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2024-05-22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精选6篇)

篇1: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

在广南县“举全县之力,攻‘普九’之坚”“‘普九’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特殊日子里,全县各乡镇初中都在为抓好学生学额巩固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寻找出一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有效捷径。当然,我们也不会无动于衷!

为破解篆角初中学生厌学、辍学难题,在校长的授意和县教研室课题组的指导下,时任篆角乡中心学校教务主任的我与本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于2007年7月对本校十九个教学班中的47名厌学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厌学原因)包括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读书有没有前途、是否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家庭是否贫困、父母支持读书与否、学校管理是否有问题、老师是否体罚、差生在班上是否受到歧视等10个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式调查。课题组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回收到47份。在接受调查的47名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的有41 人,占总数的87.2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有14人,占总数的29.78%;认为读书无用的有6人,占总数的12.76%;受打工经济影响的有8人,占总数的17.02%;家庭困难的37人,占总数的78.72%;父母不支持的2人,占总数的4.2%;认为学校管理差的有12人,占总数的25.53%;认为老师会体罚的有5人,占总数的10.63%;认为差生受到歧视的有15人,占总数的31、91%。另外,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缺少亲情,体弱多病,生理、心里有一定缺陷,受社会负面诱惑,自身生性贪玩、性格孤僻、小婚等导致厌学或辍学的有41人,占总数的87.23%。

以上调查情况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基础差,家庭困难,差生受到歧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校管理差,受打工经济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教师偶尔体罚,父母不支持。还有就是“留守儿童、少年”这一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更是十分严峻的。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通过召开会议,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厌学的种种原因之后,制定出了比较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并付诸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把继续开办好农村初中综合教育班作为解决我乡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良方”,在总结前两届综合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强管理,充实综合班专业师资力量。并通过与文山农校、州技工学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整

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格和效益,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生厌学的比

例,使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爱学,乐学,学有所用。

此次问卷调查,课题组从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中分析研究并归结出了

以下八条破解学生厌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对策:

一、大造舆论,大搞宣传,让“普九”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把“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在学生中喊响唱响。

二、扶贫济困,想方设法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帮助学困学生。

三、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组建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心理话,帮助

学困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四、走近学生,俯下身来与学生谈心,不仅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在生活上

更要关心他们,尤其是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找

准“病”因,对症下药。

五、关注“留守少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多与家长保持联系。

用师爱弥补亲情。

六、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之点和得

意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严而有情。对学生既要关心

帮助,但也不能姑息迁就。

八、普及与提高并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宣传和奖励优等生,发挥优等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问题找到了,对策出来了,老师们“对症下药”目标明确了,干好工作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通过努力,我校厌学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明显提高。在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各项工作也是成绩斐然。

一是“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学校督导评估、校园文

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德育工作呈

现新局面,学校于2007年9月获得“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在普教中渗透职业教育,办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努力使这部分学生由厌学变得愿学、爱学、乐学,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与文山农校、文山技校、广南民职中联合办学,成功开办初中综合教育班并得到州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是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学校的书卷气越来越浓。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县统考成绩明显好于往年。2008年中考突破历史新高,陈琳同学以640分的实考分,名列那洒考区第一。共有12人上文山州一中录取线。

五是学校的“科研味 ”越来越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全乡教师共撰写教育论文和经验文章1500多篇,先后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和获得县以上奖励167篇;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75人次,在乡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评优活动中获奖900余人次。

以上事实证明,在篆角乡人口素质偏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并且得到省、州、县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首先得力于上级的关心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就是学校参谋得力—研究的路子是对的,方案是可行的,方法是可取的,经验是成功的,成绩是显著的。

(又名《破解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难题的对策和方法》)

篇2: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1、改进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动厌学学生对日子的情绪、对学习的知道,首要就有必要要改进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求社会、家庭、校园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心、教师的注重、同学的友爱都有利于营建一个重学、乐学的空气,消除厌学学生被扔掉、被轻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然后活跃、自动、愉快地开端新环境中的日子、学习。

2、培育爱好,建立决心。

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知道后,随即就要开端自我实践,这种测验成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完全改动自己的要害。要尽量发明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育爱好,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兴趣感,并逐渐养成杰出的学习习气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建立决心、坚定信念,完全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3、改动观念,承受自我。

篇3: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一、厌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盲 目 乐 观 。

一些学生上初中只为混个毕业证。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 但农村的初中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目前的升学乃至就业感到困惑和迷惘, 看不到求学的出路, 认为上学无用, 最大理想便是混三年, 拿个毕业证。他们中有的本来就不愿意上学, 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 才来学校混日子的;有的在校不学习, 到家骗父母;有的上学只是为了在学校有个伴, 满足自己对伙伴友情的需要, 同时躲避父母的唠叨、家中的劳动, 把学校看做避难所, 而不是求知的地方。许多农村孩子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新奇走入初中后, 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 愁闷、紧张、失望等情感交集, 感到的是苦是累, 是不如意, 于是心理上不堪“重负”, 只有通过厌学弃学回家解决, 即使不弃学, 也总是在消沉中学习。如学生张某, 初一还没上完, 就“打道回府”了, 原因很简单———初中和小学相比太苦, 太严, 不如小学松闲、自在。

2.缺 乏 沟 通 交 流 。

农村的孩子成人感强, 自尊心极强, 却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学习跟不上而苦恼, 伤心流泪。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 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 很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的他们认为上学只能使自己在初级中学里“丢人现眼”, 几次失败后, 信心丧失了, 于是开始厌学。女生李某和刘某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 无论是外表还是家庭, 但学习哪科都不行,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在全班都很差, 都太没面子了”, 多次想不上学, 老师家长几经补救, 仍没留住, 早早地结束了学业。她俩说, 不上学了, 在心理上对自己是一种解脱。当代初中学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 不仅要求同学之间平等, 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 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与理解, 这是每个初中学生的共同愿望。试想, 不能亲其师, 安能信其道。这是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的结果, 走向了教育的反面。这种情况下厌学的学生因为有敌意, 所以有时会造成不良后果, 如负气出走、离校返家等。

3.环 境 的不 良 影响 。

如今的农村孩子模仿能力很强, 从众心理普遍, 渴望表现自己, 但又难辨正误, 抵挡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有些孩子来到小城镇里的新环境后, 不是立刻投入紧张的学习读书中, 而是为小城镇里新鲜的生活陶醉, 盲从于和小城镇里的学生比吃穿, 盲目模仿他们的生活习气。为了显摆自己, 爱慕虚荣, 相互攀比讲时髦, 崇尚服饰华丽讲派头, 吸烟、酗酒、赌博、比酷、追星, 唯独不讲学习, 把对学习的精神都转移到了不正当情趣追求上, 缺乏高雅生活情趣, 这样的学生又怎会有心思学习呢? 女学生辛某自入上初中一年级就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每天注重的是服饰打扮, 为了一个“美”字, 竟向商店赊账购物, 平时出入照相馆, 学习一天不如一天, 最后在父亲的怒骂下, 辍学回家。

4.家 长的教育方 式 单 一 。

家长期望值过高, 学生无法体会和感受成功感, 久而久之, 产生厌学症。某些望子成龙的家长, 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无所不用其极, 急功近利、好胜虚荣、目光短浅, 想当然地将孩子良好的成绩当做作自己炫耀的资本, 一心只想能跳农门, 却丝毫不去顾及过度的期待, 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当然, 家长如此这般的作为, 是和社会就业观念畸形、唯文凭是举的不和谐局面分不开的。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经过多次努力却只是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 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 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 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 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 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 如此恶性循环, 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

二、采取的有效策略

1.改 善 外 部环境 , 促 进学 生 对学 习认识 的改变 。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 对学习的认识, 首先就必须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重学、乐学的氛围, 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 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谢、舒适感, 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全 面 评 价 自 我 , 恢 复 学 生 的 自 尊 与 自 信 。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从正面予以肯定, 并不断强化, 让他们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 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 而是能学好的, 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 改变认为自己无能的观念。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我们要不断鼓励他们, 让他们树立“我能行”、“我一定行”的思想, 使他们鼓起勇气, 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

3.培 养 兴趣 , 树 立 信 心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 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 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 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彻底消除厌学的心理障碍。

篇4:初中生厌学语文问题研究

一、初中生厌学语文的具体类型

(一)偏科型

偏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放弃某些学科或某一学科学习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对感兴趣的课程,会认为这些课程很重要,并能认真地去学习,在学习上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不但不会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会更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则认为这些课程不值得自己去学习,或不情愿地学习,在语文方面也就表现为对语文课程连带对语文老师都持有排斥的态度,并且爱憎分明,没有妥协。

(二)混学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突出特点就是“混”。出于某种外在目的,能被动的呆在学校,并且把学校当成自己自由的场所。能消极、被动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要教师不干涉他不学习的行为,与教师还是能友好相处的;能消极、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各项任务,但是不愿意付出任何学习上让他痛苦的努力。

(三)辍学型

辍学学生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体学手续以外,其他所有中途不再上学而离开学校的学生。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另一种是因为厌学而辍学。现在农村中学国家实行各种扶助政策,多数学生都减免书学费,很少有孩子因为费用问题而辍学,基本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弃上学受教育的机会。

二、初中生厌学语文原因分析

初中学生厌学语文并不是一开始接触语文就产生厌学情况,而是由各种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与学生的现有心理水平相互冲突而产生的。初中学生厌学语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生个体、老师、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也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是各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的功利主义、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利主义认为,语文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写得来,读得懂,其他学科如数、理、化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这些观念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价值观产生动摇,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最终影响语文学习。

学生语文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加上今天一个问题,明天一个问题,学习的问题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学习难度就越来越大。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也有想学好的美好愿望,但往往是力不从心,或者自制力差,有些学生经过长期的努力,但是取得的成效与个人付出的努力不能成正比时,往往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渐渐丧失,进取之心也逐渐消失殆尽,令人担心。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了热情。

三、解决初中生厌学语文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方法,科学整合语文内容。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内部动因,强化内驱力。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时,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对待。(1)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其实际水平与需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指导、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的层次目标,让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2)呈现知识和经验结构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的特点,突出重点,简约体系。(3)根据实际把握教学标准,考虑升学需求和将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对深难的部分,要降要求,低起点,进行小步子教学。(4)以旧引新,变式递进,使学生知识有序积累,把握新内容和原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确立合适的梯度。

(二)构建生活化、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厌学语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少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他们语文学习上的观点在班上很少得到同学的接纳和重视,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因而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处于孤独的境地,长此以往必然让他们更不愿意参与语文学习,加深了他们语文厌学的症状。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厌学语文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如不善于表达、存在问题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但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如果教师教学继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单一、枯燥的讲授式学习,跟学生丰富的、多媒体急速发展并以各种方式渗透着对学生影响的社会生活大相径庭,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的影响而对课堂上枯燥的学习产生反感。

(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作为初中学生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不断把语文学科中的新知识、技能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内,就需要他们集中注意,坚持不懈,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自觉努力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高自己克服学习上碰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合理安排并保证有充足的语文学习时间,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从而顺利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而绝大多数厌学语文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动力,使语文学习变成了外界压力下的被动行为,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沉重负担,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练习,拒绝背颂积累,漠视阅读,懒得动笔,最终导致厌学语文,无法学习语文。因此,矫治学生厌学语文,最终使学生走上乐学语文的道路,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应当不惜花大力气、大功夫去精心设计,大力培养。

总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感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首先要寓教于乐,把学习和完成实际活动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学生若对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有强烈的内在动机,那么就可以采取把这种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方式使其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由内而外的将学生厌学的陋习改掉,把他们送上爱学、乐学、擅学的轨道上来。

篇5: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0908938A)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

()

《开题报告》

伊春市西林区第一中学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开题报告

伊春市西林区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提要]

当前,厌学情绪正日益在中学生中蔓延,而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伊春地区尤为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改变,小则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前途,大则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

目前的研究,对于学生厌学的表现有了明确的阐述,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成因也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是具体的预防矫正的办法还没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实验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预防厌学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所以,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而伊春地区则要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学生的厌学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外出务工家庭,他们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教育孩子既没方法,也没有时间。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愉快地学习”这一宗旨,提出了“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孩子,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找到根本原因,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总结矫正和预防的方法,消除他们厌学情绪,变得爱学、乐学,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考查、把握

学生已出现的厌学情绪的来龙去脉,找到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2、组织力量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改进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厌学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在实验教师的分析与研究中,重视心理方法和多学科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厌学情绪预防和治疗方法,并且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4、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学校心理保健工作的规律,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身、心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探寻初中学生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效果。

2.有助于班主任开展更加细致、合理、有效的工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

3.促进家长使用更合适的教育方法,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总结法。

五、工作步骤和计划:

1.理论研究阶段(2010年6月------2011年6月)

采用文献法,学习“会学—学会”理念、《中学生心理》.《中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突破困难·成功学习高

中生学习心理辅导》等文献,搜集、研究有关国内外教师教育过程的情报资料,科学界定关键概念。

2.现状调查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采用调查法,根据我校初中学生对“厌学”情绪较重现状设计调查问卷,立足于任教的初三年级学生,辐射初

一、初二学生,选择100名学生为

样本,进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3.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6月)

(1)方案设计阶段

制定“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方案实施阶段

选择本校“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采用“个案法”边实施,边跟踪观察,进行中学生教育个案研究。

(3)方案验证阶段

请有关专家鉴定“方案”,修正完善“方案”后继续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提炼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

处理研究资料,提炼“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撰写《“厌学”情绪现状》的调查报告

2、撰写《“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个案分析》研究报告

3、撰写论文《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4、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

5、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治疗》

6、撰写《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朱政辉、于丽

组长:王亚珍

组员:米君伟、张伟、赵凤霞、周泠心、辛启明、菊东霞、张立新

校内课题组人员分工:

1、王亚珍:负责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的讨论和研究,进行过程管理。

2、张伟、米君伟:负责相关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

3、辛启明:对“厌学”情绪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撰

写《“厌学”情绪现状》调查报告。

4、赵凤霞:对我校初中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中学生

教育个案研究。撰写《“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个案分析》研究

报告

5、菊东霞: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撰写论文《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6、周泠心: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改进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厌学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治疗》。

7、张立新: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研究资料,形成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厌学情绪预防和治疗方法,提炼《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

研究报告。

八、现有基础: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史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学者、苟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3、教研基础:

在“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重大课题一项,正在准备结题。我校通过课题的研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骨干教师。

九、资金保障:

学校成立了课题资金保障小组,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十、资源设备、教研手段:

我区早就提出“教育强区”的发展战略,新建一个图书馆,给各校配备了微机室,各个办公室安装了可上网的电脑。我校拥有近万册图书的阅览室,先进的印刷设备,以及1000多名初中学生。这些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过程管理:

1、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会,研究课题的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

2、每年向实验区上报阶段性总结报告。

3、对实验教师进行常规性培训,保证实验工作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4、做好档案管理。

1)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

2)各种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保存。

3)实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的管理(复印件)。

4)人员变动的申请和备案材料。

5)定期组织活动的记录。

6)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的记录和音像材料。

7)性成果阶段和总结。

十二、实验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展、培训阶段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朱政辉担任,指导小组组长于丽,实验教师为学校政史地组年轻骨干教师;其次,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并派实验教师参加市、区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有关课题实验的会议,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十三、培训内容及主讲人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王亚珍)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赵凤霞)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米君伟)

4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

1)论文、案例、叙事、反思(鞠东霞、张立新)

2)活动设计、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辛启明、刘颖)

篇6: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厌学情绪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去班级上课,经常借故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即使是到班级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听课,往往是走神、睡觉,甚至是捣乱,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言行出现对抗及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和离家出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不,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

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

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二)问题的归因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家长强制,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社会的“诱惑”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痴迷的地步。有的同学受电影的影响,学蛊惑仔,凡事

以武力解决。一有一些争执就大打出手,甚至杀人、放火,还有一些甚至自杀。在现今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有出现。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

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差生身上,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

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作者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

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

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2、分析我校学生厌学成因

3、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及转化策略应用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现状调查

2、学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

3、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

4、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

5、学生厌学的学校原因

6、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转化策略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为主体,互学互助为辅助手段,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厌学学生的成长。

1、以校本教研为主,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2、以自学提升为主,辅之以互学互助,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3、以活动为线,辅之以各种讲座,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和成长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2009级3班,2008级3班,2008级9班为研究样本。以同级同类几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比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叙事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实验研究法: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调控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4、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5、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6、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厌学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转化策略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出版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赵友梁

组员:马治淮、侯华山、杨继坤、何开军、王宇明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农村初中厌学情绪厌学学生的家庭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全体班主任及学校相关科室。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上一篇:实践报告的格式要求下一篇: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