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伦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1981-2021年5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1633篇以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第一篇:新闻伦理论文范文

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看新闻伦理

摘 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我国媒体工作者在播报新闻时,伦理缺失现象越发的普遍。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与科学性,与此同时,也在相应程度上损害了有关媒体的公信力,带坏社会风气的同时也使人民的利益遭到损失。相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从业原则,一定要具备基本的道德底线。有效的协调好从业记者道德操守同新闻伦理间的复杂关系,此举将有助于从整体上优化新闻媒体的形象与报道环境。并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新闻伦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消息的渠道也随之日益丰富,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更是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消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对于客观式的判断往往是建立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之上的,而新闻媒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报道都会参入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作为新闻消息发布的源头,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修养,为受众及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在新闻事件的构成中,新闻工作者需要用新闻伦理来对道德规范进行约束,新闻伦理需要渗透到新闻事件的各个环节。

1 伦理与新闻伦理

伦理指的是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与行为的约束准则与道德规范[1]。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的准则。提到道德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伦理,但是伦理和道德是有着明显差异的,伦理更注重的是反应人与人关系以及维持这种关系所要遵循的准则,而道德则是更注重道德活动中主体的本身行为。道德更加注重主观自律,更多是靠自我约束实现的。与此相比,伦理则更多是依仗客观的律他行为。随着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伦理的概念一般也就用来表示道德伦理。相对于新闻伦理而言,两者同样也被认为是同义词。

所谓的新闻伦理,指的是那些与新闻相关的主体道德观的展现与抉择,同时也涵盖了他们对于职责和伦理的履行情况。同时其又被称之为新闻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所遵循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评判标准与规范,是需要相关人员共同遵守与维护的。其相对于所有的从业人员以及媒体机构而言,均一视同仁,有着同样的约束作用。

相对于新闻的报道以及传播而言,新闻伦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约束作用。新闻伦理的约束管理作用必须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必须要受到一定的道德意识进行约束才可采取行动;另一方面,是新闻记者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去支配自身的行为。换而言之,只有从业人员切实认同并自发的将之作为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新闻伦理的作用才能够得以发挥出来。

2 新闻报道的伦理责任

新闻报道所引发出来的各类伦理问题,其本质就是新闻相关主体自身职业道德问题。在归属上,其属于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范畴。换而言之,指的就是接收新闻主体与传播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所报道的内容与最初的报道动机,同时也体现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所具有的公益性质。因此,新闻记者在真实客观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要自觉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职责。构建公信息平台,伸张社会正义并切实发挥监督保障责任[2]。

新闻记者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必须承担社会赋予其监督的正义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转。此外还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真正发挥媒体的功能,履行职责,堅守职业道德,做好社会和谐的监督员。

3 新闻伦理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确保所报道内容的真实有效,可以说是新闻伦理最为基本的要求与底线。在现实生活中,记者指的是受公众与社会尊敬的真相寻求者。新闻存在的基本是真实性,这也是新闻能够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世界各地新闻机构都将真实性原则选入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中,约束新闻记者以及新闻相关从业者。真实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要坚持报道事实真相,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扰乱,将事情的真实面目呈现给人民大众。我国在1991年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地规定了新闻要具备怎样的真实性,而要想确保新闻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即新闻伦理同新闻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3]。

2)人道主义原则。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人的活动与行为,新闻是因为人而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以特定媒介传播的内容,是以人类的活动为重,是在人自身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发生的这些变化做出的真实客观的描述与评价,同时通过一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即脱离了人道主义新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3)客观性原则。只有切实遵守客观性原则,才能够在新闻中切实体现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是人类准确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真相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工作时间中对新闻的事实要客观的呈现,符合事实真相。将客观性作为评定工作人员的标准,是对于新闻伦理最好的体现。

4)适度性原则。新闻报道要讲究一个对度的把握,一方面,新闻报道要考虑后果,适度而行,另一方面,在进行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人们的感受,进行人为关怀的报道。具备正义感的记者其职业道德同新闻伦理应是相同的。

4 新闻伦理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新闻伦理缺失而产生问题的现象,使新闻本身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以及公正性等原则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进行考验。新闻记者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出现失衡,容易出现职业道德的缺失表现,因此就会出现新闻伦理缺失的现象[4]。造成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一是新闻记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以至于其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不能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二是由于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不够,对于报道中的弱者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此时也容易出现新闻伦理缺失;三是国家关于新闻媒体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关于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的法律约束不强,是导致其职业道德的缺失,最终出现新闻伦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未有切实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需要为之构建起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开展好监督管理工作,并将之作为一种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常备手段。

新闻伦理以及新闻道德建设,是我国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5]。构建新闻伦理不仅是为相关从业人员设置一道德准则规范,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民众的伦理道德

水平。

实质上,构建新闻伦理道德并不是个人的责任,而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可以推动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务必要进一步完善新闻伦理建设相关工作。

5 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新闻伦理的价值标准

对于具体的新闻情景而言,需要构建出对应的新闻伦理道德规范。通过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知道,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多个选择,尤其是对于新闻真实性与商业性的选择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正是因为存在多种选择,才需要构建出有效的新闻伦理,从而帮助新闻工作者做出最明智的抉择。但是,不管他们做出何种选择,最终都要保证最大程度的真实性和实

效性。

在某种特定情景下,特定行为与其包含的新闻价值之间具有冲突,在此种情况下很多新闻作品是非常优秀的,但这些作品中也有部分作品与新闻伦理伦理道德相背离。所以说,在对特定情境下特定行为的价值进行分析时,必须要从新闻伦理这一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以此为参照物才能得到新闻的真正价值。对于那些从事新闻传播的实践者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极其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出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弘扬这种价值观,这就可以为新闻工作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和依据,这样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规范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铁鸣,戎融.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看新闻伦理[J].今传媒,2014(7):33-34.

[2]黄秀珍.当前新闻伦理失范表现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2-13.

[3]展江.新闻职业伦理四大争议问题评析[J].中国地质大学(社科版),2010(3):30-31.

[4]朱国平.媒体良心、新闻伦理与监督权——从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話丑闻事件说起[J].中国记者,2011(8):23-24.

[5]邵绿.2010年新闻伦理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1(6):45-46.

作者:郑茗心 孔令晨

第二篇: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知识地图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1981-2021年5月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1633篇以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相关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频率较低,“孤军奋战”式知识生产方式占主流,学术“共同体”松散;研究前沿中,“人工智能”“新媒体”关键词突现强度高,突变时间较晚,成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文献计量;CiteSpace

新闻伦理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道德,也称新闻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长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两概念具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细微差别。二者共同成为新闻工作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两大制约力量。

本文旨在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CiteSpace 5.7.R5软件,以刊载在知网上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对我国近年来关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揭示我国新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探索。

1. 研究领域的界定:“伦理”与“道德”的边界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文献发现,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基本概念有很大的模糊性,邊界难以廓清。有研究强调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概念界定的重要性,认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存在着涵义、强调目标、发生机制、作用方式的差异。还有研究认为二者是理论与现象的差别,“新闻伦理是较侧重于对新闻实践中各种现象的理论构建,新闻道德则是对新闻实践的研究,是对现象的直接认知和归纳。”这样的划分,概念边界还是不清,只是一种使用策略。在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中,对二者区别进行界定的研究不在少数。

本研究无意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界限进行廓清,只力图探讨从此种非权力约束体系、精神境界和信念对新闻工作进行思想、行为约束的相关研究特点。考虑到诸多学者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概念进行混用从而得出相应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会将两概念区分开来,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研究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特征与倾向。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知网上收集到的以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发展规等的一门科学。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可视化分析法,借助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它以CNKI数据库导出的文献数据为基础,能够绘制知识图谱揭示研究领域的时区布局和热点动向等。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7.R5对在中国知网(CNKI)上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有关“新闻道德与新闻伦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等信息。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上登载的以“新闻伦理”“新闻道德”为主题的期刊文章。知网几乎覆盖了我国各大学术期刊,对其上文章进行研究有助于管窥我国该领域研究现状。

在知网上点击高级检索,主题栏输入“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检索年限设为2021年6月1日以前,获得中文期刊文献1911篇,逐篇阅读后剔除重复的文章、与主题无关的文章以及“会议既要”“通知”等无实质研究意义的文章后共得到1633篇文献。将知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取了作者、机构、关键词作共引分析,均绘制可视化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使用表格对相关内容进行呈现。

3.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文献作者情况、发文机构情况、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分析结果,本部分将从以上四部分展开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

3.1 发布作者分析

运行CiteSpace程序,对发文量在4篇及其以上的作者进行展示,字号越大表明发文量越高,如图1所示。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保军发文量最多,共25篇,他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对新闻道德的的结构、新闻道德评价主客体构成分析的研究,发文时间从2005年延续至2018年,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次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徐新平,发表了12篇文章,主要围绕陈独秀、徐宝璜等名家新闻伦理思想展开探讨,为我国新闻伦理思想研究注入名家视角。发文量6篇的陈海波尤为关注美国新闻伦理的建构,对不同时期下的美国新闻伦理进行剖析,为我国新闻伦理研究引入国际视野。发文量在四篇以及及其以上的作者还有李立广、蓝鸿文、刘海明、董炜、王卉、陈力丹、刘畅、江作苏、陈文锋、周鸿书、邵斌、杨圆莉。

进一步分析发现,图2中左上角N=574,E=56,也就是说在这1633篇文章中,作者共有574位,两两合作56次,共现密度为0.0003,表明在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次数极少,联系不紧密,“孤军奋战”的知识生产方式仍占据主流。然而新闻伦理、新闻道德作为对新闻工作者的规范,需要在学界、业界达成一定共识,作者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则不利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相关研究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

3.2 研究机构分析

运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在十篇以上的机构进行呈现,得到图2。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出,发文数量在十篇以上的8个机构中,有7个皆来自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展现了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话题的关注,及其在“新闻伦理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在8个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文35篇,在所有机构中发文最多,有在此领域成为领军型研究机构的潜力。此机构排名靠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文提到的高频作家杨保军隶属于该机构。总体来看,1633篇文章中共有作者机构470个,机构中两两合作共63次,合作次数不算多,学术“共同体”松散,未来还需加强合作,以便能够通过机构间的共同探讨形成国内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领域的共识性观念体系。

3.3 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陈超美,2009)。

在CiteSpace中,可通过主题词共现分析来捕捉、发现突现关键词,突现性高的关键词意味着其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受到相当一部分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研究领域在相应时间区间的研究前沿,其历时性演进则折射了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前沿热点的动态变化。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高突现性关键词按照突变时间早晚进行排布,得到图3。其中,Year代表该关键词出现时间,Strength代表突现强度,Begin代表开始突现时间,End代表突现结束时间,红色条状用于标注突现时间段。

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表格前十位关键词突变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构成了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早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4年开始,新闻自由、新闻道德自律、新闻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专业注意、网络新闻、新闻道德委员会、自媒体依次成为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的前沿话题,与现实中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传播环境的变化保持了高度的同步性,如2014年北京、黑龙江等十大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与2015年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建设,便可能是促使“新闻道德委员会”关键词在2014年突现强度突然增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工智能、新媒体不仅具有较高的突现强度,而且突变时间较晚,是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同时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与新媒体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较长时间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研究方向。究其原因,与当下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裹挟不无关联。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研究就相当于一种观念史文本,从其发文作者、机构的联系情况与热点话题、研究前沿的分布特征出发,可以对文本之外的现实状况给予更多观照。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知网中關于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第一,从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相关情况来看,我国关注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较多,1633篇文章中涉及574位作家,其中高产作家包括杨保军、徐新平、陈海波、李立广等人。但从发文作者图谱(见图1)和发文机构图谱(见图2)来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学术交流较少,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不足,“孤军奋战”的知识生产方式占主流,学术“共同体”松散,不利于建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的共识性观念体系。

第二,从研究前沿来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有偿新闻、新闻工作者、新闻界等主题构成了我国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早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新媒体”成为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研究领域当下关注度较高、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4.2 反思

在对文章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文章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探讨仅仅停留在说理层面,缺乏实践意义,这与新闻伦理、新闻道德本是用于规范新闻工作者行为的初衷相悖。此外部分文章在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落入悲观主义的窠臼,一味批判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忽略了其对新闻道德伦理建构所给予的技术赋权,这种关注偏差可能带来的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构建除去技术层面的需求,还需要从哲学、伦理学方面进行考究,而这正是研究对象中稍显欠缺的部分。从哲学、伦理学视角建立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的内在价值尺度,并结合新闻实践外化为新闻伦理主体的行为,如此形成的新闻伦理与道德或许将更具思想厚度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郎劲松.传媒伦理学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3.

[2]刘行芳.新闻法制与新闻伦理[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219.

[3]季为民.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相关概念的溯源与解析[J].新闻与传研究,2017,24(12):108-120.

[4]李闻莺:《试析新闻传播研究中“伦理”和“道德”的混淆》,《新闻世界》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立,四川绵阳人,博士,副教授,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马超,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作者:李立 马超

第三篇:网络传播的新闻伦理问题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者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者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网络传播的超地域性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的特征,网络传播为信息传受双方营造了一个极端自由的言论与信息传递的环境。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失去了地域概念。那么,在网络传播中如何抵制垃圾信息、虚假新闻甚至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息呢?网络上刊载的新闻,不同国家的人民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任意登陆网站浏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会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但网络目前仍然是受控制最少的传播渠道。

1、黄色信息。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它对我国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网络的国际化使在某国的合法色情信息服务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恶意的政治信息。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一些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入他国,而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天然屏障的屏蔽作用已经消失。

3、文化霸权主义。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主要语言,这就给某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可趁之机,他们利用网络传播的超地域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超地域性的矛盾加剧了国家、地区间道德与文化的冲突,增大了维护国家观念、共同价值观的难度。目前,对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来说,使用互联网更多的是接受信息,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国外特别是西方媒体和他们所传播的信息的影响。网络传播为个人制造假新闻和假信息提供着方便,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可以自下而上,每个用户都可以制造信息,提供给网络向成千上万的用户传输,传输期间没有新闻审查和核实系统,而网络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大大优于传统传播方式,其影响难以控制。

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习惯上默认上网者的网上行为属于通讯的范畴,而通讯——依据多数国家的法律——是通讯者个人的事情,责任自负。但是,实际上,由于电子公告板、在线交谈、新闻组、建立个人和团体主页、一对多电子邮件等等多种功能网络应用的出现,人们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通讯的范围,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网络传播中社会性和国际性的影响更是巨大。网络行为的各责任主体——入网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站点、论坛主持人、网络社团、网络国际组织、政府网络管理机构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不受约束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过去传统传播方式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因为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些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自由度与其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有不协调的情况,这一矛盾已经导致了许多消极的结果,诸如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谩骂与人身攻击等等,在这种环境下,利用传统传播方式进行传播的传统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就可能会在电子空间中与网络媒体竞争之时丧失了应有的新闻伦理观念,竞相把一些原始的、未经验证的信息快速倾销给受众,让他们自己去消化,这同样是一种背离社会责任和既有新闻伦理的做法。

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

合理的个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应当得到保证,同时,社会安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应该得到保证。在物理空间中,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和生活情况等整个生活面貌的细节是通过分散的方式保密的。信息社会由于互联网深深融入社会生活,人们会在网络上工作、娱乐、交往甚至发挥社会作用,而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站点通常需要详细地记录其客户的行踪,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在网络上个人生活信息可以被全盘记录下来,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限制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犯。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空间,但是网络空间也是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在网络空间非法闯入私人空间和擅自披露他人隐私亦构成侵害隐私权。网络媒体侵害隐私与传统媒体侵害隐私构成的要件相同,都是指未经当事人同意,不正当获得,披露他人隐私或非法侵入私人领域的行为。这就提出了新闻伦理建设的新问题:新闻媒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阅网络中的个人信息?如何协调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之间的平衡?

在信息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国家地区等地理因素而达到全新的水平。网络传播这种新型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现将人类讯息的传播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过去被认为承担着“把关人”角色的新闻从业人员,现今面临着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传统传播方式面临挑战之时,新闻伦理建设正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如何解决以上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然不管在传统传播方式下还是在网络传播中,不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伦理不仅仅是记者信条和伦理公约的简单陈述。在新闻实践中,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必须谨守专业操守,承担理应肩负的公民责任。简言之,新闻伦理必须与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相结合,倘若新闻从业人员背离“公众受托人”的角色,或与社会期望产生对立,必将引发受众的质疑。

参考文献:

①R. T. 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华夏出版社, 1988

②乔岗编著,《网络化生存》[M],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③理查德•A •斯皮内洛著,刘钢译,《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赵 洁

上一篇:作风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改造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