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2024-05-22

《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共16篇)

篇1:《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按照先破题,既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选题,选择愿意研究和可以研究的问题;接着解题,通过选取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做实验、取得发现和结果;最后交流汇报的方式解决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提问:(出图)请猜测:当玻璃钟罩里的空气被抽空后,我们还能听见闹钟的铃声吗?为什么?

篇2:《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 “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准备:1把钢尺、1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试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听到也认识了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老师提问,引出课题)我们的要求不是看谁使它发出的声音大,而是使它发出声音的方法。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研究研究我们所听到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还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板书:实验验证)自己制造声音。

(呈现材料:橡皮筋、钢尺、试验记录表)

想办法利用桌上的材料,按照刚刚你们猜想的方法自己制造声音。

注意:(1)实验的时候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让你们的声音盖住了物体的发声?

(2)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钢尺。(3)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吗? 生:发出声响了。

师:下面请大家继续做刚才的实验,不过这次同学们不仅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来,还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有什么变化?(呈现实验表)

要求:一种物体统一采用一种发声方法,观察变化,作好记录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状态的观察)

(三)交流探究结果,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

1.汇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2.比较归纳:科学家们十分注意实验后的分析思考,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分析整理一下,比较实验中哪些现象是相似的?

(学生交流)

师: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如皮筋这样在外力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师:你们刚刚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所观察到的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整理,寻找规律)

学生思考,大致认为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但对一些物体能发出声音但看不见振动的现象还并不是很明白。3.进一步实验,强化认知。

师:同学们可能在想平时所见到的发出声音的物体并没有都在振动啊,是不是?

生:举例手拍掌发出的声音、人说话时的声音等等。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待会我们就可以解释你们所说的这些看起来似乎没有振动却发出声音的现象。音叉试验。

(1)引发探究问题:(敲击音叉)

师问:听到声音了吗?那你看到它的振动了吗?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既听到声音,又清楚看到物体的振动?

(2)交流研究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敲击音叉,轻触水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

么产生的?

生:水面产生了波纹。(师解释这就是说明了音叉的振动,水面能显现出物体细小的动作。)

师:那么现在就可以解释你们刚刚提出来的那些问题了。拍掌时的声音,你们现在拍拍手试试,有没有觉得手很麻?(生回答)那就是手之间在振动导致的。而人说话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喉咙那里有一个声带,是由于声带的振动才会发出声音,你们可以用手轻按喉咙处说话感受一下,是否在震动。

(5)师:我们知道音叉是因为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声音就会停止呢?

学生探究发现抓住音叉,声音就会停止,是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

(6)总结: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进一步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碰撞、摩擦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拓展: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你们猜猜它在哪儿呢?

师:(耳膜/鼓膜)。就是由它来让我们能听见声音。剧烈的震动会损伤我们的鼓膜,所以大家记得保护它。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

1.学会借助简单的实验研究复杂的生活现象。

2.学生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3.关于声音还有很多秘密,我们以后会进一步探索研究。

六、板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拍、撕、打、喊、叫 振动

篇3:“葱击波”是怎样形成的?

近期, 我国大葱价格忽然暴涨, 而一些主产地毛葱的田头价一周内跌幅达25%。时而卖难、时而买贵, 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葱价大起大落凸显小农风险。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基本上是任由市场调节, 当供不应求时价格自然暴涨。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提高农产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 走现代农业的道路。如果与大超市、商场建立供销关系, 按订单来生产, 产销失衡状况会得到缓解。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菜篮子”平稳均衡供应的必然要求, 政府部门应当担负起责任, 加强市场调控, 维护市场平稳;政府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加强监管和调控, 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把产地的优势变成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 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消除市场误解和恐慌。

篇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地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2.提出假设,实验探究;3.巩固提高,拓展延伸;4.验证猜测,总结评价。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尺子、橡皮筋、队鼓、锣、水瓶、音叉、水槽、试管、黄豆、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听一听(5分钟)

1.师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踏着美妙的乐曲走进了我们的科学探究室。这种声音好听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声音的小魔术——这个魔术的名字叫“会跳舞的乒乓球”,想看吗?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上台做老师的小助手,手提乒乓球在音叉旁,老师敲击音叉,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乒乓球怎么会自动跳起舞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相信这节课课后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声音如此神奇,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进入一个声音的世界(板书:声音)请听——

2.(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火车轰隆声、溪水潺潺声……

3.师: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生:喔喔鸡鸣叫、汪汪狗叫声、咔嚓火车声、呼呼风声、隆隆雷声、悦耳钢琴声)

(二)初步探究:识别材料,试一试(3分钟)

4.板书:敲、躲、拍、打、击、撞、喊、摇、摩、弹、拨

5.好了,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探究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课件,认识物体并记住名称。

(三)深层探究:动手实验——做一做

实验:使物体发声并观察其现象(10分钟)

6.认识了这些材料,你说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生:实验)就直接实验吗?实验前还记得那些要求吗?

出示课件:实验温馨提示

(1)分工:一人做,一人记,其余观察莫忘記。

(2)有序: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实验活动要有序。

(3)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来参与(眼睛看、鼻子嗅、手摸、耳朵听、动脑筋思考……)

(4)记录:图画、文字简单记。

(5)整理:收好材料,整理笔记。

(四)课堂小结:轻松下课,赏一赏(5分钟)

7.小结:看来不仅是固体可以振动发声,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演示笛子、水杯等实物发声。

8.师生小结,总结回顾: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物体发声与振动有关系,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七、板书设计:

篇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过程与技能

1. 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 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3. 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1--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

(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2--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篇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难点: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课型:新授

执笔:董君 预习指导:

1按听觉产生过程的先后,写出人耳各部位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骨传导?

3双耳效应判断声源方向会不会产生错觉? 4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耳聋?

预习检测:

1我们感知声音的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A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住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双耳听音叉的声音 D同学听到其他同学的悄悄话

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方向,这就是_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耳膜被损坏,仍然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B人的听觉神经损坏后,也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 C人的听小骨损坏后,一定无法听到声音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知识系统

1人耳的构造__________________听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耳聋的分类

()()()

2骨传导:

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效果较好)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耳效应:

原理: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不同 作用:判断声源的方向 拓展应用:设计立体声效果

课堂检测

1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根据以上两例,请说出传声的物质除了气体外,还有_________和_________。2在声音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器官出现故障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A耳垂 B耳廓 C鼓膜 D听觉神经 3助听器的作用是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小明做了如下探究实验:第一次他把铅笔放在离嘴不远处,敲击铅笔,耳朵听到了声音;

第二次他把铅笔用牙齿咬住,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击铅笔,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1)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5武侠电影里常描写一位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根本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巧合

选做题

篇7: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1面锣、1把钢尺、2根皮筋

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也听了许多不同的声音。今天老师带了两样东西。课件出示钢尺、橡皮筋。

师:他们是钢尺和橡皮筋,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两人一套材料,试一试,找出你觉得最简便的方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钢尺子发出声音? 师:谁来演示一下,怎么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学生起立演示并讲解

师:刚才的钢尺子和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你觉得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讨论发声的原因 生:因为手压上去了 生:力的作用

生:因为让尺子动起来了 生:因为碰撞

板书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 教师演示用力按压、拉伸物体并不发声

师:像这样用力去按尺子,弯尺子,拉伸橡皮筋,可是它并没有产生声音啊,到底什么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呢? 生:„„„„

师边做边讲:同学们来看,老师这样做,钢尺发出了声音,你观察到钢尺发声的时候跟不发声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生:尺子在抖动

师:你说抖动,那你可以用手来演一演,尺子刚才是怎么抖动的? 生演示

师:你演的真到位,尺子就像这样在抖动,在我们科学上,把这样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所以,我们听到尺子在发出声音,看到了尺子在振动。师:那振动停了,还有声音吗? 生:没有

教师出示一面锣,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生:敲一下

教师演示敲锣:听到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师:敲锣之后过一会儿,声音会没有掉,那怎么样可以让这个声音快速消失呢? 生:把锣按住

师:这个办法我来试一试。

教师演示敲一下锣,并迅速用手按住锣,声音确实停止了 师:为什么按住可以使锣的声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师:所以谁来总结一下,声音因为什么产生的?

生: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振动

三、验证实验

师:刚才的还只是我们的猜想,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用更多的材料来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原来的观点。刚才的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看起来都比较明显,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得并不明显。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你们要想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且明显地可以“看到声音”。出示材料: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师: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完成实验 生汇报方法 师:总结合

师:这是昨天老师拍的一段录像,把一个扩音器放在这个盒子边上,盒子上有一层气球的皮,在气球皮上放上一些沙子 播放录像

师:为什么沙子会跳跃起来? 生:

四、延伸:

师:我们说话时,是身体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 敏锐地感受声音的身体部位在哪?

五、拓展

同学们,你们玩过“土电话”吗?

能不能用两个坏子和一条棉线来做一个土电话呢? 你知道在用土电话的时候,为什么棉线要拉紧吗?

【作业辅导】

1、向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由()振动产生的。

A.瓶子B.空气

2.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方式是()A.用力拉伸

B。轻轻拨动

C。揉成一团

3.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A回声

B人的错觉

篇8:个体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接下来请你想想, 爸爸妈妈要出门了, 小宝宝在家, 妈妈会把农药瓶怎样放置?

2.这个故事和上个故事有点区别。年轻夫妇没有小孩, 妻子在配农药水, 配制好了药, 告诉丈夫:这是剩下的农药啊。瓶子放这里了。丈夫看完点点头。

请你想一想, 妻子需要不需要把瓶子放到丈夫碰不到的高处去?

你一定会说, 有小宝宝在家, 妈妈一定会把瓶子放到宝宝碰不到的高处去。因为宝宝会喝了毒药, 酿出惨剧。只有夫妇俩, 就没有必要把药瓶子放到丈夫碰不到的高处去。因为丈夫知道这是毒药不会喝它。

思考一下:为什么妈妈把同样的知识告诉了小宝宝, 也告诉了丈夫, 小宝宝和爸爸在听到知识的时候都在点头表示明白了, 为什么妈妈会有不同的两种放置药瓶的方法?爸爸和小宝宝同样听到了知识, 如果把瓶子放到低处, 小宝宝为什么可能酿出惨剧, 爸爸为什么不会出事。在面对知识的时候, 小宝宝和爸爸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你一定会说, 小宝宝和爸爸的根本区别是小宝宝没有生活体验, 爸爸在生活中看到了很多毒死人毒死动物的例子, 他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虽然都听到了知识, 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不能真正理解毒药的毒性, 所以妈妈讲给他的知识等于白说, 如果把瓶子放低处, 就会酿出惨剧。而爸爸听到知识的时候, 他立刻会下意识联想到自己经验中的生活情境, 深刻体验到毒药不能喝的道理, 所以妻子的话会深深融入他心里, 和他的经验碰撞融合形成了他独具个性认识的个体知识, 并成为行为———不会去喝农药。

结论:同一信息在不同的个体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 知识在学习者没有体验到它的意义之前, 它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个体知识是这样形成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个理念强调了知识获得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是单向的前人经验知识的传递。还强调了知识的范围之广, 从获得具体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 都属于知识范畴。

反思:课堂教学真的启动了学生生活体验, 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和前人的知识经验在碰撞中真正形成自己的独有知识了吗?

篇9: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我已经有20多亿岁了,你相信吗?我最初被埋在地表下100多千米的富含碳元素的矿层中。地球内部的压力非常大,温度大约有1200多摄氏度。这样可怕的“炼狱”,我可一刻都不想待,所以当火山爆发时,我和同伴们就迫不及待地随着岩浆冲出了地面。

地表温度相对很低,岩浆开始冷却。随着岩浆冷却速度不同,我和伙伴们变成了不同的物质:如果岩浆冷却速度太快,我和伙伴们形成的固体物质就不是晶体,而是一种叫作黑曜(yao)石的黑色有光泽的石头:如果岩浆是慢慢冷却,我和伙伴们就会变成绿宝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钻石等宝石。

雪花姐姐的回忆

我本来是来到高空玩耍的水蒸气。可是高空中气温越来越低,当气温降到冰点以下时,我就开始结晶,变成六边形的雪花晶体。我很喜欢我变成雪花的样子,非常漂亮,对吧?在我降落的过程中,边缘还会长出长长的冰晶。几个冰晶体还会找机会结合起来,形成更大更松软的雪花。

盐晶弟弟的回忆

我的形成靠蒸发作用。我和我的兄弟们一起生活在盐湖里。当太阳出来时,盐湖里的水渐渐蒸发了。这时,盐湖里的水容纳不了我们这么多兄弟,于是,我们开始结晶析出,形成盐晶。

你能制造出在阳光下闪耀的晶体吗?

你需要:3/4杯开水,可弯折的软铁丝,一杯盐,食物色素,勺子,玻璃罐,胶带,笔,细线。

第一步:由老师或家长将水煮沸。

第二步:由老师或家长向杯子里加盐,一次加一勺。搅拌,直到无法溶解更多的盐。

第三步:将混合物溶液晾半小时,然后倒入玻璃罐。如果你喜欢的话,还可以加一些食物色素。

第四步:将软铁丝折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然后放入溶液中。在玻璃罐罐口处粘上你的名字。

篇10:《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教学内容: 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3、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认识保护声带的方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想办法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想方法使物体的振动能够看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尺子、水槽、钉子板、米粒、乒乓球等。学生准备:自带各种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赛尔号吗?赛尔号正穿越太空向我们飞来。我们来听声音,猜猜赛尔号会到什么地方去?(课件:鸟叫声、溪水声、鸡叫狗吠声、城市的声音)

2、揭题:大家的耳朵真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

金龙小学 张光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声

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最想探究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由回答。

3、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让我们跟随赛尔号,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吧!

二、制造声音

1、介绍实验材料。

我们每组桌上有许多发声的物品,一起看一下。(塑料瓶、尺子、橡皮筋等)

2、制造声音。

这些物体你不动它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你能用不同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声吗?下面,给你们2分钟,比比看,谁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学生利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声音,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汇报结果。

问:“在刚才的动手操作中,你是怎样做的,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我们猜想

1、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

2、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

(拍打、敲击、摩擦、振动、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二)我们探究

1、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声音)这就需要我们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2、请每个小组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假设。因为声音是看不见的,所以请你们在设计实验时,注意既使声音能听见,又能让大家看见产生声音时的现象。

3、老师提出探究小建议。

4、学生设计实验

下面请组长带领组员开始讨论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写出假设、步骤等)

(说出物体的振动可以通过在鼓上放纸屑、米粒、黄豆等,可以将敲击过的钹和音叉等放入水中)

6、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7、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时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到借助另一种介质进行声音的观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鼓上放米粒、黄豆,将打击过的钵迅速放入水池中借助米粒、黄豆的跳动和水波的波动来看到声音。让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说说我们的发现

1、刚才实验时,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认为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每组派两位代表一个介绍,一个演示。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观察和自己的结论。

2、揭示振动的概念

刚才同学们都发现,发出声音的鼓、音叉、尺子、水、空气等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晃动……物体发声时的这些运动,在科学上称为振动。请看屏幕(点击课件)动画演示尺子的振动,出示振动的概念。

(四)我们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课件出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我们的思考

如果让这些物体发声时突然停止振动,你会有什么发现?师演示敲锣,然后生动手做一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先假设,接着利用实验搜集证据,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振动)

五、拓展延伸

1、寻找人体发声器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2)体验活动:把手指放在喉咙处能感受一下。集体说话:我爱科学。

(3)认识声带:(课件出示声带图片)我们发音的器官叫声带,声带就在喉咙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振动就是声带的振动,而不是喉咙在振动。我们说话的声音就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声带。

2、(课件出示)观察发音的物体什么地方在振动?

六、结束语

最后,赛尔号茜茜机械师还有话对你们说,请听:

篇11:《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科学

3、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百度ppt课件下载,科学作为一门艺术,要体现科学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的科学教材只是提供依据,知识可以通过多层面,多渠道获得。

教学中努力把探究转化为学生心理的需求,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探究的习惯。以逐渐解决大千世界的矛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课题: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案。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认识到噪声的危害,积极应对噪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听一听,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是凭借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生:耳朵。

师: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课件出示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互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

师:为了理解我们感知声音的原理,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吧!

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师: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屏上的小球在不断地跳动。

师:是什么使小球振动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生:是鼓声使小球振动。

师: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的波纹一样,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水波图片

图片声波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

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我们知道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播,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呢?那我们需要从耳朵的构造说起。

师:请同桌互相摸一摸,看一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形状,注意礼貌。

生相互观察。

生汇报交流:耳朵软软的,有耳垂,里面有一条弯弯的洞。师: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学耳朵的构造。百度搜索:

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图示说出耳朵的结构名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活动

二、模拟听觉产生的过程。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推想一下。

(2)学生分组模拟实验。用一个圆筒当作外耳道,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当作鼓膜,用一根小木棒作为听小骨和橡皮膜相连。然后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说话,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

生:橡皮膜和小木棒都产生了振动。

(4)师: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声波引发的振动。请推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进一步了解耳朵听声音的原理。继续播放百度ppt课件幻灯片5。声音的传递路径,验证学生猜想。

(6)学生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学生汇报交流。播放课件,展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8)师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猜想实验。

师: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将纸筒的大端靠近耳廓后,会感觉声音明显增大,反之减小。

4.思考交流。

师: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生:听力进一步增强。

5.师生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耳朵内部构造的作用。耳朵真神奇,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耳廓模拟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激发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1.挖掘机工作声音:

2.师:这种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阅读课本35页。说说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读后交流。

师: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2.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课本中以下问题:

(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2)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科学素养训练

训练1.观看春晚千手观音舞蹈:了解节目“千手观音”中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训练

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感知声音的?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过渡。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首先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再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声波。

活动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识耳的构造,用模拟实验及课件展示、猜想、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思维。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采用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声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解释问题,学以致用。

本课如果分成两课时来教学,把“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

篇12:《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3、原来会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篇13:《动画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动画是怎样形成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节, 是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入门课。这节课概念多、操作少。重点是在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基础上能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传统的讲法就是一一叙述讲解概念, 演示操作,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因此, 导课环节要有趣, 选取实例很关键, 在具体的操作和实例中再讲解相关概念。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虽然见过很多Flash动画, 但是对于制作动画还是首次接触, 动画制作基础几乎为零, 加之操作界面较复杂, 窗口多, 初学期间有一定难度, 因此, 选取适合学生且有趣的例子很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画形成原理和过程;了解Flash相关概念并掌握动画的保存和测试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学会通过改变帧频控制动画的播放速度和时间。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帧频控制播放速度和时间;通过绘制图形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

教学难点:理解帧频的含义, 会根据需要修改帧频来控制播放时间。

教学方法:类比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打开共享文件, 里面有学生熟悉的Flash小游戏——小小、陕西十大怪、周杰伦的青花瓷等动画。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打开的那个文件是什么软件制作的?听说过“闪客”一词吗?他是什么意思?你想不想成为一名“闪客”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网络的发展, 也诞生了很多新事物、新名词, 许多人用Flash制作动画片、广告片、MTV等等, 这些专门使用Flash制作作品的人, 我们把他们称为闪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Flash MX制作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歌星、熟悉的游戏等引起学生学习制作Flash动画的兴趣, 并消除对Flash制作的神秘感。)

第二环节:新课

实践活动1:了解动画形成原理并学会逐帧动画的制作之一——导入图片序列。

请一到两位学生当演员, 做动作和表情从教室后往前走, 教师拿数码相机进行连续拍摄, 然后导入计算机中作成动画。

教师演示操作流程:

(1) 拍照。

(2) 启动Flash。

(3) 简单介绍界面组成:工具箱, 时间轴, 工作区———舞台 (场景) , 组合面板 (动作、属性、项目、混色器等) 。

强调:以上工具、面板等组件都可以在“窗口”菜单中自己添加。

(4) 导入图像序列。

(5) 播放动画 (讲解时间轴、帧、关键帧、播放头) 。

舞台:就是工作区。就像演员表演的舞台。

时间轴:它可以调整电影的播放速度, 以安排电影内容播放的顺序。其作用好比导演。

帧:时间轴上的长方形小格子就是帧, 其内容是一张图片。分为关键帧和普通帧, 关键帧就是用来定义动画的变化、更改状态的帧, 普通帧的内容是延续同一图层的前一个关键帧的内容。帧中的内容就好比演员。

播放头:时间轴上的红色线条, 定位在哪一帧, 动画就从那一帧开始播放。

教师提问1:怎么控制动画播放的快慢呢?

在Flash中控制动画播放速度的叫帧频, 在时间轴面板下面或者“属性”面板中可以修改。默认值是12fps (帧/秒) , fps=FramePersecond。

(6) 测试影片:ctrl+enter。

教师提问2:为什么刚才拍摄的照片是一张张静止的, 导入到计算机中以一定速度播放时就感觉到图片上的对象动了起来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照片, 学习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倍感亲切, 课堂气氛热烈, 并在该例中理解相关概念:时间轴、舞台、帧频等。)

课堂练习1:让学生下载共享的地球自转图片或雄鹰展翅图片, 自己上机制作一个逐帧动画并测试影片。

实践活动2:跟我做——制作一个笑脸变哭脸的动画。

操作要点:用椭圆工具画轮廓, 眼睛、嘴巴用直线工具绘制后再用选择工具在直线中间拖动变形成曲线即可。

教师强调:保存文件默认的是fla格式, 它是Flash动画源文件, 可以在其基础上修改编辑。保存好的文件, 按下ctrl+enter后就可以在原来保存的位置生成一个同名的swf文件。该文件可以脱离Flash软件直接在Flash播放器或网页浏览器中播放, 不能修改。

课堂练习2:发挥自己的想象, 利用铅笔、椭圆等绘图工具制作一个逐帧动画, 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有创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逐帧动画除了导入现成图片序列外, 还可以自己逐帧绘制, 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环节:课堂检测——制作一个倒计时的逐帧动画

从数字9开始到1, 要求每个数字出现的时间恰好是1秒。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哪项参数决定了动画的快慢, 应该修改为多少合适?

学生思考后回答:1fps。

扩展提高:尝试能否在原动画文件的基础上, 让数字出现在一个红色的圆中。

教师提示:利用图层和普通帧。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逐帧动画的制作要领的掌握及帧频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第四环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Flash动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动画形成的原理, 并学习Flash动画种类的其中之一——逐帧动画的制作以及动画的测试方法、保存格式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Flash初始课, 概念多, 界面杂, 教材中的实例很少, 如果照本宣科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一旦没开好头将会对后面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这节课中我觉得有几点处理得比较好。

(1) 重视激趣导入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面对计算机课更要重视开始, 因为, 学生面对计算机更容易被游戏、网络等吸引去, 所以, 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节课没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那么很快学生的心思就不在教师这里。在讲动画原理时, 以学生为拍摄对象导入电脑, 顺便引出逐帧动画的制作,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引出了逐帧动画制作的要领, 并且在实例中讲解相关概念,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理解, 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来观察其变化, 一举多得。

(2) 例题设计注重层层深入, 加强巩固练习。课堂中的三个题目, 在难度上来说是层层递进的。此外, 为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 还设计了巩固练习, 对于做得快、掌握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实践操作的训练。课堂检测环节的倒计时题目进一步检查了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情况。

(3) 注重实践, 充实教材。教材中的例题只有导入图像序列生成逐帧动画, 这对信息技术课来说时间太少, 理论太多, 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为此, 把课后练习中的题目作为例题, 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制一个有2-3帧的逐帧动画。

不足之处:

篇14:皱纹是怎样形成的

青年人的皮肤,象一件紧身外衣,它发着健康的光泽,如果用指头轻触,仿佛触在柔软的橡皮上,具有弹性。青春的光芒,在皮肤上闪现。

可是,老年人的皮肤松弛,布满皱纹,弹性和光泽尽消。使人一看,便知道岁月的消逝。

皮肤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变化?

最基本的原因在手皮肤组织的改变。青年人皮肤细胞生长旺盛,细胞一个紧挨着一个,不显疏松。老年人则皮肤细胞数目减少,衰老的细胞生长能力已经有限,细胞间的结合力下降。而且,就在这薄薄的皮层组织内,它们的细微结构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起变化。青年人的皮肤,在表皮下面散布着,弹力纤维和胶元纤维,并交织成网,使皮肤具有弹性,尤其在面部和头皮,弹力纤维最为丰硕。而老年人的皮肤,这些纤维出现退化,它们已不再象青年人那样紧松有致、富有弹性。再细看隐藏在真皮层细胞内的基质,这原是一种名叫纤维母细胞的产物,它本身为化学物质,有利于细胞代谢的输送,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基质从多,以后随着年老而减少,这也影响了皮肤细胞的物质代谢,结果使弹力纤维、胶元纤维等合成减少。还有如皮下脂肪,年轻时饱满而充实,老年则被耗尽或减量;又如老年人全皮层所含水分减少,使皮肤显得干枯抽缩。

篇15:《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科学

3、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百度ppt课件下载,http://wenku.baidu.com/view/730d140dba1aa8114431d9dc.html 科学作为一门艺术,要体现科学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的科学教材只是提供依据,知识可以通过多层面,多渠道获得。

教学中努力把探究转化为学生心理的需求,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探究的习惯。以逐渐解决大千世界的矛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第3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教案。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认识到噪声的危害,积极应对噪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百度视频http:// 【设计意图】声波比较抽象,而水波学生比较熟悉,通过百度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在类比中了解声波。

师:水波和声波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我们知道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播,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呢?那我们需要从耳朵的构造说起。

师:请同桌互相摸一摸,看一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形状,注意礼貌。

生相互观察。

生汇报交流:耳朵软软的,有耳垂,里面有一条弯弯的洞。师: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学耳朵的构造。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6%FA%B6%E4%B5%C4%B9%B9%D4%EC&s=0 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图示说出耳朵的结构名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听觉产生的过程。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推想一下。

(2)学生分组模拟实验。用一个圆筒当作外耳道,在一端蒙上橡皮膜当作鼓膜,用一根小木棒作为听小骨和橡皮膜相连。然后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说话,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汇报。生:橡皮膜和小木棒都产生了振动。

(4)师: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声波引发的振动。请推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进一步了解耳朵听声音的原理。继续播放百度ppt课件幻灯片5。声音的传递路径,验证学生猜想。

(6)学生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学生汇报交流。播放百度ppt课件,展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8)师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出示的百度图片自主学习耳朵结构,再以检查的方式出示百度课件,让学生说出耳朵各部分名称,为猜想验证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做好铺垫。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猜想实验。

师: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将纸筒的大端靠近耳廓后,会感觉声音明显增大,反之减小。

4.思考交流。

师: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生:听力进一步增强。

5.师生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耳朵内部构造的作用。耳朵真神奇,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耳廓模拟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激发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1.百度搜索挖掘机工作声音:http:// 了解节目“千手观音”中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学生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3270396.html?fr=qrl&cid=102&index=2&fr2=query 训练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学生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31734.html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等手段解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究乐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过渡。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首先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再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声波。

活动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识耳的构造,用模拟实验及课件展示、猜想、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思维。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采用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声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解释问题,学以致用。

本课如果分成两课时来教学,把“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单独列为一课时,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会更合理一些,实验探究会更深入一些,学生在动手实践也能更得心应手一些。

七、教案中涉及资源:

教师:纸屏、泡沫小球、小鼓、鼓槌。学生:圆筒、橡皮膜、小木棒、一张大纸。与本课相关的资料。ppt课件。

八、个人信息: 姓名:徐苏花

篇16:《声音是怎样形成的》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3、原来“云”会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业务管理部个人总结下一篇:37 施工员岗位责任制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