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2022-07-08

第一篇: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2、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①展示一组与水有关景色的图片;②展示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一]学生实验

动手做: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动画:食盐溶解、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溶液的各部分组成、性质相同

(2)稳定: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 (3)混合物 讨论: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溶液?

①蒸馏水;②自来水;③海水;④汽水;⑤白酒;⑥碘酒;⑦牛奶;⑧酒精;⑨豆浆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课堂小结

液-液互溶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水一般作溶剂 。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活动与探究三]:、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特征:不稳定)

动画:乳化的微观过程

[活动与探究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 NaCl 、NH4NO3 、NaOH溶于水前后温度变化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板书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等。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

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尽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孕育新知

上课伊始,展示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硫酸、氯化钡溶液)并设问:“这四瓶无色液体都是水吗?”生若答不是,让其说出依据,若回答“是”,演示“变色”和“无中生有”,然后提问:“水有这个特点吗?”,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变化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通过上述情景,引导学生:“生活中你遇到过似水不是水的情况吗?”生答:喝过的糖水,又苦又咸的海水,点滴,汗水等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3.对比实验,获得新知

学生探究一:分别向盛有泥土、植物油、食盐的试管中加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让学生在做中产生疑惑,产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溶解的本质。如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食盐消失了,而泥土、植物油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生充分振荡后得到的食盐水)深入一步,上部的食盐水比下部的咸吗?(生答后,扩展)再进一步:如果将此食盐水密封,一年、三年……外界条件不变,食盐水中有食盐析出吗?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转变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成因,并以此提出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播放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4.实验再体验,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步骤1:学生探究二:教师提供:水、汽油、高锰酸钾、碘四种药品,让学生列表设计实验9-2。

让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

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

通过对比实验1和3,实验2和4得出结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通过对比实验1和2,实验3和4得出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除了水,原来还有很多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即溶剂)。 步骤2: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教师演示实验乙醇溶于水

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溶质不但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或气体。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说出气体做溶质的例子,比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等等。

步骤3:在乙醇溶于水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说明:这样从实验得出的结论继续发问,引导学生自学教材28页表格下边的内容,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一般与特殊,开拓学生思维

设置问题:吃饭时,当油渍不小心滴到了你的衣服上,用水无法除去,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它?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巩固溶剂、溶解等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欲,从而带着好奇积极完成探索实验三即实验9-4。通过讨论、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注意事物一般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事物的特殊性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得出溶液的用途,不仅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问题1:通过学习,你认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油污,他们的原理相同吗? 问题2: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铵、氢氧化钠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1,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变换形式,通过开放性强的问题2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必做:教材P33

1、

2、5。 选做: 教材P33

3、4。

拓展题: 在白板上布置作业时,老师误把记号笔当成了白板笔,请你借助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帮助老师除去白板上记号笔的笔迹。

说明:为了适应各层次的需要,布置必做、选做作业,让学生带着化学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在做中学”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第三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

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

31、

2、3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观的化学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学中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全面提升。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多媒体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反应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第五篇: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化学组 刘学兴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总之本节课设计思路是好的,可能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人意,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狂人日记好句赏析下一篇:考务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