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文化内涵

2024-04-24

和字的文化内涵(精选9篇)

篇1:和字的文化内涵

字的诡和字的媚的散文

当年,范仲淹写《严先生(严子陵)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句。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当时被誉为“南斗”的学者李泰伯看。泰伯回答说:“‘云山’‘江水’两句,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一字之易,点化之力,犹如神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文字,就是这么诡。

古云: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从一开始,文字就有一种鬼气,幻化出多少阴阳悲喜。

我说:文字是很鬼异的,也是很狐媚,一句或一个词,一个标点……甚至一个分节,都可能改变文章所表述的意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所以,我从来对文字怀着敬畏的心。

比如,贾岛的那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十个字写尽了古城秋色,风萧萧,意萧萧。

贾岛作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好以后,他觉得第二句里面的“推”字,念起来不够味儿,想改成“敲”字。可是,他又想了想,觉得用“推”字也还可以,不一定要改成“敲”字。他白天黑夜都在想着这两句诗,甚至走路的时候,也一边走,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的手势,仔细琢磨到底用哪一个字更好些。直到,不知不觉撞着了一个迎面而来的韩愈,大文豪韩愈问明了原因,想了一阵,对贾岛说:“在这句诗里,用‘敲’字比用‘推’字好。”贾岛得到了韩愈的指点,便把自己的那句诗改成“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这夜,才显得格外的幽静。比如这句,也是一个“敲”字: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的.一篇科幻小说,仅25个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你不觉得瘆得慌吗?

刘半农1923年写过一篇只有29个字游记《柏林》:“大战过去了,我看见的是不出烟的烟囱,我看见的是赤脚的孩子满街走!”文字很少,且几近白描,但境界全出,令人触目惊心。

网上有这么一类对话,人称“神回复”,比如,一女生:“广播体操太假了,做了十几年扩胸运动,一点效果都没有。”朋友回道:这要是有用,全部男生不都去跳拉丁舞了?

你懂的。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

这是诗人何三坡的诗《月光》。他还写过《豹子》:

“黑夜来临了

风声遮住了鸟声

我骑着豹子出门

月光像绸缎

铺开了原野”

读之……象,还是境,感染了你?说不出。它确实很深刻也很形象,美,你想象一下浮在薄云中的月亮。

语言家或符号家说,语言从来就不是思想的真实,文字又和语言有着偌大的距离……其实,正是这距离,使文字具有了另一种美:变幻的神秘的独立的美。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文字又是语言的符号,却又不是……比如女人,正因她是你的同人又是你的异己,她才是你眼里的美,同样的,你不亲近她,你便体会不到这种美是多么的令人……怎么说呢,销魂:或满足或失落。文字当如此,你不用心,个中滋味你是品咂不出的。文字从来就在诱惑着我,使我陶醉,癫狂得忘我。当然,我知道,你码字砌出一道风景,我从你的文字里读出一种心情,的同时,那风景不是我的,那心情也不是你的,这时的文字都不是我们的了……这时,我想说:文字是可见的,而这风景这心情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在这些文字面前你可能会柔软会刚烈会舒畅会窒息或愉快或郁闷……你可能会抚掌叫好,也可能会拍案而起,你可能是会意地一笑,也可能想大哭一场……一切,你能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因为在这些文字面前,语言是笨拙的,思想是贫乏的。因为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又是我我又是你,虽然我们面对着是同一篇文字……因此,我说,文字是上帝的。

一切都在这一撇一捺一逗一句一平一仄抑扬顿挫之间默默地发生着……前提是,你要有驾驭和欣赏她的能力。正因为此,此时,我在,我思,我却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写不出来。

篇2:和字的文化内涵

在汉字王国里,多才多艺、能力超群的字词屈指可数。而“和”却被称为“魔术大师”!

那是“和”字在《难忘的一天》中露了脸,一身担当了两个角色:

(一)“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在这句话中,“和”字一下子把邓爷爷的平和、可亲、可敬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表演计算机的小朋友不再紧张,并出色地完成了表演。

(二)“邓爷爷听了,赞许地再次和我握手,并对身边的人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和”在这里再次使邓爷爷与表演的小朋友的手握在一起。邓爷爷还作了重要指示。所以,电脑的普及很快。

因此,“和”在汉字王国里名声大振,字友们邀请和介绍它的本领,大家都愿意跟它做朋友。

和谦虚地说:“谢谢大家对我的看重,我没有什么大本事,只是我的.名字(读法)多,在不同的名字下,作用也就不一样了。比如:叫he时,便有平和、和谐、讲和等作用,跟字朋友能组成四五十个词组。而且还是人的姓氏,如和|;当叫he时,就跟着别人一起唱,如:一唱百和;当我的名字叫hu时,就是打麻将赢了,说和了;如果把粉状物同水搅拌、揉弄,这时我就叫huo,如和面、和稀泥;在洗衣服时换一次水、换两次水叫一和、两和,这时叫我的名字叫huo……”

大家听了和的介绍,报以热烈的掌声,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千变万化的魔术师!不认真记住你这些名字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就会认错你的名字、作用。”

篇3:和字的文化内涵

一、与“旧”相对应, 出现在新的历史概念中, 表现出不同特点, 具有特定而深刻含义的新概念

1.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

与以往的程朱理学、闭关自守的传统思想而言,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新在: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抛弃夜郎自大的陈旧观念, 主动提出向西方学习, 去了解世界, 并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局势,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资政新篇》

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纲领, 即《天朝田亩制度》而言,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新纲领, 其主要新在:这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 反映了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 新文化运动

与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宣传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相比较, 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来势之猛前所未有, 全面彻底地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对于五四运动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了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处于新的世界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后,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兴起, 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最本质的含义是在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5. 新三民主义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 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 (1) 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的目标。 (2) 民权主义强调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 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承认“耕者有其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适应了时代潮流,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新贵族

新贵族指有别于世袭贵族 (旧贵族) , 在农村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的牧场主和农场主, 是资产阶级化的新式贵族, 和旧贵族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方式不同。

7.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 它新在:通过在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生产, 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具体表现在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8. 罗斯福新政

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较, 罗斯福新政在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指导下, 采用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手段来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给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新模式。

二、出现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中, 反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具有历史转折点或里程碑意义的新结论

1.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此后, 日美逐渐取代英法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2.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其含义为美国在侵华政策上, 不再追随西方列强, 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从此美国加快了侵华的步伐, 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排斥欧洲列强, 最终实现独霸中国的野心。

3.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使中国民主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全国性政党的领导, 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指导思想, 此后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逐步走向高涨。

4.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为中国人民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光明前途。

5.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 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开始了人民当家做主和迈向独立富强的新时期, 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6.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里的新时期, 是指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7.200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篇4:残缺字的文化内涵

著名风景区泰山有一块摩崖刻石,镌刻着醒目的“虫二”两个字,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叫刘廷桂的才子题镌的。这是表达什么意思呢?多数人百思不得其解。据记载,比这更早的明代,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有一次游览岳阳楼,被楼外的秀丽风光所陶醉,禁不住用笔在墙壁上题写过“虫二”两字。最初,人们不知是什么意思,后经解释,才知道“虫二”寄寓“风月无边”之意。原来,繁体字的“風”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

在游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公园时,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里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底部的四点写少了一点。原来,这块碑上所刻“花港观鱼”为清朝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十分崇尚“好生之德”。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有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三点,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可见到孔府大门上有一副独特的对联,联云:“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顶上无点。孔府占地200多亩,有厅、堂、楼、阁共463间,雕梁画栋,奇花异草,极尽尊荣华贵。孔家后人自然希望其家庭的富贵永无止境,因此,“富”字顶上无点,意指“富贵无顶”。

明代文学家徐渭在为江南一个“点心店”题写招牌时,有意不写“心”字中间那个点。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却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其用意一是为了吸引顾客;二是突出点心店的作用:肚子空了,需进“点心”了。在黄浦江畔,耸立着一座31层大厦,这就是安徽在上海招商引资的窗口——裕安大厦。“裕安大厦”四个字乃当代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手笔,其中“裕”字左偏旁少了一点。赵老是安徽人,对家乡很有感情,也很了解安徽老家还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所以,他在题写“裕安大厦”时,感到家乡离富裕还差一点,少写一点,意在激励老乡正视现实,加倍努力补上这“一点”,向上海的繁荣靠拢。

河南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处,有一座中华林姓的太始祖比干的墓,墓碑四个隐约可见的字“殷比干莫”,是我国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存世唯一真迹。“墓”字为何写少一个“土”?传说,孔子对比干非常敬仰,他周游列国讲学时,特地来到比干的墓前凭吊,并用剑在石头上刻下“殷比干莫”四个字。孔子认为比干乃取大地之土而葬,于是,“墓”字下面的“土”有意不写。后来,有个秀才说孔子这个大教育家也写错字,便自作聪明把“土”字添到了“莫”字下面。他写一完,突然晴空霹雳,把完整的碑劈开了,秀才刚才添的“土”字也被劈掉了。于是,人们看到的“殷比干墓”四个字残缺不全。清朝乾隆皇帝到此游览以后,挥笔写下了“宣圣真笔”四个字,旨在昭告世人:我乾隆皇帝作证,这是孔子的真迹!

篇5:我和字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有很多爱好,有游泳、有唱歌、有集邮,有溜冰,但我最喜欢的是读书。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有《格林童话选》,有儿童美术《开发数学才能》《幼儿画报》。为了看更多的书,所以我盼望早日进入知识的殿堂。第一天上学,我心中旧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喜悦。终于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新课本,当我翻到第一课时,我就看得津津有味的,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爱护我自己的课本。每当书的页角折卷了时,我都会自觉地把角扒开、铺平。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来到少儿文艺区,不一会儿妈妈就不见了我的踪影,妈妈急得团团转,大声叫喊我的名字,可无人回答。

妈妈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找,终于在墙角找到了我,我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书本,还不时咯咯咯咯地发出笑声,妈妈仔细一看,我正拿着一本《年度作文榜》在看,我央求妈妈把我选的这些花花绿绿、精美有趣的书都买回家,我欢天喜地地走向了收银台。我房间里的小书架上摆满了书。在卫生间的书架上也摆满了我喜爱的书,上卫生间我经常没有半小时是出不来的。

因此妈妈还为我取了个“小书虫”的外号。我不但爱看传统的纸质书。还经常上网查阅电子书籍,收集我感兴趣和我需要的资料。书是知识的宝库,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书是人类的阶梯,帮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书是快乐的源泉,带给我幸福,带给我满足。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我爱书。

篇6:我和字的故事作文400字

放暑假时,同学送了我一本书名叫《淘气包马小跳》,我把她带到广州,可是我妈不让我看这种漫画类的。

一天早晨,我趁妈妈还没起来,偷偷拿起书看了起来,正当我看到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妈妈不知从哪里神不知鬼不觉的从房间里冒了出来,他看到我在看漫画,瞬间从我手上抢了过去,对我骂到“老师让你们买的书你不看,却偏偏看这种书,你是不是想浪费爸爸妈妈的钱啊!以后不允许你看这种书了”,骂完,妈妈又把我的书藏了起来,我不禁在心里抱怨道。“我想看就看”。

妈妈骂完以后,又准备去买菜,我一个人在家里正闲的无聊,想到,“要不我把那本书找出来继续看一下去”,好,就这样办,就这样,我在房子里左翻右找,最后终于在被子下面找到了书。心里一阵暗喜,又看下去,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一页,两页。我又入了神,这时妈妈正巧又买完菜回来看到我在看漫画书,说我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了,又大发雷霆,抢过我的书,用力扯过去,扔垃圾桶了,我顿时嚎啕大哭起来,后悔被妈妈发现,这是同学送给我的。

篇7:我和字的故事作文400字

一次,我正在看书,妈妈叫我拿钱去买本子。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看书,一边走出家。走啊……走啊……突然回过神来,便发现我在商店门口,手里还拿着50元,心想:咦?我怎么在这里?难道我刚刚“梦游”了?还是我在做梦啊!我狠狠地打了一下自己,疼得我哇哇直叫,便知道这不是梦境。我拿着那50元呆呆地站在拿,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只好溜回家。

妈妈看到我拿着钱,却什么也没买,露出了疑惑地神情,便说道:“你看书看得你有健忘症?快去买本子埃”我恍然大悟,嘴里还喃喃自语地说着:“噢……原来是去买本子。”

可事情总不能那么简单,当我来到了文具店门口时,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心里暗暗地想:咦?那不是我最爱看得书吗?想着想着,走到了这本书面前,边顺手拿起书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飞快的了,当我感到眼睛阵阵刺痛时,已是晚上了。这时,我从远处听到一把熟悉的声音:“芷晴!你在哪?”我连忙走出去,看到妈妈,妈妈连忙跑过来,抱住了我,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洒在我的身上。

篇8:和字的文化内涵

一“御”字竟然是皇帝的专用字。“御玺”, 是皇帝的印章;“御马”是皇帝专用马, 有个京剧叫《盗御马》;“御览”是说皇帝看的, 有书《太平御览》;“御医”, 专门给皇帝家族看病的医生;“御林军”保卫皇帝的军队;“御膳房”专门给皇帝做饭的厨房;“御前卫士”是专门保卫皇帝的贴身护卫;“御驾亲征”是说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御用文人”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文人;“状”是说向皇帝告状, 等等。总之, 称呼与皇帝有关的一切都和“御”字有关。那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让“御”字本身来解秘。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活着的“神灵”, 数千年的岁月过滤, 沉淀着丰富的信息和密码,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某一方面的历史, 时刻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生命的意义。要想洞悉这一切, 就看我们能不能和它沟通。“御”字很古老, 四千岁了, 诞生在中国商代。“御”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沧桑风雨, 发展到现在, 尽管变成了楷书的模样, 但还是尽情地显示着它的秘密。它的神秘信息就隐藏在它的身体中。我们只要把它的字形“构件”拆开, 就等于打开了它的神秘之门, 进入到它深邃的时光隧道中, 追溯到远古的意义。“御”字拆开, 形状和含义是这样:左边构件是:此字形有汉字, 也有读音, 是彳 (chì赤) , 字, 有个词汇是“彳亍 (chì赤、chù处) ”, 慢步行走的意思。“彳”作为字的偏旁, 名称叫“双立人旁”, 它的含义却与偏旁的单立人“亻”完全不同, 和“人”没有关系。它是一个动作符号, 在说明和它组成的汉字的那个搭配构件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运动的。比如律、徙、徘徊、往、役、征、從、得、徙、徐……, 中间构件是:这个构件可以继续拆开, 它是由两个汉字组成, 上面的是“午”字:下面的是“止”字:“午”字是时间词, 但它是借用来的, 最早的原始意义是“杵 (chǔ楚) ”字, 在甲骨文中是很形象的字形, 是个大棒子:后来“午”字借用为时间词, 就把原本大棒子的“午”字, 加上了木字旁成了“杵”字。这种情况在汉字中很多, 是汉字一个特点。另一个是“止”字, 它不是“止”的意思, 此处原本是地上挖的一个“坑”的形象。如果看流传到现在的“御”字的另一变种“缷” (xiè) 字就更清楚了。“缷”这个字的“午”就插在下面“凵” (kǎn坎) 的坑里, 这字也是从甲骨文同字异形的“御”字发展来的。“午”和这个“坑”有紧密的关系。这是什么关系?还要看“御”字的右边的构件。右边是:这是典型的汉字偏旁, 叫“硬耳刀”, 它表示“人”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这个“人”和“杵”、“坑”与“彳”组合起来是什么关系呢?当我们上溯到远古时代,

找到甲骨文里的“御”字的原始字形时, 我们知道4个字形的的关系是:这个“人”跪在“坑”里, 头上有个大棒子“杵”, 而且, 这个“杵”是在运动的。但是这个“杵”怎么会运动呢?一定有人用双手挥舞着“杵”, 由于组成汉字的原因, 在现代汉字中把“手”形省略了。可是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形能看到这双“手”看图我们能知道:首先, 这双手绝对不是下方“下跪人”的双手, 一定是另外的人的双手, 而且拿着大棒;其次, 这个大棒在下跪人的头顶上, 一定是在击打下方的人的头。这个图画字的样子在甲骨文中还能找到别的, 而且大棒的部位更准确的是在下跪人的头顶后方。见下:看这个图画字,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 这是在击打下跪人的“后脑勺”!一击毙命!绘成字图画是:这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御”字的图解意思是:一双手挥舞着大棒子, 击打坑内跪着的人的后脑勺。被击打的人, 不独男性, 甚至还有女性。结合商朝的历史, 我们知道了, 这是商朝的一种祭祀活动, 用坑内的人牲, 来祭祀神灵。这种祭祀在当代的考古中也有发掘证明。在殷墟发掘中发现有的墓葬里有墓门, 门前有此人牲, 跪姿不倒伏, 身四周皆是夯实的坚硬的夯土。推测此为“跪拜墓主的人”。这证明, 大棒击打下跪人之后, 为了祭祀的特别需要, 让人牲跪姿, 四周填埋夯土, 用夯具把土夯实, 令跪姿之人牲不至于倒伏, 永远跪姿。看甲骨文字, 那坑内有数“点”, 就是表示“夯实的夯土”。另, 1973年北京京郊琉璃河发掘古墓, 殉葬八人, 其中有一少女, 头骨有20毫米的孔洞, 报纸记者报道后, 惊诧:“这是古代什么惨烈奇特的殉葬方式?”在殷墟发掘中也有类似令人不解的现象。人们不明白, 这就是商朝“御”的祭祀法, 是甲骨文中的“御妾”等等文字记录的实物证据!为了刻字方便, 这个甲骨文字形也有简化成:。绘成字图画是:简化后, 虽然只有“杵”和“人”, 却和初始的字形含义一样。那么这个祭祀的目的是什么?商朝有许许多多的祭祀, 每个祭祀都有自己的目的, 结合甲骨文看, 这个祭祀是为了商王朝国王的健康祭祀的。如果国王有病, 比如国王牙疼、头疼等疾病, 为了恢复健康, 就用这种祭祀来祈福。这是专门为了国王才用的重要祭祀, 称之为“御祭”。凡是与国王及其王族、妃子、母后的健康有关系的, 都用这个祭祀活动。从卜辞中知道, “御祭”有三个目的。其一, 为商王本人祈除灾病。“御王齿于羌甲。”御祭羌甲, 祈除商王齿疾。“御王目于妣己。”御祭妣己, 祈除商王目疾。从这两条卜辞看, 这种御祭是专门为商王设立的祭祀, 与商王有切肤的关系。其二, 祈除年灾。商王朝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 就进行御祭祈除。“御年于上甲。”御祭于上甲, 祈除庄稼的灾害。在上古时期, 生产力极其低下, 庄稼完全依靠自然, 出现灾害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保证自己依赖生存的粮食, 他们采用最重要的祭祀方法。“御水于社。”御祭于社, 祈除水灾。社是土神, 发生了水灾, 自然想到用土, 所以向社神御祭。上古时期水灾是经常的, 也是最大的灾害。用祭祀的方法祈除水灾的御祭, 必须也是用最重要的形式。其三, 为某人祈福。“御王于上甲。”御祭于上甲, 为商王祈福。“御妇好于妣甲。”御祭于妣甲, 为妇好祈福。“御”字的本意是祭祀, 为国家的安全, 国王健康祈福。进行御祭的时候, 他们有独特的用牲方法。二“御”字的其他意义, 都是从这个本义生发

开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抵禦”的“禦”字。意思是制止、阻止、抵禦、抵抗。这个“禦”字和“御”字原本是一个字、一个意思的两种写法, 这原因是因为甲骨文中就有不同的写法, 流传后世就出现了两种字形。以后这个字专门用于抵抗、守卫的意思, 比如:“御冬”抵御冬天的饥寒。“御守”抵御敌人、防守城池。“御敌”抵抗外敌。这个“禦”字的甲骨文是:, 字图画是:。比“御”字多了一个“表示”的“示”字。这个“示”字原始意思是祭祀的供桌及供桌上面放有贡品。并且, 这个供桌是放在宗庙中的, 用这个“示”也代表着祭祀地点是宗庙, 是祭坛。甲骨文是“禦”字是更详细的甲骨文初文, “御”、“禦”本来就是一个字, 即使以后“禦”字只用来表示“抵抗”, 也是由于为了“呵护国王, 抗御疾病”, 引发出来的。“御”字还有一个意思是“御手”, 是驾车控制马的车夫。有的字典写成了“驭手”, 但是“驭手”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驾驭马的人造的词汇, 与“御手”是同一个意思的两个不同的汉字词汇。都说的是驾驭车马的人, 但是“驭手”一词, 只是“车夫”的代名词, 而且, 它还指驾驭不拉车的马。说的是人和车马的关系, 而“御手”不仅指驾马车的人, 并且, 孔子把这种技术工作归入高贵的“六艺”之中, 与他所提倡的礼教并列。说的是人的控制能力。“六艺”是孔子治国理想的六种教育内容。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 合称“六艺”。礼, 礼教, 指德育。乐, 奏乐, 指美育。射, 射箭, 指军事。御, 驾车, 指军事。书, 书经, 历史文化知识。数, 数学, 指自然科学。这“六艺”是当时参与国家大事必备的能力、知识。“六艺”中的每一种“艺”都有自己的标准规格要求。其中“御”的驾驭马车的技术有五种, 称之为“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驾驶行车时, 声音要和鸾鸟鸣叫一样美妙;逐水曲:车子经过曲折的河岸时, 要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居住的地方应该有礼仪;舞交衢:过繁华闹市, 要驱驰自如;逐禽左:狩猎时, 追逐禽兽要从左面射箭, 而且能有收获。这五种技艺不但标志着驾车的水平, 也标志着御手的高贵的素质修养。实际上, 孔子把“御手”的修养当做管理国家来要求的。把御手的理论提升为治国理论, 比喻驾御国家的做君主的能力。事实上, 当时, 车与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的车称之为“驷”, 其配套是四马拉一车。又称之为“一乘 (音shèng, 盛) ”, 是春秋时期的战车, 也是军队的基层单位。战车上的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 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每一辆拥有四匹马拉的战车, 不但车上有甲士3人, 而且, 车下还配备步卒72人, 后勤25人, 共计100人。这就是“一乘”的具体内容。当时, 每个国家拥有多少这样的“乘”, 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盛程度。流传着“千乘之国”, 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 他的军队人数就是十万。这是当时的诸侯国的标准了。春秋时代, 战争频仍, 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战车越多意味着军事势力越大。国力越强盛。所以称之为“千乘之国”, “万乘之君”。车对于国家非常重要。而且能拥有战车的只有国君和国家。驾车之人的身份是很重要。所以借用具有皇权色彩的“御”来称呼驾驶战车的人为“御手”。说的是驾车的技术, 实际上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哲学。“御手”的“御”是从带有皇权的内涵借用来, 最初体现着国君地位、君主的控制指挥权力, 以后就习惯称呼驾车人了。由于人和马有密切的关系, 就造出了“驭”字:“御”和“驭”在甲骨文是两个字, 造字的来源不同, 还有, 他们最大的区别是“驭”字手中拿的是鞭子, 而“御”字的那个“杵”是大棒子。“御”字的这些词义也是从“御”字本身原始含义生发出来的。

三那么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出现了后患无穷的错误。《说文解字》解释:“御, 使马也。古文御, 从又从马。”又说:“禦, 祀也。从示”。许慎的错误在于:把不同的两字“御”“驭”归入一个字, 而把本来是一个字的“御”、“禦”又分开为两个字。把祭祀含义纳入了加入“示字旁”的“禦”中了。按照许慎的解释, 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御笔”、“御览”、“御驾亲征”会用“御”。但我相信, 汉儒许慎的解释是认真的, 他这个解释是总结了自周朝及以后的“御”的使用和演变现象。由于他没有看到过甲骨文的“御”字的初文, 不知道“御”字的原始意义。到“周礼”的年代, “御”字原始意义早就被人遗忘了, 大家知道的仅仅是“御”字的转义, 所以许慎就解释错了。但是, 他这一错不要紧, 被尊为“圣人”的许慎的一切解释就让后世的追随者奉为神明, 大都没能跳出他的“如来佛的手掌心”了。从罗振玉始, 到郭沫若等老辈子的研究人, 他们虽然看到了甲骨文, 却把甲骨文的意思纳入许慎的思维轨道, 在许慎没有看到过的甲骨文里, 找出许慎解释的内容。这又让后世的后世, 现代的甲骨文专家奉为圭臬, 大多挤上许慎的“马车”, 绝尘而去。虽然有的少数学者已经看出许慎的诸多之误, 但是由于没能详尽地研究甲骨文的字形演变过程, 出现诸多失误。即使学术研究到1990年甲骨文发现百年时期也还是有很多的错误。比如当代的某权威甲骨文字典中, 罗列出了很多的“御”字的甲骨文字形, 却没有找到“御”字的更早的初文。请看:罗列的甲骨文字形:这组图例有两个问题, 一是依然沿袭许慎说, 把“御”“驭”混谈为一个字, 一是没有找到或者没有看出更早的原始带有“手”的字形。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有“手”形的大多是初文, 能说明问题。这是因为:要正确地解释某汉字原始意义, 就必须尽可能地在甲骨文中找到“初文”, 因为先民创造一个字, 一定有具体的目的, 为了这个具体的目的, 创造出了相应结构的字形。这个最初创造的字形, 就是“初文”, 只有分析这个甲骨文的“初文”才能看出原始意义。由于甲骨文是发展的, 字形是变化的, 大多是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变化。太简单的字形, 后世就很难认出原始含义。比如是张网捕鸟, 以后变化成前后比较, 相去甚远, 如果依据后者分析字形怎么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这个字形是“異”字。那么“御”字的最早字形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也许这个还未必是最初的字形, 但尚能看出原始含义的端倪。这个字形绝对没有“驭手”的痕迹。以后省略为:为了强调情境, 就在旁边加上“示”字, 表示祭祀和祭祀的场地, 见前面的有的简化形, 省略了土坑, 突出了双手, 有的继续简化为一只手。看去, 都不失初形的基本意义。见前面的看到初文, 就不难看出了原始意义就是双手挥舞大棒, 击打人牲。用来祭祀。以后, 为了强化大棒子的击打, 就增加表示动作意义符号:所增加的“彳”符号是表示“杵”在运动。由于符号越来越适合于书写, 最后“御”字定型为:, 篆书固定为:定型后, 很难看出原型的样子了, 到春秋时期, 人们完全不知道这个“御”字的原始意义。但是, 由于这个字长期用于王室, 其含义就沉淀有尊贵的皇权尊严, 以后很自然地运用于王室的一切。西周中期“御”字就经常用于天子, 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御于天子”、“时用宫御”, “自做御鑒”等对天子的用法。以后, 到了汉代, 由于“御”字的尊贵, 天子乐于用这个尊贵的含着等级的字眼, 用于与天子有关的事物, 穿衣、进食、妃子侍寝都用“御”字修饰以表示尊贵。

人们虽然不知道“御”字的本来含义, 却知道“御”字的尊贵身份, 把皇帝的一切都加上“御”字。千百年来已经习惯成自然, “御”字就很顺畅地成为皇帝专用了, 成为至高无上, 圣洁无比的词汇。于是“御览”、“御笔”、“御用”……出现了, “御”就代表着皇帝本人, “御”字完全焕发着皇权的光彩。“御”字完全没有驾驭马的含义, 与马毫无关系, 与“驭手”毫不相干。仅仅是发音相同而已。至于“御”字用于驾车马, 也是和马没有关系, 只是借用“御”字皇权的控制、权利的含义发展的。“掌握国家”和“控制车马”都是很难的事情。于是“御手”词汇就出现了。在这时候借用来的“御手”和“驭手”虽然意义有重叠之处, 但是这决不能说“御”、“驭”是一个字, 因为有一个现象是绝对能证明二者非一字:“御”字可以借用为“驭”;而“驭”字, 绝对不能反借用到“御”字来, “御览”决不能是“驭览”, 等等。这就证明, “御手”借用到“驭手”, 是借用“御”字的“控制”含义, 而完全不是因为“御”字里面有什么所谓的“马”和“鞭子”之类的内容罗振玉说:“午同形, 殆像马策, 人持策于道中, 是御也。”“马策”即“马鞭子”。既然“扬鞭策马”, 那么“鞭子”呢?可是“杵”是大棒子, 不是鞭子, 而且马又在哪里?郭沫若也把“御”、“驭”归为一字。他们已经看到了甲骨文, 可惜却没有冲破许慎的“囹圄”, 于是以后, 大家都追随着这些“先贤”, 把俩字混为一字。四那么只能再解释一下“驭”字了。“驭”字的金文是:图画字的的形象是执鞭子策马, 后来为了表现方便, 就又把“执鞭子”构件放置马腹下:, 画成图画字是:寻找甲骨文的最早的初文应该是:与前面的是一致。这才是真正的“策马扬鞭”字形。而且甲骨文的这样字形和前面的造字思维一致, 也有鞭子在马腹下。有时简化为省略了“鞭子”保留了“手”形。是“驭”的早期字形。这样的造字思维与祭祀需要的“御”字毫不相干, 却和处理与动物关系的造字思维一致。如“牧”和“羖” (gǔ古) :。和“驭”一样, 都是用鞭子驱赶、放牧、豢养的意思。《左传》说“马有圉, 牛有牧”, “圉”和“驭”说明这是当时由奴隶从事的很卑贱的职业。青铜、石鼓的铭文有“徒驭”一词, 都不用“御”字代替。《周礼》和《荀子》中, “御”、“驭”也不混同。以后金文把图形规整, 改变成:。马、手和鞭子的形状如果不结合甲骨文已经很难辨认了。到了篆书, 省去了鞭子, 只是留下了“手”形。这是“驭”字发展到很晚时期的字形, 可是, 这就是许慎看到的字, 由于“御手”、“驭手”当时已经通用, 于是许慎就认为这是一个字;又由于许慎未曾看到过甲骨文, 不知道更早的“御”的字形, 他无法解释“御手”、“驭手”为什么是两不同的字, 而他又只看到了篆书的他认为“最古老”的字, 就认为这个“驭”就是“御”字的初文, 说“驭, 古文御”。于是, 他就把“御”、“驭”字的源头归为这个字。但是许慎自己也并没有指出“御”字中的“马和鞭子”的形象。只是从字义上推测出二者为一。可惜, 后来已经看到了甲骨文的古文字家却没有看出甲骨文的字形, 还沿着许慎《说文解字》的思维, 努力地在“御”字中寻找里面的“马和马鞭子”, 拐弯抹角地想尽办法地附会许说, 把许慎的错误夸大了, 一直影响到当代乃至于当前。对“御”字正本清源之后, 更觉得“御”字皇权的光辉多么灿烂了。 (通讯地址:100083北京语言大学24楼1804号)

篇9:“喜”字的构形及文化蕴涵探究

一、“喜”字构形及其文化蕴涵探究

《说文·喜部》:“喜,乐也。从壴从口。”郭沫若《卜辞通篡·世系》:“壴,乃鼓之初文,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喜,乐也,从壴从口。壴象陈乐立而上见,从口会意,从口者笑下曰喜也。”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闻乐则乐,故从壴;乐形于谈笑,故从口。”可见,“喜”本义为高兴、快乐,即击鼓欢笑之意,从壴从口会意。如《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其中“喜”字便用其本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象形的“壴”字和“口”字到会意的“喜”字,作为文字内容承载形式的字形,本身就已成为汉字文化蕴涵的一个很好的镜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快乐,高兴),再加之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先民当然很难用具体客观的形象把它描绘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以自己及广大群体成员早已熟悉的,并与所指新事物(快乐、高兴)联系密切的东西(“壴”和“口”),再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从而创造出能指代所指的新事物,并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新汉字(喜)。因此,造字时代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便在所造的汉字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喜”字构形中体现出来的“壴”(鼓)与先民生活紧密的联系,也可以想象出造字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活场景。同时,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由“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到“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巨大进步,印证了汉字发展过程中“自象形指事,以至会意谐声,而文字之体备矣”的历史进程。

二、常用的含“喜”字词语及其意义中的文化蕴涵探究

常用的含“喜”字词语在普通话中并不算特别多,如词源(1979年)中,“喜”字头词语共收入22条;《现代汉语词典》(2006年)中共收入“喜”字头词语39条。归纳起来说,诸多含有“喜”字的词语,其中“喜”字所代表的意义大致也就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表示“高兴,快乐”,这是“喜”字的本义;二是作动词表示“喜好”之意,如《诗经·小雅·彤弓》中的“我有嘉宾,心中喜之”;三是作名词表“可庆贺的事,吉庆的事”,如《周礼·秋官·大行人》中的“贺庆以赞诸侯之喜”;四是表示“适应于”之意,如宋苏轼《格物粗谈》中的“松喜干,桧喜湿”便用此意;五是特指妇女“怀孕”。我们不难发现,“喜”字的第二、三、四种意义都是由“喜”字的本义引申而来,且前四种意义都为古今常用意义,自然,也就难以体现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蕴涵。但第五种特指的意义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尽管该意义在古今汉语口语中也为常用意义,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便有“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现代汉语口语中也常用“有喜”特指“怀孕”,但二者显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词汇意义的比喻或引申,而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在汉语口语中具体的体现。

笔者以为,用“有喜”特指“怀孕”,既是人们在不能分辨弄璋、弄瓦之喜的情况下一种简单而笼统的代称,也从侧面折射了古代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尽孝道、重后嗣的传统思想。在这种意识形态中,“怀孕”当然就是一件莫大的“喜”事!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中外语言中普遍存在,并在我国言语交际中源远流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禁忌。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谈道:“在现代人意识中,忌讳是因为‘言之不雅’,但历史地说,‘塔布’(笔者按:“塔布”即禁忌Taboo)跟语言拜物教是一个来源,都是对自然界的不理解,‘不理解自然导致了恐惧,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生、老、病、死。特别是两性相交产生的新的生命这件事引起极大的神秘感。性器官、性行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与此有关的月经怀孕之类也是说不得的。”显然,用“有喜”特指“怀孕”也经历了一个“由于不理解自然并导致恐惧”而产生语言禁忌到“由于言之不雅”,“避俗求雅”而产生语言禁忌的变化过程。这与有的学者提出的“耻恶词语禁忌”中的“避羞耻语讳”是完全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们还常用“有了”、“有身子”来替指“怀孕”,就更体现了人们“避俗求雅”,在口语交际中竭力回避“羞耻语”,而追求隐晦、委婉表达方式的态度和文化心理。

但另一方面,与上文中用“有喜”特指“怀孕”所显示的人们这种“避俗求雅”,注重语言禁忌的心理相一致的是,诸多含有“喜”字词语所蕴含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中“避凶趋吉”,追求完善,对文字充满迷信和崇拜的文化心理。

人们对文字的崇拜是从汉字创制之初就有了的,而文字崇拜的极端就是文字迷信。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文字产生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就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语言与神话》一书中所说的“人们把人类的全部成就都看作赐来之物”而产生的敬畏和神秘之感了。《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北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谈道:“吾每读圣人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移用也。”这些无不显示了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和迷信的心理。再深究其原因,便是“语言所代表的东西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根据原始信仰,都相信与语言本身是一件东西,或与语言保有交感的作用。因为这样,所以一些表示欲望的词句,一经说出,便算达到了目的,与一般的呻吟、惊叹、挥手、槌胸顿足等自足的作用,没有什么区别”。“文字本是将语言由着听官移来视官的东西,所以对于语言的迷信都可移到处置文字。然因文字比较有形可见,所以对文字迷信更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通过文字能推知人事的吉凶祸福,如民间盛行的测字占卜之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自然也就促成了人们避凶趋吉,追求吉祥文字话语的文化心理。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诸多“喜”字词语产生的缘由及其承载的文化蕴涵。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收录的喜车、喜果、喜酒、喜联、喜糖等词语皆特指结婚时所用之物,但“喜”字本身却并无“结婚”之意。显然,它所要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人们这种追求吉祥的文字崇拜心理。再如喜丧、黑白喜事等词语,不仅包含了语言避讳的文化传统,而且更体现了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甚至连喜鹊(又名干鹊、鹊)、喜蛛(又名蟏蛸)等名称的由来也应是民间传说(民间认为二者皆属能报喜兆祥之物)与人们这种文化心理相结合的产物。

三、“喜”字在特殊语用中的文化蕴涵探究

此处所指的“喜”字的特殊语用主要指人名、店铺名、商品名中常用的“喜”字和民间举行婚礼时在门窗上粘贴“囍”或“喜”字的习俗。为表达方便,本文暂将“囍”也作为一个汉字处理。如前文所述,缘于对文字的迷信和崇拜及追求完美的文化心理,人们自然而然地注重人名、店铺名、商品名的用字传统是不难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已经把人名、店铺名、商品名分别同个人命运、店铺的经营状况、商品的销售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所期望实现的结果当然就是“人如其名”,“财运亨通”,“生意兴隆”。古人起名如颜之推在《颜氏宗训·风操》中所说的“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也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可见,这或许也正是众多古今名人及普通民众改名换字的主要原因!同样,对于一个新店铺开业,新产品上市,取一个人们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喜气的名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喜”作为人们心目中一个很吉祥的文字,自然就成为人们在取名时(包括人名、店铺名、商品名)一个很好的选择。人名如《白毛女》中的“喜儿”,《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甚至连韩国著名影星金喜善的中文译名也选用了“喜”字;商品名如“喜之郎果冻”、“报喜鸟服饰”、“登喜路服饰”都是人们所熟知而响亮的商品品牌。

而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中,人们在举行婚礼时往往喜欢在门窗和嫁妆上贴上红色“喜”或“囍”字的习俗也由来已久。笔者以为,此举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同样体现了人们这种对文字的迷信和崇拜的文化心理。此外,“囍”字的起源还与民间传说的北宋王安石以一副对联而金榜题名并喜结良缘的传奇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王安石因为用赴京师汴梁赶考途中一马姓人家招婿用的半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对出了考场上主考官拟出的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而金榜题名,又用主考官拟出的半副对联对出了马姓人家的上联而喜结良缘。欣喜之余,王安石挥笔写下了连体的“喜”字贴在门上,谓“双喜”临门之意,并从此流传下来。该故事的真假尚无考证,但其已成为“囍”字文化蕴涵的一部分却是不可否认的。此外,作为民间俗体字的“囍”,尽管从未被广大专家学者认定为一个通用汉字,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民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喜庆、吉祥之外,还寄托了人们祝愿新人喜事连连,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的美好祝愿。

上一篇:xx工程档案目录下一篇:写梦想的高二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