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2024-05-01

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共12篇)

篇1: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大气中酸雨的形成比科学家预想的要容易得多,即使在干燥的大气中,酸雨也能形成。英国科学家通过试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大气中的硫氧化合物只有与至少200个水分子反应才能形成酸雨。曼彻斯特大学里的克里斯托夫·怀特海及其同事的试验证明,仅与12个水分子反应即可形成酸雨。

发电厂、汽车等排入空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与活跃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三氧化硫气体,一般说来,它遇到许多小水滴后会迅速形成酸雨。但是如果三氧化硫与水的单个分子游离于大气之中,酸雨的形成则较为困难,一旦另外一个水分子“加盟”,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三氧化碳分子便形成硫酸和一个水分子的混合物,但其反应速度与许多水分子比仍有很大差距。

怀特海用试验观测了一个三氧化硫分子和200个水分子的反应情况,他的同事简·海勒和安德烈·马斯特则对三氧化硫与更少量水分子结合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三氧化硫发生反应,12个水分子加入同大量的水分子加入毫无二致。他们认为,12个水分子以两种角色出现,其中两个分子起催化作用,剩余的10个参与反应,而且改变反应条件(从气态到液态)同样奏效。

英国剑桥大学大气科学中心的土纳·奥克特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硫酸的.形成机理。它警告世人,如果不减少硫的污染,在干燥的大气中同样也会形成危及人类生存空间的酸雨。

【问题】

12、对第一段的“其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酸雨能在大气中形成。

C、酸雨的形成要比预想的更容易。

B、酸雨在干燥的大气中。

D、酸雨也能在干燥的大气中形成。

13、不符合酸雨迅速形成所必备的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空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B、空气中有活跃的羟基。

C、空气中存在水分子。

D、以上三者发生化学反应

【参考答案】

12、D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其中”这一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应在它的上一句中找。

13、C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水分子是酸雨的形成的必备条件,但要酸雨“迅速”形成,不仅要有“水分子”,而且必须“遇到许多小水滴”。

篇2: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2、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说明酸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等污染物”。

4、雨对湖泊、古建筑的巨大危害

篇3: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控研究

1 酸雨的形成

1.1 定义

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 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来的。目前, 酸雨是指p H小于5.60的大气降水, 包括雨、雪、雹等。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 又将“酸雨”定义为“酸性降水”。

1.2 化学组成

在天然条件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纯净的雨水中, 使雨水呈弱酸性, p H在5.60左右。如果在降水形成过程中, 遇到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就形成了酸雨,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 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在降水的物理化学过程中, 雨水 (包括雪) 溶进了多种气体和气溶胶。一般的雨水中含有阴离子:SO42-、NO3-、HCO3-、OH-、NO2-;阳离子:NH4+、H+、Na+、K+、Ca2+。

雨水中的阴离子成份代表了进入雨水的酸性物质, 其同H+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自由酸, 这就使雨水发生了酸化。根据酸雨中不同的致酸物质的相对比例, 可以划分出酸雨的不同污染类型。如我国的酸雨中SO42-对NO2-的比率, 北方为26∶1, 南方为12∶1, 这种类型就是典型的硫酸污染型酸雨。这类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煤时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另一类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硝酸, 这类酸雨称为硝酸污染型酸雨, 这类酸雨的污染物质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有氮氧化物造成的。

1.3 产生原因

酸雨的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其中人类活动大肆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分布广、影响大, 人类对环境的大规模污染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中的氮元素变成氮氧化物进入大气;金属冶炼、化工生产、水泥生产、木材造纸及其他含硫材料的生产分别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47%。

2 酸雨的危害

酸雨对自然生态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 大致可分为对水中生态系统和对陆地上生态系统的破坏。陆地上, 酸雨的侵蚀对建筑物、文物、金属材料产生破坏作用;同时, 酸雨的存在, 使得空气质量降低,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酸雨对水中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是使湖泊、河川水质酸化, 造成水生动植物减产或消失。

2.1 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加速土壤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释放大量铝离子。酸雨还能加速土壤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 导致土壤贫瘠, 影响植物生长。酸雨降低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繁殖, 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酸雨还可使土壤色素发生变化, 破坏农作物细胞的正常代谢, 导致作物细胞死亡, 使作物大面积减产。

2.2 对建筑物、文物古迹和金属材料的影响

酸雨产生腐蚀作用, 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国外报道, 罗马和希腊的古建筑在近50年内受到的损坏远超过过去2 000年的损害。美国的铁轨损坏有1/3是与大气污染及酸雨有关。欧洲的许多文物古迹, 如巴特农神殿、伦敦英王理查一世的塑像以及其他珍贵的古代纪念碑和雕像, 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酸雨的腐蚀, 而使得面目皆非。

2.3 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酸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和皮肤的刺激, 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此外, 酸雨还可随风飘移而降落到12 km外, 导致大范围的灾害。

3 酸雨的防控

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形成酸雨所需要的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多, 酸雨形成的几率越来越大。减少酸雨污染,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要减少酸雨的危害, 必须从污染源的排放抓起。酸雨的污染源主要是燃料、工业生产过程释放的废气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要减少污染源, 就要对其排放加以控制。使用过程中, 可变散煤为型煤, 采用原煤脱硫脱氮技术, 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2 切断酸雨形成的途径

在排放到大气之前, 使用石灰法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进行烟气脱硫。对于汽车尾气, 现在也有一些石化脱硫催化剂和气体吸收吸附及催化净化的试验和研究,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将会有效切断酸雨形成的循环途径。

3.3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开发和利用可替代燃煤的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 将会对二氧化硫减排做出很大贡献。

3.4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行政立法和管理力度, 完善环境法规,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治理。

4 结语

篇4:酸雨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₂、NO经气相反应生成H₂SO₄、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SO₂、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₄2⁻和NO3-;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₄2⁻和NO₃﹣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SO₂、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₄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水酸化。

篇5:酸雨形成的原因ppt图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二、酸雨的成因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大气中的氨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

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估计约占三分之一。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

4.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三、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 蚀而严重损坏。

1、 对人类的影响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具关联性。;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2、物和雕像

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忧,同样的,酸雨也会对金属建材产生影响。

3、物和植物

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但土壤中因酸雨释出的金属也可能为植物吸收造成影响,这问题极其复杂,譬如,酸雨中某些金属( 如,铁 )的释出反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4水中生物

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可能会影响到养殖鱼业。

5、对能见度的影响

形成酸雨的物质,有时亦为形成光化学烟雾的物质。因此即使不降雨,也常会导致能见度下降。[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四、酸雨治理

酸雨控制是个十分紧迫的事情, 应该在近期得到控制,近年得到改善。因此需要两步走: 先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目前的酸性物质排放加以消减, 以求短期见效果;同时考虑根本改革, 即能源结构的变更,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者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

目前着手控制酸雨的措施包括: 限制高硫煤的开采与使用;重点治理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污染。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净能源, 发展水力发电和核电站, 使用固硫的型煤, 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 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 安装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器, 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2,、使用无污染干净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和地热等。

风能:我国风能资源总量为16亿千瓦,约有10%可供开发利用;特别是内蒙、新疆,青海,甘肃等省风能丰富,可用风能发电,目前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0万千瓦。这等于说至今尚未开始利用。

太阳能:在中国,有60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其上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特别是西藏、云南、青海等省日照时间更长,利用前景广阔。可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和太阳能电池等。目前太阳能利用仍属起步阶段,年产生能量仅为200~300万吨标准煤。

太阳能发电:

全世界太阳能电池发电能力为13万千瓦, 比增加了43%;从1990年开始,平均年增长率为16%,可见发展之迅速。日本电池公司开发的附有蓄电装置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已付应用。它的特点是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

潮汐能:东南沿海浙江、福建等海岸潮汐起伏大,潮起屯水,潮退落水,通过水位落差也可用于发电。我国可开发的潮汐能约在万千瓦以上,目前刚刚建成潮汐能和波浪能试验电站,潜力很大。

水力发电:水力发电是另一大类无污染干净能源,我国水电可开发资源为3.78亿千瓦。特别是我国西南诸省和浙江、福建等省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力发电大有用武之地。目前仅开发利用了约1%,近8000万千瓦。其中,长江三峡水电站可解决南方数省能源问题。

地热:地热资源尚有待进一步勘查,前景看好。北京市郊区就打出多口温泉,热水可用于冬季取暖和日常洗浴,有益于人体健康。云南省某地温泉水温可近摄氏百度,乡民直接在其内杀鸡退毛,堪称一绝。我国现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60亿吨标准煤,现加以利用的仅为其万分之一。

核电站:运行良好的核电站是安全的,起码不排放酸性物质到大气中。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已经建立和即将建立若干核电站,将有利于减缓酸雨的污染。

3、发展沼气,使用低硫煤

(1)火力发电改造

火力发电和工业锅炉是排放酸性物质到大气中, 形成酸雨的主要罪魁祸首。通过使用低硫优质煤, 使用天然气和燃料油代替煤,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此外应用型煤、湿法脱硫除尘、炉内喷钙固硫、电厂锅炉排烟脱硫和流化床除尘脱硫等新环保技术可有效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排放。

(2)治理化工, 冶金, 有色, 建材工业二氧化硫污染

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 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20%左右。应对尾气进行治理;严重污染的旧工艺和旧设备应加改造和更换;应实行清洁生产, 全过程控制。

(3)用活性碳吸附烟气中二氧化硫

用活性碳吸附二氧化硫以脱除烟气中微量二氧化硫, 其脱硫效率高, 活性碳尚可再生, 循环使用, 在解吸后, 回收石膏, 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硫酸等付产品, 但不适用于高硫煤烟气脱硫。

4、城市集中供热,农村禁烧秸秆

大城市中,应改变无组织取暖和分散的小煤球炉炊饭的混乱状况。发展城市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以代替燃煤;发展居住小区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其结果是相当数量削减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5汽车尾气净化

用甲醇代替汽油

我国汽车数量越来越多,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已从80~90年代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特征转向煤烟-汽车尾气混合型大气污染特征。可应用甲醇、液化气等干净的代用燃料代替汽油,将明显降低NOx的排放。甲醇分子含有氧,比不含氧的汽油,易于燃烧完全,从而较少排放NOx。

用燃气代替汽油

近几年, 大街上时髦燃气大巴士, 这实在是好事。与汽油相比, 燃烧产物中氮氧化物减少39%;二氧化硫减少90% ;一氧化碳减少97%。无疑, 对控制酸雨是有利的, 而且是目前能够实现了的。

汽车尾气净化

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器,实施尾气催化净化,将NOx 转化为中性的、无污染的氮气,排向大气。城市应呼吁着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发展等。发展有高效内燃机的新型汽车,适时报废尾气排放未达标的车型。

6、已酸化湖泊土壤的恢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我国西南地区茶,山茶,柑橘,橙,桧柏,侧柏等,既是该地区名优特产,又是抗酸雨的经济作物和林木。樟树为常年绿色阔叶树种,有较强抗酸雨能力,可用其更换马尾松等易受酸雨侵害的针叶树种;在园林建设中,可多植桂花,茶花,女贞等抗酸树种。

绿化

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气体,诸如SO2等;绿化因此可以大面积,大范围,长时间

净化大气。有的树木吸收SO2很强,如1m的银杉可以吸收60公斤的SO2;其它的强吸收SO2的树种有金橘,红橘,桑树和樟树

等;花卉紫薇,菊花,石榴等也对SO2有较强吸收能力。

已酸化湖泊的恢复:

对于业已酸化的湖泊,如何恢复?方法之一是投入石灰石等碱性物质以中和酸性物质,从而改善了水生生物生存的条件,幼鱼数量明显增加。目前,这种方法尚未发现弊病,但是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可能多少年后才能显示出来。

已酸化土壤的恢复:

对于业已酸化的土壤,如何恢复?方法之一也是投入石灰。在酸雨的作用下,被酸化了的土壤会有铝离子溶出,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投入有碱性的石灰,土壤酸性被中和,已溶出的铝离子重新沉淀,土壤-作物正常营养循环又得以恢复。但增加石灰只是一种辅助措施,有如给发烧病人吃阿斯匹林一样,只治表,不治里。标本兼治的办法是从排放源减少硫负荷。

7、环保呼唤公众参与

有的中小学生在校园内, 种植一些对酸雨敏感性植物, 以观测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或筛选和培植抗酸雨经济作物, 花卉等, 以改造环境。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环保知识。

篇6:沙暴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今年3月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七次发生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强劲的西北风裹挟着大量沙尘,席卷了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最严重的一次是4月6日的沙暴,波及西北五省区,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和江淮地区的江苏、安徽等。就是说,这一天,半个中国的天空都是黄色的。

那么,沙暴是怎样形成的呢?形成沙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可以找出种种客观理由。但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改变不了形成沙暴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这一事实。

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到1973年,内蒙古已有多万亩土地沙化。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蒙、甘、新四省区的卫星遥感调查,至,四省区调查区开垦的2912万亩土地中,有1433万亩因沙化被迫撂荒,占开垦总面积的49。2%。

滥伐树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000多万亩。到1985年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使1/3以上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吉兰泰镇70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使盐湖西北105万亩天然林减少到30万亩左右。由于失去植被保护,我国最大的湖盐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埋没。

沙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发fà菜,黑绿色,呈毛发状,主要生长在荒漠草地和浅水中,有较高食用价值。)以及无序采矿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土地沙化。1994年甘肃省沙区因挖干草破坏草场100万亩以上。据内蒙古自治区介绍,每年仅进入阿拉善搂发菜的农牧民就达10万余人,全区到因搂发莱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30万亩土地沙化。!

部分地区滥用水资源,沿用大水浸灌的落后灌流方式,既浪费,又造成土地盐渍化。据甘、宁、青、新四省区统计,已有2。36亿亩土地盐渍化。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上游用水过度,下游水量减少,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形成土地沙化。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上游不断超量采水,使进入巴州境内河水锐减,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别,造成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土地沙化。

此外,沙区草场牲畜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到目前25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

这些,都给我们造成了生态灾难,所以,不论出于什么样的愿望,我们不合理活动所结出的苦果,都得由自己来尝。我们的`使命是立即行动起来,向沙暴宣战,为我们争得、为后代留下丽日蓝天,青山绿水。(本文选自4月20日《人民日报》,作者王义堂等,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选文填出右图中A、B、C所代表的地名。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5、沙暴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具体地说,其原因除滥牧、滥采之外还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谈一谈沙暴给我们造成了哪些方面的生态灾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列数字和举例子。

3、沙尘暴的原因。

4、A。内蒙古;B。青海柴达木盆地;C。黑、蒙、甘、新四省区调查区。

5、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滥垦、滥伐、滥用水资源。

篇7:黄山市酸雨形成成因研究

我国有3 大酸雨区,分别为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华中酸雨区目前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华东沿海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黄山市属于国家划定的酸雨控制区。 该市周边的酸雨控制区主要有安徽省的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市区及江山市、衢县、龙游县);江西省的南昌市、萍乡市、九江市、鹰潭市、抚州地区、吉安市、赣州市等。

1 黄山市酸雨监测概况

2006~2014 年黄山市酸雨监测结果见表1[1]。

从近9 年的监测结果来看,黄山市酸雨发生频率没有特别显著的规律,但酸雨的酸度在波动中逐步改善, 从较重酸雨城市(降水酸度年均值范围4.5~5.0)逐步变为酸雨城市(降水酸度年均值范围5.0~5.6),特别是自2012 年以来酸雨频率从90.5%逐渐将至78.8%。

2 全国及周边省市酸雨概况

2.1 全国概况

2014 年,全国470 个监测降水的城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均值为17.4%。 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4.3%, 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6.6%,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9.1%。

2.1.1 降水酸度

2014 年,按照降水年均p H值低于5.6(酸雨)、低于5.0(较重酸雨)和低于4.5 的标准,酸雨、较重酸雨、 重酸雨的城市比例分别为29.8%、14.9%和1.9%。 酸雨、较重酸雨和重酸雨的城市比例同比均基本持平。

2.1.2 化学组成

2014 年,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和铵,分别占离子总当量的25.1%和13.6%;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26.4%;硝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8.3%。 其中硫酸盐为主要致酸物质。

2.1.3 酸雨分布

2014 年, 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重庆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2.2 全省概况

2014 年,安徽省马鞍山、芜湖、滁州、合肥、宣城、铜陵、池州和黄山等8 个城市出现酸雨。 酸雨频率范围为1.8%(马鞍山)~78.8%(黄山)。 与2013 年相比,全省出现酸雨的城市数增加1 个,为合肥市(出现7 次酸雨)。

全省降水年均p H值为5.75, 较上年上升0.18,各市降水年均p H值范围为5.16(黄山)~7.16(淮北)。 铜陵、 池州和黄山3 个城市降水年均p H值低于5.6,为酸雨城市,其中池州市由较重酸雨城市转为酸雨城市。

2.3 周边概况

2.3.1 浙江省

根据浙江省2014 年度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浙江省2014 年酸雨污染严重, 降水年均p H值为4.74,较2013 年上升0.08,酸雨频率为79.3% 。 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6 个被酸雨覆盖, 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为硫酸盐。

2.3.2 江西省

根据江西省2014 年度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江西省2014 年酸雨年均p H值为5.09, 酸雨频率为65.8%,除宜春市外,其余10 个设区市均被酸雨覆盖, 其中与黄山市毗邻的景德镇市为较重酸雨城市,酸雨频率在80%以上。

3 酸雨污染原因分析

黄山市工业企业较少,主要致酸污染物产生量也较少,如二氧化硫等年排放量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黄山市属酸雨控制区,分析原因如下。

3.1 大气中的氨

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 黄山市SO42-的离子浓度大于NH4+的离子浓度,即大气中致酸组分浓度高,而大气中氨水平低。

3.2 地势、气象因素、土壤对酸雨的影响

黄山市境内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低的地势特征,为山区盆地地形,易形成山区逆温和山谷风。 逆温层不利空气对流, 阻止了大气污染物垂直扩散,山谷风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原区域上空上、 下循环。受地形影响,地面风速均较小,不利于稀释扩散,造成局部区域上空污染物滞留,浓度增高,易产生酸雨。 黄山市土壤主要为红壤、黄壤,呈酸性或弱酸性,土壤尘随空气输送到大气中加剧了降水的酸性。

3.3 大气环流对酸雨的影响

酸雨是一种超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 km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 科学家在通常认为地球上最洁净的北极圈内冰雪层中,也检测出浓度相当高的酸雨物质。

2014 年,黄山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0.72 t、0.92 万t, 分别仅占全省排放总量的1.46%和1.87%。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周边区域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各种大气污染物随着大气运动转移扩散,而黄山市山区盆地地形便于大气污染物沉降,形成酸雨。

4 结论

黄山市属中度酸雨区, 酸雨p H值在4.5~5.6之间,酸雨发生频率没有特别显著的规律,但酸雨的酸度在波动中逐步改善,特别是自2012 年以来,酸雨频率,中度、重度酸雨的频率均有所下降,酸雨频率从90.5%逐渐将至78.8%。

黄山周边城市均为酸雨覆盖区,黄山市酸雨致酸前体物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传输。 同时山区地势、逆温气象条件、酸性土壤等都是黄山市酸雨形成的成因。

摘要:依据安徽省黄山市2006~2014年监测酸雨的数据资料以及国家、省、周边地区2014年的酸雨数据资料,对黄山市酸雨现状、变化规律、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黄山市属于中度酸雨区,酸雨发生频率没有特别显著的规律,但酸雨的酸度在波动中逐步改善,酸雨形成原因主要为山区地势、逆温气象条件、酸性土壤、以及大气环流转移等因素。

关键词:酸雨,成因,黄山市

参考文献

篇8: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题答案

17. ①错误在于文中说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但不确定,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2分)

②错误在于文中说的是“天坑”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若发生在无人居住区,且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时,“天坑”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2分)

篇9: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16.时间倒序。

17.c

篇10: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阅读理解答案

①气候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跟造成天气变化的因素是一致的。

②太阳供给地球大量的热量。据估计,一年里地球可以从太阳那里获得1.3*1024卡的热量。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各地冷暖不同,一个地区季节的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分布不均匀以及随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辐射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③大气环流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最直接的原因。例如,中纬度亚欧大陆东部地区(也就是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夏季受低压控制,所以季风明显,冬季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少雨,而夏季盛行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风,雨水丰沛。

④由于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大气环流接近于长期平均状况的时候,气候正常;如果大气环流反常,气候也就随着异常。

⑤太阳辐射的能力大不一样,也会造成气候的显著差异。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各种地形、土壤、植被,它们吸收太阳的辐射的能力大不一样,也会造成气候的显著差异。因此,海上气候的变化要比陆地上小得多,冬暖夏凉,跟大陆气候冬冷夏热不同。海洋的洋流对气温高低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近岸有暖洋流经过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近岸有冷洋流经过的沿海地区,气温降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我国西南地区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差异也就特别明显,所以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我国的天山、秦岭、大巴山、南岭山脉、武夷山,就是这样。

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百年来,一方面世界工业,交通迅速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滥伐,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逐渐减弱,结果是空气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因为二氧化碳能使太阳的光和热顺利通过,同时能吸收、储藏来自地面的热量,产生所谓“温室效应”,因而促使气候变暖。又如由于滥伐森林和开垦草原,地面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气候。

18.从本文内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是 ① 、② 、③ 、④ 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市民体验绿色出行”的科学意义。(4分)

【材料】

北京举行旅游山会市民体验绿色出行

-05-20 10:42 新华网

5月19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举办第四届北京旅游山会“开山门”暨“全民健身日3510在行动”启动仪式,上千名市民在活动中体验绿色出行。当日,许多北京市民纷纷选择以“三公里步行、五公里骑车、十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为口号的“3510”绿色出行方式,感受京西门头沟美景。(新华社记者唐召明)

答:

18.(4分)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地表面性质 人类活动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空1分。

19.(4分)

答案示例:

“绿色出行”因为不用或少用机动车,因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减少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于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会有积极的作用。

篇11: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作比较)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答案】

1.C

2.C

篇12: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6.(4分)

①说明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这只是一种猜测,未经科学家分析和论证,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②发生在无人居住区的“天坑”,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7.(4分)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发生岩溶现象;在特定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真正的“天坑”。(每点1分,有欠缺酌扣)

18.(3分)不要过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面沉降、塌陷,不要滥采滥挖将地下掏空以致地表塌陷,曾经开挖过地面在回填时要填实,地下排水系统要不断完善。

上一篇:写停水的作文600字上下下一篇:镇组织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