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0-06

当前我国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弊端与不足, 这些弊端与不足影响到整个一代人才的素质, 同时也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

1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学术性

按照高等学校的教育价值标准, 可以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与文化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侧重于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 人的多方面的发展是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人知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 形成个人完整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 进行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促进个人理智和文明素养的提高, 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本位价值观反映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侧重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按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程度标准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 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课程门类较窄, 课程门类贫乏。例如在大学四年的十几门基础课程中, 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主要是两课系列课程, 外 (英) 语, 高数, 计算机基础, 体育, 有些人文学科还没有高数等。据统计, 我国高校在基础课程中, 纯政治性的课程所占比例约为总学时的11%, 其它文化课所占太少, 约占总学时的2 9%, 其中英语占10%, 体育占4%, 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占5%。因此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高校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其次, 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性太强, 应用性缺乏。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理论的教学, 对于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讲述很透彻, 但是对于专业实验课程很少涉及。

1.3 学科设置过“专”与“细”

建国以前, 我国的高等学校只有院系建制, 不分专业, 形式类同欧美。建国以后, 国家根据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改造了旧中国的高等教育, 仿照苏联的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学科、专业划分来设置模式的, 如将各综合大学中的工、农、医、师、财、法等系科从原来的学校中分离出来, 或者单独或者“归并”, 建立起独立的工科、农林、医学、师范、财经、政法等专门学院, 综合性大学实际上只剩下文、理两科。当时还规定, 文理和医科一般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工科则按部门、工艺、设备、产品、岗位设置专业, 其针对性极强, 专业面极窄。

当前,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是按照知识领域和社会职业门类来进行的, 一般分为十几个大科类, 即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政法、管理、体育、艺术、军事等。在文科类下面, 再分为各小类, 例如理科下面再分为物理、生物、化学、数学等;工科下面再分为地质、机械、冶金、建筑等 (人们通常称这些小科类为一级学科) 。小科类之下再细分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学科 (主要指文、理等) 或二级专业 (主要指工、农、林等) , 例如文科中的教育学原理是一级学科, 再往下分的高等教育学、教育史等就是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教育史再下分的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等就是所谓三级学科或专业。教育部列入专业目录的一般为一二级学科和专业。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被专业划分所割裂, 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也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中, 专业知识面的广与博受到了限制。

1.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单一

我国高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单一, 最主要体现在部分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高校中。这些院校一般都是由原来的低一级院校合并升格成为二本、三本、专科高职院校等。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 到2005年, 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 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部分院校的教师学历达不到相关标准,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的学历水平一般停留在本科层次, 有些学校的教师还是专科层次的学历, 因此对于专业知识他们不能把握全局, 教师一般知识结构单一, 专业不专, 基础薄弱, 视野狭窄。从一定意义上讲, 大学生素质的低下, 与其所受教育, 尤其是与所从师的教师本身素质低下不无关系。

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2.1 确定层次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的院校, 不同类型的院校, 应该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传统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样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部提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但是高校不能盲目跟风, 创新型、学术型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来自于研究型大学, 一般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不能舍本逐末忘记自身的特点, 舍弃自身的特点。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培养人才的特色性。例如西安翻译学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它就找准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做出了自身的特色, 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2.2 优化学科, 课程体系

首先, 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课程的开发, 也就是当前流行的通识课程的开发以改变高校基础课程贫乏的局面。高校可以开发一些人际学、管理学、自然科学、法律学、家政学等课程以丰富高校的基础课程内容。其次, 对高校课程条块分割的现状, 高校课程要实行综合化改革, 高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相互渗透, 同时适当的增加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 打破各学科的壁垒, 将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连接或合并起来构成新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 形成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念。

2.3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注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只有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 这样在思想与行动上才能做到“身正为范”;另外教师高尚的品格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当前影响我国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的人事制度, 我国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教师的住房、医疗保险、档案等任何有关生老病死等问题全部由学校承担, 这样就造成教师队伍不能合理流动。因此要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在高校人事制度上要进行改革, 要让教师意识到危机感, 教师必须要实行全员的聘任制才能改变这种人浮于事的现状, 这样教师才会加强专业修养, 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教师学历层次高, “近亲繁殖”等现象都会迎刃而解。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学术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条块分割以及师资队伍素质学历层次偏低等主要问题, 加强对这方面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2] 严加红.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与思考.西北大学学报, 2003 (2) .

[3] 杨鸿.应当及时缓解数量扩充对高校教师学历结构的冲击.中国高教研究, 2002 (8) .

上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下一篇:师范学校学生自信心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