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展望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经济未来展望

中国别墅建筑发展的未来展望

中式别墅探索之路

别墅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外已经成为典型的居住模式,可是在国内只能说是正在不断发展中,正如时下中国的国情一样。而当前中式住宅的无组织性群体苏醒,被市场人士解读为逆潮流而动,并被建筑界专家评价为矫枉过正。持此种观点,不是无端的自卑,更绝非盲目的自恋。中国风,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风潮和运动,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风格。确立中国风建筑的风向标,重建现代生活空间秩序,推动楼市进入最佳状态,这才是关注中式别墅设计的意义所在,也是倡导中国风的最终目的。

那么,中式别墅能走多远,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主流?引用业界的一个回答就是“建筑是需要时间考验的”,现在断定中式建筑的未来恐怕有些为时尚早。不过,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建筑都会经历首先是本土建筑,慢慢又变成现代建筑,最后在现代建筑身上找到本土文化标识,这3个阶段都是必须经历的。依据这条建筑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对中式建筑的未来做出乐观的判断。 (2)经济型别墅兴起

中国的中产阶层迅速崛起,这个群体多半是知识型人才,对品质、环境要求较高,要求住宅兼具实用性和舒适享受的特点,且能满足其社交和居住的“品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其身份和地位。不是金钱的显示,更注重真正的生活品质,因而,经济型别墅设计是最符合他们的需求的。 (3)“健康别墅”理念初绽头角

在国外,发达国家对健康的居住模式早已投入了十分的关注,如注重室内环境的本身、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等等。同时,对室内空气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健康别墅”在特定时期也会成为各大楼盘的炒作工具。装上一个喷泉,或者几棵树就对外宣称是健康别墅,绝对会一时迷惑消费者无从辨别真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别墅,是一个科学、系统的综合课题。健康别墅具有可操作性,有完善、完整、系统、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到开发商可以按照指标去建设,量化到老百姓能够读懂,量化到社会各界易于监督。简单地说,健康别墅是很务实的,是脚踏实地的为业主们解决那些他们最关心、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

2009-0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调查人:王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我有话说 序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出现负增长。外需萎缩不仅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而且促使就业形势发生扭转,并给2009年的就业形势增添了巨大压力。为了跟踪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我们先后到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辽宁等地,对企业、政府部门和城市家庭进行了深入调研,最终结合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业冲击程度、未来就业形势变化,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场面火爆2009年1月13日,在位于昆明市的云南师范大学龙泉校区,举办了一场主要面向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大型就业洽谈会,共有200多家单位现场招贤,提供就业岗位数千个,吸引昆明及其周边众多毕业生前来求职。图为一名毕业生在同学的背上填写求职申请表。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一、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

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为外需萎缩或锐减,并透过贸易、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使得就业形势发生改变。

(一)收入效应

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主要来自收入需求效应。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到12月份,进出口增长进一步下滑,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8%,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1.3%。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进出口下降自然带来了企业的开工不足、减产或停产,形成了有别于往年的反常局面。在2009年1月份最新的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降至0.5%,比上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美国、欧盟和日本都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种衰退将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加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二)价格效应

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不容忽视。从2005年7月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升值21.2%。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步伐比较缓慢,为10.9%。然而,从2007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在一年时间里上升了10.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为例,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2.0%以上,但此后一路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2%左右(如图1)。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46和4.7。由于收入弹性绝对值大于出口价格弹性绝对值,金融危机爆发造成的收入效应大于价格效应。

(三)投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的投资减少,也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但2008年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6.5%,12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73%。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还带来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四)间接效应

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不同行业就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图1:人民币升值对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对中国的就业影响

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城镇就业形势由过去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变为相对宽松,出现了“民工荒”等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正当人们讨论这种积极变化时,国际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就业形势发生逆转,在去年底导致大批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提前返乡。

(一)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估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她)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10月份统计,返乡农民工数量约为485万,占这些省份外出务工人员的5.4%。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返乡数量不断上升。据农业部对11个省份120个村庄统计显示,到2008年10月底,有6.5%的农民工返乡。按照1.3亿农民工总量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 农业部最近组织调查的统计显示,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比人们预想的数量要大。来自15个省、150个村抽样调查的结果是,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说,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多万人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

(二)沿海比内地受冲击程度严重,但沿海地区内部也有很大差别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最大。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在90%以上。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最容易受到影响。在订单减少、推迟或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企业开工不足或部分企业倒闭,带来了企业减员或岗位消失问题,使得在这些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出口企业的利润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也最早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调研中也发现,沿海地区内部的受冲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如辽宁等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差异,是造成这三类地区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珠江三角洲的服装和纺织等产品出口比例大,来料加工多,因而受冲击程度最大。东北地区如辽宁的大企业多,外向程度低,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因而受冲击程度较低。不过,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些大企业的计划招工规模有所减少。

(三)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制品比例占95%以上,由于来料加工比例高,进口产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为了加工之后出口,这样,制造业就最容易受到冲击。制造业是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非农产业部门。在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就业面临着就业需求下降的压力。由于超过一半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部门,而在外商投资部门的城镇就业数量为1583万人,加上乡镇企业中外商投资部门859万人,合计有2442万人。在外资流入减少和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需求下降。

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既有大型制造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倒闭的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就业岗位不足对城镇就业产生挤压效应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2007年是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

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未来就业形势展望

未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走势变化。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冲击,对2009年的城镇就业形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不仅来自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岗位减少,而且还来自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城镇就业形势也面临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利因素。为了促进城镇就业形势向积极方面转化,我们需要在树立战胜金融危机信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去消除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通过经济复苏拉动就业增长。

(一)空前的城镇就业压力

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相当于就业岗位减少的数量。长期以来,农业部门扮演就业蓄水池角色,一旦遇到严峻的城市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就通过返乡务农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是构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年龄结构上,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两者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作为新一代移民,他(她)们与老一代移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希望在城市寻求个人发展机会,因此,这些劳动力继续外出的可能性非常大。31-40岁年龄组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劳动力是农户挣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可能性也非常大。40岁以上年龄组的比例不到20%,在不利的就业形势下,这部分劳动力的外出可能性相对较小。如果按70%的农民工依然外出,那么,粗略地估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缺口接近1400万左右。

城镇的新增劳动力数量非常庞大。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有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900多万,显然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在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城镇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二)不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将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实体经济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这次危机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一些审慎的预测分析认为,全球经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大约需要2-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恢复时间较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需求下降,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持续的打击。特别是一些出口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对外出口将由高增长转为低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不大,对产品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方式,刺激出口,而人民币压力始终存在,并存在长期升值预期,这使得中国外贸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被部分削弱。这种价格效应,一方面导致部分企业或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下降,降低出口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出口拉动的就业数量;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额价格,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预期,外资流入数量减少或净流出,也造成了外向型经济部门的投资下降,拉动就业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

三是中国经济处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会导致拉动就业能力减弱,不利于消除城镇庞大的就业压力。

(三)有利的政策因素

尽管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利外部环境,但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逐步实施到位,它们为我们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传达了坚定的信心。而且,这些政策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将陆续释放出来,不断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随着经济复苏而彻底改变。具体来讲,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

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加大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投资开始逐步到位,就业拉动效应将逐步发挥出来。 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保障。初步预计,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上千万个岗位。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就业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通过延长时限、提升水平来实现特别功效。

针对农民工就业困难,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

采取积极的措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四)总体趋势判断

2009年将是城镇就业面临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尽管城镇就业存在着巨大的供给压力和不利的外部环境,但在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作用下,这种严峻的形势将会随着经济复苏而逐步缓解。如图2(下)所示,在多渠道、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城镇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正常状态恢复。 ? 图2:多管齐下化解城镇就业压力

四、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央已经出台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具有针对性。下一步是要注重狠抓落实,提高这些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政策效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纠正地方就业保护问题。

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尽管农民工遭受冲击程度最大,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稳定和促进就业过程中,大多把本地劳动力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对外来劳动力和农民工采取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如就业岗位补贴优先解决本地就业、对企业社保费用减免也限于本地劳动力优先,等等。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与上世纪末不少城市出台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出一辙。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分工、问责机制和利益补偿,地方政策在解决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上,缺乏激励和积极性。这样,即使中央和地方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就业保护虽提高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成本,却削弱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政策措施上,建议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统计体系。同时,采取常住人口的就业统计制度来建立就业问责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就业统计,不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而是按照解决就业数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这样,就能够做到就业优先目标在全国层次和地方层次的相互一致。?

第三篇:坚守本心迎挑战,展望未来中国梦

踽踽独行,离离远道。回眸于时间长河,黄沙肆意,却掩盖不住那烈阳下金碧辉煌的巨筑。多少水花烂漫,渲染出一派巨龙腾飞之姿;多少青叶兜转,萦绕出一副宏伟蓝图之观;多少儿女淌汗,筑造出一个威震八方之国。历经岁月磨砺,苦难洗礼,祖国母亲依旧昂首在东方。而我炎黄子孙,当以祖国之繁荣昌盛为己任,发愤图强,坚守本心,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传统,不忘初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八年抗战,血与泪激发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外寇的执念;四年内战,昔日手足反目成仇,弥散不了空气氤氲统一热枕,终迎来1949年的一声炮响;改革开放,上下齐心,携大中华傲立民族之林。正是在古文化熏陶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才使得祖国在一番风雨中,依旧笑傲群雄,伫立远方。文明诞生至今,大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凝练出古代先贤,巨擘们的思想结晶,流露出他们一尘不染的美德。也正是圣贤们笔耕不缀,才有旷世之作问世,才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围绕我们身旁,时刻警醒我们坚守本心,奋勇向前,自律己身。面对世俗荒流汹涌,我们更当秉承传统,坚守心灵净土,展翼翱翔,蕴结出梦的种子。 念由心生,终生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余光中,游子乡愁,念念不忘的是心中那一张小小的归途船票;朱自清,文人傲骨,愤然拒绝的是心中那一份浓浓的爱国情怀;徐立平,大国工匠,夜以继日的是心中那一抹闪闪的战士梦想……他们都是心系传统美德的中华战士,此生为国忠贞不渝。“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他们守心底氤氲芬芳,舍弃浮华,以天人合一之态在祖国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尽心尽力。心之所向,梦才会扎根发芽,绽放出灿烂花朵

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微软,一代主宰,创始人比尔、盖茨起初只是退学小子,却放眼未来,满怀热枕投身世界,赢取的是大笔财富;马云,在世人抱怨购物苦累时,敏锐察觉到了电子商务的商机,搭乘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末班车,终在世界信息之林,开辟一方世界,就像他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现在,我们更应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未来,学人所长,改己所短,心念梦想,在祖国的大怀抱里奋勇拼搏,不懈探索神秘面纱后的绝世芬芳。且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砖瓦离离已楼房林立,经济发展也蒸蒸日上。G20峰会上铿锵的话语,亚投行创建时的武断还历历在目,这些都是抚慰我们疲惫神经的良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少年当挥霍汗水,闯拼天下,群雄逐鹿于世界之颠。时刻铭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慷慨激昂,在世界文化中取其精髓,舍其糟粕,完善己身,让梦结果升华。

坚守本心,拨开云岚现日出,曜日赐我以华裳;秉承传统,沿一条幽径,细细品味曲折回环中的精髓与韵味;展望未来,鹰翔九天,傲立群雄之态无可匹敌。我大中华少年,当谛听世界潮起潮涌,远眺峰林俊秀,守住本心,龙游四海,中国梦,我的梦。

第四篇:中国梦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岳庆平:“中国梦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中央九三学社研究室主任岳庆平受邀走进第八十九期百姓大学堂。

报告中,岳庆平教授以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的“中国梦”切入主题,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岳庆平教授比较了“中国梦”与“美国梦”异同并揭示了两国之间的差异,对“中国梦”作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展望未来,岳教授指出,在追求“中国梦”时应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岳庆平教授的报告语言生动,思想深刻,举一反三,发人深省,启发了大家对“中国梦”的深入思考。

第五篇: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对未来的展望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人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物均由各个单一空间所构成,而每一个单一空间又是由基本构件所构成。建筑物的基本构件可分为板、梁、柱、拱。 建筑可进行如下分类:

按照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规模大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高层建 高层建筑,超高层。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指标,它是由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所决定。按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一级的耐火性能最好,四级最差。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已产生文明,建筑这方面也不例外。

最古老的中国建筑,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山洞、圈养牲口的栅栏,到后来聪明的中国人采集石块、木头,堆积成“房子”的形状,然后就是泥巴的使用,让房子的结构更加牢固,经得住大风、大雨。随着

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村庄”外围起“墙”,防止野兽的袭击。这便是中国建筑的开始。

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北宋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风格大气、华贵,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写意,庄重严肃,雍容华丽,亲切宜人,自由委婉,种类庞大,令人赞叹!

相比外国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相当辉煌,但到了近代。由于政府的关系,科技发展缓慢,中国在建筑业上还是和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修建了不少有特色的建筑。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数十年异域文化的侵袭,尤其是建筑文化。撞撞高楼在中国拔地而起,与世界大流并在一起,中国迎头赶上。并走在了前列。

关于中国未来的建筑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在空间上向地下和空中发展。

二、向绿色建筑靠拢。

三、向智能建筑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吓人。人均空间紧张,因此,在未来建筑中必然要走地下和高空之路。在这方面,钢筋混凝土技术还需大力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将自来水、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可缩短路线长度达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发展地下垃圾处理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与地下空间类似,高空技术在有限的地表创造出了更大的空间,意义可见一般!地下商场、车站、工厂等,高空空间技术使住房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地下空间及空中发展和我国国情及其匹配,当今国内发展薄弱,这方面前景巨大。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生要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类型,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必然组成部分,前景广阔。

修订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体现,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将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在这次建筑工程实习的过程中,老师带着我们分别参观了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中南大学体育馆和东方大院。

中南大学新校区艺术楼总投资3200万元,建筑面积14621平米,四层框架、层高23.1米。气势宏伟、造型奇异,堪称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群的代表之作。

中南大学体育馆是一座仿鸟巢的现代化体育馆,占地21000平米,能有2万座位,是大跨度建筑物的典型例子,外形结构主要由由

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

东方大院是金科地产在长沙倾力打造的独具东方人居魅力的现代中式宅第,从传统中式院落与徽派建筑风格中获取建筑灵感,融合了现代居住文明与中国民居建筑精粹。独栋别墅的外院、侧院、水院空间序列张弛有度,结合游泳池这一现代功能,使室外空间大度有序,同时采用三合院布局,使室内外光影交融,自然景观与建筑人文空间相映成趣,富于传统禅意。联排别墅的前院、天井、后院功能性与美感并重,直中见曲,有开有合,暗合中华传统文化刚柔有度的形气。在规划上,建筑群的空间展开以曲折、含蓄为美,使人趣味无穷。项目景观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为根基,融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特点,结合中国哲学对园林的影响,强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院落独特的景观沉淀。

通过这次建筑工程的认识实习,我们简单的了解到了建筑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建筑工程的研究方向,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参观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收获良多,对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在未来专业的选取上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达到了本次认识实习的目的。

上一篇: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下一篇:转岗教师培训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