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新教育成果

2024-05-07

小学创新教育成果(精选6篇)

篇1:小学创新教育成果

“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展”观后感

2013年10月13日8:05分我跟孩子一同观看了抚顺电视台娱乐频道转播的“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展”专题节目。通过这次专题节目使我了解到不少有关安全教育与创新教育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此次专题节目是赖小强老师在厦门大学演讲会中就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的专题讲座,如何选用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演讲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学习方法。用大脑学习,右脑的记忆潜能是左脑的100万倍,应充分发挥右脑潜能。学习八大法则:联想法、谐音法、代码法、锁链串联法、缩字法、画图法、口诀法、定位法。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中去,使学生们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做到记的牢考的好。

二、思维导图。用画图的方式引导思考将不同的思维串联起来建立起可联想的记忆链条,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理清思路,归纳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能启发孩子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三、单词速记。采用单词分解,联想等方法快速记忆,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复习。温故而知新采用7次复习法,能保证90%以上的记忆量,终身不忘。分为:20分钟、1小时、2小时、1天、1周、1个月、3个月,7个时段分别复习,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做到科学的复习。

五、考试技巧。告诉我们考前、考中、靠后应注意的问题,怎样做到会答的题不丢分,不会答的题争取得分。刻苦学习加好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轻松面对学习。

通过观看此次专题节目使我了解到一个好的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真正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使孩子轻松快乐学习。

一年四班

贾茹涵

篇2:小学创新教育成果

高作小学 六(2)班 张怡然

上个星期六早上8点10分我准时坐在了电视机前,收看由徐州电视台2套【经济生活频道】播出的“创新教育成果展”。看了这期节目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因为节目里向我们中小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提高学习的方法,让我们从快乐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又从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这样两全其美的学习方法谁又不想知道呢?快让我和你们一起分享吧!要想学习好,首先就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我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

篇3:小学创新教育成果

一、内容与方法

该课题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战略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当前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的战略趋势。在上述宏观背景之下,创新驱动阶段的社会经济变革出现了一些具有共同核心特征的趋势:构成创新过程的种种要素及其发生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系统,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创新驱动阶段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

该课题首先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变革及所起到的作用等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从历史考察的纵向维度分析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形成的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功能演进及自身的种种变革;从系统要素分析的横向层面分析大学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其他创新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该课题还从高等教育机构产生的文化源流出发,探讨竞争和创新精神对于大学核心精神的影响。在此种文化和历史考察的背景下,该课题对大学的各种思想的、组织的、制度的变革进行阐释。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之上,该课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中所应当发挥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高校在构建创新系统中所应有的“位”与“为”,以及中国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应该采取的现实路径。

该课题对“创新驱动”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界定。“创新驱动”这一概念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原创性知识的探索、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创造及其应用过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以创新驱动的社会经济体需要如下几个必要条件:第一,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如科学家、教师、研究人员、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创新者的培养是整个创新驱动过程是否运行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旨在鼓励和促进创新者涌现的外部环境和一系列制度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原创性知识和各种发明创造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转化过程。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相比,创新驱动体现的则是某种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自发演进特征,即动态性、栖息性、生长性,以创造最终价值为导向,一切的创新最终都要具备一定社会条件限制下实现的可能性。第三,创新驱动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多样性、自发演进性和开放互动性。

该课题从理论上论证了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共生演进关系。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制造业的地位迅速地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超越,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被个性定制、服务外包等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生产模式所取代,以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为主的创新集群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变也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逐渐融入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诸如跨学科研究、科研资助、技术转移与许可、师资构成、学生来源、学科设置、全球分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我们可称之为“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变化。在研发阶段中,大学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参与创新过程为主要任务,越来越多地与产业部门一起致力于各个领域的科学探索和价值实现活动,并进一步推动了新知识领域的发展。此外,大学跨越了原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将理论导向的研究与应用导向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型大学利用与产业部门的联盟所获取的资金进行发明创造,然后通过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及专利许可机构将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种创新产品。

该课题提出了创新驱动阶段的大学变革存在理念之维、结构之维、制度之维三个维度。大学变革的理念之维,体现了文化、历史、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变革的内在规范性;大学变革的结构之维则建构了大学参与“创新驱动”过程的边界,使大学成为了三螺旋合作创新机制中的稳固结构,在这一结构之中,大学成为了创新过程的知识核心组织;大学变革的制度之维则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为大学的变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政策保障、资源支持、制度规范。

(二)全面比较分析了创新驱动阶段欧美各国大学变革的主要路径

整个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它以鼓励和推动创新为核心要素,包括了政府、产业部门、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多个部门,以分享共同认可的目标和价值观为系统存在的基础,从而实现繁荣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和培育更多的创业企业。大学有利于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一种创业的文化;提供可持续资本的融资方式。一所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会推动校园内的文化变革,维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近年来,美国大学变革的主要趋势体现在建立与完善大学附属的研究区和孵化器,帮助衍生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沟通;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来帮助大学研究区内企业的发展并度过“死亡谷”;创设大学之间的合作机制,保持对变革的实践、政策、创新的观念与技术的关注;鼓励教师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的技术转移,减少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建立校内外合作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创客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创设开放、合作的创客空间,为STEM教育提供各种实践性场所。

与美国相比,欧盟主要通过制定超国家层面的、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战略来引导各成员国的创新政策实施及相应的高等教育变革。在创新战略影响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中,欧盟最为强调的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青少年创新创业精神、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增强欧盟经济活力、维系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创业教育也开始成为欧盟高等教育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欧盟于2000年提出“里斯本战略”以来,欧盟委员会下属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总司和企业与工业总司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激发欧洲创业潜力、鼓励创业教育实施的报告,其中包括了2003年发布的《欧洲创业绿皮书》、2004年发布的《帮助营造创业型文化》,2005年里斯本战略重新启动之后,欧盟委员会又于2006年发布了《实施创业行动计划》的白皮书,制定了推动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2010年发布的《迈向更大合作和一致性的创业教育》报告则开始强调用开放、合作的态度发展创业教育,鼓励各成员国继续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创业教育领域上的合作,改革创业教育的自治模式,营造更加适合创业型企业发展的规制框架。

(三)深入分析了创新驱动阶段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机制的主要形式

该课题以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基于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创新机制构建过程的考察,通过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来分析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如何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具体观点为:鉴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需要法律、政策、市场需求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为之配套一个完整的创新机制,这就包含了大学-企业间的合作平台的建立、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这种趋势也体现出了创新的系统性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那种单独依靠某一类机构进行研发与创新的模式已经被淘汰,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产业部门、政府实验室之间积极互动、全面合作的创新模式。从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的领域来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构成了大学—产业部门合作研究的主体。从大学与产业部门合作的形式来看,产业部门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在最近一些年来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从对个体的研究资助到大型的联合研究项目,大学—产业部门之间逐步形成了合作创新的机制:大学教师与产业部门的研究人员之间合作研究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研究型大学不断鼓励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

(四)研究了大学与产业部门互动的本质特征、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内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一定地理环境内各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的完备,更是各创新要素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结合方式的调整转变。该课题从整体协调性、区域差异性、动态适应性、有序平衡性等四个本质特征出发,从理念、主体、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建出创新驱动过程中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结构模式。该课题还将从动力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重组机制、控制机制等五个维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社会互动机制的运行过程。

该课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研究分析一所大学如何将自己界定为区域的一部分,以及通过哪些活动使大学的商业化策略影响其区域环境背景下的衍生活动。首先,大学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一系列活动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自发演进与协调适应的过程,理解这些不同的行动及其结果可以为特定的经济成果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提供一个非常必要的解释,从而允许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切实可行的预测并对高校持有合理的期望。其次,从该课题中可以看出,衍生项目的成功与能够使知识迁移和创新涌现的制度安排相关。根据相关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类型和区位优势的大学所具有的多元化变革路径。不同的大学所制定的技术转化策略是不同的,但其目的都为了提升支持衍生项目成功,实践以及校园环境。而且应该注意的是一些大学为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的方法对于机构创业环境是不一定的。

二、结论与对策

目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大转型期,但是依旧存在着一系列阻碍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如教育与培训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等,特别是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动态化、开放式、交互性特征,亟需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以推进创新、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的互动机制,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该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全面分析和梳理了创新的内涵与概念特征、大学变革的维度与路径、高等教育机构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的动力机制等理论性问题,对当前欧美各国创新战略下大学变革的主要政策措施与具体路径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了部分一流大学作为案例研究,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变革的内在动力、结构特征与未来趋势,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重新审视大学的理念与价值,形塑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大学理念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混合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大学、全球大学、工作场所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不仅引领了人们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也透过了技术的大范围市场应用而实实在在的对我们每一个人产生了影响。在创新驱动的社会中,大学的理念、目标、功能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如何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人的规制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本质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如何以一种更为自由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方式培养人的创造性,这都是当今的中国大学在理念层面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也是中国大学的变革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

(二)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不是将大学的知识创新与企业的应用之间看作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是在形成区域系统的愿景目标下,鼓励大学和企业共同参与研发新技术、创造和传播新理念,最终建立创新互动网络的过程。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使产业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三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涵盖产业创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大领域的功能耦合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虽然也存在着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现象,但是这种合作更多地是以满足企业短期盈利和教师个人利益等层面,这种合作的维系以利益为纽带,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之下,大学将主动地与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创新的网络,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和激励教师群体参与从知识创新到最终价值创造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从创造阶段延伸到了孵化阶段。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与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主体的交汇,形成了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合作,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融合。因此,与过去碎片化的、非制度性的大学知识成果转化体系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将是实现创新驱动下大学变革的有效路径:通过大学与产业部门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有组织、系统化地合作,进入协同创新平台的将不再是个人,而是依托大学的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研发优势。这种协同将不限于单纯的项目合作,而是扩展到了原创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创新、创意创业等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建基于此的协同创新将不再是以满足短期利益为彼此关系维系的纽带,而是真正形成具有相同价值导向、稳固的制度基础、良性的运行机制所构成的共生演进的利益共同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孵化阶段,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交汇,形成了企业家与科学家的互动合作。解决了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

(三)营造自由、开放、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建立大学变革的制度体系

篇4: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创新表达

教育教学研究怎样才能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动力呢?示范是一种办法,但范围有限;口头介绍是一种办法,但转瞬即逝。应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成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在报刊上传播出去。通过写论文的方式传播教改成果,传播的范围要宽得多,传播的时间要久得多,其影响也要大得多。李吉林、邱学华原来都是普通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李吉林创立了“情境教学法”,邱学华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如果不是用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写出来,那么他们的影响就会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正是因为坚持一边探索一边写作,不断用论文的形式公布研究成果,所以他们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形态,教育研究成果是教育教学论文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扎实实的教育研究,写作能力再强,也写不出有价值的好文章。要取得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保持丰富的知识储备。开展教育研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的准备工作有两种情况:一是远期准备,一是近期准备。远期准备是指一个有志于教育研究的人,要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近期准备是指确定了研究课题后进行的调查研究、选择材料等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永远是无止境的。不断地读书和学习,应成为一种良好习惯。

除了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即读书时要讲究方法。一是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二是要抱着批评的态度和眼光去阅读,力求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2.注重加强教育教学素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仅仅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还不够,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是由教育研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课题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以数学教学为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理论有应用理论,也有实践理论。这就要求研究者善于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大至社会调查法、统计学方法、实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小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和逻辑、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移植法等。如果在应用研究中仅限于解决眼前的某个具体问题,而不去把握其内在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的方法也许只适用于这一个别的问题。这就可能意味着,今后别人遇到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如果采取了科学、正确、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使研究具有广泛、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3.经常关注本学科研究动态,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对该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那么必然影响新颖和独特思想的产生。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新颖和独特,必须时常关注本专业、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的动态和研究进展的情况,不断激发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和想象力,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使自己的研究能跟上学科的发展步伐进而走在前列。

4.学会创造性地思考,保持永久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是教育教学论文的灵魂和全部价值所在,离开了“新”,研究便成了无意义的劳动。当然,不同的教育教学论文,在“新”的程度上是有区别的。有的论文可以创建一门新的学科、新的学派或新的理论体系;有的论文可以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对前人的成就加以补充、完善和发展;有的论文可以对别人的某一观点、理论或实验结果给予修正或推翻别人的某一结论;有的论文则是把一些分散的材料综合起来并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或方法加以论证,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所以,教育教学论文的“新”是多方面的,提出新观点、新范畴,发掘新材料,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等,都是“新”。

教育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才是适宜于教师研究的。近年来,有别于严谨论文形式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等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日益受到教师的热捧。这些表达方式和研究方式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成了教师研究成果表达的基本存在形态。

1.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教师日志,是教师表述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们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们也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一个中学教师曾这样描述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些什么。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无用的教训。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一般地说,日志不仅仅是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等。

(1)备忘录。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它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在撰写时须注意:在一个事件后,愈早写备忘录愈好;在靠记忆写备忘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写记录。完整记录很重要,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可在活动过程中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

(2)描述性记录。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肖像与特征(如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用以描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征,最能从中反映隐藏在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背后的态度。然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写好描述性记录,一要重视日常观察。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教育日志。在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二要关注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个本子及时记录。如果时间许可,越快记越好,记得越详细越好。

(3)解释性记录。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教师在撰写研究成果的解释性记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在整理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带给行动研究者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分享自己的日志。第四,教育日志要持续地写。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可以定期记下与班上某个特殊学生的接触,还可以每天或隔几天记载新接手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2.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界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作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研究成果。

(1) 教育叙事的特点。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作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它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记录了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①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讲故事的人,也是他们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②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教师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③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由于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2)教育叙述的类型。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着重强调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陈述故事,注意使用学生的语言。

(3)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①多方面收集资料。通常而言,撰写教育叙事需要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记录,除教师的记录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②把握事件主线。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与几个教育教学事例嫁接在一起。③注重事件细节。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绘,本身就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意义生成空间。④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从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教育叙事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蕴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闪现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3.教育案例。案例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是典型性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一个好的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描述现实生活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好的案例还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材料,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已有的解决问题决策作出评价。一个好的案例还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它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等。

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三个方面。

4.教育反思。本文所指的教育反思概念,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教育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教学反思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教学反思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纪录和反映。教育反思主要有下面几个类型。

(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从教学各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专题反思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得当程度等。整体反思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2)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成效等进行的反思。延迟反思是指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马上对课堂或其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作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3)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反思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反思,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等。课中反思,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课后反思主要指整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作者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

篇5: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试论小学生“喊唱”的危害

小学生喊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喊唱会损伤声带,导致声带长期充血,严重时化脓,长小结子;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影响儿童声带正常发育。

二、破坏声音的美感,声音听起来苍白、无力、不圆润。

三、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这样喊唱的结果就是常常跑调,缺乏音准的有意识培养。

四、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为喊唱就是一种随意的情感发泄,没有注意音乐应有的韵律,节奏。

小学生“喊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好表现自己。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大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唱得响,我比你还要响,好像谁唱得最响,谁就是“英雄”。

原因之二,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要唱得响,唱的大,声音就是好听的,有气势。

原因之三,与教师的指导思想有关,有些教师总嫌学生唱得太轻,要他们“响点、响点、再响点”。于是乎,学生们只好“照此办理了”。

原因之四,发声方法不正确。这是造成学生喊歌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是克服学生喊歌的关键所在。

如何克服课堂喊唱现象 针对上述种种喊唱现象,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歌唱时,声音要整齐,音量要一致。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美感意识。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童声齐唱录音带和录像带,边听边解说,使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那么响。该强则强,该弱就弱,强弱结合,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观念。

三、老师错误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气势和声音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

四、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实践证明,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轻声唱,不是日常那种随随便使的哼唱,而是在正确的歌唱姿势(无论坐、立,身体均要平直,双肩放松,保持积极而兴奋的状态,着力点在腰部)及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进行的发声训练。最好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1.用哼唱(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2.以弱声来练习。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呜位置上慢慢张开唇部来唱各种母音,让学生体会歌唱时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歌唱状态。

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建立学生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采用上述方法后,课堂中学生喊唱现象变得少了,学生在歌唱时越发自信和快乐!

《种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2)能力目标

①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②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③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3)情感目标

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弹律动旋律,学生拍手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三、聆听歌曲

1.听范唱带《种玉米》(教师播放磁带)师: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2.复听歌曲

要求:(1)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⑵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四、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五、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师评价

4、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1)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2)自制响板用单手或双手伴奏

5、全班孩子练习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7、师评价

篇6:小学创新教育成果

用大远教意识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站点远教工作

尊敬的各位考核组领导:

根据市组工作安排,我就**镇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单汇报,恳请各位领导多多给予批评指导。

一、站点基本情况。

**镇党员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成立于 年 月 日。站点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管理、服务好全镇 多名党员干部,围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努力搭建教育、服务、关爱党员和展示党员先进性的有效平台。

建设好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努力实现中心服务活动经常化、管理制度常态化、干部教育经常化、教学成果显著化的工作目标。我们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为目标,以提升岗位能力、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为重点,运用传承工作经验、传授工作技能和研究管理方法等手段,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依托社会各方资源,开展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和谐**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站点教学特色。

党员服务中心站点不同于村级站点和社区站点,本站点融合了相关部门单位的所有力量,包括镇机关、**镇委党校、社区学校、团委、1

妇联、工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我们教学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还包括企业职工,青少年,妇女,私营业主等;教学内容覆盖了党务知识、富民强村、政策法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青少年特色教学等等。为严把教学质量关,促进教学成果,长保教学机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我站点的教学工作。

1、配强工作人员。镇党委除了配备1名中层正职待遇的镇级专管员之外,还配备了一名专业计算机教师担任站点管理员,实行站点的AB岗管理。同时在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里还专门安排两名同志进行每月轮流驻岗煅炼。专门承担做好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配合做好上级组织调训工作;做好远程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和学用工作指导。

2、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将对党员的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在征求党员及党组织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一套菜单式的教育培训计划,供党员按自己需求选择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中心将推出每月一次主题教育,逐步形成党员经常性受教育的良好氛围。09年11月份开始的“千名党员大轮训”,通过6个批次对全镇的党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大轮训。大轮训活动已成为我镇党员干部教育常态化、全面化、特色化的一项品牌活动。

3、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中心将根据制订的学习计划,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开展微型党课、邀请县新农村建设顾问团专家、邀请老师面对面授课、观看电教片、心得交流、讨论学习、远程教育等形式,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实践教育基地。针对一些老党员等行动不便的,我们还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另举办现场教学会,以身说法,通过身边的事去教育身边的人,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中心将根据党员和党组织的需求,以党课教育为主,以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法律知识、保健知识等党员日常生活中急需的知识为辅,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除了满足党员的教学需求,我们还根据站点特色,做好企业职工的教学培训工作,依托社区学校邀请专业企业管理教师,对我镇各大企业职工提供管理培训、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称考试等各类服务功能。另通过暑期青少年兴趣班的举办,寓教于乐,在青少年群体中营造大远教氛围。

5、开辟党员教育新阵地。除了原有的利用广电终端平台开展远教之外,我们还依据省市县上级精神,结合电信模式,在基础条件好的站点大力推广。中心站点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在站点成立之初就已经接入,依据教学需要,两种模式更换使用。另外我们还开通了**镇远教微博,利用新生事务在全社会全方位进行远教宣传和推广,通过和企业党建微博的共建互动,逐步把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从农村扩展到企业、部门等各企事业单位。

三、几点体会。

借此次检查机会,我们也谈谈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多指导,可塑之处,也请各位

领导多多肯定,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

1、解放思想,构建大远教格局。我们认为,像党员服务中心这个功能设施完善的站点,必须跳出原有的工作模式,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创建大远教模式。QQ群、微博、青年自组织、群众团体等都是我们开展活动很好的载体;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能辅导、学历教育等都是我们吸引各界群体参与远教工作很好的方式;青年创业辅导、专家学者现场讲座指导、青年论坛等都是我们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中心站点依托社区学校,联合**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各部门,共同联动,整合资源,为远教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去年我们**镇专管员作为对口检查在北仑、海曙、大榭等地学习参观,感受颇深。因地区差异,本乡镇都是以农村基层站点为主,而其他县市区都是以社区为主,站点的功能差异较大,导致教学内容我们比较单一,活动开展匮乏,成果自然也就不明显;反观先进县市区站点的运作,充分融合了社区工作,通过社区工作带动远教事业,反过来又用远教来强化社区工作,这一模式跳出了原来就远教而做远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此我们也着重打造党员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各项服务功能,创新各类教学模式,达到一定的效果。

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凸显示范点建设辐射效应。通过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带动站点的功能丰富化、服务人性化、教学常态化、成果显著化。中心站点通过本次示范点的考评,查漏补缺,并借此机会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县组织部对我们站点十分重视,多次前来现场指

上一篇:六一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主持词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难度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