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五年级作文

2024-05-23

秋叶五年级作文(精选8篇)

篇1:秋叶五年级作文

秋叶五年级作文

牡丹虽然雍容华贵,桂花尽管芳香扑鼻,我却更爱秋天的树叶。

樟树的叶子早想迫不及待地见秋姑娘,赶紧换上华丽的礼服,向路过的风哥哥询问秋姑娘什么时候来,他们还在身上喷了一点香水。但秋姑娘来的时候,他们还为秋姑娘献上优美的舞蹈来欢迎秋姑娘呢,风一吹,他们就翩翩起舞,有的还被吹落了,在风中飞舞,像只黄蝴蝶。

这时,有一片枫叶悄无声息的落了下来,我捧着它,静静的看着它的样子。

这片枫叶叶脉清晰可见,叶子好像是一个小手掌似的,仿佛想握住什么东西,她似乎警惕性很高,还在叶子的边缘装了一些小锯齿,但不太刺手。我向那棵树望去,只见枫叶红的鲜,红的艳。一片片枫叶精神抖擞的平展着,像一位位军装笔挺的军人。红的树叶和绿的.树叶交相辉映。他们长短各异,长的,像一根根羽毛,短的,像一些五彩缤纷的发夹。还有一些像小金鱼的尾巴一样,可爱极了!我真想把这枫叶一点儿也不变地画下了珍藏。

大雨像没约即来的客人,说来就来了,说走就走了。雨后,我又去看望那颗枫树,只见那棵枫树被倾盆大雨冲掉了几个她的孩子,那些孩子可怜巴巴地贴在了大地上。还有一些枫叶上面有一层薄薄的水,轻轻一点,上面的小水珠便轻轻地蹲下来,然后用力一蹦,便到你的脸上来嬉戏了。突然,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摇摆着手,向你微笑着告别呢!

秋天的树叶千姿百态,她们或带刺,或柔弱,或坚硬;有的状如尖针,有的形如手掌它们装点着秋天,使得秋天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篇2:秋叶五年级作文

从我家的阳台看去,有一片橙黄色的云,那就是银杏树。秋风飒飒,银杏树上的树叶,都等待着秋风赐于自己一只最美的舞曲。我仔细观察着银杏叶,银杏叶如一把扇子,让人的内心没有杂念,没有烦恼。叶面上布满了有规律的叶脉,每一条叶脉都清晰无比,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让人心里顿时清静了许多。它似乎让人感觉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清爽,闻一闻,它发出一股淡淡的味道,沁人心脾,这种味道让人不能忘记。银杏叶是鹅黄色的,正是这种颜色点缀着秋天,让秋天更加绚丽多姿。把它捧在手心,如天一样透彻,如水一般清凉,这就是银杏叶美的所在!

我把它从阳台飘了出去,它随着秋风翩翩起舞。它飞了,却给我一个永恒的回忆。也许,落叶归根是它最好的归宿!

一片落叶便知秋,正是因为黄叶的衬托,秋天才会更美!再次抬头,远望银杏树,突然发现秋叶,很美……

篇3:浅析五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五年级,作文习作,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 写作, 也称书面表达,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 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 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 无话可说等状况, 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 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 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 因此, 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 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 因而,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 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 习作不是缺乏素材, 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 如在写《我的__》 (写一个人物) 这篇作文时,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 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 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 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 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 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 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 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 但通过思维发散, 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 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 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 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 我问:“那么, 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 现在的夕阳, 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 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 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 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 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 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因而较狭隘, 作为教师, 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 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 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改变, 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 丰富阅历, 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 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 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 开拓视野。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 并非没有素材可写, 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 增加语言的积累, 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 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 具体内涵是什么, 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会背诵, 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 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 并加以背诵和运用, 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想象, 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 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 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 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 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 因而,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 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 并加以想象, 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 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 又像是一片片浪花”, 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 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篇4:浅析五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五年级 作文习作 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写作,也称书面表达,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无话可说等状况,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习作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如在写《我的__》(写一个人物)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但通过思维发散,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我问:“那么,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现在的夕阳,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因而较狭隘,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丰富阅历,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开拓视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并非没有素材可写,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增加语言的积累,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会背诵,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并加以背诵和运用,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通过想象,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又像是一片片浪花”,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总而言之,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环境限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仔细观察素材,历练出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同时也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丰富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增加自己的语言素材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写作插上翅膀,形象化、具体化、饱满化习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实现小学五年级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5:秋叶五年级作文

这一句诗搭配一点点凄凉的气氛,伴着《月光交响曲》的节奏飘下来。

它,并不黑暗。阳光中它是耀眼的主角儿。

它,并不凄凉。只是相对于春暖花开时的落寞。

秋叶徐徐落下,带来了一种秋天独有的凄美。它的美,令人心神向往,它便是校园中的美景——秋叶。每当看到那些秋叶我的心里总是惆帐,那一片片落叶,仿佛对我诉说……金黄的秋叶,随着秋风浅薄如雾的呼吸,默默地带着一丝牵挂,一点不舍离开了养育它的大树,毅然地溶进了土里,为生养它的母亲贡献出仅剩的营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哇塞!妈妈你看!”

“嗯?”

“叶子都飘下来了!好飘逸,好漂亮!”

“嗯,金灿灿的,像不像金子做的?”

树下母女的对话,惊醒了正准备接受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金黄色叶子。叶子抖了抖身子,向下看了几眼,试图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为景色增添些许色彩。

叶子知道自己的身体原来只有一抹绿色。春天的时候它生长着,尽情的享受着春风和细雨的滋养,好快活;夏天,它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尽其所能为树下乘凉人多增一分凉爽;到秋天的时候,它一点一点地变黄,看着夕阳西下,心中纵有千般不舍……却安然接受生命的轮回。

在它短暂的回忆里,多次出现的大树,是它一生中赖以生存的本源,回忆着在树上与其它叶子嘻笑的日子,叶子不禁有些伤感,它不禁摇晃起来。

“不!”它努力克制着悲伤,提醒着自己与大树的相连已经十分脆弱,怕是再来一阵风,它便再也回不去了。突然,一阵巨大的失落感涌上来,它怔怔的看着正在树下与妈妈玩耍的.孩子们和那些匆匆行走的学子。

朋友啊,调零的不仅是叶子,而有它对梦想的渴望。

孩子看着树上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渴望吗?

树底下依旧有络绎不绝的人群来观赏这美景,亦或许每个人都通过这凄美的情景,感怀自己内心的情感吧。

篇6:秋叶五年级作文400字

金秋送爽,一叶知秋,要说秋季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色,那就是独领一番秋色的树叶了。

十月金秋,漫山遍野都是黄叶,这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树叶——冬青叶与枫叶。古人云:“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正是说的枫叶。在这美丽的`秋天中,火红火红的枫叶敞开了怀抱,她不就是传递秋天消息的使者吗?瞧,她用歌声般的嗓音说:“秋来了,秋来了!”漂亮的脸蛋涨成了火红色。而这时,我们也会悄悄地议论枫叶的热情了。冬青叶就不同了,他是标新立异的象征。一般的树叶到秋天就变色了,他却坚持自己的理念,这不就像是跟我们一样朝气蓬勃又带点倔强的少年吗?

枫叶远看似一团团火,燃得热烈,燃得美丽,走进一瞧,啊,我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哇,一树美丽的蝴蝶正随风起舞呢!我深深陶醉在这景色中,全然不知一片树叶——一只蝴蝶飞了下来,我用手捧住它,它是手掌大的一片红叶,锯齿状的轮廓清晰可见,真是美丽!这时,又有一只绿蝴蝶飞了过来,原来是一片冬青叶,我出神地望着它,它碧绿碧绿的,只是那岁月的沧桑已挂上了它的脸庞。

篇7:五年级写抒情作文:秋叶

秋高气爽,秋叶给大树戴上了一顶顶金黄色的绒帽,有些帽子上的“绒线”脱落了,掉到了地上,又给大地抹上了一层金色。大风一起,那些年老体弱的秋叶被风吹了下来,它们在空中打着圈,许久才落下来。还有些坚持着没有离开树妈妈怀抱的秋叶,也许它们还想再望一望远处的美景吧,但毕竟已是深秋,它们明白,它们只有离开才能给来年的新叶腾出生长的空间。落叶归根,那些秋叶落到土里后化成营养,滋润着大树。在它们还是一丁点大的时候,就被大树所抚养着,它们现在也要来回报大树、滋养大树。

随手拾起一片枫叶,只见叶面颜色呈深红色,叶茎清晰可见,整个形状就像恐龙的爪子一样,叶边是锯齿状。又拾起一片银杏叶,金黄色,就像是一把扇子,或是一条小姑娘俏皮可爱的裙子。也许在落地的时候过于用力,有些秋叶边角卷曲了起来,我重新挑了些平整干净的秋叶夹在了我的书里。我无意间踩在秋叶上,也有一种惬意的感觉,像踩在软软的羊毛毯上,不禁飘飘欲仙起来。

篇8:浅析顺治朝青花秋叶洞石纹饰

引言

清顺治时期政权刚刚确立, 各地战争仍未平息, 南明朝廷林立对抗满族统治。正值百废待兴之际, 清政府无暇顾及瓷器生产, 这给民窑发展留出了空间。正是在这种没有太多官方束缚的环境中, 瓷器装饰产生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式样:在民窑日用青花器中装饰一片树叶或单一洞石或树叶和洞石结合的纹饰。树叶上或树叶旁写有诗文:“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皆秋”, “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类纹饰称为“秋叶洞石”。

对于纹饰的研究不能只从单一因素考虑, 任何纹饰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秋叶洞石纹饰有其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 也有其被感知、认同的心理因素, 当社会文化因素凝结为人的心理过程时, 就构成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直接与艺术结构相关联, 保证了装饰艺术的最后完成。

一、秋叶洞石纹饰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

顺治时期, 汉民族还在奋起反抗。汉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和地主阶级中的复明势力相结合, 在全国掀起了几次反清斗争高潮。反清斗争基本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 剃发令推行后, 各地在顺治二年七八月份掀起了以反剃发存衣冠为目的的农民抗清斗争;第二种, 由南明朝廷和拥明义士组织发起的对清政府的反抗战争;第三种, 在内地复明势力遭遇清政府强力镇压而屡受挫折后, 不少人转入地下活动, 暗中联络东南沿海的郑成功等海上反清势力, 以期光复明朝。前两种形式在顺治时期前几年较为普遍, 后一种形式则持续时间较长。清政府鉴于江南地区的反抗斗争经久不息, 便不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不断暴力镇压各地反清运动。

清政府强制推行圈地、投充、剃发易服政策。圈地使用暴力, 大部分农民和地主的土地被圈占, 也未得到任何补偿。他们失去土地后流离失所或沦为满族奴役, 生活悲惨。由于圈地得来的土地无人耕种, 清统治者又实行逼民“投充”政策, 准许各旗招收“贫民”作为“役使之用”, 以至后来到了“不论贫富, 相率投充”的地步。因此大批汉人逃亡反抗。另外, 在统治者看来, 汉人若肯剃发, 除去本民族传统衣冠, 便是效忠清政府。改变汉民族风俗习惯的剃发易服政策, 同样激起了大江南北汉民族的强烈反抗。由于上述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地主的利益, 使顺治初年民族矛盾一跃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顺治初, 废明季三饷加派, 恢复万历年间赋役总额, 这是清统治者确立赋役制度的原则。赋役制度的确立,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促进了手工业的生产。顺治二年, 清廷宣布废除匠籍, 这就大大减轻了工匠的负担, 激发了个体手工匠人的生产热情, 虽然匠班银在顺治十五年又恢复征收, 但在这之前是有促进手工业生产作用的。

以上是秋叶洞石纹饰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装饰艺术的生产中, 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或种族的, 没有任何一种因素是贯穿艺术创作始终的。虽然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的创造有影响, 但装饰艺术乃是由具有独特个性的群体或个人创造的。“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 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 即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构成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只有内化到人的心理结构中, 形成文化心理结构, 才能对装饰艺术创造发生影响。因此, 顺治时期社会文化环境的主基调是求生和反抗,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在艺术创作中不免会流露出对现实的态度, 即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表达反抗的意识。

二、秋叶洞石纹饰存在的文化心理结构

秋叶洞石纹饰在顺治时期能普遍运用, 有其存在的文化心理结构支撑。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 对S型“力”的式样的知觉

所谓“力”, 在这里是一个比喻, 因为装饰图案不会动, 也无所谓用力。如果某个图案被我们称作“不安”, 感觉就像是由各个方向的力牵引着, 无所适从, 那么对“力”的知觉“涉及对力的运动方向及强度的感知, 如上升与下降, 前进与后退, 紧张与松弛等, 这种能力不管是生物还是人都具备。”[2]

S型也就是中国习惯上称作“太极图”形的式样, 一阴一阳, 事物在对立统一中发展, 运动, 生生不息, 表现出永恒的生命力。秋叶洞石纹饰也正是应用了S型“力”的式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怪石的弧线走向正好与树叶的弧线走向形成呼应。即使是单独树叶和诗文搭配, 诗文书写路线也是有意和树叶的弧线走向相呼应 (如图1) 。

S型曲线向不同方向运功, 引导着眼睛沿着线条方向移动, 做呼应式运动, 形成“动感”效果。秋叶洞石纹饰之所以被普遍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纹样中的不对称可以很容易通过调整怪石、落叶或题文的关系得到校正。在秋叶洞石纹饰S型“力”的式样中, 不对称的两半在一个宁静的圆中组成一幅完美无缺的运动的图案。

(二) 抽象的冲动

沃林格曾说:“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 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浸到外物中, 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 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 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 通过这种方式, 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3]基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抽象冲动, 必然使艺术脱离现实对象, 摆脱理性束缚, 最终达到本真自我。

秋叶洞石纹饰也正是在风云变幻的顺治时期基于这种抽象冲动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这种抽象冲动在秋叶洞石纹饰中具体表现为把秋叶与洞石孤立呈现, 以平面表现为主。在青花山石纹盘中, 怪石的形象, 并不是按照石头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关系进行表现。虽然也有空洞、转折, 但我们不能凭借这些推想出石头真实的立体结构, 这种空洞、转折更多的是夸张、突出石头造型的本质特征, 不是复现其自然原型, 是一种类似平面的表现。而在北宋赵佶的《降龙石图卷中》则表现了石头本身的立体空间结构。树叶的表现更趋平面化, 没有阴阳向背的变化, 只有树叶的正面, 而且多数把叶面直接当做“纸张”, 在上面书写诗文, 可见其平面化的程度。对树叶虫蛀的凸显更加引人注目, 从中可以看到虫蛀部分占整个树叶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也是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强调。

秋叶洞石纹饰真正提供的并不是石头和树叶本身, 而是它们外观造型的合规律性, 是最纯粹、最直观地展现出来的有机体的合规律性。这种合规律性、秩序性是相当紧密地与我们自身的生命感相连的。“观赏者在这种必然率和合规律性中, 随着他的生命关联就能获得心灵的慰藉。”[4]

(三) 象征意义

石头对于人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人们常把它看成是甘居人下、任劳任怨、具有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鲜为人知的是, 它实际上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集体无意识的一个载体, 是一种具有坚强的人格力量的象征。”[5]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 不免产生许多愤恨、不满和痛苦的无奈, 以怪石意象来抒写情怀, 倾泄情感,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心理沉淀。秋叶洞石纹中光怪陆离的怪石正是象征着一种高洁的气质和坚强的毅力。

秋叶洞石纹饰中的落叶定为“秋叶”, 主要因为与叶子相伴的题句基本是悲秋的诗文。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将悲情愁思与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秋景作为一种物候现象, 基本以秋叶凋零为主导, 可以说秋叶即秋景。悲秋的意识是中国古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 在它的背后, 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6]秋叶即象征着对生命存在和轮回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社会文化因素进入到人的心理过程, 这两者相互选择、融合, 形成特定文化心理结构, 正是文化心理结构才保证了秋叶洞石纹饰的形成和流行。使纹饰符合人们普遍认知和体验, 又使这种稳定图式成为可塑的, 按照特定社会文化需要, 及时作出调整, 进行图形变化为时代所用。

三、结语

清朝顺治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因素与民众普遍存在的感知和认知经验相互渗透、选择和融合, 构成了特定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保证了秋叶洞石纹饰的形成与存在。顺治时期秋叶洞石纹饰在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下, 通过秋叶、洞石等合规律的、抽象的和象征的意匠表达, 用粗犷的青花, 流畅的笔意, 在使用器皿上把反抗的意识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 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同外族统治做斗争, 反对清政权的统治, 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朝代更迭风雨变幻的顺治时期, 这或许就是秋叶洞石纹饰被普遍运用的原因。

北宋赵估《祥龙石图卷》 (局部)

清顺治青花山石纹盘

宋林椿《果熟来禽图》秋叶洞石纹盘 (局部)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下一篇:派出所季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