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支出指标

2022-10-23

第一篇:城乡居民收入支出指标

暑期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湖南农业大学暑假调查调查报告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08级经济一班 姓名: 谢雅琪学号:200841924108 调查报告题目: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衡阳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暑期调查报告

对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的调查报告

东方科技学院08级经济一班谢雅琪 200841924108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点提出,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直接给了农村居民增收打了一针兴奋剂,而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对改善和调整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建设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很快便遇到了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就此,本人对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根据近年衡阳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调查对象:衡阳农村居民。

一般情况:以国家官方调查分布结果为主。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文献法调查。对衡阳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信息进行广泛的信息文献收集。

四、调查时间:2010年07月23日――――2010年08月15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地域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

六、调查结果

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以下各表:

表一:2008年湖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

表二:2009年湖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

表三:2010年湖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表四:2009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衡阳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居省内中上等水平,并且逐年增加.而还有各地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差距不大。而其中有具体以下几个特点

(一)粮食生产形势较好。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44.05万亩,比去年增长6.0%,其中:早稻种植面积342.07万亩,比去年增长7.4%,中稻种植面积27.38万亩,比去年大幅减少,"双改单"得到了有效遏制,晚稻种植面积373.17万亩,比去年增长8.4%。全市七个县共创建高产示范片15个,示范面积16.7万亩,示范水平高,长势好;全市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2.4万户,比去年增长20%。由于种植面积增加,早稻生长期内全市天气条件较好,所以早稻已经实现了增产,达到了134.2万吨,比去年增产11.60万吨。虽然晚稻生长的中后期遭遇干旱,单产有可能下降,但由于播种面积增长比较多,所以总产量应该能够实现增加,由此预计全年粮食可以实现增产,全市将迎来连续第六个粮食丰收年。

(二)经济作物增长较快。今年夏收油菜186.35万亩,总产量17.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23.75万亩、2.33万吨,同比增长14.6%和15.62%;棉花种植面积17.5万亩,比上年增加3.56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2.4万亩,比上年增加1.52万亩,同比增长13.9%;药材种植面积4.15万亩,同比增长3%;瓜果类播种面积24.65万亩,同比增长2.9%;预计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49.27万亩,比上年增加20.3万亩。

(三)养殖业发展保持平稳。生猪是衡阳市养殖业的主要产品,虽然到今年上半年为止,生猪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况,一度进入黄色区域(价格中度下跌),粮猪比价在5.5:1-5:1,达到二级响应,降到盈亏平衡点以下,养殖户基本处于亏损状况,生猪生产面临挑战。但是由于衡阳市生猪生产基础较好,上半年累计出栏肉猪还是实现了增长,达到了493.18万头,同比增长7.13%;进入三季度,生猪价格出现了止跌回升走势,目前活大猪销售价格已经从最低每公斤9元上升到14元左右,实现了扭亏为盈,给前期一度低迷的生猪生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前三季度出栏生猪将达到了692.63万头,增长5.6%。其他产品的生

产也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其中:牛出栏7.65万头,羊出栏36.77只,同比分别增长7.14%、6.18%;家禽出笼6596.72万羽,蛋蛋产量13.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82%、4.77%;水产品产量17.25万吨,同比增长6.52%。

(四)农村经济总量保持增长,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49.58亿元,增长5.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77.51亿元,增长5.2%;林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8.2%;牧业增加值53.35亿元,增长5.6%;渔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07,增长9.9%。

(五)农民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55元,同比增长12.9%,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了4.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21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197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增幅比去年同期降底了3.1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基本齐平。农民现金收入及其构成增幅与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相比的增减变化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但是情况有所好转;家庭经营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放缓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下跌引起的。

当前的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低位徘徊,影响农民收入。今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大部分农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早稻收购价格每百斤比去年低2-4元,猪肉价格比去年下跌了19%,羊肉价格比去年下跌了7.4%,禽蛋价格比去年下跌了18.4%。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少部分还在上涨,导致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二)旱情肆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衡阳市自7月5日雨季结束以来,降水持续偏少,9月份以来,部分地区滴雨未下,旱情持续已超过70天,特别是

9、10月蒸发量达255.2毫米,居历史之最。目前,一些小水库已停止放水,小河、小溪断流达60%。旱情已危及农村饮水,影响秋冬种作物。全市除常宁市属中等干旱外,其他县市区都进入了严重干旱。据气象部门预测,10月份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旱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旱情影响双季晚稻产量和冬种的正常开展。据农业部门统计,截止10月9日,衡阳全市农作物受灾总面积231.67万亩,成灾110.81万亩,绝收16.7万亩,直接损失达2亿元。

七、调查体会

对此,本人认为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扶助措施如: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外出务工,能否得到准确的就业信息,尽快找到就业机会,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湖南省农民外出务工通过政府组织的只占1.6%,通过中介机构介绍的占3.5%,亲朋好友介绍的占51.8%,盲目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仍占30%多。在技能培训方面,目前湖南省外出劳动力中,还有60%的农民工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要更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能力,扩大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和投入。同时让农民工与城镇下岗劳动者一样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补贴政策,整合资源,加强力度,以促进湖南省农村劳务经济规模的稳步增长。

(二)、加快推进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目前,湖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全省农民工参加工伤、养老等保险的人数比例还偏低,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之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执法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社会保障覆盖到绝大多数农民工。

(三)、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农民工在现阶段仍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目前,无论在外省和省内,湖南省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工伤得不到

救治和补偿、工资偏低等权益受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在农民工维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劳动纠纷审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程序,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舆论监督。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在本县本乡就地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将有效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的数量,缓解向大城市转移就业的诸多压力。县域内的转移就业又能产生多种消费需求,进一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就业增加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植力度。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植,各级政府要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二是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三是要解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用地、信息、生产和销售等服务问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四是对返乡创业没有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应尽量安排就地再就业或联系再度外出务工。

第二篇: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财政支出政策选择

摘要: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就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研究,财政在均衡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存在功能“缺失”。所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的手段,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以达到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转移支付

引言

财政作为政府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积极履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责任。首先,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有着密切联系,发挥财政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作用,是财政本质所决定的。其次,收入分配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财政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最后,公平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对象及结构,均衡地照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在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上,财政主要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支出在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上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的差距。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从下页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仍有所差距。

(二)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②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间的竞争加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开始渐渐拉大,尤其是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工资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林、牧、渔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高效益的行业有能力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特殊津贴等福利,并且其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更高,这更加拉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缺失

(一)财政社会性支出规模有限,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卫生事业支出亟待加强,现行医药卫生体制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从卫生总费用构成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32.2%,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47.4%,2009年二者分别为27.2%、34.6%。与之相比,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较高,1978年这一比值为20.4%,2009年为38.2%。④如果居民个人承担越来越高的卫生费用,很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剧居民收入差异的局面。

(二)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农村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步伐。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城市偏向型公共服务制度,导致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不足,质量低下,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卫生条件较差,校园环境设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滞后,制约着农民增收的步伐。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目前私人投资还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而政府资金有限,投入难以持续,所以导致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总体发展落后。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二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还不够通畅。三是农村新能源使用与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有条件拨款加剧了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异。中国在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方面,有条件的拨款往往多于无条件的拨款

,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裕,就容易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中西部贫穷落后地区难以拿出配套资金,就难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这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三、促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支出政策选择

(一)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支农补贴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动力在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培育和扩大主导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财政补贴形式,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首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的形式,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体制。其次,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最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通过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运作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保证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资金增长机制,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加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应对风险能力。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新型资金筹集模式,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工资,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的弊端。二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济和救助体系。三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和补助标准,积极开展补充保险和倡导商业保险。

3.运用财政政策,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政策,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科学确定有条件转移支付中对配套资金的要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应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具有跨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属于中央事权的项目,由中央财政承担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确定不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额。对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为了鼓励地方推进工作,中央财政因地制宜给以不同的奖励与补助。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首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尽量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转移支付形式整合到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并科学确定标准财政支出与收入。其次,规范和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清理整合,减少立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专项转移支付能够体现民主、公开、透明、时效性的特点。最后,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不能体现均等化的目标,不能起到均衡地区财力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其整合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促进中国转移支付结构优化。

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向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资金支持时,应着重关注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项目的补助,提高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2]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8-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叶晖.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6):98-102.

[7]何小波,等.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水平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10-11.

[8]谷成.基于财政均等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J].财贸经济,2010,(6):40-45.

[10]赵哲,董全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及其原因探析[J].岭南学刊,2009,(5):106-109.

[12]2009年卫生统计公报数据解读[EB/OL].卫生部网站,http://.

第三篇:实验四: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2013-09-24星期二

一、 问题表述

1、 请利用互联网获取2012年我国某省及直辖市各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支出数据。收入和支出支出数据要包含下面指标:

收入指标:工薪,经营,财产,转移

支出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和保健,杂项和服务,社会保障,其他

2、 对上述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包括计算相关系数,求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典型变量的信息解释能力,典型变量得分,典型冗余分析等)。

二、 实验过程与结果(含程序代码)

第四篇: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2010年,不少地区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在农村,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政策的调控使得百姓整体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在未来的日子里,国家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都是同一个目标: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新成果。

第五篇: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1.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层因素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具体表现在:①种植业结构趋同,品质不高;②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④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困难。

(2)农村中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放慢。这是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也是农民纯收入的两个重要来源。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年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下降。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下降。③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农村应瞄准这一时机加快其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轻壮劳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显然在城市和城镇,但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①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量从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被滞留在农村;②小城镇建设滞后、总体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一产业人口下降,

二、三产业人口增长。但是,按国际标准统计,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目前只有37.8%,比通常标准低7.2个百分点,就是说,少吸纳了3235万人。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达到45%,现有小城镇能够上规模上档次,未来小城镇发展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4)农民负担较重,农民的货币性收入增长跟不上实际负担的增长。近年来,国家对农民负担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很重。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已在各地进行了试点,并初见成效。农民负担在过去的一年里的确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农民负担没有在根本上得到减轻。此外,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要交的税却远高于城市居民,如农业特产收入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等等。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因素是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等级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制度因素。目前有大约1亿以上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谋求劳动机会,城市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全由他们承担。可是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其他相关待遇却很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国家干部”或“国家职工”的编制。这些没有编制的就业者实际上得不到国家制度的认可,他们的权益当然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被社会称为“临时工”或者“民工”。在城市里,他们饱受歧视,被认为是社会的最底层。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民工”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仅仅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极小的一部分。城市职工大致可以被看做“国家的人”,他们享有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些劳动保障和福利保障,干部更是在一般城市职工之上享有种种特殊权利和利益。而农村人口几乎是被隔离于制度之外的人口,他们没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没有医疗保障、没有住房保障、没有教育服务和体育娱乐服务。身份制度的存在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若能将一部分多余劳力挤出,农村生产率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会上升。

(2)户籍制度因素。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条例规定,没有城市公安部门的批准,农民不得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国家对城市人口的增长实行政策加指标的双重控制方法。这种户籍制度一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即便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工作预期不稳定,消费行为难以“城市化”,缺乏归属感甚至基本的人身安全感,使他们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也遏制了他们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乡隔离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使得那些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因此,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人也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收入很低。

(3)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因素。由于二元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不允许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农民和市民共同占有国有生产资料,所以造成了城市居民独占国家资源和全民财产的事实(因为这些资源和财产都集中在城市)。在这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的前提下,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是,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注重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可政府却没能负担起应负的责任,资金投入往往不够,广大农村居民实际上是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的(国家每年对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资金除外),这也是农村许多人收入严重不稳定的一个原因。

(4)教育体制因素。“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是有差别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政府没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致许多农村居民无法享有这一权利或履行这一义务。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公布。其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也就是说,城镇中小学属于国家举办的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建设,农村中小学则是农民自己的学校,由农民自筹资

金兴办。不仅建学校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如不加以改善势必进一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5)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因素。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当等级制度和身分制度明确地把农民排斥于城市就业的大门之外以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就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了。有了一纸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那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则只能望洋兴叹。公共事业负担城乡有别的二元体制决定着中国农民只能自己出钱办福利。在城市,一切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对此,城市居民不必从自己所得中掏一分钱。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以及农村中的一切公共设施。民办的公共事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使得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无法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设施和公共便利条件。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从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下一篇:创新思维与领导力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