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形成教案

2024-05-03

聚落的形成教案(精选6篇)

篇1:聚落的形成教案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的分类

集聚形:主要是在平原和盆地分布。城市呈网状分布,交通网通常是环路和辐散装公路的集合,常为规则的.方形或圆形。典型的是成都和北京。

长条状:主要是因地形或交通影响,比如在河流沿岸、山谷地形、铁道沿线通常会发展为此类。

放射状:通常也是由于地形或交通的影响,比如在河流交汇处等地。典型的是重庆。

篇2:聚落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及措施。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歌赏景,歌曲或图片中展示了哪些事物,比一比谁记住的最多。有山、有水、有房子、有庄稼,同学们描述的这些事物,组合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乡村景观图,人们在这里集中的居住、生产、生活,这就形成了聚落。小到几十人的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都是聚落。[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先来了解学习目标(教师指出重难点),从目标一中我们了解到,聚落有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讲述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我秀我家乡)

1、师:先让我们辨认以下景观分别属于哪种聚落?(生答,师指出村庄和集镇)同学们辨认的非常准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从哪些方面区分的吗?(生答)

承转:乡村小而优美,城市大而便利,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呢?(可小组进行)

2、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不难看出,乡村优美,城市方便,尤其是城市,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生说)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呢?请同学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生答)

总结:这些建议都很不错,看来城市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承转:不过有的生活在乡村的同学可能很得意:我们乡村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可能也会发展为城市,城市也可能会继续发展,也可能会产生这些城市问题,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人类的活动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就会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如不注意,就会使聚落停止发展甚至消失。如:以前水草肥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如今很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草原严重沙化,绿色草地已很少见。一些地区人们已无法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很多地方成了无人村。再有,光辉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兴盛一时的古楼兰王国已经成为一个传说,我们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只有合理的改造自然,协调好人地关系,聚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我们以传统民居为例,一起来探究古人是怎样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二、特色民居(我家有特色)

1、师:这是老师制作的世界上某地区传统民居的模型,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他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吗?提示:双层、竹木结构。(生答)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你认为老师的这个模型,可能位于哪个地区?(生答)对,这就是东南亚的高架屋,它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承转:同学们能否根据刚才的分析,思考: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可能是怎样的形态?(师提示,生答)

总结:同学们真是智慧超群呐!平顶、厚墙、小窗,这就是位于热带沙漠地区的北非民居,极好的适应了当地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承转:这两种民居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你会连吗?

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爱我家乡)

1、承转:以上这些特色民居都是祖先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聚落,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安徽西递宏村、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法国塞纳河岸等(介绍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总结:这些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值得我们参观考察。今年十一的时候,老师本打算去旅游的,但却发现中国有的文化遗产地出台了这样的举措,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生答)

师:这种做法避免了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环,除了这种做法,同学们还能想到别的办法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吗?(小组讨论,回答)

篇3:前美村聚落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一、聚落的建设时序:由聚族而居到析居而聚

前美村居民旧时有陈、朱、吴、刘、叶、黄等几个姓氏, 现以陈氏居民为主, 聚落的建设与陈氏家族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图1) 。综合黄挺等学者长期积累的调研成果及现场考察访问的情况[1], 可以发现, 前美古村自创建至近代, 聚落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据《陈氏族谱》记载:“世序公世居福建泉州府, 因避乱携四子而迁于潮之饶隆, 卜溪尾乡而居。”[2]陈氏开基祖世序公于元朝末年, 带领四个儿子由福建迁入广东潮州府隆都, 定居溪尾。第二阶段始于明洪武十五年 (1382) , 一世祖世序公去世后, 长子松山公一派仍然定居溪尾, 其他三房兄弟向溪尾周边地域迁徙扩张:分别居住于竹宅、后陈、土尾 (麦头围) 三地。陈氏发展迅速, 开始成为此地的大姓。第三阶段是在清代早期至中期。受迁界、复界政策影响, 前美村居民的居住范围再次发生较大变化, 陈氏家族在康熙年间先后经历了外迁和迁返两次大规模迁徙。复界后, 约在康熙中期, 部分陈氏居民迁往前溪并发展壮大, 人口规模与财富实力逐渐超过前溪原住居民以及溪尾的陈氏居民。康熙三十二年 (1693) , 松山公派下第十一世孙慧先公, 在如今的“寨外”区域修建了永祚楼。雍正十年 (1732) , 慧先公二子廷光主持建成永宁寨。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永宁寨、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等五个聚居片区。第四阶段, 慧先公的后裔长房廷弼公一派, 延至十八世宣名、宣衣, 自1840年代开始赴海外谋生, 后经营海上运输、贸易活动, 经营范围逐渐拓展至东南亚各国, 家族财富、地位日渐上升。陈氏家族的经济来源转移至东南亚, 前美村成为著名侨乡。从清同治十年 (1871) 开始, 宣衣及其子孙三代人共同努力, 在前美相继修建了12座大型宅第。其中, 十九世陈慈黉、二十世陈立勋、陈立梅、陈立桐等人主导“新乡”聚居片区的开发, 在20世纪的前40年, 建成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等大型建筑, 建筑规模宏大, 占地面积分别约为6000平方米、4100平方米、6800平方米, 装饰精美, 形成了独具侨乡特色的建筑及聚落风貌。

前美村聚落空间的拓展和建设, 伴随着“聚族而居”和“析居而聚”聚居形式的实现。聚族而居, 是指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陈姓后裔, 在宗族观念影响下因生存、生产、生活需要而共同居住的形式。析居而聚, 是指在人口增长, 生产资源日趋匮乏, 生存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发生的空间拓展行为, 即为了转移和消除人口压力、获取更多资源, 人们开始突破原有的聚落空间界限, 在新的聚居片区实现“聚族而居”。现在的前美村, 即由溪尾、后陈、竹宅、永宁寨、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朱厝[3]、新乡等10处聚居片区共同组成 (如图2) 。

二、聚落的空间层次:建筑单元-建筑组群-聚落

前美村聚落可分为三个空间层次, 即“建筑单元-建筑组群-聚落”。由建筑单元、建筑组群到聚落空间, 多层次空间界限的存在, 对应表征了“家庭—房子—宗族”宗族结构作用下社会关系的结构层次[4], 反映了居住者的血缘亲疏关系。

前美村民居基本的建筑单元形制与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类似, 为三合天井式、四合中庭式的建筑形式, 俗称为“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组群系由“下山虎”或“四点金”等建筑单元组合扩展而成, 潮汕地区民间将空间秩序相对统一, 建筑主体朝向一致的一处建筑组群, 称为“厝局”。一处建筑组群或多处关系密切的建筑组群可形成相对独立的聚居片区。

在清代早期,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建筑组群形成的聚居片区封闭性强, 突出了防卫功能和防灾功能。如永宁寨 (图3) , 现人们称之为“寨内”, 由多座三进“三座落”与“下山虎”和“四点金”, 以及护厝组合形成。外围夯筑高大寨墙, 可以防匪盗、抗洪涝。永宁寨自成一体, 整体统一, 总面积约10300平方米, 成为一处独立“厝局”。再如四面环水的下底园, 以水作为天然屏障, 也可起到防卫作用。

清代中后期, 社会治安趋于稳定, 前美陈氏家族势力壮大, 成为村内的大姓。因此建筑组群的防卫功能开始退化, 逐渐呈现较为开放的聚落空间格局, 聚居片区由多处“厝局”形成。如西门社, 这个聚居片区主要建筑是“三进四从厝”的“仁寿里”, 以及“三进二从厝”的“大夫第”两处“厝局”, 另在“仁寿里”后部, 还有一座“四点金”和两座“下山虎”。水塘主要作为生产生活的资源, 也不再具有防卫的作用。近代时期形成的新乡不仅有成排的“下山虎”和“四点金”, 建筑独立成户, 而且有大规模的从厝式“驷马拖车”建筑, 多处“厝局”建筑组群共同形成“新乡”这一聚居片区。

溪尾、后陈、朱厝三个聚居片区组成为溪尾村, 永宁寨、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竹宅、新乡七个聚居片区组成为前溪村, 后经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 两村合而为一个村落, 称为前美村。

三、聚落的空间结构:由单一而多元

前美村在发展过程中, 聚落的空间重心与内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宗祠为核心的单一空间结构, 向以大型居住建筑和宗祠共同主导的多元空间结构转变。

潮汕民系传统聚落内, 宗族及各房支祠堂作为宗族的核心象征, 对于聚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侨乡形成以前, 陈姓宗祠作为主导聚落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在各个聚居片区居于显著和重要的空间位置, 引领大小民居建筑形成较为有序的空间结构。下面以下底园和永宁寨两个聚居片区为例, 略作说明。

下底园是慧先公三子璧洲所创, 该聚居片区的中部建有“璧祖公厅”, 原是璧洲的宅第, 坐北朝南, 三进二从厝布局, 后成为具有祠堂祭祀功能的“公厅”。奉祀一世祖世序公的祠堂“世序祠”坐落于璧祖公厅后部, 沿同一条中轴线展开布局, 璧洲于清雍正年间兴建。下底园的另一座祠堂“炜祖祠”及其他民居建筑以此两座建筑为核心, 在其两翼进行建设。除个别建筑外, 下底园民居与祠堂保持了统一的南向方位 (如图4) 。

永宁寨是潮汕地区常见的方形堡寨形式。坐西南, 朝东北, 寨内由左、中、右三路建筑组合形成建筑群, 依地势形成前低后高的态势。中部主座为祖堂“中翰第”, 为三进的“三座落”格局, 其后部建有一座下山虎, 中翰第堂号为“松茂堂”, 奉祀慧先公, 是前溪慧先公一派的祠堂, 中路两侧建有护厝。左路前部为一“三座落”, 后部为一座下山虎, 左路左侧有二护厝。右路前部为一“三座落”, 但其前厅尺度狭小, 因此后部空间较为宽裕, 建成一座四点金, 右路右侧建有一护厝。堡寨正面的寨墙较为低矮, 前临水塘, 左右两侧及后部的寨墙高大, 并建有二层的“包屋”及三面围合、护卫寨内的建筑群 (如图5) 。

这些聚居片区依靠单一的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形成以宗祠为核心的单向发展的空间结构, 有着明确的朝向定位, 建筑的主从关系明显, 反映出传统社会宗族关系下宗祠在村落内部的重要地位。

从前美村的发展及村落整体情况来看, 宗祠作为空间的重心, 对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主导和控制作用。同时, 10个聚居区之间自然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界限, 这是历史上陈姓与朱、吴、刘等多姓混居情况的记录和反映, 也是陈姓家族内部不断分化拓殖, 以血缘亲疏关系界定空间界限的结果。

近代侨乡形成以后, 华侨的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 经济实力的崛起使得民居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陈慈黉带头开发的前美“新乡”在短期内建设完成, 虽然宣名、宣衣两房各支派合力兴建了祠堂“古祖家庙” (图6) , 并与左右两座通奉第形成“三壁连”格局 (图7) , 但仅有右侧1处两进一护厝一后包的“奉政第”与其保持一致的面西朝向。新乡其他民居建筑各自向其他方向发展。其中, 善居室 (如图8) 和寿康里等建筑向东, 郎中第、三庐别墅、大夫第和两处儒林第向南。在新乡中部, 有多处下山虎和四点金整齐排列, 朝向统一向南。前美新乡聚居片区, 宗祠不再是唯一的空间重心和核心要素, 祠堂和大型民居建筑共同主导形成多向发展的空间结构 (如图9) 。

前美村聚落空间结构及其核心要素发生明显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侨乡社会形成, 侨汇经济发展, 长期漂泊于海外谋生的华侨独立意识日渐增强, 虽然他们也修建、修缮祖辈的祠堂, 但祠堂建筑规模却远不及自己建造的住宅, 宗祠在村落内部对聚落空间秩序的引导作用也逐渐降低。海外华侨阶层通过经商积累大量财富, 华侨家庭开始有能力独立建设“驷马拖车”这样的大型民居建筑, 因此在新乡集中, 同时出现多个中、大型建筑, 从空间关系来看, 多朝向发展的空间秩序更有利于避免各建筑之间互相遮挡影响, 也利于凸显建筑形象, 显示主人的财富和身份地位。

四、聚落的空间形态:由自由式向规整式演化

作为一个典型的水乡聚落, “前溪”、“溪尾”的地名, 显示出鲜明的水乡特色。水是服务当地农业渔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重要资源, 由于人口膨胀, 历史上甚至还曾发生因争夺水源异姓宗族之间互相械斗、诉讼的事件。

前美村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域内的水系河流走向关系密切, 河流是引导聚落空间发展走向的主轴线。隆都镇中部水网密布, 地势低洼, 前美村正坐落于低地的前沿。前美聚落的10处聚居片区, 沿域内河流, 经由东南至西北, 再到中部, 不断拓展, 形成依水而生, 带状分布的水乡聚落空间格局。

河流水系、地形地貌成为塑造前美聚落内部聚居片区边界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前, 前美村聚落的形态轮廓依水系和地形曲折变化, 自由灵活发展。近代“新乡”, 虽仍毗邻水塘溪流, 但规划建设用地形态已经十分方正。整个新乡建筑面积近70亩, 建筑规模超过慧先公派下子孙建设的寨内、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五个聚居片区, 应是占用原有农田进行建设的结果。近代崛起的陈慈黉家族, 在海外经商, 富有巨万, 新乡的建设资金即来源于海外侨汇, 侨汇经济影响下, 农田不再是陈氏家族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 因此民居建设获得了更为开阔的用地。

综上所述, 古村落前美村聚落的建设由聚族而居到析居而聚, 呈现阶段性特征, 形成了“建筑单元-建筑组群-聚落”的聚落空间层次。在近代侨乡社会形成后, 聚落空间结构由单一而多元, 聚落空间形态由自由式向规整式演化。前美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见证了潮汕传统聚落在近代社会巨变之际, 侨乡居民生活形态的演化趋势及特征。

摘要:广东省汕头市前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岭南地区潮汕民系聚落的典型代表。其聚落的建设由聚族而居到析居而聚, 呈现阶段性特征, 形成了“建筑单元-建筑组群-聚落”的聚落空间层次。在近代侨乡社会形成后, 聚落空间结构由单一而多元, 聚落空间形态由自由式向规整式演化。前美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见证了潮汕传统聚落在近代社会巨变之际, 侨乡居民生活形态的演化趋势及特征。

关键词:前美村,聚落,空间,侨乡

参考文献

[1]蔡海松.潮汕乡土建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篇4:《山地的形成》教案设计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师:其实上面第二幅图是老师家乡的图片,以前我们每次上学都要经过那里,步行好几个小时,很辛苦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刻苦学习。下面我们来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识别,重点学习了褶皱中背斜向斜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不仅要知道其基本特征,更要会灵活运用。之后我们学习的是山地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山地地形影响一个地区的交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特别贫困的地区连公路都没有,可以想到他们生活多么艰难,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么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勤奋学习,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奋斗。

(意图: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实例分析、教师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5: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王敏霞

指导教师:高志刚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 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 “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 ①什么叫聚落?

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

2. 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幻灯片 学生讨论:

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幻灯片“图4.16和图4.17”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学生口头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

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等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

4. 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讨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有哪些差异?

活动3: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二.聚落与环境

1.显示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学生回答)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师讲述: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3.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 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承转: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根据P83页的活动,动脑筋?

1.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为什么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2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是为什么?

(教师)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发生变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活动思考(小组讨论):应不应该拆除古建筑?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思路:

1. 从初一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3、能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4、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教学方法及教具讲解法、多媒体演示,习题法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世界上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分布?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

1、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哪两种?

2、乡村一般规模怎么样?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3、城市规模怎么样?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4、读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说出两种聚落在房屋、道路、商店、学校等方面存在那些差异?

自主学习(二)

1、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

3、各地的聚落形态相同吗?有那些形态?

自主学习(三)

1、聚落文化有什么意义?

2、聚落的发展现状?

3、怎样保护创痛聚落?

4、世界上的特色聚落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稠密?分析其稠密的原因?

3、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分析其稀疏的原因?

4、聚落有哪些形态?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多”、“三少”。平原多,热带的平原少;降水适中、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多,恶劣的气候区少;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多,崎岖的高原山区少。

合作探究二

1、看图说出西亚和东南亚的民居特点?

2、说一说西亚和东南亚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3、因纽特人住冰屋,试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所以住冰屋;西亚炎热干燥、多风沙,所以其房子墙厚、窗小;东南亚高温多雨,所以住高脚屋;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所以住窑洞;内蒙古地区干燥少雨,草原广阔,所以住蒙古包。

四、课堂检测

1、聚落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分为_____和____聚落。

2、聚落的发展一般先有____聚落,后有_____聚落。

3、一般聚落在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

4、在_________活_____、______地区工农业比较_____,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_____、_____地区,则少有聚落。

5、在平原地区聚落呈_____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_____状。

6、西亚的民居多墙厚、窗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东南亚的民居为高脚屋,这是因为:___________.

7、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民居有:法国巴黎的______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我国山西省的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古村落、澳门____等。

五、课堂小结:小组长带领大家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上一篇:年夜饭作文400字下一篇:给客户的腊八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