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2024-04-07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精选8篇)

篇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隋唐更替,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定义: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以下分述贞观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绩:

1.亡隋为戒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2.君主贤明

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3.贤臣辅国

太宗为历史上少有的英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为贤能之辈,勇於上谏。贤臣中尤以房玄龄、杜如晦最著,时人称「房谋杜断」,其他如李靖、魏徵、尉迟恭等,人才辈出,均名重一时。

4.吏治清明

太宗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5.平定四夷

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由是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篇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篇3:中国通胀形成的原因探析

2011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工业品出厂价也上涨了7.5%,创下36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处于高位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宏观调控往往一紧缩资金就紧张,最严重的是导致小企业生存困难,就业问题凸显,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消费更加不足,投资与消费更加失衡;而宏观调控一宽松则经济就过热,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又再次发生和攀高。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形成恶性循环和两难境地。因此,中国通货膨胀的特殊发生机理是什么,究竟应当怎样治理,才能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通货膨胀定义很简单,就是在一定的货币流转速度下,流动的货币量超过生产、消费、交换和储备等对货币的需要,导致以货币表示的需求量,多于以原价格表示的供给量,在由市场自由调节的状况下,以供给价格的上涨来结清多余的需求量。因而,货币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很简单,收缩货币数量,减少其流动性即可。

然而,国民经济运行远比教科书上讲的复杂得多。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其特点,与其发展模式有着特别密切的深层次关系。

一、投资建设主导的国民经济增长

投资建设主导的国民经济增长,由于投资结构和时效的性质,或者当期投资需求大于供给,或者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或者形成有效供给滞后,使投资投放的货币不能被形成的供给结清,导致通货膨胀。“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1.2%、20.2%、25.5%,显现逐步加速状态。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上,国民收入的使用越来越偏重于积累和投资,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拉动,货币主要流入建设领域,投资往往增长过快和过热。当期投资规模过大,超过建材等供给能力,使得钢材、水泥、稀有金属、煤炭等价格上涨,也形成电力价格上行的压力;一部分行政办公大楼、城市广场的建设,并不产生后续的供给以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流动性需求;一些公益性建设,如市内交通、绿化、亮化等市政建设,虽然形成公共服务性的供给,但是,它是一种免费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吸收因这些建设投放的在私人手中的购买力货币;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投资,虽然它们形成未来的服务业供给,却是长期性的,不能立即吸收当期过大投资形成的货币流动性。因而,这些方面的投资建设规模长期过大,如果没有相应高速增长的消费,没有已经建成的生产体系提供更多的供给,没有配套的在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大规模供给的生产体系的建设,投资所形成的货币流动性,就无法被相应的供给所吸收,从而形成投资过热引致的物价上涨。

二、进出口规模和结构不平衡

中国依赖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进出口规模和结构不平衡,特别是出口压低和进口拉升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国内出口推动和进口输入的通货膨胀。“九五”、“十五”时期,出口分别年均增长11%和25%,2008年年底以来,我们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出口负增长18%,2010年恢复性增长到2008年的出口规模,即使这样,“十一五”期间,出口年均增长率仍然为11%。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恢复到24%。出口强劲,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内供给增加或者相应的进口与之平衡,生产出口品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与出口形成的国内供给缺口,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当中国到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购买的需求量较大,比如铁矿、石油、农产品等,拉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给国内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而在进口结构中,当中间产品过多、消费品不足时,由于不能吸收国内生产出口品形成的劳动工资等货币投放,会导致国内消费物价上涨。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居民和企业手中握有升值的人民币,而国家用出口换来的贬值的美元外汇去购买美元标价的物品,这样在过去居民和企业手中的人民币表示的购买力与用美元进口后的货物之间,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差额,从而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假如,过去居民和企业由于从事出口品生产和外贸,手中有800元的人民币,合100美元;而出口换回的100美元的货币,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现在只能进口相当于国内600元人民币的货物。仅就进出口方面计算,现在的人民币比过去贬值25%。从经济学道理上讲,就是通过对外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对内人民币通货膨胀,来消化进出口之间巨大的贸易顺差。

从进出口运行的数据情况分析,“九五”和“十五”期间,进出口贸易顺差的规模分别为12390亿元人民币和17517亿元人民币,而“十一五”时期五年间,贸易顺差规模迅速增加到7503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规模和结构不平衡,在内外货币关系上表现为贸易顺差;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外汇占款投放形成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多,引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因此,从数据上看,没有相应的国内有效供给平衡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民币升值,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第二大来源。

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重大工业、大企业发展,轻服务业和小企业生存,而小生产式的农业,是极容易形成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剧烈交替波动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从发展方式来看:首先,各地大工业、大资本、大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主要战略。大工业、大资本和大企业,在其大干快上和大规模投资时期,往往需要更多的信贷,形成更多的流动性,如果超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给时,就会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其次,由于服务业对增加GDP不迅速和不显著,特别是对财政贡献不大,往往被轻视。而服务业长期发展不足,提供的服务业供给不足,不能有足够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吸收和平衡一部分大工业、大资本和大企业投资形成的购买力。再次,现在的注册登记、监管审批、税费、融资等体制,是鼓励和保护大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受到歧视,创业、投资和经营都非常艰难,后果是,服务业供给不足,轻工业生产品供给不足。最后,家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市场形成蛛网式反应,价格剧烈波动。如2011年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而当因通货膨胀严重,极力压缩投资,包括与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时,由于大工业形成的供给过多,供给的出口受阻,供给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而国内由于服务业发展不足,小企业很难生存,就业率相对降低,GDP中劳动所得相对减少,工资形成的收入购买力无法平衡突然增加的大工业供给和出口转内销供给,就会形成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经济很快又步入萧条。中国经济在1997年年底和2008年年底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四、垄断体制助长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中的垄断体制,在中国已经成为推高物价水平的很重要的常态性机制。一是国有垄断工商企业推高价格水平。如石油企业,国际油价走高时,迅速提高价格,而当走低时,则迟迟不降低价格;电信网络提供的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服务,而且各种收费陷阱很多;城市出租汽车公司,一方面,向司机收取日益增加的高额份钱,另一方面,在油价上升时,则迫使政府提高出租运营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等等。垄断企业利用的是政府提供的廉价资源,象征性地交点矿产和空间资源税,交很少的利润,而向消费者提供的是越来越昂贵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国有金融垄断方式也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垄断,从储户手中以较低的利息水平获得资金,再以较高的利差利息投放给国有企业,虽然从储户手中拿来了低利息的资金,但是并没有低利差贷给国有企业,发挥拉低物价的作用;而存贷利差形成的巨额利润,在金融体系中分配,高工资水平形成对市场的购买力冲击;由于几乎不向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一旦收缩银根,就会造成社会资金的全面紧张,使小型和微型企业民间借贷融资利息率从平常的年40%左右,上升到60%,甚至100%,财务费用进入生产成本,推高整个供给的价格水平。三是政府土地出让、经营性交通收费等行政和特许垄断,不断推高地价房价和运输价格水平。实行土地计划行政性分配,政府一家行政性出让土地,通过招拍挂,多家竞争,价高者得,价低时流拍不卖,七十年租金一次收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成为强劲推动地价、进而推动房价越来越高的内在机制。实行国有和政府垄断,在现代国家中,往往是为了社会利益,为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在中国,却成了谋取垄断集团和地方政府利益、推动价格水平上升的机制。在中国特别许可的体制下,垄断行业在相当程度上用的是国家价格低廉、甚至无偿的资源,而向居民生产和供给的却是价格高昂的产品和服务。

五、政府主导国民收入分配及支出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篇4:近视形成的原因

近视的形成不仅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近视的形成与饮食营养也有密切的关系。眼组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锌、铁、钙、磷、硒等。

科学家们认为,儿童、青少年饮食习惯不良,体内一些营养要素缺乏可诱发近视。这些营养要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铬、铁、磷等。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如果体内不足,可使眼的巩膜组织脆弱扩张而使眼轴拉长。维生素A能维持视网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影响视功能,使视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机体对钙与铬的吸收。钙为眼球壁巩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钙缺乏会影响巩膜的牢固和弹性而发生扩张。医学家还发现钙和铬能直接影响人体对眼压的调节,眼压异常是形成近视的一个因素。钙、磷、硒与晶状体有着密切关系,其含量的多少,会影响晶状体自身弹性的凸起,从而减弱调节作用。钙、磷元素的缺乏会降低巩膜的坚韧性。总之,体内营养要素缺乏,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眼睛抵抗力降低,再加上不良的用眼习惯,很容易患近视。

此外,过多吃糖会诱发近视。因过量的糖的摄入会使眼内一些组织的弹性下降,眼轴容易伸长。另外,糖吃多了,血糖会升高,会引起房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当房水渗透压低于晶状体渗透压时,房水就会进入晶状体内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而发生近视。还有,血糖升高后会改变血液的酸度,影响钙的吸收,使身体内的钙缺乏。

光线不合适对视力有何影响?

在阅读写字时,需要合适的光线才能看得清楚。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和家里,而部分学习场所存在采光不足或照明不良的情况。

教室的朝向不好(如面朝东或朝西)、开窗过小,窗外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家里学习的方向不朝阳或写字台摆放位置不好,可造成采光不足。人工照明不良,难以达到阅读与写字时所需要的光照度,或因电灯的距离太远,或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看书、写字,为了看清物体,就会缩短眼与书本的距离,增加眼的调节,从而引起视疲劳,最后形成近视。另外,周围环境太暗,与作业面的亮度对比太大,也易引起视疲劳。

在暗光下看书不好,那么在强光下看书为什么对眼睛也有害呢?因为,如果阳光直射到教室内而没有遮阳设备,眼睛在看书时瞳孔缩小,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长时间在强光下看书,瞳孔持续缩小,使眼肌肉收缩,甚至痉挛,出现视疲劳,由于光线过强,使视网膜受刺激后产生后像,因此产生一片耀眼的白光,也是产生视疲劳及近视的一个原因。

形成近视的场所主要是家里还是学校?

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在学校里上课一般不会患上近视,教室里黑板距离学生最近也要在2米以外,看清楚黑板上的字给眼睛带来的负担很小,且在上课时,双眼处于不停地时而近视、时而远视的交替运动之中,这样是不会引起近视的。许多学生每日放学回家后,埋头于大量的家庭作业,这是制造近视的主要时间和空间。他们每日晚上要连续学习四五个小时,有些学生中午还要做作业,而在看书、写字等近距离作业时,眼睛需要较大的调节,从而导致眼睛过度疲劳。因此,引起近视的根本之所在就是放学之后的大量家庭作业和预习、复习任务,即近眼作业。如果没有长期、大量的近眼作业存在,近视率就不会如此居高不下。近几十年来,近视人数随着大众对知识的重视迅猛增加,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成了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摘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近视·远视·斜视·弱视330问》 主编:李纪源)

篇5:近视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2)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2.外因,即环境因素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

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2)用眼时间过长。有的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进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有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视力就明显下降就是这个原因。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5)躺着看书。许多青少年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贯。因为人的眼睛应保持水平状态看书,使调节与集合(辐辏)取得一致,减少眼睛的疲劳。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形成近视。

(6)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睡眠不足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

(7)课桌不符合要求,写字姿势不正确。若桌椅太低,使头前倾,脊柱弯曲,胸部受压,眼睛调节相对紧张。或桌椅过高,双脚悬空,下肢容易摆动,不能保持正确姿势,都能使眼睛发生疲劳,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近视。

(8)目前空间的射线的影响。经常看电视,尤其是信号不足,接收率不高的农村地区,没有共用天线,屏幕不清晰,雪花点也多,很易使眼肌疲劳,经常玩电子游戏机的同学更易损坏视力,商场出售的小霸王学习机,都能直接引起学生近视,当今电脑机算机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过长操作引起眼的干燥和疲劳易引起近视,均需适当控制使用时间。

这些都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这些事情做多了,就会导致成为近视眼了。

篇6:化石形成的原因

化石不同于普通石头,它是远古动植物的尸体经过千万年演变而成的。

化石

化石形成的原因

篇7:风是形成的原因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但对于飞行来说,还包括垂直运动分量,即所谓垂直或升降气流。大风可移动物体与物体(物质质量)方向。风的速度很快。

风是形成的原因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水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气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这里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自从十七世纪出现了气压表,指出空气有重量因而有压力这个事实以后,为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十九世纪初,有人根据各地气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一张气压与风的分布图。这种图不仅显示了风从气压高的区域吹向气压低的区域,而且还指明了风的行进路线并不直接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而是一个向右偏斜的角度。

篇8:网络语言特征的形成原因

在1917年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 陆续有一系列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实践。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经济实践看,

了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大洗礼后, 政府干预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二战后,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逐步演变为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战后资本主义实行的存在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看, 经济周期没有在市场经济中消失, 而是以变形的方式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其原因值得探讨。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 大量的经济决策是由分散的市场主体独立决策, 受市场主体盲目性等因素制约, 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而由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下, 之所以仍存在经济周期, 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 先市场、后政府的调节方式。在一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政策制定者的认识是, 先让市场自由调节, 在出现问题后, 经济比例关系明显错位后, 政府再干预经济。在这种模式下, 存在经济周期具有必然性。其二, 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认识局限性和政府政策的传导体系和机制存在缺陷。就市场决策而言, 微观的市场主体有认识缺陷, 有盲目性倾向。而就宏观的政策制定而言, 毕竟政策制定者是人, 受人的认识局限性的制约。当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认识存在重要偏差, 对市场的干预时机和手段不恰当时, 也会导致经济比例关系的错位, 导致经济产生较大的波动。有时, 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判断较准确, 但因其政策的传导体系与机制具有缺陷, 令行不止, 仍会产生经济比例错位放大、经济波动加大的现象。

从一系列国家市场经济的实践看, 主张抛弃政府的宏观调节, 听任市场自发调节, 这种观点漏洞很大。而主张先放开让市场调节, 出现问题后政府设法干预, 这种调节安排未突出政府调节的事前性、主动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调节方式。从四百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看,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重点应放在的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方面, 重视对其生产、分配、消费比例关系和其各自内部比例关系的主动性宏观调节, 而在上述三大比例关系方面, 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和相对协调, 是减少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促使经济稳步发展、有效提高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关键领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华夏出版社, 2005

刘进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警官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是充分借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各种输入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 所以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键盘语言。由于网络空间的人际交流简单直接, 网友们能克服标点、字母、符号等有形无音的缺憾, 通过拼音、英文、汉字、数字的全拼、缩略、混杂等再生方式, 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生动的表达符号, 使网上交往有了新的交流方式和途径, 也使得网络语言特征丰富多彩, 别具特色。网络语言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理由:

一、网上加快交流速度的需要

许多新型网络语言的出现, 理由很简单, 就是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 节约上网时间。特别是在利用微软操作系统上, 使用的是全拼输入系统, 网民们使用拼音输入方式输入文字时, 需要从一组同 (近) 音字中选择所需词语, 在网络世界里, 网民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一一精选所需词语, 而是大量使用同音字别字, 以致以讹传讹, 从而创造出了新的网络词汇。如“青筋”、“斑竹”两个词在微软拼音输入法中排在一组同音词的首位, 于是逐渐取代了“请进”、“版主”;又如“3Q:Thank You, 谢谢”、“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喽, 再见”、“4242:是啊是啊”、“PF:佩服的缩写”、“PLMM:漂亮美眉”等等。网络上的这些数字、拼音和英语缩写, 能非常方便地利用键盘敲打出来, 使得彼此间的交流速度得到加快, 并且这些数字符号简单明了, 完全能将语义表达完整, 因而诸如此类的词语能迅速被网友们接受并使用传播。有些语言符号, 如笑脸符号:^___^和平的笑;^o^小可爱的笑;^O^大可爱的笑;:) 简单的笑;< ( ̄︶ ̄) >大肚人的笑等等, 往往是用于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 这些新的词汇也便于输入, 而且使用起来也不会影响人们思想的表达和传输, 一经创造出来, 能迅速走红。

二、为了彰显个性而创造

由于网络能给每个人张扬个性, 释放自我的独特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互不相识, 沟通起来就少了很多顾忌, 大家愿意故意显得另类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 因此创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词汇。我国网民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以青少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 他们好奇心强, 个性张扬, 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新事物。为了确证自我存在, 他们有时故意创造出一套有别于传统语言的新语言词汇系统, 作为其网络交流工具。如果说网络语言创制的初衷是为了追求简洁实用, 那么, 后期的网络语言则大部分是为了彰显个性而创造的。如:“楼上的”: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 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几楼的”:除楼主外, 所有回复帖子的人, 依次可称为“2楼的”、“3楼的”;“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第三个回帖的人;“地板”: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等等。

继“雷”“霹雳”“囧”, “槑”惊爆网络之后, 各色各样的我们平时根本不认识的字, 一个连着一个出现在网络语言中, 并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三、语句、词汇的模仿来满足娱乐的需要

从2009年7月16日, “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出现后, 贾君鹏, 2009年的一个网络传奇人物, 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红遍了整个中文互联网, 并以一种巨大的能量感染着所有人。

帖子的标题“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来吃饭”是典型的生活形态语言, 它一语道出了沉迷游戏的少年被母亲呼唤的人生常态, 然而又极具生活典型意义和煽情力, 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帖子在3天时间内引来了3万回帖, 以“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为范本的语句被相继模仿, 运用到了各个领域。

“贾君鹏回家吃饭”是一句看似毫无意义的陈述, 却引起了网友的疯狂模仿。“网络是大众话语对平民文化的再解构。娱人娱己成了当下网络的意义。”

四、由网络特殊的语境特点所决定

幽默的语言是网络语言显著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和网络语境有关系, 这种新生媒体给参与者很多权利, 人们在网上可以比较自由地寻找和表现自己喜欢的风格。当今幽默正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 网上语言的风格, 网站的风格, 笑星的时髦,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的火爆都证明了这点。

网上语言接近口语的形式, 但语境和口语语境有很大不同, 相互看不到表情, 听不到声音, 无法得到文字外的信息, 所以需要较为直接表述的语言。比如在现实生活中, 你试图进入正在聊天的那几个人中, 大家看到了你, 你也看着大家相互微笑就打算招呼了, 遇到你要插话时, 你就直接说不会显得突兀。而网上聊天, 特别是人多时, 必须大呼小叫才能搭上话, 在网上常看到这样的开场白:“有谁愿意和我聊天吗?”、“有北京的吗?我想找北京的聊天!”、“我都喊了半天了, 怎么没人理我?”等语句, 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必须用语言表述出来, 没有表情、语调或其他态势语言来帮助, 所以语言显得直白, 甚至夸张。在对话时, 最初的几句话非常难选择话题, 因为陌生的两个人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家庭, 也无法从服装、天气来切入, 甚至不知道对方的性别, 惟一的标识是网上的名字, 因此对话直接, 有时显得尴尬。比如下面一段对话:

A:有在南京工作的吗?

B:你也在南京打工吗?

A:你在哪个区?

B:鼓楼区

A:你老家在哪?

B:湖北

A:你喜欢看电影吗?

B:还好吧, 你是美眉吗?

A:是呀, 你相信吗?

B:呵呵!^o^……

开始的几句显得局促, 有明显的猜测性。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衣着判断交际对象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审美情趣等;从态势语可以判断喜怒哀乐, 情绪的变化;从气质、办事方式等可以推测文化水平、家庭教养等。即使是两个陌生人, 比如偶然相遇, 也能从这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判断出对方的许多信息, 从而找到话题, 愉快的交谈。网络中的相遇比平常偶遇提供的信息更为吝啬。语言, 只有语言是交际双方相互把握的凭据。虽然人们已经实现了网上语音聊天和图像介入, 但和现实交际相比较, 非语言交际手段仍然缺失。在网上交流时, 交谈的双方没有关于对方性别、年龄、爱好、性格等信息, 使交际双方感到难于开始交际, 难于选择现实交际中的任何一种语言模式, 这种特别宽松的语境条件使习惯与现实交际的人感到无所适从, 交际往往在询问中艰难的开始。双方把对方看作虚拟的对象, 把性别、年龄、爱好、性格等信息作为不可知信息, 选择的话题多为聊时事新闻, 聊明星, 聊生活等朦胧的感受。由此导致网络言语人在相互交流中, 意思表达或真或假, 简短性的话语中带有较多的猜测性语言。

上一篇:速卖通操作指南下一篇:大荔县重点项目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