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新闻范文

2024-04-19

硬新闻范文(通用8篇)

篇1:硬新闻范文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及写作要求

新闻有两种形式:硬新闻和软新闻。

从新闻题材讲,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页);而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则归之于“软新闻”。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当时一些媒体“官腔十足”的特点,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口号的周末类报纸开始借助人情味浓的文化娱乐新闻走出一片新天地;而近年来,都市类报纸提出通过 “新闻硬化”来进行“二次创业”的口号,则表明晚报、都市报借助社会“软新闻”赢得一定市场后,又重新关注那些严肃题材的“硬新闻”,以此提升品位,向“主流媒体”进军。

从新闻体裁讲,即从报道形式和写作方式来讲,“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硬新闻直接了当,简明扼要,形式简练,具有直接性;软新闻样式复杂,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色彩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间接性。硬新闻形式上基本是动态新闻,软新闻则有软消息和特写之分。”(张威:《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依这一分类标准来讲,除了动态性新闻,我国报刊实践中形成的新闻特写、评述性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典型报道和通讯等,都可归入“软新闻”之列。从新闻时效讲,“硬新闻”是易碎的,时间性是第一位的,重在迅速传递信息;“软新闻”则对时间要素有所回避,而将重点放在对新闻的解释、阐述和背景介绍上。

事实上,这种学理或逻辑上的分类在实践中只具有相对意义。一条时政新闻,从题材上讲是“硬新闻”,但如果采用通讯的形式,重在介绍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它就成了“软新闻”;而发生在文化娱乐领域里的“爆炸性”事件,则可能以动态消息的形式成为“硬新闻”。即便是题材、体裁和时效三方面都契合的“硬新闻”,其传统写作方式也正在与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竞争中“变形”: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的导语趋于“软化”,更多地使用细节和富于人情味的渲染,寻找更吸引人的角度。一些主流媒体所倡导的“将硬新闻写软些”,正体现了这一追求。

眼下,部分主流媒体面临读者不爱读的尴尬,有人据此以为是“硬新闻”不受欢迎。事实并非如此,“广大受众,除了老人和儿童以外,都有他们的职业和事业。职业和事业构成了他们社会实践以至人生的主要内容,构成了他们同整个社会相联结的基本纽带。于是,和他们的职业或事业息息相关的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硬新闻,必然是多数受众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要求。这些硬新闻关系到他们工作的得失、事业的成败、生存的安危,关系到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及时了解和正确反应。这些硬新闻是任何再有趣味的软新闻都不能替代的。”(引语出处同下)提供了“硬新闻”而不受欢迎,就需要反思:究竟是读者不需要硬新闻,还是我们的“硬新闻”在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方面并不过硬?“我们日复一日、不辞辛劳地塞给受众的是受众真正渴求的新闻信息呢,还是一些虚有新闻之表、毫无新闻信息之实的空话、套话、废话、应景话、奉承话、遵命而说的话、得了好处不得不说的话呢?”(张允若《要以优质的硬新闻取胜——从奥克斯办<纽约时报>说起》)张允若的这段议论表明,有些“硬新闻”从“信息”角度讲,空有其表,不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硬新闻。

因此,所谓软新闻、硬新闻,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其必要条件则是其新闻属性。只要遵循新闻规律,具备新闻信息,不管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有相应的受众。

篇2:硬新闻范文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 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19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1990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10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10大要义

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

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以主句开头可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请看下面一例:

A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从句开头)

B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政府今天开始实施严厉的移民法。(主句开头)

B句以主句开头,主要事实“非法移民面临强行驱逐”先声夺人,辅之以事实发生的条件从句“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观照原文

英语能更清楚地彰显这一点:

Illegal immigrants face mendatorydeportation under tongh immigrationlaws that come into force today.不过,在中国人看来,B句似乎比较拗口,而A句似乎更适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在中文语境里,下面这种句法结构更为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说,截至4月21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疫情……

这条消息以条件句(状语)开头,主句紧随其后。许多中文的消息导语都是这种情况。看来,第1条要义虽有指导性,但与中文语境中不一定兼容,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突出事实,硬新闻导语开头要避免以直接引语开头,因为这样往往会延缓报道,比如下面一例:

“如果我在街上遇到霍克先生,我将不会与他握手”,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说。

修改后的导语: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霍克总理,她不会与他握手。

2.导语要尽量以主动语态和直陈旬开头

A悉尼今天被国际奥委会批准主办2000年奥运会。

B国际奥委会今天批准悉尼主办2000年奥运会。

在英文消息导语中,B例的主动语态是得到提倡的,因为它更直截了当。然而,在某些中文语境下,由于中文“把”字句的特点,被动语态在导语中的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如:

A一名纵火犯今晨被警方抓获。(被动语态)

B警方今晨抓获一名纵火犯。(主动语态)

上述两例各有千秋。所以第2条要义似不能一概而论。

以直陈主动句开头的导语往往使事实更为清晰,试比较两例:

A65岁以上的美国人称,社会犯罪并非是他们最大的担忧,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B65岁以上的美国人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健康和贫穷,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在A例中,“社会犯罪”并非是"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最大的担忧“,但到底什么是”最大的担忧“并没有马上说出来。在强调趣味性的软新闻中,这种吊胃口的导语可能比较吸引人,但在硬导语中,要避免兜圈子而延宕主要事实,B例的导语显然更为直截了当。

3.导语既要短粹,又不能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的细节

为保持精悍,在英语消息中,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25个单字。但这种短粹不是为短而短、不是以丧失生动、重大的信息为代价的。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A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被延长了一周。

B州政府决定将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延长7天,尽管该行业的代表宣称许多牡蛎商正面临破产。

A句短则短矣,但丢失了很多重要信息,甚至丢失了信源;B句虽长了一倍,但信息含量大,细节亦清晰。

4.导语中出现的意见、批评、指责、威胁、预见、警告、建议、信仰、呼吁等应立即归属于新闻来源

A澳大利亚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在数月内联合起来,否则就将失去国内外井然有序的市场。昨晚,澳大利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派特?罗莱在南吉布思宣布了这一信息。

B全澳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尽快联合起来,否则将失去国内外奶制品井然有序的市场,澳大利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昨晚说。

派特?罗莱主席昨晚对南吉布思的奶制品商阐述了这一严峻形势。他说……

在A例中,消息来源被放在了第2段,如果读者只浏览第1段,或版面编辑只保留第1段,就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导语中的预见是记者的看法,而在西方消息中,为了保持客观性,记者是尽量避免发议论的。

分析一下《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2日的一则消息:

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包括…

新闻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被放在了第2段,与导语中的预见分离,虽然原因可能是新闻来源字数较多所致,但这种情况仍应避免。在消息导语中,对付复杂的新闻来源一般是先概括指明,后详细陈述。比如上例可以这样处理:

一名政府官员说,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包括……

这样就能清楚地表明,将要发生的事件不是记者的预测。

5.客观描绘,避免明显的主观意见

在消息中,记者的任务是采集事实、传播事实而不是评论、解释和推行。要尽量避免用主观性较强的词汇,比如:“警觉”、“英勇地”、“才思敏捷”、“有趣”……一类的词汇。

A交个朋友是值得的,那是伯明翰的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悟出的人生哲理。

今天,一位退休牧师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28万美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

B一位退休牧师今天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28万荚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

A例中“交个朋友是值得的”概括是记者的总结,在消息导语中,记者这种明显的主观意见要减少到最低程度。B例只是描绘事实,没有画蛇添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职业消息写法。

再看一例:

A星期三午后的钓鱼之旅变成了一场悲剧。

B一名中年机械师周三在克雷尔湖钓鱼时从小船上失足落水淹死。

A例中使用的“悲剧”因为涉嫌带有记者主观色彩,在严格的英语消息写作中是不提倡的。B例纯属客观描绘事实,得到专业人士的郑重推荐。

6.使用以最快速度到达新闻点的句法结构,导语最好只是一个单句 消屈导语的最佳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比如:

A1新南威尔士诗人罗伯特?格瑞赢得了今年32 000澳元的怀特文学奖金。

A2三分之一的雇主少给职工薪水,联邦行业关系部长皮特?库克议员昨天说。

新华社的消息大抵恪守西方消息写作的规矩,但有时仍会出现冗长的导语。下面一条是最近的一个实例: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己者胥金章)74岁的军队医学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以高度的责任感,奋不顾身投入非典防治工作;被感染患病后,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实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经过治疗,目前已经康复的姜素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攻克防治“非典”做贡献。

这条导语冗长、芜杂,使用了多重句式,以及大量主观性套话如“高度的责任感”“奋不顾身”“无私无畏”等,弱点是不言而喻的。

7.除了名人,避免在导语中给出人物的全名,以免太芜杂

如果报道对象不是名人,那么要尽量避免在导语中出现他们的名字,因为普通人没有轰动效应。他们的名字可以放到下面的段落中去,在导语中只突显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比如:

两名维多利亚警官昨天凌晨从一所失火的房屋中营救了两名儿童。

警官西蒙和格瑞格昨天在墨尔本弗兰克林大街巡逻,突然发现从附近的一个二层楼中飘出浓烟……

西蒙和格瑞格的名字在导语中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在导语中隐去。由于名人有较大的影响力,当他们成为报道对象时,名字应立即出现。比如:

总统布什在白宫观看电视转播橄榄球赛时突然晕倒并从沙发上跌落……据布什的保健医生称:经过检查表明布什健康状况良好。

此外,要避免在导语开始时给出太多的附加语(比如称谓、头衔),它们不但枯燥,还会以枝蔓遮掩主要事实。

A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NeilA斯楚特宣称上个月的国民生活费指数上升了2.83%。

修改后的例句将发言人的名字和会议地点统统放到第2段去说,导语只说最重要的事实:

B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今天说,全荚上个月的生活费指数上升了2.83%。

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Neil A斯楚特宣称……

再看一例:

A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总督Ronald Harris哈瑞斯在发言中透露:国家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修改过的导语提炼了最重要的事实,将繁文缛节推到第2段中:

B总督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总督Ronald Harris哈瑞 斯在发言中透露……

8.使用具有强烈色彩的富于动感的词汇

A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进入西德。

B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欢呼着、欢笑着、哭泣着——涌进了西德。

显然,B例使用的一组词导语更为生动。

再看一例:

A大约300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的校董会上说董事会提高20%的税收是不公平的。

改写后的例句:

B大约300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冲进董事会,强烈要求董事会放弃提高20%的税收的计划。

9.在导语中强调反常因素

在新闻中,反常的东西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导语要想一鸣惊人就要苦下功夫。试看下面的导语:

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

修订后的导语:

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说他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他甚至提前将时间和地点告诉了联邦调查局——因为他想在联邦监狱中度过他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老人用玩具手枪抢银行,够奇特了,比这还奇特的是他甚至将作案的时间和地点事先通知给官方,但更奇特的是老人的作案动机居然是要在狱中度过他人生的黄金岁月!为报道这些反常因素,记者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再看一例:

星期二上午,一家饭店被抢劫了62美元。

修订后的导语:

星期二上午,一位老妇用一把小刀抢走了一家饭店的62美元,她解释说,她需要钱给孙子孙女买圣诞礼物。

修订后的硬导语强调出人意料和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有较强的吸引力。

10.尽量使导语地方化和时新化

消息要考虑到新闻的接近性,一条新闻越有接近性,其新闻价值就越高。

以下是一则一般性的通稿式导语:

据联邦调查局今天报道,美国去年的暴力犯罪率上升了8.3%。

如果有媒体服务地区的具体限定,就要尽量使导语与当地构成密切联系。

地方化后的导语:

本市去年暴力犯罪率提高了5.4%,而联邦调查局今天说,全国去年暴力犯罪率上升了8.3%。

这条稿子以当地的暴力犯罪数字与全国的暴力犯罪数字相比较,实现了地方化,其新闻价值大为提高。再看一例:

一般性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人丧生。

地方化后的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人丧生,其中包括3名本地人。尽量将时间拉近是另一种提高新闻价值、使导语保持新鲜的方法。

昨天,两名劫持者抢劫了主街1841号第一国民银行的20000美元,他们还击伤一名警官。

如果其他媒体已经发了消息,那又如何出新?方法之一是对报道对象进行最新观照,将时间拉近。在下例中,由于不愿重复已知新闻,记者将导语作了时新化的处理:

在银行抢劫案中胸部中弹的警官目前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垂危。

两名劫持者昨天抢劫了第一国民银行的20000美元,并击伤一名警官。

结论

篇3:硬新闻的“软化”

关键词:硬新闻,软化,语言平实化

在新闻学上, 新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社会新闻如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硬新闻和软新闻在报道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在传播效果上也各有所长。硬新闻对于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主流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读报首要的目的是掌握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向, 了解思想、文化变迁, 获知与自己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信息等信息;而软新闻则由于它的趣味性以及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形式多样、写法灵活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 用来报道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硬新闻迫切地需要转变以往过于严肃、生硬的表现形式, 改变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 将硬的面孔“软”下来, 从而吸引读者, 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因此, 实现硬新闻的“软化”,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硬新闻的“软化”, 就是在保持新闻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 通过优化新闻结构、改变传播模式和方法, 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实现硬新闻的“软化”, 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软策划

软策划是硬新闻“软着陆”的第一步。要增加硬新闻的可读性, 就需要将报道的视点降低, 不要老是高高在上, 要透视大世界的小人物以及大背景下的小事件, “以小见大”进行硬新闻的软策划。要尽可能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鲜活的新闻事件, 将新闻报道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 抓住读者的兴趣点, 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硬新闻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 但是切入点是可以选择的, 报道形式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新闻报道能抓住老百姓关注、感兴趣的新闻点, 报道就可以鲜活起来。“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方法, 在硬新闻“软化”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记者可以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点”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 从中挖掘出大的主题, 凸显新闻价值。这样上至国家大的方针政策, 下到一个企业的部署、规划, 都可以从普通人和平常事上反映出来, 使新闻作品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笔者所在的企业报为例, 每年都要采写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稿件, 如果仅仅从宏观上写如何贯彻落实, 只能是泛泛而谈, 提不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从一个员工切入, 写他贯彻会议精神或者规章制度的具体事例, 就可以以小见大, 将新闻报道写的充实饱满。在报道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反违章六条禁令”时, 一篇报道独辟蹊径, 通过描写采油厂几个员工在乘坐大巴途中制止不安全行为, 从侧面展示了“反违章六条禁令”在员工中入脑入心入行, 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 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 软包装

商品可以包装, 硬新闻“软化”同样也可以进行包装。同样的一篇新闻, 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 新颖独特的报道形式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硬新闻实现软着陆需要形式的包装, 可以通过改进报道形式, 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 使“硬新闻”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以时政新闻为例, 基本都是围绕活动议程、领导讲话、重点工作部署等方面来进行, “记者写出的稿子往往高高在上, 语气冰凉刻板。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程式化、冗长、乏味、令读者望而生厌。”[1]硬新闻“软化”就是治疗这个顽疾的重要方法。记者采写时政新闻不要仅仅局限于完成简单的活动或会议报道, 而是要在吃透精神的前提下, 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包装, 要多捕捉典型细节、典型画面、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和典型语言等, 用特写、新闻故事、现场短新闻、答记者问等多种体裁写作, 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提高新闻宣传的效果。

3 语言平实化

硬新闻“软化”既要在内容上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 也要改变传统的经济、时政等新闻报道高高在上的姿态, 使语言平实化, “将传播语态从宣传说教转变为亲和鲜活, 以改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使其更有活力和生命力。”[2]

语言平实化是硬新闻“软化”的重要手段。语言平实化要求新闻作品行文质朴自然, 多用通俗易懂的语句, 少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 少用或不用冗长拖沓的语句。

以笔者所在的企业报为例, 油气生产中的勘探、评价、产建、采油技术等是新闻报道经常需要涉及的题材, 但因为专业性太强, 如果满篇都是让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让读者如看天书。在新闻写作中, 作者必须将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 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硬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优点, 加之软化后贴近大众的报道视角、新颖的报道形式、平实的报道语言, 可以增加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硬新闻的“软化”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注意分寸的把握, 要在保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基础上适度地进行软化, 绝不能摒弃硬新闻的优点, 一味地软化。

参考文献

[1]肖宛明.让“硬新闻”软化[J].新闻三昧, 2004 (04) .

篇4:柴静,硬新闻下的柔情

跟自己较劲

见到柴静时,她穿着牛仔裤和深蓝针织衫,淡妆,脖子上一条标志性的围巾,与她在电视中的样子极为一致。回答提问时她目光直视记者,音量很小,小到有时会听不清,但却有种掌控全局的强大气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柴静进入电视圈的第一位“伯乐”、前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制片人杨晖对她的评价:“柴静让人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能形成一种隐隐的压迫感。”在杨晖看来,柴静气场的来源,一是眼神“干净笃定”,二是语言“有思考有逻辑”,让人不由对她说出的话多了份重视。

翻看柴静的履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少成名”、“顺风顺水”这类词语。18岁时她已因《夜色温柔》成为湖南当红电台主持,22岁就有了一档自己的电视节目《新青年》。2001年,柴静25岁,被时任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选中成为《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搭档白岩松。两年后她进《新闻调查》,迅速因“非典”报道闻名全国……

但在好友范铭眼中,“世俗标准的‘成名’不是柴静的目的,她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接近自身的极限’。”柴静从小到大都是班上最普通的孩子,只喜欢在本子上抄诗词,“她不跟别人竞争,但跟自己较劲。她的从不懈怠,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期待’或‘要求’,她只为自己内心的标准一日一拱卒。”往往在外界对柴静没有期待和要求之处,她的表现反而格外耀眼。比如北京奥运会,台里给她的任务是报道例行发布会,没人要她拍运动员,而她却采访了那些令人尊敬的“失败者”,感动无数观众。

不久前一期《看见》,讲77岁台湾老人把同乡骨灰带回大陆安葬的《归去来兮》里,一句“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让很多观众落泪。但其实当初因话题涉及两岸,稍有敏感,拍摄时节目组对能否播出全无把握,柴静便自费在台湾当地找摄像帮忙,想:先做出来再说。

“她身上有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柴静在《新闻调查》时的同事郝俊英说,“她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意志力最强的人。一般人被困于城中,往往试着爬两下城墙,被上面扔下来的石头砸疼了就放弃了,但柴静不是,她看到一条路堵死,不会绝望,而是会继续四处摸索,往往能找到别人没留心的隐秘出口。”郝俊英回忆,有段时间《新闻调查》里权力监督这种硬性选题不好做,大家情绪受挫,想“凑合凑合”,柴静却不,立马转个方向去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者、重度精神病者、犯罪的流浪少年、因家暴杀夫的女犯……她让那些沉默群体进入镜头,出现在央视屏幕上。

长天大地,用力摔打

但柴静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刚进央视《时空连线》,此前从没做过新闻的她无所适从。她不会写评论,眼神缺少和嘉宾的交流,节目内容缺乏深度……问题太多,不断被狠批,改都不知从哪儿改起。

在新书里她回述这段艰难转型的日子,“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她不想干了。但领导一问,“今天带子能交吗?”鬼使神差的,她张口就答“能”。她发狠,每天上午报三个选题,下午联系,晚上录演播室,凌晨剪辑送审。熬着熬着,慢慢也拿到些奖,日子过得宽松点,有了喘气的间歇。但疑问又开始滋长:“我正做的真是我喜欢干的吗?”直到她离开《时空连线》去了《新闻调查》,这个问题才有了极其明确的答案。

柴静在书中回忆,为采访被超期羁押二十八年的人,夏天大日头下,她步行5公里去山里的看守所;要找失踪的贩卖假古董的犯罪嫌疑人,她深冬坐车去江西,半夜车熄火了,她冻得哆哆嗦嗦在后头推车,身上都是泥点;为了找被戒毒所卖去卖淫的吸毒女阿文,她在垃圾一直淹没到小腿、皮条客出没的小巷里一家一家地问;汶川地震,她坐在村民摩托车后座上进灾区采访,采访结束回北京后,她的胸脯和胳膊完全变成棕黑色。

她觉得自己终于接了地气,参与了世界。长天大地,用力摔打,过瘾非常。“妈的,我真喜欢这工作。”

电台时期的她爱穿深紫浅红烟蓝竹青长裙,在节目末尾处会对听众说“盖好被子,乖”,同事唤她“柴宝”。《新闻调查》让她换了一个人,过去那点小女生的娇气被一层层剥下。

七情不上脸

工作的额外收获是朋友。范铭、郝俊英被柴静称作老范、老郝,三人就是在《新闻调查》结下的战友情谊。

“我们一年到头出差,在一起呆的时间比家人还长。”老郝印象里,在《新闻调查》那几年,大家都没啥私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但乐在其中。出差路上她们会一首一首唱老歌;休息时在一起玩的多是小孩子游戏,丢沙包、踢毽子……有时也一起喝点小酒,通常都是范、郝两人喝High了,泪眼汪汪,而柴静只是抿一小口意思意思,拍拍两人说,不早了咱走吧。老范、老郝就上火,觉得柴静“真没劲”。

其实柴静从小就这样。大人逗她,她都是面无表情,让大人很无趣,不像别的小孩一逗就笑。

老范眼里,柴静不是一个“七情上面”的人,她在做节目时可以胆大心细脸皮厚,但在私人生活中,其实在人情世故方面颇为羞涩,脸皮薄,怕张罗。这次新书首发会,出版社给柴静三十张亲友票让她随意送人,她除去送爸妈、妹妹、妹夫的外,其他票临到发布会前两天还揣在手里,直到老范催她。

这样一个人会让人尊敬,但不那么容易心生亲近,老有种距离感。“外冷内热”,老同事杨晖用四个字评价柴静。

老范一次因为做节目,惹了一些麻烦,当时她身处非常境地,一些旧时朋友怕扯上干系,和她断绝来往,柴静和老郝则挺身而出,四处打听求助,“她们俩为了帮我,倾尽全力。人生经历一次‘灾难’就是一次朋友的‘洗牌’,人只有一起‘过过事儿’,才知道谁值得你终生托付。”老范说。等风波平息,老范终于安全回来,她们仨找了个地方,开了瓶龙舌兰。那次柴静一反常态,三人里属她喝得最多。

“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原来有凌厉之气,如今越来越宽厚。”《看见》制片人李伦评价柴静这十年的变化时说,“过去她像把闪亮的刀子,现在更像一个温度计。”

2012年年2月,柴静做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调查,采访归真堂创办人邱淑花。邱一上来就哭哭啼啼说了不少带情绪的话。换成十年前在《新闻调查》,柴静可能就这么播了。但如今柴静会停下来,告诉邱,她话里的情绪会导致网民反感,问她“你愿不愿意重新梳理思路,回答问题”。

在节目中的柴静,越来越学会了宽容。而镜头外,“其实我是个小暴脾气。”柴静说,“尤其是对亲近的人。”

范铭记得的柴静最近一次“爆发”还是在7月份,伦敦奥运前她们在英国做《静观英伦》系列节目时。节目组原先商量,主采访用中文,即兴采访用英文。当时柴静正为即兴采访做准备,她希望尽可能多用英文沟通,于是一边准备问题,一边向翻译求教。范铭在旁看着心疼,走过去说:即兴采访也用中文吧,不要如此辛苦每个都准备英语提问了。柴静当场发了脾气。范铭事后理解:“她已经拉满弓弦,我的劝说反而是一股‘泄劲’的力量。”

柴静在书中也写,她有时的愤怒指向的是自己,“我对自己感到愤怒,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其实原来在《新闻调查》时,有年年底开会,柴静就为自己工作中的暴躁向组里道过歉。大家笑,后来送过柴静一副对联:“勇于自省,永远任性”,横批“柴小静”。自省和任性的循环出现让柴静慨叹,“我怎么老没法改变自己的弱点?”在中国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话安慰了她:“如果(改变弱点)那么容易的话,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

现在的柴静把弱点当成检省自己的机会,“老老实实地面对吧。”

“是想消费别人吗?”

柴静最警惕的“错误”,是把采访变成对采访对象的消费,“这是最残暴的事”。

做药家鑫案那期节目时,节目组内部曾争论过用什么编辑方式:一种是对舆论热点一一回应,另一种则是根本不去响应热点,只陈述,不解释。她觉得,还是选择后者,老老实实地说出知道的那一点就好。

在节目中,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在楼底下带着柴静上楼,进门后,药家的陈设空间一览无遗。“我只要说这个楼建于什么年代,药庆卫工作是什么、从什么位置上退休就可以了。为什么我还要问‘官二代’这种问题?观众不是都已经看见了吗?既然看到了,为什么还要拎出来问?是想消费别人吗?”说这话时,柴静音量陡然提高。

她在竭力为采访对象揭下标签的同时,自己也正被贴上各色标签。新书发布会上,白岩松、崔永元、张立宪、罗永浩等十多位男性朋友的现身力挺引来了一些调侃,“女神”、“当代林徽因”等称号漫天飞舞。

问及此,柴静脸色沉了沉,“这些词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朋友,“不过是一群因文字而相知的人,在一块儿聚会,恰好有男有女。强调性别其实是把人的本质给抹煞了,这很愚蠢。”说到“圈子”,柴静罕见地用了“讨厌”一词,“我特别讨厌所谓的俱乐部那种小圈子的感觉,就好像别人给你发个勋章你才能加入似的。”

她不愿被人消费,被娱乐化。采访中,她不谈私人生活。

篇5:硬新闻范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很快就要开启找工作的生活,这时候需要开始写简历了哦。简历怎么写才能具有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求职简历硬伤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0份简历中有多少份是合格的?不到10份。远大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志宇指出,简历太长,注水太多,过分谦虚,太过花哨已成为毕业生简历中的硬伤,往往使他们出师不利,失掉面试的机会。

简历应多长?“我见过最长的`简历,17页。先介绍学校、院系、专业、课程,将4年里所学的30几门课程一一列上,再把所有的作品、证书附在后面,甚至包括他的高中毕业证、健康证明等等。太长了!”王志宇说,其实简历一页就足够,两页已经太长了。简历只需要写明4部分:

1、个人情况:姓名、联系方式。

2、应聘职位:要注意如果应聘两个职位,二者不要相差太大。比如,可以同时应聘会计和审计。

3、工作经历:参加社团活动、社会活动,要说明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成绩成果。

4、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收藏、插花等比较特殊的爱好要注明。

不要太谦虚。有的同学总要在简历里写上,“因为一直读书,没有工作经验,愿意从公司的最底层做起。”云云。这就是过分谦虚。没有经验其实是毕业生的优势,用人单位看中的正是毕业生的潜力,当然要从最基本的职位做起。太过谦虚,会让人事经理觉得你的自信心有问题。花哨是祸。大学生希望简历做得有创意,能够在雪片似的简历中让招聘人员印象深刻,其用心良苦,可惜容易适得其反。王志宇经理介绍说,简历花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给简历设置封面,既浪费人事经理的时间,又浪费纸张。有的创意过于离谱和夸张,比如有一份简历,在第一页上赫然写着4个大字:通缉伯乐!令人好气又好笑;还有的同学在简历里面配上各种卡通图案;还有的同学把简历搞得过于诗化,将长短诗句写进简历,让人不知所云。

简历是用来传递个人信息的,应该像公司的文稿一样非常简洁。不要有主语,最好是用电报式语言。简历中不要出现大段文字,每个段落不要超过3行。字体不必太大,小4号即可。不要用带有名头的纸。

篇6:硬新闻范文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新闻采访者(主体)从信息(客体)的产生到传播,将经过多个环节的加工和整理才能完成。其中,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重点环节,探索二者的关系是笔者研究的重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定义 1.1 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干预了人们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1.2 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前提,对新闻信息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向社会大众客观真实的反映正在发生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过程,具有客观事实、广泛传播、新闻价值的特征。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在关系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采”多于“写”。只有新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收集到丰富生动、题材新颖的新闻题材,才能为后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了前期采访的准备,后期的精心加工和认真思索组稿,才会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供受众共享。二者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2.1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只是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记者如果下乡采访时马马虎虎,回到单位写稿时才发现有的材料没有采访,就想当然乱写一通,闭门造车。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最基本的原则。不仅没有客观正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更没有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比如,就在2014年央视报道了广东东莞黄毒猖獗的新闻,记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乔妆成嫖客进入各大酒店暗访,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充分论证了该地黄毒严重的事实。新闻报道后,引起地方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黄浪潮,净化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央视记者的乔装暗访,就没有这篇好题材新闻报道,就不会让政府引起重视。

2.2 新闻采访制约新闻写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受制约前期采访的深入与否,题材收集是否全面。记得有个同事在采访当地公安消防大队在一个山洞解救被困老人时,由于救援时间长、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随行采访的记者缺乏吃苦精神和新闻敏感,采访中只是随意拍摄了消防战士救援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就回单位。当编辑修改稿件时,发现该新闻题材新颖,可以充分展现驻地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时,需要记者提供一些消防战士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救援被困老人的一些细节。由于记者不在现场,没有捕捉到这些感人情节,最终这篇只能以资讯(短消息)的方式进行报道,导致新闻报道方式单

一、内容粗浅,没有到达很好的传播效益。

有的资深记者,在采访类似时间新闻时,会以观察为主的视觉新闻或现场特写,或以访谈为主的专访,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强。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事件信息量的需求,提高了报道效果和品位,也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敢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2.3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互产生影响

从新闻实践看,采访实际上是写作的第一道工序,不做任何采访就关起门来写稿,那就是不懂得记者的起码常识。在采访中,记者必须用脑子读生活这本书,用脑子“写”新闻稿。例如,有的记者不仅在采访中想到在写作中要用哪些事例,怎样结构,用什么样的标题,而且把主要的用词都想到了,到写作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有的急稿,记者没等起完草稿就挂电话发稿,就是因为在采访中已经有了腹稿,否则他就无法“出口成章”了。

2.4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归宿和升华

篇7:新闻简报范文

【力士德公司向伊朗出口45台装载机】日前,力士德公司向伊朗出口45台CL956-3系列装载机。该系列装载机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动力系统,在掘起力和牵引力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2012年力士德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1-8月份公司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50%。

【龙工攻克“扁状拐弯深盲孔”难题】龙工日前攻克了LG830后壳体“扁状拐弯深盲孔”孔堵和粘砂的铸造难题。新的工艺方法有效提高了装载机整机的性能和质量,填补了我国消失模生产“扁状拐弯深盲孔”的空白。

【我国掌握轮机核心部件制造技术 燃机成本降低75%】9月12日,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该项目的成功,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制造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采用新的制造技术,将使燃机成本降低75%。

【潍柴动力获得“央视财经50〃十佳责任公司”奖项】8月24日,潍柴动力荣获“央视财经50〃十佳责任公司”奖项。潍柴动力2011净利润约为56亿元,每股收益为3.36元/股。公司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青岛新批两投资境外大项目 涉及能源开发】青岛国融集团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加拿大国融油气有限公司”项目近日获批。该项目总投资5800万美元,主要在当地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查、生产、销售等业务。

【国内单缸功率最大中速柴油机在陕柴重工下线】国内单缸功率最大(750KW)中速柴油机——12PC2-6B柴油机1号和2号机在陕柴重工成功下线并顺利完成交货,这标志着陕柴重工在柴油机国产化研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年2月,陕柴重工签署了出口美洲的大型陆用发电项目批量供货合同,主打机型正是这款12PC2-6B柴油机。

【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最近七个月最低】国家能源局14日发布数据,8月全社会用电量为44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创今年2月以来新低。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联的高耗能产业增速下降,是导致用电量增速回调的主因。

【铁建重工集团与厦工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8日,铁建重工集团公司与厦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深入开展全方位合作,利用各自的制造基地,共同开发海内外市场,并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技术、加工制造能力、市场影响力、地域等优势,推广双方成熟的优势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徐工机械拟出资1亿元设立国际工程机械公司 】徐工机械9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出资1亿元设立徐州徐工国际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海外生产制造、海外投资和管理、国际仓储物流和服务等业务。

【华东重机与印尼国企签订1118万美元起重机订购合同】 华东重机9月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印度尼西亚第二港务集团签署了2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订购合同,合同总价为1118万美元。公司提示,该合同预计在2013确认收入,合同的履行将对公司2013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本经营业绩无影响。

【神华国华投资收购澳洲马斯洛风电项目75%股权】 9月12日,神华国华投资公司与澳洲塔州水电公司马斯洛风电项目签订股权交易协议,国华投资公司将拥有马斯洛风电项目75%的股权。根据协议,神华澳大利亚清洁能源控股公司与塔州水电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澳大利亚马斯洛风电控股公司。马斯洛风电场位于风能资源丰富的澳洲塔州东北角,该项目已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6月竣工投产。项目投产后,国华投资公司在澳洲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78万千瓦。

篇8:“硬”新闻也要做好“软”包装

联播类节目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在于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的会议报道, 领导活动等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偏多, 报道过于程式化。所以进行“软”包装的第一步就是在新闻编排上,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压缩, 同时增加观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的比重。压缩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比重, 首先就是要简化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简化会议报道, 不是说会议新闻不重要, 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对会议本身只作简要报道, 而对会议中百姓比较关注的信息, 我们不妨另做背景新闻、链接新闻详细加以交待。信息选取的标准就要求记者必须站在观众的需求来衡量定度, 选取切入角度, 软化“硬”新闻。比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 是各地新闻报道的重中之中, 也是百姓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如果采取连篇累牍的程式化的报道方式, 不仅会让观众产生厌烦的心理, 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放弃看新闻, 这样党委和政府要向百姓传递的大政方针不会产生任何宣传效果。所以, 我们对“两会”的报道, 在会议报道外, 就要挖细节, 找准百姓关注的契合点, 进行“软”报道。为此, 我们在新闻节目中策划了“两会亮点”、“民生实事”、“惠民工程”等系列报道, 化大为小, 化整为零, 变“硬”为“软”, 这样的新闻报道播出后, 百姓非常满意, 说“这回我们明白‘两会’在说什么了, 领导们是在为百姓想事情”。简化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还要善于化多为少, 化零为整, 变“硬”为“软”。这就需要新闻节目在后期编排中, 要打好组合拳, 做好综合报道。比如年终岁尾, 领导到各地调研和访贫问苦的活动特别多, 要一个领导一个领导地发, 走一个地方发一个地方, 我们的联播节目就会成为领导活动专辑。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们在新闻节目里对这类活动进行了归类编辑, 在所有领导全部活动结束后, 只发了《市领导深入五县市调研对新一年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和《送温暖、献爱心, 全市各地开展扶贫助困活动》两条消息, 从而达到了软化“硬”新闻的效果。

2 对“硬”新闻进行“软”包装, 要软化硬内容, 对新闻进行人文化处理, 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尝试“硬”新闻的“软”包装, 需要对“硬”新闻进行人文化的处理, 把一部分能够“软化”的硬新闻尽可能朝着软新闻的方向处理。比如对现场会和领导的行业性工作会议的报道上, 这是完全可以跳出会议之外, 找准党委政府与百姓共同关注的契合点, 提炼充满人文关怀的信息, 引发观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的新闻才会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如镇赉县泥草房改造是全省的试点县, 市里的泥草房改造现场会在这个县召开, 记者在采访时没有就会议报道会议, 而是通过仔细了解, 找到了一户在泥草房改造过程中受益的农户从而展开他的新闻报道。并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今昔对比的同期声, 消息以感人的故事和叙述方式表现了没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农户对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感激之情, 充满了人文色彩。

3 对“硬”新闻进行“软”包装, 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平民化

平民视角、平民情感、平民语言是平民化表达方式的落脚点。联播类的新闻节目, 让观众生畏还表现在语言的枯燥乏味上。语言枯燥乏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记者大量援引领导讲话文件或会议文件, 这种文件式的语言, 使电视新闻苍白无力。那么如何才能让联播类的新闻节目为观众乐于接受?依据观众收视的接近心理, 选取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来解释政治词语和事件, 在精准传达意义的同时, 把枯燥的政治表述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表述, 这样才能对观众更具吸引力, 更具可视性,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在语言使用上, 我们首先要求记者要用通俗的语言把政策说“白”。2011年, 国家农业减免对我市农民来说, 又传来好消息, 为活化资金, 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家在我市的通榆县率先实行“直补保小额贷款”, 为宣传好国家这一惠农政策, 把政策说“白”, 记者对“直补保小额贷款”发放仪式的报道, 没有就仪式报道仪式, 而是选取了一个种粮大户的典型, 大量采用种粮大户的同期采访, 同时为他们家在“直补保小额贷款”政策中的直接获益算了一笔效益帐, 进而从一家一户推及到全市120万农民能从这项政策中获得怎样的实惠, 用最通俗的语言把这个政策讲得明明白白。其次, 要求记者充分运用电视手段, 运用现场同期和人物同期, 代替文件式语言。同期声是电视新闻最有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在今年的两会宣传报道中, 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报道方式, 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 和新市长就职演说, 选取精彩部分使用了现场同期, 这样我们交给观众的是如同身临其境的现场。从播出后的反馈来看, 关注政治生活大事的百姓们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 从领导的表述中直接领会会议传达出来的信息。

所以, 对“硬”新闻进行“软”包装, 可以通过对报道形式的改进, 报道手法的创新, 在“硬”新闻中注入更多的平民化的色彩, 努力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及亲和力, 使报道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 对“硬新闻”进行软包装, 在表现形式上要善于捕捉典型音响、典型画面、典型场景, 画面编辑上要合适的采用多种电视手段和特技手段, 诸如配乐、淡出淡入、叠画、三维字幕等综合手段的运用, 形成视觉高潮。

当然, “硬”新闻“软”包装, 不是搞花架子, 更不是抛开重大主题或重要内容, 片面地从严肃的会议、活动中挖掘软性内容, 甚至搞一些媚俗的花边新闻, 满足某些人不太高雅的嗜好。而主要是指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 增强硬新闻的可视性及亲和力, 使“硬”新闻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硬新闻范文】相关文章:

国际新闻新闻范文05-26

新闻论文范文05-08

法治新闻范文05-16

法制新闻范文05-16

新华新闻范文05-17

新闻常识范文05-17

新闻法制范文05-18

新闻传媒范文05-18

新闻法治范文05-18

新闻通稿范文05-18

上一篇:2023年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答案下一篇:言简意赅的民间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