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时政新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是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理论,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两类标题的语言特征和分布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尝试做出比较和解释。

第一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时政新闻创新分析

【摘要】在新媒体行业的冲击之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受到了极大挑战,因此,结合当前融媒体背景,加强对于时政新闻创新发展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前我国新媒体行业特点,以及时政新闻发展需求,针对新时期背景下时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最后总结提出了有效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新闻;创新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媒体技术、软件等应运而生,也极大地带动了新闻传播行业,在此情况之下,传统时政新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如何在保障时政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作用的情况之下,提高人们关注度,成为当前时政新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议题。因此加强对于媒体融合视域下时政新闻的创新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面临的挑战

时政新闻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涉及党政、国家或者地区方针以及政策活动等,因此时政新闻往往与人民的实际生活以及切身利益有着紧密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更为灵活、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异军突起,对时政新闻的传播以及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和挑战。在传统主流媒体下的时政新闻具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新媒体的发展,正与之相反,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关注度,自然也就影响了时政新闻的传播。在此情况之下,时政新闻急需创新转型,但是在融媒体环境之下,如何在保障时政新闻传播性的同时,避免其本身的社会作用以及自身特点被掩盖,成为了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2. 融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

2.1 传播渠道单一

传播渠道单一,是当下时政新闻的主要问题。传统时政新闻传播的途径大多为电视、广播、报纸等。而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以及浏览信息的速度都在不断提高,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所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人们更喜欢碎片化的、短时间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因此,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使得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急剧下降。

2.2 缺乏高效互动

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有着极强的互动性,而且这种互动性是多元化的、丰富的,不仅能够实现受众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能够实现受众与新闻发布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一定双向性。而时政新闻所在的传统媒体,其传播过程只是新闻发布者向受众的单向输出,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新闻发布方也难以了解受众的实际需求,使得新闻传播受阻。

2.3 新闻形式陈旧

传统时政新闻的形式相对较为固定,虽然能够客观全面的将当下时政新闻信息准确的传达给观众,但是缺乏趣味性,而且很多时政新闻存在报道深度不足的情况,降低了观众对于时政新闻的兴趣和关注度。

3. 融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创新传播的有效策略

3.1 创新传播理念

这是一个依靠创新求生存的时代,时代在变,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来就没有不变的新媒体,广播出来后,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电视出来后,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客户端、微博、微信出来后,相对于电视,客户端、微博、微信也是新媒体。这么多年,新闻宣传的平台一直在变,这么多平台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但大家一直都是同时存在。变是常态,要有能力顺应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创新传播理念是前提,适者生存,适者就是创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容为王,把握时度效,既要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切实增强新闻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变化的是传播平台,不变的是需求、内容、价值、精神,传播的本质仍是讲好故事。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报道,“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事实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时政新闻是一座“金矿”,多数时政记者却只浮于表面,浅尝辄止。传统媒体的时政记者,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那就是在现场。新媒体的采编人员,无法跟传统媒体的记者一样,可以出现在所有重要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现场。因此,只要操作得当,传统媒体的独家时政报道,依然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层出不穷。

要转换视角、挖掘新闻点。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包含着最重要的新闻、最集中的信息、最权威的声音。对此,时政记者绝不能仅仅是报道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新闻点,最主要的是换一种视角或者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关注细节、以小见大。对时政新闻来说,除了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主题报道,也就是常说的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这类报道主题先行,往往通篇都是宏观层面的成果展示,在报道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新媒体语境下,“讲故事”才是最受欢迎的,有细节的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3.2 开拓传播渠道

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之下,除了传统媒体之外,各种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的关注度,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可移动性、传播的高效性、范围的广阔性,以及互动的全面性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就需要积极应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台。

为迎合行业发展,以及时政新闻传播需求,当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时政新闻节目已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中建立了官方账号,实现时政新闻的多级传播。例如,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将时政新闻以文字稿件的形式进行发布,推送给广大网友,还可以通过将电视时政新闻进行重新剪辑和编辑,形成新闻短视频,发布在视频网站当中,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中,进行时政新闻节目轮播。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渠道,能够进一步扩大受众面,以及传播范围,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新闻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3.3 丰富互动形式

互动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主要差异,虽然传统新闻媒体也会以短信、电话或者街头采访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但是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难以保障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而实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以及要求。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有着极强的互动性以及时效性,在新闻发布的同时,观众不仅能够进行实时评论,还能够与新闻发布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即时讨论,不仅提高了时政新闻的讨论度和热度,同时,还能够帮助新闻发布方了解受众的实际感受以及对于新闻信息的观点和态度,有助于对新闻的形式以及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新闻质量。

例如,在国庆70年时,我国举办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并在电视、微博等多个媒体平台中共同进行直播,不仅使得居家人员能够在电视上观看阅兵典礼,而且也让很多外出的国民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观看到阅兵仪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观看典礼的群众,还能够通过发送弹幕评论的方式,进行实时互动和评论。

3.4 创新新闻模式

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之下,受到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影响,观众的兴趣和口味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传统单一的时政新闻模式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时政新闻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新闻模式,以此增强传播效果。

以《新闻联播》为例,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老牌时政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平台刚兴起的阶段,也面临着观众的大量流失,以及收视率的下降,给节目的发展以及国家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在此情况之下,中央广播电视台结合当下新媒体特点,以及观众需求,开发了《主播说联播》栏目,对当日新闻要点以及热点内容等进行点评,并制作成为短视频,发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当中。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簡短的视频,极大的迎合了观众需求,提高了观众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以及兴趣,同时时政新闻的受众面也从居家观看电视新闻的群众,扩展到了网民当中,呈现出了年轻化趋势。当然除了短视频之外,还可以将时政新闻编辑为文字图表的形式进行发布,或者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简短的直播和互动,丰富时政新闻呈现形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新媒体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结合时政新闻的传播需求,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拓传播渠道,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同时优化新闻传播内容,创新新闻模式等建议。相信随着对时政新闻的深入挖掘,以及各种媒体形式的合理利用,我国时政新闻传播效果以及社会作用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唯佳,郑素侠.从央视《主播说联播》看时政新闻的新形象与新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1(04):92-93.

[2]常书香.民生表达,时政新闻也很“美”——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0(12):69-71.

[3]以媒体融合促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J].姜飞,彭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8)

[4]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困境和实践路径[J].陈接峰.新闻战线.2019(15

作者:汪蕾

第二篇: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的概念功能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是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理论,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两类标题的语言特征和分布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尝试做出比较和解释。

关键词:时政类新闻标题 娱乐类新闻标题 概念功能

一、新闻标题和概念功能

(一)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量化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标题中最规范、最重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时政类新闻标题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读者喜闻乐见的娱乐类新闻标题。同时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中随机抽取各300条标题作为分析的样本,并主要运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系统细化下的功能项目,对600个标题进行了功能标注,并经过量化统计后,结合具体结果,对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在概念功能下的差异进行细致描写并尝试进行分析。

(二)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本文把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概念功能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概念功能系统主要由及物性系统中的六大过程组成。韩礼德的及物性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是指动词带不带宾语,这种分析忽视了各种动词之间的语义区别,从而也忽略了各种小句的区别,而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是一种对小句进行描写的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或经历的各种事情和认识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各种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1]及物性系统有六种过程,按照不同的过程类型配给不同的参与者:物质过程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行为,涉及到“动作者”一个参与者或“动作者”和“目标”两个参与者;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以及感觉类的非动作过程,一般涉及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和被感知的客体“现象”两个参与者;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包括人、物、事件、情形等)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言语过程指的是人们通过语言说话来交流的过程,一般涉及“讲话人、听话人和讲话内容”三个参与者;行为过程指表示人物行为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存在过程指的是某物或人的存在情况,一般也只有“存在物”一个参与者。

二、对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一)量化统计和统计项目

为了建立定量分析,本文选择人民网的搜索频道http://search.people.com.cn/was40/people/GB/为语料来源,并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中随机抽取各300条标题,作为标注和分析的样本。

表1:语料选择一览表

(*说明:在选择语料时,时政新闻和娱乐新闻都只选录动态新闻的标题,图片、社论、评论、通知、特写、访谈录以及会议讲话稿等标题不选录)

表2:功能项目一览表

(二)统计结果和分析

表3是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在及物性系统中的小句过程使用频率表。

表3:小句过程使用频率表

从及物性系统过程在两类标题中的分布可以看出:时政新闻标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物质过程75.6%,如:“国务院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修订并予公布(新华网,2005年2月20日)”;关系过程13.5%,如‘我国“粮仓’耕地面积连续5年保持稳定(新华网,2006年4月17日)”;言语过程19.2%,如“吴仪: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新华网,2005年4月18日)”;其他过程在1%或低于1%。而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都是较为客观的过程,注重再现和说明。这也体现了时政新闻标题总的语言特点:真实和客观。

在娱乐新闻标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这样带有较强描述性质和感情性质的过程,其中心理过程占3.5%,如“《长恨歌》9月8日亮相 关锦鹏期待郑秀文折桂(《新京报》2005年9月2日)”;而行为过程为4.1%,如“《艺伎回忆录》下月上映 巩俐章子怡曾泪浸片场(《东方日报》2005年11月9日)”。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娱乐新闻在报道内容上的独特之处,即描写和表现的成分相对较多,主观性的成分较多。

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时政标题的言语过程高出娱乐标题2倍,而娱乐新闻标题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则分别高出时政新闻标题7倍和6倍。言语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引述参与者的话,客观性较强,具有更多叙述意义。而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主观性则比较强,具有更多描述意义。从中也体现出了两类新闻标题的一个质的差别,即时政新闻标题趋向客观,强调再现事件过程,而娱乐新闻标题的主观性较强,强调表现事件过程。

此外,环境因素在两类标题中的使用频率见表4:

表4:环境因素使用频率表

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相关实例如:

(1)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定于4月25日至29日举行 (新华社,2006年5月16日)

其中“4月25日至29日”为环境因素中的“时间”。

(2)《华氏911》今天全美公映(《新快报》2004年6月25日)

其中“今天”为环境因素中的“时间”,“全美”为环境因素的“空间”。

(3)厦门各界强力支持义务反扒志愿者(人民网,2005年12月12日)

其中“厦门”为环境因素的“空间”,“强力”为环境因素的“程度”。

(4)陈逸飞家人法庭分遗产 继承遗产矛盾彻底公开(《沈阳今报》2005年6月28日)

其中“法庭”为环境因素的“空间”,“彻底”为环境因素的“程度”

(5)与男友分手月余 孙燕姿称也许40岁以后才结婚(中国新闻网,2005年11月10日)

其中“与男友”为环境因素的“伴随”。

(6)海南渔船沉没 12人下落不明(《沈阳今报》2005年6月28日)

其中“12人下落不明”为环境因素的“伴随”。

(7)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吸食过量毒品中毒(新华社,2005年2月20日)

其中“流行天王”为环境因素的“身份”,“中毒”为环境因素的“因果”。

(8)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四大方案力争今夏限电不拉闸(新华网,2004年6月25日)

其中“北京副市长”为环境因素的“身份”。

可以看出,在程度方面,时政新闻标题要比娱乐新闻标题高出约3倍以上。时政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都是对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报道。涉及一个国家、阶级、集团,也包括个人在内的切身利益,因此程度的重要性就在于,要十分精准地描述一个过程发展的水平或某个事态达到的状况。而娱乐新闻标题的程度多是为了修饰某个事件或某个事物,甚至是为了强化娱乐事件中的矛盾,以便使标题更加生动、好看,更加吸引受众。

在因果方面,娱乐标题和时政标题的差距是环境因素中差别最大的,相差超过了7倍。新闻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用事实说话”,一般需要具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而且必须真实,要说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做。其中“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第一层,这一层是描述事实,是客观的,不变的。“为何,如何”是第二层。第二层是解释事实。时政新闻标题着重客观、准确地描述、记录一件事情的过程,更多地停留在新闻报道要素的第一个层面,即“何时”“何地”“何人”“干什么”上面。而作为题材轻松、大众化,叙事方式活泼灵活的娱乐新闻标题,则更多地体现在新闻要素报道的第二个层面,即“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环境(因果)的使用频率较高。

在身份方面,娱乐新闻标题要比时政新闻标题高出2倍左右,但是作为环境(身份)的对应词类的职务名词,前者的使用频率为1.3%,后者的使用频率仅为0.1%,前者比后者多出13倍。这是因为,时政新闻标题中的职务名词多是作为动作者或是目标直接参与概念功能的不同过程,而不是作为环境因素。而在娱乐新闻标题中,动作者往往是大众熟悉的明星,在动作者前面再加上环境(身份)作为修饰成分,是为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

三、余论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标题和娱乐新闻标题因为语境不同,在功能方面也形成了较大差异。笔者发现在概念功能的过程类型中,两类新闻标题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方面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比较突出的是,娱乐新闻标题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要远远高于时政新闻标题,体现了娱乐标题不同于时政新闻标题的主观性和描写性。在环境因素中,时政标题的程度因素大于娱乐标题,这是因为时政新闻标题体现的内容关乎国计民生,程度的限定和精准非常重要。而娱乐新闻标题中的因果和身份两种环境因素要高于时政新闻标题,因为娱乐新闻标题强调对娱乐事件的渲染和对娱乐人物的修饰。此外,时政新闻标题常用简洁明了的单个小句来重现时政事件,属于用叙述性标题。而娱乐新闻标题常用小句复合体来表现娱乐新闻。娱乐新闻标题在内容上要更加详细,属于描写性标题。时政新闻标题是一种客观报道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标题类型,新闻价值点偏重于时间、空间和程度,显示了实效性、地域性和重要性的特征。而娱乐新闻标题则是一种生动描写娱乐圈人物、事件的标题类型,新闻价值点偏重的类型较多,显示了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娱乐性。

注 释: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2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云.汉语标题篇章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王德春,陈瑞瑞.语体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郑庆君.语体跨类组合语篇及其语篇特征探析[J].修辞学习,2006,(2).

[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王晶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作者:王 晶

第三篇:论如何增强党报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摘 要]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时政新闻;亲和力

时政新闻在媒体报道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重领导、轻群众,重工作、轻生活,报道语言公式化、概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力传播效果。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时政新闻报道只有增强亲和力,才能产生吸引力,形成感染力。因此,要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制改革

在坚定不移的坚持党报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让党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让时政新闻的写作更加灵活,让舆论监督的力度更为强大,让党报的宣传之味日益淡化。党报究竟是要替党说话还是要替百姓说话,这都需要在新闻体制上进行革新,让党报新闻思想从“指令性新闻模式”向“指导性新闻模式”转变,借用《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的一席话“过时、过细、过严、过死的新闻管制手段,是阻止中国媒体‘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官方媒体之所以不能向世界发出有说服力的声音,甚至还在失去本国民众的信任,原因就在于自己人掐住了自己人的喉咙,使其有话说不出,说出来也没有力量,久而久之就不会说话。”我国党报要更具有新闻亲和力,要更为读者所接受、所喜欢,应从下述两方面着手:其一,使党报新闻摆脱旧有的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其二,党委宣传部门转变观念,在强化党委对报纸的政治影响和政治领导的同时,赋予报社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裁量权。

二、转变思维

打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首先需要媒体一改过去的惯性思维,要在报道思维方式上先行突破,报道思维的转变是根本。

一是思维方式要从趋同型转向求异型,求异型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关注于事物间差异性与特殊性, 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 已知事物的局限性。时政新闻之所以“ 老面孔” , 就是记者局限在求同思维中, 主题重复, 视角相同, 写法老套。求异思维要求记者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视角,从常规中寻找特异性。

二是思维方式要从单向型转向多向型。多向思维呈发散状, 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理解其本质,从相互联系、交叉中去发现新闻, 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形态中去挖掘新闻,有利于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是思维方式要从静态型变为动态型。时政新闻要有动态视角、动态思维,就是要善于从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中寻找“ 切入点” ,进行先导性报道,而不是干坐在那等。

四是思维方式要从单一因果型转为多因果型。在时政新闻报道中, 要注意事物发展所出现的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复杂情况。尤其要防止用线性单一因果的思维方式去报道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事物因果链前后左右的关连, 把事物间的因果决定看成断然不二, 片面强调事物产生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扭曲了报道立体的能动 性, 使记者不能全面、正确、客观地报道事物。摆脱“单一因果” “ 非此即彼” “ 非黑即白” 的思维方式, 才能消除时政新闻报道绝对化、简单化的流弊,使报道看起来更有立体感。

五是思维方式要从滞后转向前瞻。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社会, 随着各种信息的迅速跃动与交汇, 受众再也不满足那种浅层次的报道, 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物的前因后果, 特别是渴望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向及对前景的预告。时政新闻由于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有时进行这种前瞻性的报道比较困难,但党报记者的思维转向前瞻型, 有助于把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日发生的新闻事件联结起来, 作深层次的思考, 尽可能揭示明日的发展前景与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于新闻的了解更全面。

三、报道中要以人为本

“从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决定者。”传统的时政报道多采用官方视角, 缺乏贴近性,缺乏亲切感, 对读者自然没有吸引力。因此,新形式下提升时政报道的“亲和力”,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非常关键。

这主要是因为,新闻媒体首先要表达人民的声音。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媒体做到真正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新闻报道中需强化人本精神,用人文关怀表现人民的状态,传达人民的心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其次,新闻媒体要紧扣读者的需求。“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在时政新闻报道 中明确树立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理念,以平民视角反映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 这不但是媒介与记者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的一种价值取向, 也是媒介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认同的一种竞争策略。

当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不是简单地把镜头、笔端对准老百姓,而是使报道的关键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点形成共振、互通。这样,读者了解的就不是哪个领导开了什么会,视察了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个会议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系,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以及影响到什么程度。

四、拓展报道内容

以往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框架性比较强,报道素材单一,也成为其不受欢迎的一个方面。现在,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不应再因循守旧,在主题确定的前提下,要对报道内容进行不断的拓展。如今新闻新品种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如精确新闻、背景新闻、解释新闻、谈话新闻、体验新闻、深度报道等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不断拓展的结果。

人们在拓展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上,通常采取三种方式:

做“ 宽” 时政新闻,抓住重大政治新闻,进行横向的开拓。

做“ 深” 时政新闻, 搞纵向开拓、深度剖析,为读者提供权威的信息和观点。

做“ 强” 时政新闻,在原有既定报道的基础上,可照仿其它新闻种类的做法,尝试增加口头访问、直接观察、亲身体验、隐性采访等内容,运用大量鲜活的材料,为时政新闻的报道造势增色。

五、报道形式要多样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抓人,人们才会进一步仔细考察里面的产品。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只有先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兴趣,才会耐心地往下读。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除了转变思维方式外,还需创新形式,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形式是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是打造时政新闻亲和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 其基本种类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这些体裁种类 在过去各自特征比较明显, 格式比较固定, 操作起来往往出现程式化。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就是要打破这种程式化,不断丰富报道形式,一改过去的报道模式,变封闭式的方式为开放式的方式,变训导式的方式为诱导式的方式,变灌输式的方式为启发式的方式。只有与读者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具体来看,追求直观效果、突出视觉冲击力,注重面部扮相、强调给受众第一印象等等都是丰富时政新闻报道形式,提升“亲和力”的手段。

《南方都市报》的《广州小变大盘点》和《深圳触摸现代化》两个大型报道中都把封面和封底打通来做,同时运用大量的图片。尤其在“小变”中,图片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有一图胜千言的审美效果,而且比文字的震撼力更强。同时大量照片的使用也使得整版面鲜活起来,让读者产生从视觉到思维、又从思维到视觉的双向交流。

《北京青年报》强化解读报道。《北京青年报》在两会报道中经常使用“对比报道”的手法,将权威人士对同一事件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置于同一平面进行分析比较,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于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

《经济日报》则常用数字和图表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编辑用曲线表、柱状图等形式将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直观展现给读者。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形式上的灵活与多样,这对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六、报道语言要生动

俗话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一篇时政新闻的出炉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最末的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试想一下,你的思维方式转变了,报道视角也有了,报道内容也拓展了,报道形式也是多样的,但语言表达不够,也无法出彩。因此在前面的环节做足的情况下,必须要将政策性强的时政新闻信息用通俗、生动的群众语言表述出来,使读者容易接受。这就需要记者和编辑们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打造通俗易 懂的个性语言,使时政新闻的报道更富“亲和力”。

七、新闻从业人员再教育

当前我国党报新闻亲和力缺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的原因,即党报记者、编辑与报社领导的个人主观原因,说到底这其实是新闻职业素养不够,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但也有种种可使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得以提高的路径。新闻业界可借鉴每隔几年举行的党员先进性再教育活动这个做法,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新闻从业人员再教育,鼓励新闻工作者进学堂,进图书馆,进资料室,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政治理论水平走在时代的前端,专业知识水平走在学术的前沿,使新闻理想与新闻追求永不磨灭,并且越发熠熠发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在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上说,好一记者名记者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二要有执著的新闻理想,三要有着迷的新闻敏感,四要有快捷的写作速度,五要有开阔的政治胸襟,六要有虔诚的仁爱之心。5,新闻工作者可把具备这六点素养视为前进的方面。改进党报新闻亲和力是一个漫长的进程,无法一触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理论界与业界共同的不懈努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汲取养分,提出更有用更有效的改进措施。而本文在此呈现的,也仅是党报新闻亲和力改革探索中的沧海一粟。

〔责任编辑:谭 蕊〕

作者:王冰

上一篇:动画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防范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