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展望

2024-04-23

经济发展的展望(通用6篇)

篇1:经济发展的展望

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上世纪末,有网络经济风向标之称的纳斯达股指遭遇重创,从其最高峰时的5000多点跌到最低时的点以下,缩水一半以上;国内虽然“网站倒闭80%”的预言未能成真,但亦遭受“寒流”的频袭。时至今日,这种趋势仍未见大的改观。这样,以90年代美国经济超常规持续增长现象为背景而提出的“网络经济”、“新经济”、“e时代”……的理论,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曾经辉煌无限的“网络经济”是否真的只是对经济现象的片面夸大?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经济”是否只是一个“幻觉”而已?网络经济的严冬真的到来了吗?

实际上,经过高速发展的网络经济只是进入暂时的调整、“挤水”阶段。遭遇“春寒”,并不能扭转网络经济迎来自己春天的大趋势。

一、网络经济受挫的原因探析

1.资源过快地盲目追加到网络业是原因之一。在短期内对一个产业的过快投资,会使该产业畸形膨胀,当人们意识到并缩减对该产业的投资时,向其相关产业的购买需求也将减少。投资的骤热骤冷,将使该产业和其相关产业陷入短期供给过剩的状态。网络业的情况即是如此。之前网络业处于市场孕育期,由于其较好的成长性为股市所追捧,各种公司不分良莠地逢网必触、逢网必炒。触网最直接的效果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攀升。然而,股市账面上的财富却不完全是真实的,因为市值增长远远超前于经济的实际增长。股市账面上得不到兑现的部分就成了泡沫,成为一种假象,因为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来兑现每个人的股市财富。现金总数量和其真实价值是由社会总财富决定的,而不是由随意变动的股市市值决定的。盲目投资在激烈的竞争下无法形成利润,投入的大量资本无法收回,扩张就被迫减缓或骤然停止。与此同时,这些行业立即把影响传播给上游正在跟随扩张的产业。互联网及其支撑行业,如网络光纤、网络商业软件等的急速扩张及泡沫破裂,就是上述问题所致。

2.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受挫是关键。股市的非理性高攀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达到极限,一些人开始抛售股票,在抛股的压力下,股市下跌。这本来是股市的自我修正,但如果经济中的不平衡因素同时开始更多地暴露,更多的人就会参与卖股兑现,当人们的心理防线因面对现实而严重受挫时,股市就崩溃了。网络股的骤升骤降就是这种情况。

3.美国产业结构的“软化”与虚拟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股市泡沫的形成,并成为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逐步外移,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要标志是制造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幅下降,服务业则明显上升。伴随着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美国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的现象。加工制造业的外移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创造了条件,而金融市场和交易工具的创新使虚拟经济的繁荣成为可能。最后因风险投资的参与和退出,使虚拟经济的泡沫处于高涨和破灭的变换之中。

二、网络经济的优势分析

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网络经济的确能够改变世界,但它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世界,它对世界的改变刚刚开始,网络经济的真正力量还在后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网络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的。这是因为:

1.信息网络的使用能够降低成本、促进竞争,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竞争之所以不完全,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不对称。而网络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之一便是消除时空差距,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信息的完全性与传播的快捷性,使理性预期大大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自由化。对交易双方而言,网上信息基本上是完全的,因此网络使以完全信息为前提的假设得以实现,从而使市场配置机制更有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失灵。

2.网络经济使边际成本由递增变为递减,边际收益由递减变为递增。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是边际成本递增法则,这是工业社会高成本社会化的反映,其实质是成本随着社会化的扩大而增加。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与之不同的是,网络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则是边际成本递减法则,它是信息社会成本社会化的反映。网络成本主要由网络建设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制作成本三者构成。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与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个的边际成本为零,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下降趋势。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

3.传统产业对网络业的.依赖性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传统产业扩张,从而使两者之间界限模糊,出现了新旧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对网络业而言,它不仅是计算机硬、软件、电信、互联网的简单组合,而且通过国际资本迅速渗透到零售、媒体传播、医药等传统产业,并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技术含义。对于制造业、销售业、银行业等传统产业,网络一端连着消费者,另一端连着企业与经销商,使他们得以扩大销售范围、压缩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已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对传统产业来说,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

4.网络经济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知识已成为所有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要素,……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正是知识与信息的特性使网络经济具有了可持续性。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特别是在录制、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其再生能力很强,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正如托夫勒所言;“土地、劳动、原材料,或许还有资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资源,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绝工业生产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经济的未来特征

经过调整、挤掉泡沫之后的网络业将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呢?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可归纳为:

1.新型网络企业将取代传统网络企业。网络经济的突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格局,也催生了一批网络企业。如前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将进一步深化,成为新型网络企业。注意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成为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网络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许多人认为单纯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传统网络企业应该是近水楼台,实际恰恰相反,传统网络企业将无情地被新型网络企业所取代。

2.商务为主,电子为辅。电子商务作为企业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商业交易的一种新型商贸手段,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但电子商务中,电子是辅助、商务才是主体,电子是为商务服务的,而商务本身就是传统产业的内涵。因此,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与

传统产业的交合。一些企业重电子轻商务,或有电子无商务,都必将受挫。眼下,国内外许多网络公司处于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把网站变成纯服务性机构,而没有注重商贸业务的开发,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手段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

3.资本引导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本身的动力,而今技术和资本已成为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信息网络的发展和速度主要来自资本的慷慨支持。PC时代是硅谷精英们的骄傲,而网络经济的爆发,则是硅谷与华尔街共同奋斗的结晶。没有资本的支持、不了解资本市场、不懂得资本运营,要进军网络业,简直就是纸上谈兵。原Chinabyte总经理宫玉国说;“我们总是活在资本意志下面,目前资本确实对于中国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本是市场中最主动、最活跃的运动主体,也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支撑各种技术产业的主体。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本的高效增值提供了基础,同时资本的进一步增值又引导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4.其他各产业的发展,将真正体现网络业的引领作用。网络业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不断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中,从而引发一次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重组,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这样,必将带来各产业大发展的浪潮,而各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仰赖于网络业的发展,因此,信息网络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头羊。

网络经济初见端倪,已使我们眼花缭乱。可以预见,新的信息网络经济的发展浪潮将使信息产业不仅成为各产业的龙头,而且也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将直接决定未来的人类生存和国家命运。在这个时候,谁认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进入冬季,都有可能丧失一个最好的赶超机会。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7.

[2]冯鹏志.网络经济的涵义、特征与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5).

[3]张辉.投资的和干事的想法是不一样的[N],中国经营报,2001―06―12.

篇2:经济发展的展望

摘要本专题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阐明现阶段我国海洋开发的新阶段、新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在对我国海洋资源、海洋产业进行优势分析和差距比较的同时,对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和展望,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益更高,而且要求经济腾飞与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之间更加协调。为子孙后代营造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由来与发展

我国利用海洋的经济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000多年以前,沿海居民就开始“煮海为盐”。在龙山文化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出现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宋海洋航运己相当兴盛,宋末元初泉州港已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贸易大港。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此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国力衰弱,最终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沦为半殖民地,海洋经济随之衰落。

近十几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很快,海洋产业总产值1995年比1990年翻了两番,比1980年翻了四番多。在近5年间,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出同期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以上。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始了由传统海洋开发阶段向现代海洋开发阶段转变的过程。现代海洋开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海洋开发,海洋技术不断进步,并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海洋开发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新兴的海洋产业日益增多。传统的海洋产业主要是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运输业,现已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本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和兴起了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旅游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水淡化业和海底采矿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三是海洋开发的物质产品不断增多,产值越来越大,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的海洋开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还可以提供可观的能源、工业原料,提供建立海上工厂、海底仓库、海上度假村等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二、优势与差距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劲如何,与海洋资源的丰富程度关系甚大。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1)海洋石油。1995年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的地质储量为12亿吨。(2)海洋天然气。1995年我国海洋天然气地质储量1700亿立方米。(3)港口。我国有适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118个,可供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共164处,宜建港口的海岸线长度约900千米,至1995年已利用的为157千米,仅占17%。

(4)滨海旅游。我国可供开发的滨海旅游景点有1500多处,目前已开发或部分开发的大约占23%。(5)海水养殖。我国适宜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港湾面积共约260.01万公顷,现已养殖的面积仅占可养面积的25%。(6)海盐。我国沿海有适宜开发滩盐的面积共80万公顷,现已开辟为盐田并进行生产的面积约占45%。此外,我国的海滨砂矿、海洋能源等也十分丰富。

8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各省纷纷把发展海洋经济列为发展战略,继辽宁、山东之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也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与这种发展形势相适应,有关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中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1996年4月,作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指导性文件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出台。国家“科技兴海”计划正在加紧制定。国务院已决定将海洋开发增列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国家和沿海各省政府对发展海洋经济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我国海洋经济与国外先进的海洋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国与美国按1987年的海洋产值比较,美国为109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6%,而我国同年海洋产值为285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4%。从海洋总产值的绝对数来看,美国大约是我国的14倍(按当年美元的比价换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出我国0.2个百分点。

造成我国海洋经济与国外先进海洋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结构不合理和科技进步含量低,表现为:(1)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是海洋渔业,经济效益不高,投入产出比例较小(1∶1.5)。传统产业产值合计占60%以上,新兴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大。(2)技术设备落后。如我国海洋渔业中,机动渔船1993年共计252126艘,其中小型渔船208994艘,占82.9%;此外,捕捞导航设备差,功率小,外海出不去,不仅产量低,而且使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3)全员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很大。如海盐业,墨西哥、澳大利亚的几个著名盐场劳动生产率为7000吨/(人·年),是我国较先进的长芦盐场的20倍。盐的品种,美国有20多种,比我国多得多。盐化工生产,我国工艺技术落后,二、三次深加工产品远比国外少。

三、预测与展望

我国21世纪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方针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陆海一体化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一致原则,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原则,狠抓海洋高新技术,加速海洋经济与技术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技术强国。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海洋世纪。1990年的第45届联合国大会号召各国把海洋开发和保护列为本国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1994年《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生效,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1996年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标志着我国开发利用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开始。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当前一个以开发利用海洋为主要内容的“蓝色革命”浪潮正在蓬勃兴起,我国沿海省市陆地面积占全国的13.4%,却承载着40.2%相对富裕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62%的国民生产总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大国,人均陆地资源短缺,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技术强国,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2010年远景目标的纲要的发展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可分近期(2000年)、中期(2010年)、远期(2020年)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1)全国海洋经济产值年均增长速率保持在11%~13%,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

(2)海洋水产品供应提高到人均15千克以上,海运货运量达到5.5亿吨;滨海旅游初步满足国内外旅游增加的需求;海上油气产量达到2800万吨油当量以上;北方沿海城市工业直接利用海水达到总用水量的30%;近海海域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沿海居民生活率先进入小康。(3)合理调整海洋生产力的空间布局,重点进行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培植若干新兴海洋产业的生长点;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的技术基础,进行高新技术超前储备。

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海洋产业产值递增率保持10%,年产值达到14000亿元。2020年目标:海洋产业产值递增率保持在8%~ 10%,总产值达30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海洋经济综合评价进入世界八强。

四、对策与建议

1.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开发

以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海洋开发的现代化程度,并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一要立足自主创新,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二要提高实用技术水平,抓紧技术改造;三要优先发展探测技术,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技术发展体系,尽快摆脱高新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国家在海洋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的多寡,乃是决定一个国家海洋科技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1994年,美国、日本海洋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分别是我国的28倍和8倍。国家应在财政预算中逐年提高用于海洋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以促使我国迅速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开拓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强调对适用技术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推广。

2.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海洋资源必须要为后代考虑,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以我国海洋渔业为例,1995年海洋捕捞渔获量达1026.8万吨,而我国管辖海域每年鱼类的生产量仅943万吨,最大持续渔获量为472万吨。由于捕捞过度,导致海洋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在21世纪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共存发展。这种协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解决,必须有政府的行政干预。

3.优化我国海洋产业结构

篇3: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展望

会展经济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 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其主体部分是会展产业和会展市场。会展的英文缩写是“MICE”, 即Meeting (公司业务会议) 、Incentive Travel Program (奖励旅游) 、Convention (协会和团体) 、Exhibition (展览) 共四部分。国际市场上把会展经济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城市经济的助推器。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之为“诱人的城市面包”。

会展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会展经济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会展原本是工业生产的附庸, 但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 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会展业可以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运输费、广告费、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通信等直接或相关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 会展能汇集巨大的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 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 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测算, 展览业的利润率大都在25%以上, 是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 而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价值与展览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 即在会展上投入1元钱, 就将在该地相关产业中有10元的实际产出。因此, 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现在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40多万个以上, 总开销达到800亿美元, 定期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有4000多个, 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800亿美元。

2. 能够塑造举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会展经济的发展, 必须依托举办地的软、硬件条件。高质量的设施, 优美的城市环境, 良好的城市形象, 热情友好的城市居民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及优质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势必引起当地政府加快改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举办会展, 还可以向世界宣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发展实力, 展示城市形象, 通过海外客商耳濡目染形成的良好口碑,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繁荣。“博鳌效应”就是一支神来之笔, 原本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 以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 吸引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将会议安排在博鳌召开, 仅2006年一季度, 就有100多个国内外会议选址博鳌, 而每天前来旅游度假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正是会展经济的魅力, 一些城市着力培育会展经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可以为区域和城市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根据测算, 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 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在香港, 每年会展大约可提供9000多个就业机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使整个云南省的旅游火爆起来, 进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的40万—50万人就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 会展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4. 获得优质资源, 强化服务功能。

会展作为投资品和物质产品交流的平台, 也是商品流通、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的平台。会展展示了最新的投资理念和意向, 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品牌, 以最现代的信息流带动资金流和物流, 使之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流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会展活动是一种大规模的商贸活动, 为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机会;第二, 会展活动为商品需求方提供了满足需求的新机会, 使一些潜在的或处于闲置状态的供给能力得到实现;第三, 会展活动促进了产业技术交流, 为商品生产提供新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了商品的供给能力;第四, 由于会展活动减少了流通环节, 能降低商品的供给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另外, 会展经济有助于中心城市增强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功能。

5. 迅速提升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

会展业是一个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 我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业的青睐, 从根本上说, 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最新资料显示, 中国目前已有大中型展览场馆150多座, 室内展览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米, 正在迈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伴随着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展览业对外开放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2006年以来我国展览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际展览巨头通过合作办展、设立合资公司等形式, 大举进军中国会展业。激烈的国际竞争是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中国会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引进来”, 使我国企业具有熟悉市场、政策、客户的比较优势, 从而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体上处于这一层次。二是“走出去”, 到其他国家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才能在竞争中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干预过多, 市场化程度不够。

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会展经济的主角, 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 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由政府主办, 亏了财政兜底, 展位不够了用行政命令, 客商不足靠本地老百姓捧场等等。政府主导会展, 会带来会展经济的短期繁荣, 但由于偏离市场规律, 形不成良性发展, 缺乏发展后劲。政府在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中, 行政干预过多, 缺乏正确的引导, 诚然, 会展业在发展的初期要有政府的主导, 但是主导的程度如何, 决定着这些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 与国际有名的会展公司的竞争已经迫在眉睫, 所以, 培养一批有国际知名度的会展企业尤为重要。

2. 会展行业标准缺乏。

日本、德国等国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增设了相应的法律。但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会展行业标准还没有颁布, 导致目前会展业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

3. 会展定位不明确, 展览场馆和设施较差。

目前, 我国多数会展特色不明, 竞争力不强。不少会展没有重点主题, 很少组织信息咨询、行业交流、市场资讯等活动, 影响到会展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另外, 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 展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 展馆规模偏小, 配套设施也跟不上, 供需矛盾突出, 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4. 会展人才的差距。

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 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会展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 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 会展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真正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双高人才”较少, 影响了会展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若干思考

1. 调整政府角色定位, 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办会展确实需要政府主导, 要有清晰的定位:抓“大”放“小”。抓“大”即政府在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长期规划、政策导向等方面创造条件, 起宏观指导作用, 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会展经济格局。放“小”即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从会展中退出来, 只有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地方政府出面主办展览, 将对展览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不利于推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

2. 培育会展行业的中介机构和协会组织, 适时成立“国家会展信息中心”。

一般讲, 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服务。如会展咨询公司可以为组展商科学办展、为参展商有效参展提供智力支持, 律师事务所可以为会展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二是监督。如审计师事务所对会展以及会展企业的审计, 以便制约会展业中的造假行为。成立后的“国家会展信息中心”, 主要通过统计、审计等措施, 收集会展行业及相关企业运行情况的真实资料, 并代表国家信誉, 通过网站、报刊等多种媒体, 对外公布企业的资质状况、信用等级、历史沿革等资料, 促进行业自律、它律。

3. 注重会展的品牌化运作。

即要注重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及特色化。所谓国际化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管理办法。包括: (1) 积极争取国外著名的展览公司来我国开展会展业务; (2) 积极组织我国的展览公司到国外举办展览活动或为参展商参加国际展览提供便利; (3) 通过合展、合资等形式积极组织国内外展览公司联合办展, 提高办展水平;所谓会展的专业化是指会展项目内容细分要专业化。我国的会展企业应该提高展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档次, 造就自己的专业会展品牌;规模化即会展要上规模、上档次, 要吸引海内外的客户。

4. 下大气力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会展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会展教育和研究的资助, 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主要方式有: (1) 建立会展业的职业资格等级制, 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的水平; (2) 组织专门培训, 提高会展组织人员的外语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 (3) 在高等院校开设有关展示专业, 培养社会急需的会展人才; (4)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介绍会展组织、设计、建造及运输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会展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水平。

摘要:国际市场上把会展经济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城市经济的助推器。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之为“诱人的城市面包”。它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会展经济尽管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在政府、民间行业协会、注重会展的品牌化运作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

关键词:会展经济,助推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勤等.谈谈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 2002, 2:171-173.

篇4:药膳饮食的发展与展望

人们注重饮食保健可以追溯到秦汉,从《周礼·天官》记载来看,厨事制度已经十分详细,《随书·经籍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的“食经”已经大量出现。《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现有最早的食疗、食养学专著,为唐显庆年间所著,以后又历经数朝。食疗、食养意识日益增强,技术也日益完善、科学和成熟。

作为集食疗、食补、强身保健长寿于一身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晶,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食疗经过千锤百炼,两千多年传统的食疗方法和药膳佳肴,千百年盛传不衰。究其原因:

一传统的文化做奠基

首先,药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为理论依据,按中医方剂组成原则来选择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以食物和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偏性,或以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征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其次,以传统的烹调技术为手段,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于食物美味中,在品尝中强身去病。调味以和为主,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充分发挥自身效用。

其三,药膳特殊的营养作用。它所提供的营养素是有特定结构的营养素,有别于一般食物,这种营养素数量极易被人体吸收,此点成为选料的前提条件。

其四,具有治病、保健,强身独特功效。如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说:“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身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此乃至稳至善之方也。”

二严格的组方为根本

药膳要遵循现代营养配伍,针对病的病理及病的根源,选用适当的食物。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烹制之后才可食用。所选食物大多选用双重作用的,既有药物的特性,又有食物的特性。

三正确的选用为前提条件

运用食疗食补进行进补和治疗疾病,一定要对症治疗,中医遵循治里,应根据人体阴阳之分,选用正确的保健之品显然科学合理是重中之重。

我国传统食疗内容丰富,它的基本精神与药物遵循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说。其注重五味调和,切忌五味偏嗜,五味各有所归,各有所喜: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久而增气,故此五味调和对于防病、养病至为重要。即《内经》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阳之五害,仍在五味。其遵循:“补而不过”。

集食疗食补、强身保健于一身的药膳事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悠久,但人们传统的药膳意识并非令人满意,为了使药膳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药膳观念就显得日益重要。

作为新一代饮膳工作者,应首先正确引导人们树立食疗的意识,使药膳事业步入正轨。

首先,对于药膳应当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什么药材可以入馔,怎样入馔,国家应有标准的《药膳典》,不能简简单单地认为“中药+烹调原料=药膳”,将其简单化和庸俗化。

其次,药膳和药方一样,必须辨证施治,正确地认识并继承祖国药膳事业的经验。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

其三,药膳厅和药膳堂的开设,必须有特殊执照,经过科学的论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配备中医师和中药师,厨师培训后持证上岗等。

四点用也须规范

我们认为,药膳应当是根据治疗、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中药材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独特的炮制与烹调技术制成美味佳肴。无论是防病、养病、促进新陈代谢、激发生命活力,均有其自身价值。

只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还需我们进一步引导。

首先,明确首选目标群众,是青年人、老年人、还是儿童:是白领、计算机工作者、还是高压工作者,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对象之后,针对各人情况具体分析施膳。作为一个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揽住整个消费群体,只能以点带面才较现实。

再者,服务创新化也不容忽视,在个性化服务上增加超信服务。针对多位客人的具体情况施行定餐制度,制作一日三餐的菜肴,利于形成固定客户,正是针对某一个目标群体推出系列饮膳,增加灵活性;还可针对家中每一个成员具体情况、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研究制作家庭套餐膳食等创新思路。

其三,规格程序化,标准化。无论在选料、搭配比例方面均应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无论配伍上,品质上均应有个统一的标准。

其四,宣传。我国饮食市场,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应注重广告宣传。

其五,要逐步形成品牌,扩大市场。我国饮食市场一向不注重市场份额的扩大以致某一特色难以形成全国性、世界性的某种品牌。形成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则是形成规模效益的必要条件,要从大市场角度去研究,开发市场,只有形成规模才可能达到最佳效益。

不可置疑的是新中国之后,我国药膳事业确实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膳生产、经营已以崭新面貌出现,但有关其科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运用中医药理论,结合药理、药化、现代医学等科学知识来进行探索,质检指标和制作工艺,仍需运用现代检测手段来摸索和制定。药膳的应用推广还要继续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药膳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药膳品种才能不断更新,药膳事业才能发达、兴旺。为此还需努力

(1)建立更具规模的药膳机构,设立研究中心,检验中心,培训推广中心,以利于有组织地、系统地开展科研工作,培训专业人员,使其知识和技术得以普及和推广。

(2)发展机械化,一体化生产,在保证质量一致情况下推出新品种,不断增加保健品、营养品需求。

(3)建立情报网,不断收集有关药膳资料和发展动向,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广泛交流生产和经营经验。

篇5:热泵现状展望的发展论文

1、热泵发展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热泵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据统计,我国空调设备(指电动冷热水机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房间空调器以及单元空调机组,但不包括进口机组)的总制冷能力约为万kW,其中热泵型机组的制冷能力约占60%。在全部热泵型机组中,电驱动热泵容量约为1070kW,占90%;吸收式热泵容量约为130万kW,占10%。

(2)近几年来,我国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展迅速。据统计,19销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约3000多台,其中直燃机1115台。

(3)热泵在工业中的应用已见端倪,木材、食品(茶和水果)、陶瓷、造纸、印刷、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已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电驱动热泵。例如,目前大约有400台热泵式木材干燥机正在运行,年处理能力约为200千立方米。

2、热泵发展的背景

2。1能源政策

我国一次能源年保有总量(不包括生物质能和新能源)为1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14。6亿吨,原油1。7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水电2400亿kWh,核电250kWh,进口石油4~6亿吨,火电电力装机容量2。9~3亿kW(平均每年增加装机容量1500kW)。据统计,我国电厂热效率为32。95%,电厂供热效率为83。68%,能源转换总效率为38。07%。采用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或称总能系统(TES——TotalEnergySystem),燃气热泵(GEHP)后,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分析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用率分析说明:由于利用废热,GEHP的综合利用可达到80%~85%;若通过轴动力传动热泵,利用了低位热能,故综合热效率可达到150%~170%。对于TES方式,实现热电冷三联供后,其综合利用率可达到65%~8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将热电冷联产技术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通用技术,促进了热泵事业的发展。

2。2环境保护政策

采用热驱动热泵,CO2排放量亦明显降低。通过改善热泵性能,降低工质泄漏与使用新工质,热泵将在环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建筑节能法

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提高了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热泵采暖方式的`年运行费用,增加了热泵与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竞争能力。

2。4城市能源结构的改变

大中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最突出,因此,必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清洁优质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这就为热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2。5能源价格的调整

3、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3。1热泵技术的现状

所有型式的热泵都有蒸发和冷凝两个温度水平,节流采用膨胀阀或毛细管。只是压力的增加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机械压缩式,热能压缩式、喷射蒸汽压缩式。

目前我国热泵发展有三种趋势:

风冷热泵型热水机组发展迅速,年比1995年增长近二倍。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发展较快,占全部溴化锂吸收式热水机组的56%。

房间空调器比重最大。热泵型窗式、分体式和10kW冷量以下的单元空调机占总冷量的45%。但技术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风冷热泵型机组存在体型较大,噪声较高,除霜技术尚不完善等问题。主要应用风冷热泵的地区是长江流域,该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1月份平均气温0℃~10℃,相对湿度大于75%。因此,要求热泵必须适应0℃以下低温高湿气候环境。

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组效率偏低。

房间空调器存在噪声污染、热污染(大量电机功率转化的热量排入住宅)和制冷剂污染,特别是(分体式空调机安装和使用时的泄漏)。1996年我国大约安装300万台分体机和40万台单元空调机,以每台安装时的排放量为50g计算,则泄漏总量达170t/年。

3。2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技术发展总趋势是发展高效率的供热、供冷热泵和超级热泵系统。

3。2。1机械压缩式热泵的发展

(1)制冷剂侧的热泵控制。

(2)压缩机能量控制。

(3)压缩机设计

(4)新工质技术

3。2。2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热变换器

3。2。3压缩—吸收式热泵

3。2。4高温热泵

4、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1热泵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4。1。1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是促进热泵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1。2自从我国政府1978年出台改革开放、节能政策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一月份平均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0℃~10℃,年平均室外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时间为0~90天。七月室外平均温度范围为25℃~30℃,年平均温度高于25℃的天数为40~110天)。根据上述原因,加以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迅速增长,目前家用空调器总量60%为热泵型甚至在较为寒冷的北京地区,有许多用户也喜欢在集中采暖期前后应用热泵型空调机组来采暖,冬季供应热水,夏季供应冷水的电动风冷机组在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的应用将更为普及。

4。1。3我国建筑市场巨大,1995~,预计每年全国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2。4亿㎡,其中上海每年新建约1500万㎡,北京约1000万㎡,天津约600万㎡,大连约260万㎡。2000~,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3。4亿㎡。

4。1。4我国工业余热的资源很丰富,利用的潜力很大分布也很广,如化工工业占8。8%,石化工业占30。9%,轻纺工业占4。0%。石化厂、造纸厂、制药厂、冶金厂、食品加工厂和农业部门对热泵的应用进行了开发研究,如木材采用了电驱动高效热泵干燥机实现了工厂节能的目的;如石化厂广泛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热泵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4。2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2。1建筑业应用热泵的展望

热泵适用区域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该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据预测,该地区20城镇房屋建筑面积38。5亿㎡,其中住宅20。7亿㎡,(约占53。8%)。公共、商业建筑6。5亿㎡(16。9%),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至2000年空调普及率约为10%。据预测,2000年我国房间空调器需求量约为1000万台,其中包括制冷量在10kW以下的单元空调机,空调用总制冷量约为3500万kW。

据预测,九五期间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预计将以8%~10%的速度增长,即市场需求量将以每年200~250万台速度增长,至2000年,全国的需求量约为4000台。

4。2。2工业中应用热泵的展望

篇6:材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未来

摘要: 回顾过去,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离不开材料。从人类早期发展到现在,材料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直到现代,人类的材料生产与制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种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展望未来,材料依然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向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 材料,发展

一、回顾材料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

人类诞生以前其实就有了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可能还要比之久远呢!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他们是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之后也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而已。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主要材料有:陶、铜和铁。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主要材料: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复合材料(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都是近年研发的智能材料(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而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世纪以来,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对于物质结构、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同时,金属学、冶金学、工程陶瓷技术、高分子科学、半导体科学、复合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型材料的产生,并推进了对于材料的制备、生产工艺、结构、性能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材料的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功能和性能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现代材料科学更注重于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创新,对于设计具有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复合工艺和纳米态材料的凝聚过程,以及各类材料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不仅与揭露材料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有关,而且与使用材料的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制造加工材料的工程学科有着相互交叉性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逐步形成学科,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分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二、材料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的诞生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材料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新材料领域值得注意的新发展方向主要有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

1.半导体材料

随着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半导体及其应用研究的中心正向直接影响市场的微型或低维量子器件、改善传输质量和效率、增大功率和距离等方向发展,半导体化合物(GaAs、InAs、GaN、SiC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2.结构材料

Fe基、Al基、Ti基以及Mg基合金作为力学材料的主体,构成了系列结构材料,其主要功能是承担负载(如火车、汽车、飞机)。汽车用钢近年来已从一般钢铁发展为使用灿合金或特殊的高强Mg基合金,高强Ti合金在高强钢中有重要位置,不锈钢则有取代碳钢的趋势。用于军用飞机的Al合金及一般钢材则被先进的Ti合金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所取代。进一步还需要发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Al基复合材料。结构材料的主体有:(1)钢铁;(2)Al合金;(3)Mg合金;(4)Ti合金;

(5)结构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3.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方面量大面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断地升级改造,以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各类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将应运而生,尤其是有机及聚合物分子或少数分子组合体的光、电和磁特性将成为高分子向功能化以及微型器件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上一篇:第一党支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总结下一篇:神奇教室一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