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2024-04-29

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学校的教育要发展,教科研必须先行,教科研与学校的教改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将一年来的教科研工作进行总结。

一、领导重视,使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一年来,由于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比较重视,经常过问,亲自督导。不论是哪里有培训的学习班,都能拿出经费派教师前往学习。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学校都能对教科研工作一如概往的支持。在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还亲自对教科研工作做阶段性的小结。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使教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学习体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一年来,我校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一线教师每年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科研干部要带头学习,及时将值得关注的好文章,好的理论专著推荐给大家。通过学习,改变了教师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业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好处,教科研对我们教学的帮助,了解了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都必须要有教科研来支撑。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备课模式,关注了学生的起点知识,着眼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并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要交两篇论文,两篇教学反思,和两篇说课稿。

三、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只要有:

1、组织教师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校安排进行学科培训

一年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教科研氛围。

2、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在教师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课后,全体教师参与评课、议课和探讨如何上好这一节课。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四、对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在教科研的过程中、在学校的组织下,尝试全面对教学课堂进行改革,努力创建全新的“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等等。

1、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

在教科研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从几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第一就是教师要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次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学得一些创新方法,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课程标准“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新要求;再次就是要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实现社会—课堂—社会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科研的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和研究,在教学中,努力从新的教育理念、和“三维目标”出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讨的全新教学格局,使课堂成了真正开放的、鲜活的、发展的、互动的课堂。

2、开展情景教学,发动质疑问难,形成“互动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在教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老师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大力鼓动学生质疑问难,使课堂成了真正的“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争论问题,学生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发展,知识体系在探讨中逐渐建构,交流与合作意识在探讨中不断增强,不但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回顾一年的教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更加努力,使教科研工作稳步前进。

教科研工作总结

暴庄小学

2012年6月

篇2: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此次会议由武汉市教育局主办、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这样的教育科研工作会每五年举办一次, 此次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 全面总结了武汉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 并展望了“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的美好前景。会上, 通报表扬了一批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和新一届规划领导小组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颁布了“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南区) 教育局局长余学泉、汉阳区教科室主任王王泆朗主任和科员王世芳、崇仁路小学教师汪亭、江汉大学科研处处长丁建军分别代表单位和个人交流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全程参加大会的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斯辉认为,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科学研究, 克服了以往教育科研中普遍存在的“虚化”现象, 化虚为实, 做到了“三个服务”、“三个倡导”, 即教育教研课题立项引领服务、检查指导服务、总结推广服务;倡导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 倡导把教育实践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倡导课题的研究基于实践的改进, 走向行动研究的范式, 体现了很高的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 具有了信度, 具有了时效性, 具有了影响力。这样连天接地的教育科研前景广阔。

会上,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池富作了“立足新起点实现‘十三五’教育科研良好开局”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总结了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教育科研成绩, 认为全市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引领和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了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功能, 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育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局面;教育科研服务决策和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效能不断增强;课题成果转化力度日益提升;教育科研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教育科研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突破。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他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质量不够高, 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不多;教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 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较大;科研方法的运用仍显不够, 低水平研究、重复研究尚未得到根本改观;教育科研的投入水平不够高, 部分区、校按规定配套的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区或校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教育科研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市属高校科研的指导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 他要求从事教育科研的同志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最后, 他根据“十三五”时期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 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与应重点抓好的五大任务。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是:保持总量, 提高品质, 突出重点, 注重绩效, 创优品牌;应重点抓好的五大任务是:着力前瞻, 统筹各类研究;着力创新, 优化科研管理;着力素养, 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应用, 促进成果推广;着力常规, 提升服务能力。

最后,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就此次会议作了总结, 他充分肯定了大家会上总结的经验和对存在的问题的透彻分析以及“十三五”规划所确立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目标、新思路, 要求会后抓好落实, 并就“十三五”期间如何通过科研助推教育内涵发展强调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他明确指出, 要揭示教育规律, 必须依靠教育科研;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必须借力教育科研。二是要准确把握武汉市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他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进行新谋划;武汉城市地位的新提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变化的新趋势要求教育做好新应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要求教育作出新回应。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作支撑。三是要抢抓机遇, 切实发挥好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 他要求大家一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校长抓教科研工作, 校长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热爱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仅要鼓励支持, 还要建立保障机制、考核奖励机制。二要加强领导, 加强培训。要加强和完善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科研骨干培训。三要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重视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要出科研品牌。他指出, 当前武汉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还不够多。要通过重大课题研究、团队协同攻关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专家资源优势等途径, 锻炼科研队伍, 做强科研品牌, 深化成果转化, 加强成果提炼, 强化成果推广, 争创全国一流教育科研品牌。

篇3: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现象;对策

G625.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存在的现象

(一)领导不够重视

很多区域的小学因為校内资源的有限,因此领导人员对于教科研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因为领导人员将学校的建设中线放在了校内安全、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之上,在数学教研进度掌控上明显处于低落境遇,想要从中全面整改既定教学质量格局显得更加不且实际。

(二)数学研究水平低

在开展教学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该学科的学校组长来复杂的,在很多的地方小学内老师的数学水平并不算高,而教科研小组的研究进度以及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负责人的影响,素质水准直接决定后续相关工作内容的拓展速率。现如今地方小学教师素质本就不高,尤其在自身专业素养萎靡不振前提条件下,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教研方案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因为特定区域师资、信息技术资源比较匮乏,使得屈指可数的经验尚足的教师承接多项教务职务内容,大工作压力和有限精力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数学教研工作开展制约效应便可想而知。

(三)学校教科研氛围低迷

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区域内的教学资源以及教育氛围也是不同的,在部分小学内教师的教科研氛围十分的低迷,这便使得本身对数学课程感知兴趣不高的学生长期陷入低迷课堂氛围之中,而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教研工作期间完全是走个过场,其间制定的分析方案和信息记录材料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此类形式过于死板且缺乏学术交流的教研活动,使得数学教师浪费过多精力,对于后期学生成绩提升和素质调整都将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教研形式单一且引导方式陈旧

我国各地区小学因为长期承受经费限制等因素影响,使得教师外出接受最新培训活动机会变少,尤其在各类教学引导模式上了解不够深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研究工作具体利用校内互听互评活动加以拓展,如若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支撑活力而重教轻研,在某种角度上便遏制学校自身教学体制更新效率,至于后期教研工作调整也显得步履维艰。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科研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完善教科研机制

在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是研究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师培训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小学立足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二)加强对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针对部分教师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状况,应结合目前教育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寻找个人不足,促使教师积极教研加紧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搞好教科研。一方面要利用好学校的远程教育系统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用好学校的骨干教学能手,加大帮扶力度,要拟定帮扶计划,并把帮扶工作立为年终考核和评优的依据。

(三)提升教科研检查的质量

上级领导部门在开展教科研检查时应当将检查落实下来,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要重在实际,检查工作不能以书面资料为依据,领导要深入教研组参与他们的研讨。业务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个人自学,集体探讨,专题报告等。此外应当作好校级交流,把别人请进来,也把自己推出去,交流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才能起到取长补短。

(四)将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数学教育科研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学校,都有巨大的教育科研空间,需要花大力气投人。数学教育科研的每一个步骤言之有理、每一个环节无懈可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不顾实际条件盲干。应当以课题牵动教研。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检验--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探究过程,抓一点带一线,提一线带一面,解决教研过于空乏,无法深入的问题。教科研工作不允许造假、注水,而是需要数学教师心中有“数”、目中有“学”,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开展数学研究。数学教育课题不但要吸引眼球,更要在学校数学教育中行之有效。数学教育科研一旦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所谓的教科研成果是空中楼阁,效果不佳。因此,教育科研应切合学校的实际工作。

(四)重视教科研的价值成果

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一定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应当认识到课题研究不是理论游戏,而是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因此,数学教育科研工作是有效的、科学的,而不是毫无价值的文字游戏。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要找到课题研究的价值,即研究是为了促进数学教学,而不是二者毫无联系的空洞研究。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有成果、有成绩的,决不是自娱自乐般毫无价值的研究。数学教师哪怕研究的课题级别是低的、内容是浅的、形式是土的,但不代表着无成果、无成绩,相反,研究的成果极具创造性。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其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课堂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充分的发挥课堂教育的指导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重视教学的教科研工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标准服务,令学生在数学知识海洋中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韩媛媛.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12(37):171-171.

[2]白玛旺加.浅谈小学数学教研工作[J].读与写:上,下旬,2015,26(2):115-116.

篇4:对中小学教科研现状的看法

第二,要把改变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文章”重点做在改进科研管理的界面上。影响科研管理质量的要素有:一是不是很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二是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管理素质”。

所谓“科研管理制度”,是指处于基层位置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所印发的用以改革、督导、检查、评估中小学校教科研情况的相关文件等。这些文件对中小学校科研的指导思想、目的与任务、具体措施与做法等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在某个文件中,以指标、条条框框的形式规定了各个学校以及老师必须满足的课题(或论文)级别、数量和质量,且对学校、校长、教师失去某种资格、既得利益挂钩,否则将“一票否决”,甚至下岗的话,那么必然导致学校的校长与老师在科研中的“作假”“作秀”,偏离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

中小学校长的科研管理素质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校长迫于应付上级的科研评估,亲自出阵“指挥”本校的教师共同制造科研的“假”,如,假课题、假论文等;或校长不顾自己事务多么繁忙,是否懂得某一课题的内涵与操作方式,总是课题主持人“一身兼”,那么,教师的研究热情必然调动不起来,这种研究只能“有花无果”;如果校长习惯于“家长制”,高高在上,那么,他可能在大会小会上号召教师搞研究、写论文,但一到年度考核的关键时刻,又把论文、成果的分值标准定的很低,甚至记分“封顶”,又给本来就不高的科研热情泼了冷水。

面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出现的多种不良倾向,各级科研管理者首先要反思,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着不利于激发教师参研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及时发现,迅速纠正。

第三,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要“以人为本”。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科研管理仍然停留在“制度管理”的层面,应尽快实现“人文”化管理。校长应努力做到:

1. 尊重教师。

包括尊重教师的话语权、科研见解、科研计划与方案设计、科研成果产权等。比如:在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校长及中层领导们要与教师平等交流,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多听他们对教学的设想和见解,把更多发言机会、创新空间留给老师们,切忌与老师争成果。

2. 相信教师。

要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长处,有着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能力,他们会以较高的道德情操担负起课题主持或研究重任,能够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攻克难题。

3. 关心教师,帮助教师。

重点关心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的教学研究搭建平台。对每一位教师的自然状况和生活需求了如指掌,尤其是职称问题是个不可能回避的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帮助之明确自己即正确又适合的奋斗方向。可以帮助他选择课题,安排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的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告诫他要重过程,轻结果,淡化功利性,集中精力攻关,在研究的经历中有所体验、感悟、创新、收获,鼓励写论文并向社会交流,以期实现个人利益、学校利益与党的教育事业的统一。

4. 依靠教师。

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不是校长一个人所能完成的,特别是较大的课题必须依靠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共同完成。

5. 鼓励人才冒尖。

篇5: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并且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筆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3.推出精品,加强建设,形成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制度化

南方和教育发达地区教育科研机构都是相当受重视的,相对于我们北方来说教育科研机构的地位需要强化。我省市、县两级教育科研机构多挂靠在教师进修学院(校)。仅大连市教育科研所独立的。沈阳市、葫芦岛市教科所已并入教育局。在学校科研工作开展日趋重要的新形势下,加强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组织的建设很重要。各县(市)区应设立独立的教育科研部(室),整合县(市)区教育研究资源,并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我市三级科研工作网络,为课题实验校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在理解贯彻省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规章制度,我市好多学校建立了几种科研室建设方面的制度,如队伍建设制度;条件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成果评审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还有学校建立了两类教育科研规章制度,一类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制度,如科研室主任职责,科研骨干带头人职责。另一类是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制度,如科研成果、论文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等值得推广学习借鉴。

篇6: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的建构

一、实施步骤

(一) 准备试行阶段 (2003.10~2005.8)

1. 调查科研现状, 编制评估细则。

通过问卷、座谈和走访等调查方式了解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及时召开全市分管校长或教科室主任会议。研讨、编制《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细则》 (试行稿) (以下简称星级评估细则) , 评估指标包括组织领导、教科室建设、教科研活动、课题管理、教科研成果和附加分等六个方面, 有21条细则, 基本分100分, 附加分15分。

2. 制订实施意见, 试行评价流程。

建立嵊州市教科研学习探究组, 召开正副组长会议, 商议确定《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活动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星级评估实施意见) , 明确星级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对象、评估等级、认定条件、变更方法、操作程序和注意问题。一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活动的通知》的文件。二是学校自评, 确定等级后提出申报。要求评估学校, 对照《星级评估细则》分类整理档案资料, 并将学校自评结果和申报等级报送嵊州市教科所。三是组织同伴交流互评和实地考察抽查复评。四是集体讨论进行综合评定。五是召开全市教科研工作会议, 公布2005年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结果, 并举行教科研结对帮扶学校签约仪式, 有计划地开展嵊州市中小学教科研结对帮扶活动。

(二) 申报实施阶段 (2005.9~2007.12)

1. 查阅文献资料, 办理申报手续。

我们通过浏览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文献资料, 至今还没有发现对基础教育教科研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报道, 可能在我国还属于空白点。2005年10月, 我市根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 总结前阶段的试评经验, 撰写了《构建基础教育教科研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研究》的方案, 办理申报、评审手续。2006年1月正式被列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06年度规划研究课题。 (浙教科规办[2006]2号文件, 课题编号SC595)

2. 总结试行经验, 规范运行程序。

一是建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市教科所和市教科研学习探究组人员组成。组内既有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四个不同学段的代表, 又有市属学校、乡镇 (街道、经济开发区) 中心学校不同区域的代表, 他们都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分管副校长或教科室主任, 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二是组织实地考察和集体复议。评估人员通过材料审核、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测评和征求意见等步骤对申报单位进行综合评定, 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三是确定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将四星级及其以上的学校确定为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 充分发挥这些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对教科研基础较差的学校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强弱互促共进的联谊活动。

(三) 反思完善阶段 (2008.1~2009.10)

1. 调整评价方案, 引领科研方向。

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做好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工作, 将2004年编制的《教科研星级评估表》和《教科研星级评估细则》合并成《教科研星级评估方案》。新制的评估方案一级指标有组织领导、科研管理、教育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与推广、办学特色及附加分等五个部分, 二级指标10条, 三级指标20条, 评估要点50项。学校既可以选择教科研发展性评价方案指标体系中的全部内容进行年度评价, 也可以选择其中的若干项指标作为学校阶段性工作任务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整改, 以使评价结果成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决策依据。

2. 反思存在问题, 完善实施意见。

2004年下发的《星级评估实施意见》, 经过对2005~2007年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结果的分析, 全市中小学教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五星级入星难度过高, 乡镇 (街道、开发区) 中心学校还缺乏对辖区内中小学教科研的管理力度。因此, 2009年我们从三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完善。一是提高起点, 降低难点, 扩大成果获奖面。二是增加学校教科研发展进度的纵向评价。三是实行乡镇 (街道、经济开发区) 中心学校和嵊州市教科所两级负责制。经过各个环节的认真评价, 确认五星级学校5所、四星级学校12所, 三星级学校19所, 二星级学校34所, 一星级学校5所。A等—发展快学校8所, B等—发展较快学校9所。今年8月, 《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被评选为2008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绍兴市级评比一等奖的第一名。

二、成效分析

1. 以评促建, 沟通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间的和谐发展

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功能, 找到纵向管理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首先, “合纵”, 构建教科研业务指导网络。遵循人才网络的运作规律, 整合全市教科研主要骨干教师, 组建嵊州市教科研学习探究组即教科研发展性评价小组, 定期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 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使之成为全市科研知识的指导中心、教育问题的会诊中心、优秀成果的推广中心和学校发展的评价中心。通过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 在全市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这纵向管理的教科研工作网络。再次, “横联”, 构建合作研究系统。组建以中小学、幼儿园教科研骨干教师为主的校际联动或校内跨学科互动的研究共同体, 以课题为纽带, 实行自下而上交互式的学术管理。教科研工作较好的学校与省内外名校建立研究联合体,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市内校际间城乡统筹, 充分发挥学习探究组和四星级及其以上龙头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近几年来, 在全市教科研基础较好或高学段教师主动帮助基础较差或低学段教师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如爱德外国语学校, 倡导小学、初中、高中三部之间、同学科不同学部教师之间和同学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三者合作,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共生的教科研新文化。黄泽中学发挥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势、同周边的黄泽镇中小学结为对子, 建立科研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合纵连横打破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之间的界限, 达到了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互学共进、和谐发展。

2. 造峰填谷, 促进了市区、集镇、山区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首先, 锦上添花。通过教科研工作的星级评估, 对三星级及其以上有教科研基础的龙头学校进行重点扶植, 优先保证了他们参加绍兴市及其以上教科规划课题的立项研究, 优先推荐参加省、市教科研优秀成果的各类评比活动。其次, 雪中送炭。市教科所专职科研人员深入农村边远山区如贵门乡、谷来镇、北漳镇等学校进行教科研知识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 使这些偏远山区学校也获得了一定的教科研成果。第三, 结对帮扶。确定20所中小学为绍兴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 建立教科研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制度, 形成了“市教科所→教科研学习探究组→教科研龙头学校→教科研帮扶学校”这梯级管理的辐射链。如逸夫崇仁教科研学习探究组, 有崇仁镇、谷来镇、王院乡和竹溪乡的中小学16所, 区域内构建了“逸夫小学 (市区学校、五星级) ——崇仁镇中心小学 (五大集镇、四星级) ——谷来镇中心小学 (六个二类集镇、三星级) ——竹溪乡中心小学 (山区乡、一星级) ”的教科研信息传导链与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上靠都市、横联同伴、下通乡村”的教科研结对帮扶方式, 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推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

3. 分层推进, 形成了校 (乡镇) 、县 (市) 、省三级课题的持续发展

学校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后, 数量上呈“梭子型”, 两头小中间大;层次上为“金字塔”, 依次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五星级为最高级。“金字塔”每一层次都有教育科研入星的3项要求, 在硬件设置、基本条件和成果标准中, 硬件与软件综合, 数量与质量统一, 学校就可以从低级到高级, 从基础教育科研到品牌教育科研有序发展, 市教科所能按照“分别管理, 分类指导, 分层推进”的运行机制, 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达到了普及与提高两不误的目的。

第一, 校级课题常规制。为积极开展大众科研和有效科研, 促进学校或乡镇级课题研究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2008年上半年我们制订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的通知》《关于做好校级小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和汇总目录上报工作的通知》《关于公布2008学年嵊州市校级小课题研究立项数的通知》等三个文件, 对全市校级小课题研究实行一题一号的规范化管理, 改变过去存在的“人人有课题, 校校有特色”的理想化管理。校级小课题研究情况是衡量学校教科研整体实力的主要依据。市教科所将它纳入学校教科研工作星级评估或复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的主要条件;市属学校、乡镇 (街道、开发区) 中心学校将它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和评优评先的内容之一。2008学年嵊州市学校或乡镇级教科规划研究课题950项, 其中市属中学348项, 市属小学、幼儿园177项, 五大集镇、五个街道 (开发区) 中小学252项, 六个二类集镇、六个山区乡中小学173项。

第二, 课题申报递进制。我们从2005年起, 申报绍兴市及其以上研究课题程序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筛选淘汰制改为自下而上的择优推荐制, 又通过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星级评估, 使基层学校准确找到自己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所处的位置, 有计划地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台阶, 拾级而上。这样既为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广阔的空间, 又避免了教师在学术上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如城北小学《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边研究、边实践、边提升。2003学年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 2006学年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一等奖, 2008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三, 重点课题跟踪制。通过对四星级及其以上学校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的管理, 激励他们争先创优, 扩大“知名度”和提升“美誉度”。市教科所在抓好全市教科研基础工作的前提下, 重点跟踪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和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进行深化研究和有效指导。在2006~2008年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和浙江省教研课题优秀成果评比中, 绍兴市获奖为73项, 其中嵊州市19项, 占全绍兴市的26.03%, 获奖数和获奖档次均居绍兴市前列。逸夫小学《在优化学习行为中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植根乡土文化, 构建地方特色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2006年度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二等奖, 《嵊州市基础教育地方性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研究》获浙江省2008年度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实践体会

1.在评价前要做好三项研究:一是研究学校现状。我们通过下校走访、师生座谈、听课评课、查阅资料和综合考察等途径发现, 当前教科研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头热、两张皮、三错位和三不均”的现象。一头热、两张皮。校长亲自带头负责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任务, 但大多数一线教师无动于衷, 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穿新鞋走老路。有些学校和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与他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直接关系, 从而使教学与科研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三错位、三不均。从事教育科研的目标错位、选择课题研究的方法错位、评价科研成果的指向错位;城乡不均、年段不均、校际不均。二是研究评价走向。在新课程背景下, 发展性评价是实现以学校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评价方式。首先, 发展性学校评价目的不在于鉴定和总结, 而是着眼于学校的自主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 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主, 注重评价的“增值”功能。其次, 发展性学校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 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评价, 把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学校教科研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三是研究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现状和评价走向合理制定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由内容体系和操作体系两部分组成, 内容体系又有评价方案、认定标准、审核办法, 操作体系再分评价程序、等级变更和相关待遇等。在评价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大众科研与精英科研的关系, 激励每所学校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市科研品位的提升。

2.在评价中要注重三个环节:首先, 学校自评。其运行程序为:自我诊断→自定目标→自求发展→自我评价, 重点是找准差距, 明确整改措施, 寻找适当时机申报;难点是从理论的高度反思过去, 在检阅成绩的同时注意概括总结, 提炼经验, 提升理念。学校自评能激发受评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和激励学校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释放学校的发展潜能。这种评价方式, 使学校在评价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面向过去变成面向未来, 由外部评价转为内部评价。第二, 同伴互评。市直属学校、乡镇 (街道、经济开发区) 中心学校及三星级以上的初中、小学、幼儿园由嵊州市教科所组织评估。乡镇 (街道、经济开发区) 中申请一、二星级的初中、小学、幼儿园由本乡镇 (街道、经济开发区) 中心学校负责组织评估。评估验收的主要方法:听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情况汇报;查阅资料, 实地察看;测评和征求意见。同伴互评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还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第三, 综合考评。在学校自评和同伴互评的基础上, 召开教科研发展性评价小组成员会议, 让大家畅所欲言, 进行综合考评。一是坚持客观性。以文件为准, 让数字说话。二是采用综合性。广泛听取学校自评、同伴互评、管理人员参评的综合评议意见, 获取全面、真实的评价信息。三是倡导发展性。不仅要进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 更要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历程, 使用增值性评价, 使学校看到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 要尽力做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

篇7: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107

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国民教育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教师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保证,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和深入,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教育科研能力是其中之一,是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起到改善和提高的作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但从当前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科研工作认识不深入或不到位,科研工作能力不强,科研工作没有开展或开展不积极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是目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深化农村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教育科研工作。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状况并不乐观,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升学压力逐年增加,学校领导都忙于大量的行政工作和迎接上级各种评比、检查工作,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升学校在各类评比中的排名,并不重视科研工作,错误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可有可无,且具有随意性,没有长期具体的科研工作计划。学校在科研经费方面投入得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投入,而且对已经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不重视也没有奖励,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以至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只要上完自己的课时,管好学生,不出大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职工作,对于教学质量好坏完全不在乎,总是认为只有专业机构、大学院校的研究人员和城市教师才是做科研工作的料子。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多数不是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而是为了职称评审、绩效等级考评、年度考核而不得不撰写所谓的“论文”。而平时又没有对知识的积累和对教学工作全面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更不关心当前科研工作的动态和进展,东拼西凑成文章,然后自己掏钱买个刊物版面随便发表就算完事,从中很明显看出其带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我们的教师有如此的做法,难道不应引起深思?

(二)缺乏科研动力。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也没有浓厚的科研气氛,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缺少科研的内在动力,对理论研究觉得枯燥无味,没有热情和耐心,没有刻苦钻研劲头,学术意识落伍。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教师和有关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有的教师有害怕困难的思想,缺乏研究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又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认为科研很难开展,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有的教师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而更多的教师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入手,不知道选哪方面的问题来研究,研究的方法又不掌握,加之科研带头人少之又少,科研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引领和帮助。这就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术成果甚少。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对立,相矛盾,不能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广大农村教师都知道“从科研中要质量”这一理念,也都清楚地认识到结合自己教学开展科研能提高业务水平,对教学改革很有帮助和益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行动时,大部分教师又认为两者有矛盾,不能兼顾。他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每星期都有二十几节课,白天上课、改作业本,晚上备课、辅导,还要管学生的吃住、安全问题,工作压力大,精力分散,有心无力。而且担心搞科研用的时间多,会影响教学质量,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因此将科研与教学完全对立,忽略两者联系,没有正确地认识科研工作,总是看不到教育科研在教学中到底起哪些作用、起多大作用,最终放弃走科研道路,又回到用旧方法,走老路子,使得科研工作很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

(四)取得的科研成果质量较差,没有创新。当前有一小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外也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但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科研基本训练,科研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理论功底不扎实,也没有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手段,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和研究科研本身的特点及其规律,很难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上又不关注当前学术发展的动态和进展,因而对科研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多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发表在各刊物上的论文就能明显看出,很多选题几乎完全相同,观点雷同无深度,更无创新。对问题的论述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缺乏深度和广度。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对科学研究缺少应有的了解,不能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看问题。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也要提升。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争取上级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

学校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应积极主动邀请上级科研领导机构或科研人员直接参与,聘请大专院校有关专家、学者、名师长期合作,精心指导。在有关专家的指点下做出切实可行的立项课题,这样容易取得科研效果。学校课题一旦确定,不要随意更改,放任自由,要认真规划,建立机构,强化研究。通过组织观摩研究课、开展利用各种调查(问卷调查、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学生评价、情感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认真做好教科研活动的记载,总结交流,研讨反思。

(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不力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想问题搞研究,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年长的教师倚老卖老。要破解这个难题,学校在用人上必须遵循“人尽其才,科学配置,物尽其用,讲究合理”这十六字原则,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要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研究更多更新的问题,研究出更好的成果。在人才结构和层次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配置,让各类人才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发挥群体优势和效能,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领导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良的群体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宽松的政策环境,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这样才确保科研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科研意识和科研动力要不断加强

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科研动力,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让广大教师清楚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要促使教师逐步形成内在的科研动力,确信科研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一;要使教师对科研工作有坚定的信心,不怕艰难险阻,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要使教师奉行“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教育要上去,科研须先行”的现代理念,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而形成人人想科研,个个要参与的浓厚氛围。应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局面。学校领导要做好表率作用,成为科研工作的指路明灯,强化自身的科研意识和对科研理论的学习,积极带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建立起敢于创新、勇于攀登、努力拼搏的科研队伍。另外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先进评优秀、年终绩效奖等方面应该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对科研工作有成效的教师优先奖励,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四)学校要制定好科研工作长远的规划,落实措施,完善培养机制,使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应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中,避免随性,并着手制订长远的科研工作计划,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使科研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做好开展科研工作前期的硬件和软件准备工作,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鼓励他们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让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立和完善课题研究小组,人员分工明确,研究方向精准。有目的有计划安排一些简单容易而又有可行性的科研项目,如 “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实验开放式教学研究”“实验操作错误的研究”等给教师研究,让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学习、交流和深造,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高水平的研修提高班、培训班,丰富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研究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同时对已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要强化对他们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对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论科学规范与大学科研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 (1).

[2]胡兴观.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6(6).

[3]朱宁,李传益.图书馆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评判[J].情报资料工作,2002 (5).

[4]王晓华.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刍议[J].开封大学学报,2002(3).

[5]李东平.关于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的思考[J].津图学刊,1999(4).

[6]严永康,张天俊.科研工作应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篇8:暴庄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然而, 到中小学中去, 发现许多教师对教科研的热情正在消退, 不主动研究教学, 不参与课题研究, 教学反思也懒得写, 同伴之间也很少交流, 教科研制度、计划落实不到行动中,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浅尝辄止。许多教师将教科研活动视为负担、包袱, 被动应付, 消极对待, 出现了“教科研倦怠症”。

一、产生“教科研倦怠症”的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1) 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许多教师片面地将教科研作为评聘职称、晋级升等的手段, 不愿意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上下苦功夫, 耐不住寂寞, 坐不住冷板凳。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目的, 不惜闭门造车, 花钱买论文, 弄虚作假搞课题, 一旦目的达到, 便不再努力。

(2) 进入“高原期”进取心不足。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 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 教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进入了“高原期”, 思想上产生“惰性”, 行为上产生“惯性”。这个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 容易满足现状, 造成发展动力减弱, 进取心不足, 对教科研也失去了兴趣。

(3) 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 而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 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 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 兴趣丧失, 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 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 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 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 如此状态自然对教科研没有信心和要求, 也不可能去认真研究。

(4) 工作太忙, 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 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课外活动。除这些正常工作外, 还要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等, 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家访, 许多教师还有兼职工作, 一天下来身心俱疲,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搞教科研活动。

2.外部环境原因

(1) 无效的教科研活动, 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 各地为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组织了大量教科研活动, 请专家讲学, 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教学比武, 举办论文、课例竞赛等。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 但效果却难如人意。满堂灌的讲座使教师感到厌烦, 学校开展的研讨、交流形式化、层次低, 教师收效甚微, 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

(2) 混乱无序的环境败坏了教科研声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教师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 伪造刊物, 非法组织教学竞赛等活动, 以论文发表、评奖等名义, 骗钱害人, 败坏了教科研的声誉, 严重挫伤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 造就了大量伪论文、假课题和作秀的优质课、示范课, 使真正搞教科研的教师感到寒心和失望。

(3) 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 各种诱惑不断挑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 产生信仰危机, 教育信念动摇, 内心世界失衡, 职业理想消失, 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自然不会重视教科研工作。

(4) 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 抑制了教师热情。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 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 而放弃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的“道”。

二、积极应对“教科研倦怠症”

1.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 是解决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最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教科研的意义, 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克服功利化倾向,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真问题。大量事实证明, 教师如果能坐稳冷板凳, 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 踏踏实实地研究, 专心致志地探索, 一定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成果受到上级的肯定、同行的承认、实践的验证时, 评聘职称、评优晋级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努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 一个重要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对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 因此要在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要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问题一定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而且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二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 要开展一次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可提前布置老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使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 感到理论学习十分有用, 这叫作“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三是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于基层教师来说, 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 技术要求不高, 便于操作, 符合大多数基层教师的实际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边研究边实践, 能够掌控, 见效也快。

3.倡导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 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 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这种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技术, 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普通中小学教师容易掌握, 教师个体即可开展研究, 便于操作、见效快, 应用价值高, 能有效解决教师教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浅尝辄止的问题。

4.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教科研需要互相协助、交流和鼓励, 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尤其重要。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 共同激发教育情怀。通过合作交流、行动研究推动教科研, 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 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 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 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 进行网上交流, 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5.积极主动应对“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当出现对教科研兴趣减退、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 教师应该坦然面对, 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 克服挫折感、自卑感,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

主动寻找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积极学习与研究。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 要特别重视阅读人文社科、人物传记等“非教育”类书籍, 这些书籍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 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拓宽思路, 跳出教育看教育, 换一个视角看自己, 对自己、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 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汲取精神力量, 凝聚教育智慧, 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抵御尘世的纷扰和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鼓励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 从简单易行的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观摩交流入手, 体会其中的收获, 感受参与的乐趣, 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知, 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学校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管理, 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环境, 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 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当教师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愿望时, 就会主动关注、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6.建立评估激励机制, 形成正确的导向

上一篇:奕秋下一篇:大班安全课教案《遇到险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