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2024-04-22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精选6篇)

篇1: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展望

摘 要:随着中国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特别是管理风险所带来的压力,必将促使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理由相信,未来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将逐步减少,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将摆脱各种制约因素的羁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企业审计;发展趋势;企业制度

一、环境、质量和风险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将目前的重点从目前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延伸到环境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方面。

(一)环境审计将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21世纪,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将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加强审计。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已开始实施这类审计。

(二)质量审计将得到极大发展

企业内部质量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质量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证实、评价,然后提出纠正或改进质量管理行为的建议,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最高管理当局及有关责任中心管理当局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从产品或服务质量检查、控制特别是后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演变而来的。

(三)风险审计将成为内审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履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证实、评价,并提出防范、控制管理(经营)风险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管理风险是那些可能对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由于风险总是和机遇相伴,而管理的自然趋势是乐观而充满机遇的,这就导致了管理当局不会总是充分考虑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风险,而且要指出这些风险怎样才能更好地加以管理,这项工作必须在风险产生以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做才更有价值。

二、计算机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企业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内部审计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审计手段,因其效率低、准确程度差,很难发现许多利用计算机舞弊等不足都成为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作用正常发挥的客观原因。相比之下,电算化会计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上,已突显出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也使得运用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可能。在未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计算机专家。经营业务要由系统处理与控制,绝大部分的会计记录要由计算机自动编制。计算机系统是否合法、安全、正确与高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要求,抓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软件开发,选择适合的计算机设备、通讯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手段上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也成为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外部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目前,在国外己经出现了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外部单位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外部专业审计机构的冲击,由于以下两个因素,我国也将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

首先,国内外民间审计组织纷纷扩展服务领域,向企业提供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而且审计技术先进。同时,外国一大批民间审计组织和人员涌入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客观上加大了这种外部化的趋势。

其次,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克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的缺陷,而且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从而稳定审计质量。

因此,从企业自身需要来讲,内部审计外部化具备实现的基础。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完全从企业组织机构中废除掉。内部审计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外部化的趋势,可以精简内审机构,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最佳实现途径。其主要优势有:合作内审能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并保持内审的灵活性;合作内审可以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使审计的工作结果更加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使之更具针对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普遍采取了通过职业组织进行管理的方式。早在1941年,约翰。舍斯顿等在美国率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一—美国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此后,随着许多国家的相继加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通过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道德准则》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通过对违反标准和准则的人员注销“注册企业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的办法,增强其约束力。国际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各国分会的管理实践表明,通过职业组织管理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我国自企业内部审计产生至今,一直采用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方法,这一做法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业特点不相适应,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把企业内部审计由行政部门管理改为由企业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进行管理,将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改组为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一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企业内部审计。这一方式的采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积极发展。

篇2: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演变

职能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会揭示事物的潜在职能,也就会改变事物现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以西方内部审计为例,在内部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内部审计具有不同的职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层次的增多,企业管理当局更加关心分支机构编写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希望对内部所属各级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进行查错揭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此时内部审计的职能以监督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广泛开展了内部控制制定审评,并逐步开展经营审计,将提出改进经营活动的建议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全面体现。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社区关系紧张、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他们认识到,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又积极开展了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履行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能源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从经营决策到经营结果和效果的全过程都开展了审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时,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就越来越突出,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50年代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所明确指出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

二、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几种观点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在有关的内部审计研讨会上,在有关的文章专著中,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工作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只有经济监督职能。

2、二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

3、三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经济评价职能。

4、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将服务、咨询等也归结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观点。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企业控制、严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证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其它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的职能已发生根本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然政府已将自主经营的权力还给了企业,那么,也就不应该再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过去强加给内部审计的双重身份,严重妨碍了内部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事实证明,要求内部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监督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国家对企业审计监督的补充手段来看待是对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不适当定位,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特点。因为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一个企业要设置哪些机构,配备什么样的人员,应该服从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战略目标的要求,而不应该是外部的强制要求。这些年来,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内部审计迟迟未有建立,或者建立后也未得到主要领导的重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恐怕与此有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特别是社会审计力量的增强,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代替,即社会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合法性、对企业出具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予以鉴证。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主要是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大型企业离开了内部审计,最高行政领导人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业既定方针、计划、程序的执行程度就难以知晓,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所谓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也与被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对这种观点,笔者不同意,理由有三个:(1)内部审计中,审计执行人(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托人(董事会)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2)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也不是毫无利害关系,某些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3)内部审计人员接受领导授权,对本企业所属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完成承包目标或履行其他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作出结论,以作为领导兑现奖惩或评价干部的依据,恰恰说明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

4、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强化科学的管理,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据此,不少人将管理归于内部审计的职能。笔者认为,将管理职能归结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是有失偏颇的,理由如下:(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它的独立性将被严重消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其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2)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活动,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即使有时管理部门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非审计工作,应当明确,他们不是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也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对日常业务控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就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信息。而履行管理职能,则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而内部审计部门所执行的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的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的监督予以再监督。(3)内部审计能否促使企业加强管理,还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内部审计能不能达到加强管理这一目标,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即内部审计人员能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5、服务只是内部审计设置的目的之一———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咨询,又是服务的一种形式,因此,不能将两者上升为内部审计的职能。

篇3: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1. 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在权力的分离和转移过程中形成, 变成了受托方和委托方的关系。在两者当中, 由于双方的目的不一样, 受托方是需要承担受托责任的。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中, 提到受托责任往往是针对股份制的公司, 其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受托责任。但是受托责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分离而产生的, 因授权而产生的权力下放或转移, 也会形成受托责任。在企业管理方面, 从广义上讲授权责任还包括下级管理者对上级管理者的授权责任。

2. 公司治理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 企业各个部门机构、经理层及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机制被作为公司的治理机制。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公司治理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公司的收益, 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上面, 还需要考虑公司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大的, 通过以价值为目的来治理企业, 实现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得到满意回报的能力。很明显, 公司的价值越高, 给予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回报的能力就越强。

根据公司的治理理论, 公司的治理机制包括内外治理两个部分。内部治理机制是经公司内部决策与执行机构之间存在的一种受托人和受托人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外部治理机制是由于市场竞争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包含有激励机制, 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

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定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应该与企业的实际目标相同,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企业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本身利益实现最大化, 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也是如此。但是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其特有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那就是以风险为关注核心的内部审计, 减少企业未来所可能面对的风险, 提高对企业正面影响的可能, 最终实现企业目标。这里要重点关注公司治理所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对于风险控制而言, 不仅要遵循受托责任, 还要对受托责任的成效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我国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起步的台阶较低, 发展时间也比较短, 但是随着我国对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 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 我们国家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数量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对于企业经营,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上面, 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国家审计部门的统计中, 自国内正式出现内部审计至今的短短数年里, 已经完成大约200多万个审计项目, 查出损失浪费的金额数目多达600多亿, 提出宝贵建议102.9万条。至今, 已经培养出了大约30多万有一定审计能力的人员。

此外, 我们国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 力争使内部审计健康稳定的发展, 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审计能力。2003年, 出台了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义》, 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目标。”2006年年初, 国家财政部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 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审计法》和《公司法》, 依法办理审计业务。目前, 出台的这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会计师协会所提倡的审计准则基本吻合。

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相比, 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所以, 目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 伴随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国际形势的严峻复杂, 国内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引发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广泛的探讨, 比如巨额亏空的郑百文事件、不重视风险管理的郑州亚细亚、秦池标王的没落、红塔集团高管腐败、四川长虹国有资产转移、三九集团的濒临崩溃, 在这一列重大案件的背后, 不得不让人们反思, 我们国家内部审计能力的合理性、严谨性和规范性, 内部审计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解决。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是管理企业所必须的重要步骤, 是使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质量提高的有力工具, 是企业利益的保护者。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是经济责任关系。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审计署2003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开始, 财务开支, 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现代起步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已从查错防弊向管理和价值增值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和保证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更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部审计的领域从过有企事业单位向集体、民营企业单位拓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就不签情况而言, 我国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以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是当前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步骤, 随着现代化经济飞速的发展, 企业制度建立步伐的不断加快,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对企业内部审计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和产权制度的需要, 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维护产权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需要。目前我们国家内部审计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组织和市场的发展。为了让企业内部审计迅速的适应经济的发展, 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不断的拓展领域, 加大力度改革, 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篇4: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发展方略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性质的认定较为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之初,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对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并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财会部门之内,形成“财审合一”的局面,其结果不仅使内部审计无力监督财会部门,而且受其地位和权限的限制也很难监督其他部门,做出的审计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公正。

(二)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应是超然独立的,并且不受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制约和束缚。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服务,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

(三)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狭窄

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把内部审计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尽管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要求或建议将财会部门与审计机构分立,但有些企业采取—套班子的做法,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其客观性与公正性可想而知。

(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得多数企业的内审人员得不到重用或被闲置,直接导致内审人员水平不高或缺乏锻炼。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还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电算化审计几乎处于空白;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谋私,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二、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内部审计工作应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内部审计工作要将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改变以前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增加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方面的审计,把眼光放在提高企业决策和风险评估方面。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处于与其它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其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使审计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并做到客观公正的必备条件。因此,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应考虑公司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反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不会只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警察”、“裁判”等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四)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总结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借助内部审计来完善经营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保证体系”。为此,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将不局限于事后监督,还应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实时审计已成为可能。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跟踪。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在审计的技术方法上,将由以手工操作和检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

(五)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城

内部审计的领域可以从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扩大到管理组织的有效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管理过程的效益性。内部审计的对象可以从历史性会计数据,扩大到现在和将来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将扩大到评价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预算控制和标准成本、各层管理者的业绩、企业总体目标及分解后各个具体目标是否实现。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大,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还要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根据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尽快培训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要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不仅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成为培养通晓多学科知识、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审计人才的集训地,成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岗位。

三、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发展

鉴于我国目前审计行业的现状,为了维护内部审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该更新内部审计观念,为内部审计职业化创造条件,尤其是借鉴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采取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缘关系,从多角度、多环节发现线索,灵活采用风险分析、控制评价、询问、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共同分析错误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

篇5:浅谈施工企业内部的审计办法

摘要: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内部审计局限的原因,对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建议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的框架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由最初的侧重于揭露错弊行为的财务事项审计,拓展为以提升企业价值、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经济目标为目的,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部审计部门由最初作为国家审计的补充而存在,逐步摆脱了国家审计从属的地位,成为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为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审计的内部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最初的侧重于监督,转变为以服务为出发点,监督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及经营活动,评价经济效益的行为。

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施现状

1.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部审计职能仍以监督、评价为主,服务职能不强。例如某施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中,对“内部审计”一词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2.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内审人员多来自于财务部门,不能满足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审计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在内控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方面,缺乏相关知识及科学的审计方法,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3.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弱。特别是对施工项目做不到事前、事中审计,只能等到项目结算后,进行项目终结审计,而往往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已经定性,内部审计只能对该项目的盈亏,及管理上的问题提出事后的审计意见。

4.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责任不明,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质量差。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对内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及罚则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17条规定了内部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条款规定了审计人员应当如何做,但没有规定审计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审计人员要承担什么责任,对处罚规定的很含糊,对内审人员的约束,主要依靠公司内部制度。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起步晚,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内审人员相应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因此,审计质量高低,完全取决于内审人

员的个人素质及责任心。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1.认识宣传不到位,未引起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足够重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定位不正确,沟通方式不灵活。在对下属单位审计时,多以上级单位外部监督的形象实施审计行为,导致下级单位不配合,隐匿、藏匿问题,不敢把问题暴露出来,致使很多问题无法在内部审计时及时发现,为公司管理留下隐患。

2.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偏少,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预算、材料、合同管理等相关方面知识,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成果流于表面,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某施工企业内审机构设置是,在总公司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要求所属分公司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未设立专职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单位,统一由所属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兼任。实际情况是,基本上所有的分公司都未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而由财务部门兼负审计职能。因此导致下属分公司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以事后审计为主,大大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3.施工企业项目点多面广,人员分散,仅依靠有限的审计人员无法对企业所有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审计,导致项目过程审计难。

4.施工项目终结审计通常是在工程项目已竣工验收,各项经济业务终结,经济往来核对清楚的情况下开展。但是施工企业项目周期长,结算难,资金回收更难,导致项目终结审计难,有时会拖上好几年才能进行终结审计,而此时项目审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起不到促进管理与提高效益的作用。

5.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而施工企业的现状是内部审计追究力度不强,除非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否则审计问题是否整改,完全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结果不能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

三、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内审的宣传,增强内审服务功能,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四条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定,按照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实施审计”。内部审计的特点决定了它要为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服务,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取得所在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支持。另外,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侧重于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而内部审计则应更侧重于服务,通过对企业内控、管理、效益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很多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误区,一种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找茬;另一种认为内部审计就是走过场,不解决实际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很多时候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内审

工作事倍功半,审计效果不佳。而往往企业的很多隐性的问题,仅仅通过财务审计,潜藏的问题是无法发现的,因此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沟通就至关重要。例如某施工企业在对某下属单位经理进行离任审计时,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沟通,发现企业有一部分职工集资,财务账上没有显示,职工集资利息一直未发放,职工对此有非常大的意见。因此,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使企业由上到下形成一种共识,内部审计是帮助企业改善和提升管理的手段,尽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的一种保护。

2.拓展内审队伍,建立专家人才库。现有的内审人员配置无论从人数还是知识结构上看,都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施工企业要建立专家人才库,包括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采购及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人才。内部审计是全公司参与的、工作量非常大的企业行为,因此需要经理亲自挂帅,主要业务处室全力配合,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保证在有审计任务时能随时抽调人才满足审计任务的要求。

3.与项目成本分析制度相结合,加强项目的过程审计。施工企业由于内审人员少,项目点多面广,专门进行项目过程审计困难。但是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通常力度大,且制度相对健全。因此施工企业可将内部审计与项目定期的成本分析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项目审计程序及审计资料内容,要求项目部指定专门人员兼任内部审计资料收集员,指导其及时收集审计资料,按期上报基层单位内审部门。基层单位的内审人员要参加项目的成本分析会,通过这一平台,对于分析审计资料时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核实,提出审计意见、建议,请项目部加以整改。在下一次成本分析会时,审计人员对上次的审计意见的改进情况进行核实、通报。逐步加大项目过程中的审计力度,为促进项目管理及实现效益献计献策。

4.实施审计质量考核,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审计质量决定着内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一是内审人员的执业能力,二是内审人员失职的惩罚成本。施工企业的内审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内审结果缺乏复核、监督制度,内审工作存在随意、主观的现象,审计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内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职业道德。因此,施工企业一方面要规范审计过程,完善资料收集、工作底稿的编制签字等程序,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各自的工作负责;另一方面要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机制,审计结束后主管领导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对内审人员工作进行考评,对于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违规失职行为严肃查处,加大内审的惩罚成本。同时通过外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如果外部审计时发现企业存在重大的违法违规经济行为,而在内审工作中没有发现并及时报告,需要追究相关内审领导及内审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的内审人员要比外审人员业务水平更高,审计得更加细致、认真,也可以杜绝内审人员为被审计单位出具人情报告,掩饰重大的问题的行为。通过制度的规范及加大惩罚成本,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

5.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将内部审计建立成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平台。施工

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管理相对松散,下属各分公司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或需要提起警示的问题,在各部门及下属公司传达,将内部审计建立成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与共享的平台,能大大提高下属单位的管理水平,为下属单位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6.赋予内审部门一定处罚权限,促进审计意见的贯彻执行。对于被审计单位就内审部门要求整改的问题在规定期限内未予整改的,内审部门可以通过通报、罚款等方式督促被审计单位予以改正,以促进被审计单位重视内审意见,主动地整改企业问题,加强内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提升效益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还任重而道远,但是,随着企业领导层的理解重视,内审队伍的不断壮大,内审制度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必定会在企业加强内控和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篇6: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该行业的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极差,但是,作为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迫在眉睫。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的监管手段。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欠缺和困难,笔者从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难点,并寻求其解决方法和策略,以达到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

主题词:施工企业

内部审计

策略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欠缺和困难。解决这些欠缺和困难,有效对审计中的难点加以关注,成为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经营绩效以及经营合规性等进行的检查、监督、评估。

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一套完整、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公司的经营发展,内部审计,就是对该管理制度执行程度及优劣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的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是对我们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一种监督与评价,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协助组织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提高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三、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审计主要是对工程竣工后集中一次性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包括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并作为建设方和施工方最终结算的依据。

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成熟,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效利用资金,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全面提出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模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的活动。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当前的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首先表现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撤并、分立随意;其次表现在人员配置不够,某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有一名会计“坚守岗位”。实际上,无论是施工企业领导还是内部审计人员,都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有些下属单位更将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一种异己力量来排斥,仅仅把内部审计当做一种“监督者”,而忽视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2、内部审计的范围小

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而目前的内部审计范围往往被局限在财务审计上。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内部审计内容丰富,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而我们有些施工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审计所涉及的仅仅是对财务信息的审计,而忽略了审计的范围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现在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的试行后,2 审计的范围深化到质量、安全、工期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落后

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仍是采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账本、表册、凭证详查法,很少深入到工程施工经营活动的前沿了解、咨询、调查,结果是难以从经营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从手段上来看,还是传统的计算器,计算机乃至网络的使用步伐缓慢,审计内容单一,重防弊,轻效益;重审计业务,轻指导的观念制约着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4、后续审计不到位

后续审计是完成前期审计工作后继续进行的追踪审计,后续审计主要是审计报告中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落实,提出的整改意见是否被采纳,验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符合实际,这样有利益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多停留在前期审计工作阶段,未能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不能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对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不能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

(一)内部审计的重点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项目的前期策划与组织、材料管理、工程分包、工程变更、资金管理等等。

其重点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材料管理及资金管理。

(二)内部审计的难点

1、内部控制审计

(1)在执行管理制度中弄虚作假。某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在程序上非常规范,各种签字、盖章、收据发票一应俱全,但是,实质上却是“暗藏玄机”,既有领导意志的成分,也有相关部门审核不严的原因。如项目经理为处理一些超预算的业务招待费或者“公关”费用,采取开列虚假发票报销等。

(2)管理制度是否适应管理模式没有量化标准,难于作出准确的判断。一 3 般以其是否对经营业务实施控制为主要标准,因为评价管理制度的优劣不但考虑是否有效控制,还应充分考虑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率。

2、材料管理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材料费用占据整个工程成本的70%左右,换句话说,材料成本的盈亏,决定着工程成本管理的成败。

(1)材料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材料价格信息不透明,使材料的采购价格很难获得公允的价格作为参考依据,材料采购价格的高低难于判定。

(2)出于对项目成本的考虑,大部分项目材料管理人员不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难于实现。表现在没有建立验收、保管、领用的管理制度,或其制度形同虚设,不能正确区分材料损耗的原因,建筑材料进场后就耗料,很难判定是在采购、库存保管、加工、施工哪个环节产生的浪费。

(3)盘点制度未正确执行。许多项目为简便,各类变更洽商在未获得建设单位签证前不予报量,但是,为了成本的对应性,其材料也不进行耗料,造成虚假库存。如某造价6000万元的工程项目,仅安装的虚假库存近1000万元。

3、资金管理的审计

施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审计是对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的审计。其包含资金的收支二条主线,对维护财经纪律和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项目合理使用资金,提高项目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于各类超付款的合理性难于确定。对于预付工程款、材料款,可根据相关合同、结算等资料简单地进行确认,但是,对于结算滞后,由于时间性的原因,无法在审计期间及时补充并确认其内容,造成审计难于判定的局面。

(2)对于项目以虚假经济业务作为依托,转移、挪用资金的行为,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太多,所以核实每笔业务的真实性比较困难,只能从概预算整体上控制。

五、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策略

(一)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强化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

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什么工作制度,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内部审计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得到开展和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企业主要领导应支持将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各类审计工作,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企业进行管理。

2、扩大审计范围,将单一的财务审计变更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随着“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施工项目的全过程都将在建设单位的监控中,但是,着眼点不同,重点不同,施工企业也应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精髓运用在施工企业的管理中。使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企业的经济“警察”,而应成为企业的“保安”,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至于效益的安全运行。

3、改进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1)推广计算机审计,充分调高审计效率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无形之中在推动者审计电算化的进程。利用现代科技,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审计工作,将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相应在施工企业中,要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同步提高,使其掌握现代审计技术。

(2)实现内部审计的质量考核

为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企业可以建立内部互查制度,在业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实施内部互查,即以交叉的方式由其他部门对审计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另外,施工企业内部还应实行“主审负责制”,建立审计工作问责制度。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建立层层把关的控制机制。按照过错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对相关人员进行追究,避免审计人员的玩忽职守现象。

4、加强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的后续审计,是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的保证,也是使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有力保证。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企业高层 5 管理人员,施工企业的内审人员是后续审计的监督人,其监督过程应贯穿于后续审计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是后续审计的实施人员,负责审计结果的实现;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监控和协调。只有三位一体,协同合作,才能使后续审计在施工企业中得到顺利实施。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难点的对策

1、内部控制审计

(1)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的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等做出初步评价,评估出控制风险水平,确定是否采取依托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策略。

(2)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违背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总公司的管理制度,能否有助于实现项目的控制目标,该项检查主要针对合同管理、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付款审批等内容。

(3)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各项经营业务。

(4)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以及在日常操作中存在的经常性、普遍性问题采取重点关注的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建议,以及时纠正和得到完善。

2、材料管理审计

(1)审查供应商的供应能力

对合格供应商建立合格供方名册;重点审查在名册外的供应方使用情况,是否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必要的考察和筛选。

(2)审查材料的验收

首先检查验收记录是否完整,材料验收手续是否完善,其次检查是否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必要的质检、试验,不合格品是否退回或向供应商作相应的索赔。

(3)审查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建立材料价格数据库,多方采集当期材料价格,对各分公司、项目间的材料价格进行横向比较,以确认其价格的合理性。

6(4)审查库存保管情况

审查是否建立有库存保管制度和出入库领用手续,材料账面余额与库存实物是否相符,采购总量是否控制在施工需求量之内。

(5)审查材料损耗率

协同工程造价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全面分析工程设计用量与实际用量的差额,查找影响材料损耗的原因。

(6)审查废旧物资处理情况

施工项目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废旧物资处理,其处理的数量和价格是否合理,处理回收的资金是否上交财务冲抵项目成本等情况,确定项目操作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是否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

3、资金审计

(1)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审查有无非法集资、摊派和收费;建设项目资金是否落实;建设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有无转移、侵占、挪用资金的情况发生。

(2)工程款结算是否真实

审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的相关制度;是否将不合理的费用摊入工程成本,单位工程成本是否准确;往来款项是否真实,是否经过函证;是否有“账外账”等违纪情况。

(3)材料、设备采购是否合理

审查材料、设备款的支付是否按照项目建设的合理需要进行采购,有无盲目采购行为。

六、结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该行业的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极差,但是,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迫在眉睫。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的监管手段;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参与者和服务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不断发现、解决在 7 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其管理者的职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茫茫

施工项目管理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邓良红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管理与技术

2007(4)

3、邹建军

谈国有施工企业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纵横

上一篇:高考万能作文头下一篇:景区中秋节旅游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