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2024-05-23

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精选9篇)

篇1: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通过学习古代王权、等级制度和维护工具,理解人类早期社会冲突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残酷性,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境遇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3、知识目标

乌尔、摩亨佐·达罗、二里头等城市遗址;埃及法老和金字塔,大禹和九鼎;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商朝的阶级划分;古代军队,《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的刑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后回答:国家。

过渡: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呢?从而导出新课学习。

2、城市开始出现

① 阅读课本,以“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六个关键词为例,并结合图册P10,尝试描述下列城市遗址当时的风貌:

西亚的乌尔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夏商的二里头遗址。

② 结合初一所学关于现代城市功能社区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较:古代城市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点?

③ 拓展活动:设计并描画一幅你心目中的城市想象图,并准备一段精彩、精准的导游词,带领同学们超时空旅游你的城市。

3、王权神圣 ① 古埃及:

a.埃及国王为什么称“法老”? 住大房子、宫殿的人。

b.他们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人神合一处;死而复生处;权威和地位的象征。c.课本图2-12上的面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权威、地位之高。

② 中国夏朝:禹和启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扩大王权?(知识补充:九州、九鼎)③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古代某一国的君主,你会借用神的权力来辅佐治国吗?这种方法放在今日世界还能行得通吗?会出现何种情形?

4、分化的社会

① 阅读课本,感受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生活和境遇的天壤之别。并思考: a.古代埃及社会分乘哪几个等级?

b.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叫什么?各等级具体称呼?相互间有什么样的义务和权利? c.在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② 拓展思考:有人认为夏商的奴隶制社会生活不如史前时代人们的平等生活好;有人认为夏商社会比史前的氏族部落进步多了。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5、军队与刑法

① 阅读课本了解古代军队概况,补充介绍古代埃及或夏商战争事例。

② 思考: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维护统治,巩固王权,开疆拓土。③ 拓展活动——模拟法庭:演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场景,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角色,表演课本P34的相关条文。明白法律是为统治服务的工具。④ 结合《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和图2-21的商朝刑罚,思考:

古代法律精神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非人性化;不平等性。

6、小结新课

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篇2: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建议教师参考教学课件“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用于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形象的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的历史变迁。“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图”和“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用于讲清楚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变迁。在出现“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时,教师要介绍以下内容:查理的即位和扩张;查理加冕称帝和查理曼帝国的形成;查理大帝对全国的控制;查理大帝重视教育的措施。然后据此让学生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要史论结合。最后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难点突破方案

“西欧封建社会”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难点。教师首先要引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看本节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③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是重点。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且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西欧封建社会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的认识有困难。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是重点。查理曼帝国是当时西欧最为强大的帝国,查理大帝对于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理大帝在位期间,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法兰克王国进入到极盛时期。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讲述“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一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然后带领学生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教师在讲述“西欧封建社会”一目时,引导学生首先回忆中国封建社会的情况,然后看书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⑥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⑦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②西欧封建社会。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

②电教手段应用: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3: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相对少见, 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由于其发病率低, 病因复杂,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容易误诊, 死亡率、致残率较高, 故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对1 2例C V S 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增加对C V S T早期诊断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 女7例, 年龄20~66岁, 平均34.5岁, 其中20~30岁之间7例 (58%) ;病程5d~5个月, 急性起病4例, 亚急性起病6例, 慢性起病2例。可追溯的病因:乳突炎2例, 产褥期1例, 外伤1例, 口服避孕药1例, 下肢静脉血栓1例, 6例无明显诱因。

1.2 临床表现

头痛 (10例) , 呕吐 (7例) , 意识障碍 (5例) , 肢体瘫痪 (3例) , 抽搐 (2例) , 头晕 (1例) , 发热 (1例) , 耳鸣 (1例) , 视乳头水肿、出血 (2例) , 脑膜刺激征阳性 (3例) 。首发症状头疼者, 10例 (83%) 。

1.3 实验室检查

腰穿8例, 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 为2 0 0~5 0 0 m m H2O, 平均3 5 0 m m H2O;蛋白轻度升高3例, 白细胞计数增高1例。外周血白细胞增多1例, 中性为0.82。

1.4 影像学检查

11例行头颅CT检查, 诊断脑梗塞2例, 脑出血4例, 占位病变1例, 拟诊静脉窦血栓2例, 2例未见异常。12例均行MRI平扫, 同时增强5例, 确诊10例 (83%) , 除了证实CT所示病变外, 见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8例行MRV检查, 均见相应静脉窦显影不良或缺失。1例行M R A检查, 未见异常。本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9例, 其中, 4例伴直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右侧颈内静脉、横窦、乙状窦血栓血栓形成。1例下矢状窦血栓形成。

1.5 治疗

采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治疗, 并针对病因予以抗感染、抗凝及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7例基本愈全, 4例症状明显好转, 1例无好转。

3 讨论

由于颅内静脉系统侧枝循环非常丰富, 并且血栓的部位、起病缓急及病因不同, C V S T的临床表现多样, 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但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仍有规律可循。近年来, 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增强和非创伤性诊断技术的提高, C V S T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一旦确诊, 预后良好。

3.1 临床特点

3.1.1 病因

CVST按病因性质, 可分为炎性和非炎性2种。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脑膜炎、脑炎、硬膜下脓肿、头皮颅骨感染、中耳乳突炎、鼻窦、眼眶或面部皮肤的感染, 远处或全身感染等, 多来源于头面部感染。

3.1.2 临床表现

多为亚急性起病, 多见于中青年, 临床症状主要是由颅压增高和静脉性脑梗塞、脑出血等所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多为头痛 (约80%) , 可有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颈部抵抗、意识障碍, 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也可以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或精神异常等起病。

3.2 影像学特点

3.2.1 CT表现

CVST的CT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束带征、三角征、Delat征, 特异性高, 具有诊断价值, 但阳性率仅30%。本组11例头颅CT检查, 见束带征1例, Delat征1例。大约20%患者CT扫描结果为阴性,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头颅CT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急性期可能是正常的, 但几天之后出现上述直接或间接征象[1]。

3.2.2 MRI表现

MRI可以清晰显示脑实质病变和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的消失, 并能反映血栓的演变过程。Isensee等根据发病时间及血栓信号的变化将静脉窦血栓分为4期:急性期 (1~5d) 血流流空信号消失, T1等信号, T2低信号;亚急性期 (6~15d) , T1更高信号, T2明显高信号;慢性期 (16d~1个月) 表现为血栓信号普遍下降, T1、T2有均匀性增高;晚期 (1个月以后) 如血流再通, 出现流空效应, 表现T1、T2无信号, 如血流未再通, 常表现T1等信号, T2高信号或等信号。

3.2.3 MRV表现

MRV能够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范围及程度, 且不受血栓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可显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缺失、狭窄、边缘模糊和充盈缺损, 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3.2.4 DSA表现

DSA是确诊CVST的金标准, 静脉窦充盈缺损可直接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并能清楚显示范围及静脉异常回流和代偿循环, 其价值还在于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由于其有创性, 目前仅用于MR不能确诊或需行介入治疗者。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CVST患者表现多样, 临床上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良性高颅压等。有下列特点者要考虑本病可能: (1) 中青年患者,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出现持续性加重的头痛; (2) 有原发病及诱因的存在, 如头面部感染、外伤、产褥热及口服避孕药史等; (3) 眼球突出、水肿、运动受限, 特别是当一侧眼球病变波及对侧时; (4) 原因不明较长病程的高颅压者, 脑压增高而蛋白、细胞正常或轻微升高; (5) 头颅CT示脑叶出血性梗死。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 C T、M R I、M R V结合将大大提高C V S T的诊断, 使C V S 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成为可能, 对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我们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所做的工作,就是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结合文献学的、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所做的一种描述。

我们提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与某些独特的地理结构、重要资源(主要是青铜合金的铜、锡、铅矿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食盐)的分布、开采和运输、政治和经济组织及信仰系统有密切关系,所有这些变量在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都不能忽视。我们的分析,首先针对以二里头为代表的中国最早期国家的出现讨论主要的社会变化。其次,分析地区自然背景,包括重要资源(铜、锡、铅和盐)的分布及其主要的流通路线。第三,结合重要资源的分布探索区域聚落形态特征。第四,讨论首都和主要的地区中心之间的聚落分布模式。第五,根据重要自然资源的控制和运输,考察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地区中心之间的关系。最后,探索国家垄断重要物品比如青铜礼器的生产和流通情况,以及这一垄断如何影响政治经济控制的程度。

对中国考古学熟悉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描述,虽然完全建立在中国考古学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考古学界的主流看法,比如认为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可能代表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前者可能是夏,后者是商;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走向衰落,二里头的衰落可能与其东北约六公里的作为商文化中心的偃师商城的兴起相呼应;偃师商城可能是作为推翻夏王朝以后的早商首都出现的等等,但是,把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跟重要资源的控制联系起来,通过考察重要资源的分布、流通路线以及与此相关的聚落形态,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描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并最终对有关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理论模式加以批判,却是以前没有做过的,跟中国考古学界熟悉的从社会分层入手讨论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方法也截然异趣。

中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许多发现是跟讨论中国早期国家起源有关的。本书引用的资料,大部分截至于二○○一年,虽然随后几年的新发现没有改变本书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看法,但是,这些新发现是应该提醒读者注意的。比如,二里头遗址连续数年的发掘,发现了面积达十万八千平方米的宫城和宫城城墙,宫城内的大型宫殿基址,编号已经有十多处,而且有不止一处宫殿发掘者认定是二里头四期兴建的,这与二里头四期走向衰落的传统认识有很大差别;比如,由笔者领导的中澳联合考古队公布了伊洛河下游地区的全覆盖式聚落考古调查报告(陈星灿、刘莉、李润权、华翰维、艾琳:《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考古学报》二○○三年二期),二里头队也公布了该队在二里头周围地区的全覆盖式聚落考古调查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二○○一——二○○三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二○○五年五期);又比如,我们发掘了偃师县的灰嘴遗址,证实灰嘴是二里头早期国家中心地区的石质生产工具的重要提供者。凡此都增进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除此之外,许多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相继出版,比如《辉县孟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二○○三版)、《吴城:一九七三——二○○二年考古发掘报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科学出版社二○○五年版)等等,也必将丰富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

国家形成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探索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种描述和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回答所有问题并且对所有考古材料做出合理解释。比如,我们认为二里头和二里冈早期国家通过垄断青铜礼器的铸造而对边远地区实施政治经济上的控制,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二里头和二里冈遗址才有铸造青铜礼器的陶范的发现,而周边地区比如湖北盘龙城、江西吴城和内蒙古朱开沟却没有类似的发现,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推论完全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但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比如江西新干大墓发现的许多青铜器,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陶范固然没有在吴城文化发现,也同样没有在郑州甚至殷墟发现过,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推论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完全证明。再比如,我们充分认识到考古学文化不必与一个国家的疆域吻合,实际上两者有很大差别;但是我们对二里头和二里冈国家疆域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考察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的陶器和反映贵族上层生活的青铜礼器完成的。这是考古学尴尬的必经之路,但是如何从考古学上分别物质文化的分布范围与政治疆域,仍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最近在山西绛县横水发现西周时期的国墓地(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中国文物报》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证明国和晋国只有一山之隔,物质文化好像也没有实质的不同,但是却属于两个不同的政体。这固然是西周时期的例子,但足以说明从考古上讨论物质层面之上的国家与国家形态的复杂性。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来不及把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由此而来的新认识补充到《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一书的韩文版里,希望将来有弥补的机会。

篇5: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

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4、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3、分封制

2、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二)讲授教学: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2、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

夏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夏朝的历史地位

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二、夏商更替——鸣条之战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学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商周更替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分封制

1、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2、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篇6: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 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 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 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 段来统治人民。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 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了解奴隶社会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2.编演历史短剧,模拟西周分封的情景,增强合理 的历史想象能力。3.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尊祖敬宗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这一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老师采取了合理的引导方式,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历史 想象力,从而理解本课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课堂的主体,使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争取用深入浅出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为此,教师必须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 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剧本、角色搭配 等。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管理范围空前扩大,这时候,他迫切要做什么事情呢? ②如果你是西周的统治者,你会想什么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国家?说说你的设想。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统治者 是怎样管理自己的国家的。2.学习新课。

①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A.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周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空前扩大的领土? B.西周统治者把管理地方的人称作什么?他们跟周王有什么关系?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接受派遣去管理地方?

C.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后,周王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控制诸侯王? D.周王通常把诸侯国设在哪些区域呢? E.周王分封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前代的贵族后裔? ②发挥想象,自主探究。

A.演历史短剧——西周分封的情景。

B.6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谪长子,周的 二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台词内容包括:周王如何授土、授民;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孝忠;为什么对受封者分封;分封什么东西等。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老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

C.画出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说 一说分封制有什么作用。③启发诱导,鼓励释疑。

A.夏、商、西周社会有哪些阶级?夏、商、西周是依据什么确定等级身份? B.贵族、平民和奴隶,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C.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D.残酷的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奴隶主贵族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④自主检测,巩固评价。

A.能够理解分封制,并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B.能读懂分封制的示意图。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西周的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实施了分封制,促使社会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这几个阶层,采用了“军队、刑法与礼仪教 化”双重手段 来管理国家,确立了奴隶制国家管理体系。

4.板书设计。

军队、刑法

分封制 —————————— 贵族、平民、奴隶

礼仪教化

六、课程评价

1.说一说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们的手段有哪些?

七、教学反思

篇7:国家官僚主义的形成

组结成群体社会的好处很明显:调谐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满足人们群体交娱需求,还使人性中恶的一面受到监督,得以抑制。然而,社会生活的弊端也是一目了然:它使得一些有能力逃脱监控的人,获得了用欺骗手段以损害公益来作恶谋私的机会,还有奴役民众的权力。

经过连年征战,血火吞并后生存下来的国家,相对稳固和强大。作为国家行政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人口免不了集中和扩大化起来。要保卫住疆域城池,维护正常的次序,解决许多人的生活及劳动环境问题,就要常年驻养军队,要搞公共管理和城市建设,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司法、警狱制度。增设机构,添置雇员,办公用品及相应的工具设施,都必不可少。为保证部门运作的经费来源,税收、立法,执法,行政调理„„事情越来越多,政府机构也就日益庞大和复杂化起来。

在民众权利意识模糊甚至淡薄几无的时代,国家就是国王独拥,皇帝所有。他分配给你管的一片就暂时属于你,高兴时赏赐赠予的领地,从此就属于某个王公贵族。作为城市管理部分,在立国初期,权力分配时设立的职位,大多由自恃有功者占据或支配。毕竟,强者为王,谁争来的江山谁坐,掌权者将权力亲自执撑,或是想托付给谁就托付给谁,人们都认为天经地义。一方面,立国安居后各种事务日益增多是事实,公民大众需要国家作为强有力的保护者,作为社会仲裁力量来镇慑和维护社会次序,这些

都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为满足复杂的人事安置及其某类虚荣心,也需增设一些并不需要的权门官职。另方面,由于渐渐怕麻烦想推卸杂事(为民服务可不是件轻松事),也为了扩充自已管辖的机构阵容,增强权势,官员们总是利用手中权力,千方百计找寻借口,不断在权限可及范围内添设新机构,增加新的人员、部门。总之,每个人都追求着有一块自己亲管自操有希望收获更多利益的资源性领地。门门机构一旦设立,进驻其间大大小小的主管人,为了表明自己的重要和不可或缺性,为了扩充实力谋求长远发展,会进一步设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项立目,使行政机构不断分枝和扩展。反正上司们大多没时间也没有精力来一项项亲身检验,经费又是国家开支。尤其是容易累集起大量人际矛盾的和平年代多持续些年,各种利害关系经历长时期的交错盘结,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掩护之下,国家机构就更是容易膨胀难止,愈加扩大化和臃肿化。

官位难于额定,也无所谓任期,因此,每个具备一定实力的官员,都会钻国家管理体制中直到现代也依然存在的权责难分的空子,充填实力,拓展地盘。他们当然也不时尽力干着份内正经事,有时甚至成绩卓著,十分卖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皇帝而起,有乐可享的人们开始日渐懒散、松懈和减少了督查。任人唯亲、唯利慢慢成势,机遇总是不公的前途渺茫感下,渐渐意冷的官员们心思和精力的重心,也就越来越发生偏移,开始冷待那些看上去不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民间繁事,朝以渔利谋私为

先导,职责份内事为辅助或为掩护的方向发展。反正在经手各种名目涓涓汇集而来的钱物时,随便动点儿脑筋,便半江肥水唾手归已,又何必去为那出力不讨好且没完没了的公益之事呕气费心。在竭力不得罪上司和只要能够勉强维持职责范围内次序的前提下(后来常常连这个前提也顾不上,开始用假数字来欺骗蒙混)使所辖部门越来越开始围绕着官僚群体或高官个人的利益转。他们渐渐习以为常地假公济私,虚报冒支,对平民百姓苛捐杂税,不客气了起来。多争多捞一点资金,花销起来痛快,便于谋取私利;物多气派,排场,显出权势,带来荣耀(耀武扬威让人求,绝对是一种高级享受);部下多则前呼后拥壮声威衬地位。钱是国家的也好,皇帝的也罢,到头来都是出自百姓,花起来自在,不心疼。只管在肆意的奢侈中展示权威、炫耀财富,寻找高人一等的享受„„谅那理想天堂人生仙境也不过如此。

为了把持权力,独占先机,作为统治者阶级的官僚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人民获得太多信息,还有动脑筋思索和变得聪明起来。他们常常利用民众懒散和缺乏组织的弱点,垄断舆论,蒙蔽人们的思想,阻碍在百姓当中普及文化知识,使人民总是处于信息不灵的状态。不准人民过问政事,经常制造些紧张空气,巧立各种“保卫国家机密,谨防阴谋破坏,安定团结”的名目,限制跨地域的民间往来,严密控制信息交流,禁止任何形式非官方的结社和集会。为了保持其生活特权,不使那些勤劳致富的人在物质占有、继而在权势上获得优势,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在维护

公共次序,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的口号掩护下,巧立名目,限制和垄断重要物资的集散和流通,把持和主宰重要利益的分配及再分配。他们常常为所欲为,玩忽职守,有意无意地从根本上,破坏着古老的自由经济原则。及至后来,简直就是凡事都要强行纳入计划,经由官方的控制和许可。为了所谓的“统一管理”,不惜公开地阻挠、压制甚至窒息经济活动。

无疑问的是,在各式各样“谁对社会贡献最大,因而理当获取最大报偿”的争议中,正当权位的官僚大员们最有发言权。可不,无论是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还是和平时期的管理,功劳最大的就是他们,因而理当是永远且根本的“贡献最大者”,所以理应获取最多的报酬,享有最大的特权。如果公开的薪俸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和贪婪,这些最有条件进行自我补偿的群类,就会利用手中权力,自己去寻求补偿。只是由于标准自订和操作隐蔽的缘故,他们往往忘乎所以地越权试胆,在利益的理应该得方面一再突破超标──只要可能又无人阻止,他们就是要这样永远“自我奖励”和“按劳取酬”下去。反正,无论什么样方式获得的利益,官僚们从心底里就是认为该得:本来嘛,劳苦功高之外,连国家都是我们的,自然爱怎样就怎样。

每个官僚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着权力扩张,然后尽可能地对势力范围实施垄断管理。国家机构日愈膨胀,权力却日愈集中化,为此许多社会环节渐而失去了支配人财物的权力,随之失去了作为积极性源泉之一的“自主权”。从下层普通官员到一般劳动者,他们都开始对本职工作失却兴趣,对上司和国家的依赖日渐严重。一方面是国家事务的日愈繁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机构也在迅速膨胀化;另方面却是政府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愈衰退递减,手段日愈简单化。这些,必然又一轮循环地导致更多的行政机构扩张和开支。因为为了“明确职责”,除了更加细化分工,又需要建立许多诸如“辅助、协调、监查、督促、整治”之类的机构,以鞭策官员们,维持社会运作。

篇8: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1 溶栓导管的护理

1.1 妥善固定

反复穿刺易引起局部渗血、血肿, 穿刺失败、鞘组, 溶栓导管脱出、移位等, 因此妥善固定很重要。先用康惠尔透明敷贴向心方向粘贴, 再用3 M胶带交叉再次固定, 外露导管用多个一次性透明敷贴分别固定在小腿上。更换敷贴时需向心方向缓慢撕, 同时另一只手固定鞘组及溶栓导管, 以防脱落或移位。

1.2 严格无菌操作

导管引出皮肤处, 以左腘静脉穿刺点为中心, 隔日用5%碘附消毒, 消毒范围5cm2以上, 同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并更换敷料;若局部有渗血、渗液, 要及时更换敷料, 防止局部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

1.3 拔管后护理

拔除导管后穿刺点用绷带加压包扎12h, 加压包扎期间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及肢端血供情况, 避免膝关节过度屈伸运动。

2 溶栓的护理

2.1 溶栓药物

为保证药效, 溶栓药物应放置在2~8℃冰箱冷藏保存, 现配现用。配制尿激酶时, 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缓慢沿尿激酶瓶壁注入, 轻微摇晃至充分溶解, 每次应在更换前5min内配好, 避免产生过多气泡。2.2溶栓药推注方法用微泵将药物准确而均匀地推入体内, 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本组均用50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5 0 m l加尿激酶2 0万U, 用微泵以4万U/h速度经左腘静脉溶栓导管内缓慢持续推注;每次更换尿激酶时另用一副10ml注射器 (我们发现用10ml注射器进行最快速正压推注时, 喷射有力、速度快、压力适当) , 从配好药液的注射器中抽取10ml, 予最快速度正压推注, 使溶栓药液通过导管侧孔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 推注时应避免空气进入。

2.3 严密观察病情溶栓过程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仪, 观察

生命体征、患者主诉、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黏膜、肢体活动情况等。观察有无出血症状, 过敏反应, 尿、粪便颜色。每6~8h监测凝血功能1次, 以调整溶栓药物和肝素用量。2.4抗凝护理使用溶栓药物的同时, 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U, 皮下注射, 每12h 1次。方法:选取髂脊上方腹部、脐部左右两侧5~10cm处, 每次按顺序轮换间隔注射, 左右交替、上下交替, 两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 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等。

2.5 患肢护理

采用Brown架 (三角形钢架+海绵枕) 或仰卧位时抬高床尾, 床垫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患肢伸直、制动, 小腿垫一5cm厚度的软枕头, 使膝关节屈曲10°, 髂股静脉呈松弛状态。腰部根据患者需要垫一10cm×5cm的海绵枕头, 翻身采用健侧卧位 (避免患侧卧位, 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 指导患者抓住床边护栏, 助手托住患肢足跟部协助翻身。密切观察患肢疼痛和肿胀情况, 触摸患肢动脉搏动, 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 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色泽、弹性及感觉, 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并记录。

3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1 出血

是溶栓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溶栓期间嘱患者卧床休息, 注意穿刺点及全身各部位皮肤、黏膜及大小便等有无出血现象;穿刺部位有血肿、淤斑者, 做好标记, 观察范围是否增大,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术后避免深部动静脉穿刺及肌内注射和其他创伤性操作, 避免在压迫部位进行侵入性操作;保留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穿刺针, 方便静脉输液和抽血化验。

3.2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 尤其是髂-股静脉脱落的血栓, 体积较大, 可能堵塞肺动脉而引起肺栓塞。需严密观察有无咳嗽、胸闷、胸痛、气急、咯血等肺动脉栓塞症状, 并做好应急准备。

3.3 便秘

因患者入院后卧床, 活动减少, 加上疾病对情绪的影响, 个别患者出现便秘, 用力排便易导致血栓脱落。因此, 除了加强饮食护理外, 应按医嘱给予酚酞片 (果导片) 口服。

篇9: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视野中, 人、动物和周围的世界—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天、地、人。人在其中处于“与天地参”的地位,负有重大使命。宇宙万物中,唯有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智慧地利用天时、地利, 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和文化,“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使整个宇宙生机勃勃,生生不己。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早期形成的影响

儒家以《论语》为代表的四书五经,不仅仅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

巨大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生命哲学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站在人生之内来思考生命问题,对生命的安顿与调护、完成与完善采取了如下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加以印证。(l)儒家关心现实世界,只关心“生”—一个世界。“未知生,安知死?”即此世间的生命与生活,不问前生后世,不做玄虚的纯抽象思辨,不构想天堂地狱,只追问既有此生命,则此生命当如何度过才有意义和价值。(2)儒家注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儒家弟子认为对人生的生命价值要有所追求。身在草泽,胸怀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追求?立足日常生活。“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 又不止于日常生活,强调对家、国、天下、王道、历史应有所担当,将普通生活与崇高使命贯通起来。这从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所言“当今之世,果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可见一斑。(3)儒家强调的是生命的和谐。如何理解这个和谐?个人的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概括地说就是“天和、地和、人和、己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关系的实现。生命和谐的人,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本,其在生活事实上可能有贫富、穷达、寿夭、得失等等的际遇变化,但“不改其乐”是他一贯的生命状态,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是他的生命写照。 (4)道德生命的完善从己身做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起点和基础,立人、达人是延伸和扩充。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道家的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力。

(1)道家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生命本原论。道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和理性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它对生命本原的探求上! 生命如何产生?我又何以存在? 这是亘古以来人们苦苦探求的哲学问题。作为道家最高哲学范畴的“道"被视为生命的来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源于“道"。这里“天地”并不是物质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具体的运行着的自然状态。

(2)道家提出了生存在最佳境界—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道家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人生观。道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始终闪烁着自然关怀的光辉。主要表现在生命存在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归宿都统一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他们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人性应该复归自然,人也应该法自然!

(3)道家反对贪欲,主张守柔处弱与世无争的生命修为观。这个观点是依托水的特性提出的#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刚强的人,聪明的人总会占上风,事事顺利!而老子却从“反者道之动”命题出发,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并且相互转化,秉承这种思想,他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且以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告诉了人们一个真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三)佛教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菩萨的世界是非常陌生的,闻所未闻,因而充满好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是一种在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如道家“隐逸林泉”、“不事王侯”的双重选择之外的又一种选择,而且也是人生理想中更高的抉择——精神世界的高度圆满的境界!

(1)佛教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拓了更广泛的空间,改善了对人生的认识。根据佛经记载,众生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而人生其实就被这些业力所主宰。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类要和周围的世界和谐共处。

在这个世界里“万物之灵”,人类拥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当“取得良好的生活资料及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流露出其恶劣的一面,不仅表现为对自身同类的伤害,也发展到杀害其他生物以自肥,并严重破坏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人类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致到了不能不予以解决的地步!为了人类自身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为了实现人们达到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佛菩萨世界的美好愿景,佛教提出了从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标准的要求,以适合不同的人群修习,以提升品德修养"文明素质,甚至进入圣贤的行列!

(四)墨家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

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1)“兼爱”是构建和些社会的基石。墨家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2)“尚贤”思想是墨家学说中最实用的政治主张,就是主张国家政府实行任贤用人。墨子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众贤”与“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选贤用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将富之、贵之、誉之”。从而达到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同时也就面临着政府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对社会有用的贤人的问题。

(3)墨家主张节约,反对奢靡。墨家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这种节约的精神,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在儒道释的展现中,总体上看体现了一种心灵境界,生命境界。这种境界,诞生在人的最充沛、最自由的愉悦之中。所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与审美境界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人的终极关怀和审美意境的交融。这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而且体现出新世纪人文景观的东方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2011年9月,“试论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形成的因素”

〔2〕《青年与社会》,2014年20期,“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4〕《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南昌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3月,“浅论道家生命哲学”

〔6〕《试读 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友兰 著。

[注:该论文是2015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5-16-14)“关于西方生命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精神的比较研究”的一部分。]

上一篇:形容父亲的诗句下一篇:智能建筑材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