数

比 例

人数

C 比 例

人数

D 比 例

人数40 3 44 9 3

E 比 例8.3%0% 6.25% 8.3%8.3% 18.8% 6.25%

人数2379

F 比 例4.2%6.25%14.6%18.8%

64.6% 17 35.4%3 6.25% 12 25% 16 33.3% 11 22.9% 26 54.2% 22 45.8% 28 58.3% 13 27.1% 11 22.9%

14.6%9

8.3%

6.25%

18.8% 15 31.3%35.4% 3 6.25% 13 27.1% 11 22.9% 10 20.8% 38 79.2%26 54.2% 22 45.8% 2 1 3

4.2% 2.1% 6.25%9 422.9% 17 35.4% 20 41.7%

18.8% 17 35.4% 20 41.7% 18.8% 23 47.9% 11 22.9% 8.3%

72.9% 38 79.2% 9

18.8%

10.4%35.4% 14 29.2%

83.3% 26 54.2% 33 68.8% 21 43.8% 25 52.1%

篇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现状调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以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1]。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后, 城市学生口中的一些时髦的流行语吸引着他们。那么, 从乡村中走出来的这些孩子在接触流行语时, 会持什么态度呢?他们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无差别呢?因此,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以下简称务工人员子女) 的语言状况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就读于公办学校, 年龄在6至19周岁, 随父母流入或出生在洛阳市的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 按受教育程度, 将调查对象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

调查采用问卷法, 参照判断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146份, 有效率为97.3%。问卷的内容包括: (1) 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 如学校、年龄、性别、进城时间, 等等。 (2) 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 如对流行语的获知途径、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3) 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如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使用对象和原因等。

三、样本的构成情况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小组的样本分布如下: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

1.流行语的获知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居于学生了解流行语途径的首位。一方面, 因为流行语中大部分是网络流行语, 另一方面, 说明了在互联网、手机媒体的迅速普及, 中小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已不再是图书报刊等传统形式, 而是网络。刘迪[2]的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5%的农民工子弟和2%的城市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我们调查的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接触过网络, 而且年龄越大, 上网的频率越高。

报刊、图书语言的规范性和保守性, 限制了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繁重, 家庭教育环境欠佳, 很少有时间浏览课外书籍。另外, 务工人员子女进城之后结识朋友较少, 与家庭以外人员的交流机会不多, 固定狭窄的人际关系减少了他们通过身边人获知流行语的机会。

从年龄阶段来看, 高中生选择网络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在后三种途径上, 高中生选择的比例低于初中生, 尤其是电视途径, 甚至低于小学生。相比初中和小学生来说, 高中生学习更为紧张, 几乎没有娱乐时间, 很少看电视。初中和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 且他们正处于崇拜与模仿偶像、明星的阶段, 喜欢观看一些娱乐节目, 流行语通过这些节目的传播, 便迅速被学生获知。

2. 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列举了二十个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 调查学生是否了解。一方面, 可以考察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另一方面, 考察这些流行语在他们中的“流行”情况。这二十个流行语分别是:元芳, 你怎么看、你out了、亲、神马、童鞋、有木有、肿么了、hold住、江南style、筒子、我哩个去、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你妹啊、给力、这个可以有、坑爹啊、伤不起、卖萌、二B青年、高富帅、白富美。

二十个流行语中, 务工人员子女听过的占87.72%, 没听过的流行语只有12.28%, 主要是“筒子”“童鞋”“2B青年”等词语。可见外来务工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比较广泛, 这也反映出流行语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调查还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 请学生补充所知道的其他流行语。小学生组补充的有:我擦 (靠、草) 、去死吧、无语。这些词语几乎全部为脏话, 其中一些并不是流行语。初中组补充的有:斯巴达、龟速、二货、真日本、去你大爷、我擦、无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语言文明程度有了改善, 直露的脏话减少了, 多用一些间接的、含蓄的骂人话, 高中组补充的有:尼玛、吐槽、卧槽、喵了个咪、碉堡了、杀伤性叫醒、妹纸、我哩个day呀。相比小学生和初中生, 高中生补充的流行语中脏话很少, 流行语更多更新, 内容更广泛。由此, 随着年龄与学业的增长, 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更加文明。

(二) 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1.流行语的使用频率

据调查结果显示, 53%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用过流行语, 其中经常使用的人占26%。而从未使用过流行语的人占47%, 说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流行语只是停留在知晓层面, 没有进入他们的语言行为中。

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流行语依次是“坑爹”“伤不起”“有木有”“我哩个去”“亲”“给力”“肿么了”“神马都是浮云”“这个可以有”。这些词语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较高, 流行时间较长, 已经有很好的传播基础。另外, 这些流行语或表达对社会问题小学看法, 或表初达中对现状不高满中、宣泄一种情绪, 或语言诙谐有人趣数等, 比贴例近学人生数生活比, 例符合人学数生的比例心理特点。

使用频率较低的流行语主要集中在“筒子”“江南style”“卖萌”“高富帅”“童鞋”等上。有些流行语可能语义不太直白, 脱离学生生活, 使用较少, 如“筒子”。另外, 如“2B青年”“哥只是个传说”等词语一般女生不经常使用, 而像“卖萌”“高富帅”, 男生一般不经常使用, 这与男女语言差异有关。

2.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网上聊天、日常对话成为学生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场合, 这与前面获知流行语途径的结论是一致的。据李雅儒等人[3]的调查, 进城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让城市孩子知道自己的流动人口身份。因此, 他们更喜欢待在网络中结识朋友, 与人交流, 使用流行语。互联网起到了扩展子女交往圈及不明显的增进其与本地城市青少年交流的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似乎又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阻碍[4]。

小学生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远低于中学生, 这可能与这一年段的交际对象有限有关。小学生主要的交谈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等, 对于家人和老师, 学生一般不敢随意使用流行语。由于年龄较小, 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 因此同学之间的交谈也仅限于学习和娱乐活动。

务工人员子女在电子邮件、短信等领域使用流行语的较少。另外, 调查发现高中生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在电子邮件中使用流行语。我们推测, 这不是高中生从来不使用电子邮件, 而是因为高中对书面写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严格, 可能制约了其流行语的使用。

3. 流行语的使用对象

按照熟悉与亲密程度, 我们把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对象分为同学、朋友、家人、网友、陌生人等。

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依次为:朋友>同学>网友>家人>陌生人, 可见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亲密、年龄相仿、语言经历接近的群体。在与这些群体交谈中, 他们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流行语。

流行语的交际功能有着非常明显的对象限制, 在与父母和陌生人交谈时, 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很小。据我们调查,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是不赞成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势, 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敬畏, 不敢随意说话。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一部分随迁子女中只愿意和自己同样从外地来的同学来往, 不与城市学生交往。务工人员子女之间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 而且这种身份认同是与其文化和地位相对应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5]。

4.流行语的使用原因

中小学生好动活泼,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追求新奇另类。流行语求新求异的特性恰好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另外, 流行语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已经成为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代表。所以, 大部分务工人员子女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使自己显得很时尚潮流, 积极使用流行语。有一学生写道:“说流行语感觉很像本地人。”

务工人员子女将一些流行语当做委婉表达自己情绪的工具。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而产生的流行语本身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嘲讽意味, 如“坑爹啊”“伤不起”等。从众心理也是一些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一个原因,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络群体的明显标志之一。农村学生要想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 就需要认同城市文化。因此, 在语言行为上就必须与城市社团成员的语言保持一致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流行语逐渐成为务工人员子女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网络成为他们了解并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媒介。但网络上的语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由于心理机制还不够成熟, 其家庭教育监管功能又相对缺少, 这些学生极易出现为滥用流行语、使用粗俗流行语的现象, 从而给他们的语言素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 一方面, 社会要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管理, 另一方面,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规范性教育, 加强对流行语分析和引导, 使务工人员子女既能跟上时代潮流, 融入城市的语言生活, 又能拒绝粗鲁的、恶俗的流行语, 提高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A].2003:9.

[2]刘迪.城市农民工子女网络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与嘉兴市城市居民子女的比较[J].知识经济, 2012 (6) .

[3]李雅儒, 孙文营, 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上)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4]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基于与北京市青少年的比较[J].当代传播, 2010 (1) .

篇4: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抽选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内江、南充、宜宾、达州等9个市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18~65岁并在调查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住宿餐饮零售点、居住小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地随机抽样进行访问。调查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其中成都市完成600个,其余8个市各完成300个。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对其进行系列报道。

生活现状及诉求篇:举家入城近半数市民待遇需求大

平均年龄37.6岁,学历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超过六成

在受访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年龄在18~29岁的占31.5%,30~39岁的占23.3%,40~49岁的占29.8%,50~65岁的占15.4%,平均年龄为37.6岁;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3.7%,高中/中专/职高的占25.3%,大专/本科的占10.9%,硕士及以上的只有0.1%。

分地区看,在年龄方面,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平均年龄为33.5岁,其他调查城市为38.6岁;在学历方面,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学历为高中/中专/职高的比例(32.0%)较其他城市(23.7%)高8.3个百分点,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比例(17.3%)较其他城市(9.3%)高8个百分点。

近五成进城务工人员与配偶、子女一起在务工城市生活

在问及“目前与家人生活的状况”时,表示“与配偶、子女一起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最高,占48.5%;其次是“未婚,单身一人生活在务工城市”,占21.2%;第三是“夫妻生活在本市,子女老人在农村老家留守”,占14.0%;另外,表示“子女已独自成家立业”的占9.6%,“配偶及子女在农村老家留守”的占6.7%。

分地区看,成都市和其他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与家人生活的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与配偶、子女一起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较其他城市低11.5个百分点,而“未婚,单身一人生活在务工城市”的比例较其他城市高15.6个百分点。这与成都市作为特大型城市,房价及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有较大的关系。

居住条件:单独租房和自购房的比例排前两位,分别占41.8%和22.5%

在问及“目前进城务工的居住条件”时,表示是“单独租房”和“自购房”的比例较为突出,分别占41.8%和22.5%(详见图1)。

分地区看,受相对较高房价的影响,成都市居住条件为“合租房”的比例(16.7%)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自购房”的比例(12.3%)则较其他城市低1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年龄、学历等人群的“自购房”情况看,总体趋势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越长、个人月收入越多,居住条件为“自购房”的比例越高。

在没有购房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未来三年有城镇购房打算的占23.7%

目前没有在务工城市购房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占调查样本总量的77.5%),表示未来三年“有”在城镇购房打算的占23.7%。

在不同人群分组中:年龄较小、学历越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较长、个人月收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未来三年有购房打算的比例更高。

进一步问及未来三年有购房打算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否有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需求”时,表示“有”的占34.9%。其中,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有”的比例为18.8%,其他城市为39.8%。

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遇到的两大主要问题:

申请条件门槛过高和对相关政策不了解

在问及申请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遇到的问题时,表示“申请条件门槛过高,没有申请资格”和“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比例分别达44.8%和34.4%,另外有5.2%的表示“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是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方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在与配偶、子女一起在务工城市生活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占调查样本总量的48.5%),表示随迁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占46.2%,“尚未到或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占52.1%,“已中途辍学”的占1.7%。

在随迁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随迁子女入学“非常方便”的占14.3%,“比较方便”的占42.0%,“基本方便”的占22.6%,三者比例相加为78.9%,另外表示“不太方便”或“很不方便”的占21.1%。

在问及表示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太方便”或“很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时,表示“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的比例最高,占46.5%;其次是“办理入学手续繁琐”,占31.0%;第三是“进入公办学校困难”,占29.6%(详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不同调查地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方便的主要原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成都市主要包括“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办理入学手续繁琐”和“进入公办学校困难”三个方面,其他城市则主要集中在“申请入学的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方面。

就业和社会保障篇:就业行业较集中保障水平需提升

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6.6年

到目前为止进城务工累计时间不到2年的占17.1%,2~5年的占25.9%,6~9年的占15.5%;10年及以上的占41.5%,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6.6年。分地区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累计时间平均为5.6年,其他城市为6.8年。

nlc202309012311

有失业经历的占46.5%

受访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有过失业经历的占46.5%,表示有“1次”或“2次”失业经历的占24.4%,有“3~5”次的占12.3%,有“6次及以上”的占9.8%,平均失业次数为3.1次。分地区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有失业经历的占50.3%,平均失业次数为2.8次;其他城市有失业经历的占45.5%,平均失业次数为3.2次。

在问及有失业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失业时有没有到当地劳动部门进行过失业登记”时,表示“有”的只有5.2%。

在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比例近七成

从从事行业看:“批发与零售业”的比例最高,占27.5%;其次是建筑业,占21.9%;第三是“服务业”,占19.0%,以上三者比例相加为68.4%(详见图3)。

分不同学历的人群看,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比例越低,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越高;初中及以下和大专/本科及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都较高;高中/中专/职高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事服务业的比例在不同学历人群中最高。

就业状况为个体私营业主、服务人员、生产施工一线工人的进城务工人员比例占70.2%

从受访进城务工人员目前就业状况看: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比例最高,占30.7%(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店业主和住宿餐饮店老板);其次是“服务人员”,占20.7%;第三是“生产、施工一线工人”,占18.8%。

平均个人月收入为2694元,六成多个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

受访者目前个人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2001~3000元的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6.1%和30.8%,两者相加占66.9%(详见图4),平均个人月收入为2694元。与2013年四川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483元)相比,低了22.7%,近800元。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为3013元,较其他城市高396元;年龄越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越低;学历越高的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运输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均个人月收入排前两位,分别为3462元和3031元,批发与零售业、服务业排倒数后两位,分别为2447元和2211元。

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仅占39.6%,住宿和餐饮业签订比例最低

除去个体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打临工的人群,在单位上班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占39.6%。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5.9%,较其他城市高7.2个百分点;年龄偏小的进城务工人员中签订合同的比例较高;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合同的比例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制造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比例最高,为61.0%,住宿和餐饮业最低,为17.4%。

社会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2.5%,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多

在问及“目前参加过哪些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时,表示“什么都没参加过”的占17.5%,表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占68.0%;其次是“社会养老保险”,占29.9%;第三是“失业保险”,占13.5%;第四是“商业医疗保险”,占6.0%。

单位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不到四成

在单位上班的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问及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情况时,表示“什么都没买过”的占60.9%,表示购买“工伤保险”的比例最高,占30.1%;其次是“养老保险”,占26.0%;第三是“医疗保险”,占25.3%;另外,表示购买“失业保险”的占17.6%,“生育保险”的占14.5%,购买“住房公积金”的占8.6%(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成都市在单位上班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为35.3%,较其他城市高13.1个百分点;年龄越小、学历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越高;不同行业中,从事制造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最高,为53.1%,批发与零售业最低,只有5.6%。

26.8%表示在进城务工期间遇到过不公对待,其中四成多选择忍气吞声

在问及受访者“进城务工期间遇到哪些过不公正对待”时,表示“都没有遇到过”的占73.2%,表示遇到过“随意加班加点或加班后少给甚至不给报酬”和“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拖欠拒发工资”的比例较为突出,分别占14.3%和12.3%(详见图5,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5 进城务工人员务工期间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

对于受访者遇到不公正对待时的主要处理方式,选择“忍气吞声”的比例最高,占46.8%;其次是“辞掉工作另谋出路”,占25.5%;第三是“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占9.4%;选择“寻求法律援助”的占7.4%;“找老乡亲朋帮助解决”占5.4%;“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的占2.5%;选择其他方式(主要是表示直接找领导或老板沟通)处理的占3.0%。总体来看,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遇到不公正对待时,选择积极维权的只占少数。

5.9%接受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

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免费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5.9%。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中表示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培训的比例(10.3%)较其他城市(4.8%)高5.5个百分点。

在问及受访进城务工人员“为了提高务工技能,目前最需要哪些类型的培训”时,选择“专业技术、实用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占51.1%;其次是“创业、经营培训”,占38.1%;第三是“法律知识、自我权益保护培训”,占32.4%(详见图6,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篇5: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满意的背后,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还有啥需求?

依法维权意识较薄弱

据调查,受访者对在城市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比为5.5%、29.6%和49.2%,对在城市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的只占2.7%。

省统计局人口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说明:一是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在明显缩小;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较高。

但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及劳动权益保障意识比较薄弱。仅三成进城务工人员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另有30%的“没有签过合同”,有35.5%的认为“不需要签合同”。逾一半受访者表示,单位没有为其购买任何保险或住房公积金。

近三成受访者遭遇过不公正对待。但在遭遇不公正对待时,只有30.9%的受访者表示“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更多的则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或“辞掉工作另谋出路”。

创业期待政策更给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有在本市(区、县)自主创业的兴趣意愿,且已经有26.2%的受访者“已经开始自主营业”。但“缺乏合适创业项目”和“获得创业贷款难”是在本地创业的最大障碍。

由此,绝大多数进城创业人员期盼获得政府部门更给力的支持,其中“创业经营有扶持”、“创业贷款有担保”、“风险投资有补偿”列前三位。

不少人士建议,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创业的支持力度,切实简化办证手续,进一步降税减费,在项目咨询、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创业者更多的帮助,为进城务工人员创业提供更加平等宽松的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显示,仅一成受访者表示曾免费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70%的表示没有,19.1%的“从未听说过”。反映出培训的“含金量”亟待提高。

最急需解决基本住房保障

在被问及“您认为进城务工人员要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目前最急需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是什么?”时,选择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占比分别为50.9%、42.2%和37.5%。

进城务工人员要市民化,还体现为是否愿意转为城镇户口。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进城务工人员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表示目前“只是暂时待在城里”;有31.4%的持观望态度;不想再回农村的仅为14.8%。

在被问及“如果转为城镇人口,您是否愿意用农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权换取同等价值的城市产权住房”时,不愿意者占比略高,达35.3%。

篇6: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劳动保障权益现状问卷工作的调查报告

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关于开展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现状调研工作的通知》(毕人社通[2012]262号)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深入到辖区内洗浴、服装行业等用工单位,采取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现状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

我县目前共有16岁以上60周岁以下农村人口302850人,进城务工人员约109600人,其中省内务工人员约65760人,省外务工人员约43840人,随机抽取29户用人单位(其中酒店3户、洗浴中心5户、服装店21户)336人进行调查,我县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队伍庞大,文化程度低。我县进城务工人员自2011年末达10万人以上,男性平均年龄30岁,多数分布在建筑施工(48%)、煤矿采掘(32%)、其他行业(20%);女性平均年龄26岁,多数分布在酒店餐饮(40%)、洗浴(15%)、服装(20%)、超市(15%)、其他行业(10%),从文化程度看,基本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

1关于开展我县

(二)密集度高,技能单一,职业层次低。我县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

(三)务工人员中,女性占比重大。我县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县外和郊区农村,他们进城务工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行业特点,九成是女性,多数在18—25岁这一年龄段,大部分未成家,每月所挣工资基本上只够自己花费,除了租房费和生活费后所剩无几。

二、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劳动报酬低。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时间灵活,工资分配形式主要有按月定额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承包工资等,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均在1000至2000元左右。

(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进城务工人员多是通过自发方式进城务工的,主要靠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推荐,多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在同乡、同族的介绍带领下进城务工,形成了同地方、同血缘集聚群体。

(三)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洗浴、服装等行业部分务工人员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采取法律手段理性维权。

三、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资源过剩,劳资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的长期存在,加剧了“强资本、弱劳动”的趋势,“有劳动没关系,有关系没合同,有合同不平等”,成为了进城进城务工人员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便是劳资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由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纸合同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也是非常有限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少数进城务工人员的雇佣观念较重,用人单位侵害其合法权益时,为了保住饭碗,往往忍气吞声,采取默认、忍耐的态度。

(二)素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相对城镇职工而言,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差。

四、做好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维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在认识上深化,调研要出成果。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记在心上、拿在手上,按照在政治上关心、管理上规范、权益上维护、素质上提高、生活上照顾,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就业待遇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保障,关键要靠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县实际,从政治安排、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实现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县享受到平等待遇。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在身份上错位、权益上缺位、社会上边位的现状,政府要把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三)在责任上有明确,管理上有机制。要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社会管理原则,逐步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实现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的准入条件,把进城务工人员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子女上学等需求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四)在资源上整合,运作要抓具体。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把搞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最积极的维护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暖行动”等部门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部门联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二是整合救助资源。围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看病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帮扶和援助机制,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组织,法院对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案件应优先处

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三是整合经费资源。把对进城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的财政预算。

金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7: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泥巴纯情

为深入了解广东省农村妇女进城务工后的权益实现状况,我所对广东省妇联权益部下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的研讨专题进行全程跟进调查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先后深入到广州市太和镇、石井镇、汕头市和东莞东城、石龙等地,走访了广州市、汕头市的部分进城务工妇女集中的企业,如美华酒店、新海霸酒店、金凯悦等酒店及社区商服企业,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期间,除听取劳动、妇联及企业等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还与50多名进城务工妇女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座谈,并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问卷调

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妇女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进城务工妇女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占38.4%,26-45岁的占55.8%,46岁以上的占5.8%;未婚的占48.8%,已婚的占51.2%;初中以下文化占75%,高中占23.5%,大专占1.5%;团员占37.4%,党员占4.6%。进城务工妇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进城务工妇女大多数为年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开放的城市,思想观念、生存标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她们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的状况。她们中大多数人急于赚钱,以帮助家中解决目前的贫困状况,其中有一部分想通过在城里打工积攒一些资金,然后学习一技之长,或回乡创业

或在城里立足。

(二)是进城务工的妇女中75%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她们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不能承担技术性和较高层次的工作。她们大多数有求知的欲望,愿意有机会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工作技能,以使自己同城里人融为一体。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有的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有的准备在条件具备时独

立创业。

(三)是进城务工妇女多数从事餐饮、服务、保姆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有一部分在城里出早市、摊床以及环卫等工作,基本上是缺少劳动技能的低层次工作,经济收入偏低。她们大多数的收入在1000-1300元之间,主要是中小餐饮企业和家庭保姆,只有极少数在相当规模的大酒店工作,工资能达到1500元以上。

(四)是进城务工妇女由于步入城市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她们的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她们经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个别的与同乡相联系,这就注定了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制约和影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阻碍着她们融入周边环境,感觉自己是城外人。加上较低的工资收入,生活处于贫困化的边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二、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妇联组织及用工企业为保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为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广乐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政策。如汕头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东莞市由工会牵头联合市经贸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试行办法》。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就业机会、办理社会保险、务工工资、子女就学等多方面权利,为包括进城务工妇女在内的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把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妇联工作重点。各级妇联组织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将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了有效措施,有力地维护了进城务工妇女的权益。宣传法律、政策。各级妇联组织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妇女提高法律素质。石龙、太和、大岭山、等地、县妇联利用社区、村屯的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与进城务工妇女权益密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法律援助条例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为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意识,省妇联与企业合作,聘请妇科专家,为进城务工妇女讲授女性健康知识,免费提供常规身体检查和妇科疾病普查,为她们建立医疗档案;各级妇联在进城务工妇女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妇女维权站”、“维权点”,及时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有关权益的投诉和求助,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以信访投诉中心、维权热线为主的咨询投诉网、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的社会救助网络作用,帮助进城务工妇女解决劳资、侵权和婚姻家庭等各类纠纷问题。在各级妇联 组织的宣传教育下,进城务工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所提高。如石龙镇务工妇女王某,因讨要工资被老板殴打致伤,她首先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及时到当地妇联投诉,妇联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对老板作了处罚,并讨回了所欠工资。

(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多数企业和基层组织比较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在调查走访的企业中,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企业能够与务工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足额按时发放工资,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金凯悦酒店不仅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还为进城务工妇女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实行半月发放工资

制。

三、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一)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据全省21个市(地)妇联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县(市、区)以上妇联共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投诉案件386起,其中关于工资和工作时间长等直接侵犯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投诉案件就有197起,占投诉案件总数的 51 %。劳动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劳动合同问题。对于进城务工妇女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劳动用工合同,但一些企业认为务工人员来去自由,没有必要签定合同,当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务工人员的权益常因没有签定用工合同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被调查者中,有338人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用工合同,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7.6%。在台山市妇联的调查中,发现有41%以上的进城务工妇女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致使进城务工妇女在打工过程中的一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台山市一名务工妇女经熟人介绍找到一份做家庭保姆的工作,工作时不慎摔伤,由于没签定合同而未得到应有的赔偿。

2.是工资问题。进城务工妇女的工资发放情况呈逐渐好转趋势。被调查者中,有 330人的工资能够得到足额按月发放,占66%。另有 170人不能足额按月领取,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4%,其主要原因是雇主以种种借口克扣务工妇女工资。据台山市某酒店一名务工妇女反映,虽然签定合同时规定每月工资1000元,但到头来常因地没擦干净扣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800多元。有的企业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保险费”,变相收取抵押金。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截止到上半年,全市共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1200万,涉及5333人,其中有40%左右是女性。茂名市妇联调查结果显示,被用工单位克扣和拖欠工资的进城务工妇女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和40%左右。许多家庭急需她们打工赚钱供养子女上学或给老人看病,因此解决克扣和拖欠进城务工妇女工资问题是保障她们权益的首要问题。

3.是劳动强度大,时间过长。由于企业行为不规范,进城务工妇女常超强度、超时间劳动,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职业病。进城务工妇女除个别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比较正规的企业 谋一职外,大多从事宾馆餐饮或其他服务行业,劳动时间长,多数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据统计,只有32.6%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其余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其中 33%的人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只有 33.2 %的被调查者能够每周休息1天,其余根本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有节假日。茂名市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妇女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41%,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的占27%。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务工妇女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达61%以上,其中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的比例近10%。几乎所有企业都无偿地占有了进城务工妇女超出工作时间和休息日内的劳动,对于这一部分应该享有的权利,务工妇女基本上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以保住目前的工作岗位。超强度的工作量及非法延长工作时间,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及相关劳动保护规定,但这一做法普遍被一些企业沿用,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二)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进城务工妇女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其中既有她们自身受教育的问题也有她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自身教育问题主要是没有机会和条件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甚至在进城打工上岗前也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据对调查对象统计,有57%的人在进城务工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100%的被调查者依然停留在原有文化水平上,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在端州市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只有21人接受过岗前培训,有79人未接受过岗前培训。进城务工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父母一同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只有 一少部分能够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64.2%的被调查者子女不能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其中有的要交纳较高的学费,有的为了省钱选择较差学校入学,有的仍留在农村就学。

(三)卫生保健问题

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特别是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条件,严重影响制约着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她们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就医。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们对疾病的态度是小病挺一挺,大病拖一拖,实在没法再去医院。被调查的500名进城务工妇女中,有318人生病不舍得花钱医治或没钱医治,占被调查者的63.6%。从城市医疗保险上看,进城务工妇女是边缘群体,缺乏社会医疗保险和救济。

(四)社会保险问题

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这五项社会保险中,只有少部分企业为进城务工妇女办理其中的一两项保险。在调查中问到“你所在单位是否为你交纳了社会保险”时,有近60%的人回答未缴纳,其余40%是正在办理或已经交纳。而其参保内容只限于养老保险。对于那些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务工妇女来说,社会保险更是空中楼阁。在企业与务工妇女的雇佣过程中,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大部分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在对劳动数量及质量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简单的确定了所应给付报酬的数额,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

虑。

(五)人身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务工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方面还存在问题,有些雇主定的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如端州市一名进城务工妇女在为顾客洗车过程中,被怀疑拿了顾客20元钱,洗车行的老板娘将其叫到更衣室进行搜身,叫其将衣服脱至只剩下胸罩和内裤,使这名务工妇女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这名务工妇女向有关部门作了投诉。在妇联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为务工妇女讨回了公道。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进城务工妇女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给进城务工妇女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同维权资格。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宣传进城务工妇女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宣传她们的创业典型。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妇联组织应开展“十佳新市民”、“农村妇女转移创业、就业明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一是定期对《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建议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劳动用工单位,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休息权执行情况及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签订用工合同的企业要予以经济处罚,并补签用工合同;对于随意延长工时、占用务工 人员法定休息日的用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纠正;对确实需要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的,要按规定给务工人员加薪;对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要按规定缴齐。二是加大对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权益的保护力度。建议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女职工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对不具备设施和条件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达到标准要求。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建议教育、公安等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进行

检查,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一是搞好上岗前的培训。各级劳动、农转办和妇联组织在对进城务工妇女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把提高妇女工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二是突出抓好进城务工后的教育。依托社区学校组织进城务工妇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开展“比学习,比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畅通维权的渠道。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对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作为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妇联组织采取送法上门、公布投诉热线、在社区建立维权服务中心或咨询服务站等形式,畅通维权的渠道。

篇8: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问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写是表达的技能, 是听、说、读的综合体现, 它既是语言实践运用的有效形式, 也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最能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阶段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提出了五点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 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教育部2012) 。由此可见, 初中英语写作的最终目标是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写作任务, 侧重写作前素材的搜集、写作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写作后的自我评价和修改。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 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英语写作考核的分值由原来的15分提升到25分, 分为段落编写与短文写作两种题型。从近几年的中考质量分析报告得知, 段落编写的平均分大约在5~6分之间, 短文写作的平均分大约在6分左右。尽管中考加大了对写作的考查力度, 教师也更加重视写作指导, 但收效甚微。调查发现, 近几年教学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2015年、2016年初一年级生源中,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分别占了63.3%和70.6%, 比例逐年增加。因此, 笔者就所带的初二年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英语写作现状展开了调查, 旨在通过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英语写作上的问题,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调查方式、目的及内容

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展开。笔者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英语写作思想认识、写作习惯、现阶段英语写作能力与困惑等方面起草调查问题, 再经由负责课题的各位专家、教师指导, 最终确定问卷调查的问题。本调查的目的在于:第一,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英语写作的思想认识及处理态度;第二, 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日常英语写作习惯分析其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第三, 了解研究对象现有的英语写作能力, 从学生的自我剖析深究具体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54份, 实际收回251份, 有效问卷247份。根据调查数据, 笔者做出如下分析:

(一) 关于英语写作的情感态度 (见表1)

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量, 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相对其他技能而言难度更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考英语作文分数比重逐步加大。从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对待写作也能持认真完成的态度。但少数学生对英语写作有畏惧心理, 25.9%的学生面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压力, 11.9%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英语写作。

(二) 关于英语写作的习惯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不足, 将写作当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提高英语的主要途径仍停留在教师辅导的层面上, 64.7%的学生是通过教师面批来提高写作水平的,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4%的学生的书面表达采用中文思维、直接翻译完成英语写作, 在呈现自己的想法时不会使用地道的英语, 无法达到交际目的。另外, 表2也反映出学生的课外积累、订正作文、主动学习等习惯尚未养成, 学生的学习属于被动学习。

(三) 关于现阶段英语写作能力与知识难点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笔者所在学校初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的整体水平较低, 64.3%的学生处于不合格等级 (8分以下) , 可见辅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英语写作的困难之大;学生在做题习惯、解题技巧上皆缺乏指导, 说明对写作策略“教”与“学”重视度不够;现阶段学生的写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词汇拼写、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这也给教师日常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要落实到位, 尤其要落实到“写”的层面。

四、思考与对策

以上的调查分析说明近年来随着生源结构的改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日益增多) , 学情也较以往大不相同, 英语写作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探究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离。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既需要教师的指导训练, 又需要学生习得并加以内化。教育心理学指出, 教育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语写作、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型教学模式既要探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 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切实有效地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 点燃兴趣, 保护信心, 当好呵护者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 (徐峰2015) 。教师应该发挥好在“教”的方面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巧妙整合教学资源,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采用交流、讨论、质疑、体验、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李欣20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像、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学习资源受到了初中生的欢迎, 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的主题, 因势利导, 利用多媒体设置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增加学生的融入感,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探索英语语言知识。

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教师也要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英语水平相较于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屡次犯错、理解力相对滞后等问题。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善待学生出错是一种人文关怀, 是教师对学生价值的承认, 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爱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犹如荷叶上的露珠, 一不小心, 就会滑落在地, 摔得粉碎, 所以, 它需要教师倍加尊重和小心呵护 (转引自来继红, 2015) 。因此,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与总结英语学习的困难, 找到学习困难的缘由, 教师则应适当对学生进行知识补缺、方法指引、精神鼓励等,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 立足生情, 培养习惯, 当好启蒙者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成为一种支配生活的力量。同理, 英语写作习惯对英语写作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策略地指导学生。在英语写作的策略指导上,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和学的效率。笔者针对所在学校初二年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英语学习现状, 提出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种类。

1.坚持每日阅读的习惯

Ellis指出, “所有的二语习得理论都承认输入的必要性”, 阅读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输入途径, 而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只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教师应鼓励学生每日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刊物应尽量多样化, 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积累阅读文篇中的优美词句、高级词汇、恰当的连接词等, 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会接触到不同的文体、句型、习惯表达、修辞手法, 地道的语言, 精巧的文章构思等, 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能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每学期初, 英语教师可根据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阅读计划, 并定期检查。

2.勤做读后笔记的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起始阶段养成做好读后笔记的习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词汇是交际的基础。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 写作就会寸步难行。学生想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必须要攻克词汇和句型关。读后笔记可以从积累好词、好句开始, 好词、好句可以源自课本、英文报刊以及其他英语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方便保存且携带的笔记本, 以便随时积累课内和课外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想法。学生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或其他空闲时间大声朗读背诵所积累的内容。对于这些课外积累, 教师仍然要严抓落实, 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定期进行口头背诵或默写, 并通过竞赛、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只有通过记录和背诵, 学生的大脑里才会有大量的好词、好句, 在写作时才有可能信手拈来。

3.仿写活用词句的习惯

学生在落实背诵好词、好句的基础上, 可以对好词进行造句或对美句进行仿写, 甚至对所阅读的篇幅进行复述, 对所学的课文进行改写、续写, 从而提高恰当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每月定期在班内举办演讲比赛, 要求学生的演讲内容必须使用本月积累的好词、好句。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以致用, 将积累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4.规范写作过程的习惯

英语写作过程包括审题、列提纲、初稿、修改、定稿等过程。学生养成审题习惯极为重要。审题是进行书面表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写作之前应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把握写作要点。列提纲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 组织文章结构, 避免在写作时跑题、偏题。学生在列提纲时, 应尽量将要陈述的关键词一并列出, 以便写初稿时能够运用。为了卷面整洁, 初稿最好在草稿纸上完成。检查修改环节不容忽视, 成文后的检查修改环节应该包括:检查写作要点是否写全, 是否合理分段, 是否有时态、语法、拼写等错误。检查完成后, 在正式定稿抄正文文章时, 学生还应该注意书写工整。总之, 若英语教师能够在平日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 整合资源, 创新教法, 当好引导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尤其是学生的实际, 对所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资源等进行总体考虑, 灵活整合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教育部2012)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不应该只停留在以本为本的层面, 而应该透析教材, 灵活挖掘教学素材背后各项语言技能的联系。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 8 Section B 1b的听力时, 笔者在详细分析完听力语料后发现, 对话的两位主人公分别从乐队姓名、成员、经历、成就、喜欢音乐的原因等方面介绍乐队。在完成听力任务后,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对话内容的构思以及所运用的词块。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遇到相关话题的写作时有“路”可仿。因此, 在组织教学时, 笔者尝试采用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从谋篇布局、组织语言等方面指导学生对文章不断模仿。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概括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进行窄式阅读

斯蒂芬·克拉申提出的窄式阅读理论指出, 对同主题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输入, 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相关的图式信息和背景知识, 熟知话题的内容, 使得输入“可理解化”。在写作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同话题的阅读语篇, 学生在阅读中反复接触相同或相似的图式, 就可以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 在相对集中的概念图式中有的放矢地对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进行系统的推敲、斟酌和反思, 在运用中加深印象。教师在学生完成写作后, 通过对多篇范文的展示, 让学生对同话题文章进行横向对比, 分析出各语篇的亮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能发展其批判性思维。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 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单一, 缺乏必要的写作策略指导。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旨在为初中英语写作提供依据,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继红.2015.英语课堂纠错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4) .

李欣.2014.高中英语人文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11) .

上一篇:周记400下一篇:伐区调查设计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